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货币战争》

书名:《货币战争》

编著:宋鸿兵

出版:中信出版社

各大书城财经类畅销书第一名上市5个月,重印11次

剑指美国债务内爆与世界流动性紧缩的秘密

中国金融开放与世界流动性紧缩

后记导读

后记主要论述两个问题:一是分析中国金融开放的风险和困境;是揭示2007年世界流动性紧缩风暴的实质。

全文阅读

新货币战争

“汇率战争已经爆发”。自9月27日巴西财长此番言论见诸报端,国际汇率领域的角力越发剑拔弩张。

美国以邻为壑,推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拉拢盟友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以及日本,韩国等国亦竞相干预本国汇率,全球金融市场再度震荡。

即将到来的20国集团(G20)首尔峰会,会不会成为货币战的主战场?

被升值恐慌

“今年3季度以来,美元进一步贬值,加上美联储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导致货币市场紊乱进一步扩大,甚至陷入过度担心本币升值的恐慌。”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教授对记者表示,在美国向外转移金融危机压力大背景下,各国央行被迫干预汇率。

9月,为了遏制日元上涨过快。日本政府动用250亿美元干预汇市。

10月4日,巴西正式打响汇率阻击战,对在其境内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征收双倍税,并授权财政部提前购买数百亿美元的外汇以阻止本币升值。

在南亚,同是“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也随即加入于预大军。印度卢比在一个月肉,升值幅度高达5.2%。印度央行通过购买近4亿美元的外汇,以阻止汇率进一步升值。

全文阅读

“货币战争”实为“财富战争”

经济繁荣的时候,美国“用别国的钱致自己的富”;经济萧条的时候,美国“用别国的钱来分散自己的风险”。当前全球正在上演着美国进行危机转嫁与风险转嫁的一出“大戏”。

美国发起货币战争的指向剑指中国,而发动货币战争的目的则是行使一次全球财富分配的大转移。事实上,货币战争就是金融战争,就是财富之争,可以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谁就掌控财富分配与流向。

受益者与受害者

美国对“经济自我主义”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长期以来,滥发钞票和发行庞大的国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因此美元本位制事实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2008年底,美国政府、社会保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的债务合计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倍。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约为1.47万亿,赤字规模占GDP的9.9%,分别是2008年和2007年的2.16倍和7.84倍,为1945年以来美国赤字的顶峰。2009年美国的财政负债累计达到了12万亿美元,占到美国2009年GDP的82.5%。因此美联储启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意图是通过大力扩张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使财政赤字货币化而再次抵消债务成本。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并不惧怕通胀,美国反而可能是这场货币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场“零和博弈”最大的受害者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新兴经济体领跑、发达经济体滞后的格局已然确定。在全球资产重新分配中,新兴经济体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的疲软虚弱相对展现出一个层级多样、速度不一的复苏图景。

如今,流入20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游资无论速度和规模均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据布鲁克斯估计,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资本以年均的规模流入这2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均规模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货膨胀隐患。数据显示,在20个新兴经济体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极其巨大。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出口导向型或资源驱动型的经济体,资本流入也加大了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此外,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严重恶化。而对于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居多),由于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中一般以美元为主要币种,在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其国内或者区内必然是本币投放过多,同时流动性的持续大量流入,也将导致输入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直接改变了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实质上是“财富战争”

全文阅读

G20没有货币战争

G20和G7都声明不以汇率作为政策目标,但现实是各国开始以货币政策回避国内改革。

2月16日,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莫斯科落下帷幕。会议虽然是在莫斯科召开,但人们关注的却是东京。在金融全球化时代,普京想要抓住世人眼球还需费些思量。

在本次会议上,人们所关注的安倍晋三推动日元贬值的政策没有受到指责。日元贬值“糊弄过关”,但是货币战争的讨论却不胫而走。这场战争并不在莫斯科,即使真的存在,也悄然无形于大国经济政策与全球资本流动之中,彰显了当下世界经济权力的分化与重组。

G20还是G7?

俄罗斯首度成为G20的主席国,给足了普京面子,但这次莫斯科会议却让人们看到了俄罗斯处于G7与G20之间的尴尬。在莫斯科G20会议之前,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在英国召开,会议的声明为G20奠定了基调。俄罗斯一直没有成为G7这个西方工业国俱乐部的真正成员,在G20这个平台上,G7的政策声明却成了主角。

G20会议声明,为避免各国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作为政策目标。这与G7声明如出一辙: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一直并且继续利用国内工具,达到我们各自的国内目标,不会以汇率为目标。

G7成了G20的“定调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G20大有取代G7成为世界经济治理平台之势,但如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说,成员越多,越难以形成集体行动。G20成员之间的经济模式、发展水平、整体实力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难在货币政策上达成一致,更不要说众口一词地批评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了。

日元自去年11月以来贬值近20%,成为发达经济体中继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之后第三个焦点。安倍晋三的财政金融政策直指日元贬值,换言之,日元贬值就是日本的既定政策,这已毫无疑问地违反了G7的政策声明。为什么欧美国家却“此地无银三百两”呢?原因只有一个,欧美国家有几乎相同的政策诉求,就像英国央行行长墨文·金所指出的,政府为了支撑国内经济增长而使用货币政策是被允许的。为应对欧债危机,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英美两国央行也轮番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安倍晋三为抗击通缩而释放流动性也就无可指责了。虽然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曾指责安倍晋三的政策会危及央行独立性,但是日本财长麻生太郎与德国财长朔伊布勒的谈话软化了德国的立场。

全文阅读

中美的“货币战争”

在中美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基本上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国为维护自己在出口上的利益,就一直在进行一场“货币战争”。本文以简单的计量模型分析来这场“货币战争”存在的原因,并对两个的货币政策进行探讨。

货币战争;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37-02

一、两国为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优势而采取的政策

(一)美国的措施

1、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6000亿美元国债收购计划,启动了第一轮量化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加快货币的流动。进而通过美元的供求来压低汇率,使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利,刺激出口产业,并希望以出口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复苏。

2、连续的降息。仅仅是2007年底至2008年初,美国就连续数次下调利率,以图经济的复苏。

3、第二轮量化政策。在第一轮量化政策及一系列的救市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失业率任然高居不下,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赤字严重,贸易赤字也没有多大的缓解。在2010年11月,美国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全文阅读

“货币战争”真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G)每年一度的春季研讨会和秋季年会如同一个竞技场,全球央行行长、财政部长和金融机构高管在此针对全球经济发表各自的主张。

今年的年会因为潜在的“货币战争”,而变得非同寻常。美国国会挑起了这场战争,其通过了指控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法案,并威胁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很多有影响力的分析家和专栏作者也就此认为: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低估,从而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

显然,中国在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过,人民币汇率会以适当稳定的速度升值。到今年6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从6.83的关口提高了2%。同时,欧元在过去30天对美元升值了10%。

第一个提出货币战争概念的是中国学者宋鸿兵,他研究了法定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银行发展的历史。他写的《货币战争》Ⅰ和Ⅱ都是中国的畅销书。

问题在于,货币战争真的会发生吗?抑或这只是言辞争论上的升温?

由于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以及不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它们很容易通过责备储蓄国推卸责任。《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认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想对美国强加通缩调整,就像德国对希腊所做的那样。这不会发生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作为债权人,中国将乐于从美国通缩调整中获得实际资产价值的上涨。但是美国的通缩将会威胁世界经济。”

沃尔夫先生和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关注流量而不是存量,他们可能忽视了这点:这次危机,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次资产负债表的危机。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可能是对日本经济危机认识最深的学者,他提出资产负债表危机与以往的危机都不同。

让我们在当前的环境中分析这段话。全球失衡不仅是流量的失衡。按概念,GDP、储蓄和经常账户结余是流量(一年的变化量)。在2010年,德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5.4%)要高于中国(占GDP3.9%)。经常账户赤字需要筹资,只要资金通过资本流动回到贸易逆差国,全球经济就能持续。

全文阅读

货币战争 第8期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着政治权力斗争而展开,那么西方近代史则是沿着金钱角逐而进化的,不明白金钱的

阴谋就不能把握西方历史的脉络。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金融家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滑铁卢战役催生的罗斯切尔德家族

对财富的贪婪是人类的天性,只不过将这种贪婪发挥到极致的则是银行家。利用战争大发横财,当其积累数量足够大时,便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虎视眈眈。

罗斯切尔德家族就是这样的典型。

利用滑铁卢战役,罗斯切尔德家族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此后的公债发行。通过增加国债,变相增加税收,实际上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

当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

全文阅读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的红火的确是有一段时间了,多次在图书馆里路过好书的榜单,都见它赫然在列,雄踞榜首,于是多次想要认真研读这本书,但是,潜意识告诉我,只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本,才会是真正的好书(本书的作者宋鸿兵在其博客里写道:“流金岁月,岁月只留金!”,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而且,大学一年级一路下来,我始终觉得,我在经济与金融领域涉足尚浅,而且学业繁忙,若是阅读这本书,难免囫囵吞枣,难免会有不理解的地方。

于是等到这个假期之际,我问起看过这本书的室友,他说经过一学期的思考以及与课本知识的对照,这本书的确非常好,每每他对萨缪尔森书中描述的美国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质感到迷惑时(而的确美国的银行系统是很令人迷惑的),他就会去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看来这本书起码经过了我这位博学的室友一年的考验,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于是我就借了这本书,开始研读之。

这是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好书,一连五天。但是我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也许这本书会有些许偏颇,材料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这本书至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的经济与金融,我们应当关注这本书的大价值而忽略小错误,所以这样讲来这本书绝对是好书。

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描摹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各国人在世界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乃至兴风作浪的过程,简述了货币的发展史以及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角逐是如何引导了近现代西方经济与金融制度、货币制度的变化,最终作者还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变动以及对于汇率如何进行管理、如何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分子对中国经济的攻击等问题。

实际上看完这本书我就已经想马上动笔完成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但是细想之余确实不敢贸然动笔。由于金融知识尚属匮乏,如若动笔必然会产生一篇言辞激昂但是内容空洞的东西。因此又取来考夫曼的《现代金融体系》一书,当作金融入门书本进行阅读,至此也开始对金融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若再深入则开始进入金融计算部分(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认为还是不要动用数学工具为好,只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即可),于是便决定停止深入阅读金融书本而开始写这篇或许会十分冗长的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书后我经过自己的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以下的一些问题,而此读书笔记便旨在以我学到的经济与最近恶补的金融知识理解并且结合这本书给出自己的回答——这些答案不一定对,甚至可以被称作浅薄或者错误;但是我认为,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有收获,在知识层面上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先列举我的原材料问题如下,以作为本文的线索:

金本位制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优势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全文阅读

牛顿的货币战争

任皇家铸币局局长,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引发了英国乃至世界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弃学从政

1693年,三一学院数学系办公室的一张软椅中,躺着年过半百的剑桥大学首席教授艾萨克・牛顿。因与多年频繁通信并保持亲密关系的瑞士数学家丢勒突然中断关系,牛顿精神崩溃,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代天才将会就此陨落。

这一切都被查尔斯・蒙塔古看在眼里。英王宠臣、受封哈利法克斯爵士、家世显赫的蒙塔古曾是牛顿的学生,后来成为三一学院的讲师,是牛顿身边极少数受到信任的好友之一。

这十几年来,蒙塔古一直为牛顿在三一学院所受到的待遇愤愤不平。牛顿就任首席教授一职多年,研究成果与著作无数,却蜗居在日渐残破的公寓,从未有任何晋升机会,薪酬仅能糊口。而同辈的科学家都纷纷获得教会和皇室的赏识,名利双收。蒙塔古自己也是身居高位,在皇室和贵族圈中人脉极广。眼看牛顿终日寒酸,自从遭受丢勒的打击后,情绪更是日益低落,蒙塔古认为自己有义务给老师兼好友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1694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蒙塔古受封为帝国财政大臣,手握重权的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位忧愁的大科学家。1696年,他给牛顿写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是多么的高兴,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上好的机会来证明我对您的友谊,同时也是国王陛下对您渊博才学的尊重。财政部下属的皇家铸币局总监欧维东先生即将被任命为海关专员,总监一职悬空,而国王亲自答允我将您――牛顿先生――作为铸币局总监接任者的不二人选。我思来想去,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适合您不过了,不仅属于铸币局最高长官之一,每年还有500至600英镑的丰厚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其实没有太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发闲暇时间,甚至保留您在三一学院的教职。”这位学生兼朋友的诚挚心意最终打动了牛顿,他答应接受这份工作,并从此投身政界。正是这一次选择,成就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引发了英国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甚至为日后英国在全球建立经济霸权奠定了基础。

尽管铸币局总监的确是一份闲职,可牛顿并没有掉以轻心。他很快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每天都准时前往皇家铸币局所在地伦敦塔上班,不仅主动参与新币种的技术攻关和货币发行,还跑到血淋淋的刑场亲自监督处决制贩假币的罪犯。1699年,搞金融和搞物理同样出色的牛顿获得英王嘉许,升任铸币局局长――管理帝国货币业务的最高长官,年俸上涨至1000英镑,而且还被允许从每次重铸货币的工作中提成,牛顿的总收入因此达到了每年1200英镑至1500英镑。这在人们看来已是备受艳羡的事情了,据说当年建造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只花了500多英镑!

重重挑战

全文阅读

问责“货币战争”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汇率战一触即发,火药味弥漫开来,影响到贸易政策、政府对资本流动的态度及公众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失控局面归咎于谁?局势将如何发展?

论及此类问题,更常见的问法是:是不是有些国家在搞“欺诈”,通过其央行有意做低本国货币汇率以扩大出口、限制进口?

实际上,这种问法暗示中国就是货币战的罪魁祸首,而IMF是主要帮凶。但若做更全面的考虑,当前严峻局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欧洲反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及多年来美国政策上管理不善。

中国负有一定责任。约十年前,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买进由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美元,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在其他国家,这可能引发通胀,因为央行为回收美元必须发行本国货币。但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处在严格控制下,加之投资领域仍有限,通胀并未出现。

对一个贸易大国而言,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外汇储备积累能力,其经常项目盈余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达到顶峰,约为GDP的11%。而出口行业的利益集团仍在激烈呼吁基本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挂钩。

IMF应要求汇率低估的国家让本国货币升值。IMF的言论一直很有气势,在最近于华盛顿闭幕的年会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它无权干涉中国,或任何有经常项目盈余的国家。

IMF令人不满之处不止言过其实这一点,其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使主要中等收入新兴市场的国家颇感恼火,这些国家至今认为,IMF未将它们的利益放在心上。这主要因为在IMF的执行委员会中西欧人占多数,他们不顾新兴国家的要求,拒绝重排席位。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再依赖IMF的资金支持,正效仿中国尽力保持经常账目盈余,并竭力防止本国货币升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