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论文

交通论文范文精选

交通论文范文第1篇

一般认为,混沌就是一种低阶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行为。从数学上讲,对于确定的初始值,由动力系统就可以推知该系统的长期行为,甚至追溯其过去形态。

1.1相空间重构理论相空间重构是根据有限的数据来重构吸引子,以研究系统动力行为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系统中任一分量的演化都是由与之相互作用的其他分量所决定的,这些分量的信息隐含在任一分量的发展过程中。上述定理简而言之就是把具有混沌特性的时间序列重建为一种低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通过相空间重构,可以找出混沌吸引子在隐藏区的演化规律,使现有的数据纳入某种可描述的框架之下,从而为时间序列的研究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

1.2延迟时间的确定对于无限长的时间序列,可以任意选择延迟时间τ,但实际时间序列一般是有限长的,因此在相空间重构过程中τ值的选取很重要,笔者采用自相关函数法计算延迟时间,自相关系数定义。一般取自相关系数衰减到一个较小的值时所对应的τ值作为延迟时间,而这个较小值不能选择太小,否则对应的时间延迟会很大。文献[10]中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经验值为1/e,约为0.4。根据采集到的交通噪声时间序列,参照式(5),得到采样时间分别为20,40s时自相关系数,如图2。由图2可知,当延迟时间为τ=12s时,自相关系数衰减为0.4左右,因此选择τ=12s为重构交通噪声系统的延迟时间。

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混沌判定

2.1关联维数关联维数是判别吸引子类型以及复杂程度的表征量,它可以描述系统在整个变化中稳定性和确定性的程度,同时也确定了描述系统所需独立变量的个数。显然,C2(r,m)是一个累计函数,它描述了吸引子上两点距离小于r的概率,表明某点(参照点)距离小于r的相点的聚集程度,所以称C2(r,m)为关联函数。一般r的选取要保证0<C2(r,m)<1。考察C2(r,m)和r的关系,给定一个微量δ,用它来探测吸引子的结构。如果吸引子是一维线性的,则与参照点相关联的点数正比于r/δ,如果吸引子是二维的,则相关点数正比于(r/δ)2,依此类推。由式(11)可得,D2(m)是嵌入维数的函数,一般称为关联维数的估计值。在求解时,一般增加嵌入维数的值,求出不同嵌入维数下关联维数的估计值,直到估计值不再随嵌入维数的增大而改变为止,此时的嵌入维数称为饱和嵌入维数mc。这在lnC2(r,m)-lnr图中表现为斜率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斜率就是所要求的关联维数D2=D2(mc)。如果估计值随m的增长而增长,并不收敛于一个稳定的值,则表明所考虑的系统是一个随机时间序列。而关联维数的存在表明系统具有混沌特性,并为相空间重构中嵌入维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2混沌特性的判定采样时间为20s(360个噪声值)时,利用前300个时间序列值作为训练集来构造初始相空间,余下的60个值(检验集)用于检验模型精度。将m值由1依次递增至6,分别获得lnC2(r,m)与lnr关系图。限于篇幅,只列出m=6时二者的关系(图3)。由图3可知,当嵌入维数为6时,曲线的斜率接近不变,即关联维数保持为5.34468E-08,从而可以确定20s采样时间交通噪声序列的饱和嵌入维数为6。在混沌预测时,一般选取饱和嵌入维数的1/2作为系统的嵌入维数(当饱和嵌入维数为奇数时,选取饱和嵌入维数1/2的下一位整数作为系统的嵌入维数),因此确定系统的嵌入维数为3。由此可判定,交通噪声时间序列存在混沌现象。同理,采样时间为40s时,交通噪声时间序列的饱和嵌入维数也为6,系统的嵌入维数为3。

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混沌预测

3.1混沌预测理论如果在重构的相空间中,将交通噪声时间序列由式(12),如果能够得到f(δ),就可以对未来时刻的相空间点做出预测。在高维的相空间中,轨迹拟合较难,且非线性函数拟合误差较大。局部预测是在N个状态点中挑选出与预测点邻近的k个点(X1,X2,…,Xk)对函数f(δ)局部拟合,这种拟合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笔者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局部拟合。拟合求得A,B后,通过X(j+1)=A+BX(j)得到相空间中轨迹的趋势,从而求出交通噪声时间序列中x(j+1+(m-1)τ)的预测值。

3.2交通噪声的混沌预测根据计算结果,选择重构相空间的嵌入维数m=3,延迟时间τ=12,对20s采样时间的交通噪声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得到维数为3的相空间,其中相点个数k=N-(m-1)τ=276。对检验集中的60个点进行预测。假设当前的状态点为X(270),分别计算各点与X(270)的欧氏距离ρ=(X(270)-X(i))(0<i<276),近邻相点数p选择5。经过计算,最近邻相点分别为X(5),X(32),X(133),X(172),X(204)。由图4,实际值和预测值相差不大,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时间序列混沌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8.56%,精度较高。同理,对于40s采样时间的交通噪声时间序列进行混沌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9.33%。

4结语

交通论文范文第2篇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手机支付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机支付的便捷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手机成为一种新的票卡介质。利用手机或手机内的SIM卡,模拟成轨道交通既有的传统储值卡或金融卡,手机支付成为在地铁乘车甚至周边商圈的一种支付新手段。

2模式

比较手机支付发展至今,NFC技术和轨道交通读写器频率一致,适应性最强,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更容易接受,因此,NFC技术已经开始成为手机支付的主流技术。

3NFC技术

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56MHz频率运行于20cm距离内。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安全性较高等特点。NFC手机集成了NFC模块,可以实现乘客持手机轻轻一刷,无须输入密码,即刻完成进出站交易。NFC手机有3种应用模式,分别是卡模式、NFC模式或者点对点模式、读卡器模式。将NFC手机设置为卡模式,通过下载APP软件,就可以模拟地铁储值卡。以前人们出门需要携带乘车卡、手机,现在只需要携带一款NFC手机,就能满足出行的需求。

二手机支付(NFC)的实现方案

由于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是一个线网化运行的、成熟的系统,手机支付这种新兴外来的技术如果想成功地在自动售检票系统应用,必须要与自动售检票系统检票机内的读写器相适应。手机支付的不同方案,对读写器的要求不同。方案一NFC手机模拟地铁储值票M1卡,在地铁或运营商网点发卡或充值,不能用手机查询交易记录和余额。这种方案对地铁读写器要求最低,地铁既有的读写器就可以实现手机支付。只要NFC手机按照地铁技术规范设置票卡结构,对读写器而言,NFC手机和普通的M1储值卡就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地铁读写器不需做任何改造。由于NFC手机在地铁或运营商网点充值,地铁只和运营商有合作关系,需和运营商进行商务谈判,协商发卡方、沉淀资金和手续费等问题。NFC手机模拟的是M1卡,由于M1卡加密算法是保密的,因此,手机APP无法模拟M1卡加密算法,也就无法读取卡片的交易记录和余额。与传统地铁储值票相比,本方案带来的便利性是乘客可以少带一张地铁卡,只需携带手机出门。方案二NFC手机模拟地铁储值票CPU卡,在地铁或运营商网点发卡或充值,能用手机查询交易记录。相比方案一能体现NFC手机票的优越性,实现了票卡的可视性,乘客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询票卡的余额和交易明细。但是,这种方案对地铁读写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要求读写器能读写CPU票卡。目前既有地铁线路,除非特殊要求,原来一般是不能处理CPU卡的,只能处理Ultralight卡和M1卡,所以需要对读写器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处理CPU卡。此外,对整个AFC系统,如SC、LC、ACC软件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但不涉及硬件的改动。方案三NFC手机模拟地铁储值票CPU卡,能在线空中发卡、充值,能用手机查询交易记录。这种方案是最彻底的NFC手机支付方案,能完全体现NFC手机支付的优越性,既实现了票卡的可视性,乘客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询票卡的余额和交易明细,又可以通过下载APP,实现空中发卡和充值,而不需要去营业点办理。如果使用这种方案,乘客接受NFC手机支付的意愿更大,实施更容易推动,但对地铁读写器的要求也最高。空中充值是指将银行卡的电子现金向手机票圈存,因此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地铁读写器满足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2月颁布的PBOC0标准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相关认证。PBOC0标准对分段分时领域计费(地铁)的复合应用消费交易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PBOC0标准要求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更加复杂,如果不提高读写器的运算能力,乘客的通行速度将会很慢,不能被地铁所接受。因此,PBOC0标准不仅对地铁读写器软件有详细要求,对读写器的硬件(如计算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于地铁网络化运营、无障碍换乘的特点,要实现本方案,地铁既有线的读写器需更换为符合PBOC0标准的读写器,地铁新线招标时需明确要求读写器符合PBOC0标准且通过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相关认证。

三结语

交通论文范文第3篇

交通运输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以网络通信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一)通过全国联网,建立道路数据中心。建立公路、运输业户、运输车辆以及从业人员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推动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目录体系建设。采用数据交换技术,建立行业数据交换平台,形成完善的数据交换指标体系,推动道路运输服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二)建立健全交通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以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数据元标准为核心,以推动标准应用为导向,加强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完善交通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有标可依”。积极推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电子数据交换、交通通信与导航及电子地图等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

(三)加大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组织和引导力度。积极引导RFID技术、集装箱多式联运等物流信息化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公共服务模式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路货运枢纽信息系统,推动农村物流系统、应急保障体系系统、大件运输和危险品运输系统等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或“市场失灵”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四)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启动高速公路信息通信资源整合工程。倡导物流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二、威胁交通运输网络通信安全的因素分析

网络故障基本上都是硬件连接和软件设置问题,也可能是操作系统应用服务本身的问题。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有可能是因为电磁泄露、黑客非法入侵、线路干扰、传播病毒、搭线窃听、信息截获等,造成信息的泄露、假冒、篡改和非法信息渗透、非法享用网络信息资源等等。主要表现为计算机打开页面连接浏览器无法与互联网连接和局域网内机器互访信息共享受阻。来自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根据其攻击的目标和范围不同,对网络的危害程度也不同。网络安全可分为控制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次。控制安全是指身份论证、授权和访问限制。信息安全是要保证有关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制性和可追溯等特性。造成对网络威胁的主要原因基本有三:人为的误操作;人为的恶意攻击;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全漏洞和缺陷。因为开放性、交互性、分散性、脆弱性和连接方式的多样性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共有特征,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是威胁当今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针对屡屡出现一些技术故障和网络通讯安全方面的问题,探索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网络常见故障的技术和方法是确保网络管理安全运行的关键。

三、交通运输网络通信安全的保障内容

(一)链接网络的安全保障。其是指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解决网络系统用户应用方面对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操作系统漏洞和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的检测与修复;对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整体综合测试;防火墙等网络安全防病毒产品的部署,脆弱性扫描与安全优化;模拟入侵及入侵检测等。

(二)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即是指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解决信息数据方面和对载体与介质的安全保护和对数据访问的控制。

(三)通信应用的安全保障。指对通信线路的安全性测试与优化,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身份鉴别机制和安全通道。测试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等系统自检通信安全的保障措施,对业务交往的防抵赖,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等。

(四)运行安全的保障。指以网络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论为依据,提供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和系统升级补丁。网络系统及产品的安全性检测,跟踪最新漏洞,灾难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等。

(五)管理安全的保障。包括人员管理及培训,软件、数据、文档管理,应用系统及操作管理,机房、设备及运行管理等一系列安全管理的机制。

四、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的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网络通信安全技术的日益产业化和网络通信安全的法律环境建设的日益完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的安全防范技术也在日臻完善。

(一)保持高度警惕,保持主机和网络上结点计算机的安全。遵循多人负责、任期有限、职责分离三原则。切实提高网络通信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控制访问权限,安全共享资源。使每个用户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使用网络资源。做到开机必查毒,发现必杀毒,经常对系统漏洞补丁升级更新。谨慎下载文档,对于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及附件不轻易用Office软件打开。

(三)选用合格单位的防火墙和防火墙的规则设置、更新。将交通运输局域内网与因特网分隔开来。网络使用者要设置并经常变换口令。对所有进入内网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和对信息权限的控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信息的浏览、修改甚至破坏。对进出内网的数据进行鉴别,防止恶意或非法操作,严防有害信息的侵入。

(四)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以不易被人破解为目的,采用密码或计算法对数据进行转换。只有掌握密钥才能破解还原。实现对网络信息数据保密的目的。

五、结语

交通论文范文第4篇

如果能对这些会遇局面进行信息采集,并对交通冲突的严重性进行判断,那么应用交通冲突技术对目标水域水上交通安全进行分析与评价完全是可以实现的.水上交通冲突的产生交通冲突的实质是交通行为不安全因素的表现形式,其发展既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也可能因采取的避险行为得当而避免事故发生.事故与冲突的成因与前期过程完全相似;两者的唯一差别在于是否发生了直接的损害性后果,因而事故与冲突存在极为相似的形式[5].事故与冲突的关系可用冲突的严重性程度进行描述.水上交通冲突通常发生在航道交叉口、内河水流交汇处、船舶定线制警戒区等交通流比较复杂的地方,其产生的原因由驾驶员、船、交通流特性、航道设计、交通管制、航道通航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当船舶在航道内不受周围环境干扰无障碍通过时,表示船舶正常通过,当船舶需要采取转向、减速等避险行为才能通过时,表明船舶间产生了冲突,当船舶间冲突数及冲突强度增大时,则表明船舶间存在事故隐患,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水上交通冲突的采集在水上交通中,笔者推荐4种方式作为测量水上交通冲突的参考.1)人工观察员现场调查调查人员可以在现场直观地感受交通冲突的整个过程,能够极好地体验冲突的真实性,更加准确地对冲突进行判断.观察员可以随时调整位置和角度,选择最好的观测点,可靠性高.但人工观测现场记录对观察员危险事故的感知能力、空间目测能力、数据统计及记录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需要对观察员进行现场观测培训.海事CCTV录像调查作为的VTS监测设备的一个组成部分,海事CCTV在VTS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录像调查能够弥补人工调查的不足,具有以下特点:录像可以反复放映,可以清楚地观测复杂的交通流状况,并可随时定格,对冲突发生的瞬间进行记录,进而获取全部数据;可以供多人同时在同一条件下观测同一事件,并进行讨论分析,以确定冲突事件的发生、成因、严重程度及类型等,观测精度高.但录像法要清楚地拍摄整个冲突现场全貌有一定的困难,观测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摄像机只能反映冲突现场的部分情况,而且从摄像机观测的情况与肉眼观测到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雷达观测雷达观测就是利用岸基雷达(VTS雷达)或观测水域内或附近的锚泊船上的雷达来观测水域内船舶在各时刻的位置参数(方位、距离).雷达观测基本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可在任何能见度条件下连续24h观测,观测范围也比视觉观测广,而且可以随时确定雷达覆盖范围内所有船舶的确切位置,因而可以统计分析船舶间距离、船舶行驶方向和船舶速度等原始交通冲突数据.AIS信息采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作为一种新型的船舶导航通信设备,在船舶导航、船舶避碰、船舶通信、船岸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IS能够自动、连续提供包括船位、航向、航速、航行状态、船名、呼号、船长和吃水等大量的船舶动静态信息,并且不受天气和海况的干扰,可靠性强,是冲突数据采集的一种重要方式.综上所述,以上4种数据采集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完成水上交通冲突数据采集工作.获得大量的冲突数据后,对水上交通冲突进行严重性判定.大量的研究表明,严重冲突与事故之间存在一定的换算关系,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就是体现在严重冲突可以替代交通事故进行安全分析.通过对水上交通严重冲突的分析,了解水域的安全状况,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以避免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通冲突技术运用与水上交通的必要性

1)目前我国水上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并不十分完整,特别是事故相关的航道水文条件、当时的船舶交通流量及气象、海况的记录很少.交通冲突数据资料的获取相对来说容易得多,冲突的产生过程可以现场观测得到;而且对于暂时没有事故发生的地带,却可能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因此,运用冲突技术对航行水域进行交通安全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可操作性更强.2)交通事故数逐渐减少采用水上交通事故状况评价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是我国的通常做法.要想从事故分析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必须对大量事故进行分析.根据交通运输部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年度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关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整理[6],可知2000~2009年10a间水上交通事故呈持续减少的趋势,见图2.事故的减少,使得依赖事故统计的安全分析法的可信度逐渐降低.在水上交通中,交通冲突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交通流量大的水域.因而用交通冲突替代事故进行水上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3)运用交通冲突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能事故分析法带来的伦理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权问题,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被写入宪法.人民的生命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主管部门特别强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人们都期望安全,即不出事故.而传统的交通安全评价法都离不开对事故的分析与统计,而且更准确的安全评价必须有相当的事故数作为前提,这与人们的意志相违背.交通冲突技术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安全分析法,在不出事故的同时,不断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使船舶航行更安全.4)根据安全学中的“冰山”理论,安全工作中更应受到重视的是冰山以下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险情.“冰山理论”告诉我们:“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主体是隐藏在海下的那部分.对于安全工作,真正曝露在‘海面’上的隐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藏在‘海下’的隐患才是真正的炸弹.”水上交通伤亡事故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能够引起重视,航行中所产生的冲突就像海面以下的冰山部分一样,但通常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杜绝水上交通事故,关键是要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因素.因而我们要从水上交通冲突中找出‘海面’之下的不安全行为、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改善水上交通安全.

交通论文范文第5篇

(一)水电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加强,是有效促进交通安全的保障交通安全的文化气氛浓厚了,自然对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而人们普遍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反过来也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近年来,生产保障大队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交通安全文化。1.开展安全理念征集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提炼出了核心理念“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带着感情抓安全”,以及“关注安全有多深,关爱员工就多重”和“一切事故都是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工作无小事等一些言简意明、内涵丰富的安全理念。这就提高了员工的安全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交通安全文化内涵,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开设安全课堂,加强行为规范。为了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新的规定和规章制度,让其成为职工操作的行为准则,开展了“安全课堂”,利用每周一安全会特点,加强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对员工岗位安全责任制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注重安全技能和故障应急处理的学习,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安全驾驶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在行驶中做到安全操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为巩固培训成果,做到操作规范化,开展了“岗前三分钟安全自律”活动,就是在驾驶员上车前3分钟,做“看、想、诵”三件事来保证安全。3.开展“红旗车”评比活动,强化安交通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了“红旗车”评选活动,在活动中引入职业道德、规范驾驶、车辆维护、遵章守规、服务质量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我要安全”、“我懂安全”的安全理念。

(二)减少水电交通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一条是对于交通安全的有效管理近年来,随着油田快速发展和水电业务范围的持续扩大,水电交通的运输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而对于交通安全的有效管理就是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此,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生产保障大队坚持“一主线、一核心、五突出”(以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为主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突出安全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区域和路段排查,突出重点违章行为查纠,突出基层配属车辆管理,突出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作业、关键人员管理)的工作目标,严格“四交一封”制度落实,逐车、逐人落实安全责任。

1.严格车辆“三检”制,不放过一处事故隐患。运行车辆的“跑、冒、漏、滴”现象看似小问题却隐藏着大风险,严格落实车辆“三检制”是我们持之以恒的管理理念。为此,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安全检查做到“三讲”:即“发现隐患立即讲,看到违章敢于讲,心有疑问及时讲”。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上,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时间进行整改。2.落实交通安全联责制。严格执行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联系点制度,做到“三到现场”,即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3.抓实安全监督检查制。落实好“六必查”(即车载人数必查、出车时间、路线必查、长途出车前“三级”安全教育必查、出车前车辆安全技术性能必查、车辆安全用具必查和车辆货物装载情况必查),确保行车安全。4.开展“四讲一落实”活动,就是在车辆出车前讲工作任务的同时,讲车辆运行过程的安全风险,讲风险诱因,讲控制措施,并落实好具体的控制措施。

(三)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加强,也是体现水电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培育优秀的安全行为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积极推行“五个学习法”,强化“安全第一”理念。建立了以安全技术、风险防范为核心,以每周一安全教育为基础,以班组安全培训为手段,以出车前的安全教育为落实的安全培训网络。坚持落实定期学习培训制度,把员工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和确保安全操作的重要手段。一是理论灌输法,以通过周一安全会、安全经验分享、安全论坛等形式向职工传授安全理论和方法;二是启发引导法,通过个别谈心、交心,以及利用父母情、夫妻情、子女情、亲友情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达到开通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三是形象教育法,把安全道理、安全技术理论变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具体形象的内容,采用事故预想、事故预案演习、预防救护演习等,让员工在模拟操作和判断中,获得经验和感受。四是活动熏陶法。通过开展“安全无事故红旗车竞赛”、“安全生产月、安全警示月”、安全经验分享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五是正反对比法,积极宣传交通安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批评“三违”人员的行为,使正反两方面形成明显的反差,树立榜样、指明方向,形成了人人关心安全、个个重视安全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水电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一)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管理单位的示范、导向作用,从管理层带动,以保证该项工作强力推行按照“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一岗双责”的原则,形成“领导集体负责,部门具体负责,全员人人有责”的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责任,进一步将责任细化分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从每个环节做起,岗位无轻重,确保管理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是当好安全文化的倡导者。领导干部带头弘扬“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理念,弘扬不甘落后、苦练本领的进取精神,扭转不思进取、不抓落实的落后风气。二是当好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好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落实组织责任,做好检查考核,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三是当好安全文化示范者。高度认识安全文化建设,严格规范自己,用言行诠释安全文化内涵,为员工做出表率;落实好领导带头反违章、查隐患,深入现场评最优、抓最差,让员工认识到抓安全需要胆识和勇气,需要从严从细,需要碰硬的文化、实打实的文化、持之以恒的文化。

(二)制订符合水电实际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为更好地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围绕《水电厂安全生产法实施细则》《水电厂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法实施办法》的实施,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车辆维护保养、车辆“四交一封(定)”、车辆GPS监控,以及停车场门卫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管理岗位标准化执行卡,坚持管理岗位周检、主管领导月检制度,每周一召开主管领导标准化周检工作碰头会,通过加大制度执行和考核力度,规范工作标准、管理程序和工作现场,落实标准化作业程序,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手段,使安全管理工作常抓常新。

(三)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合作的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立足于现在的管理模式向推行科学管理方式转变,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从我们的实际工作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对交通安全工作全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系统化、标准化、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各管理岗位的安全职能,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了以大队长、安全副大队长、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技术员为一条线的安全技术管理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负责,根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有关规定确保安全控制技术落实到位。大队长、安全副大队长和HSE监督员是安全管理的第一管理责任人,负责保障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按章指挥、按章作业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现场实施。以党支部书记、政工部门为主的安全宣传教育系统,是安全宣传教育的第一责任者,通过明确职责,将交通安全方针政策、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多种形式不折不扣地宣传贯彻到班组、到岗位。以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班组安全员为主的专职安全监督组成的安全监督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运行、技术措施监督落实负责,筑牢交通安全的防线。在安全管理中,把安全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员工的主要指标,实施“安全一票否决制”,发生事故的班组,对班组安全员免职,对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进行处罚,激发员工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交通论文范文第6篇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统化,需要培养较强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门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货运管理和交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并且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确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队伍人才及这些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道路交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交通专业人才。

3.道路交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时代为了完善交通服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保证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现代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专业进步、发展的一批专业领头人。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培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高层次的培养与使用。为了适用现代化道路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面临后交通时代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正是交通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时代,交通会趋向便捷化与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养护以及交通市场服务等领域,在后交通时代,交通管理与建设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备集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设方面需要具备集创新能力与前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才能适应交通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后交通时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务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综合,以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业统计年鉴表明,每年汽车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对交通网络服务人才、交通信息服务人才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增长率如表1所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服务,满足后交通时代交通发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网络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以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趋向服务化及市场管理化,后交通时代的交通行业对综合服务型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三)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后交通时代将会是一个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环保、服务创新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交通的创新,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将形成。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面对今后交通行业发展的转型,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既需要强调学生对交通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应用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交通行业人才除了掌握与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安全工程、控制理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代具备综合交通系统思想,具备交通集成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交通行业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将工程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计划,结合课程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2.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交通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4.增补非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经济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学生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需求,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养方向的确定,调整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将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未来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对课题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为培养后交通时代人才做充分准备,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知识,以应对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领域等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的集成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对后交通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有了相应提高,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应后交通时代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

三、结论

交通论文范文第7篇

交通行业属于应用型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在就业中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交通人才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后交通时代的到来,交通行业的发展重心从建设逐步过渡到运行与维护,交通服务能力的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根据目前交通领域的人才分布,通过人力资源调查结果可知:交通建设与养护以及交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较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交通建设和交通服务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实施,全国将新增高速公路5万公里,这将对交通建设和管理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特别是兼有工程和管理特色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未来交通行业的主要缺口。学校对交通人才的培养须适应现代化交通行业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的发展需求,保证交通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发展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统化,需要培养较强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门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货运管理和交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并且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确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队伍人才及这些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道路交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交通专业人才。

3.道路交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时代为了完善交通服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保证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现代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专业进步、发展的一批专业领头人。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培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高层次的培养与使用。为了适用现代化道路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面临后交通时代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正是交通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时代,交通会趋向便捷化与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养护以及交通市场服务等领域,在后交通时代,交通管理与建设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备集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设方面需要具备集创新能力与前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才能适应交通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后交通时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务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综合,以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业统计年鉴表明,每年汽车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对交通网络服务人才、交通信息服务人才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增长率如表1所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服务,满足后交通时代交通发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网络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以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趋向服务化及市场管理化,后交通时代的交通行业对综合服务型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三)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后交通时代将会是一个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环保、服务创新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交通的创新,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将形成。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面对今后交通行业发展的转型,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既需要强调学生对交通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应用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交通行业人才除了掌握与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安全工程、控制理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代具备综合交通系统思想,具备交通集成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交通行业人才。

三、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将工程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计划,结合课程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2.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交通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4.增补非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经济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学生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需求,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养方向的确定,调整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将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未来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对课题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为培养后交通时代人才做充分准备,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知识,以应对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领域等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的集成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对后交通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有了相应提高,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应后交通时代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交通论文范文第8篇

由表2可以看出,初步设计概算超可行性研究估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上涨、方案变化、前期费用增加等方面因素,也是其他项目概算超估算的主要原因。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物价上涨

编制可行性研究估算时,参考同期在建的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的各项指标确定投资额,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时,根据确定的编制期的人工、材料、设备价格及相应取费标准通过计算确定投资额。2个设计阶段本身存在时间差,在物价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引起费用上的差别在编制估算时是体现不出来的。目前,编制估算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部印发的《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编制概算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建标[2006]279号)。根据2个编制办法的规定,预备费均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2项费用,其中价差预备费是指项目建设期间由于价格可能发生上涨而预留的费用。估算中的价差预备费的具体含义为估算编制期年度到项目建设竣工的整个期限内,由于物价上涨引起的投资变化需要预留的费用;概算中的价差预备费为概算编制期年度到项目建设竣工的整个期限内,由于物价上涨引起的投资变化需要预留的费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行性研究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2个阶段期间的物价上涨引起的费用应该包含在估算的价差预备费中。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对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概算中“价差预备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计投资[1999]1340号)规定,自本通知之日起,编制和核定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时,投资价格指数按零计算。今后,我委将根据物价变动形势,适时调整和投资价格指数。截止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仍未价格上涨指数。所以,目前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时,价差预备费均按零计。1999年国家计委的价差预备费上涨指数为零的背景是基于“物价趋于平稳,实际投资价格指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近几年来,物价上涨严重,由此引起的投资变化明显增加。所以,启动价差预备费的计算是当前适应市场行情、合理确定工程投资应采取的必要措施。另外,在未计列价差预备费的情况下,编制估算时应适当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合理确定各项指标。

2设计方案变化或深化

初步设计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方案变化或深化的内容,主要是车站建筑面积增加、施工方法发生变化、轨道减振段数量调整、车辆段房屋面积增加、新增一些系统和设备等。设计方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规划的调整、工程周边环境变化及为提高设计标准、服务水平增加新的系统。设计方案深化造成投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变电站、运营控制中心及车辆段基地等方面。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具体设计方案,粗略地估算投资;初步设计阶段主变电站进行专项设计,根据工程数量编制概算,由此产生投资变化;运营控制中心和车辆段基地由于涉及到资源共享问题,在前期规划中如果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后续设计阶段发生方案变化也容易引起投资变化。如天津地铁2号线李明庄车辆段,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后,方案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承担地铁2、3号线(厂)架修任务调整为承担地铁2、3、5、8号线4条线路配属车辆的(厂)架修任务,方案调整后概算比原批复概算增加了近2.4亿元。

3前期费用增加

前期费用增加是造成目前各工程项目概算超估算的一个普遍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时为了保证顺利批复,人为压低投资。客观原因,一是征地拆迁单价和数量在2个设计阶段发生了变化;二是管线迁改费用在可行性研究时难以准确确定工程数量,特别是涉及到110kV或220kV高压线路时,没有制定具体迁改方案,到初步设计阶段明确迁改方案后,费用差别较大。如北京地铁大兴线遇到的高压线路升塔改造费用,可行性研究估算2.3亿元,初步设计阶段委托电力部门完成设计后,概算额为4.5亿元,增加2.2亿元。

控制造价可采取的措施

有效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需做好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质量,二是深化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编制。

1提高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质量

1)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必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做好近、远期规划。在规划线网的基础上,对批准立项建设的具体轨道交通线路走向、车站分布等进行勘察设计,避免在没有线网规划的情况下,匆忙开展新线建设。

2)采用适宜的建设和技术标准,控制工程建设规模

(1)做好客流预测是开展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基础,设计中通常采用“四阶段法”进行客流预测。该预测方法虽然理论上较为成熟,但针对具体项目预测的客流量,还应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合理修正,使预测的客流量基本接近实际,便于确定宜采用的建设和技术标准,在满足近、远期发展要求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有效控制工程投资。(2)根据线网规划,针对具体项目线路走向、宜采用的技术标准、环境和地质条件确定线路敷设方式,车站结构形式和规模,做到性价比最优。

3)统筹车辆段布置,注重主变电站和运营控制中心资源共享

根据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要求,大于20km的线路需要设置车辆段和停车场,但如果每条线路都设置1处车辆段和停车场,明显造成浪费。所以,要根据线网规划,综合考虑车辆段和停车场的设置位置和规模、检修设备的配备,达到资源共享。如上海市地铁线路,根据线网规划和资源共享的原则,13条地铁线路仅设6座车辆段和相关停车场(已建4座)。

4)深化影响投资比重较大的工作内容深度

电力外线、主变电站、管线迁改、人防设施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经过现场勘察确定主要方案,避免到初步设计阶段方案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投资失控现象。

5)合理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控制的目标。因此,应深化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深度,经过现场勘察、比选,提出可采用的几种设计方案,通过方案论证和优化确定最优方案。据此编制投资估算,力求准确,并要考虑后续阶段影响投资变化的各种主要因素。

2深化初步设计阶段概算编制

1)提高可研批复方案的执行力

依据线网规划完成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批复后,初步设计阶段不得随意改变,特别是建设和技术标准、工程规模、线路敷设方式、车辆编组、设备选型等。随着形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些方案确需改变的,应通过方案论证后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2)注重前期工程投资控制

前期工程主要包括征地拆迁、管线改移、道路恢复等,其费用是初步设计阶段概算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建议业主(建设单位)委托有经验的设计单位进行专项设计,在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确保前期工程的可实施性,避免投资失控。

3)推行标准化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轨道交通设计标准体系,完善了工程建设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图。所以,推行标准化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同时也可降低相关费用。

4)按专业分劈投资,开展限额设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在正式开展初步设计前,将批复的投资估算按专业、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投资分劈,各专业按分劈后的投资额度开展限额设计、编制概算。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偏离,及时调整相关方案,达到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另外,在车站分部工程设计中,市政配套(如周边相关公交车站、过街通道、人行天桥等)、商业开发、物业开发等建设项目融入地铁同期设计。此时,设计单位应把握住设计原则,这些内容不应列入轨道交通项目,应单独立项,落实投资来源,达到有效控制轨道交通项目投资的目的。

交通论文范文第9篇

所谓交通经济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经济手段将交通、经济等这些因素有效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分析实施交通规划的成本以及能够取得的利润等,经过分析最后对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预测等的一种理论。交通经济的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一种边缘学术理论,它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来充实自己。但是交通经济的概念在我国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界定,目前,世界各国对交通经济的研究都还仅仅是初级阶段,但是因为交通规划出现的很早,所以交通经济也作为它的分支而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兴趣。通过上述概念我们能够简单了解交通经济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与物的运送问题,但是对交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基础设计建设等很多方面都没有关注,因此对交通经济的研究也就是对交通运输的研究。

2我国交通规划中交通经济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特别重视对城市交通的规划,为了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谐发展,有效的配置交通资源,做到人和物的分配都很和谐。总体上讲,我国在交通规划中还是很少能考虑到交通经济的问题,因此在交通规划方面,交通经济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2.1道路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道路规划时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很多的居民都拥有了自己的车,因此对道路进行规划非常重要,再加之,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出现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一味地加宽道路,并没有考虑到交通经济的问题,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没有达到最佳,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的问题。

2.2区域重点没有进行有效的分配对交通进行规划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城市有些区域的交通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区域交通问题并不明显,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应该重点突出亟待解决的交通问题的区域。但是某些城市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全部的城市道路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规划,这就严重浪费了交通资源。有些城市交通问题并不突出的区域可以过一段时间进行规划,应该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交通问题严重的区域。但是这不是说不解决交通问题不严重的区域,因为有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做后盾,这样的区域也应该重点规划,以促进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普遍存在,那就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而不顾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留,一味地破坏,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2.3没有完善的交通配套设施在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时往往只将重心放在道路和绿化上,而忽略了交通道路中为行人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场所,很多车辆停放在路边,严重造成了交通的拥堵,降低了道路的通行率,甚至有些道路没有路标,照明灯许久没有更换或者安装,施工道路质量低下,影响路人的正常行走,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4交通建设超过道路承载能力由于迫切的经济发展需要,市场不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交通道路两旁的土地进行拍卖,来开发各种项目。这种激烈拉动内需的方式严重超过了交通道路的承受范围及承载能力,市场是展开了,但对交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做好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的策略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在交通规划中的交通经济问题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我国在交通经济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很欠缺,那么,在交通规划中如何做好交通经济问题呢?笔者总结如下:

3.1保证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重交通道路模式,投入建设一些新型交通道路环境,形成便捷的网络化交通,改变原有路面结构,从长远发展考虑,确定车道数,利用空间组合设计,通过色彩及线条的应用来提高城市交通环境。

3.2合理利用道路两侧土地国家鼓励经济的发展,但是制止滥用占用土地资源,对于交通道路两旁的土地,我们应该合理规划用地,不能因为经济的一时膨胀而破坏原有交通环境格局,应通过政府手段加以适度的开发,使经济通过交通规划能够持续发展。

4结束语

交通论文范文第10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开放意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和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实验为配合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理论

教学而设置的课程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该课程理论知识点枯燥难懂的问题。学院为该理论课增加了4学时的课程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理论课堂上阐述的理论难点,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于学生,教师主要通过组织、辅导和答疑,辅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构建。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种类型。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所做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旨在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是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增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在本课程的课程实验中,根据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分别针对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两方面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和一个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交通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通过学习交通管理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校园附近道路与校园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的管理建议,并进行交通管理规划。验证性实验为交通信号控制的演示实验,应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系统”实验板,对不同路口,采用不同的控制参数,演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分析、总结单点定时信号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同时应用该实验板演示绿波控制,利用模拟系统了解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分析、总结线控信号定时控制的协调方式与配时的设计方法,以及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通过课程实验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通控制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在以下方面获得锻炼:能熟练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地完成一个交通控制中的设计任务,解决调查、分析、参数的正确选取等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学生通过一个交叉口控制系统的设计训练,初步掌握交通控制定时信号的配时设计和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本课程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通过实际调查对某路口和某条主干道,运用相应的配时方法进行单点配时和干线配时,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科研素质训练

在上述两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课堂上或平时生活中随时向学生灌输“学研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大学生创新潜能的主要途径。在“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学院的改革成果已经体现出来了。首先,学校及院系积极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其次,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第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们的研究中来,承担相应的任务,全程跟进课题,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大力支持学生参与交通科技大赛等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预期目标及其成果

通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教学计划到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从单个交通管理措施的实验训练到交通控制设计能力的拓展,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为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起到极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着力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符合省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的标准,从而达到提高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