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及应用的前景,已更好的作用于临床呼吸内科诊疗。方法:选择我院于2006年1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42例肺病患者进行研究,使用呼吸内镜对其进行诊疗,分析呼吸内镜的实际作用。结果:42例患者经过呼吸内镜诊断,均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在进行呼吸内镜诊疗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发挥其最佳效果。结论: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分析,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提高了诊疗的效率,为减少患者的病痛奠定了基础,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诊疗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35-02

在现代医学诊疗中,呼吸内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呼吸内科诊疗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医疗的需求。所以,呼吸内科诊疗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 加快新型诊疗技术的应用。呼吸内科的传统诊疗方式一直存在着误差率高、诊疗时间长等弊端,这也对患者疾病的诊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但会延误患者最佳诊疗时机,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患者病痛的延长。现代呼吸内镜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使治疗变得更为及时,也提高诊疗准确性,成为了呼吸内科诊疗的先进的技术支持。为了研究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使用呼吸内镜对肺病患者的诊疗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06年1月到2011年1月使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42例肺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有男性28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在14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5)岁,病程在3周到10年之间。选择的患者中有36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34例同时伴有气促的症状,31例伴有咳痰,12例有呼吸困难的症状,18例有咳血大的现象存在。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有18例患者出现肺不张,10例为弥漫性肺部疾病21例患者出现阻塞性肺炎。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42例患者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及耐受性评估,在使用呼吸内镜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诊其病症,之后用毛刷刷取患者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在内镜下肺部灌洗治疗药物,对于治疗疗效欠佳的肺脓肿患者可使用全肺灌洗治疗。

全文阅读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发展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利用呼吸内镜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呼吸内镜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提高了诊疗的效果。结论: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分析,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提高了诊疗的效率,为减少患者的病痛奠定了基础,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2―02

呼吸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临床诊断技术有了质的提高。首届国际呼吸内镜诊治大会暨肺癌诊疗新技术研发发表会的召开表明[1],作为呼吸科诊疗中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仪器,呼吸内镜诊断技术在呼吸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呼吸内镜医生可以直观、准确、快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与其他呼吸科的诊疗手段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当前呼吸内镜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技术也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就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并探讨了呼吸内镜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是由内窥镜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其由传统内窥镜系统组成,作用于呼吸系统。其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诊断,并通过微创技术应用实现呼吸系统的诊疗与治疗。目前,呼吸内镜主要应用胸外伤、肺癌手术前检查、肺感染、食道气管瘘等疾病。在现代呼吸科诊疗中,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呼吸科诊疗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呼吸科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的诊疗信息。在现代医疗机构中,呼吸内镜作为呼吸科诊疗的基础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为现代临床诊疗、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详实的诊断信息,为提高呼吸科诊疗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 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探讨

全文阅读

呼吸内科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护理

摘要:对于患者呼吸道堵塞的急救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总结患者呼吸道堵塞的急救护理的方法。对于患者呼吸道堵塞的患者要正确的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采取紧急有效的急救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呼吸机的管理。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都可以确诊并解除重度呼吸道阻塞。要严防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关键词:呼吸内科;呼吸道堵塞;急救护理

呼吸道阻塞的疾病在呼吸内科是很常见的疾病,大多数以气管和喉部阻塞为主,临床上常常出现Ⅲ度-Ⅳ度呼吸困难的症状。对于这类的患者,由于其部位不明患者往往首先就诊于呼吸内科。经过五官科的会诊之后可以明确阻塞部位,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可以快速的解除阻塞症状或者是缓解了呼吸困难,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1急救方法

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在入院后都要给予呼吸道通畅、吸氧,给予抗生素、解痉药和激素,以抗炎、解除痉挛和消除水肿。对于部分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直接喉镜手术(咽后脓肿)和机械通气,针对不同原因的疾病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

2护理措施

2.1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 对于呼吸内科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其病情发生的较急、发张较快和危险性较高,所以对于呼吸内科护士的要求较高。呼吸内科护士在接诊时一定要重视这类疾病的性质,并对相关专业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必须对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增加巡视次数,护理人员除密切注意监护仪的相关指数外,还应密切观察患者表现和意识状态,避免因监护仪指数不准或故障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注意和处理。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如呼吸、血压、心率、脉搏等,以及患者的神经反射能力,注意意识状态的变化,对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变化应引起重视,呼吸的突然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变化有明显的指征作用。

2.2完善的急救措施 对于发生呼吸道阻塞的伴发呼吸困难Ⅲ度-Ⅳ度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输氧,输氧为高流量的氧气,这时护士需要保证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吸入。把患者安排在监护室内,由专人护理,连续进行心电监护。这时对于患者的呼吸频率、发绀情况、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的观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于直接给予药物。床边备好呼吸机、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直达喉镜等一切有可能需要的急救用品。需要让患者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要打扰患者,以便使患者少运动减少氧气的消耗量。根据病情的发展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工作,如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给予面罩或者简易呼吸及等。

全文阅读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摘 要】呼吸内科是进行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呼吸内镜技术则是呼吸内科诊疗中的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呼吸内镜医生可以直观、准确、快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与其他呼吸内科的诊疗手段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诊疗;荧光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内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内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内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呼吸内科的传统诊疗方式主要存在着诊疗时间过长,诊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很大的贡献。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技术能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能通过微创技术来治疗病人。呼吸内镜技术是一种以内窥镜为基础的诊疗技术,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送入人体腔道内的窥镜,它可以使医生非常直观的观察病人检查的部位。呼吸内镜以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为代表,其中支气管镜最早被提出是在1897年,当时德国科学家Killian报导了利用直径8mm,长度为25cm的食道镜取出骨性异物,从此开启了支气管镜的发展历史。在支气管镜发展的100多年来,从最初的硬质支气管镜发展到纤维支气管镜再到现如今的电子显微镜为气道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变化[1]。胸腔镜是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胸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纵隔镜则是在1959年由瑞典医生Carlens首次提出,用于上纵隔检查和活检,可应用于癌症的分析检查。当前呼吸内镜已经在肺感染、胸外伤、食道气管炎以及肺癌手术前检查等多项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呼吸内镜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准确、快速、直观的判断,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解决了传统呼吸内科诊疗技术不能准确判断病人病情的问题。

2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医生要科学使用呼吸内镜作为诊疗的手段

呼吸内镜能够送入人体腔道内,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位置,使得医生能够直观准确的了解患者情况,与以往的诊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虽然呼吸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医生应当要从患者的病症特点入手,以患者的初步诊疗和呼吸内镜技术的特点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应当加深对呼吸内镜技术的了解,积极分析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呼吸内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提高呼吸内科诊断效率的目的。

全文阅读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作用效果, 为其在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应用呼吸内镜诊疗的治愈率为96%,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并发症少, 患者康复速度快。结论 呼吸内镜在手术中的地位功不可没, 为安全高效地完成手术提供较好的保障和帮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呼吸内镜;呼吸内科;手术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随着大气污染和烟龄的增长, 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02年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值得国民重视和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1]。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拥有电子气管镜及胸腔镜系统、氩气电刀及冷冻治疗系统、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系统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5.1±6.5)岁, 其中有38例肺不张, 12例支气管扩张症, 5例喉管狭窄, 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观察对象在并发症、患病严重程度上与本案例无关, 不具备参考性。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询问详细病史采集, 查体后, 着重进行血压和心肺检查;进行X线胸片检查, 必要时进行曲面断层或CT检查,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对于拟行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凝血测试和血液常规检查, 保障手术顺利。

全文阅读

呼吸内科管理中心阐述

1独立设置呼吸机管理中心

独立呼吸机管理中心的设置,全面负责呼吸机的管理和调配、借出收回及日常消毒保养,并指导借入科室使用呼吸机,保证了各科室危重患者对呼吸机的需求,收到较好的医疗和经济效益。但独立设置呼吸机管理中心,没有临床科室依托管理中心人员无法真正地参与到临床救治中去,难以提高呼吸机使用水平。一部分呼吸机管理中心异化为呼吸机集中存放仓库,只是方便呼吸机全院调配,对呼吸机的安全使用并未太大的贡献。

2创建呼吸机管理新模式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各档次呼吸机38台,经过多方调研,2011年开始依托于呼吸内科建立了呼吸机管理中心,创建了呼吸机管理新模式。呼吸内科作为诊治呼吸相关疾病的专业科室,在呼吸机的使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突发抢救量较ICU小,作为普通管理科室,医护人员进出都比较方便,也不会对科室的日常工作造成大的影响。

2.1管理中心的设备和人员配置医院38台呼吸机,ICU自行管理15台、急诊科固定配置2台、儿科固定配置2台专用呼吸机,其他19台由呼吸机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医院呼吸机的购置申请、管理、调配及质量控制等由管理中心负责。为了保证管理中心的正常运行,在呼吸内科中增加2名医师、4名护士的配置名额,设备科安排1名工程师专职负责呼吸机的维护保养(包括ICU及其他科室的呼吸机),1名后备兼职工程师,管理中心主任由呼吸内科主任兼任。

2.2管理中心的职责实行专人管理、专人使用、定期巡查、按规程消毒及维护保养。其他临床科室需要使用呼吸机时,直接电话联系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及时派出医师到申请科室进行会诊,同时管理中心作好患者呼吸回路的准备,待会诊确认后调派相应档次的呼吸机使用。一般要求呼吸内科医师接到申请后5min到达科室,确认后呼吸机10min内送达。日间每2h由管理中心护士负责巡查使用情况1次,22点后由呼吸机使用科室负责巡查。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使用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在处理的同时通知管理中心,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呼吸机使用完毕后,管理中心及时收回,做好可重复使用患者回路以及设备的消毒,由工程师检查设备的状况并登记在册。每日对呼吸机进行日检,保证管理中心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呼吸机。

3呼吸机管理新模式的优势

3.1降低医院呼吸机的总购置成立呼吸机管理中心前,很多科室提出购置呼吸机,并要求购置较高档次的呼吸机。成立呼吸机管理中心后,经过统筹选择现有呼吸机进行功能升级,形成了高、中、低档呼吸机,按1∶2∶1的比例进行配置,运行将近2年来,较好地满足了医院各科室对于呼吸机的需求。工作中如需购置呼吸机,必须由呼吸机管理中心提出购置申请,重点考虑呼吸机使用率,当使用率≥95%时,同意购置。设备使用率公式为(此公式同样适用于申请购置高档呼吸机使用)当呼吸机每日累计工作满3h,计算为呼吸机实际工作1d,<3h计算为0.5d;每台呼吸机年额定工作天数定为330d。

全文阅读

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环境却不断恶化,沙尘暴、粉尘以及其其他有害气体的不断排放,使呼吸疾病呈现较大增长趋势,更具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从我国因疾病而死亡的原因上来看,将近13%的人因为呼吸疾病而死亡,因此,提高呼吸疾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呼吸内科护理作为组成治疗呼吸疾病中的一部分,护理也急需改善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1护理风险与呼吸内科护理风险

1.1护理风险管理

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医疗单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有序的护理过程之中对护理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进一步降低因护理带来的事故和差错,从而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不受客观因数所威胁,因此必须对护理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出台相应的防范手段,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1.2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常见的护理系统疾病主要有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还有病发较急的疾病,诸如气胸、胸腔积液等。由于呼吸类疾病直接与人们的呼吸系统相连,因此呼吸疾病对人身有着较大的危害,也就对护理疾病的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也就意味着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就是需要将护理工作的整个流程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对可能产生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从而根据结果制定科学的对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生。

2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种类

通常情况下呼吸疾病较为容易复发,并且患者呈现较强的痛苦感,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之中,往往会伴随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着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呼吸疾病不但要求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还应当得到良好的护理,而护理本身就是一个伴随着一定风险的过程。

全文阅读

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分析

1呼吸内科临床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医疗有了较大的改善,这就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对医学临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新的形势影响下,其呼吸内科的临床教学也艺术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对呼吸病学兴趣不高

由于临床医学课的选择决定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方向。因此,很多的学生比较热衷于部分热门学科,大部分学生倾向内分泌科、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临床教学的效果。再加上部分学校课程安排具有不合理性,这就使得学生的临床学习对于某些病例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最终让我们的临床教学变成“讲课”。

1.2任课教师安排不科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医学临床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性,其临床教学经验主要是教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有的高校由于不断扩招,使得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就让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带临床教学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担心其教学质量。

2新时期下创新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措施

医学临床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是医学生从理论医学转向实践医学、从医学学生向医生转变的主要阶段。就呼吸内科临床教学而言,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来提升呼吸内科临床教学的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呼吸内科耐药性研究

1病原菌分布与构成

检测结果: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以铜绿假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在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为肺炎链球菌;真菌中所占比最大的是白色念珠菌。药敏检测,在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最低的为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革兰氏阳性菌中,金色葡萄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没有耐药性。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详见表1。

2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敏检测,在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最低的为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耐药性最高的为氨苄西林;革兰氏阳性菌中,金色葡萄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没有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见表2和表3。

3讨论

呼吸内科中最棘手的疾病是下呼吸道感染,因为在治疗时没有科学的使用抗生素,让下呼吸道受到感染,并且其发病率在现今多种抗生素环境中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由于抗生素药物种类的增多,使得病原菌有更强大的耐药性,耐药率也随着增高。有数据研究证明,在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3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一共分离出465例菌株,在这些菌株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最大为58.7%,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占总菌株的26.7%,最后是真菌,占总菌株的14.6%;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真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白色念球菌。在呼吸内科中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感染下呼吸道的病菌之一,其通过降低膜通透性同时产生广谱内酰胺酶来加大对抗生素的内药性,针对因铜绿假单细胞导致的下呼吸道受感染的病症,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时,同时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会使下呼吸道受感染的几率增加。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造成下呼吸道受感染的主要致命病菌是产气杆菌,它能诱导很多抗生素产生强大的耐药性。

在本次药敏试验中,在诱发下呼吸道产生感染的病菌中,对大部分抗生素都有强大的耐药性,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与头孢等药物有强大的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霉素与氨苄西林有强大的抗药性。药敏研究试验表明,对亚胺培南有较高敏感性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色葡萄菌。因此,在诊治下呼吸道受到严重感染的呼吸内科患者时,要优先考虑亚胺培南,同时加入头孢抑制酶抗生素。

金色葡萄菌有很严峻的耐药形式,对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有着100%的耐药率,对由这种病菌使下呼吸道受感染的患者来说,在治疗这类患者时要提高重视度,加大投入精力,使其成为今后治疗抗感染患者的有效方案。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是人体微生物的平衡遭到破坏,病菌失调,很多下呼吸道受感染的患者没有合理的。科学的使用抗生素,让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错误的使用抗生素,会使患者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终产生难治愈的后果。因此,在为下呼吸道提供抗生素之前,要先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和耐药性的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确定抗生素的可靠耐药性,才能使下呼吸到受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治愈,同时能抑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全文阅读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应用

1方法

根据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标对呼吸内科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合理进行衡量,根据相关说明书对日剂量进行确定,根据常见适应证用药量对药品日剂量进行确定,药物的使用频度是总用药量除日剂量,药物使用的频度越大表明药物使用频率越高,临床使用率越广泛。抗生素药物的利用指数是用药的频度除总用药的天数,若药物利用指数≤1则说明药物使用合理,若药物利用指数>1,则说明药物使用不合理。

2结果

17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占149例,使用的品种占32例,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他啶(18/149)、头孢哌酮(16/149)、阿莫西林(15/149)、阿奇霉素(13/149)、头孢呋辛(10/149)、环丙沙星(8/149)、青霉素钠(7/149),抗生素使用的具体方式见表1;从药物的使用率分析,一联药物治疗患者占66例(44.3%),二联用药患者占61例(40.9%),三联用药患者占18例(12.1%),四联用药患者占4例(2.7%),部分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达1个月。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主要细菌感染引起,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对于呼吸内科疾病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广谱抗菌药物以及激素的广泛使用,增加了病原菌的耐药性,呼吸内科疾病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但是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往往存在使用不合理现象,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

呼吸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抗生素是头孢他啶,其次是头孢哌酮、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头孢呋辛、环丙沙星、青霉素钠。头孢类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使用最为广泛,主要是因为头孢类抗生素对于呼吸系统感染主要的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起到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联合用药中一联和二联的用药较广泛,其次是三联和四联用药,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药敏实验的结果,对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进行选择,降低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上述结果显示,说明了呼吸内科患者应合理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过长以及滥用等情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