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书育人"之心得体会

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突出品质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现代人。这是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

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古往今来,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手段,可资我们学习借鉴。总结从教十余年的心得体会,认为在教书育人方面应采取以下方法:

1.晓之以理

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教师应当自觉地把"明理"的工作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育德"与"育智"的有机结合。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联系教材中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学生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难度的问题,使他们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进而增强学习成才的信心;始终不懈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使育人的工作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教之以严

对学生真正的爱,很大程度体现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上。"严"固然不错,但严不得法,则另当别论。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边学习、边认识、边领会掌握的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检查者,必须始终注意在课堂上把基本理论和基本要领准确无误地讲授清楚,在答疑时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严,应体现在培养作风上。要通过严密的逻辑证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通过严谨的抽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还应体现在使学生健康成长上。在现实中,总有一些学生片面强调"自由式发展",厌恶"严格的环境"。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是使人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只有经过从严、从难要求的教育,受过紧张、有序生活的磨练,才能为自己立身做人、奋发进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那些标准不高、要求不严、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只要自由、不要约束的现象,教师有责任进行教育引导,必要时要进行严厉的批评,决不能放任自流。对每个环节都要抠细抓实,使学生能够从小处严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作风。

3.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3.1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数学课中,如何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全文阅读

浅谈现代中小学书法教育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正是有了它才使中华文明数千年永续传承发展,书法艺术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书法教育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提出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反思在现今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品格

古人认为书品与人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古人在书法教学中尤其注重人品的修养,认为“书如其人”,要想教学生写好字,必先教其会做人。“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北宋著名的画家黄庭坚的这句话正揭示了书法艺术“心正则笔正”的内涵。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可谓很好的体现了书品与人品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他的《祭侄文稿》、《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还是《大唐中兴颂》等书法作品都具有一种刚劲不阿、浑厚有力、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颜真卿正气、笃实、不屈服于权贵,刚正不阿的道德品质。在书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高尚的品格,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2、提升审美

书法还具有美育的功能,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书法名作及书法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书法精神的源远流长。、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引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学生会对书法作品形成一种直观的、直接作用于视觉上的审美感受。正如中国现代美学大家宗白华所言:“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这种审美感受会通过欣赏者的主观意识慢慢的到达内心深处,使主观意识与书法作品以及书法家之间形成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3、有益身心

全文阅读

同沐四季风 共享读书乐

我校实施新教育实验项目,是以班级开展的 “晨诵、午读、暮省”为抓手,为师生创设了读书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新教育实验项目实施使我真正地体会到,读书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教育的本源。

新教育实验在全校有效运行,使我在晨诵中能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在午读中静下心来享受读书带给心灵的丰润;在暮省中感受工作的充实和生活的愉悦。岁律更新,育人本源不变,促使我潜心地品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新教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深思熟虑中,我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要改变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在新教育实验项目未实施以前,下午到校,我第一件事是跟学生要作业,在纷乱的吵声中,我感到工作的忙绿和生活的迷茫,学生的吵闹声加剧了我对工作的厌倦和身心的疲惫,我几乎不知道如何是好。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下午到校后,要上一节午读课,我能和学生一起静下心来读书,安静的环境,入神的场面,文雅氛围,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感受“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是读书使我的生活变得如此的从容,如此的充实。

在工作中我的一举一动,放大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功效,在师生共读中,学生都会刻意揣摩效仿我。学生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激励我读书热情,在双边互读中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开始上晨诵、午读、暮省课时,学生很茫然,通过我的潜移默化学生喜欢上了读书,慢慢地跟着读起书来,学生纷乱的吵闹声逐渐被潜心的阅读所代替。随着学生阅读面地扩大,知识的丰富,深感我的知识老化和贫瘠及课堂语言的苍白和乏力,促使我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紧迫感,在“晨诵、午读、暮省”中我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新教育实施我深有感触读书的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工作再忙,只要用心去挤,时间总会有的。古人说的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秉烛而行也比摸黑行走要好。我作为人师,要给学生一滴水,我必须要有一桶水,就算拥有了一桶“水”,但这桶“水”不更新,就可能成为一桶“死水”,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只有通过读书才有“源头活水”,这一桶水才不会是一桶“死水”;在晨诵、午读、暮省的深入运行,我体会到增加知识的贮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要践行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可以是自己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通过我坚持不断地参与晨诵、午读、暮省,感知我的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课堂轻松多了,学生在能课堂享受中快乐学习,因而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我能轻松施教。

读书能提升心灵修养,滋养人生底气。教师担负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权威,无论说话做事,都用高标准,严要求的眼光来审视教师。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就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认可。以前我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只翻看教学参考书,知识的老化,语言的嗦,久而久之学生和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隔阂,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有效运行,我找到了和学生相处的秘诀,那就是读书来贮备知识获取精神食粮,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我在静读和深思中得到了新的收获和启迪,学生那晶莹剔透般的心灵、纯洁渴望期盼的双眼给我一种无穷的力量和精神的动力;那美妙绝伦的读书意境,深深地激发我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共读和交流,走下讲台和他们零距离的沟通。即使看到他们一次小小的违纪或过错我也会感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观点,我会耐心的说服他们,并认真地和他们进行辩解和争论,使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和改正,使读书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赢得学生的爱戴,从而使学生乐意上我的课。其次,读书中使我从心灵深处树立起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教育理念,启发我用赏识来激励学生,通过我的的不屑的努力班上的学困生也慢慢地抬起头来走路,时不时乐意找我交流学习困惑和读书心得,在我的课堂上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向心力,提升了我教育的亲合力。工作之余我涉猎大量的教学内书籍,我能与教育名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育专家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体会到教育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入微的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玄机,促使了我在教学中不以分数论英雄,从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入手,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不放弃每一学生,所以,近年来我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素质的提升、精神家园的营造,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冷静时,头脑最健全。现在回想新教育实施为我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冷静思考的空间,我的工作感到轻松自如,生活也比较充实实在。

现在有时听到老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通过我亲自参与晨诵、午读、暮省,我体会到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读书的时间。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我们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这样可以给我们心灵的滋养和教育方法的启迪。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象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现在,我亲身的体验了这句话的精神内涵,在读书中使我得到成就感、幸福感;找到生活的真谛,教育的本源;使我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历练了我的的人格,感悟生活的乐趣。读书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使我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的教育更加美丽。

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

全文阅读

小学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小学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为了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我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每学期每位教师"读完一本教育专著,写好一篇读书心得,参加一次交流活动",积极为老师搭建交流读书体会的平台。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开拓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形成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二、活动目标:

1.阅读教育名著,促进专业成长,丰富升华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2.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提升修养,拓展人生,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让"学习、实践、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勉的实践意识、深刻的反思精神,消释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三、活动口号 :"在读书中体验快乐,在交流中提升自我"

全文阅读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效,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观念认为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而对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具备隐性教育、丰富的文献保证、良好环境,人员和载体等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职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形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77-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仅仅依靠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方面的力量来解决十分困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比较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双重转型所引起的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重大变化,社会体制的重大转变和社会变革的急剧发展,往往引起人们的价值错位、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和社会发展一定程度的混乱无序状态,且影响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2.高校连续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严峻的形势

全文阅读

谈中学书法篆刻教育与德育之关系

【摘 要】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且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炎黄子孙。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熟练的书法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中学书法 篆刻 德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29-02

一、中学书法篆刻教学德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时代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书法篆刻在培养青少年全面素质方面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的整体育人功能,不仅提高中学生的书写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国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而且以其特有的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大有益处。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创造汉字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我们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在学校认真指导每一个学生认识、了解并规范书写好汉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书法篆刻教学德育研究现状

书法艺术发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相当重视书法教育。然而,我国目前书法篆刻教育现状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我国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教育比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受的重视及普及程度,存在着滞后的状态,追其原因,目前我国尚未构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书法教育定位太低,对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深刻,书法教育的审美价值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同。我们在向国际化、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学习了不少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为享受他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而津津乐道的时候,整个社会却无暇顾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人们的字却越来越难看,同时也是人的思想和审美越来越程式化,人文教育正在逐渐的缺失。现代教育中,书法教育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始终是发展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了艺术的繁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实验学校、实验基地等,有力的进行了学科建设,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三、汉字的书法特征和人品道德象征

全文阅读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摘要]中国书法教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教育文化。在今天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继承和发扬古代书法教育的合理内容。组织开发各具特色的书法教育校本教程,对中小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艺术审美趣味等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小学在开展书法教育时,要认识到它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更好地发挥它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本课程;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4―0063―03

中国书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学校教育。20世纪30―40年代,郭沫若等学者就从甲骨刻辞中发现,商人用甲骨干支表作为范本教学生刻字。陈梦家据此认为,“殷墟出土商代甲骨上的六甲或有商代卜史习刻之作,可证自古以来,六甲为学僮学写认字的第一课”。自此以后,书法教育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教育全过程。

丰子恺说:“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高的无过于眼和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不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不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通过全面考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可以看出,书法教育并不仅仅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书写教育,同时还贯穿着审美与道德教育。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书法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仍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育人意义。中小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开展书法教育,是促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接受审美教育、陶冶灵魂的比较直观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全文阅读

浅谈书法进课堂的心理学意义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现代的课堂中,其地位却每况愈下,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书法教育再次成为大家所关注焦点。书法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目前开展书法教育的困难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一是提高教师书法水平,开展书法教育;二是开展形式要丰富多彩;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想象力。

关键词:书法教育;心理学;目前困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55-02

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最喜爱、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和表现力,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精髓。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书法却处在了濒临淘汰的边缘,逐渐被电脑、IPAD等取代。新生一代对书法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拙劣字迹的出现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经典文化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许多学生对传承了千年的民族艺术感到十分陌生,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普及书法教育,让书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开展书法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书法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可以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书法教育同时具有德育、智育、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对个体而言,不论从身体发展还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练习书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无论是在空间、墨色,还是气韵上都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书法的独特魅力。在临摹字帖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美的精华,感悟来自于自然、生活、情感的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并融入到日后的书法作品中,提高自己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

全文阅读

书院人文教育德育分析论文

[摘要]人文教育渗透到书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既体现在学规之类的制度化文件中,亦在书院内部环境的创设、祭祀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为使人文教育得到落实,大多数书院都重视解决人文教育与科举应试之间的矛盾,使二者统一在书院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书院;人文教育;学规;科举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将进入社会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运作,这使得大学的功利趋向愈来愈明显,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甚至因过分强调科学教育,使得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人文教育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形成了实施人文教育的较为完备的制度,挖掘古代书院人文教育的理论是构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探讨儒家人文精神出发,对书院人文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管窥书院人文教育的一斑,以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北宋以降,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创新和普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播、创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践履者。

儒学是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在对人的价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并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前后依存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外王”。这种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的追求方面,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色。书院教育不仅将以道德养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创建、修复并讲学于多所书院,在长期的书院教学生涯中,朱熹将培养书院生徒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他在《白鹿书院揭示》中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在朱熹的设想中,道德养成被视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说:“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务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他的这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养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几乎所有的书院大师都强调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地位。长期主讲南宋长沙岳麓、城南二书院的著名学者张拭则认为书院应该“传道而济斯民”,将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为学之路虽然与朱、张二人明显不同,但在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却是与二人一致的,对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也是“明人伦”。在(增修万松书院记)中他指出:“今书院之设……士之来集于此者……而进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从而趋之也。是必有进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贤之学也。”而“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所谓“明伦”就是要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王阳明还将书院的道德教育与自己的学术主张结合起来,认为书院教育应启发良知、培养圣人,即所谓的“致良知”。

全文阅读

书院人文教育及实施

[摘要]人文教育渗透到书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既体现在学规之类的制度化文件中,亦在书院内部环境的创设、祭祀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为使人文教育得到落实,大多数书院都重视解决人文教育与科举应试之间的矛盾,使二者统一在书院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书院;人文教育;学规;科举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将进入社会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运作,这使得大学的功利趋向愈来愈明显,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甚至因过分强调科学教育,使得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人文教育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形成了实施人文教育的较为完备的制度,挖掘古代书院人文教育的理论是构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探讨儒家人文精神出发,对书院人文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管窥书院人文教育的一斑,以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北宋以降,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创新和普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播、创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践履者。

儒学是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在对人的价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并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前后依存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外王”。这种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的追求方面,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色。书院教育不仅将以道德养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创建、修复并讲学于多所书院,在长期的书院教学生涯中,朱熹将培养书院生徒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他在《白鹿书院揭示》中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在朱熹的设想中,道德养成被视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说:“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务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他的这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养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几乎所有的书院大师都强调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地位。长期主讲南宋长沙岳麓、城南二书院的著名学者张拭则认为书院应该“传道而济斯民”,将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为学之路虽然与朱、张二人明显不同,但在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却是与二人一致的,对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也是“明人伦”。在(增修万松书院记)中他指出:“今书院之设……士之来集于此者……而进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从而趋之也。是必有进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贤之学也。”而“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所谓“明伦”就是要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王阳明还将书院的道德教育与自己的学术主张结合起来,认为书院教育应启发良知、培养圣人,即所谓的“致良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