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专业课程

会计专业课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探析

摘要: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还没有脱离学科体制下的模式,培养目标的单一及学历层次偏低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羁绊。根据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应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使其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领域如何应用,这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更多的学校还是延续学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及进行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时间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教,做中学”职业教育理念,这给我们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思路。在多年会计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已经脱离实际。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会计,课程设置也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而由于目前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普及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正规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基本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局面,即使专业对口就业也多是会计领域的边缘相关岗位,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员等。二是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由于会计知识的独特专业性,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造成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强调注重知识性,而弱化了技能性[1]。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整合现有专业课程,抛却传统学科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了新的办学思路。

一、拓宽培养目标,以会计员岗位为本位,向相关岗位辐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势必将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并重,学生毕业后才能有较宽的就业面。因为高、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考取的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是会计员,但是相关岗位面就较宽了,如收银员、出纳员、储蓄员、保管员等,这些都是和中职生相对应的岗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会计员为主,辐射会计相关岗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和中职层次相吻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

二、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

全文阅读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提要] 会计网络课程作为高校质量改革的重点部分,在高职教学质量改革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分析和系统设计,将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关键词:会计;高等教育;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2日

网络课程建设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的设计很重要。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网络课程主要是指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把网络信息、网络资源及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完成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的、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会计专业网络课程目标设计中,要有完整的学习内容,同时在网络课程中还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栏目和多种形式的学习与讨论,还有多种学习工具可供学生选择。这形成了会计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化和教学方式丰富化等特点。

一、正确的认识是会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

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性工作。高职高专会计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要求从专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的建设规划,逐步建设优质的教学环境,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网络课程真正建设为“示范性课程”。目前,对会计网络课程建设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是:会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把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网页或网站的形式出去,在建设过程中,以为只要相关网站建立起来,这项工作便结束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诚然,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表现形式。高职高专会计网络课程建设首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前期的调查研究、中期的开发建设、后期的不断优化更新维护等等;其次通过高职高专网络会计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学院相关专业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学院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手段、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育环境。

二、会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全文阅读

中专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是我国中专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启蒙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就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专学校《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的模糊

不少的中专学校把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与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相混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目的主要是能看懂财务报表,而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必须要系统全面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技能。由于不同学生的定位不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深度不够,绝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一套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实行无差别的会计教学方法,这样的会计教学模式,会计老师是比较省事,但学生则受苦受累,还学不到有用的会计知识和技能。

1.2教材内容的不足

我国中专学校采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多采用会计理论阐述、会计制度解释及会计方法说明的模式编写,既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内容,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和掌握。不少的《基础会计》教材不仅前后章节内容交叉重复,而且内容过时,与会计实践脱节严重。

1.3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会计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导致一些学生就业后不自觉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违反会计法律制度规定,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

全文阅读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内容划分过细,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上分为三大板块: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实践课,这三大基础课程是自成一派的,也就是各个专业学科都是理论系统完整的独立学科,这就使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因而无法使专业知识得到综合,致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也就无法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有效实践。

2.知识理论与具体实践无法完美结合。目前,面对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各高校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渐增加实践应用课堂的设置,但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上,依旧无法摆脱课程的束缚,所有的实践内容依旧是以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呈现在实践专业课程的课本上,依旧是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任务。事实上,这种模式的实质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才符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因此,如何能将理论结合实践任务一起呈现在专业的课堂中,是高职院校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

3.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不合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的具体表现是课程内容重复性过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独立学科的授课要求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这种专业知识的独立性,就使很多学习内容出现了不必要的重复,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各科之间的教师也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这就无法使重复的知识内容得到有效的删减,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累赘感。当下,新课程改革已全面的深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的会计从事人员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是,从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上看,过于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加强会计从事者的职业操守。关于会计从事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已成为会计行业培养人才的重点培养内容,这是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及时的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是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因为“高技低能”而遭到社会的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新途径

1.明确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凸显职教特色。要想明确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就必须首先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后根据培养人才的目标,树立起一套真正属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大体上,高职院校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符合以下需求:首先,要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指标;其次,要符合会计职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具体需求;最后,要全方位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只有符合这样的培养目标的课程定位,才能真正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2.完善会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何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一直是高职院校在关于改革会计内容设置上的难点。首先,高职会计教育要明确课堂中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理念;其次,要对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全新的课程理念;再次,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主的同时,要注重选修课的设置,如税控系统的操作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会计专业的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然后针对具体内容并结合已有的经验,制定相应的课堂内容进行教学。只有不断完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才能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逐渐合理且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不断的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同时,在其他选修课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样在面向工作岗位时,才会有立足之地,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完美结合。只有将会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实现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会计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同时,也会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有积极性,这种创造真实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将理论完美的结合实际操作,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同时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学生会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老师也可以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因此,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相结合,可谓是双赢。

全文阅读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加强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会计的重要举措,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提出了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 高职会计专业 教师 学生

课程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工具。因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必须将课程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范畴,作为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的建设的目标是要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力求把会计课程建设成与培养电类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相适应的优秀课程,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研究并没有为高职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高等会计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尤其如此。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体现不出高职特色。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往往落实不到位。例如,没有完整的课程实训细则;实践课程的教材不够成熟;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够充实;考核方式落后等。这样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技能, 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为主旨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对推进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课程建设

所谓核心课程应该是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构建?关键职业能力的课程组成,选择并建设好相关课程就可以基本保证培养的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体目标,并可以基本体现出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核心课程开发的平台,并以胜任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比如可确定“出纳业务操作”、“基本业务核算”、“特殊业务核算”、“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软件运用”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等为核心课程。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就业情况将会计施工、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业务核算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结合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会计系统设计:主要包含会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会计系统设计实例等。核心课程要实施“双证书”制度进行教学,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课程适当取舍和组合改革教学内容,使其基本涵盖两种证书考试的范围。

二、专门化模块课程

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会计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全文阅读

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笔者这里讨论的两个问题都属于会计教育模式的问题。会计教育模式是指对会计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按照一定特征进行的整体描述,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整个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方式。这种样式和运作方式是在会计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都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目前,企业界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要求的能力素质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新能力(32%),组织能力(14%),交际能力和辨别能力(8%)(张练,2004)。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这一需要,而制约专业素养的两个重要环节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目前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从课程设置来看

现在的会计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专业面偏窄。高校整体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目前不少学校为了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增加大量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的课时,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但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直接关系;专业基础课指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专业课对学生来讲最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依据学生兴趣而设,多为专业的前沿领域内容或交叉学科内容,对于本科教育来讲,更多的起到开拓视野的目的,学时也较少。

目前在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是:

1.专业课时设置不合理,导致必要知识点覆盖不完整。比如成本会计、审计学等重要课程往往只有40课时左右,许多知识点不能完整传授;另外一些比如商业会计等课程,因为核算内容简单,业务流程较为单一,应压缩课时,但有些学校却同等对待,导致最后变成财务会计课程的翻版。

2.课程体系不健全,规划不合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应具备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的能力,众所周知,企业和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截然不同,但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完全按照企业会计人才的目标来设置,甚至根本就没有预算会计类的课程,导致许多事业单位会计所需课程缺失。

全文阅读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我国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现状与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属中等专业技术教育范畴,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高中阶段文化知识补充再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延伸和提升,相较于中职毕业生而言,高职学生在知识面上应当更宽;在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的要求上也更为严格。而目前中职与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并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中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易走极端。一些院校以就业为其直接培养目标,因而注重学生基本会计技能的教育,忽略理论知识的提高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不仅影响着毕业后直接就业的那部分中职生,而对于另一部分希望升入高职进一步学习的中职生来说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还有一些院校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在教学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花费大量的课时在考试课程的学习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在提高会计专业技能非常关键的实习实训上却关注甚少。这使中职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大大降低。这种不区分生源、极端的培养模式与高职阶段如出一辙,可见,高职并未将中职视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而中职也未发挥自己的阶段性、基础性的职业教育的作用,这两个层次在培养目标上的断层成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又一大表征。(二)课程内容标准不统一由于目前中、高职院校是独立自主制定课程标准,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课程内容标准。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占据了大部分,包括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内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开设较少,有部分院校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致使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极为欠缺。而高职阶段要求文化课程要占一定的比重,因此,在进入高职后,有相当大一部分中职生在学习时非常吃力,自学能力也较差,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致使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一刀切”,不论是升入高职的中职生,还是普高生,均适用同一教学计划。而这两类生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对具有不同基础和起点的教学对象实施同一教学计划,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是中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上衔接不当。当前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教材选用上不一致,教材的宽度、广度、难度、贯通性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造成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知识难以有效衔接。(三)会计技能课程倒挂中职学校发展较早,其会计专业建设也较为完善,开设的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无论是从师资、实训设备还是管理等方面相较近几年才得以发展的高职,都有一定的优势基础。而高职会计专业在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等方面严重缺乏。因而,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会计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二、成因分析

(一)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目前,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价值观念。我国自古就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思想之下中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仍旧采用学科式课程模式,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内容为辅来编排课程。这种“三段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一味地追求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得课程内容在相互衔接中的重复不可避免。(二)各中、高职学校之间沟通不畅目前,各中高职院校独立发展,各自为政,不仅中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而且中职院校与其对口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也没有进行切磋和协商,造成两个层次之间的培养目标“断层”。(三)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时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素质差异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时忽视了与中职教育的衔接,仅以专业基础为零的普通高中生源为起点开发课程,而没有考虑到已经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源。不区分生源而进行课程设置是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构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确立中高职相衔接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在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衔接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具体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其一,要加强中高职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中高职两个层次间的培养目标该如何有序承接?这是中职与高职院校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而中职与高职应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就各自的教学与管理进行协商、切磋,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展开讨论,在充分了解对方教学情况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培养方案,以制定出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二,应以市场需求定位培养目标,以“能力递进”最终确立培养目标。针对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现实,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要通过市场分析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目前,中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中小型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或合伙企业中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事务基础性工作,因此,其培养目标中要侧重于会计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而高职生的就业岗位较为广泛,涉及工业、经贸、服务业、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岗位群包括了出纳、一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等,其培养目标要以此为标准,侧重于培养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财务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要按照“能力递进”的基本原则确定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认真研究并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专长与复合的关系,实现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有机统一。(二)构建会计专业“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具有的培养对象多样性、培养方向差异性及突出实践性等特点,应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平台”指职业基础平台课,由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组成,其目的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的需求;“模块”指可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的专业课程群,主要包括按专业知识体系内容分解成的区分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群、职业技能课模块群、选修课模块四部分。例如,若想升学,可在修完必修的职业技术课模块群和职业技能课模块群后选择区分模块进行强化,若要就业可直接选择职业技术课模块群和职业技能课模块群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实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可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但在此过程中要合理制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之间比例,不能轻理论而重实践,更不能轻实践而重理论,虽然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但必须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依托,否则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三)依据不同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1.在整合中高职课程内容过程中,应以其培养目标为依据。中职培养初级会计人才,而高职培养中级会计人才,因此,高职课程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换言之,中职课程的终点即为高职课程的起点。例如,中职院校一般都要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而高职院校目前也要开设这两门课程,但显然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内容侧重点是不同的。中职着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也就是实操性,而高职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运用及会计职业能力判断的训练。但终点是在哪里结束,起点应从哪里承接才能既避免内容的重复又不会导致知识点的断裂,这一问题既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需要大量教育界人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从而建立起标准、规范的中高职课程内容体系。2.大力推进会计专业教材建设针对目前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不衔接、质量良莠不齐及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现状,应加强对中高职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中职与高职教材应统筹规划,合理衔接,避免内容重复,体现连续性。(四)教学计划区分不同生源高职院校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普高生和中职生。前者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专业技能为零;后者专业技能掌握较好,但文化基础知识欠缺。因此应该对这两类学生实行分开教学,并结合不同的知识结构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进入高职的第一学年,普高生方面,可适当多开设专业基础课,减少文化基础课的课时;对于中职生,则应该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文化基础课课时。通过第一学年的分开教学,使两者在知识层面上达到相近水平后,可在接下来的两个学年里实行学。通过区分不同生源有差别的设置教学计划,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乐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全文阅读

会计专业课程研究

一、方法原理

相关分析法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主要用于测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将其应用到课程相关性分析中,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随机的课程教学所得数据中,使用成熟的数据处理模型,提取出隐含且有用的信息,以便于研究两个变量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直接量化两门课程间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法计算过程中,通常以计算相关系数R(又称皮氏积矩相关系数,计算式如式1)来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其绝对值在0.8以上表明高度相关,必要时对R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x軃=1nni=1Σxi,是x变量的平均数;y軃=1nni=1Σyi,是y变量的平均数;n是样本数。最终结果|R|≤1。当R>0时为正相关,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当R<0时为负相关,即两个变量变化趋势相反;当R=1是为完全相关,R=-1时为完全负相关,R=0则不相关。一般来说,0.3≤|R|<0.5称为低度相关,0.5≤|R|<0.8称为显著相关,≥0.8则为高度相关。课程相关性分析实践中,一般会选择学习成绩为变量x或y来考察两门课程的相关程度。

二、相关性分析

《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两课程间的相关性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即对课程成绩进行单因子相关分析,通过计算两两课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的大小,判断出是低度相关、显著相关还是高度相关。分析采用的软件是SPSS,其变量因子是课程考试成绩,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数据、相关分析过程的实现和结果研究。(一)数据导入在SPSS中提供了多种导入数据的方式,常用的有导入文本文件中的数据和导入数据库中的数据。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因此选择由数据库导入数据的方式。在菜单栏中选择FileOpenDatabaseNewQuery,把Access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到SPSS中,部分数据如图。(二)相关分析过程的实现数据导入完成后,进行相关分析。在菜单栏中选择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进行两变量相关分析,将弹出对话框左边的备选源变量通过箭头按钮输入到Variables选项框中。相关性分析的参数含义解释如下:(1)CorrelationCoefficients选项区内可选择计算相关系数的种类,课程相关分析的变量是连续型变量,故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即r系数。(2)testofsignificant选项内可选择显著性检验的类型,课程的相关分析中,事先并不清楚课程变量之间的差异方向,故选择 Two-tailed。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OK,SPSS自动进入分析并输出分析结果,具体结果相见表1。(三)相关性结果分析R系数是课程相关性紧密程度的统计指标。当R大于0.5时,则认为两课程显著相关;当R大于0.8时,则认为两课程高度相关。由表1数据可知:(1)《统计学》与《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69和0.532。(2)《基础会计学》与《资产评估》两课程高度相关,R值达0.861。

三、结束语

《统计学》作为财会专业的最基础的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和专业课《资产评估》等课程的相关性均相对较强,必须是《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作为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课《资产评估》学习过程的难易;同时,《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

作者:宋小敏 张国防 袁放建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

全文阅读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中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最重要的是抓好实践教学。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训课程为例,分析实训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实训课程内容的改革方案,以完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关键字:实践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同人的左膀右臂,共同支撑着人的发展,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为例,分析实训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探究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一、高校会计实训各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一)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特点

会计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12年会计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开设的课程由基础会计等简单的课程到中级财务会计等内容复杂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同时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建立了现代化的会计实训中心,拥有20个校内仿真实验室,包括现代商务实战中心、会计综合实训室、ERP实验室等,安装了用友ERP软件、金蝶K3财务软件、厦门网中网会计实训平台等,每门专业骨干课程都安排一定比例的集中实训,聘请企业会计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实训,会计系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8000余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我省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审计、财政、税务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业务骨干。从对历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会计系多数毕业生谦虚好学、踏实肯干、专业基础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内容的缺陷

1.在实训条件有较大改善的条件下,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创新有许多需要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在此与示范性院校有较大差距。

全文阅读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