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监管

会计监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监管委员会

2004年3月9日,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批准了第二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该准则适用于审计师同时审计客户的财务报表和管理当局对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所出具的评估的情况。委员会在准则草案后收到了190余封意见反馈信,随后对准则草案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以提高其可理解度。本文对第二号准则中的重要条款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新准则与草案的差异之处。依照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二号准则已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候最后的审批。

综述

PCAOB多次强调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的重要性。委员会还特别说明,“有效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对公司管理其事务,尽到其对投资者的责任至关重要。公司管理当局、公司所有者-投资公众-和其他相关方都需依赖公司呈报的财务信息来制定决策。”

委员会在其宣布采用第二号准则的公告中还指明,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程序,维持有效内部控制,包括定期评估都是有成本的。然而委员会强调开发、维护和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利益是多样的,同时,“主要的利益……是给公司、公司管理当局、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联方提供了一个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基础。”与准则草案相比,新准则在成本效益原则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管理当局的责任

准则指出了审计师执行一项符合要求的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条件。正如SEC在实施萨班斯法案404节的规定中所要求的,管理当局必须:

-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

-使用适当的控制标准(如COSO标准),评价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全文阅读

政府会计监管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措施,对政府会计监管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监管失灵在我国,由于会计信息监管部门众多,也由于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影响,相关监管部门纷纷确立自己的会计监管权,争相出台非正式的规定,以优先确定本部门的监管权,限制其他部门的争权,而且部门的利益驱动使各部门在自身出台规定时不可能主动与其他监管部门进行协调、内部监管的不利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主要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内部监管的不利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主要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外部监管不利、加强对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督、完善上市公司的自我监管、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设、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可以防止公司操纵会计信息生成以及披露,督促注册会计师诚信执业,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在造假案之后,会计监管成为防范制止会计造假问题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我国也试图从会计监管入手对会计造假进行治理,但会计监管的实际效果不佳。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府会计监管

0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这些事件无一不产生轰动性的影响。而我国也是会计造假案件频发,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和投资者信心正经受着严峻考验。毫无疑问,会计信息的失真给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建设时期,这些问题足以动摇市场公平和效率的基础、干扰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随着每年监管措施的逐渐加强,会计造假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我国低风险的法律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府会计监管的实际效果不佳。而上市公司内部,代表投资者实施会计监管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董事会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阻碍了内部监管的正常运行,监事会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它的监督职能远未发挥出来,出现了严重的虚化现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总之,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可以防止公司操纵会计信息生成以及披露,督促注册会计师诚信执业,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会计监管制度的外生性,使得会计监管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可以从我国近几年大量出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的案例中得到印证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监管失灵在我国,由于会计信息监管部门众多,也由于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影响,相关监管部门纷纷确立自己的会计监管权,争相出台非正式的规定,以优先确定本部门的监管权,限制其他部门的争权,而且部门的利益驱动使各部门在自身出台规定时不可能主动与其他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我国的现实问题是,立法给予了政府会计规范的制定权,却没有明确政府会计规范制定低效或无效时应承担的责任,政府的权力与责任是不对等的,政府会计规范行为取向是单一的,搭便车的心理使公众不愿过问政府的行为及其影响,而慑于政府的权威,特别是在缺乏民主意识的情况下,更使多数人对规则的制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叹,对舆论的不重视又使公众唯一可以利用的正面武器被搁浅。

全文阅读

会计监管加强

【摘要】近年来,会计造假事件屡屡发生,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会计监管有名无实,这已成为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加强会计监管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监管弱化是杜绝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探索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但会计造假事件屡屡发生,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信任危机,给国家和个人带来重大的损失,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加强会计监管,从根本上扭转会计监管弱化是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会计监管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适应,在某些领域和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是有增无减,会计监管是有名无实,这已经成为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些单位一切领导说了算,会计法规可有可无,会计人员往往不敢违背领导的意思,没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往往是随风倒,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有的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却往往受到打击报复,得不到妥善处理,严重地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使会计监管成为事后反映,成为了一种摆设,失去了会计监管的意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管职能。因此,强化单位会计监管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管工作是当务之急。

二、会计监管弱化的原因

一是我国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会计环境十分复杂。一些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或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会计人员,经受不住压力或诱惑,成为会计造假的工具,丧失了会计监管的职能。

二是不能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导致会计监管的弱化。会计具有监督管理的职能,监管贯穿于财会活动的始终,形成监管和服务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但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管的关系。与领导发生矛盾时,服从领导意图为先。会计人员在涉及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上怕犯众怒,不敢监督。

全文阅读

会计监管与会计监督论文

1我国的会计监管工作现状

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人员负责处理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而管理会计涵盖了部分非财务指标,从价值的视角管理单位整个经济活动,主要是面向单位内部的分析管理。现阶段,我国会计监督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驱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账务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乃至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秩序。为了规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会计行为,我国已建立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执行情况的监管。我国的会计监管和会计监督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有效的会计监管与会计监督制度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会计监管的执法主体是财政部门《,会计法》赋予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的只是会计资料的检查权,而没有赋予其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所以他们不是会计监管的执法主体。会计监管的方式和方法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用,通过制定会计政策,提供会计信息,进行交流经验、监督检查等措施,积极为基层单位和会计人员服务。

2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会计监督的局限性及会计人员缺少保护

会计人员一方面代表国家的利益,对单位履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作为单位的一员,又是单位利益的直接受益者,衣食住行用都依赖单位。当单位的某些做法与国家利益互相冲突时,会计就处在“两难”的位置。明知同流合污不对,但坚持原则就很可能会遭到打击排挤,也就是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因此会计监督讲起来重要,做起来难。一些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而下岗。

2.2法制观念淡薄及对违法违规问题处理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对单位领导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些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习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处理会计事务。有的是非自己人不用,有的是宁要驯服的会计,不要明白的会计、会监督的会计。这就造成会计监督名存实亡,也就为、挪用公款、违法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每年查出的违法、违纪金额都相当巨大,屡查屡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直接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很少,或处理太轻,许多总是不了了之,没有触动他们的切身利益。

全文阅读

论会计信息监管

摘要:当前,对会计信息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管者和会计主体的博弈上,通过博弈得出若干个关键因素,进而提出监管办法。但这些因素间却是相互矛盾的,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监管办法的实施将变得愈加困难。要完善法规体系中的配套惩戒措施,加大政府监管并突出财政部门在监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加强对民间审计的监管。

关键词:会计信息;监管;理想办法

中图分类号:F2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61-01

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秩序,既不利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引导,也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配置。会计信息失真既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损害企业的利益。在当前会计生产方式下,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主要由国家机构和政府部门制定的法规、准则、制度等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包括政府部门、审计部门、中介机构等来执行。相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进行适当监管,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主体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频率,保证相关者的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的问题,不少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杜兴强(2001,2002,2003)从产权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决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于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力的是由“企业所有权分享、会计信息管制和利益相关者道德因素”组成的稳定三角结构,肯定了会计信息监管部门的作用;彭加生(2002)对政府进行会计监管的效力进行了边界分析,认为不仅巨大的违规成本在查处率很低的情况下使无效的而且很高的查处率在过低的违规成本下也是无效的,政府必须“双管齐下”,会计监管才有效;吴联生(2003)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并分别从会计域秩序、信息不对称和人类有限理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同成因,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对会计信息的监管的必要性。王雄元、严艳(2003)者认为政府干预的理性因事而异,过度干预使企业不仅获得了会计信息隐藏的权力和合法性,还可能会因为各种制度规则的不统一获得了会计信息故意失真的权力,因此干预或强制信息披露可能使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恶化。王玉蓉,卢方元,姜丹等(2004),李志强(2006)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监督者与做假者进行了博弈分析,认为有效的监管必须要低的监督成本,高的发现率和处罚金额。王建成等(2004)把政府和各企业间的博弈分析结合,指出会计信息失真即依赖于惩罚性失效水平,又依赖于政府的会计信息管理偏好影响、强制性影响和惩罚性影响水平。

综合当前的研究不难看出,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管主要是建立在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查处概率和加大惩罚力度上。但目前,这三个方面却又是相互矛盾的,提高查处概率必定会增加监管成本,而查处概率上不去的话,惩罚力度再大也没有用。同时过度的干预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再者,从这些学者博弈方程的结果也不难看出,无论三者均衡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还是无法彻底消除会计主体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和倾向。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大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多样,企业的会计信息均衡失真水平也将会加大,再加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会计信息的监管面临着困境。

一、会计信息监管面临困境的原因

由于利益的驱使、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有关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低下以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会计信息监管上的种种困难。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及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解决解决(吴联生,2003),但是却不能解决会计信息来源和使用的社会性与会计信息生产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也就是会计信息监管难度很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全文阅读

银行会计监管

一、大陆金融会计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银行业会计制度的变迁

简单地讲,大陆银行业会计制度经历了不审慎、非常审慎和完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曾经的不审慎。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陆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的任务是记录、报告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实质上没有现代会计关于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比如,当时没有资产负债表,只有资金平衡表,没有资产等于负债加权益的基本等式;不允许对

经营中形成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没有给予企业和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等。

关于非常审慎。1992年,大陆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两则两制”),当时被称为“会计风暴”。之所以被称之为“会计风暴”,是因为它完全改变了大陆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比如,建立了新的会计等式、使用借贷记账法、允许计提呆账准备等。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陆的会计制度更加重视审慎性的原则,出台了多个提高审慎性的会计制度,如大幅度提高应收账款、贷款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缩短应收利息的核算期限。这里举个最突出的例子,目前,我们关于应收利息的确认比国际会计准则还要审慎,我们规定,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以上通常被简称“双90天”政策)。我们的会计人员普遍反映,“双90天”政策比国际会计准则好用。

关于完全国际化。2005年8月,大陆财政部印发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有关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标志着大陆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套会计准则使用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与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几乎一一对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承认大陆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工作是非常认真的、负责任的。在会计准则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两次派出专家组,把我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细致的对照、分析,然后才郑重承认大陆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重大差异。同时,大陆对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纳了中国大陆关于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做法,于2007年2月重新修改了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规则。中国大陆的一位专家已经被任命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专职理事。

我们当初也认为,大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速度有点过快,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问题是最复杂的,我们的上市银行能否很好地执行?目前,新会计准则在上市银行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非上市公司也在准备执行。其原因可能是,自*年开始,大陆证监会要求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告须按国际准则编制补充财务报告,并请国际会计公司(主要是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这一要求已经执行了6年。

全文阅读

会计监督管理

关键字:会计监督再思考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只有核算就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的建议。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特定主体制定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行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

一会计监督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目前的会计监督现状却令人堪忧,大量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内部职务犯罪的案例等充分表明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不利现状和加强会计监督紧迫性。

会计监督的地位越来越微妙化,因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不同,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建立在会计监督之上的。会计监督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从本企业经济利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的控制、分析和审查。而审计监督往往是在企业外部,利用抽样等方法,来检查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客观公允,并出具意见书。会计监督和行政管理监督也不同,同样道理,会计监督也不等同于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么把会计监督放大化,替代了上述的种种监督,有越俎代庖之嫌;要么完全放弃了监督,有名无实。

二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

企业不规范经济行为大量出现,经济违法犯罪方式多样;会计信息失真,侵害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控制方面,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得力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在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内在原因;在外部监督方面,国家监督的乏力与社会监督的不到位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全文阅读

政府会计监管经验对军队会计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266-01

摘 要 在促进军事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军队内部管理,维护军队经济秩序和提高军费使用效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深表忧虑。因此,如何加强军队会计监管,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是当前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监管 军队会计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背景及含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所生产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在最近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自律的严密性、独立性、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颇多的质疑,于是会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针对如何加强政府会计监管、政府在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那么,什么是政府会计监管呢?各国学者对政府会计监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斯蒂格勒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需实施必要的监管,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当市场存在失灵时,政府由于自身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可以通过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进行法律惩戒等手段修补会计市场失灵。施莱弗和格莱泽发表了《监管型政府的崛起》一文,对政府监管的历史背景及监管执法与法庭诉讼的差异作了比较分析,以美国政府行政监管的历史为例,归纳了监管的优势。

目前理论界对政府会计监管尚无明确定义,但当前人们对会计监管的含义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监管是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种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更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的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政府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连续性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政府会计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监管是对会计主体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这里的外部监管包括会计行业自律(如会计师协会)、民间监管(如公共媒体等)以及政府的监管。

可见,政府对会计的监管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的,由于政府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同时它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监管就是政府为了保护市场各参与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和运转,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指导或强制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的行为。

全文阅读

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

摘要:“会计管理”概念在理论和实务上,会计管理与会计监督、会计控制等概念时而融合时而区分。本文通过对三个概念的辨析证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各有其不同的标准和目标,又有共同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对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等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三者的外延逐渐融合和模糊;三者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其核心和共同基础是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系统。

关键词:会计管理 会计控制 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全文阅读

基于会计信息监管特性的会计监管政策分析

摘要: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管政策有其复杂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会计信息及监管政策的特性入手,分析了会计监管政策不完善的若干表现形式,以期为改进我国现有的会计市场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监管政策研究存在问题

一、会计监管政策指导思想定位不准确

正确的监管理论指导能保证制定出的监管政策是顺应正确的经济运行方向。但在我国的会计监管实践中,政府在制定会计监管政策时,大多是干预会计市场的运行状态,政府制定并推出会计市场监管政策未必都是恰当的。根据制度非中性观点,在转轨过程中由于部门等利益集团的影响可能存在制度“偏袒”,保护某一集团的现象。因此,在缺乏有力监管机制的情况下,政府会制定并推出一些有利于偏袒某部分市场利益主体的会计市场监管政策,从而制造新的矛盾。如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的“会计委派制”制度(政府向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其实质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直接监管国有企业财务和经营)及政府对民间审计的价格管制制度(由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制订)等。这些措施的推出是对会计市场运行的不恰当干预,并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会计委派制”的不良后果是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造成政府直接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同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宗旨、“政企分开”及两权分离的原则发生了冲突;民间审计的价格管制制度导致民间审计的稀缺或供给过剩。实践证明,政府监管政策可以有效修补会计市场失灵,适当的监管政策有助于改善会计市场,进而消除或减轻会计市场失灵。反之会加剧会计市场失灵进而降低会计市场的效率,甚至破坏整个会计市场。会计监管政策的指导思想制约着会计市场的定位、发展方向及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我国会计监管政策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法制、规范、自律为方针,通过规范求得会计市场的发展。因此,在制定会计市场监管政策时,应将监管政策能否促进资本市场公平和富有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作为考虑的依据。

二、会计监管政策的核心不突出

(一)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不完整 构建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是由于会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市场逆向选择后,无法区分好坏会计信息披露的直接后果是资源的不良配置,即逆向选择的产生是根源于缺乏区分高低品质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解决途径只能是要求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必须采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目前,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法律规范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我国已经颁布的信息披露法规有《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股票上市规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对重大事件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完整,商业秘密和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界限不够明确,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

(二)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格式规定不详细 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过分倚重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而对于一些与投资者决策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监管信息、背景信息、责任信息等没有做出详细规定。因此,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应规定各种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如进一步扩大会计信息范围,加强会计政策信息有效性和时效性的规定;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格式,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格式的规范和简约,防止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利用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格式对真实会计信息进行篡改,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理解性、公开性和准确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滞后 在现有的制度下,季报与中报、年报在披露时间上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了防止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滞后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应通过会计制度修订和完善,缩短年报、中报的披露时间,给季度报告留出时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