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纤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重要材料。“十五”时期,我省化纤行业快速发展。*年,全省规模以上化纤企业199家,工业总产值619.1亿元;化纤产量557.8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比年增长2.6倍,占全国产量的39.2%,占世界产量的15%左右。但随着国内外化纤产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我省化纤行业产业技术层次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生产能力增长过快、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日益显现。为加快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化纤行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化纤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加快推进技术、品牌、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化纤行业既快又好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通过不断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的化纤生产、营销和研发创新基地。到“十一五”末,化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化纤差别化率从目前的25%提高到45%;常规纤维的优质化、系列化程度显著提高;高性能、功能性新型纤维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化纤在装饰、产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化纤所需的上游原料生产适度发展,化纤与高档纺织面料的联动开发稳步推进,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不断完善。
(三)重点发展方向。近期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点发展下列技术及产品:
1大型化、精密化直接纺涤纶超细长丝生产技术。
2新型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及高档纺织面料一体化研发生产。
3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及相关功能性纤维。
伴随纺织化纤工业的发展,硬实力建设已基本完成,纤维流行趋势的是增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工作。
长久以来,在纺织工业中纤维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比较质朴。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产业链整体价值提升的重任,产业链上下游均纷纷加快创新步伐,以期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2012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化纤协会)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概念,力求从源头提升中国纺织工业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2012/2013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自去年第一次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反响,今年化纤协会充分调动了生产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以主动申报的形式向企业征集产品,至申报截止期,共收到了来自68家企业的上百种产品。同时,化纤协会还从近年的新产品开发贡献奖等重要奖项的获奖产品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与企业申报产品一同建立产品数据库,从而保证流行趋势产品的代表性及全面性。
2013年1月16日,“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产品评审会于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以及来自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纤总公司等上下游行业相关单位、科研院所的主要领导和专家近3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对入围产品进行评审、讨论。与会领导及专家高度评价了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题的入围产品,普遍认为产品多样化、范围广,对下游企业引导性强。
王伟在会上发言时指出:“伴随纺织化纤工业的发展,硬实力建设已基本完成,纤维流行趋势的是增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工作,对推动整个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勇对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年入围产品涵盖范围广,对指导下游企业应用、引导企业开发产品以及促进行业间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个别企业自行纤维新产品的背景下,整个行业统一进行纤维流行趋势的,有效地规范了口径,大幅提升了的影响力,对纤维品牌培育和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华大学现代研究院的王华平副院长作为化学纤维行业的领头学者代表,在会上对于纤维流行趋势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是以政府为背景,研究院所和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搭建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平台,大力推广中国的纤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目前化纤行业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的流行趋势。”
会议最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协会将在2013年3月第十届纱线展期间,在以“纤动世界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国纤维馆中推出“2013 /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希望能够通过这两个平台将行业内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企业容纳进来,共同开创和推广市场,引导消费,共享营销环境,将国内最新,最前沿,差异化程度最高,同时也将国际领先的化纤新产品传递给下游制造企业,介绍给终端消费者。共同培育品牌,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化纤行业高速发展的是成长之痛,受原料成本高企、常规产品趋同性发展、下游纺织业景气程度下降等影响,许多化纤企业陷入为日益微薄的“蝇头小利”而挣扎的境地。差别化发展这一概念并非陌生,业内也已经提倡多年,但是真正能够将差别化作为主攻项目的企业还为数不多。然而日益激烈的市场又不得不让企业思考出路。发展是永恒的,在化纤行业“总量”的攀升中,发展差别化纤维也终究成为一种趋势。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否已经将差别化纤维落实到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企业都表达了共识:差别化是必然的出路,差别化发展将带来中国化纤行业的春天。
长期硬伤
我国化纤行业获利空间大幅压缩,徘徊于“微利时代”,而“微利”的原因除了国内化纤生产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差别化率低是重要硬伤。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但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是常规产品趋同性发展,产能不断扩张;随着原料价格飞涨且震荡频繁,企业的加工区间被压缩至不合理的状态,盈利十分艰难;另外,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高附加值和高新聚酯生产技术进行封锁,使得我国化纤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和技术含量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仍需要大量进口差别化纤维作补充。
涤纶长丝在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占据三分之一的分量,但是其差别化率之低令人担忧。2006年,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提供的“涤纶长丝排名前50名企业产能分析表”中显示,直接纺产能为811.1万吨,占了总产能的85.54%,直接纺占如此大的比例,差别化纤维的产能可想而知。由于聚酯工业国产化,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的熔体直接纺装置得到了快速发展,装置规模不断扩大,直接纺比例不断提高。大规模直接纺生产线产量大,转换产品成本高,生产灵活性差,而且技改费用高,开发差别化产品成本高。直接纺的大量上马,直接导致了产品同质化严重,进而引发低价竞争,企业亏损。直接纺原本属于先进生产技术,为何先进生产力没有产生良好效益々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在化纤协会公布的“2005年差别化涤纶长丝产量细化表”上,明显可以看出即使在差别化产品中也是“差别化不够”。数据显示,细旦及超细旦总产量为150万吨,粗旦为65万吨,两者总产量215万吨,占差别纤维总量的27.2%,而有光、大有光、全消光、有色总共为160万吨,占总量的20.2%。这些差别化产品加起来占了差别化产品的一半左右。其他如抗静电、导电、防紫红外等功能性纤维产量仅在1万吨以下。可见,目前差别化只是解决了粗细、色光等问题,但是更多的功能性差别化产品没有得到大力开发,远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直言不讳的指出,目前在涤纶长丝发展中,品种少、质量不稳定是存在的最大问题。“不要再盲目发展,这条路没有希望,要研究如何挖掘潜力,研究如何创新。”许坤元说。
目前,我国化学纤维的差别化率不到30%,远不及发达国家。而有数据显示,国际上差别化率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恰恰是我国差别化纤维的主要进口来源。
据海关进口统计,目前我国从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进口的差别化纤维,特别是差别化腈纶,占到需求总量的50%。以腈纶为例,在我国仅复合清涤纶、有色腈纶、高吸湿腈纶、高收缩腈纶等常规品种进行批量生产,阻燃腈纶(腈氯纶)利用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但总体规模不大,而一些高档次的改性品种还刚刚起步,差别化纤维品种仍需大量进口。据海关进口统计,目前我国从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进口的差别化纤维,特别是差别化腈纶,占到需求总量的50%。
开栏语:“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形势,纺织人通过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在“十二五”收官之际,本刊特开设“收获十二五,迈向十三五”系列报道,通过行业梳理、专家观点、企业经验分享,为读者总结纺织行业“十二五”发展成果,展望“十三五”发展前景,以期全面呈现产业布局及发展。
告别“十二五”,迎来“十三五”。在这关键节点,化纤行业也在积极、有序地进行“十二五”阶段的各种总结,科学、系统地制定 “十三五”阶段的发展规划,以期早日实现从化纤大国到化纤强国的转变。
出镜嘉宾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端小平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华平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深加工室高级工程师、副主任 廉志军
浙江金汇特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 高琳
成都丽雅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付金丽
3月16日,中国化纤行业“走出去”高峰论坛暨第六届二次理事会议在上海虹桥宾馆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许坤元、副会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周翔、蒋士成、孙晋良、姚穆、俞建勇,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调研员陈新伟、产业政策司原调研员孟颖等领导和嘉宾,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代表,行业媒体等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理智、主动“走出去”,全面开展全球布局
在中国化纤行业“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发改委外经所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童继生、上海光明集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张琳、国家开发银行处长相红民分别就“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等行业热点给予专业建议和经验分享。
据张建平介绍,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双边与多边协议,各个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建议企业在“走出去”开展全球布局的过程中,要抱着“国际产能合作”及“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态度进行规划,而不是“转移落后产能”。另外,中国提出了与发达国家进行“第三方合作”的具体主张,将发达国家的研发优势与中国制造业的丰富经验和富余产能相结合,以合作而非恶性竞争的姿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基建水平,寻求国际产能合作在认识层面的突破。
张琳分享了光明集团“走出去”的心得,并结合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提出了国际化过程中的 5 项原则,即要契合公司发展战略、懂得利用协同效应、价格可接受、风险可控,以及保证被并购企业的团队本身是优秀的。
童继生介绍了上海纺织“走出去”的总体思路,提出了“6 + 6联动”和“1 + 5布局”战略。他建议化纤企业可以在高端领域与国外产能展开积极合作及收购,在中端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后他强调,企业要实现“抱团”走出去,避免恶性竞争。
相红民以华为技术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为例,总结了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走出去”项目,必须结合当地国情和发展阶段;加强自主研发、切实提高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走出去”的业务价值和收益;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前协商融资条件,不留资金缺口。
高勇作总结发言时指出,随着纺织企业“走出去”规模的扩大,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化纤行业的“走出去”也是水到渠成。以前,棉纺企业在海外布局更多的是被动型投资,他期望化纤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全面开展全球布局。
2010年全国专业纤维检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以提高纤维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全面履行职能,不断加强纤检基础建设、能力建设、行风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为纤维产业经济、纺织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作出新贡献。
各级纤检机构要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为重要抓手,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深入扎实开展纤维质量监督工作
1 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扎实做好棉花质量监管工作。按照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加强棉花收购加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棉花混等混级、异性纤维问题的专项整治和“两小一土”非法加工问题的综合治理,加大对新体制企业货证不同行、标识不相符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力度。
2 严格落实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促进棉花加工企业整体质量意识提高。严格落实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资格审查复查制度,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落实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加强对收购加工棉花的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棉花质量监督检查的信息反馈,加强对棉花质量状况和质量形势的分析预测。严格落实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制度,规范质量信用类别评定,促进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3 完善制度,加强考核。建立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考核制度,落实棉花质量监管责任。修订完善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加大新体制企业监督检查和无证企业查处力度,补充完善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4 加强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围绕规范非棉纤维企业收购加工行为和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及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毛绒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继续加大加工环节毛绒纤维加工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力度。集中开展蚕茧收购加工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抓好春茧收购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加强麻类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查处掺杂掺假、混等混级、以次充好、质量标识不规范等质量违法行为。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促进企业履行质量义务,推动企业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切实提高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性。
5 加强制度建设,有效提升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水平。完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督察工作制度,加大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现场督察力度,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和企业质量责任的落实。着力加强非棉纤维加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建立非棉纤维加工企业质量信息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非棉纤维加工企业质量档案,健全年收购鲜茧10吨及以上的蚕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开展企业质量信息汇总、分类评价、分类监管与服务工作,提升质量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是中国化纤史上举办的第一届“科技大会”。
6月16日,“纤维新材料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工程前沿技术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在连云港隆重举行。本届“中国化纤科技大会”的举办时逢“科技三会”召开不久。今年的“科技三会”是继1978年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科技会议,在会上再三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总书记说:“科技创新是当下破局的突破口,五大发展理念也要以科技创新为底色。”对于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中国化纤工业来说,科技创新无疑也是 “当下破局的突破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吸引了诸多来自化纤行业的科研工作者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张全兴,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卢卫生,工信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等专家领导以及化纤企业代表、科研院所代表、高校师生代表约3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以“科技引擎、绿色制造”为主题,围绕“智能制造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前沿技术”、“高性能纤维材料前沿技术”、“生物基化学纤维发展科技”、“聚酯产业链发展科技”以及“绿色纤维”等议题,多视角探讨纤维材料前沿技术,推动化纤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
1问 过去五年做了什么?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大会上说道:“我经常在许多场合宣传我们中国的化纤,我总是说‘化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比如手术缝合线是可溶性纤维做的;比如落地窗帘既要采光又要隐私,防折射纤维可以办到;比如用在大飞机、隐形战斗机上的高性能纤维等。而在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纤维背后都离不开两个字――科技。今天在这里我要说‘是科技改变了化纤’。”
过去五年中国化纤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端小平从行业整体技术进步、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绿色制造技术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五大方面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介绍。
在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方面,许多关键性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其中以“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关键技术开发”为代表的6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产20万吨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生产技术”、“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为代表的13项技术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编者按:2月9日,质检总局办公厅印发《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这标志着历时一年半的规划编制工作最后圆满完成。本刊全文《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期,是纤维产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纤检事业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纤检事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十二五”时期,纤检系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纤维产业经济形势,秉承“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来,纤检系统坚定不移抓质量,棉花质量“身份证”制度基本建立,棉花公证检验数量由2009年度的255万吨增长到2014年度的514万吨,连续三年实现棉花公检全覆盖;已建立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3111家,质量诚信体系初步建立。全力以赴保安全,战胜了游资大肆炒作对棉花质量的冲击,守住了棉花质量安全底线;严厉打击“黑心棉”絮用纤维制品,端掉制假售假窝点近200家,开展“阳光纤检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宣传受众近百万人次,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故。一心一意促发展,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动纤维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重点支持新疆、内蒙古、广西三个地区纤维产业经济发展;实施了与国际接轨、先进的纤维仪器化检验质量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纤维产业提质增效;全过程参与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性依据,为政策落实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改革创新强质检,建立了以监督检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三项制度”为支撑的监督管理体系;建成了检测规模、检验能力居世界首位的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体系,配备524台套大容量快速检验仪(HVI),年检测能力达到800万吨,是“十二五”初期的1.3倍;两项研究填补我国检验技术领域空白,获国家专利18项,科技奖励43项,获奖论文15篇。这些成绩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纤检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服务全局工作,始终坚持把纤检事业置于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工作大局中统筹推进,紧密配合产业改革和产业政策的推进实施,找准自身服务发展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任务,保证发展方向正确。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纤检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保证纤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始终坚持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知不足而后进”“防患于未然”,不断适应新形势,实现纤检事业新发展。四是坚持提升工作有效性,始终坚持将纤检事业与服务纤维产业、宏观经济结合起来。始终强调以工作有效性作为衡量纤检工作得失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纤检工作真正有为、有威、有位,促进纤检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纤检事业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球看,“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B,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展没有变。
从纤维产业发展看,经过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的发展,我国纤维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纤维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纤维加工能力、数量供给和需求正向平衡方向发展。“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新战略的实施,为加快传统纤维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走出国门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纤维产业将向区域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纤维种植区域向西北、西南区域转移集中,纺织行业将向提质增效、丰富产品结构以及优化区域布局方向转变,开放和协同发展的纤维产业布局在深度调整中完善。从纤检事业发展看,国家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成为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要素,发展质量已成为重要国策。质量为先成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企业以质量谋长远发展,发展质量成为纤维产业共识。经过我们三十多年的努力,纤维产业质量安全责任基本清晰,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纤维产业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纤检事业正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
宏观
中纤局组织完成2008年9至11月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监督抽验工作
中纤局近期对2008年9至11月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进行了监督抽验。此次监督抽验涉及江苏、山东、重庆、四川、广西和淮安、泰安、湖州、南充等9家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实验室的公证检验样品。此次监督抽验综合相符率为81.5%,其中毛茧出丝率、清洁和洁净指标的批次相符率分别为80.6%、88.9%和75.0%。山东省纤检局监督抽验批次相符率为100%。
此外,中纤局于11月7日至13日对2008年9至11月的生丝公证检验进行了监督抽验,共涉及山西、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云南、陕西省检验局(所)和浙江省湖州、江苏省淮安市纤维检验所等10家生丝公证检验承检机构的生丝公证检验样品。此次监督抽验综合相符率为95.0%,其中均匀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抱合指标的综合相符率为100%。清洁和洁净指标综合相符率分别为82.5%和87.5%。山东省纤检局和江苏省淮安市、浙江省湖州市纤检所监督抽验批次相符率为100%。
中纤局组织的麻类纤维公证检验监督抽验涉及湖南省岳阳、常德、益阳市纤检所和湖北省咸宁市纤检局等4家承检机构9月至11月的麻类公证检验样品,监督抽验综合相符率为90.9%,湖北省咸宁市纤检局、湖南省益阳市纤检所监督抽验结果相符率为100%。(来源:中纤局)
2008年麻类纤维加工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中纤局部署,2008年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等纤检机构开展了麻类纤维加工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活动,检查覆盖了麻类纤维重点区域的加工企业,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36人次,检查麻类纤维加工企业83家,检查苎麻精干麻6322吨、亚麻打成麻1027吨。重点查处和纠正了混等混级、质量标识不规范等质量违法行为,查办案件17件,涉案金额9万元,罚没款5万元。
麻类纤维执法检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规范了麻类纤维加工企业行为。二是积极投身于苎麻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建立了质量信息档案。应予关注的是,由于苎麻纤维加工行业受国家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影响,生产规模较小、加工工艺落后的企业都已关停,关停企业占到应检查企业总数的65%。(来源:中纤局)
2013年已经过半,这一年是“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化学纤维系列产品依然是纺织工业的基础原料,目前化纤已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0%以上,在棉花等天然纤维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化纤工业依然承担着下游纺织工业原料保障的任务更显得尤其重要。“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将对纺织工业在品种、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化纤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化纤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化纤工业转型升级对于纺织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虽然我国化纤产量已占全球的60%以上,其中涤纶纤维类产品更是占据亚洲地区总产能的70%以上的水平,并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扩大之中,我国的常规聚酯、涤纶等产品的技术装备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看,化纤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是化纤长丝工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新产能扩大惊人存过剩隐患
2013年期间,国内地区涤纶纤维生产装置计划投产的生产厂家依然比较多,数据显示超过20家。加上2013年国内地区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新产能的投产,2013年我国聚酯系列产品实际可能投产的新产能将达到550万吨以上,其中也许有部分新产能将在充分考虑其生产效益以及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等因素存在,也有可能会延迟开工时间。2013年产能虽然增长幅度仍然较大,但是下游企业需求数量是否也能随之成正比例增加呢?
2013年国内几大权威机构也对各类化纤品种消耗需求做了粗略的预测,预计聚酯产品需求预期增长为10%左右,涤纶短纤维为6%~7%、涤纶长丝需求预期增长为12%~13%、瓶片为10%~12%、薄膜为8%~10%。涤纶长丝纤维系列产品产能大容量扩产,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随着各种生物纤维以及其他化纤品种纤维产能的不断扩张,下游生产厂商选择原料品种的余地也就更大,那么涤纶纤维产品的市场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而到2014~2015年期间,我国还将有少数厂家新的有效产能投放到国内各个市场上,如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熔体直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其中差别化涤纶FDY品种15.4万吨、POY品种7.1万吨、DTY品种7.5万吨。
2013年上半年,江苏省发改委又分别对江苏立新化纤科技40万吨、吴江巨诚高新材料60万吨聚合纺长丝项目进行批复,两项目均位于江苏盛泽地区。
以上产能全部合计计算,到2014年以后,我国的涤纶长短纤维实际生产量也将出现大幅度的递增,而目前常规涤纶纤维的生产数量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下游纺织企业的需求,今后,国内地区一些涤纶纤维生产企业必须要开始考虑,如何消化掉自身生产出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