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青年人才工作计划

护理青年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蓝色经济助推蔚蓝之都青岛蝶变

2013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17亿元,增长18.2%,自2009年年均增长18.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7%,较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16.5%,较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自2009年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

一、海洋产业确立优势地位

从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这是青岛市海洋产业在2013年中的最大变化。自2013年年初开始,青岛市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一产领域,青岛市出台远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吸引了19家远洋渔业公司来青岛注册,建成和在建远洋渔船达到51艘,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增长1.7%。在二产方面,青岛市以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要突破点,船舶海工产业预计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0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7.4%。以航运、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预计2013年青岛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4位,国际邮轮母港启动片区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同时青岛市完成了“千万平方米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设施工程”建设工作。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增长21.5%,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4∶45.3∶48.3。

青岛市100家涉海重点企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预计10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20%,高于青岛市海洋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滨海旅游、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渔业6大行业的增加值分别为318亿元、239亿元、209亿元、168亿元、88亿元和8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2%、18.2%、15.9%、12.8%、6.7%和6.4%,合计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4.2%,行业集中分布较为明显。

二、“一谷两区”发展迅猛

作为青岛市发展蓝色经济的桥头堡,“一谷两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蓝色硅谷核心区目前在建、签约、在谈重点的项目达70余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8个重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天津大学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青岛)中心等10个项目顺利签约,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

西海岸新区优化形成了“一核、两港、五区、一带”的发展布局,董家口、中央商务区、国际经济合作区、古镇口示范区4个功能板块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保税港区整合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功能拓展区规划建设全面展开;中德生态园成为国家首个标准化示范园区。2013年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4亿元,增长20.2%,快于青岛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21.8%。

红岛经济区实施了《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目前,软件科技城已引进龙头项目20个;同时,红岛经济区内已形成蓝湾创业园、蓝湾创意园、蓝湾软件园、蓝湾药谷等孵化器集群,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中科院技术研发园”、“海洋技术研发区”和“青岛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等一批创新载体。2013年红岛经济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4%。

全文阅读

供电企业应注重“双师”型人才培养

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充分发挥制度约束激励作用和信息平台支撑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人才梯队,打造人才高地,积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对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河南济源供电公司立足自身实际,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双师”型人才建设为重心,创新推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配套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控体系,并自主开发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以制度机制和信息平台为“双重”保障,加大“双师”型人才培养力度,为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创新实践管理的依据

“双师”型人才紧缺

电网规模的日益壮大,以及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把具备“双师”资格作为岗位晋升、评优评先、人才选拔的必要条件,而济源供电公司目前高层次人才匮乏,“双师”型人才比例低,导致公司在严格执行省公司各项政策开展相关工作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双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青年员工成长的必然性

1998年公司上划以来,已通过大学生招聘接收110多名青年员工,青年员工成为公司发展的新鲜血液,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青年员工工作热情饱满,学习积极性高,对“双师”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度认可,是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公司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为新进员工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通道,加大培训,提高新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把青年员工“双师”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信息渠道不畅

以往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公告和公司内网途径宣传职称申报和技能鉴定工作,导致部分员工因出差、工作等原因未及时关注信息而错过申报时间;公司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工具用来监控职称、技能等级工作的申报、考试等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将信息通知到符合条件的每一个人,影响省公司下发的“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完成。针对这些问题,公司自发研制了职称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及时维护员工的职称、相关考试成绩等信息,随时按职称级别对未取得职称的人员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为职称统计和申报提供数据支持。人力资源部可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和个人参加本年度职称及相关考试申报,大大提高了宣传力度和工作效率。

全文阅读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国家开始试点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背景,分别以青岛市和日本为例,对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的服务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方式进行了讨论与比较。研究发现,虽然青岛市的长期护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起步最早,但其需求评估环节在目的、主体、手段、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与日本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国家层面应探索开发一套全国统一适用的需求评估工具,在制度正式建立之初便保证标准化水平与基础。

[关键词]长期护理;需求评估 ;等级评定;日本; 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60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1]提出将在我国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并提出将积极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长期护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配套措施。《意见》中确定了首批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15个试点城市,各地根据《意见》要求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已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且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将要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应坚持“保基本”的原则,将制度的保障能力定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首先覆盖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和失能程度最为严重的人群,待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逐步提高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标准。在此背景下,资源的高效分配是值得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其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定价收费、报销比例等,长期护理服务应按照服务对象失能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需求评估和护理服务分级机制,科学确定长期护理准入资格以及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享受护理的等级,是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前提与客观要求。《意见》中把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的建设作为试点的任务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家尚未明确统一的标准体系,各试点地区的情况并不一致。因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内起步最早,实践时间最长,本文将其作为国内实践的代表,对其需求评估和护理等级划分情况进行探讨,并将之与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日本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为相关制度的完善思考建议。

1青岛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现状

早在2012年7月1日,青岛市就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2]通过医保统筹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名称在长期护理中加入“医疗”二字,其保险基金(分为职工护理保险资金和居民护理保险资金)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定期划转,并不具有独立的筹资模式。由于基金规模较小,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从而决定了其服务主w和支付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青岛市最初确定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其中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可向定点护理机构申请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经评估鉴定后符合条件的,自核准之日起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可享受的护理保险待遇依据其病情和自理情况确定,享受护理保险待遇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护理费用,由护理保险资金根据申请人参与医保类型按一定比例报销(护理保险待遇不设起付线,参保职工报销比例为90%,一档医保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比例为80%,二档医保缴费成年居民报销比例为40%)。参保人可获得的医疗护理形式包括:医疗专护,指二级及以上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护理院医疗护理,指医养结合的护理服务机构为入住本机构的参保人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居家医疗护理,指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职工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巡护,指护理服务机构(含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巡诊服务。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有不同的申请条件,申请人只有满足特定的申请条件,且在定点护理机构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其进行的初评中得分低于60分,才可享受相应的长期医疗护理待遇。[3]具体的需求评估过程如下(见图1)。

全文阅读

护理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探讨

【摘要】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卫生部 “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方针,紧紧围绕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健康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并具有高潜质的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制定护理专业建设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和发挥“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的办学特色,积极构建服务型护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护理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探讨。

【关键词】护理专业 保障措施 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5-01

1.组织领导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行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成立本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建设内容,实行专人负责制,并签定责任保证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协商解决建设中的难题,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邀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强对新设专业的遴选、调研、论证、申报等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建立新设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等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管理力度,完善教学监控体系,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资金投入

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专业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科研的投入等。按照我院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完善我院《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设立专门的账户,科学预算、严格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全文阅读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的培养作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院校已相继启动。要实现卓越农艺师的培养目标,必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并建立完善的农科教结合的实践实习基地。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艺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86-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2 年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卓越农艺师的培养”作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围绕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东北农业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211 学校,率先把培养卓越农艺师及建立符合黑龙江省地域特色的农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十二五”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以及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项工作。植物保护专业是植物生产类的主干专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实训着手,积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自1948年建校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集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作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多年来为植物保护领域的各个部门输送了一批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对新时代卓越农艺师的要求,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全文阅读

浅谈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管理

【摘 要】沥青路面的损坏分为不同阶段、不同的类型,且有着不同的特性。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养护不当、管理不严,同样会降低路面使用效果,增加养护成本。应根据不同时期路面破坏的特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科学养护与管理,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保持沥青砼路面的使用质量,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关键词】沥青砼;路面;养护 ;管理

加强公路养护工作,实行科学养路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如果养护不当、管理不严,同样会降低路面使用效果,增加养护成本。保证沥青砼路面质量的首先在于精心施工,而养护又是建设工程的延续。因此,做好沥青砼路面的维修与管理是显得十分重要的。

1 探索规律,精心养护,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多年的养护实践证明,沥青路面的损坏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初期阶段外观呈黑色,容易出现泛油、油包等。中期阶段外观呈灰色,容易出现坑槽、裂纹、龟裂、啃边、网裂、波浪、局部沉陷等。后期阶段外观呈灰白色,容易出现松散、沥青老化、路基或灰土基层翻浆等。根据不同时期路面破坏的特征,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如雨后易发生坑槽,低洼积水易裂纹,出现拥包、沉陷等。

射阳境内的沥青路面有相当多的路段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标准低、质量差,基层为石灰土,沥青路面的网裂为常见病害。大多数发生在冬、春季,由于温度较低,路面结构收缩,经观察,沥青表面有断断续续、没有规律的裂缝,并有湿润的痕迹,这意味着已有渗水的迹象。近几年一直采取表面封闭的措施进行处治。一般采取罩面或封层的方法其效果较好。对初期和中期产生的病害均以小型修补为主,后期采取罩面的方式处治。罩面的路段要具备较好的基层强度、路面平整度的条件。通过罩面使路面保持完好不再渗水,达到保护基层强度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路面的通行条件和服务水平。

罩面是沥青路养护维修的一种表面处治方法,不能达到根治基层病害的要求。在干线公路现有交通量下,基层强度不足的路段,罩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对基层失稳、强度不足的路段采取必要的处理方法。对罩面路段的选定必须慎重,要经测试,强度不足的路段不能安排罩面。

沥青路面喷油加砂封层处置,初期养护是促其稳定成型的关键时期,要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对泛油路段,要及时撒布矿料(石料的粒径要求在0.5~0.8cm左右),少撒、勤撒,最好中午温度较高时均匀撒布,石料不能太小,也不能多,否则会出现拥包。在冬季,要及时清除路面积雪,及时排除路面积水,经常保持路肩坡度顺适,边沟畅通,这是防止沥青路面过早损坏的常规性工作,在养护上且不可忽视。要提倡以路面养护为中心,注意全面养护。发现的一切病害要尽快消灭在初期阶段,不可扩展。路面上的病害要防止不让其越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水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源之一,由于地面水渗透,地下水侵蚀软化,导致路面强度下降,故要防水治水。养路先治水,治水能除根。

全文阅读

从功能区划分浅谈黄岛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2012年初,青岛市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正式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进行深入探讨。经济新区包括黄岛区全域以及原胶南区,整个区域规划以原胶南区建设为核心,黄岛区也迎来了全所未有的新机遇。而人力资源作为区域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如何实现其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区域发展规划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发展形势下黄岛区的功能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黄岛新区 人力资源 开发 对策选择

一、黄岛新区七大功能区划分

黄岛经济新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岛本土优势,探索科技兴海模式、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引领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而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推动发展规划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1月10日青岛市市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中,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进行深入讨论并原则性通过。青岛黄岛新区发展规划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根据功能划分不同将新区重新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即:前湾保税港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董家口经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央商务区、古镇口服务保障区。认识七大功能区划分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探索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

七大功能区以保税港区作为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项优惠政策下,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按照功能明确、产业创新、高端带动的原则,规划黄岛区未来发展的七大功能区。

(一)前湾保税港区

前湾保税港区总面积9.72平方公里,一期3.42平方公里已封关运营。前湾保税港区是在争取国家支持的条件下,对封关区域进行调整,其目标是建立其世界性的贸易和物流中心。整个保税港区的建立采用异地置换模式,在王台区域设置保税功能区。同时,通过保税港区的建立,争取加快西海岸的贸易结构转型,促使以出口加工型为主的西海岸经济向出口加工区或综合保税区转化。首先,在董家口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同时逐步向外拓展,规划周边产业配套区。形成保税港区片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片区和董家口片区三大保税功能拓展区,预计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次,充分发挥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大力开展航运金融、离岸金融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等试点,促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临港制造、金融联动,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港航服务、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临港装备制造等产业。根据新区规划,到2015年,前湾保税港区的生产总值将争取达到1300亿元。

(二)国际经济合作区

全文阅读

旅游业生态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全文阅读

生态旅游业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全文阅读

促进海南生态旅游业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