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硬件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市场增势缓慢

产业竞争格局重新整合: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实现销售额1312.5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5.8%,低于2001年17.9%的增长率。其中,硬件市场实现销售额955.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2.8%;由于上半年电信、金融等主要行业信息化建设采购力度增幅减缓,其它传统行业如教育、建筑、医疗等采购力度虽有较大增长,但其市场规模不大,对整体市场影响较小,因此,中国计算机市场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期。特别是在目前硬件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各硬件产品的销售额的增长率更是大大低于原本就不高的销量增长率,显示器的销售额甚至出现了下降。这种供需不平衡继续加剧的市场状态下,硬件厂商在感慨风光的日子一去不返的时候,被动等待市场的大幅反弹已无太大可能,应把握市场发展的特点,改变自身的产销策略。

赛迪顾问认为,今后硬件市场将出现如下特点和趋势:

产品市场结构日趋合理:硬件产品虽然占据了计算机整体市场的主要份额,但随着其价格的持续下滑,其销售额的增长已逐渐落后于销量的增长;而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升温加速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因此,硬件产品在计算机市场中的份额持续下滑,软件与信息服务的比重逐步扩大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虽然是硬件厂商苦不堪言,但将促进中国计算机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用户为中心”推动产品技术融合:2001年下半年出现的移动PC在今年上半年大有挤压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移动PC的问世,弥补了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所不能满足的市场空档,在产品设计与价格策略上均满足了众多用户的需求。在存储系统市场,NAS和SAN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于网络存储产品可扩展性、共享性等性能的要求,因此,开发集成化的系统已成为厂商追逐的热点。可见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努力挖掘用户需求已逐步成为厂商产品设计与技术融合的主要动力,这是今后计算机市场的明显特征。

信息服务成为IT市场制高点:软件和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丰厚的获利空间,吸引着更多的硬件提供商和IT分销商关注软件和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PC制造业,成为新世纪中国计算机厂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竞争合作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随着计算机产品的广泛应用和逐渐普及,用户需求结构日益复杂,需求内容也日渐多样化,因此,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复杂变化,硬件企业原有经营方式也面临着调整和变化的要求。这种调整和变化以广大的中小企业为主。由于中小企业产品线相对单一,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因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加强相互间产品线、渠道、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合作,可以互补缺陷,取得共同发展。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谋求竞争中的合作将成为其开拓市场、获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软件市场:经历三大转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软件市场也是如此,在全球IT市场增长趋缓的情况下,中国软件市场即将由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软件市场的竞争正由紧密寡头型转向一般垄断型;企业的优势不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更在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额为143.3亿元,同比增长23.6%。预计2002年全年计算机市场销售额为2941亿元,软件市场销售额约360亿元,软件市场份额将由2001年的11.4%上升到2002年的12.2%。赛迪顾问预测,2002―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将以21.3%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预计2005年将达到748亿元人民币。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将拉动IT技术的应用普及,拉动IT培训和资源外包等相关市场领域的孕育与发展。

市场竞争:由紧密寡头型转向一般垄断型

中国软件市场正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转型的过渡时期。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高端技术市场,国外品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管理软件和防杀毒软件等中低端应用市场,国内品牌成长迅速,市场处于一般竞争阶段,品牌集中程度相对较低。

随着中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特别是政府采购对国产品牌的保护,中国软件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等应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中国软件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攀升。在行业应用市场上,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迅速缩小。2001年以来,用友、金蝶的上市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进一步巩固它们在企业管理软件中的领先地位。通过业务的整合,浪潮通软坚持“专注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行业通用软件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在安全软件市场中,随着用户对安全的认识更加深入,多数产品功能基本相同的防火墙厂商正在失去市场竞争力,同时一些安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也愈发明显,网络安全产品的品牌市场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企业价值:由核心竞争力转向综合竞争力

中国软件市场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需的拉动。1999―2000年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拉动了整个计算机市场的高速增长。2001年是全球IT市场下滑的一年,由于社会需求不旺,中国软件市场增长幅度有所降低。

技术的大众化和市场的日趋成熟,不仅带来产品与服务价格的降低,带来软件技术的应用普及,也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从市场竞争的主体看,更多的企业产品软件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渠道商的发展,是市场竞争加剧的首要表现。从市场竞争的形态上讲,由有限竞争转向充分竞争,是市场竞争加剧的显著特征。充分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对企业赢利模式的考验。在技术、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形势下,价格不再是被少数企业控制的竞争利器。在服务和解决方案成为竞争的筹码之后,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必须转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必须从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相结合的角度考虑。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软件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和评估竞争能力时,应当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其技术、人力、客户、管理、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只有具备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通信与网络市场:通信运营竞争重新布局

网络渠道建设有待加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在通信与网络方面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全球通信发展的平均速度,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经历了2001年的辉煌之后,中国通信业走入了平稳增长的时期。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左右,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49.2%,本地网业务收入占31.1%,依然保持了领先的地位。而业务收入占到4.5%的数据通信,以超过60%的速度在增长。此外,赛迪顾问认为,在目前我国网络设备市场处于较快发展的阶段,网络设备厂商应该充分利用现存的市场机会,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变整体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企业自身超速发展。

通信运营竞争重新布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挂牌成立、联通CDMA网络的开通、移动GPRS网络的正式商用,都为通信业增添了新的内容,标志着中国通信业新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在未来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最短的时间内在竞争对手的“属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将为设备制造商提供良好的机会;国产手机首次进入前三强,但联通CDMA前期发展的不理想,将迫使联通就CDMA的发展重新定位,将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并重,并在现有网络上推出多样业务来吸引用户;移动通信中的2.5G网络将开始真正的接触,业务的开展将决定其发展的态势,简单的短消息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增强型短消息以及多媒体短消息会成为未来的重点。

网络渠道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我国网络市场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比如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模式成为一种时尚,国内品牌已开始大规模进军企业级骨干网核心设备,电信产业的重组也扩大了市场的规模等等,但赛迪顾问认为渠道竞争将成为其竞争的焦点,也成为制约网络市场开拓的重要因素。因为国内厂商在过去缺乏品牌推广与营销传播意识,造成渠道与服务同产品技术发生脱节。此外,由于路由器设备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集成性,使得许多厂商在发展渠道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渠道技术含量难以提升的问题。同时,随着用户消费心理的逐渐成熟,“小”系统集成市场的份额也开始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网络产品销售正在向以集成为中心的渠道发展。由此,网络产品的市场竞争将逐渐转向渠道和分销的竞争,设备厂商不仅对渠道加强构建、完善,同时也向渠道和分销商提供更多的商务、服务流程及技术培训支持。所以,赛迪顾问建议网络设备厂商,尤其国内厂商应该加强渠道建设,提高品牌意识与服务质量。和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关系,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

城域网建设引发新一轮“圈地运动”:宽带城域网建好之后,如何运营、如何投资、如何管理,最终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对于这些未来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描绘清楚。然而,宽带城域网、尤其是接入网这个领域却不能不争,因为谁掌握了“最后一公里”,谁便掌握了宝贵的用户资源,谁才能在未来的电信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可以说,城域网建设是一场新的“圈地运动”,而这场“圈地运动”不仅仅涉及到运营商,还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房地产商、IT厂商、风险投资商等,因此这场“运动”十分火热,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半导体市场:市场需求即将回暖三大基地雏形初现

2002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恢复,作为世界最大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和装配国,电子产品的出口及国内产销量的平稳增长带动了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2002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28.8亿块,销售28.8亿块,销售额达到61亿元,与2001年上半年相比,国产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9%和31.2%,产销量持平。其中,国内销售量为17.3亿块,销售额为18.5亿元,分别占国产集成电路总销量和总销售额的60.1%和30.3%;出口11.5亿块,出口额42.5亿元,分别占国产集成电路总销售量和总销售额的39.9%和69.7%。

销量与销售额同步增长:2001年整个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下降,集成电路产品除了需求量减少外,价格大幅下滑,因此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销售额下降幅度较大。2002年以来,半导体行业逐渐回暖,国产集成电路产品销售量和价格均有所上升,正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国产集成电路销售量增长率不到4%,而销售额增长率却超过了30%。

三大基地雏形初现:目前,国内已逐步形成三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即以京津为主的环渤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三角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以珠海、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三大产业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2年上半年京津地区生产集成电路产品2.3亿块,占集成电路总产量的7.9%;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最主要生产区域,上半年产量为18.3亿块,占总产量的63.7%;珠江三角洲地区上半年产量为6亿块,占总产量的20.9%;而西部及其它地区生产2.2亿块,仅占总产量的7.5%。

区域市场一直是近年来各厂商争夺的焦点。保持在重点区域市场的竞争力,维护自身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平衡发展是各厂商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的标志。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七大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2002上半年中国IT区域市场中,华东、华南以及西部地区(西北、西南)的增长高于整个中国市场的平均增长;华中以及东北市场的增长放缓;华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华东地区有望超越华北:赛迪顾问预测,根据近几年个区域的发展形势,到2006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当地信息技术的投资增长,同时当地的IT投资效益也开始显现,IT市场的率先启动,使华东市场整体IT投资增长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超过华北市场位于中国IT市场各区域市场之首;华北地区将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以仅次于华东市场位居第二;华南地区在未来3~5年其IT市场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当地二级市场进一步成熟与发展起来,本地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在IT方面的投资将继续增加,与华北、华东一起仍然主导中国整体市场,三强局势不会改变。

西部将逐渐成为未来中国新兴IT市场:2002年上半年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尽管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IT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同时,以成都为中心西南地区计算机市场的成长也有所放缓。但这是地区建设的必经之路,随着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再加上国家政策以及投资方向逐步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在未来3~5年中,中国西部计算机市场将逐步活跃,成为中国未来的新兴IT市场。

行业市场:行业需求各具特色

信息建设亟待专业咨询:2002年上半年,中国IT应用市场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电信、电力、银行、教育、交通等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宽带网络、电子商务等多层面的应用不断加快,而一些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开始加速实施。赛迪顾问预测,2002年下半年以及未来几年,中国行业IT应用需求将继续扩大,应用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对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的需求范围必将更广、层次必将更高。其主要行业分别呈现如下特色和趋势:

政府加大电子商务采购比例: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政务采购增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据赛迪顾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154.9亿元人民币,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资比例已经超过30%,国内IT企业应该借助电子政务不断推进而带来的契机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技术、产品、市场等层面迅速缩短与国外IT企业之间的差距。

电信业“入世、分拆”带来新商机:中国入世和电信拆分促成了电信运营市场竞争模式从“规模竞争”向“业务竞争”的转变,运营商要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并取得同业竞争胜利,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电信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两方面增加投入、扩大建设,这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电信运营商在未来的新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的保证。随着2.5G网络运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必促使运营商加强业务系统的改造和建设,以便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众多IT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将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市场机遇。此外,电信行业用户对网络安全产品的采购与需求在上升,也为广大软件及信息服务厂商带来较大商机。

银行业“网络改造火爆”:在网络的优化改造上,各银行尽管进度有快有慢,但从各行规划来看,由于数据集中的硬性要求,最迟也会在2002年完成一、二级骨干网改造工程。2001年各行的网络改造工程让网络设备在银行市场火爆异常,这种现象至少会持续到2002年下半年,一直到银行专网普遍完成优化改造,能够基本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为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两年,由于银行的大集中逐渐进入应用阶段,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会相应减少,投资增长也将趋于缓和,预计2004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为445亿元人民币。

电力业“竞争带动采购规模”:由于电力行业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规则,有效的引入了行业竞争,迫使行业用户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和力度。由于各电力公司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选取的差异的影响,在2002年上半年电力IT系统建设每月呈现不同的投资趋向侧重,这点需引起广大IT厂商重视。

民航业认可“有偿服务”:随着民航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民航业对IT服务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服务得到了用户越来越多的重视。民航业已经认可有偿服务的概念,IT服务在民航信息化项目当中的比例逐渐提高。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民航比其它许多行业更为重视IT服务,在2002年上半年中国民航业的IT市场结构中,IT服务已占到25.8%的市场份额。

教育业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现硬件平台连通:回顾“校校通”工程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并不为过。在2002年上半年,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建设或开始筹划学校的信息化工程。“校校通”工程的基础是首先实现硬件平台的连通。在未来的几年内,硬件产品仍然是中小学IT应用市场最大的一部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相关的硬件厂商将继续在中小学市场奋力拼杀,力图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印度的IT教育

1.印度在IT教育中取得的成就

印度的软件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印度IT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可谓是独领。这个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文盲的国家,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200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近46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占据了16.7的份额,其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91个国家。西方工业大国也要依赖印度来支持自己的信息技术。”[1] 根据2006年印度《金融快报》的报道,印度IT业上半年的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48.2亿美元增长35。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2008年印度软件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将达500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3。

印度软件业的成功归因于有优秀的人才,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可以说都是实用性人才,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是很受欢迎的。

2.IT教育成功的原因

印度的IT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有三:

第一,政府投入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投入巨资,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陆续建起了7个“印度理工学院”。此外,政府累计投资10亿美元将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增加了两倍,从每年10万人增至2005年的30万人,加上民办的和企业的软件培训机构所培养的软件人才数量,使得印度的软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第二,学校课程新。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学校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三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每年都更新课程内容,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两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2] 这就保证了学科前沿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专业与社会市场联系紧密。主要表现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既有教学又有生产功能的实训环境下培养学生,实习所得成果直接转化成企业产品进入市场,与市场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印度定位于职业教育的IT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本国的软件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发展了本国的职业教育,成为印度职业教育中的一颗明珠。

二、印度职业教育的发展

1.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印度在独立前就产生了职业教育的萌芽。独立后,历届政府开始不同程度地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1952年,穆达里亚尔委员会建议在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课程,从而促成了“多目的学校”的形成。1964年,科塔里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概念,并在其著名报告《教育与国家发展》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这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建议。经过实践,印度政府在1986年制订的《国家教育政策》中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将自成体系,要为涉及几个活动领域并已确认的职业培养学生。”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印度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现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二是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三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职业科。

工业训练学校,相当于我国的技校,主要培养熟练的工人和手工艺人,招收修完10年普通教育课程的毕业生,修业年限根据是否是工程行业而定,非工程行业的一般为1年,工程行业为2年。工业训练学校设置锻工、焊工、木工、管道工、房屋建筑、刺绣、制鞋、家用器件制造等专业。

多科技术学校,也称“技术员学校”,因为这类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即介于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中间层次技术人员,相当于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其主要的招生对象是10年级的毕业生和初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学制2年到4年不等,一般为3年。多科技术学校设置了质量管理、精密仪器等专业。

高中职业科,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它是为了实现“中等教育职业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的,真正落实于70年代末以后。职业科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把一部分学生导向职业教育,避免所有学生都盲目地考大学。因此,高中阶段的课程也会根据学术科和职业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2.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然印度的职业教育分门别类,而且其IT 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总体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印度由于其教育制度始终明显偏向学术课程,导致了在2年的高中阶段使50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这一目标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分流的比例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流比例占毕业生将近一半。同时由于一些邦还未采用10+2+3这一学制,各邦进展程度相差极大,印度的职业教育总体进展缓慢。

从IT教育来看,印度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

第一,社会价值观念阻碍发展。印度自古以来有着严重的种族等级观念,一向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瞧不起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在印度,体脑劳动的收入相差悬殊,白领工人的收入大大高于蓝领工人的收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为熟练工人收入的几倍乃至几十倍。”[3]大多数学生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纷纷涌入考大学的队伍当中,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阻碍。印度全国教育规划和管理研究所专家提拉克发表的论述印度职业教育的文章中指出,“在印度中等教育阶段修习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从1950年的7.3下降到1965年的6,继而下降到1975年的0.7;而修习普通教育的学生比例在1950年为92.7,1965年为94,1975年为99.3。”IT教育可以是最好的证明。印度软件业的规模和速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除了因为信息化社会和市场需求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归因于它是脑力劳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从事这一行业。而其他门类如电工、焊工等行业受到人们的歧视,因此这类职业教育受到一定影响,总体发展迟缓。

第二,办学资金短缺。IT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充足的资金,但是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办学资金却少之又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是普通教育费用的二倍。”[4]因为需要购买大量与所设专业和课程相匹配的专门教学设备。而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本身就很紧缺,在此情况下拨出巨款来发展职业教育是很难办到的。

第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业性”。按照1966年科塔里委员会的建议,高中阶段职业班的课程将是终结性的。“这种教育的目标是使中等教育成为终结性的,以就业为方向的、对学生有直接用途的教育,这样学生能进入有收入的就业领域而不再继续学习。”[5]正是课程的“结业性”成为许多印度学生不愿修习职业课程的主要原因。一旦课程结业学生不再学习,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显然,这种课程的“终结性”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没有什么行业的教育可以是一步到位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不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结业性的指导思想同样也阻碍了印度职业教育总体的发展。

三、印度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其启示

1.存在的问题

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其中更是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仅从IT教育来看,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大量的人才外流

印度的IT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但“其中许多人实际上是为美国培养的,费用由印度的纳税人支付。1998年来自印度6所名牌大学的80的毕业生同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签订了合同。”[6] 在美国硅谷,40的新公司是由印度人创建的。2001年有一种估计,在未来8年的时间,印度将要培养150万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其中一半将出国。如此大量的人才外流对印度整个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单一

IT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可以算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独立分支,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印度获得成功的仅仅是信息产业教育这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应与信息产业的教育和就业相联系,还应该与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相联系,使其全面发展,这样国家产业结构才不会失衡。

除了以上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之外,各邦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由于一些邦还未采取10+2+3学制,因此发展的步调并不一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些邦如喜马偕尔邦、北方邦、旁遮普邦等甚至还未设置职业科,各邦进展程度相差极大。

2.相应的对策及启示

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政府应适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注重多方面的发展,使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协调发展,创建和谐的发展局面。最后,协调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统一标准。

尽管印度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并不发达,但IT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我国也应该去粗取精,借鉴印度IT教育中成功的经验。

第一,与企业相结合的产业化职业教育。这主要是指学校和国外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例如,印度新德里理工学院与西门子、IBM等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有一半以上课程直接在实验室进行。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的实习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可以直接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无须再进行培训。

第二,教育培训由行业指导。以IT 教育为例,软件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人才,因此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侧重点就会放到让学生多“做”,使其更具有实用性。这样既有针对性而且具有时效性。

第三,课程的更换周期短。前面已经提到印度的IT教育课程在一年半内就会更新一次,这就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时刻都能跟上技术发展。而且,许多培训中心还创造性地引进了ISO9000质量认证,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使课程和培训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明. IT人才开发,我国应向印度学什么?[J]. 华东科技,2001(9):26-27.

[2]徐国庆. 职业教育定位: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 职教论坛,2002(24):62-63.

[3]赵中建. 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8.

[4]赵中建. 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29.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总部的新任IT经理安达森,至今回忆起他第1次迈入公司中国总部机房时仍然不胜感慨:“那是在14楼,大概30多平方米的面积。当我打开机房一看,里面密密麻麻都是线,像个蜘蛛网。噢,上帝!别说进行系统操作和管理,就算是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安达森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由于办公室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租金较高,场地非常局促。狭小的空间里,操作人员面对拥有十几个不同模块的系统,很容易出现错跳线等误操作。”

安达森言及的这些误操作,正是经常造成企业IT系统不必要宕机的罪魁祸首。因此,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成为IT主管们另一个头痛的问题。

安达森们的烦恼

在南京西路上某顶尖媒体公司工作了5年的IT经理,也曾因为公司的IT基础架构状况而胸闷――机房的机架配的是水平理线器,由于在布线的国际标准中对于线缆的弯曲半径有要求,这台机架上布满了用于整理线缆的理线器;配线架上也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种线,有电话线,也有电脑网线等,既不美观,又不利于线缆管理,而且线缆的弯曲半径也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

像百胜一样,IT投入总额不少,但布线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公司,即使在财富500强的大公司中,也不是个别现象。著名IT治理专家,美国泛达公司亚太区总经理Robert Kleischmidt强调:“无论你的网络应用层建筑设置得再好、服务器设置得再好、网络各项功能再好,靠什么东西来联系的?靠的是最基础的结构。遗憾的是,大部分用户觉得这太理所当然了,所以把它忽略了。

IT基础建设投入的科学

2004年10月,前文提到的某媒体公司IT经理得知即将迁址,感到压力重大:IT部门需要在2个月内,完成搬迁工作,还不能影响现有工作。

写字楼中适用高密度解决方案

在这家拥有近200名员工的媒体公司,有400多条线路,在以前传统的机架上,各种线交杂在一起,让人难于和具体的线路联接一一对应。现在公司新址员工扩充到300人,总的线路将达700至800条。重建还是保留原来的理线架?如果保留原来的机架和理线系统,就要增加一台机架。这意味着要增加面积,虽然一台理线架占面积仅0.5~0.8平方米,但在寸土寸金的写字楼,这是一个不得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位IT经理最终选择了泛达公司的高密度机房解决方案。泛达是一家成立于1955年的美国企业,和其他公司主营业务是通信,布线是辅业相比,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布线系统。该解决方案的核心是角型配线架。仅仅是这一个功能,就使得每个线缆的弯曲半径得到了保证,线缆可以直接连入垂直的线缆管理器。这意味着机房的密度可以提高一倍!而泛达新的48端口1个机架空间角型配线架更可允许客户以常规线缆管理系统1/4的空间来管理高密度网络应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为客户极大地节省了租金。

易用性和人性化是关键指标

安达森一筹莫展之际,获知为了配合百胜在中国的高速扩张,其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百胜中国总部即将扩建。他决定利用这个契机,为百胜机房选用一个更好的布线系统。他去参观了一家软件公司的机房。“我觉得它们的机房整齐,布线设计得井井有条,立刻就决定要把百胜的机房也做成那样!”这是安达森在参观完机房后的第一感受。而当时该机房布线系统选用的就是泛达的产品,安达森因此联系上了泛达。

泛达提供的这个理线系统,一个U高度的配线架可以放48个模块。模块可以自由拆卸,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而公司以前使用的理线架是固定的,模块并不能拆卸。而且,泛达的整个理线系统纹路清晰,每根线如何走线,非常明了。最让IT经理欣慰的是理线这部分工作不再占用自己特别多的时间,半年做一次常规性的理线就可以了――回忆过去,因为不能影响白天公司的业务运作,每一次理线只能通过加班才能完成,而这通常要花一整夜的时间。

泛达产品的一大特色就是色彩化,其模块颜色有11种,跳线颜色有6种。这让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颜色标注端口功能,在百胜,红色代表电话,黄色代表数据,蓝色则是备份模块。这样,利用颜色不同进行直观设计,极大地方便了IT经理对不同线路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颜色方面的设计只是泛达产品的一个小特色,但它直接体现了泛达确实站在我们IT经理角度考虑问题。”安达森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当前的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而IT人也开始思考如何降低企业IT成本,如何“过冬”。

Gartner分析师John Mahoney和Tom Berg说,“现代的CEO把IT看成企业成长的关键”。他们预言,到2012年,半数以上的最优秀的企业将认为IT是他们成功的三个最关键因素之一,而半数以上的最失败的企业将认为IT的失败是他们失败的三个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企业对IT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IT人的挑战,也是IT人的机遇。

我认为,IT人应对这个挑战的关键,首先是深刻理解并协助企业制定核心竞争策略,从IT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的高度,提出配套的企业IT发展战略并制定长线规划。这不仅可以协助企业“过冬”,并能够为即将来临的春天做好准备。

IT策略及长线规划的制定就要从IT模型,IT成本和企业IT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来看待。

在IT策略及长线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建立IT模型。一个完整的IT模型能够为IT的规划起到路线图的指导作用。比如微软的IT基础架构优化模型,就根据企业IT基础架构的发展定义为4个形态,基本形态,标准形态,合理形态和动态形态。

处于基本形态的IT日常工作是被动的,计算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IT部门极度依赖某个或某几个“高手”,IT部门吃力不讨好,被企业定义为成本中心,而且经常给企业“拖后腿”,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达到合理形态的IT就从成本中心而变为企业战略的推进器,这样的IT部门就具备很高的计算资源管理和应用能力,具备了为企业业务提供及时完整的IT服务的能力。

IT成本一贯是IT人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现在的经济情况更是把这个话题提到了较高的优先级。如何合理安排IT预算,是IT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需要对IT成本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比如,成本结构、维护和运营所占的IT费用的比例是多少?每年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创新?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又是多少?在成本计算上,人们经常进入的一个误区是只考虑系统的获取成本,而忘记了更重要的总体拥有和使用成本(TCO)。

比如人们经常对比Windows和Linux,因为Linux是开源软件,软件的获取成本比Windows低,便匆忙下结论认为Linux比Win-dows更经济。这样的计算是片面的。Windows和Linux作为系统平台选择的的成本对比,远远不是仅对比操作系统获取成本那么简单。

计世咨询的一个研究表明,操作系统的成本,仅是系统整体拥有成本的3.8%。实际上在许多场景下,基于Windows平台所构建的系统总体拥有成本比相应的基于Linux平台要低。所以成本计算,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考虑到软件,硬件,服务,运维管理,版本更新,培训成本等。

而且每一个企业的IT战略是不一样的,现有的IT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成本计算还要考虑到互操作性、资源整合及重用,集中采购等等因素。需要综合考虑作出判断。当然,成本并不是衡量系统的唯一尺度,还有很重要的质量尺度如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可更新性等等。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进入2006年12月,北京已是寒风刺骨,而神州数码总裁郭为的心里却流淌着一丝暖意。就在几天前,神州数码公布了其中期财报业绩。财报显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神州数码上半财年的营业额达11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88亿港元增长了34.8%,大大高于中国IT市场14%的增长预测。公司经营利润上升8.7%,达到了1.7亿港元,净利润达到9200万港元。

为了表示庆祝,郭为决定将年底的渠道伙伴大会拉到3000公里以外的珠海举行。会议的规模大大超出了预计,原定有600人参加,结果最终报名人数达到了1100名,这让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也让郭为感到不无兴奋。自从1999年以来,神州数码已经多年没有召开过全体渠道大会了。而此次神州数码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无非是对外发出信号,表明分销业务和渠道伙伴对其未来举足轻重――尽管从2002年起,IT服务就被树立为神州数码未来的方向,但时隔四年,这一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始终未能成长为新的印钞机。上半财年,神州数码IT服务收入尽管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三成,但规模依然只有13.5亿港元。

新业务成长有限,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郭为将不得不继续倚赖固有的分销业务。而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块市场还能挤出多大的利润空间?

分销的隐忧

在郭为上台演讲前,他将毛向前推上了前台。毛向前是神州数码分销业务的领军人物,酷爱越野车运动的他短发、瘦削,始终给人一种精神饱满的感觉。“毛总喜欢开车,但开得不猛,开多久都不会累。”一位熟悉毛向前的神州数码人士说。

稳健的个性正是郭为对毛向前委以重任的原因所在。在2006财年上半财年,毛向前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半年时间内,分销收入达70.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2%;在公司整个盘子中,分销收入比重占到了59%,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顶梁柱业务。“神州数码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形成。目前,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分销商总营业额加起来已不及神州数码一家的营业额。”毛向前说。

联系到近年来不断增强的IT渠道扁平化的呼声,这一业绩的取得显得尤为不易。在接受《互联网周刊》的采访中,毛向前和神州数码常务副总裁林扬详细解释了神州数码分销业务逆势而上的原因。

新产品线的引进是最关键的一步棋,其中的亮点是宏(Acer)。2005年9月,神州数码签约宏,成为其全国总代之一,凭借优良的性价比优势,宏的台式机和笔记本在大陆市场打开了销路。在上半财年,仅宏就为神州数码提供了9.49亿港元的增量收入,占到了其分销业务总额的13.46%。新产品的开拓,使得神州数码的主要业务领域都呈现快速增长,根据神州数码中期报告,台式机、消费电子、笔记本等领域分别比上财年同期增长了77.28%、55.06%和45.87%。

第二个增长亮点来自惠普。“惠普的盘子很大,它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一块增长。”林扬说。

在产品之外,神州数码还对渠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神州数码的渠道伙伴数量已经达到621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0.12%。渠道的扩大,加上内部管理的优化,保证了神州数码能够从整个IT市场的自然增长步伐中获益。

但仔细研读神州数码分销业务增长原因可以发现,其最主要的仍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即新增产品线和老产品线的巩固开发,而这恰恰是神州数码未来的一大隐忧。因为随着产品线的日益丰富,高成长性的新业务将越来越少。对神州数码这样的大分销商来说,压缩中间成本的空间已十分有限。“生产的优化是相对容易的,加工找到中国的工厂就可以了,但是供应链的优化远比生产的优化更难。”毛向前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郭为本人对分销也曾抱有怀疑态度。毕竟神州数码在2003年曾经有过兵败手机的经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渠道曾经一度彷徨过、失落过。”郭为承认。

影响渠道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上游厂商态度的转变比较微妙。在戴尔的直销模式急速增长之际,惠普、IBM等公司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恐慌情绪,惠普、联想先后采取了直销、分销并存的销售模式,很多厂商也在尝试压缩给予渠道的利润,这大大影响了渠道的情绪。

与此同时,分销行业的微利局面同其他行业的商业机会形成了巨大落差。郭为讲述说,神州数码曾经在北京上地购买了一座写字楼,三年后房地产上涨,公司轻松获利几千万元。“中国的商业机会太多了,分销行业拼死拼活才赚那么一点利润,很多人已经不玩IT了,IT已经跟卖猪肉没什么差别了。”郭为半开玩笑地说。

竞争形势仍在恶化。全球排名第一的英迈、亚太区冠军联强早就跻身中国市场。英迈在全国21个重点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40多个国际品牌的上万种产品;而当神州数码5500名员工为200亿元销售额满心喜悦的时候,员工数量只有500名的联强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已经悄然逼近1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渠道未来的增长动力来自哪里?这是郭为、毛向前苦苦思索的问题。毛向前在他的幻灯片中最后着重加了一行字:“世界越来越平”,以此来警醒渠道伙伴们,在竞争越来越残酷的IT分销领域,变则通,通则久。

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其实,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对着台下黑压压的经销商代表,郭为掷地有声地说道。在此次神州数码的渠道大会上,甚至一段时间以来,一个被郭为屡次强调的词就是“创新”。郭为表示,公司不仅要从IT服务这样的战略性成长业务中寻找蓝海,更为关键的是要“从红海中寻找蓝海”,即强化传统的分销业务的创新能力。

这代表了郭为深思熟虑之后的一种新思维。几年前,当神州数码的分销业务遇到瓶颈时,郭为想到的是开辟新战场,进军IT服务。如今,郭为选择的则是从身边的业务动手,以旧业务的创新来刺激业绩增长。

有这样想法的企业家并非只有郭为一人。“大家都在寻找蓝海,蓝海到底在哪里?如果大家都知道答案,那就世上无难事了,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企业寻找蓝海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在不久前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思科中国总裁林正刚说,“其实,蓝海并不代表跟企业的现在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很多蓝海是来自于红海。”

郭为的理想是让神州数码像美国卡迪那公司那样成功转型。10年前,卡迪那公司只是一家医药批发商,从医药厂商那里买进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再转卖给医院和药店,从中赚取差价,其性质类似于IT分销渠道。后来,这家公司发现最终客户的需求是非常多样性的,比如手术台上会需要手术刀、等多种产品,而且不同手术用到的产品包是不同的,过去这些产品都是由不同公司提供给医院,医院再重新整理提供给每一个手术台。卡迪那公司发现以后,就根据不同的手术进行产品打包,然后卖给医院,从而减少了医院的一系列管理成本,这种精准定位的营销也收到了奇效,如今,卡迪那公司已经进入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

郭为认为,卡迪那公司的成功对神州数码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家公司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是它从一个满足表面需求的分销商,转变为满足更隐秘、更内在、更深切需求的服务提供商。”郭为说,“IT分销行业处在和十几年前卡迪那公司类似的产业环境中,不同的是,我们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更庞大,这些客户所蕴涵的需求带来的创新机会也更庞大。”

神州数码已经在竭力寻找渠道增长的新引擎。毛向前透露,2007年,神州数码将主要致力于渠道精细化工作,包括4级~5级“碉堡”城市的覆盖、完善神州商桥电子交易平台(EB)的功能、成立渠道问题解决中心等。“现在神州数码的EB平台,主要是B2B的功能,这个平台现在每年的交易量超过100多亿元,这也是我们一个独特的竞争利器。从今年年底开始,我们新增加了拍卖功能,来帮助商户更好地调整库存。”毛向前说,“未来,我们可能会开通B2C的功能。”

对经销商来说,最关键的则是向客户导向转型,即由提供单一的产品向附加值更高的解决方案转型。为了帮助渠道伙伴打开思路,神州数码还邀请了瑞典宜家的营销专家来现身说法,讲述宜家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的经验。

不过,这个过程注定将充满艰辛。在采访中,一位来自广州的经销商告诉记者,“神州数码指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经销商能力要求很高,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

IT服务之痒

在郭为重新定义分销的概念之后,神州数码的服务已不限于原来狭义的“IT服务”概念,“分销更是一种服务。”郭为说。在神州数码意识到分销依然有巨大潜力可挖、IT服务不可一蹴而就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这给原本承载了太多寄望的IT服务减轻了压力。

减负之后的IT服务反而加快了步伐。截止到9月30日的上半财年,神州数码的IT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速度达到了36.7%,这个速度让郭为感到基本满意。根据IDC在2006年10月的数据,神州数码在金融软件与服务领域,保持了第二名的市场地位,在政府服务领域则保持第一,电信软件与服务领域也闯入了国内前四名。在神州数码内部,将2006年称为“IT服务元年”。

不过,IT服务业务的现状距离郭为的理想还有差距。首先是盘子不够大,上半财年神州数码IT服务的收入为13.5亿港元,在公司业务比重中只占据了11.3%的份额。赛迪顾问分析师杨波认为,虽然其在国内市场排名仅次于IBM和惠普这两大国外巨头,但神码与前两位领跑者的差距非常大。其次,IT服务的毛利率状况也不甚理想,与收入大幅攀升相比,上半财年的毛利率却未能改善,2006年7月~9月期间,神州数码的IT服务毛利率为12.75%,比去年同期的12.87%略有下降。

郭为对中国IT服务市场的潜力丝毫不怀疑,关键在于如何挖掘这些机会。在珠海会议上,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年11月的时候,郭为去上海出差,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里网络不通,于是郭为打电话找到了宾馆客服。“我听对方的口音不太像标准的普通话,我就问他在哪里,他说在马来西亚。”

这让郭为颇为惊讶。“也就是说,这家五星级酒店的IT服务是马来西亚公司提供的,我们的生意被马来西亚抢走了竟然还不知道。”郭为算了一笔账,上海市的五星级酒店一共有几千个房间,假设每个房间的IT服务费用为100元,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新市场,“神州数码可以提供现场服务,这样的合同一定能够签下来。”

要让IT服务业务步入成熟期,郭为必须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在美国,整个的IT需求里面,硬件设备只占到35%,软件和服务已经达到65%,而中国的硬件设备的采购还在70%以上,也就是说软件服务还不到30%,所以说IT服务并没有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失误,在于我们没有想到这个路会走得这么漫长,”郭为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卡位,在IT服务成熟之前作好对资源的占位。”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本刊历时六个月,通过纸质问卷发放和网上问卷两种形式,对2006届和2007届1T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发放纸质问卷2000份(不包括网络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3份,同时,通过抽样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面访。我们将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向读者真实呈现IT大学生在2007年的就业状况。

2007: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5万人。在今年1月3日社科院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蓝皮书主编、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多万未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在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时间问题中,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3.63%的大学生是在毕业前找到工作,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87%,到本次调查截止的2007年12月31日,还有11.50%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与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招聘会仍是就业的主要途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也在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实现就业。本次调查显示,招聘会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途径,有43.01%的大学生通过参加招聘会找到工作。通过网络招聘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15%,这表明网络招聘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13.87%的被调查者表示是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找到工作,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0.35%。这也说明利用亲属、朋友、老师等各方面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

逾三成大学生投递10份以上简历

在求职过程中投递简历的数量问题中,只有27.32%的大学生表示投递过3份以内的简历,投递过4~10份简历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0.55%,另外还有32.12%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投递了10份以上的简历。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成功首先必须吸引招聘单位的“眼球”,所以很多大学生的简历都选择彩色打印。一份简历制作下来,华丽的要十几元,朴素的也要五六元。算起来,仅仅制作简历一项,大学生就要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求职花费惊人”这样的字眼会频繁出现于各大报刊和网站。

就业歧视依然严重

就业歧视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不少求职者找工作时都会碰到就业歧视的现象,从年龄、性别、户籍到容貌、身高、体重、疾病,甚至血型、生肖。今年起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中就明确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对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等进行就业歧视。但本次调查表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对毕业生来说,遇到最多的就是经验歧视:37.36%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遇到过经验歧视。此外,还有学历歧视(20.85%)、性别歧视(14.58%),在女性被调查者中,遭遇过性别歧视的比例达到了23.50%。

认为周围人就业情况不好者过半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有56.52%的人认为自己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不好。这项数据除了说明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越来越困难以外,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一心想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寻找岗位,认为去郊县和农村就业就是“就业情况不好”,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受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张青,2007年毕业。四年前,他听说计算机专业是热门,毕业以后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工作后的待遇还不错,就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里填上了计算机专业。可到了大学他才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大学里学的基本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校很少给我们安排实践内容。很多课程我不感兴趣,所以经常上课睡觉、逃课。四年下来,我的很多课本都是新的,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毕业前的半年和毕业之后的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张青也参加了十几场,简历也投了几十份,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也去过一家公司实习,最终因为适应不了工作要求而没能转成正式员工。

张青说:“我的一些同学就业情况也不太好,除了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了IT公司以外,有的在电子城卖电脑硬件,有的进了工厂,还有去房屋中介卖房子的,很多都离开了所学的专业。”也有两个像他一样还在坚持“IT梦想”的同学,就这么一直“漂”着,在市区租了一间小屋,靠父母的资助过着窘迫的生活。“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张青最后无奈地说。

毕业后的“薪情”还好吗?

毕业后进军lT行业,是许多大学生的梦想。其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对于IT人白领身份的认可之外,“薪情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很多人眼中,“IT”就是“高薪”的代名词。那么,IT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是否真的能如愿进入IT行业?进入IT行业是不是就等于迈进了高薪的门槛?他们的“薪情”又如何呢?

本次“IT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就IT专业大学生毕业后的薪资相关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可能呈现的是一个也许吃惊也许早就料到但仍旧难以相信的结果。

“薪情”:起薪1500元以下者过半

每位毕业生在求职时都会比较关注自己的薪资水平,IT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有14.10%的IT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薪资和福利。但目前的数据显示,IT大学生就业的起薪状况并不乐观。其中,5.41%的人初入职时没有工资,45.22%的人入职工资在1500元以下,33.37%的人起薪在1500-2500元间,2500元以上起薪的IT毕业生只占16.00%。这样的结果与人们的猜想和1T大学生的预想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距。

当然,起薪并不是薪资水平高低的绝对衡量指标,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工资也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动。数据显示,2006届和2007届IT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的工资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占35.59%,其中3500元以上的占18.40%。不过,目前工资在

1500元以下的仍占26.85%。

心情: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基本满意者居多

虽然学的是IT专业,但并不是每个IT大学生都会从事IT行业。调查结果表明,毕业后从事IT业的人数比例为69.40%,而其中有一半以上(54.49%)的人,是从事软件/服务业,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占10.70%,从事硬件业的占9.96%。毕业后从事非IT类工作的IT大学生中,17.88%的人在商贸服务业工作,16.20%的人在机械/制造业工作,11.17%的人在行政机构工作。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IT毕业生选择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工作,约占68.12%。这些IT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较为分散,从事编程工作的占25.86%,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占15.42%,从事测试工作的占12.46%,从事研发工作的占10.44%,从事行政工作的占9.96%,从事网管工作的占6.64%,从事培训工作的占5.93%,从事QA工作的占2.97%,从事其他工作的占10.32%。

虽然从事的行业、就职的领域不同,但IT毕业生对自己目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64.6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基本满意,11.77%的人表示非常满意,18.29%的人不太满意,只有5.26%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近三成的人在未来一年内有跳槽的计划

面对激烈的IT产业竞争,业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IT业界的雇主们也将面对人力资源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挑战和薪金竞争力的诱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部分员工的去留。IT毕业生们由于刚刚工作,很难迅速适应lT行业的节奏,工作心态还不稳定,自我定位还不明确,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在本次调查中,有28.8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未来的一年内有跳槽的计划,而跳槽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前景,约占42.29%;其次是薪资和福利不好,约占25.33%;9.92%的人觉得工作性质不适合,所以打算跳槽。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够人性化的管理、没有归属感等也是跳槽的原因。

与那些准备跳槽的人相比,已经有一部分IT毕业生将跳槽付诸行动了。数据显示,有39.72%的IT大学生毕业后换过工作,这其中更有速度快者,有14.14%的人已经换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工作了。

在跳槽的原因中,只有3.46%的IT大学生是因为与上司同事的关系不好而离职走人。大多数人和公司的领导及同事相处得不错,38.22%的人表示相处得很融洽,55.22%表示相处得还可以,5.04%的人认为不大好,1.52%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紧张,很糟糕。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刘宁,毕业于某知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对自己工作的薪水预期在4000元以上,如果再低的话他不会考虑。他说:“我觉得我的估算还是挺合理的,能够考上这样的知名学校、热门专业,说明了我的能力。经过这里的培育后,我应该具备一个相对应的市场价值。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个预期太高了,但我认为这和我的毕业证成正比,我相信用人单位会有自己的判断。”刘宇还说,很多待遇不错的国有单位到学校招人,但“应者寥寥”,原因就在于国有单位2000元左右的薪水让同学们觉得偏低,不如IT外企和民营企业有吸引力。目前,赵宁就职于某知名IT外企,月薪5000以上。与赵宁的底气十足相比,毕业于某师范学院计算机系的孟菲有些低调,她说:“我最初的预期就是月薪15000元。”按照孟菲的话说,现在15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在当地还是不愁生活的,而且所在的公司有发展,福利也好,总的来说,“薪情”不错。

职业发展机会是择业时的首要标准

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有36.32%的被调查者择业时最看重职业发展机会,最看重培训和能力的提升的被调查者占18.80%,另有17.84%的人表示最看重单位是否有公平开放的环境,而择业时最看重薪资和福利的只占14.00%,列第四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少有人会在择业时仅仅因为一个公司的工资高些就一窝蜂地往上扑。目前,大学生们开始以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理性地关注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成了大学生们择业时的首要标准。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薪资是一时的,发展才是一世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应聘者最看重职业发展机会,而企业招聘时最看重人才身上的哪种素质呢?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33.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就职单位最重视技术能力,22.10%的人认为单位最重视外语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分别占12.77%和12.02%,认为企业招聘时最看重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分别占8.37%和8.15%,另有2.90%的人认为单位最重视的是人品、综合素质、是否符合企业文化等其它方面。

未来职业规划:超三成的人想成为管理层,近三成的人想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很多学校也都开设了相关的培训教育课程。事实上,大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是一次对自己未来职涯的方向性规划。毕业时,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尽早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八成以上的人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清楚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的人只占12.50%。而且,希望将来能进入管理层者最多,有31.31%的被调查者希望将来能成为管理者或项目经理。另外,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拥有创业梦想的人所占比例也相当高,期望将来能够创业和拥有自己的企业的达到了29.09%,而实施了创业的人却只占6.60%,说明有创业梦的人中大多数都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创业。

此外,希望能够成为本领域的专家者占18.69%,打算将来出国留学的占被调查者的6.89%,另有1.52%的人选择了专家型

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者约占一半

按我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然而现实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劳动合同执行中的“重灾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参加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签了正式劳动合同的约占一半(50.52%),处于试用期并且未签合同的占17.89%,属于正式员工但尚未签合同的占16.84%,只签了试用期合同的占9.52%,其他占5.23%。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试用期的长短有明确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无试

用期的占17%;试用期为三个月的占60.07%;试用期为六个月的占16.07%;选其他期限者占6.87%。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小毕读大学时,各方面都很优秀,多次获得各种奖学金。他给自己规划的第一份工作是500强企业,年薪六万以上,要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校园招聘的时候,先是有一大型国企看中了我,福利待遇都不错,发展机会也好,可我觉得它不是500强,没接受这个offer,拿它当练兵了。后来,参加了两次500强企业面试却都败下阵来……”此后,又陆续有几家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不是工资太低就是规模太小,都离他的目标有一定距离。临近毕业,小毕有点沉不住气了,不得不“委屈”自己,随便找了家他并不中意的公司上班了,带看这种“屈就”的心理,不出半年,他就跳槽了。此后的一年里,“我成了‘跳蚤族’,换了三四个单位,现在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了……”

与小毕相比,同样是学软件工程的李唐就要顺利得多。去年毕业时,李唐也曾在两个机会间徘徊不定――一家是大型国企,工资不高,地点也有点偏,但发展前景不错;另一家公司较小,工资比前一个要高出近千元,可是未来前景不明朗。李唐经过一番犹豫,终于去了那家大型国企。工作至今,李唐感觉心情还不错。

毕业后创业者不足7%

在本次接受调查的IT大学毕业生中,6.60%的人选择了创业。在这些IT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公司所属行业是IT行业的占54.30%。在创办的这些公司中,53.60%的创业注册资金为10万元以下。28.60%的为10-50万元。17.80%的为50万元以上。在拥有的员工数量方面,42.70%的企业为10人以下,43.90%的为10~50人,只有13.40%的为50人以上。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一半的企业都是处在一种小作坊式的状态。

在受访者中,还有部分IT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有的企业唯一的“产品”就是CEO到处巡讲的PPT,或者是创意计划书,这样的公司员工也就CEO一人,或有几位兼职的员工。但是,这些CEO们都很有激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且特别乐于参加各种交际活动,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关于行业的看法。对于各种风险投资的会议或创业基金的选秀等场合,一般都可以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

四成创业企业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

在年营业额方面,42.20%的创业企业在10万元以下,33.70%的在10~50万元,只有24.10%的超过了50万元。对于在是否享受了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回答中,只有39.80%的创业者享受了创业优惠。在没有享受到创业优惠的受访IT大学生中,有如下几个主要情况:完全不了解国家对应届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了解一点,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办理相关手续;知道这个政策之后却错过了享受创业优惠的时间。

对于《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政策的通知》、《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公司法》等有关创业的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部分人可谓是一脸的茫然,有的甚至说没有听过。对于在非IT行业创业的IT大学生,还有人因为不知道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而选择到其他行业创业。从一系列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出:IT大学生对于一些十分有利于自己创业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环境了解甚少,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自己所处创业环境的掌握十分不系统。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创业的风险,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几率。

预期赢利目标较高

在所创办企业的预期赢利时间上,受访者回答“1年以内”的占了受访创业总人数的38.60%,回答“1―3年”的占了49.40%,回答“3年以上”的只占12.00%。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IT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预期目标是比较高的。在被问到“如果预期的盈利目标没有实现,将会有何种打算”时,只有少部分人能详尽地说出实现不了目标的预案,绝大部分依然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会反问“这可能吗”。对于创业风险的预测和承受,这些受访者绝大部分是缺乏心理准备的。

其实,在外人眼中,有一种IT行业创业相对于其它行业创业容易的印象――几个年轻人,一个好的创意,一笔风投,一夜之间就股票上市,最后产生了无数富翁。公众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受少部分青年才俊在IT业创业并暴富的神话影响。从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尽管IT产业在“快”中充满了机会,但神话的重演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不少IT企业在一年内就关张了。

在IT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和信息技术普及化的过程中,IT创业的机会与在其他行业创业的机会几乎没有多少差别。但IT业具有整合其他市场的能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就充满了机会,关键看能否抓住,并迅速转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受访的这些创业者中,他们都是充满了激情,都有宏伟的目标。谁能笑到最后,就要看这些拓荒者是否具有持久的激情。正如马云所说。“只有持久的激情才能创造价值”。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发展的态势。同时,从 全球来看,经过三年多的深度调整,虽然IT产业遭受了暂时的挫折,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 势没有变,支撑IT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网民、网站、网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可以说,全球IT产业正在走出谷底,进入全面复苏的转折期。这些趋好的外部环境态势均给 中国IT产业的进一步高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国政府对IT产业和IT应用大力扶持

在信息化建设给中国传统行业改造带来成效的鼓励下,中国政府将对IT产业和IT应用给 予进一步的扶持。例如,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外企业在华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等活动的同时,也 将鼓励中国电子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和承包工程,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尽快 解决上网人数相对较少、电话普及率不高、上网计算机数量不多等问题,中国政府将采取切 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同时,国家各部委也相继提出 了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信息产业部提出了200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快大公司战略,在重大项目实施、政府 采购、双软认证、信息化推进、对外援助、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明显 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尽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争取在 三五年内有3~5家电子信息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和全球IT100强。

国家财务部等相关部委提出的《软件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中指出,在扶持国产软件、优 先采购国产软件的原则下,2004年中国政府软件采购额将超过90亿元。另外,对软件产品出 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软件企业可以享受软件自营出口权。

中国IT市场将持续增长

展望2004年,各类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在IT厂商的 大力推动下将全面升级换代,从而为IT应用的普及和深化提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同时,由 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IT产业趋好,IT应用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增长。但应该指出的 是,中国IT市场的需求增长仍属于平稳增长阶段,不会出现迅猛增长的情况,基本上还是需 求总量增长15%~20%,但IT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所以中国IT市场的实际增长(总金额) 在12%~15%左右。2004年IT市场将依然是热点不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包括:

(1) PC机

2004年,PC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PC机总产量将达到3000万台以上(其中笔 记本电脑将达800万台以上),显示器产品国内市场需求约为1650万台。迅驰产品将于2004 年上半年逐步取代奔腾4型CPU而成为移动市场的主流,从而为PC机市场的竞争带来新的亮点 。

(2) IC卡

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第二代身份证项目,10亿张IC卡身份证将在几年的时间里发行完毕 ,这将为IC卡市场带来几百亿的商机;EMV标准的出台将带动中国约6亿张银行磁条卡向IC卡 的升级;同时未来几年电子智能标签等新应用也都将推动IC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金卡工 程的深入开展使得IC卡芯片成为中国半导体市场中迅速增长的新亮点。

(3) 数字城市

“十五”期间将有200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总投入将超过100亿元。2004年,以电 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数字城市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政府 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城市“一卡通”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电子政 务外包等方面。

(4) 应用软件

2004年,我国软件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除办公软件外,多数应用软件将向行业解决方案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应用软件产品从通用 型软件向专用型软件转型。同时,应用软件出口也随着对外代工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发展 。

(5) 数字电视

2004年,广播电视系统将在特大型城市中推广,其对应的传输模式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 号方向变化,这给数字电视系统从信号传输到终端接收(包括机顶盒、数字电视等)均将带 来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单位对商用显示设备的需求的大规模提升,2004年背投电 视、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也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彩电行业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2004年中国IT产业的发展趋势

1.结构性矛盾的突破是中国IT产业的工作重点

虽然中国IT产业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IT制造 业、软件业的比例失调;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产业发展;地区仍存在发 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整体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所以,2004年中 国IT产业解决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思路将是通过技术升级来争取IT技术标准的制定;通过研发 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来迅速升级中国IT技术体系;通过建设各地专业IT产业群形成各自的细 分IT产业体系。

2. 品牌集中是IT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电信运营业务等少数IT业务外,中国IT产业已基本完全向国际厂商开放。国外厂商在 本国IT市场相对饱和时,纷纷强化了对中国IT市场的开发力度。目前,国外主流IT厂商基本 已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其工作重点已从生产要素的输入向深入的市场竞争方面转 移,通过有计划的投入来获取相关的资源(特别人才资源),以达到近期占据中国IT市场一 席之地的目的。“强者通吃”已是中国IT市场的基本格局,面对国外厂商加大的品牌影响的 竞争压力,国内IT产业正在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向品牌集中化的方向转化。

3. 要素整合是中国IT产业增强实力的主要途径

中国IT产业总体规模尚难以与美日等国相匹敌。去年中国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合69 1亿美元,相当于IBM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IT产业要 想实现快速平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现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这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包括 在技术创新、持续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员工素质、管理体制、质量保障、交货期和售后 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并以此为契机争取中国IT产业从“量的扩张”阶段向“质的提升”阶段 升级。

4. 持续的创新体系成为国内IT产业发展基础

目前,中国IT产业的技术含量整体还不高(如2002年中国百强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 的比例为3.8%,而Cisco的这一比例则为25.3%)。同时,目前由于大量中国IT技术人才流 向了国外或在华的国外企业中(目前信息科学方面,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80%是外国企业 ),对于国内IT企业技术含量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实力相对弱小的中 国IT产业的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升级,除需要大力对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资源投入外,还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持续的创新体系上。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方中华现任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方正信息产业集团首席执行官、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中华在方正集团任职期间,参与并主持了多项重大专业技术工作项目,包括“中华数字书苑”、数字报刊服务平台和文房阅读器等企业自主创新内容,通过前期调研和开发,解决了诸多技术难点,取得了众多成果。2009年,方正集团承担了国家数字复合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和研发工作,方中华担任工程总体组组长,并在2009年8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数字出版先进人物”表彰,同时在2009年获得该年度中国CEO高峰论坛年度人物奖。

作为多年IT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方中华管理的业务范围广、行业跨度大。在方中华的带领下,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实现了重大转型,整合了方正旗下所有IT资源,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拥有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有3家上市公司,下设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的分支机构,员工1.5万人,技术研发人员4500多人。截至2010年,累计取得国内发明专利超过2000项,拥有国际PCT基础申请专利50多项,并且专利申请以平均每天两项的速度在递增。2010年,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总资产达到144亿元、收入164亿元。

目前,方正信息产业集团业务涉及四大业务方向:软件及行业解决方案、移动互联网新业务、PCB及半导体、硬件及增值服务。方正信息产业集团的软件及行业解决方案业务为用户提供一流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和ITO和BPO服务,涵盖媒体、交通、金融、医疗卫生、政府、企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媒体业务是方正信息产业集团的传统优势业务,在新闻出版、新媒体、广电、印刷等多个领域扮演着产业引领者的角色。此外,方正信息产业集团也是中国医疗卫生、政府、交通等IT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移动互联网业务板块借助方正提供的全媒体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库,为全球读者提供一站式数字阅读和移动阅读服务;PCB及半导体制造业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芯片制造及印刷线路板等,应用于通信系统、通信终端、IT、消费电子、军工等领域;硬件及增值服务为个人及机构用户提供PC、服务器、网络设备、宽带接入及其他增值服务。方中华正带领方正信息产业集团致力于成为技术领先、软硬结合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IT服务商。

获奖理由

在方中华的带领下,方正信息产业集团实现了重大转型,整合了方正旗下所有IT资源,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并致力于成为技术领先、软硬结合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IT服务商。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9篇

如果一个企业的实践经验,能够成为全行业的指导规范,这势必是值得分享的事情。

中化集团实施的IT治理就是如此。作为中化集团IT治理的主导者,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彭劲松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过去几年,中化集团不断通过IT审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IT治理上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现在我们正配合审计署把这些经验进一步总结提炼。”

2009年年底,审计署把中化集团确定为企业IT审计的试点单位,通过把中化集团在IT审计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最终融入审计署的相关指导规范中。

其实早在2008年上半年,审计署曾组织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化集团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调查。2008年下半年,审计署又组织中化集团及天津公司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项目,这是审计署第一次独立组织的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如今,中化集团凭借其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成为审计署的典型案例之一。

救火?救火!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国有骨干企业之一,中化集团业务包括石油、化工、化肥、金融以及房地产等多元化业务,下属有超过100家各种类型的大小公司,在海外还有四大集团。因为这样,支撑其运营的IT系统变得异常复杂。为了确保IT系统安全运行并使业务发展更加顺畅,相应的IT审计势在必行。

目前,中化集团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承担全球各个公司业务的信息系统,其中以ERP系统为核心,包括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分销管理系统、内部门户等系统在内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可以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和流程控制。但是要监控这些系统对信息技术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过去发生技术故障,彭劲松总是要等事故发生后才从业务人员的反馈中得到信息,而且涉及大量人员,要进行电话逐一排查,不仅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还给相关部门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就像救火队员,火势最终是可以扑灭的,但是其带来的损失却难以估量。客观环境要求信息部门人员总是要守在电话旁边,寸步也不能离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业务人员或者财务人员就会打来电话。不管是业务人员下单发生问题,还是财务部报表生成不了,或者出现更严重的账目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全集团的重大损失。

用COBIT分析决策

在审计署计算机中心辅助审计处陈剑看来,企业实施IT审计的必要性通常来源于两点。其一,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信息系统成为许多被审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工具,因此,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已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开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部门的联网审计,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

其二,信息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投资额度不断加大,投资失败的风险日渐成了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为了有效控制IT运营成本,更好地提升企业价值,势必需要对相关IT活动加以控制。

对于中化集团这样规模庞大的集团企业而言,遍布全球的信息系统可能处处隐藏着一些盲点,它们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隐性漏洞而发生些许意外,如果发生大的意外,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企业的属性又决定了业务不允许被中断,并希望故障时间越短越好,越能提前预防越好。因此,如何在业务人员发现问题之前,对系统实施实时监控并预先对事故进行处理和解决,控制风险并治理好IT,是中化集团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IT治理的确有必要,它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思维范式,它引导了企业正确的IT决策。”彭劲松说,“IT治理如同ERP一样是业界最佳实践的结晶,当然最终都需要落在具体的方法论和工具上,就像ERP最终会落在SAP/Oracle等厂商的系统产品上一样。IT治理的落脚点是通过COBIT进行表现与实施的。”

作为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框架,COBIT是一个在国际上公认的先进、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中化集团CIO彭劲松在此方面无疑是走在前列的。彭劲松告诉记者,他是最早一批参加了由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基于COBIT的IT治理”培训,并获得由ISACA颁发的COBIT国际资格认证的人。

正是基于这些对IT治理的认识,彭劲松对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思维范式也产生了突破性的转变。用他的话说,就是摆脱选产品、询价格、找解决方案的传统信息化建设方法,避免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按照科学的方法,运用COBIT工具进行分析,来帮助中化集团信息技术部做项目决策。

流程分解 井然有序

然而,当彭劲松把COBIT引入中化集团后,情况的确有了改观。基于COBIT标准,中化集团把IT目标总共定义为24个流程,然后对照自身企业需要达到的效果,从中确定其中4个流程的管理为实现目标,即确保连续、管理服务台和事件、管理性能与容量、管理数据。

在整个分析和准备的过程中,每一份调研文档、每一次会议记录、每一个工作流程都严格按照COBIT的方法备案或执行。中化集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诊治”,将以上4个流程的管理转化成了中化集团在IT系统管理方面最重要和紧迫的具体需求:其一是支持业务连续性的基本容灾能力;其二是应对日益复杂IT环境的基本治理能力,其中包括可靠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能力,初步的网络、系统和存储监控能力,初步的企业级IT综合监控台。归根结底是要保障中化集团全球各个公司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无障碍运行。

曾经新加坡合资公司通过中化国际的一个专网账号,登录中化集团的邮件系统,随即中化集团北京总部监控图上立刻出现了一个红点。工作人员随即在监控屏幕右侧找到了发生异常的具体地点,迅速将问题锁定在新加坡公司,并确认了异常信息的性质。因为该公司具有独立的Internet出口,工作人员登录后在中化集团出现了一个新的登录端口地址,所以系统即认为是异常。换句话说,改善后的系统可以完整地处理突发的跟踪流程,即感知、隔离、诊断、采取行动、评估。

it行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0篇

目前,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达600多万人。除了少数被媒体光圈包围住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之外,大部分是默默无闻工作在第一线的草根阶层。这些身处草根阶层的一线工作人员,其生存状况非常需要关注,正是一线工作人员勤勤恳恳工作的劳动成果才让全世界民众体验着源源不断的现代化和高科技成果。

与此同时,IT业也是最市场化的行业,人员流动率很高,相应的劳动保障措施急需完善。对于从业者,尤其是一线人员,需要关注和保护的不外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一方面,像从事电子产品加工的工作者来说,其往往更易遭受高辐射、高污染环境的伤害。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经过研究发现,从事电子产品加工制造业的人员患癌症的概率比农牧种植业要高出70%以上。此外,高强度的劳动量也是有损健康的又一因素。劳动部、《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日前对IT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由于IT的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性质决定了IT从业人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高的劳动强度。对IT一族来说,加班几乎是常事,却不一定能够享受应有的法定待遇。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3%的人能够拿到加班工资,14%的人有机会轮休,两种待遇都有的人占到总数的11%,但是一半以上(52%)的人是这两种待遇都没有的。

另一方面,精神、心理的病态在业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著名的“硅谷综合症”,它流行于从事互联网工作的IT人群中,发病原因是长期在电脑屏幕前工作,导致工作压力大,长期脑力支出过度,缺少锻炼等。主要症状是:经常腰酸背痛,手指、腕等关节疼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窘迫症、紧张等。

在高科技与高收入的闪耀光环下,IT行业炙手可热,但很多人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北京大学精神病防治中心对涉及7种职业的92个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受访人员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4岁,科教界、IT、公安和新闻行业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在44岁之下,而IT行业的过劳死人群的年龄却最低,仅为3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