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诗歌

环保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环保教育融入诗歌教学

【摘要】 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该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环保教育 诗歌教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7-01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首先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的先哲十分重视诗歌的学习,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的就是读诗可以培养人的联想能力,提高观察能力,锻炼人的合群性,学得讽刺的方法。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服侍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上,而且还会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贴近自然。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应该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诗歌的意境中感知环境。

诗人以有限的语词,传达出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的自然和精神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德国人莱辛曾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苏轼也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还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祥和,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画境,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美国自然活动家约瑟夫.康乃尔创造的通过五官感受自然的环境体验活动,被作为环境教育的积极有效方式引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那么诗歌教学中的五官感受应该先从听觉开始。一些优美的诗歌,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感受诗歌从朗读开始,有声有色的朗读,将诗人的意境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

其次,在诗歌的情景交融中理解环境。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如人在感受到悦耳的声音、美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时,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对诗中自然景观的美,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感受,不能达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就很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感。因此必须于体会意境中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思考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最早的文学,包含着大量的神话,西方的希腊神话,东方的印度故事,还有我国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弈射日、鹊桥相会……都叙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真是文艺的启蒙教师啊!自然也是这大好河山的物华天宝,孕育了诗人,滋养了作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环境成了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创作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马致远独步“西风古道” 没有“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

全文阅读

环保诗歌作文150字

今天我们去郊游,

环保意识不能忘。

打开车窗看风景,

千万别把垃圾扔。

来到野外吃野餐,

垃圾桶袋莫忘带。

喝完饮料剩空瓶,

别往湖里添垃圾。

全文阅读

环保诗歌作文300字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浪费多少木材?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用一只塑料袋。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有多少白色污染?

全文阅读

环保诗歌作文200字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浪费多少木材?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用一只塑料袋。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有多少白色污染?

全文阅读

环保诗歌(转载)作文100字

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浪费多少木材?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用一只塑料袋。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有多少白色污染?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全文阅读

呼唤“绿色诗歌”

有媒体发表文章惊呼:“一股‘绿色浪潮’已悄然兴起……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可见“绿色”一词已经引申为“环保的、没有污染的、健康的、对人体或环境没有危害的”代名词了。

由此,我想到我们是否需要提倡一种“绿色诗歌”?

我提倡“绿色诗歌”,首先是希望诗歌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生态环境,除了抒写个人的经验之外,同时也要把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维护人类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

诗人翟永明在《拿什么来关爱婴儿》中写道:“我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也不知道该给婴儿吃什么/有时候我们吃一些毒素/吃一些铁锈/也吃一些敌敌畏/我们嘴边流动着/一些工业的符咒//我们拿什么来关爱婴儿?”这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故事,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缩影。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大米难免有化肥和农药,很多肉类有非自然饲养的激素、生长素,饮料有防腐剂、添加剂,空气和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球上的可耕地、物种、淡水、石油等每天都在减少。我们每天都受到手机、电脑、电视机的辐射。在个人野心、国家利益的驱使下,地球上战争的硝烟不断,世界上储存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地球摧毁十几次。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把个人的命运、全人类的命运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我们的诗歌有什么理由拒绝社会和人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开始由“群体写作”向“个人写作”转变。个人写作的兴起,是对群体写作和权力话语的一种消解和反叛,使诗歌从集体返回到个人,从外部走向内心,从统一走向多样,从禁欲走向人性,对于纠正长期以来把文学作为政治附庸工具的极端做法,应当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当“个人写作”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好像是惟一正确的写作方法,并且以极端的、排他的形式发展成为“个人化写作”的时候,就走向了“物极必反”的道路。“极端个人化”的结果,是使诗歌拒绝承担任何崇高的使命,也拒绝承载美好的思想感情,回避政治,远离时代,逃避社会,疏离读者,躲进个人内心的小天地,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器官和一己之私。谢冕沉痛地指出:“个人化的结果是诗歌的与世隔绝,它只有‘自我’,而无视社会与群体的诉求。诗歌从来没有像当前这样的‘自私’,它陷入自恋,沉迷于‘自我抚摸’……诗人自我幽闭,那个天地是完全私秘性的,别人无法进入。”诗坛上出现了大量庸俗琐碎、不知所云的个人呓语,诗歌成了少数人私秘话语的游戏,远离了时代和读者,格局也越来越狭窄。

诗歌是人类的高级精神产品,不可能脱离时代和社会,优秀的诗歌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出时代的呼声。尽管在文学处于边缘化的商品经济时代,但每当人类处于危机状态的时候,遇到重大灾害的时候(如“9・11”事件、非典时期、印度洋海啸……),诗歌就会大量涌现,站在时代的前列,被人们广泛传诵和歌唱。诗歌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个人的经验必须链接着人类神经。

我提倡“绿色诗歌”,同时希望唤醒诗歌的“环保意识”,维护诗歌文体的崇高性和纯正性,与“崇低”、“媚俗”的诗歌划清界线,尤其拒绝对诗歌的“污染”,使中国诗歌能够健康地发展。

生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诗歌的健康发展,也同样需要保护诗歌的生态环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诗歌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以文体的精致优美著称,与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相联系。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诗去形容。然而,我们发现诗歌的崇高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现在不少诗歌不是往高处走,而是往低处走。“崇低”和“媚俗”,是当下诗歌的两大弊端,都造成了对诗歌文体的污染。

全文阅读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主峰。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学生时代更是青春勃发、诗情洋溢的时期。他们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秋季开学,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是诗歌。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外,也可进行诗歌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高一学生怎样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呢?

我认为先要让学生喜欢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才能创作诗歌。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引而不发惹诗兴——引发诗兴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习写诗,首先要对诗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热情,才能写出真情。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在接触诗歌单元前,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新诗,将它们列一个清单。这既复习了初中知识,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一开始学习诗歌,就有一种亲切感,心里也易于接受新知识。学习教材中的诗歌时,学生应多朗读,多背诵。优美的诗歌语言隽永,节奏感较强,脍炙人口。学生诵读诗歌能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更能增强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如果能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效果将更好。为了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教师还有必要介绍一些课外诗歌给学生。

二、诗学理论作前驱——理论指导阶段

诗是纯文学。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因而,诗比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要难理解。所以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应学习一定的诗歌理论知识。高一第一单元主要是新诗。新诗与旧诗有什么区别?相当多的学生会问老师。新诗与旧诗的关键区别在于:新诗是“五四”以后的诗歌。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那么,诗歌有些什么基本特征呢?第一,诗歌是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它总是择取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和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断,通过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凝练地概括生活,抒发感情。第二,诗歌具有饱满激越的思想感情。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第三,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语言。郭小川说:“我认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该是最强的。”[1]诗的音乐性,表现在它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全文阅读

儿童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儿童诗在教材中的占比也不断升高,使得儿童诗教学更加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诗歌这种体裁的文章,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如何让学生能够学懂儿童诗,从中取得收获,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格外注意的。

一、儿童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吟诵环节目的不明确

从当前实际的教学活动来看,吟诵环节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也是导致儿童诗教学没有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原因之一。具体来说,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儿童诗和其它课文教学的区别所在,也没有认识到儿童诗教学所能起到的作用。从而在吟诵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和其所能起到的作用相背离,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效。比如儿童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部分教师在吟诵环节教学目标上没有涉及到学生想象力,只是让学生单纯诵读,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2.教学活动缺少深化分析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直接相关,教学方法恰当与否,是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的关键。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不少学校中,要么受困于教学资源,要么局限于教师理念,在教学活动上始终还是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这就会导致儿童诗教学的效果不会像预期一样,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3.对诗歌情感把握不足

对于儿童诗的教学,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切入,从而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切入点非常单一而且雷同,尤其是缺少对诗文情感的分析,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与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不相符合。具体说来,情感把握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诗歌内容的讲解,对其深层次含义的分析比较缺乏,对诗歌所涉及到的技巧也缺少足够的分析。这就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全文阅读

创新古诗教学模式,提高诗歌学习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灿若星河的诗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长廊中最耀眼的艺术瑰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诗歌诵读与积累,不断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体验诗歌的美学价值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突出了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成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却长期位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再加上古诗中蕴含着的遥远时代气息和特有的诗歌语言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这些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诗歌成了学生最头痛的事。所以创新古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已迫在眉睫。

一、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诗歌创作往往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之下,对人或物所产生的心境的体现。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也往往会被深深地烙上时代的痕迹。这为学生学习诗歌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要想读懂古诗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和处理。要准确把握好诗歌创作时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独特心情,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做到知人知事,从而为准确鉴赏诗歌打好基础。而完成这一学习环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有效的学习时空。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为学生安排了实践活动,到学校图书室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有关王维的生平材料以及当时与作品有关的“登高”等习俗的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安排每个小组对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堂整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拉近了同诗歌、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不再神秘,为学习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学法指导,降低诗歌学习难度

读懂诗句的意思是学生学习古诗最枯燥的任务。如果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生硬的传授模式,学生不但不理解诗歌内容,而且会感到古诗学习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研讨失去兴趣。更让人可怕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教师的讲稿。然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开放封闭的课堂结构,还课堂主体于学生则会大大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采取扩、补、留、换、调等方式解决诗歌语言为学生学习带来的障碍。诗句的今译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扩(将单音节词扩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补(在古诗用语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在今译中要补充)、留(一些汉字古今意义没有区别就今译时直接可以保留)、换(古今字意区别较大的字词要换为现代汉语)、调(古诗中为了保证诗歌韵味或增强表达效果,往往会对一些词语的顺序进行了特殊的安排,我们在今译时要对这些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整)等一些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占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为学生总结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2.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在古诗意义的了解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小组的作用,让他们在自主形成的学习小组中,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不统一句式,不统一标准,只要学生的理解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

全文阅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风景线

摘 要:诗歌教学的方法异彩纷呈,但是,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风景线。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68-01

古人云:诗言志。那么,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呢?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是解读诗歌的有效途径之一,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风景线!

诵读对于诗歌教学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弟子就是用诵读的方法,《论语・子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书读到“口舌生疮”的地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更是妇孺皆知。关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前人之述备焉。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叶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

那么,怎样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诗歌教学的学习目标呢?

我们知道,一首优秀的诗作,无疑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要准确揣摩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就应该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用自己的情去理解作者的情。这样,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就会油然而生,就能进入作者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诵读者要把自己定位为诗人的“代言人”,要从自己心灵深处发出声音。通过对作品的反复诵读,对诗人创作心境的反复揣摩,以诗人的代表自居来诵读,就能获得成功。

下面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具体谈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