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消费论文

环保消费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探析

摘 要:

结合中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特征,运用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当前消费者研究理论架构由六大分支研究领域构成: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围绕上述分支展开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消费者研究;文献计量;发展脉络;理论构架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4-0040-11

引 言

作为营销学分支的消费者研究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33年丁馨伯翻译的教材《市场学》①。但由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消费者研究进展较为迟缓。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处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计划分配,消费者研究被严重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三十多年间,我国消费者研究由弱渐强、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逐步构建出当代中国消费者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今,理论总结的契机已然成熟。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正面临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型,消费者研究的现实需求快速提升,理论创新的任务亦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大陆地区1979-2009年的消费者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并简要剖析其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期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些有益和科学的参考。

(一)分析方法

本文的消费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是指围绕作为消费行为主体的人及其消费行为等所展开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对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总结的常用方法有内容综述、专家访谈、课程和学位点设置考察,以及课题立项情况分析,等等。其中,基于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是最常用、最权威的方法之一,可以较为客观、系统地掌握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

全文阅读

生态消费影响原因浅析

作者:朱洪革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全社会提倡并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进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在全社会建立生态消费模式应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这两方面入手。对于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或惩罚的措施来引导其发展循环经济项目,采用环保节能技术。但企业不得不考虑这样做导致的成本的上升,从而影响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因此,从根本上说企业在生产上追求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是消费者,只有消费者愿意生态消费并肯支付由此而可能导致的溢价,并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才能形成全社会生态消费的需求。城市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生态消费行为对于全社会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消费行为实际上包括两类行为。一是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行为,二是消费过程中有利于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前者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两类行为,一是购买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二是购买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消费者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动机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来考虑的,需要观念的支持,这也是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的瓶颈所在。本文仅关注居民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行为,并分别分析影响居民购买这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行为的因素。

1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对生态消费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消费的合理内涵。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阐明生态消费的概念、生态消费与相关概念如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的辨析。二是政府在推行生态消费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从宣传、法律法规、税收、补贴等方面要求政府给予重视[1]。三是城市生态消费体系的构建。李扬帆等[2]构建了扬州市的生态消费体系,并制订了居民生态消费的行动计划。在生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王建明等[3]通过对武汉市居民在消费时是否选择具有生态标识、包装可循环处理的商品的情况做了调查,认为性别、婚姻、年龄、就业状况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生态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更多的学者选择无公害或绿色食品作为研究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对象,认为消费者的年龄、收入等个体特征及对相关食品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4]。崔春晓和宣亚南[5]对生态标识食品的研究则具体到无公害鸡蛋,得出的结论认为受教育程度、性别及对鸡蛋安全的关心程度对消费者生态标识鸡蛋的购买选择影响显著,而收入水平仅对无公害鸡蛋的购买行为影响显著,但有反向作用。国外的文献中鲜有生态消费的提法,而关于可持续消费的文献则浩如烟海。这说明国外将生态消费的合理内涵置于可持续消费的范畴之中。消费者生态消费的各种心理因素是国外实证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6~7],其次就是对消费者生态消费的态度以及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8~9]。总之,国外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趋向于数量分析和实证分析,而这正是国内研究目前最缺乏的。

2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是一种生态消费行为,影响这一行为的因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因素、生态消费政策因素、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因素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

2•1生态消费认知因素

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因素包括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众影响以及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三个方面。(1)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是指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这一消费理念或消费模式的认知程度,即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是否了解以及有多大程度的了解。(2)从众影响。是指消费者在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时是否受大众影响,即是否有别人购买我也买的从众心理。(3)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所谓环保标识,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环保标识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但是也有许多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伪造环保标志欺骗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环保标识的真实性产生置疑。

全文阅读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测度

摘要 通过对城市居民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列联表分析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公众对不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不完全一致。当消费行为与自身利益相容(实施收益大干实施成本),那么公众更乐于实行。反之公众实行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内含三个关键因子:购买因子、使用因子、回收因子。这三个因子分别体现了公众三种不同的内在心理动机:基于自然保护的强社会利益动机、基于自我保护的弱社会利益动机、基于经济利益的个人利益动机;据上述三个因子可以把公众细分为四个不同的子群体(非节约环保型消费者、节约环保型消费者、节约环保型使用回收者和节约环保型回收者);这四个群体在年龄、个人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相关政府机构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即引导公众转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涵义。

关键词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心理动机;市场细分;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41-06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是公众在消费全过程中实行产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态文明行为的统称,它既包括购买行为,如只购买需要的产品(减量化购买)、节能型产品或可回收产品,也包括购买后行为,如注意节约使用产品,注重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然而,当前公众在消费过程(包括购买、使用、处理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和突出,大量的浪费性消费、污染性消费、破坏性消费、短视性消费、过度性消费、不合理消费随处可见。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公众自觉转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笔者以为,这必须先探索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内在动机和分类维度,然后才能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以有效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实证测度,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考察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外部表现;②探究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的内在动机;③根据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对公众进行分类描绘。以期对政府转变公众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实证资料和政策借鉴。

1 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生态态度、生态知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心理意识因素和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因素可以用来预测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倾向。对于心理意识因素,Bohlen等研究认为,生态态度是生态消费行为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因为,对待污染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人对生态意识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生态意识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积极参与生态购买和生态消费活动。Synodinos等分析表明,通过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识会促使其对环境行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换言之,生态知识是环境行为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变量。Webster研究发现,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由此,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更可能购买生态包装产品,只要这种行为成为普遍接受的规范。对于人口统计因素,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生态意识的公众倾向于是那些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以及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但多数研究结果揭示,相对于心理意识因素来说,人口统计因素对于预测公众环境行为的作用非常有限。

上述研究主要把生态文明行为作为因变量,侧重于探讨其影响因素。但它们尚未对生态文明行为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对此,一些学者侧重对生态文明行为本身(表现、特征、分类等)进行研究。Schwepker和comwell等基于某些生态文明行为倾向将公众划分为“绿色消费者”和“非绿色消费者”两极。也有学者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两极观点,认为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应该体现为一个连续流状态。换句话说,存在一个从低到高的程度差异问题。例如,Straughan和Roberts根据公众在消费过程中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把公众分为“深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和“浅绿色消费者”。以上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背景进行的。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借用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来推断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特征。事实上,理论界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后认为,欧美人的环境意识是“自然保护型”,日本人是“反公害型”,而中国人是“自我保护型”。对这一论断,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显示了异议。例如,万后芬将中国公众细分为“积极的绿色消费者”、“消极的绿色消费者”和“非绿色消费者”三类。黎建新则从购买动机和消费后果角度,将中国公众的绿色购买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利性购买和利他性购买。这为理解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提供了新的启示。

从现有的相关研究看:首先,由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复杂性,理论界尚未完全打开生态文明行为的黑箱,对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外部表现、内在动因、分类维度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由于生态文明行为的特殊性,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下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相应地,对中国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需要我们基于自身国情进行深入的实证测度;最后,现有文献往往从某个侧面研究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没有从整体上(消费全过程)对公众生态文明行为的特征进行系统考察。

全文阅读

生态消费支付意愿调研

作者:朱洪革 佟立志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全文阅读

环保人士的类别及消费行为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热化,环保人士队伍的不断扩大,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环保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将环保人士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并对影响环保人士消费行为的因素从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保人士;类别;消费特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69-01

1 中国环保人士的起源背景

中国环保人士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主义运动的产生而出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关注掠夺式的采矿、 森林滥伐、工厂烟雾、广告牌和废弃物,以及休闲机会的损失和由于受到脏空气、脏水和化学品污染的食物对健康引起的问题等。

1978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环保人士的正式诞生。1992年,北京签署了里约地球峰会之后,环保主义运动在中国更加热烈地展开,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由此,中国的环保人士队伍也进入了快速扩大化的时期。

2 环保人士的类别及消费特征分析

根据不同的标准,环保人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全文阅读

情感因素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影响

摘 要:产品包装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之一,关注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影响因素也即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从消费者的行为入手,分析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以及消费者责任感等情感因素对其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行为产生的影响。针对理论模型和相关假设进行设计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利用SPSS和AMOS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和消费者责任感均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行为有正面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建议。

关键词:情感因素;消费者;绿色包装产品;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21-05

自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发表以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制造各类商品包装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大量的包装废弃物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分装垃圾为450亿吨以上。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将近40年,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态废弃物约6亿吨,城市垃圾1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在重量上约占城市固定废弃物的15%―20%,而在体积上则占25%―30%,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每年未利用废弃物的价值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遏制过度包装,选择绿色包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品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也将逐渐成为顾客选择商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绿色包装,又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是指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没有伤害,能够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包装实施包装减量化,易于重复利用或易于回收再生,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伤害。

王建明和贺爱忠等(2011)基于扎根理论,认为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内部和社会心理原因分别是个体心理意识和社会参照规范。张松梅(2012)通过1201份青岛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认为消费者环境问题的意识、低碳消费的知识、个人责任意识等诸多因素都对低碳消费行为构成一定影响。张露(2014)在有关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中,构建出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涵盖宣传教育、环境意识、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五个维度。王家国(2004)通过大量的样本研究和调查问卷,得到了“对于不同的绿色产品,价值观的影响也会有很大差异”的结论。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只选取高校学生作为样本变量,导致样本代表性不强,仍有可以改进之处。王国猛(2010)通过大量的样本分析,对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和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三者的关系进行假设,得出了个人价值观对环境态度以及环境态度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均有正向影响的结论。贺爱忠(2012)基于低碳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认为低碳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低碳消费,城市居民低碳责任意识越强烈,消费者的态度就会越“低碳”,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就会越注重“低碳”。谢守红(2012)在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从内外部因素来看,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责任感、生态价值观、低碳认知、产品价格和政策感知效果。贾姗(2012)基于个人参与碳减排的行为及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对个人碳减排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变量,包括认知变量、态度变量、个性变量和自然中心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也对人们选择绿色产品产生一定影响。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和分析了国内外其他学者对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之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情感因素分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和消费者责任感三个方面[3]。通过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和AMOS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行为的影响。

全文阅读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分析

摘 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近年来显著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因素。构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探寻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如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系数大,这和农村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淡薄及尚未形成低碳消费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作为建设农村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政府应以身作则,在宣传教育、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生活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5-0092-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气候与环境事件频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以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严重挑战。而消费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其对于环境和气候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等很多环境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消费者的行为,如家庭能源使用、汽车使用和垃圾处理等。因此如何降低消费活动的碳排放,发展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劳务)和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1-2],是近期低碳经济的研究重点之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农民收入稳步上升,农民消费活动也日趋多元化,农村生活用能消费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2001―2010年,农村人均CO2排放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城镇人口的1.87倍,2010年农村人均排放达到0.54t CO2当量,为同期城镇居民生活用能人均排放的81.82%[3]。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内在机理的研究,寻求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探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以便为政府的政策干预寻找可行的途径。研究者一般通过建立模型确定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模式,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影响因素上,研究者目前比较有共识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发生可能存在显著的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包括对环境的态度、消费者对环境的认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环保责任感等。如王建明 等认为,低碳心理意识如个人对环保和低碳消费知识的认知及其对环境的责任感都会对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4];张浩 等指出,消费者的低碳认知是形成低碳消费偏好的重要动因,只有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过程,才能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5]。贺爱忠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消费者的环境关心程度、污染感知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态消费[6]。除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外,消费者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社会环境(制度和文化)也是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王建明 等认为,低碳消费行为的个体实施成本和制度技术情境属于调节变量,当这些情境变量的影响微弱时,低碳消费模式主要受消费者低碳心理意识影响;当情境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时,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抑制低碳消费模式的发生[4]。贺爱忠 等则认为,制度和文化最终会以成本和收益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决定,对低碳利益的关注是低碳消费的原始驱动力[7]。于伟认为消费者受到的社会群体压力能够增强其环保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对产品和服务绿色价值的认知,并间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8]。

由上可见,学者们对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因素的探讨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采用社会心理学分析框架,借鉴“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建立理论模型,探究不同变量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

全文阅读

个人情感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内容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了以资源消耗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模式,但在经济建设与发展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遭遇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现实困境,造成了生活质量下降,不利于继续推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等在西方国家不断普及。在此背景下,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随着国际学界交流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也涉猎了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相关理论。作为国内外学界较为前沿的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下,以个人感知因素为视角,构建模型,探究其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再从消费者、企业、政府、媒体为切入点,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提出新时期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个人情感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 影响因素

引言

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路程,在繁荣同时也出现负面声音,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当前,我们处于消费经济时代,有关消费的理论和实践盛行。在此发展背景下,加之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影响,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环境,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在消费经济时代,可能主要是由于消费的不负责行为,更具体来看,是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为需要承担责任,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探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措施,但消费者在消费中忽视了履行社会责任,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已逐渐引起企业、政府、消费者的重视。我国有关社会责任消费理念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普及,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不明晰,消费者的责任还处于无意识阶段。如何在我国消费领域推行社会责任消费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但基于现实,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和理念无法进一步普及、推广。

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作为买方市场主体,消费者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断增强,由于消费者对消费价值观的认识扭曲,消费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企业道德缺失等问题,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到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并注意权利、义务的履行―消费者社会责任。因此,消费者作为主体价值链的终端,逐渐受到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

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

(一)理理论

全文阅读

社会环境与消费心理浅析

摘 要:2006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主题为“消费与环境”,其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本文在基本阐述了消费、环境以及消费与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针对消费与环境这一主题,论述了社会环境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消费文明与消费心理,分析了我国当前消费环境与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营造安全和谐消费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114-03

2006年1月1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其2006年年主题为“消费与环境”。如果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讲,消费特指的应该是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而这个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人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与环境”的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

本文所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社会环境。文中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消费环境。

一、消费与环境的关系

消费与环境一脉相承:在生物界中,消费是指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而两者又是在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主体,可以说,消费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相存的;在地理中,消费是指消费者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所以,消费与环境就像生物圈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经济学中,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中选购自身需要的物品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市场中的物品是从环境中取得并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即消费与环境是人与影子的关系,可谓切肉不离皮的地步。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描述,即指安全和和谐。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和谐则关系到消费的更高的境界,它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需要,和谐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安全和和谐两个方面,以安全为基础,以和谐为更高的层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如何使这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影响人类消费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消费领域,如何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对的课题。近年来消费者协会开展的“安全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健康维权”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均是围绕着“消费与环境”这一中心展开的。而这一主题恰恰切中了当前消费领域的一个要害问题:发展消费,离不开与环境的和谐。

社会的实质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现象是由人造成的,无数个个体行为和社群行为交织,构成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心理作用和文化影响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物质环境,如工农业生产环境等;社会精神环境,如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如社会体制、准则等环境。

全文阅读

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研究

【摘 要】绿色消费是环境恶化和人类生存发展博弈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绿色消费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论文在分析我国绿色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力剖析了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提出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环保

2012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中国结合自身状况,将本届环境日的主体定位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由此可见。绿色消费既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时代潮流。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严重对立促使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消费倡导的是节能、环保、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心理偏好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势在必行。

一、绿色消费的涵义

1987年英国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将绿色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六类商品的一种消费,如: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等等。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指出,绿色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协会对绿色消费的定义是: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绿色消费的涵义,但是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对绿色消费的基本认识是相同的,绿色消费不仅包括购买绿色产品或享受绿色服务,也包括对“环境不友好”产品的抵制,及在消费过程中处处体现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环保意识,涵盖了与绿色消费相关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绿色消费有利于弘扬消费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