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低碳技术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精选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低碳技术;低碳经济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也启动了各项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由于我国的广州市首先进行了标准化低碳事业的研究,并且在低碳标准研究、低碳技术服务等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本文将以广州市为例,来具体地说明标准化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开展低碳标准化的研究

广州市最早建立了标准化研究院来对低碳标准化的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在标准化研究院的大力帮助下推进了我国低碳标准化事业的研究,因此,我国更应该加大标准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1开展低碳研究调查,推动成果试点应用

想要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就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对重点的产业的发展情况做实际的调查研究,为制定我国未来的标准化低碳经济做出战略规划。早在两年前,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广州市纺织行业协会合作,形成了包括3家本地龙头纺织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纺织企业温室气体量化方法研究报告以及纺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工具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努力推广成果应用,现场指导企业开展温室气体管理工作,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构建起自己的温室气体管理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建议。

1.2跟踪国外低碳动态,推进技术成果标准化

广州市通过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经验的总结,应该把研究的成果向标准的方向进行转化,在我国标准化研究院的鼎力帮助之下,广州省已经有五项低碳地方标准申请成功,成为了低碳标准化工作的主要试点城市,希望在这样积极的带动下,我国会有更多的城市实现标准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广州市的标准化研究院还通过研究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战略布局,着手主导编撰《国外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系列丛书》,在低碳经济新形势下,为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案。

1.3加大研究成果宣贯 提供低碳技术服务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努力架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并为企业提供国内外低碳标准化最新资讯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规避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低碳标准化工作新思路的形成

我国低碳标准化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成长过程需要一步一脚印的沉积。今后一段时期内,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将继续发挥标准化研究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协助地方政府,帮助本地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标准化之路。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目前承担了五项广东省首批低碳地方标准制定任务,这五项标准涵盖了纺织企业、钢铁企业、水泥企业、工业企业以及核查机构,包括企业温室气体量化方法、报告规范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规范等方面内容,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低碳标准体系,这不仅是我省首批低碳地方标准,也是我国针对典型工业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首批地方标准。这五项标准的研制和应用必将推动我省低碳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积累丰富的区域低碳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广东省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我国低碳发展中的标准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三、标准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

3.1标准化对低碳技术的推进作用

由于标准化具有整体性、目的性以及系统性这三个特点,所以,如何把低碳经济进行标准化的研究可谓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标准化的理论体系对低碳经济进行规划,可就是说,把促进低碳减排作为工作的目的,通过对碳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作为研究的路径,来制定一个合理的低碳技术标准化的体系,还可以借助系统过程的方法来推进低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另一方面,所谓的标准可以说是一种公认的技术形态,其可以作为依据来指导一些社会活动,并作出合理、公平的评价,当然,标准化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通过各个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协调网络系统间的效应,通过低碳技术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要

3.2标准化是低碳技术创新的平台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把低碳技术以标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当然,低碳经济的发展还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首先,标准会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的脚步而不断的向前发展,生产组织者就会相应的增强其技术水平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其次,标准化会使得新的技术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当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后,就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标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制度,它不仅能够规范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生态效益,还能够对低碳技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标准的制定、实施和修订的过程也就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再创新的过程。

3.3标准化与低碳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以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发展依据。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量,这种动态改进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另外,标准化是出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形式,在标准化竞争力方面,我们还应该使创新的成果能够适应标准化的市场需求,使标准化能够充分发挥出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的作用。

3.4标准化是实现碳排放管理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还具有约束和激励的功能,对我国碳排放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完善了市场的竞争管理机制,给低碳技术提供了支持和法律依据,另外,标准化所规定的评价体系能够对生产活动和产品服务制定合理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解决了碳排放区域的技术选择问题,还有效的缓解了区域发展间的矛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标准化和低碳经济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低碳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经济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对低碳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合理的运用标准化的手段促进低碳经济,来适应我国的标准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17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2篇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省来讲,引导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推广,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全省资源特点、优势,要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技术、余热回用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因此,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煤层气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省的技术转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发挥碳汇潜力,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就我省来讲,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近年来,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强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长廊、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发展林业,扩大造林面积,加快发展城镇公园绿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支持和奖励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因此,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和森林的碳汇潜力,积极争取国家和国际清洁机制的支持。

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制定我省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和园区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园,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水泥、钢铁、玻纤、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强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低碳产业建设。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我省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我省的中长期发展。

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重化工业、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不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耗能低的新兴产业,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效。大力采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更大。

3积极发展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替代煤、油等常规能源已迫在眉睫。

4发展碳交易市场,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推进生态省建设,增加林业碳汇,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

5全民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更新消费方式和理念,引导低碳消费,逐步改变高能耗的消费方式,倡导居民低碳消费理念,进行低碳生活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6加强政府管理,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力度。成立我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争取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我省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发挥示范作用,带来商机,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

结束语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实施路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1-02

一、低碳经济模式内涵与特点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

二、技术创新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探讨

“科技将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将创造未来能源”。从科技角度讲,我们在重新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要重视资源生产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只有将资源生产率置于技术发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2]。

从技术超越的角度来实现低碳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开发新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1.替代、再利用或减量化技术。所谓替代技术就是指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减量化技术指在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2.资源化或能源化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能源化技术可分为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有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氢能、风能利用新技术等,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即开发节能新技术。

3.制造、建筑、生物、化学和材料领域开发绿色或节能技术。例如,开发“绿色再制造技术”,既通过对报废产品进行修复、改装、改进或改型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使其保持、恢复可用状态或加以重新利用;开发“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即控制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节能设计技术,采用各种高效保温的节能技术,加强冷桥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设置“温度阻尼区”技术等;开发“生物炼制技术”,即用生物质来生产能源和各种化工产品与生物材料、生物质制氢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方法制取氢气,另一类是利用生物转化途径转换制氢,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实行“绿色化学技术”,绿色化学技术中最理想的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即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

4.绿色消费技术。绿色消费技术主要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中,对公众性资源进行综合循环利用的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置及再利用,尽可能不造成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

中国还应重点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3]。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工具设想

现有的产业经济学目前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有以下五类,下面做简单探讨。

1.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市场难以完全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充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从而出现市场失灵。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就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完成。现代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问题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政府干预经济领域的扩大,既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对政府管理效率有了较高的要求。经济学理论以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来解释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经常采用的是政府管制、税收、补贴、碳基金等手段。政府管制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能耗效率标准逐步淘汰现存的高碳产品,并对进口贸易商品确定并认定其能耗标准;碳排放税就是政府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普遍看好的政策工具之一,有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碳经济的杠杆;补贴又称为“反税收”工具,其作用与税收的负激励作用相反,是起到正向激励的效用,诸如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补贴等等;碳基金就是通过设立基金来促进碳排放和促使开发商采用低碳技术,例如中国目前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4]。

2.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认为,在处理外部性问题时,市场失灵与产权紧密相连,效果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交易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3.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是指为了克服能源节约与碳减排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委托―问题,依据激励相容机制理论设计的政策工具,包括自愿协议、标签计划等具体措施,用以激励厂商和消费者主动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自愿协议主要指发达国家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的企业,通过自愿承诺减少碳排放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实现减少政府管制的目的。标签计划、ISO14000认证等均属于激励信息公开的政策工具。企业通过这些认证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自身“碳中性”和“碳生态足迹为零”的良好“低碳”形象。

4.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凯恩斯将不确定性牢牢地置于经济各阶段的中心,并指出“不确定性的预期”在消费、投资及货币政策三大规律中起着决定作用。在低碳经济政策工具研究上,对于不确定性碳排放和企业责任测度,成为低碳政策工具的重要内容。

5.基于生态工业学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生态工业学通过把生态学、经济学和工业组织理论联系在一起,研究工业系统的能源物质流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将范围从生产延伸到消费领域,以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替代末端治理的模式。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倡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能源环境和发展政策的关注焦点。2009年5月,科技部社发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成立了低碳科技示范专家组,提出了《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工作方案》。据此方案,科技部将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进行试点和示范,建设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推动和完善推广,通过可复制的模式探索,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5]。

实现低碳经济,还包括一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总的来说,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要求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要求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中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政府政策规制上讲,采用经济、立法和行政等政策手段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效机制。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以及实现碳税、碳金融等手段;中远期(如2030年)利用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Paper.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2003.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5-20.

[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技术理性;低碳经济;社会建构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但也带来更多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精神空虚等诸多风险,引发人们对传统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传统技术作为承载工业文明的实现模式和基本手段,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技术范式与技术理性受到了普遍质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随之而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对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人类社会进入了林左鸣教授所界定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中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如何回应和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清净环境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的高碳排放的技术经济路径,寻求低碳经济的技术理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角,考察低碳技术理性及其现实困境,不仅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物质态需求,还应满足包括精神满足、心理渴望、生态享有等的信息态需求,进而提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路径,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义虚拟经济新范式。

一、低碳技术理性: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批判

在工业文明时代,技术进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加快对有限的资源能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大量使用石化资源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暧、能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食品安全等重大社会与环境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后工业或者生态文明时代,要求对传统高碳技术进行理性批判,更加强调面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诉求,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体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

(一)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理性批判

“理性”(Reasou)一词源自于拉丁文Ration,内涵反复思考、账目算计、理由推演的基本意蕴,彰显依据既定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建构。技术理性即对技术实践所实现目标的逻辑反思和深度考量,是技术主体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效用的理性判断。即技术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一旦被人利用之后,就形成了技术理性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的二元价值悖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批判,深刻洞察技术的工具本质及其被资本家利用后形成对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社会风险扩大及其对人性的主体地位背离。马尔库塞批判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演化的“单向度”人性,即人被技术驾驭后成为工具而非人的目的性存在。技术理性的统治构建了忽视工人主体地位、消除了工人反抗性的异化社会,因而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当技术成为某些人或者阶层等技术主体用以征服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工具时,带来技术主体的有用性而形成对技术客体的主宰、剥削、征服。

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范式体现为技术主体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目的在于使技术主体获得更多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其技术理性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将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割碎”,从中选择部分有用的材料,再按照人的目的重新组装。而借助传统技术手段的“割碎”和“组装”出的“人工物”,是依据人的意志和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逻辑的结果。如人类“高科技”的添加剂、杀虫剂、洗涤剂等“人工物”是从不同物质中选取出来的组装而成之物,技术成为改造自然乃至超越自然平衡的工具,结果Ю醋匀唤绲摹氨ǜ础薄S捎诙哉庑际醯母好嫘в及其产物的自然降解等问题缺乏深刻思考与理性批判,带来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风险,如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关系等。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特别是高碳技术在“成功”地战胜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免可能带来自然界的报复,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进而形成潜在的技术风险。何谓高碳技术,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模式,这些技术尽管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物质财富的速度,也加剧了资源能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人性异化、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动荡等风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屡屡发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重大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毒豇豆、瘦肉精、地沟油、镉大米、癌症村、PM2.5爆表等等,这些事件很多均与技术滥用、技术改造以及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保问题等密切相关。传统技术的非人本性逻辑及其负面效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理性批判。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联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领域的深刻认识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总结,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即人在获取自然财富的同时应该加强与自然的联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修复和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暧、碳排放强度高居不下、雾霾天气频现等诸多发展难题,需要加强传统高碳的技术批判,呼唤低碳的技术选择和构建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合乎理性选择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技术是相对于高碳技术而言的,高碳技术与近代工业革命有很大关系,高碳技术是指近代以来以利用石油为主,大量排放碳及其相关物的技术,低碳技术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低碳技术的面很广,涉及等多个领域,包括煤利用技术、油气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理性的提出是人类在自我拯救的理性自觉和技术建构中,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诉求与理性选择。

(三)低碳技术理性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契合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人本性思想。技术理性的无限膨胀造成人与自然间的对立,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价值观相冲突。由于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限制使用石化原料和人类乱排放行为所导致的,能量获得和使用是通过技术对其现有状态和结构进行改变的,因而需要改变这种传统高碳技术范式,通过低碳的技术转向与选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进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低碳型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区别高碳技术理性,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低碳技术理性。技术创新应实现物质态(实物产品开发)与信息态(用户需求分析)相互融合形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低碳技术理性体现了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如图1所示。

从工业文明时代内在的反生态逻辑,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时代内在的生态性、人本性的逻辑,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注重选择低碳技术、资源能源集约、生态环境友好,还强调精神需求满足,注重低碳精神引导、低碳文化浸润、低碳环境与清新空气享有等多维度需求满足,进而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低碳技术理性,即改变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高碳排放型技术逻辑,转变为通过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重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技术理性,这种技术理性符合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清新空气、自然和谐等领域的强烈需求。

二、扩张与异化::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

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家们对技术手段的片面发展进行批判,对由技术理性扩张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进行了审慎的思考,要求人们弘扬技术的合理性。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低碳技术理性成为对传统技术批判后的共识,但如何实现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理性选择和经济范式转换?在现实中,特别是在技术主体层面,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和非理性选择。对于一项技术创新、应用、转化、推广等整个过程而言,涉及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如果被某一主体所主宰和工具化运用,导致人本性的目的性价值缺失,必然导致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技术演化范式中,仅仅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其他技术参与主体地位的考量,对公众、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的相关利益被忽略,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等,引发技术非理性扩张和技术异化的现实困境。具体而言,如表1所示,基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维主体的考察,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维度:高碳发展需求与低碳成本投入增加的逻辑困境

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应坚持低碳技术理性,承担避免环境风险、减少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保护等公共性职能。但政府因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等目标存在,导致在实际技术运行中难以遵循中立、客观、公共的基本价值理性,引发政府的技术理性扩张与行为异化。如地方政府大量引进高污染产业以便短时间内获得较快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获得较好的政绩和升迁机会,不太重视高碳技术特别是高风险技术及其产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而低碳技术发展及其低碳转型面临高成本投入、长周期观望、高风险降临等不确定性问题,导致许多政府面临是保持高碳发展以追求GDP过快增长,还是增加低碳投入、制约高碳行为以改善环境治理,存在两难抉择和实现困境。技术发展缺乏政府足够的理性思考,甚至于许多技术风险存在与政府错误的决策行为分不开,如过于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导致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加GDP和税收,而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过快的矿产资源开发、廉价的资源性产品获得了微薄的财政税收和短期的经济繁荣,却带来了不可修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矿区地质灾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诸多风险。而对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应用、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足够的财政投入,导致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环境治理总是让位于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需求,难以进行理性、公正的选择。

(二)企业维度:高~的低碳发展风险与廉价的高碳产品的市场环境挤压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中,企业是关键性的微观主体,缺乏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改造,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以及实现产业低碳转型与优化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但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的理性选择中,存在着许多的困境或者博弈行为。一方面,企业选择低碳技术理性面临许多的低碳研发风险。低碳技术选择及其创新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更高成本、更长周期、更高风险的低碳技术创新往往制约企业理性选择。选择低碳技术,意味着要放弃现有技术工艺流程或者进行自我革命性的改造,而成功与否的风险存在制约了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行为。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潜在收益大小以及创新项目成功的难预测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等均使企业可能放弃低碳技术创新选择。另一方面,市场较为廉价的高碳技术及其产品存在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挤压和打击了企业的低碳创新信心。消费者更加偏向于廉价的高碳商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进一步挤压了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份额,低碳新产品的市场体系没有培育,也没有站稳脚跟,因而在以价格论英雄、以GDP论升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中,低碳技术选择只能处于劣势。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权衡利润、税收、研发投入三者的关系中,自然会选择经济与技术之间的低效率均衡。

(三)科研机构维度:低碳技术的难预测性与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带来的困境

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和各种研究院、研究所,这些机构是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低碳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科研机构直接参与低碳知识生产、低碳技术研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低碳技术攻关,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为企业低碳创新能力提升、低碳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但科研机构缺乏对技术风险的有效规避,难以确定低碳技术研发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甚至于因利益的追求直接参与高碳技术、高风险技术的生产,不仅没有引导社会走向安定繁荣,相反增加了技术的社会风险。如三聚氰胺、各种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技术或者产品研发,带来了更高的食品安全、生态危机等风险,缺乏对低碳技术、低碳知识的生产与理性选择。许多食品技术、生物技术的研发不无与部分科研工作者谋求私利相关,许多加快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高碳技术研发也离不开部分科研机构的推动。这些风险存在,与科研机构缺乏低碳技术理性、缺乏低碳知识创新、缺乏基本的科研伦理底线相关。

(四)社组织维度:发育不良、力量式微与功能弱化的困境

社会组织在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服务角色和知识桥梁作用,为低碳发展提供各种技术、信息、知识的中介服务功能。社会组织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开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鉴定等业务,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低碳技术及信息流动,实现技术创新各要素间的有效互动的服务体系。现实中,社会组织发育不良,在低碳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营销、技术投融资等整个技术链中的服务不够完善,导致低碳技术学习、创新、传播及其产业化应用受阻。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组织力量式微难以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传播、应用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均难以产生应有的作用。

(五)社会公众维度:对高碳产品偏爱、污染抵制乏力、低碳参与冷漠的困境

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实际上发挥着市场的方向标作用,消费者行为选择引导企业投资于生产行为。但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则传递错误的市场信号,习惯性的高碳排放、奢侈浪费的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形象工程等制约绿色低碳消费的理性选择。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高碳产品存在无意识状态,或者有意识无抵制行动,缺乏对自身环境改善的努力和抗争,而且因追求廉价产品倾向于高碳产品,因追求面子和排场倾向于奢侈品和高档包装商品,这直接鼓励了高碳产品生产,挤压了低碳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企业高碳排放行为、环境污染行为的熟视无睹、忍受回避实际上纵容了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的集体抵制乏力、参与冷漠以及污染维权受阻等困境存在,也制约了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低碳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中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作用,因而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抛弃经验主义所谓的主观客观、映像实体的两分法概念,主张放弃以感觉经验作为试金石的经验方法,提出知识生产主要是在人际互动的社会范畴中形成,是人类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化历史积淀与知识演化过程。因而社会建构论主张避免经验主义的单一模式缺陷,主张知识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强调知识生产或行为选择的社会政治意义、道德伦理意义、实践演变意义以及相对于特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实用特点。对于低碳技术理性选择而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既要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非和谐状态,也要避免传统技术理性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分割状态,还要避免技术主体被工具化后导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隔离状态,更要避免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存在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均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缺乏人际互动和共赢互利发展思维,而导致各自为阵、互相残杀的负外部行为。

从社会建构论进行考察,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性、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高度统一性等要求相契合。因而,低碳技术理性的实现路径迫切需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就是理性审视其他技术主体地位的存在与否,寻求更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公民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重视低碳技术及其创新,加强对传统高碳技术的理性批判,重构低碳的技术理性,培育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氛围,进而构建低碳技术的物质态与信息态相融合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结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发展仅仅重视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技术发展观进行批判,更加强调理性地对待经济增长与社会心理、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技术关系的社会建构。换言之,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离不开多主体参与,如表2所示,要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维度建构低碳技术理性,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与风险性审视,加快传统高碳技术经济模式转变,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建构政府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低碳技术政策供给

各级政府应树立低碳技术价值观,提高低碳技术认知和低碳知识素养,并研究制定低碳技术规划和低碳产业规划,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重塑低碳技术理性,加快对传统粗放高碳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投入和政策引导。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战略决策和创新规划,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均能彰显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社会发展,在产业规划、政策选择、制度安排等多个方面注重低碳、注重节能、注重减排。第一,转变发展理念,改变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制机制,加强对高碳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改造,重塑政府的公共理性和低碳技术理性。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加大低碳创新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用于支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项目、低碳环保项目的推进。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的政策供给,制定和完善低碳发展政策,引导资金向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投资。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尽快组织制定标准和建立促进技术成果转让推广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低碳经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发展中的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第三,政府应该加强对高碳产业的整顿、改造和淘汰,对高碳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技术创新加强监控,避免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降低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而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扩张带来的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

(二)建构企业理性: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承担低碳社会责任

低碳技术理性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物质态和信息态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机遇。尽管目前还存在高碳产品的挤压和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但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企业部门生产的趋势,因此,企业部门必须紧抓低碳发展的市场机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抢占低碳发展的市场先机。企业在低碳技术理性建构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型、高碳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对传统粗放型工艺流程、生产模式的改造升级,紧抓低碳发展机遇,加快低碳技术及其工艺流程创新与改进,进行清洁生产,构建低碳型产品结构,重塑企业低碳形象和低碳竞争力,主动承担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建立低碳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微观主体,要坚持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高度结合,主动改造传统高能耗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含量,以低碳技术理性改变企业发展方式和产品形象,以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品牌赢得市场发展机遇和经济主导权。

(三)建科研机构理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价值观,增加低碳知识供给

科研机构要秉承社会正义、追求真理、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技术理性,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目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知识生产。第一,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类研究院所应该重视低碳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和低碳科学知识创新与生产,重视低碳领域的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环保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为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应用提供科技支撑。第二,要发挥科研机构的智力服务和科技咨询的社会功能,主动参与政府决策、企业研发与生产、社会建设与发展等各个领域中,以低碳的科学知识普及、低碳科技知识传播、低碳技术转化、低碳人才培养为抓手,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重塑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参与低碳、发展低碳,进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型技术社会献计献策。第三,重塑科研机构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低碳技术理性,永葆追求真理、维护和平、保障安全的学术理性和道德底线,坚决杜绝危害人类安全的各类实验和研发,坚决反对和打击各类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高风险的技术活动,维护科研理性的良好环境。

(四)建构社会组织理性:培育低碳技术服务组织,提高低碳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益

社会组织应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部门功能,在引导低碳技术理性选择、拒绝和抵制高碳污染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加强低碳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流、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金融中介、物流系统等中介组织发展,培育面向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社会建设的会计、法律、成果评估、产权界定等服务组织,为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资源等服务。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类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采取多种传播渠道、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低碳理念,提高绿色、低碳、生态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社会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发挥监督、辅助、支持、协调等中介组织。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城镇 低碳 科技支撑体系 建设措施

城镇化与碳排放本身是一对矛盾。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相关企业生产也主要是以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非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为主,城镇化过程中碳排放必然上升。在一个“碳排放必然增加”的前提下考虑如何“低碳发展”,关键在于低碳科技知识与技术。不论从政府角度还是企业角度,都需要适宜的科技支撑体系来促进低碳科技技术研究,提升地方低碳科技技术水平,增强低碳科技运用能力,创新地方低碳建设能力。

一、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

科技支撑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一种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与作用。科技支撑体系,普遍观点认为:它是一个由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科技组织或机构运作,形成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

低碳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它对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能够不断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各个子系统自身的发展,体现其促进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和自然等诸子系统的发展关系,使它们始终处于互相支持、互相增强、互促发展的协同互动之中,体现其协调功能。

因此,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可定义为:由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以国家和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公众为支撑主体,以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低碳技术知识与信息传播为内容,以提高政府、企业与公众低碳节能意识、低碳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为目的,以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为最终目标的有机系统。

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低碳科技资源投入数量、低碳科技组织运行效率以及低碳科技与产业结合程度等。同时,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又会影响城镇低碳建设的动力和低碳发展的进程。一般而言,低碳科技资源的投入数量越多,低碳科技组织运行越顺畅,低碳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越好,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就越稳定;反之,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就很脆弱。

二、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框架设计

小城镇大都是一、三产业的布局,不同于大中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是节能减碳技术与零碳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其低碳发展的重点在于资源(山、水、林、矿、历史建筑与古文化)有效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先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合理布局,在低碳排放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增产增质增效,带动城镇与乡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铸就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生活新局面。

小城镇的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研发利用与低碳政策保障。一方面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加大清洁能源技术、本土化低碳生产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推广利用,加快城镇农业和新兴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与装备;另一方面是制定相关的低碳政策,引导城镇实施低碳产业布局,宏观调控城镇经济走低碳道路。由此,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政府低碳管理系统6个子系统组成,见图1。

三、小城镇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1、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

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是一个以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高等院校、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骨干,由此形成的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的低碳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和机制。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是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低碳科技技术传播、低碳成果转化等系统都是围绕其运行的。

由于国内外自然环境和地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很多国外的先进低碳技术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技术的使用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在国外先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依据本国地形地貌、自然禀赋、气候条件等自身特性自主研发适应性的低碳技术和先进科技,因此,本系统的构建一方面必须是有效促进创新研发各主体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所、企业)之间紧密接触与合作,以满足实践需求为原则进行低碳知识创新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要考虑系统本身研发活力的持续。

2、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

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集成和利用科技服务资源,通过网络化交流手段,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提供低碳技术转移服务的企业创新支持系统。其作用在于利用低碳科技技术信息传播平台,扩大低碳技术的普及面,加强科研机构、企业相互之间或交叉之间的合作,解决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低碳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低碳城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构、辅助机构、中介机构构成并由此形成的体系和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能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与低碳城镇建设相结合,由应用技术形态向生产实践推广运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加快低碳城镇建设进程。

4、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

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是指由社会广泛力量参与的、为低碳科技创新和转化提供中介服务的各种机构以及由此形成的服务体系和机制,包括科技担保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产业发展咨询支撑与市场预测机构、实用人才培训机构等。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部分低碳技术转移职能。作为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立足于自身在人才、资源、政策方面的优势,着眼于企业需求,为从事低碳产业的企业提供各种有偿或无偿服务的综合服务,主要包括创办全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研究与发展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5、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

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是指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设立的为低碳科技创新研究、低碳技术传播、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资金融通的综合保障体系。低碳科技支撑体系资金保障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为应急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平台和渠道,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低碳产业提供舆论宣传。

6、政府低碳管理系统

政府低碳管理系统是为整个新型城镇化科技支撑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科技资源配置提供保障。政府行政机构运用行政与法律手段,通过制定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负责组织、实施和颁布低碳产业标准,监管和评价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综合事务,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低碳城镇建设进程。

四、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措施

1、适应性的低碳科技知识与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体系建设

政府应支持与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参与科技攻关,承担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支持和扩大民间开展多种形式科学研究,鼓励企业、个人及海外投资创办科技企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可从以下各方面具体实施。

(1)政府可以通过低息贷款和购买创业投资公司(官方或民间投资公司)的证券等方式提供融资支持,主要用于特色农业发展与技术改进。

(2)政府设立专项低碳科技开发政策性基金,扩大企业对低碳科技开发的资助,提高企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更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

(3)建立科研网络,加强产学研联合。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选派一批科技园(区)长,推动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高新技术化。

(4)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产业孵化系统,建立大量的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拨专款实施政府资本参与计划,帮助抵御市场风险。

(5)设立专项科技成果中介试验资金和科技人员技术培训资金等项目,对科研过程中涉及的税费予以优惠或免除。

2、全面性的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

小城镇低碳建设需要的低碳科技人才大致分为三类:低碳技能服务型人才(如生产技术指导员、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低碳产业经营型人才(如种养大户、农机专业户、经纪人、农产品加工户等)和低碳城镇管理人才(如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城镇部门干部等)。此外,由于地域差距与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高端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可考虑加强培训提升本地人员的执行力与管理能力,使其满足低碳建设的需要。具体可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应加大基础文化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技能培训。在从业者的培训内容上,应突出专业性,对从事不同经营内容的从业者,应根据其专业性有针对性地培训。

(1)建设与完善省(市)级―县级―村镇级的三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二传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

(2)根据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地域特点,基于低成本信息终端和移动通讯网络研发运城交互式技能培训数码课件,以及劳动力/农产品供求信息采集、更新、对接与推送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

(3)定期定点持续性地组织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科技活动周、群众新科技活动等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提高整体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4)设立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改善文化创新发展环境。

3、迅捷的低碳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1)搭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原则,以县级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重点,现有的公共通讯设施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核心,易卫星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网络为补充,建立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地区间信息网络平台。利用该平台,实施科技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实现科技信息传输快速通畅,信息共享。

(2)建立低碳信息情报中心,为村镇企业提供信息与服务。建立地方重大信息报告制度、科技计划项目属地化汇总通报制度,建立与基层重点单位信息交换制度;扩大科技信息传递范围,包括地县科技部门、地方重点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半官方和半民间的行业协会等,利用它们为企业建立低碳科技信息情报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与服务。如,可在科技信息网站上链接为村镇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站(低碳发展业者指南、低碳企业增长、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和热线电话,提供减碳解决方案、低碳认证、低碳融资等专家门诊服务。

(3)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低碳技术目录库、低碳专家库、低碳企业库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库与,做到定期更新,以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发行和技术引进。

4、多层次的低碳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1)建立分区域分层次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如县、乡、村、屯、户一体化的推广服务。县级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上游信息的中转、识别;乡级建立信息工作站,负责将接受信息向下级传播,将农户的技术需求信息向上一级传递;村、屯建立信息接收点,负责将信息以各种方式向农户传递,发展信息员,负责收集信息,帮助农户寻找技术信息、解决技术难题和寻找市场信息。

(2)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园、专家大院等,使得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直接的与主要的科技推广者与服务者。

(3)大力发展纯公益性的科技推广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信息技术改进推广服务手段;建立“首席推广员制度”,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科技知识和技术应用。

(4)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定向委托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技术联盟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对其进行技术重点培训,帮助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再通过他们带头帮助广大其他农户,释放科技示范效应。

5、对接性的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1)政府层面建设覆盖县级到省的交易平台,使成果信息的供给和成果信息需求双方能够形成有机结合,完成最基础的成果收集、整体信息的、交易的过程。

(2)企业层面建设校企的合作中心、院所企业基地合作中心、科技孵化器中心等平台,使我们的研究人员进入研究领域,直接和市场结合起来。

(3)民间社会层面开展一些专项行动,通过一些科技成果的示范、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认定等等做一些示范工程,来推动成果的就地转化。

此外,在科技成果奖项设立上,应打破国家政府奖项为主体的状况,多引入行业协会与民间奖项,扩展科技技术与民众的接触面与认识的机会,提升科技人员对科技研究与应用的动力,为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语

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地各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机制与解决方案,保护环境、走低碳之路已成为共识与共同选择。小城镇的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关键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协调,科技技术的支撑因素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斜坡关系大为改善。本文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政府低碳管理系统6个子系统,设计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并对子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拓宽路径,以期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小城镇低碳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DF03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频: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及重要途径[J].当代经济,2015(3).

[2] 刘勇、张郁:低碳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3] 王卫彬:以低碳技术为支撑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矿业,2011(5).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产发展 绿色低碳 道路

一、引言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竞争力”也成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18%,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也是受到环境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应对全球环境气候等问题,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降低40%~45%,发展低碳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于碳排放量几乎占全国碳排放总量50%的建筑地产业而言,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势在必行。有专家估计我国到2020年的建筑耗能将达到社会总耗能的40%,因此,作为我国典型的高排放行业,地产业是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另外,地产业的相关产业甚广,在该领域采取低碳战略,比如,采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或者绿色建材产品,将拉动上游的产业,带动下游消费,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有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已有建筑面积达43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我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在我国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已有规定,要求从2010年开始,新建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以及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实行节能65%标准。也就是说,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天下。对此,早在2009年我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就已经在绿化、节能、节水以及交通等绿色低碳建筑住区示范项目的这四个系统中大力推行绿色低碳技术,平均可以减少碳排放20.1公斤/年/平方米,平均节约约20元的运行费用/年/平方米。如果按照此标准进行推广,到2020年在住宅地产方面全国如果按100亿平方米的绿色低碳型住区计算,总减碳量就达到2亿吨/年,总共可以节约大约1000亿元的运行费用。因此,我国地产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线是发展的必然,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

二、绿色低碳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因此,世界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低碳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然而,其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后,顿时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最早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它指的是一种以三低(即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三高(即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主要特征,通过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采用碳中和技术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房地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含量不容忽视,而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综合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行业,拉动上下游20多个相关的产业发展,尤其与电力、石化、建材、钢铁、有色以及化工轻工等这些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关系密切,因此,房地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生态减排的当代社会,房地产业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顺势掀起绿色地产运动,从设计、用材、构造、能源以及景观等各个方面实现“低碳地产”的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道路。

三、地产发展走绿色低碳道路的意义

(一)低碳地产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大约430亿平方米建筑的中,99%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只有大约4%左右的建筑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而且我国的建筑每年以16~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倡议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低碳地产发展的市场空间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我国对节能建筑会投入相应的资金。到2020年,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将高达1.5万亿元,国外对低碳节能建筑产业的投资也同样比较高,美国预测到2013年投放到低碳建筑的资金将达到目前的三倍,也就是906―1400亿美元。

(二)低碳地产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成败

预计到2020年,我国地产业的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所以,我国房地产业既是典型的高排放行业又是潜力最大的节能减排行业。鉴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与20余个产业相关,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房地产领域如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会影响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使这些产业都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比如,在地产建筑中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产品以及采用低碳技术,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谓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成败。

(三)低碳地产有助于平衡房价

经济性是低碳经济重要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低碳经济会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及机制来进行,其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使人们生活条件以及福利水平下降。换句话说,就是低碳经济既反对能源浪费型的奢侈消费,又要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由于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高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顺应低碳经济推广的低碳地产会在短时期内使房价增加,不过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则有助于降低房地产成本,进而推动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发展,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

(四)低碳地产降低减排量利国利民

地产建筑的碳排放量巨大,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恶化的中要原因。地产走绿色低碳道路,不仅自身能降低碳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二十几个行业都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上游产业进行绿色生产,拉动下游实现绿色消费,成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中要途经。

三.发展绿色低碳地产业存在的困难

不管是政府的减排低碳政策,还是地产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地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都是必然。但是绿色低碳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地产业在绿色低碳道路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低碳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出现无章可循现象

其实在2004年,我国原建设部就出台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建科函[2004]183号),提出“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理念,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环保。围绕这个理念,在理论界及相关业界等之后也提出了一些生态建筑、低能耗建筑、环保建筑等概念,这些都是与我们所说的低碳地产范畴一致。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低碳地产的发展依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有一些局部示范低碳建筑,对于具体的低碳评价标准,比如哪些建筑环节需要进行低碳处理、哪些低碳技术是必须采用的、哪些低碳规则又是必须遵循的以及哪些材料必须符合哪种具体的低碳标准等等,这些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比较缺失,这种无章可循的状态对低碳地产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低碳地产的大规模推广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绿色低碳道路的普及推广较为困难

由于我国地产业的发展并未成熟,尚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行业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实心态,因此,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自身研发力量非常薄弱,想要走低碳发展道路,目前主要得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节能材料,这肯定会使得低碳节能产品的造价成本增高,故这样的产品只能面向少数的高端消费群体,受众范围较窄,推广普及环保节能建筑的难得就比较大。

(三)绿色低碳道路的成本高、风险大

仅管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国家支持低碳地产发展的相关政策却显得比较滞后和缺乏,而且由于低碳节能技术还没有进行标准化和工业化,低碳节能产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等等,发展低碳地产,企业将会承受较高的成本压力,在开发过程以及后续维护过程中也将承担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地产企业对绿色低碳道路的理念都比较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上持观望态度的较多。也就是说地产企业开发绿色低碳建筑的动力不足。

(四)民众缺乏低碳地产意识

民众对于低碳建筑的缺乏足够的认知,基本上对低碳经济、低碳地产的概念都停留在模糊状态,或者有的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多数民众关心的只是初始的购房价格,而忽视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据测算,开发节能50%的低碳建筑,会使房屋建设成本增加10%,加上低碳新能源,建筑成本可能每平方米会增加1000元。增加的建造成本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房价来转嫁给消费者,肯定会使本已较高的房价进一步上扬,这样的低碳建筑会超出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四、低碳地产的技术体系构想

低碳技术体系的支撑是低碳地产的核心,是发展低碳地产的重中之重。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指的是应用于建造低碳建筑的各种技术,涉及到建筑设计施工、采暖通风、建材电器、空调照明、能源使用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内容,横跨整个房地产产业及相关产业。仅管我国目前的低碳地产技术系统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其技术体系的构想却不可少。从低碳技术的运用方向及作用进行具体划分,大致包括着四个部分:

(一)建筑主体的低碳技术,即是在进行建筑物主体的建造过程中应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又可以细分为规划设计(比如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以及风向利用等等,还有体型系数控制技术和窗墙比控制技术)、主体施工(包括高强度结构体系、混凝土大空间结构体系、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彻筑结构体系;新型节材钢筋应用技术、可循环利用施工材料、高性能施工技术等等)、围护结构等三个方面;(二)建筑配套工程低碳技术体系,这主要指的在建筑主体的配套工程上所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有能源供给系统、建筑设备系统、排放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等等;(三)建筑环境低碳技术体系,指的是在对建筑环境进行处理、优化等工作时应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有绿化系统、建筑环境控制技术、运行控制系统和再生循环系统等;(四)对已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技术体系。前面我们说到,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巨大,而且其中99%以上都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建筑物,对这些建筑进行低碳改造十分有必要,而且还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收益。建筑低碳的改造技术体系主要有既有建筑的围护系统、既有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既有建筑不同生命周期的适应性改造以及供热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等等。

五、发展绿色低碳地产道路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地产的历程较短,对低碳住宅的开发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根据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低碳地产将是未来我国地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仅管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仍然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一)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低碳地产的发展

鉴于地产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倡导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并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紧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在能源、技术、消费以及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与发展低碳地产利益相关的主体,比如低碳技术企业、消费者、地产企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等参与其中,并建立低碳合作机制。可以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比如设立低碳基金或者对低碳技术企业提供低碳信贷产品等,奖励并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或者是对低碳地产企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在逐步发展和成熟阶段,可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低碳政策工具,如政府管制、碳排放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交易、标签计划、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生态工业园规划等,以加大低碳政策力度。

(二)完善低碳地产的技术体系

低碳地产发展的核心是要有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建立完善的低碳技术体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消费方式发生转变。在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基础上,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行应用,比如采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甚至是负碳技术策略;加速发展核电、风能、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耗能及耗能结构;通过优化设计,在地产建筑周期内实现“3R”―― 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节约(Reduce),以及“四节”――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转变当前地产的毛坯房销售模式为精装房销售,减少二次污染等等。

(三)注重培养低碳建筑的专业人才

发展低碳地产最主要是建造低碳建筑,而实现低碳技术的关键是人才。地产发展走绿色低碳道路离不开人才。因此,要想真正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建造低碳建筑,就需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可以引导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重视对能源、环保等课程的开设和研究,保证专业人才的教育。其次各企业可以加强对现有建筑人才的培训,将其打造成低碳专业人才,或者举办一些低碳环保建筑设计大赛,激励相关人才发散思维,推广低碳建筑理念。另外,还可以在一些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中,加入对低碳环保方面的考核内容,引导培养低碳建筑专业人才,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四)倡导低碳地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除了低碳生产还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地产的生产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低碳地产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低碳生活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物业管理公司和广大业主们的积极性,形成低碳消费的意识,营造低碳地产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提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01)

[2]冯国亮.绿色地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住宅产业.2009(01)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化 滨海新区 发展新优势

一、低碳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变暖迫在眉睫。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低碳化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在采取的重要措施。各国在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兼顾气候变化、节能环保,都在力争提高碳生产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对中国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电荒”、“油荒”、“气荒”甚至是“水荒”在我国频频出现的背后,日益凸显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低碳化是这一轮我国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向。

世界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社会不但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的脚步,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二、低碳化的内容和层次

社会各界都在讨论“低碳化”,但理解的内涵概念往往比较模糊。笔者认为,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等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是指在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形态。低碳社会不仅包括低碳经济,还包括低碳文化、低碳环境、低碳法律、低碳生活。等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社会状态及低碳经济模式透过低碳的行为反映出人类的精神和思想,在低碳文化和低碳理念的背景下,人类的行为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是文化对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所导致的结果。同时,在建设低碳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低碳法律是支撑、基础和保障。而低碳的新型生活化,是在居民个人福利提高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地少,可以在吃、穿、用、行、住等各个方面实现低碳,还可通过增加碳吸收(绿化等)来增加碳汇,减少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社会的涵盖范围很广,可以从各个方面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可以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服务等。低碳生产不仅指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碳的使用效率,使能源消耗的生产率提高,而且指可以在产品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实现低碳,如通过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的开发来减少高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通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来减少第二产业在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方面的消耗。

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方式,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比如低碳装修、选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日常“便利消费”,尤其是塑料袋的消费等。

低碳服务则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服务、CDM咨询服务、低碳金融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碳足迹与碳抵消的商品与服务,等等。

(三)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低碳产业是指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低排放产业。而低碳产业体系本身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材料、火电减排、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环保设备等等。低碳能源系统则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目前,世界各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在美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占比却高达70%,我国的工业产业高能耗的困局亟需打破。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10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

(四)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低碳产业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等。无碳技术是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CCS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存储于特定地质结构中,减少向大气的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聚积。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0多个CCS项目。

(五)低碳城市――低碳化的载体

“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载体,低碳城市可以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多位于一体,但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低碳规划、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天津和滨海新区应该把建设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对于“低碳规划”而言,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城市低碳规划应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对于“低碳建筑”而言,在建筑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运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建筑材料、通风和采光系统、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对于“低碳交通”而言,交通工具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应该积极倡导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此外,大力促进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发展,以实现城市低碳运行。目前,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尤其应当在城市交通、城市建筑等方面实现低碳化。

三、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把握低碳化的发展方向,紧跟低碳化的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使正在崛起的中国“第三增长极”不断形成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一)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化的有利条件

1,具备优良的政策制度环境

天津滨海新区是21世纪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当前,滨海新区正按照中央政府的定位和生态兴区的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2,具有较好的低碳产业发展基础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是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地区之一,新型能源建设运用、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聚合国际先进生态、环保、节能技术,正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新模式。按照发展定位,中新生态城将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为了加快中新生态城建设,各种环保低碳产品企业必然向滨海新区聚集。

4,新能源投资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

低碳的核心产业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由于滨海新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同时,国内首家排放权交易所在滨海新区挂牌成立并已经开展业务。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低碳化的不利条件

1,滨海新区高碳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滨海新区是在承接天津市区工业战略东移政策下诞生的,相对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来说,滨海新区明显的产业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且在第二产业中石油、化工、冶金等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国有经济主导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2,低碳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还较为缺乏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滨海新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内资企业对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的较少,没有充足的技术实力储备。滨海新区当前除了依靠外资引进,更要依靠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进行官、产、学、研、金五个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

四、天津滨海新区如何构筑低碳发展新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滨海新区在今后能否继续走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应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挑战中发展和调整的能力。在“低碳化时代”,滨海新区必须面对低碳化的严峻挑战,全力突破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

(一)构建低碳法律制度――法律化的政策体系支撑

我国从整体上来说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我国的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环境执法效果不佳,环保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另外,法律、规划规定的执行措施上虽然也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与企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却没有规定细化的奖励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天津滨海新区应发挥“排头兵”作用,构建和完善自身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应尽快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短期、中期、长期低碳标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推进低碳生产革命――研发创新核心技术是关键

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核心技术缺乏、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如果发展中国家总是期待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就会依然在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竞技舞台上处于从属地位。天津滨海新区应建立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第一,应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第二,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大力展开城市、区域以及国际间技术合作;第三,加强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这是提升低碳技术水平的关键之一,通过建设低碳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低碳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使低碳技术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合理配置。

(三)加速低碳产业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

天津滨海新区在后危机时代对产业方向进行调整时,应该遵循以下指导思想:第一,紧跟低碳化的国际发展趋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第二,遵循城市产业演化规律,推动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体系重构,加快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构建精细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的开放式新型产业体系;第三,以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为指导,统筹产业布局规划、统筹功能区开发建设;第四,发展低碳产业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人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低碳文化价值观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反思哪些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天津滨海新区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和倡导公众建设低碳社会,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从消费和生活的各个角度进行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应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如在汽车使用上提倡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出行方面尽量少用私家车,饮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不铺张浪费,等等。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8篇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9篇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09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10篇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09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

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

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3.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第一,建立企业总体低碳标准。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能够约束企业自身的总体低碳标准,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通过自律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将能耗指标、排放指标、污染指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对各项指标的指标值进行监测,当指标值超出规定值时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排放和污染。而且,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员工低碳意识的不断加强,要及时更新规定的低碳指标值。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低碳标准的有效执行,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同行业的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建立员工日常低碳标准。企业的员工对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来为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企业可以针对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比如规定员工每天的用电用水量、或者约束员工用水用电的时间、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下班等等,对于执行得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执行得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在所有员工的身体力行中被实践和发扬。

4.实施低碳营销第一,低碳产品定价。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企业在制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低碳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