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改论文

教改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教改新论

摘要: 在全面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我们把作文教学改革放在首位,并在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中悟出了一些规律和经验:更新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纵横联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时总结得失,注意交流经验;坚持以作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改的发展。

关键词: 作文 教学改革 规律和经验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应当引起重视。”这两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全面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始终把作文教学改革放在首位,并在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中悟出了一些规律,一些经验。下面就此作简单回顾。

一、更新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传统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写出好“文章”来。老师的精力往往集中于如何出题目,如何讲要求,如何作提示启发等上面。实践证明,如此的教学思想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要求提示,勉强完成,效果很不理想。正因如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作文教学的得失,认为作文教学不只是训练表达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认识能力的培养过程,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必须先提高认识能力。要立足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形成自觉写作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中曾有这样的顺口溜:“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星期五(写作文)。”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拧断双眉,感觉无从下笔。脑子空空,肚里空空,笔下空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不勤练,不想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而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一些消极思想因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低下的影响外,感知社会的能力和习惯,老师的出题、指导、改评等,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引导观察,感知社会,积累材料。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一、语文教学改革着眼于形式范畴

“当代的语文改革大多侧重在教学方法的修改上”,包括许多“优质课”、“最佳课”,也是在章法上作文章,精炼、巧练、多练、苦练,“闹闹腾腾20年,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据调查,学生学习多年语文,甚至不知“语文是什么”,说到语文就想到作文,想到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至于为什么作文,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和方法始终搞不清楚,一句“老师让做的”是唯一的答案。说话,作文不是学生交际本身的需要,没有个人价值取向的体现,这与未来社会要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而创造思维能力,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只是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释,这些事实是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构的一种优良的心里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他强调了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全面落实当得教育方针的重要所在之一。

二、教师本位明显语文教育改革

20年来的历程大体上由“满堂灌”到“满堂问”。“灌”教师本位思想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问”说明教师本位思想虽然有了改变,但教师本位的教育教学事实仍然存在。当前为数不少的教师认识到“三为主”原则的同时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中,这就使语文教育走进了“重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反复操练”的误区,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中普遍法不得法,心理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其作用。

而在语文教学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较高的求知欲。从而扩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一切动机也随之得到激励,从中知道学以致用,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要做到各个学生善于的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前提。

三、结论

总之,研究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主要的目的是拾遗补缺、弥补疏漏,这有利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好的开展。我们相信在长期的探索中语文教学更能符合实际需要,会更科学、更完善。

作者:林思萌 单位:四平市实验中学

全文阅读

教学文化课程改革论文

一、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

教学文化分析是将学校组织作为文化实体来分析,认为“学校教育组织就像复杂的社会组织一样符合网络构成,而不是一个自由标、官方角色、命令和规则推动的正式系统”。文化分析关注课程变革的意义,它确定和检查教育时间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里的变革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是“教学对教师的意义”和那些意义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学文化承认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做的,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文化。它使用许多界定文化的词汇和“标准实践”、“共享期望”等。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不具有平等的意义。按科柏特等人的说法,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可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神圣的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教师底线。依据教师实践的基础,当神圣的规范受到课程变革的挑战时,变革将遇到教师的抵制。例如,在许多教师看来,传授经典永恒的知识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识是次要的,能力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课程实施重视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这一定会遭到极力反对。与神圣的规范相比,世俗的规范更容易变革。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区分,有利于课程变革许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为教师抵制变革现象提供基础。这种区别也帮助解释吸收变革时的不一致。它告诉我们:课程变革中包含的文化与学校中存在的文化优势越适合,它挑战的规范越少,成功实施变革的机会越多。因此,看起来,学科的基础革新与认识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学时间越一致,他们创造出的“文化不协”就越少,因此更能为教师所接受,至少在中学如此。后现代的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两点认识,一是教师与原有教学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是为了课程变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学文化。

二、教学文化分析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

教学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课程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课程是文化的选择、改造和重组,这是课程文化学上的含义。教学文化分析理论所提出的教师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合作教学文化的重建问题,为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从教学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充实以下两方面。

1、充分认识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前面说过,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教学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文化,这种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可以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教学文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考虑教学文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来说,应该了解国家的教学文化,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制。这不是说,国家为了这个目的,减低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被动适应或许为课程改革创造一定的条件,但这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质量。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寻求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极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其次,从微观层面说,学校领导必须考虑本学校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任何改革,没有学校参加,它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课程观念变革的今天,课程管理体制由集权走向分权的趋势占据主流。把课程还给教师,教师从实施者走向课程的参与者,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所有这些要求校长必须对本校教学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所推行的改革与教学文化的冲突,保持一定的张力。设法把教学文化从抵制改革的阻力转变为推动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2、建立合作型的教学文化

首先,建立学校内部合作型教学文化。学校内合作型教学文化可分为几个层次:单个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小组的合作,全校教师的合作,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单个教师的合作主要是教师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相互促进,促使问题解决或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小组合作指单个教师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小组解决;涉及更大的问题由全校教师共同参与解决。可以设想,当这种合作型教学文化建立后,将会极大地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合作型校外文化,这是学校教学文化的扩展,因为单独在学校内形成合作型教学文化,还不能真正打破教师之间的孤立主义。它的出现,只不过是内部调整而形成独立的学校教学文化。要想促进校内合作型教学文化的发展,必须向校外寻求一定帮助,通过校与校之间教学文化吸收和融合,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综上所述,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它为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课程改革中,只有关注教学文化,才能使教学改革科学发展。

全文阅读

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一、高校会计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出来。这一方面说明会计教育有其体系方面的缺陷。会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规格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某些学校的短期行为,认为会计教育只要一把算盘、几本书,成本低、效益高,跟风走,一拥而上,造成近几年来会计教育办的过多、过滥。此外,也应从会计教育自身反思。

(一)由于高校会计教育的发展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变为本科压缩型,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没有凸现出来。

(二)适应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规格探索研究不够,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还未真正树立起来。

(三)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内容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会计业务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纸上谈兵”。黑板“记账”,课堂“理财”。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立严重滞后,学研产结合基本没有。

(四)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和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教学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培养,课堂计划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选择与发展的空间。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封闭,培养模式落后。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仅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高校会计教育模式改革

全文阅读

语文教改管理论文

第一部分有关对新大纲的探索与实践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视野(一)教学思想的研究1.陶忠华《对小学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2.于永正的教改探索《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3.吴忠豪的教改思路《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4.翟京华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二)培养创造力的研究1.理论探讨姜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吴清华《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2.策略、方法(1)方利民《小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六开放》(2)熊建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3)周卫国《发现教法与创新教育》(4)袁炳飞《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惯常定势及弱化的训练》(5)林祖望《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3.想象力的培养(1)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2)李克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尝试》(三)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李鸿谟《落实新大纲精神,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李冰霖《信息素质教育--小语教学的新使命》(四)情感教育杜晓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1、高凤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其育人功能》2、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实验研究报告在语文教学思想、新视野的成果的报导中,未见思想教育、美育和语文实践活动等的报导。二、有关识字教学施茂枝《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三大规律》三、有关阅读教学(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施茂枝《阅读教学中两个偏向及矫正》(二)理论探讨1.张庆《提倡诵读》2.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3.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4.纪育华《冲破以段落为界的思维定势》(三)阅读教学方法1.胥翠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2.陈婉清《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提高实验的初步研究》3.姜仕恭《明确质疑目的,讲究释疑方法》4.陶宇明《课堂质疑的九个切入点》5.刘莉《感知体悟品析》(四)语言积累的研究林润生《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五)练习设计的研究1.陈爱红《课堂教学巧设计,教学效率定提高》2.桂贤娣《情趣结合的家庭作业》(六)对课外阅读的研究1.李冰霖《为孩子们导航》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3.钟娟《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在对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报导中,语感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发表一定的见解等专题少见报导。四、作文教学(一)对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探讨杨旦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二)理论探讨1.构建训练系列吴立岗《根据活动理论构建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2.作文全程训练张培红《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3.发展个性陈关根《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三)读写结合1.冯兰《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2.黄桂林《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形式》3.魏明《结合课想象作文》4.卢秋萍、施茂枝《就文取材一箭双雕》5.张美满《如何加强片断练笔》(四)作文指导1.写作兴趣的培养(1)申维俊《学生写作兴趣初探》(2)黄茂文《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3)郭瑾《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2.作文题目的设计高峰《作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训练题的设计》3.观察的指导汪秀洁《观察: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手段之一》4.选材的指导谭珍《作文的创新--从选材开始》5.作文的评价李都金《丰富作文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如何开拓思路,指导自由表达未见专题报导。五、口语交际未见有关口语交际的专题报导。有关于培养说话能力的报道。六、教学模式1.刘影《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2.许小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3.张培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4.黄贞良《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5.张海峰《“自读”能力培养模式初探》6.卢毓敏《优化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7.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8.章荐《题海战术--素质教育观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9.何小珍《网络氛围下的作文教学模式》10.赵阿琴《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七、教学艺术1.教学设计的艺术李俊《教学设计新视角》严旭峰林祖荣《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审视》2.突出重点的艺术李运菊《突出重点,优化过程》3.点拨启发的艺术李瑞桐《点拨在小语教学中的运用》4.课堂表演指导艺术周一贯《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5.课堂讨论组织艺术严萍《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6.教学幽默的艺术孙改仙《论教学幽默》7.课堂教学艺术赵敬春《谈课堂教学艺术》八、怎样当好语文教师姜汉林《怎样做一位学者型语文教师》

全文阅读

教学改革当代文学论文

一、摆脱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思想

扩大课程的开放性。目前,各大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有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对教材的过分依赖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教师无法跳出教材的框架自由发挥。教师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授课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整合,合理设置勾勒文学史和赏析作品时间的比例。根据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给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热点问题。做到教学时既扣教学大纲,又不囿于教材。给学生开列书目,要求学生阅读作品,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设书目时,要有针对性开一些文艺美学乃至哲学书目,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而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学流派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当代具有鲜明的当代性,这一特性使得当代文学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不可比扰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当代文学的优势。如在阅读“新写实主义”小说时,不能简单地以“零度写作”评价这个文学流派的审美特征。“新写实主义”小说家不动声色的叙述,把生活事实和盘托出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只有从生存、生命的角度还原当代作家思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真正魅力。

二、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

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红高梁》等都拍成了电影,老师在讲授这些篇目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后现代性的了解。当代小说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王朔如何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消解一切伟大和崇高,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一群小伙子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捉弄老师;主人公质疑记忆的旁白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代小说中理想主义已偃旗息鼓,小说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捏造谎言,调侃权威。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第二课堂,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四、变革考核模式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现有的考核方式大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试卷按比例设置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方式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造成同学们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便能拿高分。这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文学丧失了趣味性。所以,要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在课程中期布置小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开展创作比赛等活动。期末,将学生在讨论课的发言情况、论文、读书笔记、期末成绩、课外活动、文学创作等同时纳入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这些考核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全文阅读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高中学生改革需要

论文摘要:课改,说到底,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改革者的索要。因此,编者在编教材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关部门在改善教学坏境、制定考试制度时,都应该考虑到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和择业的需要。从而使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课改”这一举措己屡见不鲜,很多有识之士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应当承认,课程改革的确能给职高语文教学带来一阵春风、一片绿色,但谁又敢否认当今职高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依然错字连篇,书面表达能力颇低,语言交际能力也难登“大雅之堂”的现实呢?也许,改革者应该反思:在“改”之前,是否搞清楚了最需要课改的是谁,课改到底为了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改来改去,也许还是在原地绕圈子,甚至与课改的真正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课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改教材

毋庸置疑,职高生源的质量是无法与普高生源质量相比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字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高年级程度上。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在其字还没认全,基本阅读能力还欠缺的前提下,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述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结果必然会出现一节《逍遥游》游睡了学生,“游”累了老师的尴尬。这样久而久之,教学相长就会变成教学相克:学生越学越不想学,教师越教越没劲。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让他们“跳一跳”之后就能够接受。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应是编者的首选。当然,职高的考试机制和职高的教学内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环境来达到改革的目的,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钾力,把职高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学校不妨编写校本教材,图文并茂,设计精美,内容侧重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文章,精美时文、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介绍、哲理故事、小小说、网络文学作品都可以人选。在学生愿意“看”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训练其阅读能力;在学生愿意“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一名初一的新生看了严凌君老师编的《成长的岁月》后给严老师发“伊妹”,说:“严老师,我是您这本书的新读者,我看了这本书兴奋得要跳楼了。”严老师赶快给他回复说:“……之所以编这套书,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活着…”可见,教材真正给学生好东西,他们是会有喜悦的。

教材还应多选用些实用性的内容。职高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想毕业后尽快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和其就业有关的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编一篇复杂记叙文,不如让其学会写收据、会议记录等;一与其让学生头晕目眩地背诵一篇文言文,不如让其轻松地上节语言交际训练课,学会“说话”。

课后习题难易程度耍适合各层次的学生。太难,基础差的学生会失去兴趣;太简单,基础稍好的学生又会不屑一顾。所以习题应以基础字词填空和选择题为主,分析题为辅,分析、讨论的问题设计是用来引发学生思考的,无须有“标准”答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钾”,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观点,满足表达的需要,练习也就达到目的了。

全文阅读

语文课改教学运用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与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存在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第二,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学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确定问题;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新课改论文

1、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文化性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既要交流学习,又要独立思考

“竞争合作、组织互动、人人参与”是新课改后的新型学习的方法。交流学习,让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在自由的课堂上相互碰撞,更能激发同学之间的思考。无论在平时的语文课堂还是公共课程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在一节课之后,表面上显得激烈、热闹,事实上却收获较少,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就开始展开讨论,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只能是有表无实的泡沫课堂。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理解、品读。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使得学生之间各取所长,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到:一、组织好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加强交流学习中的引导,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二、积极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传授其交流沟通的正确学习方法,注重交流学习的教学评价;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创新思考。

作者:吴燕 单位:贵州省正安县格林中学

全文阅读

语文教改关键管理论文

[内容]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里都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教师当作父母一样供奉。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是肉体的引路人,而教师则是灵魂的引路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德才识学等方面的素质,具备了作“引路人”的资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