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学原理论文

会计学原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适应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坚持五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一是要求学生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结合实习企业尽可能搜集与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相关的资料,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上多联系社会和行业实际。结合实习企业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鼓励学生撰写实习企业调研报告,解决实习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拥有意向就业单位的学生,应结合意向就业单位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文(设计)选题联系实际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容易驾驭,完成的论文(设计)对于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三是要求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中,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果是否为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采纳应用,是否适应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解决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评价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二)专业性原则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一是经管类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学性”两个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不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来获得。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是做好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关键。上述专业性特征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应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而不应使用适应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三)学术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获取这种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术性原则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

提要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对哲学思想服务会计理论建设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哲学的经典定义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会计理论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综合性和条理性的理性认识。从概念可以看出,哲学和会计理论都是一种认识,但是哲学的认识范围更广,抽象程度更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王世定曾指出:“会计观是人们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和本质看法。它是研究会计理论,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会计学派,无论他们在具体观点上有多少分歧,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会计观上找到缘由”。“会计观应该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

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同时,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全文阅读

求真拓新 2期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全文阅读

论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摘 要: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学科,需要很多理论知识作为指导,特别是想要设计出让人满意、眼前一亮的服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文中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就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服装设计;理论知识;重要性

历史发展至今,知识都是通过文字理论,图像等记载传承的。服装设计学科也一样,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需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的。虽然效果图,实体服饰在电视传媒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但那是传媒需要,与我们学习是不同属性的。我们学习时文字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在大部分的中专与大专学生把服装设计当成纯艺术,更偏重于服装效果图和图像信息而忽视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课时着重指出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服装设计最常用到的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装史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加图像信息,其中基础的文字理论知识被大部分学生所忽视。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原理,就因为其文字内容较多较为枯燥,而常常被学生不为重视。这一原理是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大部分的美的规律。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在形式上符合这些规律,就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美原理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设计,服装作为一种产品,在外观设计上也广泛地应用了形式美原理。

形式美原理不只是服装设计的美的规律,还是色彩,图案,材质等学科的美的规律,它是艺术创作里通用的。是前辈总结出重要原理。我们的学生作为初学者应跟随前辈总结出重要理论知识加以学习,打好基础,巩固基础,才能得到突破。

对理论知识的不重视,不学习会造成以下的一些后果。例一,对设计不知从何下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或者有一个模糊的想象但表达不出来,抓不住主题。这是现在大部分中专和大专学生的通病。对形式美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以理论为指导,不能加以运用,就不能把自己脑海里构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原因所在了。

例二,给学生播放新一季的时装会时,提醒他们注意设计师在设计时运用的形式美原理,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能说得出来。当我们看时装会,看不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看不出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那么在这一学科你就什么也没学会。

全文阅读

浅析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内容提要: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现阶段设计艺术的主要研究有(1)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2)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3)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4)对作为产业、职业的设计艺术作理论研究,并指导设计实践,(5)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6)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层次。本文在对现今设计艺术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提出设计艺术的学科框架,希望有益于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概念;领域;内涵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P41]“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等因素约束而成的;而传达这种计划和构思的方式,可以从简单的、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型到复杂的电脑设计预想表现,因具体的设计要求而不同;最后的设计应用,则与具体设计所设计的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2][P12]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它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设计艺术学的几种主要研究

2-1 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

设计艺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中的意匠形态与现代产业经济与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设计形态。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这使得设计艺术的应有的面貌极易被混淆。因此,要从多方面的比对中明晰设计艺术的概念。这些需要仔细剖析的关系有:(1),设计行为中的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的关系;(2),设计行为中的商业性与非商业性的关系;(3),设计教育中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关系;(4),设计教育中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关系;(5),设计行为的高技术化趋势与人性化原点的关系;(6),设计行为的试错要求与社会容错功能的对立关系;(7),设计行为的个人性动机与非个人责任的关系;(8),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9),设计功能中本土化需求与普世化原则的关系;(10),设计文化中人性化原则与反人性化需求的关系。[3]

2-2 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

全文阅读

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原因分析

摘要:对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是其对指导模式的抵触。此外,毕业设计(论文)对目标结果的过分强调以及现有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随意性则是造成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两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1-3]。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降低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认可程度[2-5]。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改善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提供改进基础。

1对指导模式的抵触是造成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般四年制高校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以及考研复试的关键阶段。因此,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时间冲突[2,3,5]。实际并非如此。一般而言,学校的双选会或企业的招聘会均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半学期就基本落实了工作意向。另外,考研复试则基本集中在3月末到4月中旬。因此,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时间上的冲突。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经历以及和毕业班学生的交流来看,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罪魁祸首在于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以实验为主的工科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流程包括:指导老师确定选题,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在指导老师主导下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并由学生进行实施。然后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表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学位论文。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并评定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体。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由于大多数参与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同时又在指导若干个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在研究生带领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大学生认为是在为研究生白白劳动,所做的事情其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完全是在被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因而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部分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在最初能够充分重视,但因自己很少能够有机会与指导老师直接交流,而只能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导致自己的工作往往不被指导老师认可和理解,使得指导老师或研究生成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而大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由于不同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有的方向甚至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没有关联。在确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通常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中进行选题,然后布置学生在3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排除学生可能的找工作或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也无法对指导老师布置的选题给出充分理解和消化。基本上采用的“Ctrl-C+Ctrl-V”模式敷衍了事,否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献综述和相关的英文翻译工作。其结果是,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对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作的目的和意义完全没有认识。其结果是被动地在指导老师引导下或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实验,并机械地记录,实际上大脑一片空白。导致部分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抄抄,就是为指导老师做苦力,就是在帮助研究生完成实验任务。而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几乎毫无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洗洗睡觉。针对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但收效甚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有的高校老师甚至要在半学期内指导超过10名以上的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而且设计(论文)选题又不能重复,交叉也不能太多。加上专业老师还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6]。上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导致许多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其结果造成了指导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埋怨,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相互推脱,最终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对目标结果的过分强调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各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或科研课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存在很大差异。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来看,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几乎决定了最终的评价结果。如果某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平泛,其实验结果也必然平泛,但如果该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了选题内容并能做出非常好的论述,那么该如何对其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评定?从目前来看,该生的成绩通常会比选题且有前沿性的大学生的差,即使他们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相当,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当。究其原因是另一名大学生的选题具有前沿性且结果看似“惊艳”,而该生却因为选题平泛且结果也平泛而无法获得相当的好评。但就笔者来看,一个看似平泛的选题,对于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而言,其对该选题的理解可能并不简单。如果他能通过自身努力给出对于该选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如上所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试想,他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呢?虽然对选题和结果的强调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相一致,而且看上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试想,在短短的半学期内,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怎能够在有限的一学期内实现上述目标?答案显而易见。

3现有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全文阅读

中外会计学论文

一、中外《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比较

按照ISEC项目的课程教学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拟定,按照国外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英文版的教学大纲,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英文教材,采用英文或中英文授课,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明辨性思维。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基本趋于一致,但是会计实务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与国外还有一定区别。国内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特别是《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国外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充分比较国内外的《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拟定符合ISEC项目要求的教学内容。

(一)中外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分析。我国的基础会计实务与国外的会计实务还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会计核算程序。我国企业应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设立会计账簿,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立总账账户,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在总账账户下设立明细账户,此外还必须设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两个特种日记账。国外的会计实务比较灵活,没有规定会计科目和必须设立的会计账簿,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立会计账簿体系,称为Accountingsystem(会计系统),包括Journal(日记账)和Ledger(分类账),会计业务多的企业在设置Generaljournal(普通日记账)和GeneralLedger(总分类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立Specialjournals(特种日记账)和Subsidiaryledgers(明细分类账)。例如,我国企业的存货应设置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多个总账账户,国外企业的存货可能就用一个总账账户,即Inventory(存货),或者直接以商品名称作为账户名称。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应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而国外的会计凭证仅有原始凭证,没有记账凭证,直接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日记账,称为Journalentry,即将企业业务的会计分录序时地登入日记账中,再根据日记账登记各分类账簿,称为Post(过账)。因此,我国的会计账务核算程序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国外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为原始凭证———日记账———分类账———会计报表。

(二)中外高校《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基于上述中外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国内传统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部分,会计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会计的含义为起点,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重点围绕借贷记账法介绍工业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实务部分主要介绍企业会计的基本手工操作实务。因此,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应用,还重点强调企业会计手工实务的操作。国外的《基础会计学》课程通常称为AccountingPrinci-ples(会计学原理)或Accounting(会计学),该课程基本介绍了整个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还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国外《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会计业务仅以商业企业为例简单介绍了企业基本的会计业务,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会计要素的重要项目,没有专门介绍会计手工实务,主要通过Excel表格和T字账介绍了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更倾向于讲授财务会计基础,主要为后续的企业财务会计内容的学习奠定会计知识基础,国外《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比国内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广,但具体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内容要比国内的浅显易懂。

(三)中外高校《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编排基本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致,理论部分专门介绍理论,实务部分专门介绍会计手工实务。为了体现专业性,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比较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表述专业性很强,学生反映比较枯燥难懂。例如,会计基础理论的介绍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教材中缺少企业案例,仅仅以例题形式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而且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成为独立的两部分,二者相互脱节。此外,国内《基础会计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仅有部分教材在部分章节提到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相反,国外《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广泛,将案例融入会计理论的介绍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内容表述清楚简单、容易理解。国外教材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在一起,按照AccountingCycle(会计循环),通过企业会计业务循环介绍了会计账户和借贷记账法,具体业务举例也是以商业企业为例,相对比较简单易懂,并且根据各章节内容配有会计报表分析相关知识。国外教材没有专门针对会计手工实务的介绍,所有会计账务处理都以会计系统中的表格或T字账的形式体现。国外教材非常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每个章节专门引入较多案例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内部控制。例如专门介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Sarbanes-Oxley(萨班斯法案)。国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关于财务会计基础部分除了介绍基本理论外还介绍了重要资产和负债项目,还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基本不作介绍。仅有部分教材在会计报表的章节介绍一些简单的会计报表分析内容。

二、中外《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ISEC项目的要求,《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体现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适应性。由于ISEC项目要求安排的课程较多,《基础会计学》课程约有50课时,压缩的课时量也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考虑到中外会计基础实务和教材内容的差异,在拟定ISEC项目《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二者充分融合,选取符合国内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及相应英文教材。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角度选取教学内容,例如将一些简单的会计知识,如会计发展、会计职能、记账方法优缺点等作为学生阅读资料,课堂授课配合案例讲解重点理论知识。考虑到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考取各种会计类证书,以及日后学生多在国内就业等实际情况,应将国外教学内容引入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以国内《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加入国外的案例介绍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而不应直接选用国外的教学内容,特别不能删除国内会计手工实务的介绍。同时,为满足部分学生出国需要,应选用简单的英文版教材,授课过程中简单讲解国外的会计业务,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和国内的会计实务差异。英文教材可以作为学生课后阅读资料,但不能完全依赖英文教材,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不懂英文教材,又听不懂课堂内容,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作者:王蔚高欣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全文阅读

高职会计毕业实践教学革新

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形式,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练习的过程。目前,毕业论文写作是高职会计专业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的常用方法,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会计实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后一次检验,也是对专业性教学的一次综合考核。同本科院校在这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也~直是困扰本环节教学的难题。

1高职会计毕业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毕业实践教学阶段普遍沿用了本科教学的毕业论文模式,有的学校或者采用毕业调查、毕业实习日志、总结等模式,总体来说,学生最终完成质量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毕业论文写作这种模式。大量的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往往被当作毕业之前不得不走过场的例行程序,如何提升毕业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主要探讨毕业论文这种沿用多年的常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毕业毕业论文选题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论文选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要求首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会计毕业论文在选题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会计领域发展动态,运用已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会计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高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深入,专业知识面较窄,对会计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并没有太多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在校学习,很少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写作论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馆里的相关文献资料,论文选题往往存在选题过大、时代性不强、相似选题过多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论文选题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1_2论文写作内容空洞

会计毕业论文应取材于会计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分析、总结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现象、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然后再运用于会计实践环节中,指导会计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使其更好地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大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毕业论文对所论述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罗列数据多,分析论证少,既无深度,也无创意可言;论文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论证不透彻;学生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知识并没有通过论文写作这一过程得到提高。据我院的调查:除毕业论文外,9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行过专业论文的写作,同样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困扰其完成论文的最主要因素。原因之一:多数高职院校极少开设专业的写作课程,在日常教学中也缺乏对学生学术研究和专业论文写作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对研究现状综述、资料收集与组织、论文结构安排、写作规范等写作要领没有基本的感性认识,无从入手。学生认为只要在毕业前多查专业资料就能完成毕业论文,因而不重视早期写作能力的培养。原因之二:高职会计教学目标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只要求够用就行,校内的学习着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一般相对较窄,加之学制较短,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对会计专业理论在实践环节中产生的现实问题很少加以关注及思考,论文写作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思想。

1.3论文写作缺乏逻辑性

全文阅读

我国财务管理学开拓者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我国财务管理学开拓者 论文

王庆成教授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方面著名的财务学家和会计学家。王庆成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同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2年提前留校执教。在长期的财会教学和研究生涯里,王庆成教授为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及有关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

在经历了中的工作停滞后,王庆成教授明确了自己“财务管理为主、政府会计为辅”的研究方向,在1981年2月编写了国内最早的重要财会教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影响了一批批财会人士。王庆成教授是财务管理成为独立专业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极力呼吁和促成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财务管理还仅是会计学、财政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时,王庆成教授在《建立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学》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学科”的“财务学科独立论”,他从国内外财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说明财务管理成为一项独立工作和独立学科的必要性;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财务行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说明加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迫切性。此建议后被教育部采纳,1992年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列入本科生、硕博士生专业目录。在实施利润留成制度时,王庆成教授提出以自筹资金、自理收支、自负盈亏为特征的“企业自主理财模式”,为财政部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经过长期调查,总结大庆油田、北京内燃机厂等企业的经验,概括了“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五项基本内容,原国家经委吸收其基本思路制定了《国有企业经济核算条例》。王庆成教授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述评》一文系统地论述、评价了建国以来财务理论的发展阶段、主要论题和各家观点,并提出适应财务理论创新近期应着重研究的课题,受到财务管理界的广泛关注,被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确定为财务方向博士生的必读文献。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两次改革高潮中,王庆成教授撰写论文先后提出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和深化改革的系统构想,受到财政部的重视,并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制度时采纳其建议。王庆成教授在《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一文中,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预算会计改革等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构想:把总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两个组成部分改为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个会计系统;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方式改为“核定收支、定额拨款”一种基本管理模式;把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改为统一核算;把资金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把原来的三大会计要素重新划分为六大会计要素;把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改为原则上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系统构想》分别于1996年、2004年获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荣誉奖;《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研究》先后于1995年、1997年获全国预算会计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庆成教授的治学之道是“涉猎广博、目标集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王庆成教授取得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与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的。王庆成教授经常深入基层总结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他常说,对研究财务管理学

全文阅读

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探讨

摘要: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角度着重介绍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和要素、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七个方面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主张和研究成果,力求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归集,勾勒出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框架,对今后研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开始环境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20年,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标志着我国开始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随后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从主要是介绍、借鉴、继承和局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探索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下面就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予以介绍: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如孙兴华、王维平、李祥义等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环境会计。崔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此观点为学者们认同最多的。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管理的内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所以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环境会计的对象自然包括自然环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