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甲骨文高考作文

甲骨文高考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

摘 要:上世纪70年代,陕西周原出土大量有字甲骨,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谈甲骨必言殷墟的传统。80年代形成了一股周原甲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比如周原甲骨相较殷墟甲骨的特点、与殷墟甲骨文的传承关系及庙祭甲骨的族属问题等。

关键词:周原甲骨文;庙祭甲骨;族属;文字演变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06-02

自1989年殷墟甲骨发现百年以来,国内外大批学者都投身甲骨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西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凡谈甲骨必言殷商的传统,尤其是1977年陕西周原成批有字甲骨的重大发现和陆续公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周甲骨零散的状况,把西周甲骨学的研究推进到“深入研究阶段”。

在众多西周甲骨出土地――山西洪赵,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陕西岐山凤雏、扶风、强家、西安丰镐地区,河北邢台南小汪等地中,属于周原的陕西岐山凤雏、扶风等地的甲骨是最为惹人注目的。周原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乃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周原甲骨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各类卜筮,是探索周文化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的宝贵资料。

一、周原甲骨的研究概况

1978年11月徐锡台教授“拉开了周原甲骨研究的序幕”,20世纪整个80年代,形成了周原甲骨研究的一股热潮,诸家纷纷争相发表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相关观点,可谓蔚为大观。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20年间的研究论著共80余部。

李学勤、王宇信、陈全方、徐锡台、朱歧祥、杨升南、曹玮等人都是周原甲骨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单位还专门成立了陕西周原考古队,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为周原甲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召开相关研讨会,撰写论文、研究报告、专著,其中尤以李学勤、王宇信等的成果最为突出。另外,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也对周原甲骨研究贡献了力量。刊载此类文章较多的期刊杂志有《文物》、《考古与文物》、《四川大学学报丛刊》中的《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古文字研究》、《史学集刊》、《历史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学者们主要从字形考释、体例、行款、族属、卜甲特点及同殷商甲骨的异同、甲骨的保护以及由这些问题引申出来的商周关系、商周祭礼等方面展开研究。

全文阅读

甲骨四堂 第5期

自从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辨认出甲骨文字,到如今已经一百多年。说起甲骨文,不能不提到“甲骨四堂”。

据我所知,“甲骨四堂”是复旦大学陈子展教授提出来的,他曾赞颂:“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这“四堂”即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号彦堂)。

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公认了“四堂”在甲骨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

雪堂罗振玉(1866―1940)生平爱收藏文物古董,且学识功底深厚。1902年,罗振玉初次看到王懿荣、刘鹗影印的甲骨文拓本,惊喜万分。1906年,时任学部参事官的罗振玉,着手调查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他擅长搜求文物古董,所以最早探知了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这也是他对甲骨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同时,他还考证了其出土地点为商代国王“武乙之都”;初步考释文字后,他便注意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他还提出“由许书(笔者注: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篆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两步考释”方法,并且指出“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罗雪堂著述一百三十多种。

观堂王国维(1877―1927)本来是罗振玉的得力助手,他于1917年写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是发现甲骨文以来第一篇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经典性论文。在这篇名著中,王国维首次用甲骨文资料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殷王世系基本可靠,并做了重要补正。1923年,王国维又发现甲骨文卜辞中在记载祭祀祖先时,对祖先的称谓不同,由此即可判定甲骨文的不同时期。王国维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把甲骨文古文字学与古代史文献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发现的甲骨材料,去考察“信史”。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把考古发现的文物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史学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界标。所以,他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

彦堂董作宾(1895―1963),自幼熟读经史,二十八岁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1928年8月,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委派,前往河南殷墟,对遗址做实地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从1928年至1937年,一共进行十五次,董作宾参加了第一次至第七次和第九次。由他开始的殷墟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的专家。1933年,董作宾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1949年,董作宾受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鼎堂郭沫若(1892―1978)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起步在“四堂”中最晚,但起点高,方法新。1928年6月,郭沫若在东京书店里看到了王国维的《殷墟书契考释》,随即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当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完成《甲骨文字研究》,接着他的《卜辞通纂》问世。郭鼎堂晚年担任了大型《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全文阅读

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

摘要:甲骨文书法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如何实现原生态殷商甲骨文书法向演生态现代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是甲骨文书法史上的重大课题。而重新审视20世纪之初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开端的这段历史,对蕴蓄其中的本真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可以为甲骨文书法未来的变迁与创造注入更多的活力。

关键词:罗振玉;甲骨文书法;原生型;演生型;艺术转换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一、“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的界定

由于殷墟甲骨文典籍失载,在甲骨文研究早期,学者们对甲骨文的命名并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甲骨质料命名,如“龟版文”、“龟甲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字”等;2、以文字的表现手段命名,如“契文”、“书契”等;3、以文字的用途命名,如“贞卜文”、“贞卜文字”和“卜辞”等;4、以甲骨文的出土地命名,如“殷虚(今作墟)文字”。5、以表现工具命名,如“刀笔文字”;6、以出土地或质料与表现手段相结合命名,如“骨刻文”、“殷契文字”等。自1921年陆懋德先生发表《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容庚、王国维、董作宾和郭沫若诸先生又陆续发表了篇名或标题中含有“甲骨文”的论文,此后“甲骨文”这一名称才逐渐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书法的艺术价值。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现存商代甲骨文书法主要产生于武丁到帝辛年间,经历200余年的历史更替,书法风格变化纷呈,极具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1932年,董作宾先生在其所撰《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的风格演变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书风雄伟;第二期书风谨饬;第三期书风颓靡;第四期书风劲峭;第五期书风严整。1937年郭沫若先生则于《殷契粹编》序言中作过精彩的品评:“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总之,殷商甲骨文书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它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书法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全文阅读

甲骨文书法当遵“法”前行

诗人、教授陆健几年前在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参观时,有这样一段经历:“在甲骨文回廊前,我突然感觉到那古朴浑穆的笔画,散发出一股股磁性的力量,我觉得很多文字――不是全部,和我的心跳及其他一些身体部位,有某种呼应,或者可以叫对应。一种介于体温升高和饮酒微醺之间的状态出现。”就是这样,他被甲骨文“击中”,在短短的时间里三下安阳,以文会友,围绕甲骨文书艺、甲骨文资料的收集进行切磋、交流、讨教、观摩。他在中国传媒大学授课之余,平均每天以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甲骨文书法的训练、追求、创新与思考中。

他将深厚的书法功底融于甲骨文书法的笔端,挥毫泼墨,近年陆续在国内20多家报刊上发表甲骨文书法新作,并于不久前出版《陆健书法作品集》。他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向书家为自己设定的追求目标,即“学者的儒雅、诗人的聪慧与书家的挥毫技巧融为一体,笔法为主,刀法辅之,令作品古朴、纯厚、苍劲、遒健、腴润之气和现代气息兼而有之”,又前进了一大步。

陆健的甲骨文书法,不仅努力追求“今之貌相含古人基因”,而且还注入了诗人的独特风神。外在的古朴中充溢着活力,且深层的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即与中国书法作品多为劝善、劝学、励志、祈福,或溢美之词有所不同,加进了诙谐、幽默的内容。如《陆健书法作品集之三・亦庄亦谐集》第一幅“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释文后继续写“吾诚不知斯人为何人”;又如第二幅“天下谁人不识君”,释文后继续写“识君美名耶,恶名耶”等等,共有21幅之多。肃穆中情趣在搅动,有限中无限在展开……这种别具一格的探索是成功的,不仅使甲骨文书法的意境有所拓展,也使甲骨文书法表现的内容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达到了诗的隽永意境。

陆健在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他敏锐地认识到“目前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最大问题是从整体而言处于‘无法’状态”。其实,就我个人看来,甲骨文创作不是“无法”可依,而是书家有“法”不依。甲骨文书法创作还是有“法”可依的,顾名思义,它是以甲骨文字为表现对象的,因而正确写出甲骨文字,就应是甲骨文书法的基本大法。

书家之所以置公认的甲骨文字于不顾,即有“法”不依,其原因一是有的书家不了解甲骨文字考释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由于出土材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文字学家以前释错了的字后来改正了,因而我们应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但有的书家,为了符合自己创作作品的用字需要,不了解文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硬把早年释错的字挑来凑数。其二,不少甲骨书家认为从前人的甲骨书法作品中集来“甲骨字”进行自己的创作,就是所谓的“甲骨书法”了。因而他们不是努力去掌握公认的甲骨文字,而是从甲骨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拿来”新的所谓“甲骨”字。诚如陆健在《那久远的存在,它在等我》一文中指出的:“以致书展中有人组得新词,便会招致诸多甲骨文书家竞相‘拿来’”,争相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至于“新词”是不是正确的甲骨文字,倒是鲜有人考虑,反正是有“出处”的证据了。应该说,前辈书家罗振玉、郭沫若、董作宾、唐兰、商承祚等学者,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篆意浓厚、用字较准确的甲骨书法作品,值得我们认真描摹、体会和研究。但也不容否认,不少书家的作品,虽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成就并为书界所公认,但他们使用的甲骨文字并不规范,有不少自攒的“甲骨”字或错字。谓予不信,可将其作品的用字与科学性、权威性的《甲骨文编》或《甲骨文字诂林》相对校;亦可把书法界奉为圭皋的几部《甲骨书法字典》与上述二书相对照,就可发现书法“字典”所收的不少“甲骨”字,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甲骨文字,而是从书法作品中集出来的所谓“甲骨”字。因此,书家“拿来”的“甲骨”字以讹传讹,又怎么会不出现用字的“无法”状态呢?因此我们说,书家第一要务是认真掌握已取得共识的一千多甲骨字并用于创作,使甲骨书法当前的“无法”状态得以改变。

艺无止境。这就是在你掌握公认的千把字甲骨文后,还需要知道甲骨文字(已识和不识的)在商晚期的273年当中,还有书体风格的早晚不同,这就是甲骨学家将之分为五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而不是字体一成不变。此外,这些文字刻(或写)在卜龟和卜骨上,还有行款、布局、章法的千变万化,即完整的卜甲、卜骨有完整的艺术美,而残龟、断骨上的文字,又呈现出破损、沧桑感。因此,一个成功的甲骨书法家,要花时间掌握甲骨学的一定基本知识,并要沉下心来临摹甲骨拓本,即甲骨法帖。在临摹中体会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加深对甲骨文字的体会和记忆。只有踏踏实实临摹甲骨拓本,然后走出甲骨拓本,再结合自己篆、隶、行、楷的书法功底,才能形成自己的甲骨书风。因此,掌握一些甲骨学的基本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甲骨书法家应回归甲骨,切忌急于求成和浮躁情绪,认认真真地掌握一批取得共识的甲骨文字,并积累些基本的甲骨学知识,在下笨功夫临摹甲骨拓本的基础上,再走出甲骨,从而在甲骨书法的艺术创作中,取得新的成功。

全文阅读

谈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研究上的贡献

饶宗颐教授是当今国际汉学界的巨擘,香港学术界的泰斗,堪称“国学大师”。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汉学研究的全部领域,举凡在甲骨学、史学、敦煌学、文学、考古学、目录学、历史地理学、儒释道、中西交通、古乐史、比较文字学、书画艺术创作等领域都有着高深的造诣,至今已出版专著50余种,论文近400篇。2003年11月,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书包括《史溯》、《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史学》、《潮学》、《礼乐与经术》、《中外文化交流史》、《文学》、《选堂诗词选》、《宗教史》以及书画艺术和艺术论等共14项,分为20卷,共1000多万字。该书是对饶宗颐教授20世纪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只是因为出版社远在台湾,加之书价高昂,使得大陆学者不易看到该书,留下遗憾。近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于弘扬学术文化,传播国学精华的理念,决定出版《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的大陆简体字版,这实在是一件学术界的大事,是嘉惠学林,功德无量之举。

饶宗颐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篇小文的容量难以言其万一。本文只想借祝贺《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出版之机,谈谈他在甲骨学研究上的贡献。

说到饶教授在甲骨学研究上的贡献,首先要谈到《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下简称《通考》)这部巨著。这部以贞人为纲,以卜事为纬的著作是作者20多年心血的结晶,于1959年甫一出版,就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在甲骨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考》在甲骨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创以“贞人研究法”为纲,全面整理甲骨卜辞的新体例。自从董作宾提出“贞人”说以后,一直无人对“贞人”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而《通考》是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通考》搜罗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甲骨资料,加以爬梳理董,分别部居,以“贞人”统属所有材料,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在每个“贞人”下按占卜内容分类,逐项罗列资料,随文解说,重点分析;全书精见迭出,胜义如云。书后还列有多种资料索引,极便利用。

2.对全部甲骨刻辞重新校勘,为学术界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资料。《通考》征引甲骨著录书凡58种,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全部素材,还引用了七种未曾刊布的甲骨材料,难能可贵。面对纷繁的甲骨材料,《通考》进行了详尽的校勘(包括原物对勘和同辞互勘)。通过目验海外所藏部分甲骨实物,对于金璋和方法a两人摹本中的许多问题多所辨正。甲骨著录中同辞互见现象极为严重,杂乱不清,纷纭难究,《通考》详细比勘了所有甲骨著录书,对于重片不惮繁琐,详加注明,为学者利用这些材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考》对于甲骨刻辞中一些特殊的书写现象――如书中所指出的“刻漏添注”之例(P469),“误刻后改”之例(P479)等――予以必要的关注,极富启迪。

3.抉发殷周礼制,复原殷商社会真貌。饶宗颐教授一贯强调“礼”和“礼制”在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在《通考》中亦贯彻始终。例如《通考》对卜辞中所记“天象”格外注意,不光揭示“天象”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同时还结合典籍,寻绎这些记载在殷商礼制上的反映,以及与后世术数的联系。此外如“殷人兼用‘卜’‘筮’”说,已被后出的新资料和研究所证实,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远见卓识。

4.精于文字训释,善于通读卜辞。饶宗颐教授熟谙典籍,具有很深的小学功底,将之运用到甲骨文字的训释上,常常能独具慧眼,妙解纷披。所论皆能与典籍或晚出新资料密切结合。《通考》的文字考释亦时时有新颖的见解。

1959年以后,饶宗颐教授的研究兴趣转移到域外交通和敦煌经卷,直至1979年《甲骨文合集》出版,饶教授才重返甲骨文研究领域。从1982年起,饶教授开始筹划主编大型分册资料索引《甲骨文通检》一书,由沈建华女士负责具体编纂。饶教授在每册卷首皆撰有长篇前言,对相关的甲骨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中的许多内容代表了饶教授的新思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在第一册(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分册)的前言中,饶教授进一步阐发《通考》中已经提出的关于贞人和坑位的意见,多为不刊之论。此外,饶教授还针对当前甲骨断代研究中的一些倾向进行了评骘,令人深思。

全文阅读

甲骨文书法创作风格浅论

摘要:甲骨文书法对原初与创新要有深度的研习,在继承中所产生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要有理性的解析,加强点画造型结构和线质技巧美的探索,从形式美到线条美都极力丰富它的表现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应不断汲取其他书体和姊妹艺术的新元素。艺术的创新必然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书法家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情感的不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产生了各自不相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关键词:甲骨文;书法创作;风格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我国文字发展最早具有较成熟系统的文字体系。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因患痢疾,偶然于中药“龙骨”之上发现带有文字的甲骨,从而使甲骨文进入学者和金石学家的研究视野。一九三年,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刘鹗著《铁云藏龟》出版,一九五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至此,甲骨文才从药材商手中进入文化学者的学术研究范围,并作为上古文字体系,构成了新的学科甲骨学。但当时,还只是局限于一门学科,属于古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并未完全进入书法艺术创作领域,更没有人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挖掘它的审美价值。到1921年2月,最早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由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在研究考释甲骨文之余暇,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同年出版《集殷墟文字楹帖》,此书为第一部集甲骨文为楹联书法形式的字帖。罗氏甲骨文书法中考释的甲骨文字,因为当时综合条件限制,部分用字出现误读、错释,但其遵循甲骨文原本形神,又具有深厚的传统篆书功力,终开甲骨文书法之先河。

书法与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甲骨文书法创作更是这样,董作宾先生将二者结合研究,并根据时代性,概括总结出它的五种书契风格,“第一期:包括武丁及以前(及盘庚、小辛、小乙时期。二代四王),雄伟遒劲。第二期:包括祖庚、祖甲时期(一代二王),谨饰细丽。第三期:包括廪辛、康丁时期(一代二王),潦倒多姿。第四期:包括武乙、文丁时期(二代二王),粗犷劲峭。第五期:包括帝乙、帝辛时期(二代二王),严整秀郁。由于时代和贞人的不同,各个时期的甲骨文字风格,也有所差异,在每一期内还有自身的细微不同,五期甲骨文字契刻的具体艺术演进和不同风格,结字与其他细部变化也各有不同。”郭沫若先生在《殷墟萃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甲,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也间有草草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虽然潦倒而多姿,且也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他还举出一片练字骨,在鉴赏时说:‘且有此为证,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可见殷代甲骨文的契刻已处于书法艺术的萌芽时期。”殷代甲骨文在远古时期虽已演进成较为系统化的文字体系。而且也同时是中国书法的起端。应该说“中国文字能成为艺术作品,早在甲骨文这一阶段已奠下了先决的条件。”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考释,也为后来的书法创作、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甲骨文合集》之后,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在河南安阳成功举办了甲骨文研究的“殷墟笔会”,继后中州古籍出版社又推出《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这些无疑都为甲骨文书法,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甲骨文书法自一九二一年以罗振玉为初始,至今不足一百年的发展史,但随着学者、文儒、金石学家的不断考释著录和艺术创作,甲骨文书法风格也逐步趋于提高和完善,期间也造就了一批甲骨文书法高手,如以摹写甲骨文而卓然成家的罗振玉、丁佛言、容庚、商承祚、胡厚宣、王襄;以书法篆刻引入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潘天寿、沙孟海、潘主兰、徐无闻、刘江;以写意性笔意而具新貌的中青年书家王乃栋、葛鸿桢、侯开嘉、刘顺等。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展览作为书法艺术活动的运动机制,为丰富的古典书法在现代艺术思潮中,通过展览展示出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增强视觉效应而减弱文化内涵得失之间有历史的必然性。“倪文东先生说:‘书法艺术有着强烈的文化色彩,这不是仅就其历史而言,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未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仍借重它对文化的依托、传统的延续和古今共存。’”

系统的梳理近百年甲骨文书法创作轨迹,结合当代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基本可以分析出,现已基本形成以甲骨文的原初性为创作载体和结合传统书法笔墨创作的两大方向。这两种风格趋向是前者侧重原始甲骨文契刻意趣,追求文字殷商形质,以继承为宗旨,通过点画线条的再现,力求体现殷商古韵,当然这种继承本身就应包含着发展和创新,没有发展就没有继承,继承也并非意味着在一定的高度上向回走,而是用进步的、发展的态势追求高度和超越高度,真正到达继承与发展。对甲骨文原初的摹写和它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研习,寻根朔源,学古而不泥古的原则,结合时代审美,甲骨文书法创作会向着稳健而良性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各类这种方向的作品中,最容易入古而不化,泥古而忽视主体意识的表现。

结合传统书体和笔墨技巧的甲骨文书法创作。依据甲骨文字为载体,通过笔墨技巧的渲染处理,线条的夸张,形式的创新,极力体现出“我”的情趣和“我”的表达欲望,时代的发展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意义,艺术的反复重复,只是艺术创作的机械运作。书家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系统的把握书法在稳定与变革中的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艺术规律,从而促使艺术创作中出现新的多种优化选择的趋势,不断刺激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产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少书家在对传统精典的继承中,把握书法民族性的内在蕴质,对“道”“法”“意”“韵”“理”“情”“功力”这些字外修为的稳定因素,加以改造和完善,异情别趣与突破藩篱,对它的外部形态加以主观处理,加强对既成的字体、结构形式的分解,去杂乱取其优化,分类典型特征,加以汇聚,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这类作品,能够充分体现书法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抒情艺术,每件作品都应该是书法家思想情感、审美意趣及高超技艺的艺术结晶。

综上所述,甲骨文书法从古老的一种非自觉的书法艺术,转化为现代的纯视觉欣赏艺术。当代书坛甲骨文创作不同风格的形成,已绝非是一种复制古人现象,而是溶入了时代审美意趣,人生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创作出具有精神情感层面的书法艺术作品,甲骨文书法创作会和甲骨学界新学术成果的不断增进,将更加进步和完善。随着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甲骨文书法也步入多元化时代,必定会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今后的中国书坛大放异彩。可以期待,甲骨文书法艺术在当代一定会有全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甲骨文提出简化IT战略

2013甲骨文全球大会在上海召开,甲骨文提出“简化IT 助力创新”的发展思想,诸多高管全面阐述甲骨文市场竞争策略。

甲骨文CEO拉里。埃尔森没有来,计划中要来的甲骨文全球总裁马克。赫德因遭遇飞机机械故障,中途返回美国,也没有到场,这让日前在上海举办的2013甲骨文全球大会(Oracle Open World )减色不少,但其仍不失为一次隆重的行业盛会,大会官方统计显示,超过18000人参加了为期4天的大会各项活动。

马克。赫德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完成了计划中的现场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明确提出甲骨文的发展战略思想是“简化IT 助力创新”。集成系统、云计算、客户体验被确立为本次甲骨文全球大会的三大内容主题,甲骨文众多高管围绕这三个话题阐述了甲骨文的最新市场策略,并且保持了一贯的攻击性言论风格。

简化IT势在必行

在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时,马克。赫德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

到2012年,全球已拥有90亿部各式各样的互联网设备,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惊人的500亿部,而全球的移动用户总数将达到60亿;预测到2017年,中国市场的手机出货量将达到4.6亿部,是2012年统计数字的6倍。

统计显示,企业客户的数据平均每年增长超过40%;中国目前拥有的数据总量已超过8ZB,而到2020年,预计数据总量将爆增23倍;

马克。赫德分析指出,每增加存储1TB数据,客户需要花费7500-9000美元,设备和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带来全新的挑战,也成为IT技术变革的动力所在,“控制成本”、“数据压缩”已成为当前客户最关心并急需解决的两大课题,据此,甲骨文公司提出了“简化IT 助力创新”的市场发展战略,希望通过不断降低客户IT系统的复杂度,有效控制IT成本,使企业客户将更多资源用于业务创新。

全文阅读

通过史前骨器玉器的雕刻,论证甲骨契刻前的状态——对郭沫若先生一个结论的推敲与求证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殷商时期中叶,殷人在前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青铜文化;同时,亦是在前人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等文化基础上,经过总结、发展后又创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甲骨文,开创了中国以文字载史的先河。

甲骨文作为华夏民族初期完善的文字系统(从字的结构看,传统的所谓“六书”构字法则已经具备了),因其承载了大量的殷商社会的生活、文化、宗教等历史信息和汉字起源的诸多秘密,面世之初就受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其契刻流传的载体——有字的甲骨(甲骨文)已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大量收藏和研究。

甲骨文发现百余年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已蔚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且已呈显学之势。但是,由于没有发现如何契刻甲骨文的记载,因此,有关甲骨文契刻时的状态,困扰了甲骨学界数十年之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直至1972年,郭沫若先生通过对甲骨文的大量研究后,在其《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对甲骨文的契刻状态作了如下论断:

“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东西。文字刻得很规整而美观,字大者径逾半寸,字小者如芝麻。甲骨是很坚硬的东西,铜刀或石刀也并不是十分犀利的工具,为什么能刻出那样精巧的文字?许多年来,人们都怀抱着这个问题而没有得到解决。最近我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因而悟到甲骨在契刻文字或其他削治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这样便使几十年的怀疑涣然冰释了。”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首先发表在《考古》1972年第3期,继而转载在《考古学报》1972年地1期。同年9月,人民出版社在重新改编郭老著作《奴隶制时代》时,经郭老校阅和订正,删去原书中八篇论文后,又增加了八篇有关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问题的论文;其中就有《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足见郭老对此文的重视。

全文阅读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摘要:罗王二人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和著作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方向,其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在今天仍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本文将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关键词:罗振玉;王国维;古文字

众所周知,罗振玉和王国维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同学大师,每当我们谈及其中一位便很自然的联系到另一位。在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之前,就是罗王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著作为甲骨研究奠定了方向。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的卓越成果,成绩辉煌,名声远扬。古文字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研究甲骨文还是研究金文,二人贡献仍然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

罗振玉在整理、研究甲骨方面的贡献上见长:王同维在对甲骨的考释上贡献就大的多。罗最初是在刘铁云处看到甲骨刻辞,后大力搜购,王是在罗其后对此才做研究。所以说王致力于古文字的研究是受罗的启导和帮助的,且王对罗的在其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是推崇备至的。

早年罗经多年探索,断定甲骨出土地点为小屯,并称为“夏殷之龟”,时代笼统地断为夏商二代。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序中他认为小屯是“武乙之墟”。1914年他进一步认为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嬗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是对甲骨的出土地点和时代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罗将时代进一步限定为武乙至帝乙三世,后王在《说殷》一文中考证“殷之为洹水南之殷墟”,“今龟甲手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并指出:“帝乙之世,尚宅殷墟”,把甲骨文的时代限定在盘庚迁殷到帝乙时代。

所以说将甲骨出土的地点时代限定考证出来是罗的主要成就。其二便是对甲骨的收集和编纂,罗对甲骨所做的研究和出版流传最为有功。罗是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其派古董商(“瘁吾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愈万”)和自己的亲属(“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恒阳采掘之,所得则又再倍焉”)前往安阳收购,所获数量超过了别人并得到很多精品。并将甲骨磨拓,为后人编纂重要的资料书。甲骨发现的第一个十年中,同内出版了三部甲骨学著作,除《铁云藏龟》和《契文举例》外,就是罗氏的《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年)。《铁云藏龟》的出版与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并且罗还在1916年出版了《铁云藏龟之余》。《契文举例》的出版则是罗1917年亲手操办的。罗第二部著录甲骨的书籍《铁云藏龟》资料丰富,基本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仍然是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在甲骨文著录方面,他还编有《殷墟书契》(1911年)、《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1916年出版的《殷墟书契后编》,收拓本一千一百零四片,是研究殷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卡墁为可贵的史料。1933年出版的《殷墟书契续编》比前编、后编更系统而明确,收拓本两千零十六片,按内容编排,读者翻检查更为方便。1914年出版的《殷墟书契考释》及1927年m版的《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连同《殷商贞卜文字考》等著作,解决了甲骨文早期阅读方面的问题,使甲骨文的研究由辨识进入以甲骨文为工具研究礼制及商代历史的更高层次。

诚然罗氏对礼制叙述还是简略的,对于考史中的“帝王”只是列举其名以与《史记殷本纪》相校而已。相比之下,王同维的贡献比他要多的多,他的有关著作大多收在《观堂集林》里。王在罗的影响下从哲学研究改为了经学、小学和历史的研究,并协助了罗对甲骨、金文进行了整理和编辑。两位合作整理研究,刊布的《流沙坠简》成为近代简牍学的开山之作,后王又撰写了《魏石经考》、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及敦煌、音韵、金石等著作。其最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得益于甲骨文的资料的发现与研究,并反之促进了甲骨的研究。王在甲骨文的著录和考释方面,有《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及《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编入了上海仓圣明智大学的《学术丛书》。1923年收入《观堂集林》,1927年收入《王忠悫遗书》,1940年又收入《王静安先生遗书》。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观堂集林》影印本,对它和《续考》做了校订。王在文中考证了报丁、报丙、报乙等世次。文中第一次缀合记载世系的一版甲骨,开甲骨碎片补缀之先河。同年四月《续考》达到了甲骨文早期研究中的最考水平。王用出土在地下甲骨资料去研究和考证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标志着甲骨学研究史上由纯粹的“文字时期”向以甲骨为史料考证历史的“史料时期”的发展已经出现。

全文阅读

复制苹果模式引发客户惊慌 甲骨文被IBM视为最大对手

甲骨文正在演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它宣称将为商业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技术和软硬件产品

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的一句话,竟然让多家芯片公司的股价大涨。 9月24日,拉里・埃里森在公司年会上表示:“外界很快就能看到我们收购芯片公司的消息。”他说,此举主要是希望甲骨文公司拥有更多的半导体知识产权。

当天受埃里森收购消息的刺激,几家芯片公司的股价纷纷上扬。AMD股价上涨了6.9%,收盘价格为6.84美元;NVIDIA的收盘价格为12.26美元,上涨了5.5%。有意思的是,在此前一天,AMD曾预测,“由于市场需求疲软,特别是上网本市场表现不佳”,公司第三季度的营收将下降l-4个百分点,至16.5亿美元。

9月17日,甲骨文公布2010年第一财季财报,净利润同比大增38%至2l亿美元,不计收购成本和其他费用的每股收益为42美分,超过了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7美分。随后,至少9家券商提高了对其股票的预期,股价也一举跃至27.09美元,创9年来新高。

多年来,甲骨文在并购市场上的表现相当扎眼。如今,收购成瘾的埃里森再度放出并购的信号,那么,谁将成为甲骨文的下一个收购目标?

复制苹果模式

甲骨文2010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本季度Sun硬件系统营收为16.98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3%,毛利率为48.4%,较去年同期的46%有小幅提高。但甲骨文计划将硬件业务的毛利率最终提高到60%。埃里森说:“这是绝对合理的,一旦实现盈利,我们就必须提高它,我们能让硬件业务的销售收入翻一番。我们必须提高硬件业务营收并从IBM和其他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市场份额。”

收购Sun的效应正逐渐显现,不过分析师认为,Sun对甲骨文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增加硬件业务这样简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