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话题设计论文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语课文话题设计论文

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课文所传达的信息,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包含的词语、词法、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语言教学只有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其功能和生命力。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舞台,把课文内容作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议论、评价、延伸和借鉴等言语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secretis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the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the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全文阅读

话题设计高效课堂论文

一、话题设计的核心要求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话题设计的核心要求就是一点原则和一个中心。

1.话题的设计有一个根本的原则是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话题不能只代表少数学生群体的利益,而要关照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既能照顾优等生的发展,又能促使后进生的进步。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本学期我在班级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语文学习的知识向来有繁杂散乱的特点,为了给学生一个清楚明晰的预习方向,每课我在做导学案的时候都提供一个大方向的探究问题给学生做为备课的导向,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就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对话交流。

举《观潮》的预习问题做例子: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在文中的发现,说说你的理解?《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设计话题时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以教学的重难点为中心。教学中的重点是指学科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是指学生较难理解或较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要设计好对话教学中高效的对话话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做足备课的功夫,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话题。

这里我举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白鹅》为例,我设计的预习问题是: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白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个问题设计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是一只高傲有趣的白鹅;第二个层次是学习作者究竟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白鹅描写得生动可爱,学习了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描摹的方法,还品味欣赏了生动风趣的语言,从而理解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生围绕预习的大问题,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全文阅读

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艺术

摘 要:对话课堂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是阅读课堂上非常核心的部分。但当前一些阅读课堂上的对话形式较为单一,对话内容也较为简单,一段时期下来,整体的话题内容也没有很大的改变,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导致课堂效率降低。而丰富多变的话题艺术就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通过对不同的话题进行设计,对每个不同的话题设计相对应的话题背景、对话内容以及对话要求等,就能够提高学生对对话课堂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对话课堂;话题设计;设计艺术

对话与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活动,相较于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对话的艺术性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所考查。与此同时,在对话课堂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并且得到提高,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与人交往交流的自信,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因此,丰富的对话课堂的课题设计艺术对学生非常有利,有必要进行仔细研究。

一、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艺术的概念简述

1.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艺术

顾名思义,话题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内容,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想法,那么对话课堂也可以说是以对话为主要上课形式的课堂。而话题设计艺术则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所设计的对话课的课堂内容,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不同内容设计相关的话题,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对话课堂的学习当中,因此,这种相对繁琐的对话设计也是一种授课的艺术。

2.同样的话题会有同样想法的学生,也会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他们对话题的认识以及辩论,就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对话课堂的乐趣

另外,在进行话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克服这些困难为学生进行话题的设计,从而确保话题的内容以及最终的结论都能够适当开启学生的思维以及与人对话的能力,因此,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全文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探究

【摘 要】随着《新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论断的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对话”便成为教师们热烈追捧的教学模式。但如何开展,尤其是如何设计“话题”则是首要和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标 阅读教学 话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7-01

阅读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最佳媒介,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积极探究的问题。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话题内容和设计形式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注重话题设计,不但要科学性、层次性,还要趣味性、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拓展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话题设计注重层次性,应由浅入深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教师在设计话题时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之上,以保证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这点就需要教师经常与学生深入交流,建立沟通桥梁,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现状,通过合适的话题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应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思维。比如《曹刿论战》属于一篇史传散文,其内容故事性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鲁庄公讲故事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先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演绎小组。选出鲁庄公和太子的饰演者,然后由鲁庄公为太子讲故事,选“曹刿请见”和“长勺之战”任意故事来讲,通过饰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熟悉教学内容,由被动的记忆模式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讲故事不代表背诵课文,而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通过语言加工出来,在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二、话题设计应突出文本的关键点

在设计话题时,要注意选择能够体现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根据文章体现的重点设计出恰当的话题,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章的深处,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时,在把握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关键点上,要求学生围绕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如何被化解的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互动,通过自主解读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分析人物语言,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特征。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五次变化;《孔乙己》中侧面描写所反映出来的孔乙己性格特征;《杨修之死》中主人公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等等,这些在文章中起到贯穿全文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很强的悬念和较高的思考点,从此处切入能很好的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学生的辩论和争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能不断的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全文阅读

语文导学案的“三个追问”的意义和价值

实施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基础上的新型课堂,学生不再提心吊胆、诚惶诚恐,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开启,生命受到了尊重。不可否认,目前确实有一批导学案质量不高,甚至违背学习规律,设计的问题繁杂琐碎、散乱无序、刁钻古怪、形式单一等,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导学案遭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现行的‘语文学案’,不过是‘语文教案’+‘语文练习册’而已。”如何设计出优秀的语文导学案呢?有三个问题必须在实践中作出明确的回答,笔者称之为对语文导学案的“三个追问”。

追问之一:导学案是印证还是体验?

笔者学习钱理群、王富仁先生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及其他研究文章,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四组话题:初识“套中人”、揭秘“套中人”、拯救“套中人”、忧郁与希望。学生对这四个话题很感兴趣,在反复研读文章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但也有遗憾。设计第三个话题的初衷是让学生探究其死因,然后“拯救”别里科夫。于是给出一个命题:别里科夫是被他渐渐复活的内心的自由欲望吓死的。这是王富仁先生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遗憾的是,事先给学生这样一个命题后,学生思路打不开,甚至在没有认真阅读全文的情况下,牵强附会找一些“依据”来印证命题。其失败之处就在于把专家的阅读体验强加给了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导学案是印证还是体验?如果不是单纯记忆“被印证”的命题,而是通过学习讨论证明“被印证”的命题,这样的印证也是必要的。但是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的语言信息去感受、去体验,哪怕这些体验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真切感受就是非常可贵的。有了真实的阅读体验,教师再通过“点拨”的方式介绍王先生的观点,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认知冲突,深入探究文本: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别里科夫!

追问之二:导学案是求证还是探究?

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先给一个结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结论走进文本,最后得到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一篇经典课文,余映潮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教学设计是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认真研读课文,找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丈夫病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求证性问题,也是一个很有张力的问题。再如设计《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导学案时,就可以设计话题“从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看人物性格特征”,让学生主动探究得出结论。也有老师设计话题“众人眼中的林黛玉”让学生探究。这样的话题虽然没有具体结论,但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学习活动还是应该围绕话题紧扣文本进行探究。这种话题探究,在余映潮老师看来就是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余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教学内容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活动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余老师进一步指出,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活动呈“板块式”结构。设计语文导学案时,可以学习余老师阅读教学思想,设计一个或几个“主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语文导学案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追问之三:导学案是预设还是生成?

预设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或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预先的设计,具有可预知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惑,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惑,这就是生成。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预设与生成的交替、转化和整合。因此,导学案设计既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充分的预设,更要注重课堂生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精美散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在物境、意境、情境三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许多散文研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都对这篇散过精妙的分析;但是在众多的赏析文章和教学设计中,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段落作用的分析,或只字未提,或一笔带过。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也只是这样介绍: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把学习目标定为“美点赏析”,设计了四个赏析话题: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欣赏文章的景物之美、鉴赏文章的结构之美、探究文章的意境之美。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章法结构之美”的激烈争论让老师始料未及。学生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整体上由‘忆秋——绘秋——恋秋’三部分组成,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文章首尾呼应,开头点题,交代‘文眼’,结尾直抒胸臆”;“‘秋味’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文章围绕‘忆秋味——品秋味——恋秋味’展开,显得跌宕复沓”;“文章紧紧围绕着文眼,采取总分总的方式结构文章,并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其中描写部分的五幅画面是并列结构”。到此,这个话题的讨论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一个学生却提出自己的质疑:“文章第12段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是直接把《教师用书》上的那段话告诉给学生,还是说一句“这个问题放在以后再讨论”之类的话敷衍过去呢?老师选择了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经过讨论,老师作出小结:“从内容上看,凸显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结构上看,看似闲笔却别具匠心;从情感上看,与全文的感情基调浑然一体。”

全文阅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和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当前,对话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目的不明,为了对话而对话;有的目的明确,问题设置却有失偏颇;还有的问题设计也不错,但是对话过程混乱,对话效果不够理想。难怪有的老师接连发出困惑之音: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

我想,既然阅读是对话的过程,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各司其职,两者切不可出现越俎代庖之事。尤其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话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对话的参与者、引导者。因此,在对话的“契合点”,即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话问题设计要有方向。在阅读教学对话之前,教师务必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中去,预设好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科内容的课堂对话框架,从而为问题设计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以避免产生游离于文本,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无关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我爱这土地》一文的鉴赏重点是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我在设计问题时就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感受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基础上,设计问题:“这首诗你觉得好在哪里?”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诗歌鉴赏的目标,学生就能很快地从词语、意象、象征、结构、情感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其次,对话问题设计要有价值。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功能,一个问题要隐含着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推动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同时问题要具有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随着阅读对话的深入,要能够生成新的问题,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务必要对问题的设计精益求精,加大思维容量和提高对话质量。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从“笑”字入手设计问题,以此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很少重视这个问题。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散文诗《荷叶·母亲》时,在指导学生熟悉了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后,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为什么不写荷叶保护白莲呢?文章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为什么不写父爱呢?”然后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到课堂结束才勉强得出结论。例子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是对合作学习的运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多是无效的,首先该合作学习内容不够恰当,教师提出该合作学习的讨论题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其次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一节课重点进行一个没有实质问题的讨论,因而出现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缺乏真实意蕴。这其实就是淡化了教学效率意识,教师教学行为的无效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无效。目前这样的教学不胜枚举。

最后,对话环节设计要有层次。教师在对话问题设计上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一要做好铺垫,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铺垫相关文化背景、文学知识等,促进“对话契合点”—— 问题的产生,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二要做好调整,随着教学对话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可能会表达个性化思维观点,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闪着灵动的智慧火花,指向更深层次的课堂对话;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契机,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三要做好激活,如当对话进入混沌状态或疲劳状态时,教师要善于实施激活策略,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挖掘原有问题的内涵,激活出富有对话价值而又不脱离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促进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师生对话已进行到文本的结论处——我们匆匆离贫困的于勒而去,此时学生认为故事合情合理,大都进入对话的疲劳状态,渐进尾声,这时我重新介入,挖掘文本中的新问题,提出:“菲利普夫妇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于勒,结局又会是怎样?”这样就使学生重新审视文本,对话又呈现出一片活力。

简而言之,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不仅为师生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更期待着师生的多重对话,呼吁着语文阅读课堂“对话”的本真回归。

全文阅读

把握话题设计,优化阅读教学

摘要:课堂学习是教学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师生交流的最直接的场所。阅读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最佳媒介。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良好的讨论话题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延展性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领悟文章的内涵,增强思维的严缜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话题设计

一、话题设计应精练不宜过多,促进课堂的集中讨论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的讨论话题不宜过多,设置合适的中心教学话题,引导学生激活发散思维,引出更多相对应的,并发性,多向性的话题。比如:在讲授《捕蛇者说》一文时,在讲解完毕后,可以设计一个讨论话题:“蒋氏是否幸运”由此引发两个话题:幸运和不幸运。引导学生以此进行讨论,学生会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对课文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活跃课堂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学习。对讨论话题设计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过多的讨论话题,容易让学生分散思维,分散注意力,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二、话题设计应具有探究价值,实现文本的深层解读

课堂教学时对话题的设计应注意以解读文本为基础,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设计的讨论话题要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深层解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香菱学诗》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提出讨论话题,香菱学诗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通过香菱学诗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将会围绕这些问题深入文本内容中,通过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专注、聪明灵秀,悟性高等,理解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地读懂课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引导方法,如对照法,联想法,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反映的现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比对,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的主旨。

三、话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课堂上,要产生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就需要教师对话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话题的设计也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与学生深入交流,建立沟通桥梁,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现状,通过合适的话题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应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思维。比如《曹刿论战》属于一篇史传散文,其内容故事性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鲁庄公讲故事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先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演绎小组。选出鲁庄公和太子的饰演者,然后由鲁庄公为太子讲故事,选“曹刿请见”和“长勺之战”任意故事来讲,通过饰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熟悉教学内容,由被动的记忆模式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讲故事不代表背诵课文,将掌握的信息通过语言加工出来,在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研究

一、当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话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创造一个互动交往的平台,从而在对话中获得知识。然而,当前的对话教学大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往往提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不上,便叫另一个,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才罢手。这种单一的对话形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思考质疑、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2.对话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研读

文本研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研读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略读课文,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便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对话。这样,容易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认识不清,偏离主题,对话内容流于表面,从而无法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获得深刻的领悟。

3.对话主体突出个别,缺乏民主平等

在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缺乏真正的民主平等,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掌控者,学生是服从者,完全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有些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向成绩突出的学生,漠视成绩平平或低下的学生,这样学生得到的对话机会自然悬殊,在优生享受话语特权的同时,差生却失去了话语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全文阅读

精心设计预设性话题深化高中化学对话教学

摘要:预设性话题由教师预先设计而成,预设性话题是教学时效性的保证,是生成性话题产生的基础。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中预设性话题的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摸索。

关键词:对话教学;预设性话题;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15-01教师在教学开展之前,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好一系列话题。预设性话题是对话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而且,一个好的预设性话题会引发产生一系列好的、有效的生成性话题,推动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形成对话的良性循环。

1.明确对话在教学中将起的作用

对话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同时,对话也不是全能的,它只是一节课中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它只起到它所能及的一部分作用。所以,教师在设置话题时,要先想清楚为何要对话?对话有何用?

在课堂上,教师何时希望与学生对话,何时希望学生之间对话?是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还是想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都要做到心里有数。根据对话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把预设性话题又分为如下几种:

1.1引导性话题对话为了引导学生回忆起某些知识并引起注意。如一上课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复习巩固;又如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时,将需要用到的记忆中的知识通过引导性话题引出。引导性话题操作容易,易于开展,是教学中使用比例较大的一种话题类型。由于引导性话题主要目的是反馈和回忆,所以其开放性一般不大,思维量也不是很大,时间不用很长,但也要避免设置得过与呆板和僵化。

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前,需要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做回忆,传统方法形式较为单调,生硬的概念本就枯燥令人头疼,不如结合实例,让学生自己说,再帮助其找到忽略处加以指点,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也有助于概念的强化。设置话题"为了更好地学习电离平衡,我们需要先回顾电解质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各举三例说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地方并予以强调。

1.2巩固性话题通过对话,用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这类话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复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思维量也不是很大,但在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时,还是有所帮助的。如:选修《物质结构基础》中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学生在学习后,对能层、能级、轨道等很容易产生混乱。并非学生不能理解,而是三个抽象又近似的概念一下难以消化吸收,此时再由教师反复讲解强调未必有效。可以采用让学生说出来的方法,利用口头言语对其进行巩固和强化。学生开口说一次胜过教师讲五遍。因此设计话题:"从1至20号元素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元素,描述出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小组内同学间互问互答和教师问学生答相结合。如:铝原子核外有三个能层,分别为K、L、M,其中K能层上有一个能级,叫做1S;L能层有2个能级,分别为2S,2P;其中2P能级上有3个轨道,2S能级上有1个轨道,所以,L能层上共有4个轨道,M能层……

全文阅读

以任务推动学习,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摘 要: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用。因此,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来看,普遍较弱,表达能力欠缺,并且缺乏一定的交际氛围。如何针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现状,采取针对教学,推动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呢?本文将以任务作为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突破口,结合牛津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初中英语 提升交际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任务型语言学习已经深入英语课堂。但是,很多教师并未深刻理解任务教学的深层次含义,仅简单结合教材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因而课堂效果收效甚微。在本论文中,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以任务推动学生,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一、设计英语问题,激发学生交际兴趣

从目前来看,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环境,兴趣未被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并不是自然地被激发的,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去唤醒。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以问题任务带动学生去交际。为了成功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问题任务能否符合初中生兴趣需要、交际需要。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B中的Unit3 Travelling这一单元时,教师先以图文形式展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再设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成功将学生的交际兴趣激发。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著名的旅游景点:The Statue of Liberty, Mount Fuji,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The Little Mermaid, The Tower Bridge, The Great Wall等。教师利用这些景点,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其次,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交际。1.What places have you visite? 2. What’s your feeling when you go on a trip? 3. What things will you prepare for a trip? 学生根据问题,与他人进行交际。最后,教师随堂提问学生,抽查学生的交际任务完成情况。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接到问题时,能够积极参与练习,大胆交际,以应对教师的抽查。总体而言,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能够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二、设计说话任务,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1.看图说话,营造交际氛围

设计看图说话任务不失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一般而言,图片能够引发学生联想,刺激学生说话,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中的Unit4 Finding your way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看图说话任务,成功营造交际氛围。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简单明了的本市地图,并在地图中标注位置:library, school, bus station, subway, park等等。其次,学生两两合作,利用句型:If I am at school, how can I get to the park? 提问交际。在这个句型中,两个地点是可以任意切换的,其关键在于学生如何正确表述出路径。这就需要学生看地图,利用句型:go straight this street/turn light/turn left/walk along the road/cross the bridge/等进行回答。这一灵活、直观的看图说话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交际激情,学生主动找搭档,融入交际任务中。几分钟过后,学生随机抽查几组学生进行交际练习。教师给出两个地点:From bus station to subway,学生则需要根据这一信息进行交际对话。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看本市地图进行对话交际,是一种有意义的交际,生活上能运用得到的交际,因而学生非常感兴趣。只要学生能够运用句型正确指路,教师再切换成学校地图、小区地图等,学生再操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