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巧用货币互换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深度和广度的扩大,一些进出口企业借有大量的外汇债务。这些债务的显著特点是利率浮动、期限较长。由于目前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币种仍然是美元,许多企业存在收付汇币种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未来收入,企业面临显著的外汇风险。如何规避这种风险呢?货币互换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有效管理外汇债务

货币互换是指为降低借款成本或避免远期汇率风险,将一种货币的债务转换成另一种货币的债务的交易。交易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汇率和利率,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一定的汇率和利率,将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互换。在进行货币互换交易时,必须签订货币互换合约。货币互换合约是交易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交易双方在一段时间的期末,按照预定的汇率,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在这一时期,双方互相交换利息,利息以双方交出的本金货币来标价和计算。

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当企业借有外汇债务,如果收入的货币与支出的货币币种不同,将产生汇率风险,为了规避这种汇率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一种货币的债务转换成为另一种货币的债务。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一:锁定汇率风险

某企业从A银行贷款一笔日元,金额为lO亿日元,期限5年,利率为固定利率6.25%。付息日为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2003年12月20日提款,2008年12月20日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企业提款后,将日元换成美元,用于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出口后获得美元收入。

(一)风险提示

全文阅读

货币互换筹资效应分析

货币互换是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衍生筹资方式,对企业筹资方式的创新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具有明显影响。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筹资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留资金等传统筹资方式上,对货币互换这一新型的筹资渠道认识不足。广义上的互换包括货币互换、利率互换、权益互换、指数互换等,本文所讨论的互换仅限于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即指在对未来汇率预期的基础上双方同意交换不同货币本金与利息的支付协议。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满足以下两种条件,就可以进行货币互换:一是不同借款人在不同市场上筹资具有比较优势;二是不同借款人需要的货币不同。通常情况下货币互换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本金的初期互换。目的是确定交易双方各资本金的金额,以便将来计算支付的利息和再换回本金。第二,利率的互换。即交易双方按协议的利率,以未偿还本金额为基础进行利息支付。第三,本金的再次互换。即在合约到期日,双方换回交易开始时互换的本金。

一、货币互换正面效应分析

第一,筹措及时。以我国银行贷款为例,首先企业要向银行提出借款申请,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交资产、项目可行性等资料;其次,银行审查借款申请,包括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相关调查;再次,双方签订合同;最后企业才能获得贷款。企业筹资不论是为了投入再生产还是进行投资,都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否则企业会因资金在筹集和投资环节不到位,而承受违约罚金、信誉受损、生产进度阻滞等直接或间接损失。货币互换则能在这方面起到有效的弥补作用。企业可以在项目确定后发行债券来与交易方交换,更可以利用已有的债券马上进行交换,而不必将时间消耗在手续审批的漫长等待中。

第二,有利于企业拓宽筹资渠道。有了货币互换,筹资者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双方可以在各自熟悉的市场上筹集资金,互换之后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不需要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上寻求筹资机会。同时,货币互换业务还可以打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产品的限制,即使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允许其在国外某市场发行债券筹资,但只要其信用等级可以在国内发行债券,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得到其需要的币种资金。通过货币互换,不同国家币种的借贷市场被有效连接起来,不同借贷款项之间转换的摩擦也大大减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筹资平台,使得双方的筹资来源更加合理。

第三,降低筹资费用。在决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因素中,资金成本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通常由资本成本率来计算。在这方面,货币互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首先,货币互换不用承担清偿发行在外债券的交易费用以及相当比例的承销费用;其次,只要公司清楚自己在利率上的比较优势,那么互换市场就能使其在更便宜的市场上发行债券,然后再把它换成最适合自己商业需要的融资形式,从而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

[例1]假如一家美国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需要马克,而另一家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需要等值的美元。通常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筹资人的信用等级越高,人们对它的信赖度就越高,从而筹资成本就越低。两个公司在本国均具有筹资优势,而在非本国筹资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来补偿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总筹资成本,双方进行了货币互换。

双方所需的币种与筹资优势错位,因此存在互换的获利空间,若不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22%(11%+11%);而如果进行互换,两家的总筹资成本为20%(10%+10%),互换总收益为2%(22%-20%)。A公司借美元,替B公司还德国马克的借款利率为100/0;B公司借马克,替A公司还美元的借款利率为10%,这样双方都获得了1%的互换利益,节省了筹资费用。

第四,规避汇率风险。例1中,A公司的母公司在筹集美元资金上有相对优势,那么母公司完全可以选择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筹措到的美元资金兑换为马克,然后再汇入子公司账户。假设子公司需要200万马克,当日的市场汇率是1美元=2马克,则母公司需要通过发行债券筹集100万美元。一个月后,美元债券全部发行完毕,资金筹集到位,很可能此时市场汇率变为1美元=1.6马克,则此时的100万美元只值160万马克,比子公司实际需要的金额少了40万马克。而如果当初母公司选择货币互换,双方可在互换开始时通过协议商定一个固定的汇率来进行本金和利息的核算,这样就避免了因汇率浮动带来汇兑损失。

全文阅读

浅析次贷危机下人民币货币互换问题

摘要: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央行接连与国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累计高达6500亿人民币。中国为什么要与他国和地区进行货币互换?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正迈向国际化?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接着比较了六种货币互换协议的具体作用,并指出此轮货币互换的真正目的,最后通过分析一国货币真正国际化的条件,得出央行频签货币互换协议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但并不能与人民币国际化划等号。

关键词:货币互换;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8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订双边互换协议以来,“互换”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互换是金融衍生品中种类最为齐全的一种金融工具,其历史虽然只有30多年,但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截至2009年3月底,短短几个月内人民币互换协议竞签署了6次,这在当代中国金融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次贷危机背景下,这些互换必然会对人民币迈向国际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货币互换的含义及功能

1 货币互换的含义

货币互换,又称外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之间达成一种协议或合约,在合约中,交易双方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互相交换约定的不同货币、相同期限的本金额以及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利息。

通俗来说,就是两国进行贸易和投资时,可以不使用第三国货币,而是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计价和结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汇兑损失。在一定时期内,累计到一定额度时,由两国央行之间进行汇总结清。

2 货币互换的功能

全文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之货币互换路径探析

通过央行间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互换确实起到了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的作用。在与我方签约的对方国内,起码表示官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承认人民币地位,营造了进一步推动双方贸易、投资的氛围。实际上,这些效应在互换协议甫一签署便可产生。在总额高达16662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签署后,实际上协议动用的比例仍然较低,这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仍然较低、境外对人民币流动性需求有限的现状有关。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何在人民币仍然未实现国际化的背景下,真正将互换运用起来,实现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不是坐等人民币国际化后才出现对互换动用的需求,这应该是现阶段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商业意义而言,货币互换是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衍生筹资方式,对企业筹资方式的创新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具有明显影响。央行之间互换,也是基于商业意义上互换的优势而衍生的。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满足以下两种条件,就可以进行货币互换:一是不同借款人在不同市场上筹资具有比较优势;二是不同借款人需要的货币不同。假如一家美国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简称A)需要欧元,而另一家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简称B)需要等值的美元。两个公司在本国均具有筹资优势,而在非本国筹资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来补偿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总筹资成本,双方进行了货币互换,如表3所示:表3筹资成本矩阵从表3可知,双方所需的比重和筹资优势错位,因此存在互换的获利空间。若不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14%(7%+7%);而如果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12%(6%+6%),互换总收益为2%(14%-12%)。A公司借美元,替B公司还德国欧元的借款利率为6%;B公司借欧元,替A公司还美元的借款利率为6%,这样双方都获得了1%的互换利益,节省了筹资费用。货币互换除了能降低筹资费用,还有利于企业拓宽筹资渠道。货币互换业务可以打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产品的限制,即使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允许其在国外某市场发行债券,但只要其信用等级可以在国内发行债券,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得到其需要的币种资金。同时,有了货币互换,筹资者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双方可以在各自熟悉的市场上筹集资金,互换之后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不需要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上寻求筹资机会。另外,通过货币互换,不同国家币种的借贷市场被有效连接起来,不同借贷款项之间转换的摩擦也大大减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筹资平台,使得双方的筹资来源更加合理。对于央行间的本币互换而言,双方央行都是各自本币的发行者,从央行直接融资应具有比市场利率低的优势。这样一来,才能充分发挥上述提到的种种互换功效。从央行间互换协议制度设计初衷来看,协议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机制如下:一是两国银行业可受益。有助于各银行为在两地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两地银行可借此获得更多流动资金抵御风险,在应对流动资金安排的时候也掌握了很多的主动权,可以实现很多业务方面更便利地发展;二是两国贸易企业可受益。对各进出口企业来说,互换货币进行贸易可使两地的进出口企业免去了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也可以让外国企业以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外国的竞争力,能刺激中国产品对外的出口,使中国的出口企业受益。外国贸易企业在进口中国商品时,也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便利结算手续,所以两国贸易企业应该是最受益的实体之一;三是可促进两地发展且稳定地区经济。互换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任何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具体而言,两地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能促进两国间汇率水平、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提高调节与平衡两地经济的能力。稳定的汇率也消除了因地区内投机性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储备需求,从而节约了外汇储备。两国用本币互买产品,不受外汇波动的风险,这能促进两国发展,稳定地区经济。以上这些功效,都建立在通过互换获得的对方本币融资成本应小于市场融资成本的前提下。一般而言,在境外的本币流动性不足、离岸本币利率高于在岸利率时,境内的本币发钞行可通过与境外央行进行本币互换的形式向境外输出本币流动性,从而达到缓解境外本币流动性不足、压低离岸本币利率的目的。因此,互换的利率应设定在低于离岸本币利率、高于在岸人民币利率的水平。例如,2008年10月13日纽约联储与欧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规定美元的适用利率为同期限的美元隔夜指数利率掉期(OIS)加100个基点;2008年10月29日纽约联储与韩国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规定美元的适用利率为美元隔夜指数利率掉期(OIS)加50个基点。目前,在岸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在大部分时候高于离岸人民币利率,这就为央行通过互换形式向境外输出流动性提出了难题:如果出于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目的而将互换利率设定在低于离岸人民币利率的水平,则这时候的互换利率水平将远低于境内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这时候输出的流动性将可能出于套利的目的返存在岸市场,抵消央行政策目的。如果将互换利率设定在传统互换协议中的在岸利率加点的水平,则由于离岸利率远低于互换利率,使互换在实际上用不起来。具体到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签订的互换协议上,如果将利率设定为在岸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水平,加上人民币升值趋势,境外央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动用互换并用于双边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成本将远高于市场融资成本。

进一步通过本币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在国际化初期,为了通过以货币互换形式向境外提供流动性的捷径来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应以央行为主导,以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辅助,通过央行间本币互换、商业银行间的商业性本币互换等形式对外提供流动性。具体方式包括: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协议的宗旨之一就是促进双边贸易结算,然而实质性用于双边贸易结算的非常少。建议在新签的协议中,通过灵活的互换安排促进资金的实际使用。例如,有条件地降低互换资金动用利率。包括:将对方央行接受我方货币计价开展的跨境贸易融资票据再贴现作为条件,在一定额度的资金使用范围内,降低对方使用人民币所需支付利息;或者以对方接受我方货币进行能源、原材料大宗采购为条件,降低对方动用互换资金的利率。这些举措,都可以实质性地推动实体经济使用双边货币结算跨境贸易的开展。此外,通过与外国央行间互相接受对方货币结算的、双边贸易形成的贸易融资票据的再贴现,还可以在央行层面构建一个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并形成央行间货币金融资产的互持,为开展央行间的实质性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性互换形式推动人民币走出去2011年4月,金砖五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一项协议,各方将以本币形式相互授予信贷额度。2012年3月,金砖五国的进出口银行签署两份信贷协议,旨在向彼此提供本币信贷安排,并减少对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需求。这种商业银行之间的本币信贷安排,实质上是央行间本币互换的延伸,通过商业机构先行的模式,虽然在融资成本上不具有央行间互相融资的优势,但可以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探索出一条如何将双方本币运用于贸易和投资的路径。为了解决在互换到期后仍然可能需要的推动双边贸易、投资或者解决存在的流动性不足、信用危机等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本币互换安排制度化长期化,使之成为国际金融秩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央行之间长期合作的项目。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应该将互换的标准协议文本条款固定化,这样一来,一旦有需要,新的互换安排就能比较迅速和稳妥地确定下来。

央行间互换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

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签署时,首要考虑的应是汇率风险。由于互换协议中对于双边互换金额的数额是固定的,因此,在对方货币面临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对方在实际动用互换资金时,对我们的负债与在我方的资产抵押不相匹配。此时,我方向境外通过互换形式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可能面临类似“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风险。基于这种考虑,在签署互换协议时,应考虑汇率避险,并在互换标准文本中,增加汇率调整条款。如双方本币之间汇率波动范围每超过5%,自动调整双方互换本币金额比例,本币贬值方应相应提高己方本币额度,相当于提高本币抵押额度。例如,假设A国本币A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000A元:100元人民币,双方本币互换金额为100亿A元/10亿元人民币。则当A元贬值为1050A元:100元人民币时,双方本币互换金额自动调整为105亿A元/10亿元人民币,A国央行应在人民银行的A元账户上新增贷记5亿A元。具体的汇率调整触发值可由双方央行根据协议签署的具体情况进行商议。央行在境外的本币流动性不足时,通过互换提供流动性时,相当于货币发行国央行将其公开市场操作延伸至境外。一般而言,央行为了避免直接向境外商业银行直接贷款,进而卷入境外的信贷危机,通常采用向境外央行提供流动性的方式。境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由其所在国央行承担。但是,央行向境外央行提供本币流动性时,仍然会面临资金接受国的信用风险。此外,这种风险虽然还通过持有对手方央行的本币存款作为抵押品的形式得到降低,但并未完全消除。例如,互换对手方央行可能在互换安排到期后无法偿还其动用的互换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用资金提供方央行可能就需要对自己持有的,以对手方央行所在国货币形式存在的存款进行清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持有的对手方货币形式的存款可能已经由于对手方货币的汇率变动而贬值,即使在互换的条款中有针对贬值情况调整(主要是增加)作为抵押品的存款金额,持有抵押存款的央行也无法在短期内将这么一大笔对手方货币存款在流动市场上卖出或者对外支付完毕。因此,在决定是否向境外央行提供互换便利时,本国央行应考虑相应的偿付风险。降低风险的其中一种方式是,如果面对信用风险较大的国家提出的互换需求,同时该国又与我国双边贸易投资关系较为紧密时,应选择人民币与某种国际货币,而不是与资金接受国的本币直接进行互换。当然,这种形式的互换对于对手方而言将相对难以接受。另一种降低风险的方式是要求对方提供以资金提供方本币计价的高质量资产作为抵押。例如,欧洲央行向匈牙利和波兰央行提供的互换便利允许这两个国家的央行用各自的储备去购买高质量欧元资产以换取欧元现金(这种情况下,这种融资便利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换)。除了经济层面的风险,中央银行在决策的时候也需要考量政治风险。类似货币互换这种看起来向外国人提供融资便利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国内政治家的批评,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艰难的时刻。在我国,受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央行在签署互换协议时受政府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的政治风险。但是,对于一般民众而言,类似互换这种看似对外贷款的行为可能不大容易理解。基于这种考虑,中央银行应该多做宣传,让公众明白:货币互换并不是简单地对外借款,这种借款是有抵押、偿付是有保证的。此外,还应积极宣传本币互换之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六、结论从上文介绍的美联储对货币互换的实践可以看出,美联储提供的互换便利对于缓解外汇交易市场上的压力以及美元流动性压力具有显著的效果。美元作为贸易和投资货币的吸引力因为美联储的这些举动得到了增强。因此,从推动人民币境外使用的角度看,本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境外认可和持有人民币,我方可从互换中获得的好处不应仅仅从资金收益和资金成本上考虑。此外,人民币要走出去,央行在必要的时候向境外提供流动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义务。因此,从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考虑,应采取更加灵活的互换方式,建立更加标准化和长期化的互换制度,延伸央行对外提供本币流动性的地域范围。

本文作者:吴宇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

全文阅读

货币互换与稳定人民币汇率探索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汇率在一国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凸显,人民币汇率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成果,其中不乏研究影响汇率变动机制的文献。Williamson(1994)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动是决定一国汇率的因素。一国汇率变动应该同一国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动的长期趋势保持一致。Clark,Macdonald(1998)以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利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进行研究,认为国家间利差、基本经济因素会影响一国汇率。Cerra,Valerie,andSwetaChamanSaxena(2002)指出一国汇率受一国财政政策、进出口贸易额、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管制等因素的影响。Inkoo,Lee(2008)研究了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一国交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商品替代弹性等都可以影响本国汇率水平。黄昌利(2010)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利用中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中国对外贸易、中国政府支出、货币供应量分析了人民币长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决定机制。李晓峰、陈华(2010)在宏观汇率决定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异质性预期作为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影响因素来解释人民币汇率理论预期与实际汇率的差异。采用中美货币供应量之差、GDP之差、短期利差、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和通货膨胀率之差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回归。刘威、吴宏(2010)在无抛补利率平价模型基础上对中美利率与人民币汇率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主要得出影响汇率变动的一般性因素,如经济增长、资本流动、国际间利差、财政政策、进出口贸易、劳动生产率等;国内的研究主要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侧重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对外贸易、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利差、预期通货膨胀等因素。已有的研究客观地分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外汇市场以外主要因素。本文拟结合货币互换原理,分析中央银行参与货币互换的特殊性;指出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实施,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干预机制、市场预期机制和派生机制等新的市场渠道,这对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互换与人民币互换协议

(一)货币互换

随着国际互换市场迅速发展,交易金额日益扩大,为了使利率互换的法律协议标准化、格式化,1985年,国际互换交易员协会公布了国际互换的指导性文件《互换的标准表述,假设、及规定守则》(被称为《互换手册》),供所有利率互换交易的参加者参考使用;1986年,又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出版了1986年版《互换手册》;1987年,公布了包括货币互换交易在内的统一标准协议,称为《利率和货币互换协议》(陈炜,1992)。这些文件成为互换协议的规范性标准,于是互换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货币互换是金融互换的一个基本类型,是互换双方由于在各自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将本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互换的期限通常在2年以上。参与互换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商业性金融机构等。通过货币互换,参与者可以实现不同币种的资产(负债)相互转换。

(二)人民币互换协议

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开始利用货币互换协议,以实现区域金融合作。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与欧洲、瑞士、英国、日本四家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来,分三次修改协议:扩大互换规模、延长协议时间;2009年4月6日,这五家央行达成互换额度协议,必要时可向美国金融机构提供外汇。中央银行参与货币互换市场,会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深远的变化。在参与货币互换协议方面,早在2001年中国就开始了货币互换,确定的发展方针是“先周边,后拉美”。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同泰国银行签署了总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2002年3月,中国与日本签订了约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协议。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截至2014年7月,中国已与24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累计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人民币互换的总规模和覆盖面都在快速扩大,互换协议的期限均为3年,相对较长,说明人民币国际区域合作的稳定性比较好。

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新市场机制

全文阅读

货币互换避险会计问题探讨

一、货币互换与避险实质

(一)货币互换概述货币互换是指利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在各个货币市场上的不同优势,借入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但却是自己最具有借款优势的货币,然后通过互换市场将其换为自己所需要的借款,最终达到双赢。与标准互换相对应,互换交易的目的是转换风险。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外汇风险。外汇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企业价值,而金融衍生产品是企业管理外汇风险的有力工具。当前,远期结售汇是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金融衍生类外汇风险规避cA。外汇远期合约操作简便,损益一目了然,但是也存在因银行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而成本较高,以及很难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综合管理外汇风险等不足。国内企业在必须采取措施防范外汇风险的情况下,需寻找新的防范手段。

货币互换作为主要的货币衍生产品之一,是国际上被普遍用于管理中长期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与其他货币衍生品相比,货币互换具有成本低、管理时间期限范围长、交易条件灵活以及效率高等优点。央行2005年批准商业银行办理货币互换业务正是看到企业在规避外汇风险方面的旺盛需求。由此可见,货币互换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国内对于货币互换的会计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货币互换避险会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货币互换规避风险实质对于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已有多位专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1)Marshall通过研究美国、英国和亚洲的一些大公司发现,外汇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财务工作Z--,其主要目标有:外汇损失最小化,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保持收益稳定和避险。Lorderer&Pichler对一些瑞士公司做了类似调查,得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确保现金流,降低财务成本,简化计划工作,防止损失和避税。研究均表明,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能够帮助企业达到外汇风险管理的目标。(2)Allaynnis&Ofek分析了标准普尔500指数里非金融企业的外汇风险及其采用的衍生产品,结果表明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显著降低了外汇风险。(3)AUayannis&Weston的研究表明,1990年至1995年间,越来越多有国外销售额的公司利用了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防范外汇风险。(4)Hagelin&Pramborg研究了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一些瑞典公司的外汇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结果表明采用货币互换等衍生产品可有效降低公司的外汇风险。(5)张青在研究外汇风险管理方法时,认为有关经济主体借助货币互换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汇率将对自己不利的货币交换出去,使自己的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通过约定的汇率固定下来,从而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

二、货币互换避险会计理论研究

(一)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发展和完善,代表了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货币互换合约的确认,IASC的IAS39规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要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FASB的SFAS133规定:根据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将衍生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对于货币互换形成的将以外汇结算的债权债务,应当在各会计期末以当时的市场汇率也即合约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将货币互换作为对未来事项的套期保值工具即现金流量的套期,则应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确认为所有者权益,递延至被套期保值项目实现时确认损益。同时从计量属性上来说,如果互换合约出于投机目的,应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如果是出于保值目的,则其计量基础应视被套期工具的计量属性,被套期工具若以成本计量,则互换合约可按历史成本计量,被套期项目若以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则互换合约可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

全文阅读

浅谈中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积极作用

【摘要】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我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初衷是应对金融危机,但伴随国际上“去美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货币互换合作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推进人民币在境外贸易、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发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作用

一、货币互换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作为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金融工具,近年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央行重要的金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互换主体是国家或地区。本文采用的货币互换协议(又称“本币互换协议”)定义是互换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分别与其他国家已签订了37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协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以及欧洲央行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央行与于2001年12月6日签订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量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恶化,为防止不断恶化的金融形势波及国内金融业,我国及时重启“汇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中国人民银行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对该工具进行创新,并有常态化使用该工具的倾向。

三、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进一进增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

全文阅读

浅析中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积极作用

摘 要: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我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初衷是应对金融危机,但伴随国际上“去美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货币互换合作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推进人民币在境外贸易、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发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货币互换;积极作用;人民币国际化

引言

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暴露了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模式上存在着重大缺陷,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的同时,也对现有的货币体系提出了严重挑战,发展中国家借此机遇提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自己的权益。危机期间,为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很多国家开始尝试用其他货币进行国际支付与结算,“坚挺”的人民币成为了很多国家的不错选择,人民币货币互换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一、货币互换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作为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金融工具,近年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央行重要的金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互换主体是国家或地区。本文采用的货币互换协议(又称“本币互换协议”)定义是互换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分别与其他国家已签订了37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协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以及欧洲央行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央行与于2001年12月6日签订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量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恶化,为防止不断恶化的金融形势波及国内金融业,我国及时重启“汇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中国人民银行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对该工具进行创新,并有常态化使用该工具的倾向。

全文阅读

货币互换衍生风险匹配策略研究

摘要:货币互换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重大创新,并逐渐成为一种资产负债管理、套期保值和套利的衍生金融工具。文章以一个货币互换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货币互换风险的分析,探讨货币互换衍生风险的风险匹配策略研究,为我国衍生工具发展和风险管理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货币互换;衍生风险;风险匹配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公司经济活动开始向全世界扩展,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开始暴露在汇率波动之中。而货币互换交易通过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将货币卖给对方,并承诺在未来某固定日期,按照预定的汇率交换货币,实现对现存资产或负债汇率风险的套期保值,并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之一。本文将以一个货币互换为例,分析货币互换衍生风险并进行风险匹配研究。

一、一个货币互换案例

A为一家日本跨国公司,以日元为基础货币,有一项5年期美元贷款需要偿还。国际金融市场上,该公司预期美元对日元将升值。如果美元持续升值,该公司清偿美元贷款时,必须以较多的日元来购买美元。为了规避美元升值风险,该公司可与互换交易对手进行美元兑日元的货币互换交易,具体程序为:A公司换出5年期L1BOR浮动利率计价的美元($)本金,同时换入5年期固定利率计价的日元(JPY)本金。如图1所示:

我们发现,A公司通过建立货币互换交易规避了美元增值风险,但仍暴露在美元与日元利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之中,我们称之为货币互换衍生风险。在未建立衍生风险匹配交易头寸之前,A公司货币互换交易中承受的衍生风险有:

第一,若日元固定利率下降,匹配互换交易所得的日元本金收取的固定利率,将低于既有互换交易所支付给互换交易对手的固定利率。

第二,若美元LBOR上扬,表示在下一个LBOR再定价日之前,匹配互换交易所支付的LlBOR,将高于既有互换交易而从互换交易对手所收取的LlBOR浮动利率;而且,若匹配交易与既有互换交易的再定价日不致(因为匹配交易都在已有交易后才进行),则将发生永久性的未匹配风险。

全文阅读

美联储货币互换网络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美联储货币互换网络的建立

作为货币互换机制的萌芽,自1936年美国财政部就开始与外国货币当局在一定条件基础上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各国央行间货币互换对于美联储而言并非是新生事物,美联储与他国央行之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国际货币体系还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联储与其他国家央行签订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护美元中心地位。

由于此前实行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对外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加上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幅上升,对内维持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进入赤字状态并持续恶化,对外负债水平迅速上升,到了1960年8月,美国全部对外负债额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各国对于美元贬值的担忧与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由此当时伦敦市场黄金价格上升超过了美国黄金运送点35.2美元/盎司,这就使得各国央行将超额美元储备换为黄金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市场上开始抛售美元,出现抢购黄金的情况。

从1961年3月开始,美国财政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ESF)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进而提升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事实证明这些干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外汇平准基金受到预算以及国会拨款限制,限制了外汇平准基金干预力度的扩大。由此美国财政部就开始寻求美联储参与到外汇干预行动中来。自1962年3月开始,为了获得足够的外汇以支持美元,美联储致力于与多个西方国家央行建立货币互换网络――互惠货币安排,由此美联储正式加入外汇干预。

由于美联储在获得外汇储备上相较于外汇平准基金具有更大的弹性,自然地美联储货币互换也就开始成为维护美元地位的第一道防线。由于美国当局认为当时美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主要是源于战后对外援助和提升国防军事支出,因此这种失衡将是暂时的,因此美元也就没有必要贬值,相应的货币互换网络也仅仅被当作一种权宜之计。

美联储建立的货币互换网络,由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多个双边互换协议组成,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流失。美联储互换网络除了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之外,其在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方面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提高货币互换可用额度的公告与实际运用货币互换,在抑制抛售逆差国货币上有显著效果,而这样的公告也往往在危机出现时出台。货币互换协议的存在,提高了针对逆差国家货币进行投机操作的潜在成本。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