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

摘要:21世纪开始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和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高师院校要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做到一方面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模式,创新人培养模式,培养优质教师。

关键词:教师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引领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应抓住机会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研究基础教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专业化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培养能够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优质教师,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和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要求

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并于2005年全面展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截止到2008年,全国初中已实行了一轮,有的地区达到2至3轮,小学也接近一轮,2009年将全部进入。除了一些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已扩展到25个省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育思想的变革,国家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改变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要求之高,对主要承担培养中小学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严峻挑战。

高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支撑基础教育的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说,高师院校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高师院校要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投身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中,努力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提供强劲动力,尤其要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高师院校要加大改革力度,勇于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成为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要明确办学定位,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教师教育改革不仅要强调适应性、服务性,更要注重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因为教育的超越性是比其适应性更重要的品质,教师教育相对基础教育应具有更为突出的前瞻性和引导性,指引基础教育的前进和提升,过于强调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会使高校功利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失去大学所应具备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特有品质。因此,按照高等学校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仅应该适应而且还应当承担起促进和引导素质教育的责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

全文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目标方面

新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打破了旧目标“单一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它要求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教学强调课时比例适当、设置综合课程、能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从旧的“单一化”、“统一化”向“多样化”和“弹性化”转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被拓宽,同时不再对课程内容范围、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了灵活性。

3。教学方式方面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教学策略将由重动作技能的传授向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转变,关注师生的互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评价方法方面

全文阅读

教师教育改革

[摘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是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重心所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育队伍建设,造就一流师资。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质量

Abstract:It''''simportantworkforChina''''steachereducationtodevelopthereformofteachereducation.Thereformofteachereducationmustbeguidedbyscientificdevelopingview,deepenall-roundlythereformofteachereducation,advancethereformoftrainingmodel,promotetheprofessionalizationofteachereducation,deepenthereformofcurriculumandteaching,improveteachingquality,optimizetheteacherteamandcultivatefirst-classteachers.

Keywords:teachereducation;thescientificdevelopingview;deepenthereform;quality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政府、学术界与高校等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以开放的教师培养体制为主的改革理念已经在政府和学界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也在高等教育长期的改革实践中,至少在制度层面得到了落实……所有这些成绩,是每个了解中国教师教育历史和改革发展现状的人有目共睹的。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教师教育仍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教师教育活动实际开展的院系层面。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如何深化改革的观念上远未达成统一,实际的改革力度也不够大,不少高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尚处在观望或酝酿阶段。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分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不少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难以满足教师新素质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阻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前期改革的成就。有鉴于此,本文把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作为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教师教育改革重心应该是合理的。继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深化改革?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中小学改革对教师素质发展的新需要为观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合格的新基础教育师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着力点,对新时期院系层面教师教育的理念、模式、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做一较为综合、全面的考察。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全文阅读

教育改革“三说”

摘 要:关于教育改革的顶层理想设计和现实推进的困惑以及教育改革评价的文化性和全面性、全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教育改革;理想;困惑;评价

教育改革已经走过十多年了,但它在现实教育中的推进依然困难重重,很多教育工作者不知所从,现在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说:教育改革的顶层理想

信息化时代不同于手工业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管理上要求复合型的人才,技术上需要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地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各级各类人才,所以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个从国家层面设定的教育理想很有前瞻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为实现这个教育理想,国家从上个世纪末先后多次提出教育改革决定,从多个方面培训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说理想很丰满,但为什么这个理想实现起来却是充满了是艰难曲折?

二说:教育改革现实中的困惑

1.思想观念上的困惑

课改十年,有积极响应的,有观望的,有反对的。响应的、赞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和底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一些教育思想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冲突。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虽屡遭人们批判,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都左右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取向。比如,家庭教育中棍棒之下出孝子,还有严师出高徒,学而优则仕等等观念。所以,现代教育改革如没有社会大环境做依托,那将是特立独行、困难重重。

全文阅读

体育系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全文阅读

谈语文教育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而艰巨的使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建议。

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语文一直是一门基础学科,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教学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互促进。面对种种改革创新,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怎样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思想,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许多教育界的前辈可谓“敢为天下先”,他们进行了很多对新时期、新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构想,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我想,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勤思考、多行动,为教学改革工作添砖加瓦,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其次,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教育改革,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众所周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棒,引导学生“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语文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没能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作者单位 河北省无极县教师进修学校)

全文阅读

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不只在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信息化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全面信息化,最终实现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质。教育信息化特征表现为:(1)传统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新模式是以学生探讨为主;(2)传统教学是说教式的教学,信息时代是交互式的学习;(3)传统教学是分学科的定时教学,信息时代是真实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的学习;(4)传统模式是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信息化时代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多种学习行为;(5)教师的地位不一样了,传统教学下老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而现在不是;(6)教育组织形式变了,传统教学是按年龄成绩分组,新模式是按意愿分组;(7)教育评价也变了,传统教学是对分科知识和分离的技能的评价,新模式是以行为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是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从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到教学模式,从教育评价、考试模式到师资培圳模式、学校管理模式,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1)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教育观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都环绕着传授知识这个中心展开。但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会在现代社会游刃有余.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育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人才观”上进行根本的变革,将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到“培养能力”这个轨道上来。(2)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办学开放化、学习社会化、教学个别化、教育终身化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之中。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习,学习将更加社会化、终身化.教育信息化也使教学个别化成为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的教育思想的引人,将使得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教学计划更加柔性,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得到更好的体现。(3)教育信息化给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借助于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检索功能和资源共享,我们的每门课程可以吸收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更好、更便捷、更精炼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增大了每节课的课容量.同时,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教学内容博收众长,更具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突出双向性、参与性、互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商讨等活动,更多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协作式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扮演着“知识传授权威”的角色,知识的传授以单向传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单向传输模式,学生除了通过教师的传授接收知识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直接搜索和接收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处于和教师同等的地位,并可以按自已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真正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师生间的角色因此发生了互换,学生将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高级合作伙伴”。

三、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1、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可以发展基于资源的学习。更自然的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支持他们教与学的活动。图13较好的刻画了信息技术在基于中的拟人和拟物作用。

全文阅读

体育教师教育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我国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作用和对他们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四个主体,提出完善高校就业市场的安心论文摘要:以社会转型期革新视角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回顾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查找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在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全文阅读

体育改革教学

一、打破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

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过于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榨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着重于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

在学生的体育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例如,个体差异、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且容易造成差生的心理波动:抑郁、自卑、害怕、沮丧,甚至对体育失去兴趣,影响同学间的交往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标准》的实施对教学做了很多具体的说明,把学生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营造一个师生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帮助的体育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突出创新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尝试学习;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收集综合社会信息,体育信息,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社会健康问题责任感;发扬民主,鼓励大胆创新,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提高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另外,还要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研究,在评价学生成绩时,除了身体素质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态度、创新、自我锻炼的能力、进步的速度等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可以采用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教师观察、测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综合方法来评定。

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流于形式

《标准》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融入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例如: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安全、营养、保健等,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新课程结构。

《标准》的正确实施就是要真正关注学生健康、锻炼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始终贯穿于课程实施整个过程。目前,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应试教育还比较严重,体育也不例外。中学体育大部分还以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体育为主。

全文阅读

教育改革分权化

众所周知,教育制度的改革已成必然趋势。教育体系中的基石:学校教育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塑造人”和“引导生成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之下,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下的体制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从而围绕“培养塑造什么人”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然而令一种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引导生成人”则是强调“教育应如何”,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关注一个国家、民族的需要,还更放眼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它不进行抽象或者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而是强调在引导中提升学习者的水平和层次,培养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原理正是对此最好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思想(实际就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必然是:分权化、市场化、自治化。只有实现教育制度的面向社会,教育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

现行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产物。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教育事业重新起步,但是由于20的中断,教育理论研究早已与国际脱轨,又由于在当时国家迫切需要选拔培养出一批能够尽快参加国家基础建设的人才,所以教育制度一方面很不完善另一方面又更多的是在为政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在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同1978的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样,教育制度也需要那种适当下放权力的改革。

教育的分权化实质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对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依旧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决定重大教育资源分配方向、维护公民教育权益、监督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仍将发挥最大作用。但是政府不应该再是教育管理的唯一中心,更多的社会团体应该加入其中来,降低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和公私合营学校等多种办校模式共同发展才是教育多元化的真正方向。让社会团体更广泛的加入到教育领域中来,使教育事业真正变成全民参与的事业,使教育更加多元化,进而适应人才的多样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因“理性的无知”而使教育失败的风险。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具有一定的需求和供应关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实际选择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教育领域也存在这竞争和市场。然而在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教育制度依旧延续计划经济时代路线忽视着这种客观存在的市场力量,依旧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故而致使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而教育市场已成必然。

教育市场化不是要将教育全盘交给市场,而是将合理的市场机制引入教育体制中来,从而产生两方面效益:其一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竞争意识,促使学校自动、自主的谋求自身发展,而非依靠行政手段。淘汰了一批跟不上社会要求的学校,产生更多有影响的教育团体。其二,有利于调节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扩大教育资源。因为竞争的增强,可能产生更多的学校合作,例如强强联合,破产重组等等使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不断的转换调节,达到平衡。市场化实质就是将教育的蛋糕分给社会,因而社会上更多的资源就会流入教育行业,改变教育“鸡肋”现状。当然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政府应当加强监管,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教育不变质。

专业自治理论认为:当某一职业发展成一种专业,外行无法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专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行业规范由业内人士确定并由国家法律认可时,专业自治便成为可能。专业自治是行业自律的一种方式,通过它可以实现专业的自我管理和发展。教育这种专业性强的职业是应该专业自治的,专业自治也是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体现,这在曾经也是有过案例的。将更多的权力交给校长一级,并且鼓励教授专家带校,。实现自治,学校可以更多的根据社会需求,自身条件来设计自己的发展模式,自己实践从而克服了统一行政命令的束缚。实行教授带校,是让这一线专家精英来领导学校,是经验与理论的最好结合。专业自治实际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只有学校自身量体裁衣,才能为自己找到最好的出路,有利于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当然政府在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必然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维护教育的公平和秩序的稳定。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而由于教育系统的特殊性导致这种改革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更加要求我们要一针见血的进行改革,要敢想敢干同时又需要高度的谨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还应该在这一方面努力,现在看来不彻底的改革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部分,不改变教育体制的现状,单是进行课程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的。只有认清了教育发展分权化,市场化,自治化的趋势,才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