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一、道德讲堂与《品德与生活》课堂核心概念的界定

1.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时下比较接地气的一个核心词,它是2009年发端于江苏常州,2011年开始全国推广,2012—2014年为国人普遍认可,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核心内容为主,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国民教育大课堂”。

2.《品德与生活》课堂:未来版《品德与生活》是为广泛适应西北地区的德育需要,于2002年通过教育部编写审查,2004年开始推广使用的小学德育主教材。它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开放性的德育活动为课堂载体,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需要的综合型课程。所以,由该课程衍生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不能仅仅界定为教室小课堂,还包括校园和社会生活大课堂。

二、道德讲堂与《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不同

二者的容量略微不同。纵向比较,前者比后者有深度,但横向比较,无论宽度还是跨度,《品德与生活》课堂都比道德讲堂略胜一筹。

三、整合道德讲堂内容,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探究意义

1.从“道德讲堂”和“《品德与生活》课堂”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新生事物,处于探究、成长阶段,查阅资料发现相关的专门研究很少,尤其是道德讲堂,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研究专著,也没有一部专业的整合了道德讲堂内容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这就意味着该课题有需要迫切研究、开发的时空价值。

2.道德讲堂的出现,对及时挽救及填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自然人空虚的精神和缺失的道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需要,更是当下国民的迫切需求。如果将道德讲堂内容整合进《品德与生活》课堂,被优化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会更厚重地承载起以培养会生活、会做人的儿童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把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作为核心的德育任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德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注入了双重德育精髓的课堂里学习生活,学习做人,将来成长为品德良好、热爱生活的“好人”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与之相关的该课题如果得以及时研发,将对全社会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全文阅读

食品企业开展道德讲堂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抓好食品安全的诚信典型,引导食品生产者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开展职业操守、行业规范集中培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三个名城”、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奠定食品安全领域坚实的道德支撑。

二、主要目标

2013年7月25日前,全市范围内从业人员达到60人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建成本企业道德讲堂(连锁经营企业和集团可以共享一个道德讲堂),其他食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本企业道德讲堂。

通过道德教育,全面排查梳理并着力解决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不讲诚信问题,力争使食品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整个食品生产行业的自律水平和诚信意识得到明显提升,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三、组织形式

(一)规范讲堂建设。按照有固定场所、有健全机构、有经常化活动、有齐全资料、有明显成效的“五个有”标准建设好食品企业道德讲堂。在专用或共享的场所设立“道德讲堂”,讲堂门口必须有统一的道德讲堂标志牌,讲堂正前方必须使用固定的或者卷帘式的格式背景,讲堂内四壁要张贴道德箴言、修身经典、模范画像等,营造道德文化氛围。

(二)突出讲堂主题。食品企业道德讲堂主要对象是隶属于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讲堂要紧扣“依法依规,诚信立业”主题,以倡导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对食品安全有效负责、诚信经营等为主要内容,切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争做践行公民道德建设表率。

全文阅读

妇幼保健所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为加强我所道德讲堂建设,扎实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丰富单位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提升单位文明程度和职工道德素质,现制定2015年道德讲堂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围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升全所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以讲堂活动的形式广泛普及,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文明素质,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崇尚道德的医疗卫生的职业精神,努力使我所道德建设走在前列,更好地为全县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二、工作目标

以创市文明单位为契机,结合开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以“以人为本,践行宗旨;遵纪守法,依法执业;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优质服务,医患和谐;言语文明,举止端庄;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等医院职工基本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做为“道德讲堂”的重点,实现每个科室都有“道德讲堂”活动内容,每月都开展宣讲活动,每位职工积极参与,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群众满意的医疗队伍。

(一)职业道德有新提升。全所职工通过参与道德讲堂活动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理念,努力践行“精诚博学、仁爱致远”的院训与医院精神。

(二)工作作风有新提升。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道德讲堂”建设的重要目标,结合单位“三好一满意”活动,改进服务态度,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实行公开透明服务,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的知情权;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真正使“道德讲堂”建设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推动等级医院评审工作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年”活动上。

(三)文明形象有新提升。通过“道德讲堂”的引导,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成为全院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使“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成为干部职工的积极追求,引导全所职工在单位争做优秀职工,在社会争做文明市民,在家庭争做优秀成员,树立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文明礼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形象。

全文阅读

中小学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道德讲堂”以学校道德讲堂、班级道德讲堂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国学经典传诵中华美德、校园宣讲员说唱道德典型、身边好人讲述先进事迹”为基本内容,大力宣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使先进道德理念内植于心,外化于行,使广大中小学师生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工作目标

以“班级道德讲堂”建设为重点,实现班班有讲堂、月月有活动的建设目标。以学生自我宣讲、交流感想、践行美德为主要形式,结合思想品德课、班会、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班级道德讲堂”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生动局面。具体为:

1.创造“崇善尚德”的文化环境。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引导师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老师和同学,以道义对待名利,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2.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把对全体师生的教育引导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使他们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3.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宣讲道德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研究、制定关爱、帮扶道德先进人物的措施办法,在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切实给予帮助扶持,努力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

4.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把促进转化作为建设“道德讲堂”的首要目的,将先进的道德理念内化为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由“他律”转向“自律”,引导全校师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品质。

全文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新探

一、讲解故事,了解学科的知识,内化道德的理论

小学生好动,对枯燥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没有兴趣,却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讲解故事,让学生轻松明白道理,更加深刻透彻地了解课本的知识。教师不仅重视单方面讲解故事,还可以给学生互动讲解身边的故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反面的教材,让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教师给学生列举优秀的人物,确立榜样人物的作用

我国的优秀人物很多,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优秀的人物故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优秀人物教学,用先进的事迹,让枯燥的知识更加可感可信,让学生受到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多讲解一些雷锋的故事,通过雷锋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了解怎样帮助别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进行选择,注意人物选择的典型性。教师要经过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人物,并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进行角色表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思考

角色表演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角色表演,让学生更加生动有趣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带领学生亲自体验,完成教学的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度,实现学生角色的换位思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不同角色地表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四、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学习讨论,逐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提出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得到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深刻性,重视问题设计得循序渐进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地引导,提升学生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某个话题,可以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进行讨论,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彼此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沟通和碰撞,得到美好的答案,实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升,表达思想的能力的提升。

全文阅读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个人幼年所接受的道德启蒙教育,常常影响到他的成才,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要在孩子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有意识地施加道德启蒙教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少儿不教,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倘若不趁幼小时加以教诲,待到孩子“习惯成自然”、“骄慢已习”之时再想纠偏就没那么容易了。当今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家长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年轻父母们对子女宠爱有加,“有爱而无教”,以致子女恃宠而骄,养成自私懦弱、贪图享受等恶习;或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倾全力于“智力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造成儿童道德缺失。

最近,我省正式公布了《省公民道德规范》,省委要求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并要把道德教育融于丰富的道德建设实践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规范》宣传实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公民道德教育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作为幼儿教师除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之外,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所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体现。它是一个很广泛的含义,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集体主义、遵守规则、文明礼貌……我们不可能全面进行研究。则根据《省公民道德规范》中对学前儿童的品德规范要求“开口说请,见人问好。同伴同玩,礼让友好。生活小事,自己做好。知道对错,从小学好。”确定从幼儿的文明礼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关心帮助别人四个方面对我园幼儿的道德品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寻找切实可行的农村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家园配合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我们认为在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道德认识是推动幼儿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道德动机的主要成分,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因此,我们采取了观察法、问答法、问卷评价法、谈话法等方法从认识与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对研究对象的文明礼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关心帮助别人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前儿童在文明礼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关心帮助别人等道德品质发展现状是:①一部分农村学前儿童具有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即既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又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多数幼儿存在行为表现落后于认识的现象,即有相应的心理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口头行动,但在实际行为上都未能转化,不能言行一致;有少数儿童的道德品质不良行为表现突出。②从总体而言,幼儿在幼儿园的道德状况比在家要好。

二、教育对策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分析,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制定了综合教育培养方案,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

全文阅读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

【摘 要】小学生涯,正是小学生由少儿转变向少年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形成的思想品德观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须执行的。而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随着社会发展,小学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又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讲述故事、树立榜样、本色演绎、亲身体验、深入调查多种方法,并进行详细解析。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创新

引言

小学生涯,正是小学生由少儿转变向少年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形成的思想品德观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须执行的。而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随着社会发展,小学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又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要持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必须从小学生抓起。抓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一、讲述故事,通俗易懂

小学生在刚进入小学校园之前,还是个幼儿园毕业生。简单动人、叙述性强的小故事,正是他们最喜爱的。小学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时何不利用这种条件,发挥其有效作用。在课堂上,将小学生应学习的小道理编织成一个动人的小故事,这样会使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课后又记忆深刻。例如讲到上学要早到、不要早退的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所熟悉的鲁迅上学时在课桌上刻下的“早”字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当又一次读到这一课,学生还会想起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曾经这样教导我们,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故事的寓理性,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将以往沉闷的讲课变成具有趣味性的课堂。

二、树立榜样,简单明了

全文阅读

谈论职校道德思品教育

本文作者:田超王斌工作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道德品质教育要讲究方法

高等院校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中,要注意以下教育方法。1.察“变”并抓住“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高等院校不是世外桃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就要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及时分析和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清楚的知道青年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变”是有条件的,从客观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家庭、院校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形式、社会风气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成员的品质、人际关系,经济条件等;院校因素,如领导作风、奖励与惩处等。从主观方面讲,主要指思想觉悟。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形势,全面分析主客观因素,熟悉青年学生的心思,密切注视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做到勤了解、勤思考、勤研究、勤总结,这样就能取得道德品质教育的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2.抓住“常”字且要用心抓。道德品质教育不是搞运动,不能靠一时一事,而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见到实际效果。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是用学生守则、规章制度来规范青年学生的行为,保证高等院校行动的协调一致;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不能用命令的方法,而要用说服、教育、疏导的方法,通过思想灌输、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道德品质教育,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管”,两者不能偏废。“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把管理和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离开了“教”,“管”会导致粗暴;离开了“管”,“教”的效果也不会好。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在高等院校道德品质教育中,要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要注意从思想教育入手,重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要和课堂、娱乐生活相结合。道德品质教育要经常抓,抓经常,坚持不懈。3.方法灵活不死板。高等院校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品质教育必须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要学会随即教育,就是结合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利用班务会等,针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就事论理、进行宣传鼓动,因势利导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学会思想互助,要根据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帮一、一对红”形式,相互谈心,互帮互学。要学会典型示范。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意发现和培养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大力进行宣扬,造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教育要讲究实效

高等院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把道德品质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学习任务进行,把道德品质教育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等院校要主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增强其教育的效果。道德品质教育要注意加强行为的引导,根据青年学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和生活,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能力。开展道德品质教育,一定要讲求效果,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正搞出成效不。

全文阅读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投入

教师的教学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取决于老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一定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教师在一切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即“文之理,悟其道”。

品德与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心灵的教育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应富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依赖性强。另一方面,从心理角度讲,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活泼好动,侧重于形象思维,乐于接受老师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以上两点说明,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关于加强情感投入这方面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和见解。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动感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想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必须让他们爱上《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树立讲品德、学品德、以实际行动养成良好品德的好习惯。因此,必须首先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内容讲得太通俗,没有新颖性;(2)在社会上一些人的不良行为随时冲击着教师和学生,这对于向学生传授品德教育内容、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修养都极为不利。鉴于以上两点,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以理激情

俗话说:“为师者,要导行,理不正,难激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们的心灵。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两点:(1)让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2)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应自始至终地本着这两点:(1)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给学生树立起表率。(2)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这可通过向学生讲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事迹,社会发展的规律等进行。

2.贵在以理动情

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来讲应是一个点火器、一面镜子、一个火车头、一盏指路明灯。因此,教师的身体力行,主要的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应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水平,结合教材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启发诱导,切忌牵强附会,脱离主题。

全文阅读

以德育人 以理服人----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点感悟

今年高考揭晓,我们所任班无论是高分、均分,还是上重点、上本科人数,均取得了令人震奋、令人欣慰的好成绩。

我们再一次深深地感到:带领一个班真是好难好难啊,带好了一个班又是好甜好甜啊!

要问我们是如何扭转、提升这个曾经差距甚远、不足为道的班集体的,我们们想说,这得益于全体任课教师的紧密团结、同心协力,得益于全班同学的发奋图强、努力拚搏,更得益于切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问我们在这些年的班务工作中,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何感悟,我们想,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我们从这十七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悟到了八个字,那就是: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以德育人,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这里的“德”,即美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素质等。

以理服人,即指通过说“理”来教育学生,它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这里的“理”,即真理、事实。

在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的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德”和“理”贯穿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教育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就是指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美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和崇拜,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思想工作要理直气壮,有“理”才能“气壮”,“事实胜于雄辩”嘛,理不直,则气不壮,理不直,自然会中气不足,语言没有感染力,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德”和“理”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应以“德”为先,或者说,“德”为“理”先。“物得以生为之德”(庄子语),庄子认为“德”是行为的效果。一个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素质,如:谦虚、和蔼、爽快、充满爱心、一视同仁、言谈适度、举止得体、雷厉风行、以身作则、不讽刺学生、不偏袒学生、不苛求学生、不体罚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德”在学生心中,本身就是一种“理”,一种不用质疑的“正理”,一种至高无上的“天理” ,这种“德”就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硬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良好的品德对学生总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无不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有“德”便有“理”,有“德”就有“理”。教师的美德就是学生思想工作中的“硬道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