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资源法论文

环境资源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法哲学观变革的资源环境论文

一、从经济法律观到生态法律观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只不过是经济关系的记载和表述,是直接将经济关系翻译为法律原则。这是一种经济法律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其实,并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相对于经济来说,自然资源环境更为基础,它是经济基础的基础,对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资源环境是体,经济是用,经济只不过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占有、开发、转化和利用。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自然资源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没有自然资源环境作基础,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经济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应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环境这一终极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包括法律等的决定作用,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变革为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经济法律观,片面地强调经济对法律的决定作用。它把自然资源环境简化为经济,把经济视为唯一尺度,目中无它。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环境才值得考虑,舍此,都是毫无经济价值的东西而不屑一顾。如此势利地看待自然资源环境,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价值的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并非人们认为其没有经济价值就真的没有经济价值,也并非它们在当下没有经济价值就永远没有经济价值。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歧视破坏了自然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和谐性,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其不能内在平衡、生生不息。这种经济观貌似经济其实很不经济,是竭泽而渔、釜底抽薪,严重地损毁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源。

由于现代经济主要是市场经济,所以现代经济法律观主要是市场经济法律观。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经济,它追逐利润的极大化,极大化的普遍方式常常是对自然资源环境只索取不保护,或者采取排污等方式把成本转嫁给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经济使人更加见钱眼开、利令智昏,更加无视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在优胜劣汰的铁律下,不进则退,它迫使人们永不知足、永不停歇地去开辟市场、创造市场,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有的是“换汤不换药”,导致物事频仍,快速折旧,未尽其用,如电子产品等就是如此。这不仅很不经济,而且严重地危害自然资源环境,既浪费自然资源环境,又污染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它使人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自然资源环境的自然进程,超过了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程度和修复能力,直接导致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经济效率导致自然资源环境的衰退、枯竭,看似效率实乃速朽。市场经济是一种科技经济,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等相比,它最具科技含量,也最有威力征服和改造自然资源环境,它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前所未有,自然力量已不敌科技力量。严格说来,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就是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开始的。

这种无视、破坏自然资源环境的经济观,与生态观是严重对立的,不但很不经济,而且从根本上侵蚀了经济的基础,使经济发展不但不可持续,而且前功尽弃。必须实现从经济观向生态观的变革。生态观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供了持续的源泉。目前,人们不仅认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且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人们的世界观从经济观向生态观的变革,相应地也要从经济法律观向生态法律观变革,对法律制度不仅甚至主要不是经济分析和效率追求,而是生态评价和生态预防,为此需要对法律制度进行全面和重大的变革,让法律制度生态化,用清新空气驱逐法律身上的铜臭气味。不是经济观而是生态观才是科学的法律世界观。

二、从见人不见物到见人亦见物

马克思主义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关系时见物不见人。①但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在分析经济关系时,甚至在分析一切问题时都见人不见物,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人的根本,才是深刻入理。但任何极端都是片面的,真理往往在两极中间,分析问题的真确方法是见人亦见物。因为人是一种物质性存在,根本就没有无物之人和无物之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独立平等、权利自由等都建立在物的基础之上。物之如何直接决定着人之如何,物之不存,人将焉附?物之不见,焉能见人?不见物,就不能见人。由于见人不见物,目中无物,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无物的世界,只剩孤零零、光秃秃的人,不依于物的人;人是万物之主宰,自然资源环境只是人所主宰的对象;一切为了人,为了人,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人定胜天。但“物极必反”,人怎样对待物,反过来物就怎样对待人。人们没有把自然资源环境放在眼里,自然资源环境又怎么可能把人融入其中?人不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又怎么可能尊重和保护人?可以说,目前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及它对人类的报复,正是源于长期以来的见人不见物、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极端漠视。

要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就必须实现从见人不见物到见人亦见物的重大变革。物是人之所依,物是人与人之间的牵线人和黏合剂,人与人的关系,几乎都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在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几乎没有无物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物的丰富发展而丰富发展的,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物不同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这直接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后者之物远比前者之物丰富复杂,从而决定了后者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远比前者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复杂。要认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能就人论人,而应透过物去看人,以物度人。物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基本视角,一面镜子,见物以见人,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物不是一般的物,而是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的栖身家园、衣食父母、生存基础和发展前提。自然资源环境的上述性质决定了,一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在自然资源环境中得丧变更的,立足其中才有客观真实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类根本不可能无视自然资源环境,充其量只是对它熟视无睹。无视、破坏自然资源环境,人类就会迷失家园而无家可归,就会无处安身立命,就不能生存发展。自然资源环境不是一般的物,它不仅是先决性、客观性的存在,而且是拟人化、意志化的存在,因此人们不能像对待一般的物那样对待自然资源环境。人怎样对待自然资源环境,反过来自然资源环境就怎样对待人,这种反作用力使得理性的人不敢慢待自然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认识自己和检讨自己的一面镜子,人怎样对待自然资源环境是人性、人的德性的试金石,自然资源环境演化史构成了人类的道德谱系。自然资源环境教育了人,教育人类必须善待自然资源环境,善待自然资源环境正是善待人类自己。人们正是在不断改善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态度和关系上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如从“天人相参”到“天人相斥”,再到“天人相睦”,最后实现“天人合一”。①在这些演进过程中,人才真正成之为人。见人亦见物,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环境法的最终目标———天人合一。

三、从部门法到基础法

全文阅读

我国民法典保护环境资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相邻关系立法宗旨之检讨;相邻关系立法体系之重构;不动产相邻关系法的制度变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立法应与民法典中的其他部分一起、经济负担为主,环境负担最小、经济负担为主,环境负担扩张、公法相邻关系与私法相邻关系、不动产相邻关系法、地役权合同等合同相邻关系法和社区相邻关系法、不动产相邻关系法本身的体系重构、不动产相邻关系法的制度变迁的方式、邻地损害防免规则、邻地利用规则、水之相邻关系规则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民法典制定-无论是越南、俄罗斯联邦,还是中国-进入环境问题非常严重的时代,它既不同于《德国民法典》制订之时,也不同于《法国民法典》制订之时,更不同于《罗马法大全》编纂之时。作为世界上最新的民法典,《越南民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都很有勇气地贴近时代背景,产生了《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罗马法大全》所没有的新类型条款(主要集中在物权法部分),为环境资源保护开辟了新的私法途径。我国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立法应与民法典中的其他部分一起,回应“绿色”的历史境遇。

一、相邻关系立法宗旨之检讨

综观相邻关系立法宗旨,至少应包括两个阶段:

(一)经济负担为主,环境负担最小

相邻关系法的目的是为了相邻不动产的“便宜”,包括经济便宜和环境便宜。从相邻他方的角度来看,这种“便宜”实即“负担”,即经济负担和环境负担。经济负担设定的原则是益本(收益和成本)比较,即相邻一方因经济负担的设定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为经济负担的设定所支付的成本。环境负担是指为了环境的保全而对相邻不动产价值的实现所施加的限制,最常见的例子是:为了日照、通风、采光而对相邻方建筑行为的限制,即使受限的经济利益很大。从古罗马法到《德国民法典》,是环保需求低的阶段,所以,全部相邻关系的立法重点在于将相邻权尽可能多地赋予经济便宜需求,尽可能少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

(二)经济负担为主,环境负担扩张

我们现在正处于环保需求较高的阶段,理应改变以往的立法宗旨,将相邻权更多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即承认在某些环境资源保护情形下,相邻一方不动产可以对相邻他方不动产享有相邻权。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时期,环境负担扩张的范围是不同的,但经济负担仍将在相邻关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历史的将来阶段,完全可能出现“经济负担缩小、环境负担扩张”,“经济负担最小、环境负担最大”这两个较高级阶段。

全文阅读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笔者分析了该门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和体会,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就本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9-02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有用的物质和能量;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生命支持、舒适性、废弃物的排放场所等服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社会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整合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两个专业于2013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国仅有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善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的实际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各类大中型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环境资源调查、环境资源项目评估、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全文阅读

水资源论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

摘要: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已经广为所知,今后的重点则是怎样具体的进行操作。水资源论证制度因为起步晚,没有足够的重视,技术力量不足,所以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本文通过比较对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对水资源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的是在建设活动前,调查、预测和评定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出解决措施,并按法定程序报批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主要的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仅要予以经济评价,还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通过评价环境影响,能提供依据给建设项目的选址,以防因为布局不合理给环境造成无法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将周围环境的现状调查清楚,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提出环保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能够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全文阅读

生态环境价值的提出与实现路径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价值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人们开始讲生态环境价值、计算生态环境价值、利用生态环境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提高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价值 评价理论 评价方法 实现路径

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近年来,生态环境价值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人们开始讲生态环境价值、算生态环境价值、用生态环境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提高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价值何在

生态环境价值,表示的是主客体间关系,即主体有某种需要,而客体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那么对主体来说,这个客体就有价值。在人类和生态环境这一对关系中,人类是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产品和舒适。因此,对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而且,由于人类的需要大体是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顺序逐步发展的,所以,生态环境的价值也就会越来越大。

目前,对于环境价值或生态价值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Daily在1997年的专著《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中所提出的,环境价值(有学者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物种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国内学者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分类比较一致,将其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种。国外学者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分类有多种:如二分型和五分型等。

生态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生态环境是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很难计算。生态环境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不同的丰度、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质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都对环境价值的大小有所影响。如何评价生态价值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生态价值的评估主要是使用生态环境经济评价技术,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价,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反映生态价值量的规模大小。

从1985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只益突出以及对传统资源价值的反思,逐步开展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价值理论多达10多种,如双重价值论、有限资源价值论、价格决定价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劳动价值泛化论、天然资源无价值和已开采资源有价值论、三元价值论、服务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均衡价值论、价值无用论和稀缺价格论等。关于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边际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项目法、享乐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等。

全文阅读

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环境会计 理论体系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上了议程,但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环境会计的开展必须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背景,以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性分析为基础,构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要应对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经常以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立法手段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所在国也很可能要求我们提供与自然和谐有关的环境核算资料。因此,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基本属性上看,环境会计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科中的渗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与会计学、环境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交叉渗透。

二、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努力的启示,也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展开了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

全文阅读

小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单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在学术界就有着很多的学术观点。本文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入手,阐述了二元价值论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但是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第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要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再生产、狭义经济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三位一体的广义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2]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3)没有按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之所以归纳出以上问题,是为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才有可能有所进步, 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二、二元价值论的研究方法

二元价值论基本思想的形成是从考察生产要素开始的,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必须有两个基本生产要素: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或称人力与自然力。如果自然力是无偿提供的,人人都可以享有,这时交换的双方在认定对方的物品对自己有用的基础上,他们愿意付出的只能是花费在商品上的劳动,这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如果我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进行深层的追问,还会发现一些未被揭示的问题:为什么自然力可以被设定为无偿的,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是否永远存在? 人类劳动为什么必须是有偿的? 合理的报偿是多少? 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就会发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价值论。事实上,自然力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都是有限的。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如果人类利用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它的补偿可以凭借自然力自发地进行,这时相对于人类而言,自然资源就是无偿的;如果人类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依靠自然力的自我恢复更新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时自然资源要素与劳动要素一样,在生产过程中的耗损也需要通过交换得到补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总量必然单调减少并逐渐趋于耗竭,为了维持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必须在利用可耗竭资源的同时积极投入替代品的研发,以便在可耗竭资源耗尽之时,有可资利用的替代品,避免由于资源耗竭而导致的经济崩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假定自然资源是无偿的,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就是生产商品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如果自然资源不是无偿的,那么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就是劳动耗费与自然资源耗费的总和,二者都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二元价值论的基本思想。

全文阅读

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上了议程,但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环境会计的开展必须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背景,以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性分析为基础,构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要应对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经常以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立法手段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所在国也很可能要求我们提供与自然和谐有关的环境核算资料。因此,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基本属性上看,环境会计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科中的渗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与会计学、环境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交叉渗透。

二、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努力的启示,也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展开了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

全文阅读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现状及意义

1文献综述

1.1文献情况

1.1.1审计署于2008年颁行的《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以下简称《准则》)。

该《准则》列举了现行审计工作中的审计技术方法共包括以下内容: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6种审计技术方法,并对上述六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定义。

1.1.2陈正兴于2001年编撰,由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审计》。

1.1.3审计署2012年编撰,由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审计准则释义》。

1.1.4以“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相关主题词在知网进行检查

获得审计署昆明特派办李蕴洁在于2009年《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3期发表的《浅析资源环境审计查证方法》、江办省通州市审计局金剑、徐清二人于2010年在《中国内部审计》第5期发表的《试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王艳青、马向梅、张俊显、张玉梅四人于2011年在《合作经济与科技》总第405期发表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创新》、南通市审计局徐清于2009年在《现代审计与经济》第4期发表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谈》等4篇文章。

全文阅读

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与未来

【摘 要】 统计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甄选发表于2010―2015年间的687篇环境审计论文作为样本,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与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众学者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同时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此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为了进一步深化环境审计研究,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加强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深入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并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审计; 综述;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112-04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