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居顾问日常工作计划

家居顾问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摘 要 我国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文件皆将“以社区养老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确立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建设社区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间我国老龄事业的重点工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依然面临着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相关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首先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且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政策。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长照政策的分析,提炼出可借鉴的政策经验。

关键词 我国台湾地区 长期照护 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老人福利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管理老年事务的政府机构及各机构职能分工,并提出为“身心受损”老人提供辅助其日常生活的居家服务、建立长期照护机构等内容,养老服务主要集中于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在地老化”诉求的加强,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得到迅速完善,形成了较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政策

(一)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政策概述。

我国台湾地区自1980年实施“老人福利法”以来,其长期照护政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相关政策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纲领”(1994)、“老人福利法(修法)”(1997)、“老人长期照顾三年计划”(1998-2001)、“建构长期照护体系先导计划”(2001-2003)、“照顾服务福利及产业发展方案”(2002-2007)、“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2007起)等(伍小兰,曲嘉瑶,2010)。

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对老年事务的行政管理较分散,很多行政部门,如内政部、行政院卫生署、教育部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等,皆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权力,导致我国台湾地区照护资源分散、缺乏完整连续性照护的提供(陈惠姿等,2005)。“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出台之前,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长期照护的法规分散于社政(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卫证(医疗法、全民健康保险法、护理人员法等)及退辅(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三大行政体系中,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法案。

全文阅读

香港安老服务体系的构成、经验及启示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的安老服务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从长者社区支援、安老院舍照顾、以及很多机构的安老服务等一系列领域为老人提供健康、医疗、住房及各种安老服务,其中包括了政府的资源投入、社会慈善组织的参与和商业的运作等几个层面。他们有很多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对我国很多城市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化;安老服务;香港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1-0123-03

人口老龄化是香港社会需要认真应对的一个重大议题。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的《人口推算2010-2039年》,2010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为91.5万人,占总人口的13%;到2029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为206.19万人,占总人口的24.7%;2039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为248.56万人,占总人口的28%。这表明在2029年开始,香港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香港安老服务体系为成功应对这一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一、香港安老服务的目标

香港安老服务的信念是使长者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援,一起实践“老有所属、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理想。其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志愿服务,照顾长者各个方面的需要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尽量使他们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鼓励老人与家人同住,依靠家庭养老,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院舍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把申请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划分为社区服务和安老院服务两种基本方式。依据尽可能地让老人生活在他所熟悉的社区这一原则,将政府的服务设施植入社区,以“社区照顾”为原则并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照顾长者各方面的需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政府也注重发展机构养老,根据《安老院条例》执行发牌制度,规范所有提供住宿照顾服务的安老院舍,并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院舍照顾服务。

为了做好老年人的常期护理工作,社会福利署于2003年11月28日起实施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制度,集中处理需要接受资助并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根据专业人士的评估,社会福利署将安排符合申请老人所需的长期护理服务。

全文阅读

老年社会保障需求状况的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 老年人口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计划生育老年人口是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保障状况也引起了关注。本文基于西安市城乡老年人家庭的实证调查,经过对比和因素分析,深入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及其需求评估,提出未来政策的核心要义思路,为建构老年人兼顾计划生育老年人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老年社会保障 需求评估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182-04

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正不断增大,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计划生育老年人口是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保障状况也引起了关注。根据老年人口的共性问题,同时思考如何满足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制定一系列老年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予以推进。本文基于西安市城乡老年人家庭的实证调查,经过对比和因素分析,深入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及其需求评估,为建构老年人兼顾计划生育老年人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一、老年人生活状况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西安市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调查对象为老年人,调查人数为874人。其中城市占64.0%,农村占21.3%,城中村占14.8%;男性占43.1%,女性占56.9%;低龄老人(60岁以下)占20.9%,中低龄老人(60-69岁)占33.3%,中高龄老人(70-79岁)占37.6%,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8.2%。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按照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即主要包括生活保障(经济供养和养老储备)、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供养状况

全文阅读

三老顾问建设通知

各相关部门:

为加强*道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进程,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成立*道基层组织建设“三老”顾问团。

顾问团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以街道老党务工作者、老党总支书记、老支部书记为成员,为街道基层组织建设出谋划策、献言献计,对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及时积极地开展决策咨询建议的常设性机构,是街道面向基层的“门诊所”,也是党工委、办事处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

一、顾问团成员任职资格和要求

1、团成员在政治上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行为民之举,讲政治、顾大局,坚决服从上级的安排部署,切实为党工委、办事处当好参谋。

2、要熟悉掌握基层班子建设情况及其村(居)情民情,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3、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求实的科学态度、有较高政策水平和综合研究分析能力,对基层班子建设有独特的见解。

4、能经常性为党工委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文昌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全文阅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本文为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研究》(编号ZMZD201323)阶段性成果

【摘 要】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何进行政策规范引导、外部评估与管理已成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高的关键。本文分析评述了国外或境外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与运作、评估模式与评估主体、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国内外;经验借鉴

居家养老模式最初被称为“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是针对集中院舍照顾的弊端与正常化运动而兴起的。英国高福利政策时期,国家通过兴办大量的福利院舍,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有心理残障的人实施住院式的集中照顾,虽然他们在院舍内可以得到较好的照料,但却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与家人分开,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甚至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因而,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正常化生活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沃尔芬博格最早提出了“正常化”的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按一定的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过尽可能正常的生活。[1]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的养老方式。

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已有将近上百年的历史,在社区老年服务发展中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我国社区老年居家服务的发展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与运作

1、系列政策制度保障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范与资金投入,服务内容全面多样化

无论是政府主导型的英、日、新加坡,还是民间、市场主导型的美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推进、资金保证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年服务的费用主要由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承担,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也承担了相当大的比例。英国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短期护理机构暂托处,部分上门服务也由政府出资向民间组织购买。社区服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服务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吃、住、医等等方面,甚至还考虑到了行动有障碍的老年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有专车接送老人。还实行个案管理,通过建立老年人个案将老人的实际需求和社区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日本社区服务的特点是社区服务的项目和资金来源都很广泛,但资金使用受到政府部门监控,并以强制性的制度来保证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实施。日本一方面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老年服务模式。在1980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政策,颁发《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 年战略计划》(“黄金计划”),提出了依托社区建立多种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了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在家养老。日本的社区服务项目主要有家庭帮助服务、白天服务、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老年保健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和建立老人俱乐部等。美国于1981年开始向各州推行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HCBS)计划,有的州还将该计划与集体住房计划相结合。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资金来源主要是从各种保险计划中开支,也有一部分由个人付款。该计划主要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以老人恢复性训练为主)、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各社区大学还提供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进修项目。澳大利亚政府当前也正在致力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四种: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家庭和社区护理项目、照顾者津贴(政府对照顾家中老人者给予资金补助)和暂息服务(长期照顾老人者申请将老人暂时寄托在养老机构以获短期休憩)、面对特殊老人的社区服务项目。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由雇员和企业共同缴纳的强制养老储蓄制度,政府对账户部分比例公积金实行高于市场的利率,这是一种政府对个人养老的特殊资金补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除常规家政服务之外,还提供交友服务、咨询服务,邻舍联系和老年人乐龄活动。

全文阅读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更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及发展。本文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对其可行性做了探索实践。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首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报告同时还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大关。

在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没能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齐头并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现状令人堪忧。“谁来养老,在哪儿养老”是今后牵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大问题,今年召开的“两会”,关于民生、养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词,除了养老金,大家更关注的是养老模式―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老有所养”已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和发展―“老有所养”不仅应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进步及文明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全文阅读

内地富豪曲线移民香港

日前,本港一间移民顾问公司在香港投下千万元做广告,推销“内地人移民瓦努阿图,再申请投资移居香港”的计划,令投资移民计划再次引起争议。

自港府2003年推出投资移民计划后,不少海外富豪申请成为香港居民。虽然此一政策并不对同属一国的内地居民开放,却留下一个政策“灰色地带”。近年来,不少内地富豪纷纷以绕道方式,先购买一个“海外永久居民身份”,然后再申请投资移民到香港。这造就一个不小市场,如上述移民公司一样,声称可为内地人提供“先购买一个海外身份”、再办理香港投资移民的“一条龙”服务,

据该间移民公司行政总裁声称,瓦国去年7月设驻港商务专员公署,该公司获授权接受移民该国的申请业务,可以协助内地居民办理南太平洋国家瓦努阿图永久居留权。不过,香港传媒报道引述港府礼宾处发言人的话,澄清双方并无官方或半官方往来:“特区政府并未与瓦努阿图共和国协议在本港设立商务机构作为官方或半官方代表。”

香港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主席涂谨申提醒,冷门移民国家一般施政不透明,若突然因政权易手而不承认过往批出的居权或护照,内地居民移民计划会泡汤。不过在全球主要移民国普遍大幅提升移民门槛的情况下,越冷门的小国,移民或申请永久居民身份的成本就越低、越具操作性,因此不排除还会有国人继续甘冒风险。

内地富人境外资产过半集中香港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三个海外移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之后,即改革初期的国家公派,伴有海外团聚;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技术移民潮;第三阶段始自2007年,中国经济腾飞,股楼大涨,一部分人积聚了相当的财富,投资移民迅速增长。海外华侨华人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2008年金融海啸后,中国经济复苏,又再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移民潮。去年,一份由招商银行及贝恩公司(Bain&Company)联合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内地富豪达到了约50万人的规模,其中有六成被访者表示已完成投资移民申请或有相关考虑。调查发现,他们热衷投资境外市场及投资移民境外,境外资产规模近年以成倍速度增长,尤其是重点投资香港,一半境外资产集中在香港。

目前内地人士来港定居,办法有三种:投资移民、工作居留和婚姻居留。三种皆可以取得合法居港权,并在合法居留满7年后可申请永久居民权。相对来说,工作居留较难得到资格,需要有工作能力并合乎若干条件,如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学术成就、市场有真正需求及已确实有香港公司愿意聘请等。至于婚姻居留,要求的外在条件最少,但始终与终身幸福挂钩。此外,内地公民须在原居地向公安局轮候单程证,时间快慢不一。因此,相对较直接、只要有钱就能办到的投资移民计划,便成为最多内地富豪选择移民香港的一个方法。

全文阅读

地方医疗福祉事业研究

一、成功老化

Wiles、Leibing、Guberman、Reeve和Allen(2012)[2]指出长辈要自己决定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在地老化;在地老化的好处是情感上较为紧密,在自家与社区之间会产生安全与熟悉感,并具有良好的照顾关系;强调长辈独立自主的能力,以提升长辈的自我认同感。Rowe和Kahn(1997)[3]定义成功老化为,具有能力维持以下三个关键的行为或特性:避免疾病和失能、维持认知和身体功能以及从事社会活动,三者交集皆达成时,即为最成功的老化状况。

(一)避免疾病与失能

这是成功老化三个元素中最基本也较容易达到的层次。避免疾病与失能不只是没有疾病本身,也应尽量减低罹病的风险。许多疾病风险是可避免的,如通过饮食与运动来降低血压、血糖、体重或胆固醇。

(二)维持认知和身体功能

老年人只有能够维持独立生活,才能拥有自尊与满足感。因此,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心智与身体功能,是老年人第二项成功老化的要求。麦克阿瑟研究提出三项研究要点:有关功能丧失的恐惧被过分夸大;许多功能丧失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丧失的功能是可以恢复的(Rowe、Kahn,1998)[4]。心智功能能否维持以及如何预防丧失,也是成功老化关心的重点。

(三)从事社会活动

维持老年生活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的快乐与投入,是成功老化的要件(Rowe、Kahn,1998)[4]。老年人将逐渐脱离或放弃原有的工作、休闲、朋友或家人。持续老年生活的积极承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情绪性的支持,维持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如情感、尊重、自尊的表达;二是工具性的支持,如直接给予体力或家事协助、交通和金钱来往的协助等。Crowther、Parker、Achenbaum、Larimore和Koenig(2002)[5]将正面灵性定义为宗教(religion)与灵性(spirituality)之特性所导致的正面结果,将“使正面灵性最大化”(maximizepositivespirituality)加入Rowe和Kahn的成功老化模式,成为成功老化的第四个元素。

全文阅读

老龄化时代城市助老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导读:中国日益加重的“未富先老”困局,导致了养老的社会支持供给不足。老年护理和老年照顾资源的短缺,为“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提供了发展空间。通过国家老年产业规划顶层设计的创新,建立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或成为解决城市养老难题的崭新突破口。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标志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亿,首次超过总人口的10%,标志老年中国社会正式开始。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委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人,占总人口比14.2%,2013年将超过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届时,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可以预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生育意愿下降,中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增长时期。老龄化必将成为中国下一个阶段最大的社会结构性挑战。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状态,老年问题尤为突出。老龄化与高龄化同时加剧,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另外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在持续增加。如此巨大的高龄、失能、失独老人群体,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巨大变迁之后的重大命题。中国养老事业依然坚持“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与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原则,但从现实需求及发展状态来看,当前中国的养老正遭遇空前困境。因而,在面临老年空巢和老年护理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局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设施来助力养老事业,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正遭遇老龄化时代的养老困境

中国城市养老基础比农村相对较好,未来创新空间或将首先体现在城市养老体系之中。当前城市老龄化日趋严峻,而且城市老龄人口相比较于农村老年人口,其活动空间的限制性反而更多。特别是大城市宽大的马路、汹涌的车流、繁忙的交通、公共空间的拥堵,导致城市对于老年人口的出行及生活带来了越来越非便利性。有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户外活动比例在逐渐下降:一是因为高楼型住宅不方便老年人口下楼;二是因为大马路、交通拥堵带来了显著的不安全感让城市老人不敢外出;三是因为户外基础设施的“老年友好型缺失”,让老人无意出门。再加上很多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城市老年人基本不在户外。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基本难以发现身边有老年人存在。老年人在城市中面临的“物理性限制”,让固守在家成为一种典型的老年生活状态。这种被动式的“居家养老”,导致很多老人生活质量下降。

居家养老形态导致一系列生活困境。由于失能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独老人的日渐增多,居家养老面临的照料、护理、日常生活困难越来越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介绍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里养老。但是,由于当前家庭普遍小型化,很难具备养老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是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不足10万人。这种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供给不足,为养老事业带来了重大压力。另外,对于更多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口而言,他们大多数人虽然不太需要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但是在特殊时期或困难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援助,从而带来养老隐患。媒体屡屡报道出来的“老人去世多日未被发现”现象,便暴露出一些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被忽略”的不幸遭遇。

大量慢性病患老年人口面临着日常病情护理照顾等严重困难。由于生理原因,身体老化带来的各种慢性病在老年人口身上集中爆发,让很多人不堪疾病的困扰。然而由于医疗体系的不发达和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很多慢性病老年人口大多选择在家疗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因慢性病引发各种痴呆症、健忘症和狂躁症,从而偏离正常老人的生活习惯”。[1]因此,很多在家疗养的病患老人往往会造成自我护理不到位、护理错误等方面的后果,这不仅给这些病患老人带来巨大的生命危险,更让忙碌工作的子嗣带来担忧和焦虑。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病患者比例高达83%,大多数老人不得不在家疗养,因此这些老人的日常病情护理、保健护理、生活照顾等都存在巨大的资源缺口和社会压力。

二、老人生活与老年照护的独特需求

全文阅读

老年人设施规划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求的分析,从老年人设施的类型、用地性质来探索老年人设施规划的要求。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设施;设施规划

1、引言

随着对老龄化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国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多项涉及养老设施的相关标准,为城市养老设施配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我国城市养老设施服务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包括养老设施配套内容与现行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缺乏衔接、现状养老设施服务水平与国标要求差距较大以及各级养老设施用地缺乏统一的控制要求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标准,更有效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2、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求研究

2.1社会养老的居住需求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核心家庭和小型化家庭持续的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依赖和支持作用正在渐渐地弱化,残障、长期患病、痴呆症等需要抚养照顾的老年人变成家庭成员的极重负担。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办法是设立老年人公寓、福利院、托老所等具有营利性质或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养老设施。在这些社会养老设施中老年人能够得到连续和长期的照顾,对于卧床不起常年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具有医疗性质的护理之家等机构能够给予他们专业的照料和护理。

2.2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