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现代

后现代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性和后现代

早在1996年,刘先生就发表了《现代道德建构中的历史性两难》,认为:“就传统儒家伦理来说,在现代道德建构中面临的两难在于:一方面只有经过理性化转型,它才有可能在现代道德生活中继续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理性化转型必然要以普遍理性精神取代它的本根性基础——血缘亲情原则,这恰恰又将意味着传统儒家伦理体系自身的崩溃消解。”

现性精神面临的历史性两难在于:“一方面,它不可能通过‘返本开新’从本身缺乏道德理性因素的传统儒家伦理内部生长出来;但另一方面,在传统习俗的力量远比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更为根深蒂固的道德领域内,它又不可能在‘道德真空’的氛围内凭空产生,而必须面对儒家伦理这样一个不得不加以继承的既成传统。”他以新儒家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他说:“当代新儒家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为了保持儒家本色,又不愿将现性精神设置为本根性基础,反而依据传统儒家的‘情理’精神解释道德理性,坚执心性本体或情感本体,以尧舜类型的成圣成贤作为终极道德目的。其结果,则往往是既失去了传统儒家的某些本质特征、同时却又未能充分现代化。”“后现代”的两难:“现代道德建构在西方已经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暴露出其‘现代性’即‘理性化’的某些弊端,并因此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激烈批判,甚至面临解构的危机。更为尴尬的是:由于西方道德理性精神相对忽视情感及其必然性之‘理’所造成的一系列负面现象,诸如人伦关系松弛、家庭观念薄弱、人情淡漠、社区解体等,恰恰又凸显出更重视血缘亲情、甚至主张以‘情’为‘理’的传统儒家伦理的某些长处。”

在经过了以上的“两难”思考之后,刘先生发表《“人为”和“情理”——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初探》,认为:“重‘人为’和扬‘情理’构成了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基本特征。认知理性精神的相对缺失导致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某些缺陷,应当注意借鉴和汲取西方哲学传统对认知理性精神的积极弘扬。”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生产劳动的‘实践’精神的基础之上,完成将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为情理’精神与西方哲学传统的‘认知理性’精神内在地整合起来。”这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被他放弃了,而对中国传统缺乏认知理性精神的批判则始终没有放弃。

他的《儒家伦理:道德理性还是血亲情理?》一文,则由儒家没有认知理性,进一步推出儒家没有道德理性。他认为:“普遍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的道德理性精神。”这里的核心概念就“理性”(reason)。刘先生以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为标准,理性就是:“人凭借逻辑推理认知事物本质、获得真理的能力和活动。”因此所谓“理论理性”、“纯粹理性”的本质特征则是逻辑性、普遍性、必然性、明晰性等。西方哲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鲜明的认知理性精神、并特别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而所谓“道德理性”、“实践理性”,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性“理性”本质在实践一道德领域内的体现,因而总是建立在“认知理性”、“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与后者保持着密切关联。因为他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理性”概念,所以他认为:“儒家学说几乎没有对世界是否可知、真理性认识如何可能、逻辑推理法则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又怎么会具有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的精神。……也很难说:它会进一步在伦理观中体现出以认同人的‘理性’本质为基础的道德理性精神。”简言之,因为儒家没有深入研究认识论,所以儒家没有理论理性的精神,推论:儒家没有道德理性的精神。

刘先生还发文《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所强调的‘理’在实质上存在着情理之‘理’与理性之‘理’的深度差异,不能等同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的根本差异主要表现在: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坚持把理性知识与感性情感严格地区分甚至割裂开来,特别强调二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张力冲突,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各种行为的终极因素,明确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一切欲望情感都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相比之下,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虽然也指出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差异,但它并没有特别凸显二者在道德领域内的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只有感性的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各种行为的终极因素,明确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感性情感之中,就连知识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理之‘理’。结果,苏格拉底就将一切伦理德性终极性地归属于理性知识,而孔子则将一切道德规范终极性地归属于血亲情理。”

这篇文章中,他还说:“休谟的伦理观不是‘道德理性”’。其理由是:“休谟曾经明确指出:既然旨在获得真理知识的理性对于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没有什么影响,那么,道德原则就不可能由理性得来;因此,道德活动的理由根据不是理性、而是情感,也就是那种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的‘同情’。不难看出,休谟的伦理观也是试图在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寻找终极性的‘理’,但这种‘理’却与苏格拉底认同的‘理’截然不同。”我只是想问:儒家没有深入研究认识论,所以没有道德理性精神,难道休谟也没有研究认识论问题吗?

刘先生从理性的定义人手,由儒家缺乏认知理性精神,推出儒家没有道德理性精神。由于他认为普遍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的道德理性精神,再进一步推出,儒家伦理的根本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血亲情理”精神,并非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然后,依据马克斯·韦伯将现代化即“理性化”的定义,认为儒家不能适应现代化,又由于西方道德理性忽视情感的负面效应,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后现代的境遇之下,儒家伦理还可一用。可以说,他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来批判儒家的,也看到了现代性的问题,却没有对现代性的核心观念进行必要的反思。

全文阅读

市场营销现代到后现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后现代之风愈演愈烈,已席卷全球。后现代是和现代的断裂或折裂,强调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现代市场营销也概莫能外,在后现代营销消费文化以及市场面前,其显得捉襟见肘。

工业社会是围绕机器和商品生产而组织起来的现代性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信息、文化组织起来后现代社会。在商品经济现代性社会里,市场营销可以说是居功甚伟,它创造的众多市场奇迹以作为经典案例载入史册。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企业的经营史就是营销史。而当历史的快车开进后现代时,现代营销范式和技术已然时过境迁。面对后现代市场的碎化、个性化和人类对包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攀升,现代营销显得力不从心。

一、后现代消费文化

1、游牧式的生活。不再信奉现代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后现代的人们更乐意赌注式的游戏生活。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高宣扬,1999)。充分利用后现代社会提供的休闲生活空间,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后现代“游牧式”生活本质上是一种享乐主义,人们只在乎即时的,而不作长远的打算。

2、消费的分裂和顾客忠诚的丧失。詹明信强调后现代文化特征之一就是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段(fragmentationoftimeintoaseriesofperpetualpresents),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场景转换不同的角色,寻求在各个非连续的、不同片刻上的消费满足,市场自身也是碎化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中的许多消费者和产品,以及所有的关系都是真实的瞬间,以及每一种改变都要求消费者不做出任何深度的承诺(Firat,1997)。事实上,后现代消费社会充满了记号、信息与影像,不像短缺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差,消费者在后现代有很多的消费选择,对顾客忠诚的要求是营销者无理的一厢情愿。

3、个人主义、消费个性化。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现代性的三项基本内容,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和演进,后现代消费者强调获得更广泛的自由,摆脱社会、政治、经济的羁绊。后现代已经进入一个“平凡个体”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个人行动以生产和展示他自己的存在、他的区别的时代。(王长征,2006)统一和一致是后现代反感的事物,现代社会大规模生产同一性商品将无法得到后现代消费者的青睐,因为他们更钟情个性化的消费和标新立异。

4、边缘化和无深度的消费文化。后现代的人们远离中心,对权威和传统标准文化的不屑一顾。随着后现代的碎化,后现代市场也变得支离破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仅难以统一,还不连贯。人们不再寻求本质、中心和隐藏在表层下面的某种深层意义,以审美方式呈现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在购买和消费时所追求的本质,人们热衷感官的满足,不去思考深层的意义。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模糊化,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呈现。

二、营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嬗变

全文阅读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美]马克・邦兹/文 钟子林/译

这篇译文选自[美]哈佛大学马克・伊文・邦兹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中的两段文字,它们各有标题“现代主义”(第355―357页)和“后现代主义”(第440―444页)。鉴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对西方音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国内对它又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约翰・凯奇,有人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把它译出来,供大家参考。本书作者认为凯奇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者”,而后现代主义是“兼收并蓄的风格混合”。最近国内出版的另一本书《二十世纪音乐》([法]丽-克莱尔・缪萨著,马凌、王洪一译)也没有把凯奇放在后现代主义中进行介绍,认为后现代主义“提倡把现代音乐与过去音乐重新联系起来”(228页),这一点与本书作者邦兹的观点是一致的。

――译者

现代主义(Modernism)

现代主义是一种现象,它影响了20世纪所有艺术,包括文学、绘画和音乐。就它本身来说,它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各种重要风格得以产生。现代主义基于确信新的音乐一定要尽可能地不同于旧的音乐而不惜任何代价地自觉寻求创新。至少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们就已自觉地寻求产生新的艺术。从这个意义来说,现代主义一直就是创造过程的一种推动力。但是,在20世纪,追求新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包括全面反对长期以来一直是基本的那些因素: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文学中的线形叙述,绘画中的具象和透视,以及建筑中的装饰。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先锋派。先锋派(avant-guade)这个词相当于法文中的vanguard,是指在战斗中进攻敌人的先头部队,以此比喻一小群为反对听众保守趣味而进行战斗的艺术家。在20世纪所有艺术领域中的先锋派人士――现代主义者――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带领艺术走向新的方向。

在音乐中,现代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放弃传统的形式和调性。但是现代主义也对艺术的许多方面形成了长期的影响: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无调性、序列音乐、偶然音乐――都使听众面对新的挑战。即便是表面上较少对抗性的语言,如新古典主义、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被理解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应。在现代主义最极端的形式中,它寻求抹杀所有与过去的联系。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曾经著名地声称:“创造者必须径直地往前看,涂抹蒙娜・丽莎是不够的,因为那样做并没有使蒙娜・丽莎消失。所有过去的艺术必须被彻底消灭”。

但是,即使彻底消灭过去,作曲家也仍然不得不面对过去。毕竟,新奇也只能对比已经所做的事情才能衡量出来。约翰・凯奇(John Cage)或许是20世纪所有作曲家中最典型的现代主义者,他用逗趣的方式巧妙地概括了这种奇谈怪论:

有一次在阿姆斯特丹,一位荷兰音乐家对我说:“你在美国写音乐一定十分困难,因为你离开传统的中心那么远”。我不得不说:“你在欧洲写音乐一定十分困难,因为你那么接近传统的中心”。①

全文阅读

“后现代妈妈”的现代生活

因为怀上小孩被迫匆忙结婚――是不是够反叛?夏天怀孕热得难耐梦想吃冰激凌――是不是够冒险?怀孕时梦见老公移情别恋,醒来后大哭――这样的噩梦是不是很现实?担心怀上小孩身材变形而不想要孩子――是不是有些自私?看着自己美丽的小肚肚上爬满妊娠纹气得大叫――是不是很正常?跟着孩子一起练瑜珈、学英语、练钢琴――是不是很“共赢”?为了孩子受到更好教育拼命给自己充电卖力工作――是不是很高瞻远瞩?自己生的孩子却让爷爷奶奶抚养――是不是有些无情?这就是一些“后现代妈妈”的现实生活。

后现代妈妈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传统母亲形象在发生着巨大的变数。后现代妈妈,是现代都市母亲中的时尚代表,这类女性大多自我意识较强,做事不拘小节,喜欢引人注目,我行我素。她们通常是活泼大方,是不拘小节的乐天派。坦率直爽,行动迅速而敏捷。厌恶受周遭人束缚,会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她们通常热爱社交,又喜欢照顾人,她们爱打扮爱赶时髦,喜欢浪漫和新鲜刺激,让人很难相信他们已身为人母。

后现代妈妈,大多诞生于“她世纪”,她们的生活既属于孩子,也属于她们自己。她们扮演着妻子、情人、同事、领导等多重社会角色,而这些角色也同时在“漂白”着传统母亲的形象。

“后现代妈妈”VS“传统妈妈”

1.态度

后现代妈妈:把孩子当朋友,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甚至有点“没大没小”。

传统妈妈:严肃、一本正经、有威严,但往往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代沟”。

2.教育

全文阅读

以现代性应对后现代

[摘要]刘清平先生在批判孔孟儒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后儒家构想。目的是要弘扬儒家传统、应对后现代。后儒家首先是要解构传统儒家特殊主义的理论架构,然后用普遍主义的理论架构来建构新的道德伦理。这意味着他要用西方的现代性观念应对后现代。

[关键词]儒家;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后儒家

刘清平先生在《齐鲁学刊》2005年第四期上又发表了《论孟子推恩说的深度悖论》,继续进行他所谓“中国文化深度悖论”的言说、继续建构所谓的“后儒家”。关于儒家伦理的历史考察和价值评判的争论,在国内学术界历时两年,郭齐勇先生主编了《儒家伦理争鸣集一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把与此问题相关的文章都收入其中,以为可以终结这场论战。而刘先生不愿意就此作罢,他打算将“后儒家”的工作进行到底。本文就“后儒家”的核心观念提出一点看法,以之与刘先生商榷。

早在1996年,刘先生就发表了《现代道德建构中的历史性两难》,认为:“就传统儒家伦理来说,在现代道德建构中面临的两难在于:一方面只有经过理性化转型,它才有可能在现代道德生活中继续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理性化转型必然要以普遍理性精神取代它的本根性基础——血缘亲情原则,这恰恰又将意味着传统儒家伦理体系自身的崩溃消解。”

现性精神面临的历史性两难在于:“一方面,它不可能通过‘返本开新’从本身缺乏道德理性因素的传统儒家伦理内部生长出来;但另一方面,在传统习俗的力量远比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更为根深蒂固的道德领域内,它又不可能在‘道德真空’的氛围内凭空产生,而必须面对儒家伦理这样一个不得不加以继承的既成传统。”他以新儒家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他说:“当代新儒家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为了保持儒家本色,又不愿将现性精神设置为本根性基础,反而依据传统儒家的‘情理’精神解释道德理性,坚执心性本体或情感本体,以尧舜类型的成圣成贤作为终极道德目的。其结果,则往往是既失去了传统儒家的某些本质特征、同时却又未能充分现代化。”“后现代”的两难:“现代道德建构在西方已经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暴露出其‘现代性’即‘理性化’的某些弊端,并因此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激烈批判,甚至面临解构的危机。更为尴尬的是:由于西方道德理性精神相对忽视情感及其必然性之‘理’所造成的一系列负面现象,诸如人伦关系松弛、家庭观念薄弱、人情淡漠、社区解体等,恰恰又凸显出更重视血缘亲情、甚至主张以‘情’为‘理’的传统儒家伦理的某些长处。”

在经过了以上的“两难”思考之后,刘先生发表《“人为”和“情理”——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初探》,认为:“重‘人为’和扬‘情理’构成了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基本特征。认知理性精神的相对缺失导致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某些缺陷,应当注意借鉴和汲取西方哲学传统对认知理性精神的积极弘扬。”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生产劳动的‘实践’精神的基础之上,完成将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为情理’精神与西方哲学传统的‘认知理性’精神内在地整合起来。”这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被他放弃了,而对中国传统缺乏认知理性精神的批判则始终没有放弃。

他的《儒家伦理:道德理性还是血亲情理?》一文,则由儒家没有认知理性,进一步推出儒家没有道德理性。他认为:“普遍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的道德理性精神。”这里的核心概念就“理性”(reason)。刘先生以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为标准,理性就是:“人凭借逻辑推理认知事物本质、获得真理的能力和活动。”因此所谓“理论理性”、“纯粹理性”的本质特征则是逻辑性、普遍性、必然性、明晰性等。西方哲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鲜明的认知理性精神、并特别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而所谓“道德理性”、“实践理性”,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性“理性”本质在实践一道德领域内的体现,因而总是建立在“认知理性”、“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与后者保持着密切关联。因为他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理性”概念,所以他认为:“儒家学说几乎没有对世界是否可知、真理性认识如何可能、逻辑推理法则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又怎么会具有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的精神。……也很难说:它会进一步在伦理观中体现出以认同人的‘理性’本质为基础的道德理性精神。”简言之,因为儒家没有深入研究认识论,所以儒家没有理论理性的精神,推论:儒家没有道德理性的精神。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

在历史上所有的艺术设计运动中,后现代主义恐怕是最具争议的概念。它拒绝简单的定义,颠覆了人们关于风格的固有观念,解除了艺术设计身上束缚的枷锁。作品时常摆出滑稽、挑衅、荒唐的姿态,让世人对于风格概念的阐释有了新的领悟。现代主义的具体定义为极简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对世界的规范化表达。而后现代主义更像是一面摔碎的镜子,每一片都支离破碎地折射出现代主义忽略的各个方面。

本次展览展出了1970至1990这二十年间,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所代表的伟大意义。雏形期(Presence of the Past)的代表作品包括Hans Hollein创作于1980年的威尼斯的一处建筑的外立面,不同的长廊圆柱体现了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原始花园到经典废墟再到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在此次展览中,V&A博物馆将其进行全尺寸复制,奉献给观者。1981年,波普艺术家Andy WarhoI为迎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到来,创作了一幅绢印版画。画面中一个大大的美元符号,意在讽刺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却在不经意中预言了后现代主义的没落。随着世界经济的急速繁荣,人们对与金钱及利益越来越紧密结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趋之若鹜,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曾经的后现代主义就这样在自我发展的繁荣阶段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与金钱进行毁灭性结合的变身。

复杂而又激奋人心的后现代主义曾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挥了巨大的影响力。那么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它还有多大的影响力呢?事实上,在艺术设计氛围宽松、形式易变和超级商业化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它的影响力。在现代艺术家Roberf Longo的系列作品《Men in theCity》中,一系列的图片展现了一个因为抽搐剧痛的西装男,他跃起和侧身的姿势,是舞蹈行为还是犯罪现场?没有人能够判断清楚,这就是艺术家对于模糊状态的捕捉。一瞬间的模糊形象,混乱却富有动态的美感。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件作品,也就明白了后现代主义的意指。

图1《i-D》杂志艺术版,1985年8月,封面人物为Lizzy Tear

图2美元标志,安迪・沃霍尔作品,1981年,绢刻版画,私人收藏

图3穿孕妇装的格蕾丝・琼斯,尚・保罗・高德与安东尼・洛佩斯作品,1979年

图4无题,卡勒姆・卡文作品,1985年

图5新大路建筑立面,汉斯・霍莱因作品,1980年

全文阅读

后现代御姐

1986 年4 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释放出的核辐射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量的100倍。1975 年她在北乌克兰出生,讽刺的是这位诞生于“核辐死城”的女郎却在日后成为科幻灾难片“僵尸死城”中最闪耀的明星。她的眼珠几乎浅到无色,在烟熏妆的衬托下有种极不真实的科幻感,她拥有最为深邃刚毅的轮廓,高挑迷人的曲线也绝对不是摆设,一记长腿劈吊对“僵尸”来说可是致命一击,而那极具未来感的双瞳更是征服了《第五元

素》以及《生化危机》系列的所有影迷。她将凛冽美真正定义为一种性感,她就是后现代御姐,Milla Jovovich。

尝试多重角色,演绎个性时尚

射手座的Milla 总是精神饱满、跃跃欲试,体内似乎永远翻滚着无穷的冒险能量——她不仅是模特、演员、歌手、fashion icon,还是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

1988 年,13 岁的她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偷月情》,15 岁时清纯出演《重返蓝色珊瑚礁》,从此她声名鹊起, 而在Luc Besson 导演的《第五元素》中精彩的亮相,使Milla 成为影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此外,凛冽美人对音

乐也有着极大的热情,她曾组建过乐队“The Plastic Has Memory ”,担任性感热辣的吉他手和歌手,于1994 年发行了第一张专辑《The Divine Comedy》,并且你一定想象不到其中有15 首歌是她亲自编写的!在服饰方面,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朋友Carmen Hawk 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甚至Victoria Beckham也曾被拍到穿着她设计的衣服, 连《Vogue》都称赞她在设计女性服饰方面的成就是许多设计师要花费N 年才能达到的!日前,意大利品牌Marella 与Milla Jovovich合作设计了一个精选系列,刚柔并济的“凛冽风格”与她本人的气质贴合得完美无瑕。夹克和大衣是该品牌的标志性单品,在《生化危机》中,Milla 孤身一人驾着飞机横扫半个地球时,就穿了一身超大毛领夹克,搭配皮裤和皮靴,简直性感到爆。该系列大胆流畅的剪裁,加上毫无吝啬地运用皮革、豹纹、皮毛和流苏,使女性干练的英气中迸发出野性的诱惑。Milla亲自打造的Marella 塑造了职业干练又不乏性感魅力的女性形象。

Oggi:Milla不断挑战自我与成功的经历,一遍又一遍阐述着她对生活的理解,多样化的尝试带给她多重体验,也培养了她对时尚的独特理解和诠释。现代社会中,一个女性无论是面对工作多种职业,还是生活多重角色,都会有遇到挫折需要重拾心情拼凑信心走下去的时候,而相信自己往往才是所有力量的源泉。

这个“杀手”不太冷,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

全文阅读

后现代女神

坚硬与性感

米拉1975年生于乌克兰,小时候父母把她带到了美国。有一段时间,她在陌生的环境和伙伴中间无所适从,那时候的米拉,也许就像《生化危机》中在记忆的荒漠地带独自徘徊的爱丽丝,在隔绝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环境里艰难而茫然的左突右挡。由于她的国籍、语言和沉默的性格,米拉经常受到别的孩子无情的欺负,于是她远离人群,在自己的世界看书、思考,离群索居。也许米拉坚硬的本质是遗传自当医生的父亲,而她曾是俄国演员的母亲却教会她更多如何展示自己的本能。这个11岁已登上T型台的瘦削如精灵般的女孩,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冷漠。虽然她的身材是这样瘦削,长相也并不十分出众,但与生俱来的神秘气质使米拉倍受荧光灯的宠爱。她成为美国时尚杂志上最年轻的封面女郎,同时为多家著名杂志拍摄封面。

在耀眼的青春期里,米拉做的事情多且杂,她不但活跃在时装界和广告界并顺利成为众多国际化妆品牌和设计名师们的宠儿,还对音乐和电影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米拉的兴趣绝非只是一种摆设,或一种梦想。13岁迷恋电吉他,15岁尝试作曲,19岁时她出版了个人唱片《The Divine Comeely》。对这位年轻的女孩来说,她的前途光明,已不是“指日可待”或“终有一天”的事情。她生活在无数人艳羡的眼光里,却并不满足。13岁时她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偷月情》,过于早熟的形象并未使米拉得到太多关注,此后几年,米拉间断的拍了一些片子,《卓别林》、《卡夫斯》、《迷惑》,却好评寥寥。

神秘与精湛

年轻是等待的资本,幸运的是,米拉的机遇来的并不晚。1997年,22岁的米拉被著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看中,在他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出演拯救世界的红发女外星人丽洛。米拉将丽洛坚定与脆弱,神秘与茫然的矛盾性格演绎的十分到位,表演受到诸多好评,吕克・贝松也对她赞叹不已,认为米拉一定会成为影坛的顶尖人物。而事实上,在第一次试镜时,在众多美丽的演员中,吕克・贝松并没有对米拉留下特殊的印象,也许米拉的气质过于硬朗,这使她很容易淹没在力求突出表现的演员堆里。但当后来他们俩重新在电影公司巧遇时,吕克・贝松才发现自己险些错过了心中的不二主角,他破例给了米拉第二次试镜的机会,并最终将这个角色交给了她。

男人的坚硬和女人的性感在米拉的身上彼此对立又共同存在,这使她拥有着致命尖锐的魅力。这部电影最终成就了米拉乔沃维奇和吕克・贝松的一段姻缘。但两人因电影而结缘,也因电影而分手。如今看来,两人决定合作拍摄《圣女贞德》可能是个致命的错误。吕克・贝松自己也说,如果他们不是一年有365天都在一起拍电影,他们就不会分手了。可那时,热恋中的情侣却把这部电影看成见证爱情的标记。有卡尔・德莱叶、罗伯特・布列松等大师的名作珠玉在前,这部重拍版《圣女贞德》显然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吕克・贝松显然不想将本片拍成一部无聊的战争大片,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和超现实的内容。或者正是这种改变,让这部电影变得混乱。成熟的米拉也显然无法胜任这个未成年的角色,米拉饰演的圣女贞德在片中显得苍白且分裂。本片也让她的表演遭到一致的批评,并第三次获得金酸梅最差女演员的提名。

这次失败终结了两人的婚姻,也让米拉在表演上陷入了困境。杀戮与惊艳

在《圣女贞德》的失败后,米拉开始了自己角色的新探索,却始终找不到方向。当她开始考虑是否要再次离开电影圈,重回演唱道路的时候,保罗・安德森出现了。这个《生化危机》的铁杆游戏迷,一眼就看中了米拉・乔沃维奇,他认为这就是自己梦想中的角色:那个坚强的,有些男子气的爱丽丝。有趣的是,米拉自己也是个《生化危机》迷。她说:“我非常喜欢看我兄弟玩《生化危机》,我们两个人能在家玩一天这个游戏也不会腻。”还有什么比两个《生化危机》迷合作拍摄《生化危机》更靠谱的事情呢!

全文阅读

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

摘要: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进行时态的艺术思潮。后现代电影的特征与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在总体上是相一致的。但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型的

>> 后现代网络自制节目的“后式”风格 科幻电影服装的后现代风格解读 先锋化的后现代美术风格 后现代主义电影对大学生语言风格的影响 解析盖?里奇电影创作的后现代个性风格 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从《重庆森林》看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风格 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影像风格下的现代主义作者观念 “风格与自由”超越现代主义的后现代 清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探析 现代室内软装中的“明式”风格研究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生命之树》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探析 后现代设计风格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论后现代建筑风格趋势 后现代电影的几个关键词 彭浩翔的后现代电影世界 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转捩及其哲学基础 论《哈姆雷特》的后现代电影改编 后现代电影的美学嬗变与再审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B17 无厘头一词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无厘头,顾名思义,头上毫无一丝一厘头发,即所谓“滑头”;无厘头源自粤语俗语“无厘头尻”。“无厘头尻”解作“没有首尾的脊骨”(“尻”指脊骨尾部),指说话或行为“没头没尾”,令人费解。另一说是在晚清时期,鸦片盛行。人们在抽鸦片的时候有时会说“无厘瘾头”(抽得提不起什么兴趣),久而久之略去“瘾”字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顺德的方言,是骂人的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很没用。

B18 《大话西游》是一部香港后现代无厘头搞笑片,被公认为后现代电影的经典。《大话西游》把周星驰推到了后现代电影的前锋位置,进而也推动了无厘头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后现代”和“无厘头”的语境颠覆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它的影响一直延伸至现在乃至以后。

B19 中国香港特区无要求必须需要推广普通话,这是与中国大陆内地广州及其他地方的根本区别。

B20 波林・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B21 同B13,第54页。

Post Style of Postmodern Film

全文阅读

现代:后来居上

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容量让现代汽车同样不容有失,也更加重视这个依然有着巨大增长空间的区域市场。

无论大众,还是丰田抑或通用,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小觑“韩流”的力量。

来自现代汽车集团最新披露的信息,现代汽车集团4月全球销量604117辆,同比增长11%;在华销量(不含进口车)达到105010辆,同比增长近10%。

在全球和中国汽车市场都处于低迷和调整时,现代汽车的成绩无疑令人侧目。而最让人恐惧的是,现代汽车集团在逆市中的增长速度。

差不多走着跟先前日系品牌一样的道路,在耕耘好本土市场之后,用美国市场撬开国际化的大门,然后将重心放在中国这个现在乃至未来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但对于现代汽车来说,其成功的背后,显然也有着自己的路径选择。

第一和第二

与丰田等日系品牌一样,现代将美国市场作为了自己最为重要的战略阵地之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