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降血糖药物

降血糖药物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些药物与降糖药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该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能引发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用药不当。而在因用药不当引发的低血糖中,又以某些药物与降糖药合用引发的低血糖最为常见。那么,都有哪些药物与降糖药合用时可引发低血糖呢?

一、保泰松:保泰松属于吡唑酮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用该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痛风等疾病。临床研究发现,将保泰松与降糖药甲磺丁脲合用时,可使后者的降糖效果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保泰松可延长甲磺丁脲的半衰期,使人体血清中甲磺丁脲的浓度增加,并可抑制甲磺丁脲在人体内的代谢。因此,人们尽量不要将保泰松与甲磺丁脲合用,以免诱发低血糖。如必须合用,应严密监测用药者血糖的变化。

二、氯霉素:氯霉素属于广谱抗菌药。该药可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克雷伯菌和沙门氏菌等病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氯霉素具有增强降糖药物酶的活性、阻碍降糖药物代谢的作用。故将氯霉素与降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引发低血糖。因此,正在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氯霉素。如有抗菌需要,可用其他抗菌素代替。

三、胍乙啶:胍乙啶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该药可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高血压。但需要注意的是,胍乙啶有阻滞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是控制人体血糖的重要激素。若将胍乙啶与降糖药物合用,可增强后者的作用,从而引发低血糖。因此,人们应将胍乙啶与降糖药物分开使用。具体的间隔时间应咨询医生。

四、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催化单胺氧化脱氨反应的酶。目前,临床上常用该药治疗帕金森病及一些癌症。临床研究发现,单胺氧化酶可抑制肝脏对药物的吸收。若将其与降糖药物合用,可减缓降糖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从而会引发低血糖。因此,患者应避免将单胺氧化酶与降糖药合用。

五、含酒精的药物(如某些口服液或药酒等):含酒精的药物多用于滋补身体或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酒精具有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血糖来源的作用。人们若在服用降糖药期间使用含酒精的药物,可引发低血糖。因此,人们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应慎用含酒精的药物,更不要饮酒。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与降糖药时合用可引发低血糖。这些药物是:扑热息痛、苯巴比妥、利福平、苯海拉明和四环素等。因此,正在服用降糖药的人们若需要同时使用上述药物,应咨询医生。

全文阅读

降糖药物与低血糖事件的相关性

【摘要】 目的 调查实践中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与低血糖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总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VIP糖尿病科2型糖尿病合并药物性低血糖患者的病例资料,对150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收集了性别、年龄、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数据,对收集的相关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再将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差异的变量是单用胰岛素、联合用药种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与单用胰岛素及联合用药种类有关系。结论 不同年龄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与单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联合用药种类相关。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低血糖;降糖药物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低血糖是DM患者所遭受的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低血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神经细胞缺糖受损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显示近年来低血糖成为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事件之一[1]。德国对1997~2000年和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VIP糖尿病科收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共900例。因低血糖入院或入院时存在低血糖者共216例,其中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发生者150例,男78例,女72例;平均年龄(64.53±12.93)岁。DM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低血糖诊断标准包括3种情况:①根据2005年ADA低血糖工作组的定义,DM患者血糖≤3.9 mmol/L即为低血糖。②低血糖反应,指血糖正常而出现低血糖的临床表现。③无意识的低血糖,包括存在低血糖反应而因知识不足不了解低血糖疏忽者和经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无任何低血糖临床表现者。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严重感染、心肺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内容 通过对T2DM患者就诊时问诊、血糖水平检测及连续的动态血糖水平监测等方法,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低血糖发生期间接受何种降糖药物治疗。问诊具体内容包括降糖药物方案:降糖药物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是否使用中药治疗;降糖药物治疗后低血糖的情况。具体问诊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降糖药物单用与T2DM低血糖 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约24%,其中药物性低血糖事件为17%,占据T2DM患者低血糖事件的69%。单用降糖药物占药物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依次为:胰岛素(11%)、磺脲类(11%)、中药类(9%)。单用胰岛素是导致不同年龄组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组中单用胰岛素致低血糖发生约11%,胰岛素治疗是引起T2DM患者低血糖的常见药物,主要因为胰岛素治疗方案不合理,患者缺乏对胰岛素的认识,如短效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区分不清以致混用,甚至预混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联合使用;注射方法不正确,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造成胰岛素吸收缓慢致夜间低血糖;进食量减少或伴有腹泻,未相应减少胰岛素注射的用量,注射胰岛素或服药后进餐延迟等,尤其是老年DM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自行调整降糖方案,随意加药或减药,如胰岛素剂量的私自增减,老年人各器官老化、生理机能减退,肝脏糖异生功能降低,胰岛素消除减慢,而胰岛素的抵抗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均是诱发和加重低血糖的重要因素;另外,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基础胰岛素也是增加T2DM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5]。

有相关文献资料表明磺脲类药物单独使用及大于5年的胰岛素治疗均是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6, 7]。本研究中由于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致T2DM患者低血糖的样本量少,得出的结果显示无差异。

全文阅读

降糖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对比效果。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降糖药;降血脂药;2型糖尿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b)-0027-02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中多数为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病因主要因机体内胰岛素抵抗和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弱导致胰岛素缺乏,从而无法控制体内血糖水平[1]。糖尿病人最常见的脂质代谢障碍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下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不仅要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控制患者的高血脂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控制达到一定效果可延缓或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该次研究旨在探讨降糖类药物联降血脂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测定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所选患者中已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对该次研究所选药物过敏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5.3±3.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6±1.2)年;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4.3±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全文阅读

糖尿病人谨防降糖药物引起贫血

口服降血糖药物总体来说引起贫血的发生率不高,但由于糖尿病发病率高,服用降糖药物的人数众多,而且多数要求终身服药,因此,糖尿病患者对降血糖药物的每一种不良反应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是少见药物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重视。

【磺脲类药物】

个别患者在服用甲苯磺丁脲(甲糖宁,D860)、氯磺苯脲、格列苯脲(优降糖)时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症状轻重不一,重症患者较易发现;轻症患者网织红细胞可以正常,不易早期发现。停药后症状即可缓解。极个别患者可产生骨髓抑制,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预防:初次用药10天后查一次血常规,第一年内每3个月查一次,以后每年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

【双胍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个别患者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影响维生素B12的小肠吸收,形成巨幼细胞性贫血。有人调查600名服药者,平均服药时间11.8年,结果9%(54例)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伴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预防:长期服药者应定期(如半年)检查一次血常规,一旦发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或血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应立即口服或注射补充维生素B12,一般网织红细胞在10天内即可升高,不必停用双胍类治疗药物。

【a-糖苷酶抑制剂】

全文阅读

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致低血糖症86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1-0072-02

低血糖症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至2.8mmol/L以下,伴或不伴症状和(或)体征。短暂的低血糖即可引起明显的脑功能障碍,持续而严重的低血糖,将会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乃至死亡。我科自2002年2月~2008年2月共收治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导致低血糖症86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6例,女40例。汉族35例,维吾尔族15例,哈萨克族11例,蒙古族10例,回族10例,其他民族5例。年龄8岁~90岁。8岁~39岁18例,40岁~59岁26例,60岁~79岁34例,80岁以上8例。按1997年ADA/WHO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诊断分型:1型糖尿病15例,2型糖尿病7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2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例、脑血管病12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6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并排除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低血糖症。低血糖症诊断标准:01出现与低血糖相符合的症状和(或)体征。02血糖低于2.8mmoVL。03供糖后低血糖症状和(或)体征迅速缓解。

1.2 临床表现 有典型症状和(或)体征者77例;表现为心悸、出汗、手抖、头晕、饥饿感37例。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言语不清18例。嗜睡、意识模糊12侧。昏迷10例。无症状者9例。

1.3 药物使用情况 所有病例中;单用磺脲类26例,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10例,磺脲类+双胍类8例,占总病例数的51%。单用胰岛素治疗21例,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6例,胰岛素+格列奈类5例,胰岛素+双胍类4例,占总病例数的42%。服用保健品(苦乐康、糖乐胶囊)5例,瑞格列奈+双胍类1例。

1.4 诱因 未进食或进食减少或未按时进食者仍使用原药物剂量者25例,占总病例数的30%。未严格监测血糖或未依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者18例,占总病例数的21%。预期或未预期运动量增加而使用原药物剂量者17例,占总病例数的20%。老年人、高龄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仍选用中长效磺脲类药物及中长效胰岛素者15例,占总病例数的17%、60岁以上病例数的36%。对老年、高龄患者过分强调血糖控制达标者6例。不规范治疗者5例。

1.5 治疗方法 轻症者立即口服糖水或含糖饮料、水果、饼干等,同时监测血糖,症状大多在10―20min左右缓解。如不缓解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或10%葡萄糖液滴注,监测血糖情况随时调整葡萄糖用量,直到病情稳定。重症者除静脉立即使用葡萄糖外;如血糖已恢复但仍昏迷超过30rain,可能出现脑水肿,可予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15min输完。同时予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巧-10mg酌情4~8hi次,共2―3次。

全文阅读

2002-我院口服降血糖药物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评估本院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02~2005年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金额、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增长,临床最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降糖平、糖消。结论: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金额和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关键词 口服降血糖药物 用药频度用药分析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库2002~2005年的口服降血糖药物出库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零售价、用药金额。方法:限定日剂量(DDD值)为用于成年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5版)及结合药品说明书和临床使用情况设定。

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度越大,反之,此药的使用频度越小。

结果

2002~2005年各类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金额(按零售价计)及排序:4年来,我院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增长,且增幅较大。用药金额2005年比2002年增长了70.45%,中成药类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金额稳居首位,占总口服降血糖药物51.35%~64.62%。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物在2002年、2003年位居第2位,2004年、2005年降至第3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由2002年、2003年的第3位,升至2004年、2005年的第2位。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用药金额逐年增长,2005年比2002年增长了859.12%。说明此药在临床的使用中逐渐受到欢迎。

2002~2005年单品种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金额、DDDs排序: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金额降糖平稳居首位,阿卡波糖位居第2,糖消由2002年的第4位升至后3年的第3位。瑞格列奈的用药金额排序由2002年的第11位跃至2005年的第5位,增幅较大。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降糖平DDDs排序虽稍有变化,但仍居前3名。糖消连续4年排序居第4位,说明临床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降糖平、糖消。阿卡波糖的DDDs排序,由2002年第8位升至2005年的第5位。瑞格列奈的DDDs排序由2002年的第10位跃至2005年的第7位,预测其应用将逐年呈增长趋势。

全文阅读

2005至我院口服降血糖药物使用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我院2005至2007年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至2007年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至2007年,我院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和用药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二甲双胍在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和用药金额中所占比例最大,用药频度最高。结论:我院的口服降血糖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 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是指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所造成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高血糖症状,典型的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常见并发症有急性感染、肾和视网膜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而合理的用药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了解本院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对本院2005至2007年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和分析。

1资料来源

来源于我院西药库2005至2007年药品出库记录的有效数据,以此为基本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2分析方法

统计2005至2007年我院各种口服降血糖药物使用总量、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根据DDDS进行排序分析总结。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值分析法,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 Dose,DDD)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各种药物的DDD值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16版《新编药物学》[1]以及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实际使用情况。用药频度(DDDS)=全年消耗总计量(g)/DDD(g)。DDDS越大,说明该药使用的频率越高。

3结果

全文阅读

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药学服务分析

DOI:10.16658/ki.1672-4062.2016.13.033

[摘要] 目的 探讨药学服务分析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的是该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时间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药学服务指导和常规用药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前后及随访3个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P2hBG及HbAl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FBG、P2hBG及HbAlC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关键词] 糖尿病;药学服务;血糖;影响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033-02

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该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1]。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方法不一、次数多、种类多,在服药期间,患者常因药物服用不当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血糖波动加大,患者出院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按时服药或漏服,患者的依从性差,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将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需再次入院进行治疗[2-3]。目前,临床医生以及临床药学人员对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日益重视[4]。该研究以该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探讨了药学服务分析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的是该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时间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为28~81岁,平均年龄为(49.01±4.17)岁,病程0.5~7年,平均病程为(3.17±0.52)个月;观察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为27~83岁,平均年龄为(49.11±4.06)岁,病程0.6~7年,平均病程为(3.26±0.41)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全文阅读

天然药物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以降糖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分类,主要从糖及糖苷、皂苷、黄酮、萜类、鞣质和生物碱等方面对降糖中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降血糖;活性成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14-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其特征表现为高血糖和糖尿[1],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在各种疾病中居第三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94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33亿,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并且降糖药物仍以西药为主,但存在着低血糖症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因而寻找高效低毒的降糖药仍是医药专家追求的目标。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疗效稳定、毒性小、不良反应少,可延缓并发症等优点,不失为寻找降糖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研究清楚的天然降血糖中药成分按化学结构分为多糖、皂苷、黄酮、萜类、鞣质和生物碱类。本文就中药降糖成分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糖及糖苷类

目前发现具有降血糖的成分中,糖类成分所占的比重较大。张汝学[2]等人从地黄中分离得到地黄寡糖(ROS),并首次发现其有降糖活性。ROS能调整或改善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NIM)网络内与糖代谢有关的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到糖代谢的关键酶(限速酶)的活性,使糖的合成与分解由异常向正常转化,例如ROS可以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降低,使肝糖原和胰岛素含量呈增加趋势[3];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此外,还有许多多糖及糖苷如五味子多糖、葫芦巴多糖、丹皮多糖、海藻多糖、人参多糖、虫草多糖、玉竹多糖、薏苡仁多糖、茶叶多糖、山药多糖、麦冬多糖、南瓜多糖、黄精多糖、地黄多糖、乌头多糖、甜叶菊苷等均有降糖作用。

2皂苷类

中药皂苷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通过降血糖、调血脂、改善胰岛素水平和糖耐量等途径能够起到有效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全文阅读

降血糖药物及应用注意事项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中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2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大多数可使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本文对目前治疗糖尿病各种类型的口服药物的作用机制、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一概述。

【关键词】糖尿病;口服药物;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61-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insulin)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中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2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大多数可使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本资料现对近年来各类型口服糖尿病药物的机制研究与注意事项作一概述。

1、磺脲类促泌剂[1](sulfonylureas) 磺脲类降糖药是最早使用和最常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主要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服用注意事项:①应该选择在饭前服用,缓释片与控释片不可掰开使用,否则会出现低血糖;②此类药物有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患者应采取必要措施,预防低血糖;③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氯霉素、胍乙啶、利舍平、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氢氯噻嗪、呋塞米、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钙拮抗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2、非磺脲类促泌剂[2] (Non megliginides) 非磺脲类促泌剂也称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服用注意事项:①单独使用较少引起低血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合用会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②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如果没有进餐,则不要服药。

3、双胍类[3] (biguanides) 双胍类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不良反应有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症状,所以应该在餐中或餐后服用。近几年有新的剂型(二甲双胍肠溶片),它在小肠内崩解,生物利用度高,能减少胃肠道刺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