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科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在目前的会计学专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同度较高;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模拟操作、教师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倡导多年的考试方法改革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关键词]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本科会计学专业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主要的方式,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必须提供各项专业服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型会计人才成为会计学专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能力,缺少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及会计专业学生对不同技能要素的重要性有些相似的看法:传统单一的会计学专业必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社会或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教育所替代(Francisco&KeIIy,2002;AIbrecht&Sack,2000)。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整体水平一般,会计学专业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主旋律(1999,宁波大学课题组)。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状况进行调查,找出本科会计学专业现状与会计职业界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并探索其对策。希望能对我国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搜集。为了使问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参照了Franoiso&Kelly(2002)的问卷框架。主要从现状和重要性两个方面搜集数据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选取的样本是重点大学层面选择两所学校: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地方高校七所:天津商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法政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天津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共九所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680份,回收率为68%。

(二)结果分析

全文阅读

人才培养转型下的服装设计论文

一、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分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文阅读

浅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认知情况调查

摘 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是训练综合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认知情况调查,了解其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开展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情况,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 认知情况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外, 培养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融入岗位, 发挥自己的重要性,除了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过程尤为重要, 而大学 4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设计)。4年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于第7学期的10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面临工作时间紧张、求职考研压力冲击、工作条件欠缺和管理疏漏等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解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知状况或建议,探索适合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我们在近3 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 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 在3~5学期中,学校推出创新性实验等项目,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知晓情况, 学生于第1、2 、3、4 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 99.1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并亲身感受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培养。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的分别达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还有34.20%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帮助。

2.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能力

2.1 检索文献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过程。食品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47. 38% 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42. 56%学生仅偶尔检索过专业文献, 仅10. 0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全文阅读

基于多媒体辅助的会计学情境教学法设计

摘要:会计学教科书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使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望而生畏。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辅助下会计学的情境教学法进行了设计,以期为会计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 会计学 情境教学法

《会计学》是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和“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确定的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经济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学习人数多、内容多、理解困难等特点,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头疼难学的课程。近年来对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如王耕等(2005)从自身实践中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赵莹等(2006)以在校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本科生需求的教学改革设想。经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论文已有50多篇,涉及到会计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许多论文提出了应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但是,尚未发现有文献针对具体的会计学教学方法进行专门的讨论。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设计了多媒体辅助下会计学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希望能对从事会计学教学的同行有所启示。

一、会计学情境教学法理论基础

我国的情境教学法研究是从我国教育专家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验开始的,从起初的情境教学法到情境教学再发展为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李吉林对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李吉林,1981,1991,1994,2007)。近年出现了不少将情境教学法用于高等学校教学的文献,但将情境教学法用于会计教学的专门文献仅有刘苏雨和乐长征(2010)关于在会计实训中实施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图探讨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设计。

(一)心理学 对于从没有走出过校门的大学生,学习会计学总是感到困难,因为他们不熟悉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过程,难以准确理解教材中罗列的大量专业术语,厌烦讲课中没完没了的枯燥数据。如果教师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必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情境教学法为我们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情境教学法常要求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去完成具体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在会计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根据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颓废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愉快适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偏激或低落的情绪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通过实施会计学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真实新鲜的体验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会计的重要性,增强对会计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快乐的事情。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掌管逻辑分析,包括言语活动,右半球掌管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动。传统的会计学教学,局限于教师对会计概念、原则及核算的分析讲解,所调动的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通过会计学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经济活动发生的环境,引起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的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二)认知学 情境认知理论不是把认知当做符号的推演,而是把认知与情境以及人们从事的活动联系起来,认知过程实质上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建立在情境认识理论基础之上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正如我们的行为建立在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角色之上,知识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而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Brown等,1989)。可以说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本质上是情境性的。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也被统称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心理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Lave和Wenger(1991)提出了通过“实践共同体”完成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实践共同体指一群追求共同事业,分享共同信念和理解,通过协商一起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个体的集合。人们在某种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形成了某一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学习实质上是一个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学习者要想从新手成长为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就必须参与到共同体真实的活动中去,并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要细心观察专家的示范,在专家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实践。与此同时,学习者观察和模仿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学习共同体内的术语,逐渐地开始按照共同体的标准来行事,并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磨炼,变得越来越自信,对共同体的贡献越来越大,最终获得了共同体中核心成员的身份。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不经过实践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门技术,也无法深刻理解会计的原理。在高校的会计学教学中,学习情境一般不可能是实际的工作环境,没有企业能容忍把自己的财务部变成高校的实验场,而且即使能做到,其效率也不高,效果也不会好,因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没有哪个企业能发生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全部经济业务。如何在现有学校教学条件下构建实践共同体?情境教学法便是构建实践共同体的有效方法。实际上情境教学法就是把实践共同体搬到高校的课堂上,把教师与学生当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将这个共同体置于虚拟的企业经营情境中,教师以专家的身份起到示范作用,学生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会计人员,把会计学术语和方法置于企业经营情境中去理解和运用,则可以使学生经历对会计工作的实践体验,甚至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

全文阅读

浅谈高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这一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其必要性、不足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缩短甚至放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而学生在校期间最有效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落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令人堪忧,尤其民办高职院校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适合高职各专业自身学科特点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性

1.毕业设计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和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的毕业设计,既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环节,又是毕业生在就业前一次职业锻炼的机会。

2.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每年省教育厅、学校都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督促、检查与评批。

3.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后职称的评定都需要撰写论文,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它有利于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全文阅读

会计学专业英语体验教学模式的立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会计学专业英语是为培养具有处理涉外会计业务、阅读并评价国外会计信息国际化会计人才,更好发挥会计职能而服务的。但目前国内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会计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差,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文章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改革,从教学素材、教学活动及成绩评定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英语;体验教学;立体;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37-03

一、会计学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1998年我国对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目的是培养大批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懂得国际商业语言。会计专业英语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涉外会计活动中的会计信息、处理国际会计业务、跟踪国际会计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直接目标: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词语,了解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能够用英语处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会计实务,能够看懂并能编制英文财务报表,能够用英语交流(包括听、说、读、写)会计知识和信息,能够阅读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文献,并撰写一定水平的专业英语论文。

二、会计专业英语体验教学模式改革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学习者个体主动地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每一个人都会非常主观地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个人的知识,决定知识的吸收与否。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不仅仅通过教师传授获得,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影响,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Wilson 1996)。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派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学习。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加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它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情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加工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恰当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主动探索、情境创建、多重合作、资源共享的新型学习方式(Phillips,D.C.2000)。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Lewin 的社会心理学理论,kelly以及Diget的认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理论,Maslow和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都有密切联系。John Dewey主张的learning by doing概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体验式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

三、会计学专业英语体验教学模式的立体教学改革

全文阅读

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要] 目前国内普通会计人才的饱和和高级会计人才的缺乏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学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现状迫切要求高校会计教育提升会计教育质量,“卓越会计师”培养理念的产生以及“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会计学;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8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具备“卓越”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熟悉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系统的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二)未来职业体现

全文阅读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章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特色鲜明,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有益补充,但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可以通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开展实践育人等途径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会计学专业 培养现状 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徐言琨(1980- ),女,山东招远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吉林 长春 1301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16-02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办学机制灵活,特色鲜明。教学上既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注重强化其实践技能的掌握。为了搞好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以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为调查对象,设计了若干选项,对该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我们选取了某些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370人,大学三年级学生390人,大学四年级学生240人,共计1000人为样本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

一、在校生调查情况分析

(一)对会计学专业认识的调查

《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喜好及了解》调查表结果表明,学生当初选择会计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中有52%的学生是由父母帮助选择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喜好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由原来的22%上升到了44%,这说明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虽然有48%的学生表示希望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但仍有44%的学生表示对将来从事的会计工作的了解程度一般。因此我们做了进一步调查。

全文阅读

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思考

摘要

毕业实习是学生获得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还是与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

就会计专业而言,毕业实习对培养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型”人才

毕业实习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了系统的书本知识,带着期望而又忐忑的心情,走进实习单位的学生会遇见什么情况呢?是热情的接待、友好的相处,还是默然的无视?学生如何迅速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与同事和谐相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可以磨练意志、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会计知识+道德素质+职业技能”一体化的“适应型”人才。

全文阅读

高职文化课与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有效衔接的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逐渐降低,文化课程的教学越来越被学生所冷淡,这种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和“持续发展”技术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如何改变文化课与计算机专业课两张皮脱钩的现象,只有提高对文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强化文化课基础知识的实用性、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等手段将文化课与计算机专业课有效的衔接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文化课;计算机专业课;衔接;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22-02

1 前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对学生的入学门槛普遍较低,因而,其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时文化成绩较低,语、数、外等文化课基础薄弱,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简称“高职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对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兴趣,同时,学生关注的是学好技术,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对他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完全不用学习,这就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看小说杂志、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的普遍发生;另外,有关单位在招收员工的时候也只在乎聘用人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片面追求技术等级证书而不重视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此外,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技能通过率、就业率有硬性的考核评价评估指标,比如看招生、开设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证书获得、就业率等情况,这样学校也就慢慢使文化课程给计算机专业课程让路,这就导致了文化课教育的艰难。

2 文化课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

文化课有时称之为基础课,或者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学得好的人,文化素质就高,反之,文化素质也差。文化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如英语学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 学生很难看懂机器上的一些代码,很难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编写,因此也就很难写出优秀的软件程序;一个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中的有些计算就很难完成。

文化素质也影响到后面的深造和可持续发展或者终身教育,基础学科差的学生,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都没有办法来进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