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教育体育学论文

1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全文阅读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一)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全省体育学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现状看,多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科目设置、内容安排与本科阶段有大量的重复。虽然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但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多数以“灌输—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课程与边缘交叉学科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知识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学生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水平及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占19%,一般的占58%,有23%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过程形式化。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师队伍也随之扩展大,导致遴选导师标准降低,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胜任导师工作;另有一部分导师身兼数职,行政和教学工作繁重,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缺少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成了学生有名无实的导师。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由于个人知识面单一、能力局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创新。学校对导师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占15.38%,1—2次培训占51.36%,有28%的导师没参加过培训。究其原因,50%的导师认为工作忙,学习培训较少,另一部分认为经费缺乏,培训作用不大,希望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3.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机制。学生考试仍然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学生只要通过考试被录取,学习过程中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完成一篇不太差的论文基本上就能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学校只注重入学考试,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能力的考核,降低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导师80%由学校统一选派,导师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和报酬方面,10%的人表示满意,70%认为一般,20%表示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黑龙经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措施

1.严把招生关,优化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把好入口质量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完善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学校及导师更大的自,规定招收本校学生的比例,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全省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更新和拓展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发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合理运用研究式、讨论式、专题讲座、网络指导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建立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富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严格遴选导师的标准条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制”“导师组”等方式,完善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再次,加大导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外聘或联合培养等,重视导师业务进修和水平的提高,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不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教育研究论文

一、语文学科的特征

(二)实践性

在语文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淋漓尽致,同时,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也在更好地践行了知识。读读写写,阅读写作就是一个学习加实践的过程。实践分为直接实践与间接实践,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实践的间接过程,生活语文是实践的直接体现。语文从来不像其他学科,缘木求鱼式的进行生硬教学。这也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提高了成功性。

(三)人文性

语文课程中的材料文章是经过严格选择出来的典范文章,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文化思想上都是优质兼得,这些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的,而语文课程的教学素材又是以其为基础的,所以说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只有A,才有B这样的条件逻辑。因为两者相互渗透,且无需条件也在进行中的。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反之亦然。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素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概念: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文化素质来说具有双重益处,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时,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得到了双重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而非只是学习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3]。

全文阅读

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世界竞争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人材培养和应用机制竞争,培养人才竞争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竞争。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快速提高教师素质已势在必行,那么怎么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教学现状

虽然一些人极力的回避应试大谈素质教育,但国家从来没说不要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仅是国家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和家长之需要,再看教育现状,尤其省内教育市场——高考。我们的学校生源不比别的县市少,考生素质不比人家差,我们的教师也出自生省内外的各大高校,而我们的上线人数呢?考好的是人家的一半,少的是几个甚至没有,这样学校有存在价值吗?这样学校学生都有问题吗?这样学校教师都不合格吗?不是的,是教育管理体制(解决见量化改革和秦市高考之我见)和教学改革方向之差所致,必须尽快改变过去教研教改和教学中不合理的方向方法,适应现代的学生现代的教材和教育,给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一张合格乃至优秀的答卷,给我们的学校以继续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研究教改和教研。

教研教改之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改革几乎伴随教学没有间断的进行。而真正成功的改革,应该改过之后几十年不变,生命力还是极其旺盛,不应该今天也改明天也革,那不是改革,是对改革的歪曲。而教改现在就是这样。教育科研人员只研究课本的科学性,(由于竞争)大量的教师使用教材,独立摸索教材的使用,很少共同精确研究教材的使用方法,几年这样,十几年还是这样,几十年呢?对自己的教学了解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同一课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对教师定位应实是求事不应太高。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改革和研究者,而应该是教学执行者,教学之最佳执行者。教材有些年级和学科已执行了几年十几年,至今却没有人给出一个使用方法。只有参考书泛滥成灾(重复没有直观操作程序,作用甚微),没有一个单位(人)对其它人进行系统教学交流。我们的教育,相当于五千人重复地研究一个,最多几个课题,而教学也是五千人研究百十左右课题。由于独立教学,错误时无法快速校对,正确时无法百十人共享,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就是教研和教改方向之错。

教研教改新方向

如此说来,教研和教改方向该动了,必须朝有利于教育教学方向动,必须有助于教师互助交流方向动,必须朝资源共享方向动。

过去这样的教学交流也有。小范围听课互助,大范围县市省优质课。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那是历史之产物,但也必须随历史之发展而被淘汰。优质课由于是一节课,它只从微观教学研究,缺乏宏观教学研究,优质课的影响力是孤立的,有的是片面的虚假的。它不易同步影响,同时还受教师水平和学生水平限制脱离教学实际不易执行。当我们研究衡水之教学经验,不仅盯住他们的名师,复习资料,有一点不能忽略,这就是对教学全程监控,这一点必须足够注重视。它有什么作用呢?消极的讲教师不能不好好干;而积极呢,你干不好,有你学习的空间,而且是全程同步学习空间,有现在的过去的,甚至还有将来的这样对教师就直观形象同步,可操作,作用力大,一此名校除了有好的用人机制外,还应该有闭路或相当于闭路系统。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到这些名校购买一些这样的光碟,就可以提高我们水平,它可能脱离了我们的学生教师资料的实际,我们必须把外校的先进经验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利用我们的名师,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全程教育系统,这样即经济又实用,还有效果,完全不必闭路监控就能初步实现。现阶段各校电脑摄影机已为这种教研提供了有力之工具,但现在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向不对,电脑除服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还应该为教学服务,不仅去用它查资料写教案出试题,写论文,讲优质课,更应用于教学传播,而用它把用摄影机实录存储下来,以供其它同学科目年级教学之参考,这比参考书直观,比听课实用,以研究几个题用处大,会解决所有教师之通病,彻底走出教师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阶段,改变过去各种低级的劳作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把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做成了案例影响一代教师,影响一代代学生,改变一大批教师教学习俗,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作呢?

全文阅读

金融教育学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学习研究论文

摘要:合作学习在当前体育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就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并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学习研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二、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全文阅读

医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1转化医学理念对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取得的成果使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医学的发展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大力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生素质的定向培养,尚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理念的要求[5]。因此,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美育研究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文章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科学地把握准备、施教和控制三个关键性环节。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全文阅读

法学教育研究论文

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20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正式宣告当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的作用更加明显,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因素。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信息的发展也使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版权问题、隐私问题,还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等待我们新的立法和新的法学教育。现代互联网技术使得一些高手可以随意进入他人的信息领域,现代社会屡次出现的大公司商业秘密被公开,美国安全局情报被公开,等等一些事件都在提醒我们信息安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法律的保护,都是我们法学教育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信息的发展更加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加速着信息的全球发展。在信息的传播下,亚洲人的生活方式都面临着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我们原来生活的伦理道德面临着挑战,人们的生活理念在变化。跨国的信息与媒体传播正在向中国和亚洲国家人民传输美国版的西方国家生活方式,他们的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所有信息载体无不在传播。现代信息社会已经来了,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做出选择。在生活上如此,在法学教育上也是如此。二、法学教育如何解决新问题

全文阅读

民族教育研究的比较教育学论文

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性问题

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上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无意识的萌芽生成阶段;朱利安(Marc-AntoineJullien)、库森(VictorCousin)、阿诺德(MatthewAmold)、贺拉斯•曼(HoraceMann)、巴纳德(HenryBarnard)等倡导的访问和借鉴阶段;萨德勒(MichaelSadler)、康德尔(IsaacLeonKandel)、施奈德(FriedrichSchneider)、汉斯(NicholasHans)等开拓的因素分析阶段;贝雷迪(GeorgeZ.F.Bereday)、诺亚(HaroldJ.Noah)、埃克斯坦(MaxA.Eckstein)、埃德蒙•金(EdmundKing)、霍姆斯(BrainHolms)等推动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阶段。在不同的学科发展阶段,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及理论分析框架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较早的因素论分析框架,发展到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等都对比较教育学的本体建设和适应不同时代背景起到过关键性作用。然而,在诸多的研究框架、参照系或理论模式的争鸣与地位变换中,比较方法始终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和基础。这里探讨的“比较”并非其他教育学科研究中将其视为工具性特征的具体研究方法,而是从工具客体演绎为研究者内在的研究思维路径,并上升为研究主体审视研究对象的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这种“比较”也就是冯增俊、陈时见等先生所说的一种方法论层面的思维方式。[4]基于此,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可以从四个层次进行分解和运用。第一,比较教育研究的心理准备———比较的意识。比较是每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个体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比较无处不在,它是人们通过某一标准判断客观事物存在价值或意义的方法。因此,比较的意识是比较方法层次性中的初级层次,然而它也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生构建了心理层面的支持。第二,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表征———比较教育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的比较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比较教育学在借鉴吸收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阶段分析法、教育洞察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处于工具层面上的科学方法,并在技术层面上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途径。第三,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比较的视野。比较视野是一种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认识和解析研究对象过程中,所持有的固有的、习惯性的研究视角,是生发至研究者思想中的自觉自主运用的看事物的方法。基于此,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就需要自觉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多元文化、多种教育类型当中进行研究。第四,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统一路径———比较的范式。比较的范式决定了比较教育研究者们在看待研究对象时所持有的研究共识和价值观念。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规定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手段。通过比较意识的准备、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视野的引导、比较范式的导向可以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比较的层次性对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鉴意义

我国民族教育学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其学科概念、理论体系、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转变。民族教育学既重视主流社会教育研究也关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是符合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的。全方位审视和剖析主体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之间的教育才能丰富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全面解决民族教育问题,使中华民族整体的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升。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比较的方法显然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民族教育之间的互动,融合各民族教育的优良之处,达到各民族教育的共同繁荣。

1.带着比较的意识深入研究“场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对不同地域、社会文化形态和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开展研究时,要深入研究场域,要对被访人的叙述及考察资料展开意义诠释。[5]然而,研究者所关注或融入的研究对象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区域,其教育特征的呈现、教育问题的产生、内在发展条件等因素均和其历史传承及周边乃至整体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所谓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它们保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研究主体仅关注客体对象的直观信息和资料时,往往会忽略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大环境,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基于比较方法的要求,在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带着比较的意识深入研究现场,以联系的观点审视研究对象,构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研究网络,通过比较的心理准备,全面考量客观数据和现象,有助于更为有效地寻找“真实”。

2.以比较的视野审视各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长久以来,我们在对主体民族的现代教育的关注中,不断地追寻着理想的教育模式,不断地强调教育的单向借鉴和输入,从而实现一致性或相适应的理想。然而,在全球化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进程中,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教育类型和文化传承也突显出各自的价值。因此,应当注重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多向性和互动性,强调不同教育的历史和文化的自我认同。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透过比较的视野,将研究对象放在多种教育类型和多元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在关注和诠释他民族的教育特征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化地发展自我。比较的视野除了借鉴和参照外,还注重合作和整体发展,只有这样,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才能共同进步,才能使全社会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呈现出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从比较方法的逻辑出发开展多维度比较研究比较方法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在审视研究对象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张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研究机制。比较方法在实践的磨练中分化出普遍主义比较、民族主义比较、描述性比较、历史解释和文化传统比较、因素比较、区域比较、跨国比较等多维度的比较方式。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比较研究角度,对不同民族、区域或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开展比较研究。这种做法不但有助于实现对民族教育的宏观关照和整体把握,还有助于通过不同研究纬度对比研究对象的微观优势,从而发现不同民族或民族地区教育的闪光点和长处。

4.运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开展综合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研究方法的共享和借鉴已是普遍现象。因此,将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应用于民族教育研究实践中,显然是大有裨益的。下文列举几种研究方法,以期为丰富民族教育研究方法提供启示。第一,具备工具特性的比较法。在运用比较法时,应当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掌握比较的标准,诸如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背景的统一等。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通过跨文化比较、跨地域比较、跨民族比较等方式有助于明确研究目的、对象和任务,同时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民族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探明民族教育的普遍性并衍生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多种教育形式所共有的教育特征。第二,因素分析法。阿瑟•H•穆尔曼认为:“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必须选定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区域的教育方向、组织和作用具有决定作用的长期因素,并将长期因素所包含的主要问题和课题依靠一对相反命题(如人口的量与质、政治的自由与纪律等)的均衡与调和获得解决。”[6]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要通过对决定各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现象和制度的诸因素的解释分析,探求其形成的原因。既要强调政治、社会、文化、国民性等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又要关注民族教育的内部发展动力。通过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正确解释和评价影响民族教育的诸因素。第三,阶段分析法。贝雷迪将阶段分析法分为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阶段。在开展民族教育研究时,首先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进行周密而全面的记录和描述(不加个人分析);其次针对影响研究对象发展的原因和相关因素,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观点和知识进行解释和评判;再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化,在同一类目资料中确定统一的标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形成分析假说;最后通过“同时比较”和“阐释比较”证明分析假说是否正确。[7]除了以上方法外,诸如假说验证法、问题研究法、教育洞察法等均可以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探索性地运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之中。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开展民族教育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民族教育问题,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