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语言为媒介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具体描摹对色彩的感知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激活色彩词语感性经验的联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语言文字美,让人充满艺术的回味。本文主要从色彩词运用的情状及意义写色彩词的运用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文字美。
关键词:中国古诗歌;色彩词;语言文字
色彩原本在绘画中只能通过视觉来判断,作为诗歌的语言,却能够通过色彩词的运用是读者在想象中产生色彩感受,从而再造一个色彩空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具体描摹对色彩的感知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激活色彩词语感性经验的联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语言文字美,让人充满艺术的回味。许多诗人会去搜索一些富有色彩的词语,用多彩多姿的画面来抒发内心情感,揭示生活的哲理。
本文主要侧重于列述色彩词运用的几种情况以及色彩词运用的各种意义。
一.色彩词运用的情状
语言的色彩美主要指语言文字对万物色泽的描绘和情感色彩,而情感色彩又是附着在语言文字描绘的色彩美上。如地理环境不同,色调也不同,塞内常是绿水青山、红花碧草;塞外则是云黄草白,黑山白水。不同的季节各有不同的色彩,春天多用有生气的词语:鹅黄、嫣红;秋天则变为凝碧、衰红、暗绿等。不同的色彩词,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白色象征着纯洁、高雅,黑色则显得庄严、肃穆等等。本文讲色彩词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冷色的运用
冷色通常指亮度比较低的颜色,比如:黑、青、紫等,给人一种暗淡、低沉、朴素、含蓄、清雅的感觉。
摘要:歌曲表征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动向,是高尚情操和美的表达。但当下充斥校园里的,大都是低俗肉麻的不健康的流行歌曲,而适宜孩子们健康向上的雅歌则少之又少。如何引领学生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雅歌;唱响;成长;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81-03
去年的一天中午,笔者早早来到学校,离教室还老远,就听室内一片嘈杂,一个声音嚎叫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笔者的头“嗡”一下子胀大起来,全身的血液直冲进脑袋里,火冒三丈的冲进教室,对那个学生劈头盖脸的一阵训斥。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几天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却让笔者不得不深刻的反思。
山东青州市夏庄初中(简称我校,下文同)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通讯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们班音乐课代表在上体育时偷听MP3被老师没收了。笔者知道情况后非常生气,班干部竟然带头违纪!拿到手里一听,里面全是当今网络上的流行歌曲,什么《你把爱情给了谁》、《一不小心爱上你》等。其实这些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爱是什么。
到底是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感染了学生,让孩子们哼起了那么肉麻的歌,还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呢?这样下去,学生沉湎于肉麻的歌中,哪来心思学习呢?那不就毁了一代人吗?为此,笔者决定带领学生通过“搜歌――辩歌――唱歌”三步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大唱健康向上歌曲活动,引领学生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
一、搜歌:搜出自己喜欢的歌
搜歌是这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们首先召开“搜集优秀歌曲”启动仪式,主持人、发言人在全班学生中产生,仪式各个环节都由班委会商讨决定。启动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班长宣读倡议书,组织委员做搜歌活动介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提供搜集优秀歌曲的途径,有的说从网上搜集励志歌曲;有的说从家长那里搜集红色革命歌曲;还有的说要设计调查表,走到街头巷尾,广泛征集大众喜爱的歌曲……大家快乐的畅谈、热情高涨。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启动仪式让我对班干部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刮目相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喜悦在心,增强了笔者对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信心。
[摘 要]中国文学的表达机制中,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不是对外在事物的固有色的描绘,而是一种观念色,所以,在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也成了诗人表达情感和观念的一种方式。初唐时期诗歌的色彩意象,总体上沿袭南朝梁陈宫体诗的表达机制,以红色为主色调,显得浓艳而缺少深度;盛唐之诗,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着上了盛唐之装,诗歌色彩意象进入了全盛时期;中唐诗歌随着安史之乱的冲击而随社会走入低谷,更多地转向对现实疾苦的反映和心灵的慰藉;晚唐时“盛唐气象”那种自由奔放的豪气已经消失殆尽,诗歌笼罩着哀怨、无奈与沉痛的气氛。
[关键词]古典诗 色彩意象 色彩观念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40-02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进程中,色彩意象随着诗歌表现范围的不断延伸而逐渐丰富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个由简单、纯朴到多样、繁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在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心理情感的日趋复杂化以及社会色彩观念的发展。更进一步来说,人类的认识力和创造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色彩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心理情感的日趋复杂化是色彩意象多样化的审美内驱力,社会色彩观念的演变则直接影响着色彩意象的流变。
《诗经》、《楚辞》的色彩较为纯朴简单,多选用青色意象和白色意象,其次是红色意象、黄色意象和黑色意象。这五种颜色也是中国传统的“正色”。《管子·揆度》说:“其在色者,青、黄、白、黑、赤(红)也。”《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以自然物起兴,如首篇《关雎》中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开的是一幅白色流水的青色小岛上一对黑色关雎(鱼鹰)栖息图,“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则描绘了青色水草在白色流水中漂浮的姿态。《楚辞》常用香恶草木物象作比,如屈原《离骚》中的白芷、蕙兰、菌桂、秋菊、菉、葹,等等。这些大多是自然物的色彩直接作用于审美主体视觉的结果,也是先民朴素的色彩观念的直接反映。
汉魏晋时期的古诗中的色彩意象虽较先秦诗歌有了一定的发展,仍未脱离《诗经》、《楚辞》的色彩选取范畴,而且青、白两种色彩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其中多间杂着形容女子或爱情的红色意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诗句中的青葱的意象蕴含的是游子的漂泊不定和思妇的遥望无期;还有像“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诗句中,皎洁的月光照出的不仅有闺中女子的空虚无聊,更有寒门士子怀才不遇的忧伤。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仍主要表现青白的色彩意象,但已呈现丰富多样化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宋齐时代的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色彩意象渐趋多样、繁杂化。“齐梁以后,形式主义的诗风笼罩着整个诗坛,梁陈宫体诗的流行,更是诗风的堕落”。[3]形式主义的诗风以及宫体诗的流行,从诗歌的精神意义层面上看是诗歌发展进程中的倒退现象,然而从诗歌的表现范围和色彩意象的发展看,这又是一个必然经历的成长过程。南朝诗人大多生活在宫廷豪门,或者出于兴趣偏好,或者因为身不由己,他们的诗歌内容多表现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辞藻艳丽,青、红两色是诗境的主色调。典型的代表有陈后主,还有往后的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些诗人开始将目光从简单的自然物象更多地投射到社会物象,色彩意象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北朝诗歌中的色彩意象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些。由此可见,唐之前诗歌色彩意象总体而言是相对简单而纯朴,这种情况随着古典诗歌的发展而走向丰富。
中国古典诗到了唐朝达到顶峰,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获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繁荣,因此,唐朝的色彩意象也在这个过程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语言变形 变形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40-01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这是春回大地时的姹紫嫣红、无限生机。再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春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肥肥黄黄的圆甜,那黄中带红的丰润,如何不叫人馋涎欲滴!以上各句中的“动”“多”“冷”“悦”“空”“绿”“闹”等都是活用词,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妙用,但其共同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适应格律诗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常有倒置词序的现象。主要有:
在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古典诗词无疑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其中有暗香隽永的红梅,有清香宜人的秋菊;有挺拔的剑兰,有多刺的玫瑰;有绚烂的月月红,有只开一瞬的昙花。比起小说、散文来,恐怕很难找到像唐诗宋词那样更富于艺术魅力,更令人兴味盎然的作品了。可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故事词,为何始终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古诗词自身造成的。古汉语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加之古诗词特有的表现形式,因此学生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存在不少问题,缺乏学生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的分析,诗歌作品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随着横飞的唾沫星消失了,学生非但没有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厌恶、反感,对语文教学排斥和逃避。到底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使得他们能自由地采摘那绚丽园圃中的奇葩呢?我认为若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让学生读起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唐朝韩愈曾说:“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可见他也是把诵读作为训学的规则之一。在诵读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单独朗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停顿,掌握好节奏,以读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五言每句三顿,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每句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其次在读诗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景,在心中体会诗中抒发的情。除了上述的诵读方法,还可以配乐朗读。汉字本身就平仄错落、富有音韵,若配乐朗读,就锦上添花了。背景音乐可依据诗歌的感情特点而定。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配以古曲《阳春白雪》,乐曲时而低吟、时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器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角度。”可见这样处理有助于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唱起来
把音乐引进教室,除了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朗读,还可以直接来唱。因为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和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利用歌曲和诗歌都可和乐而唱的特点,让学生诗、歌共赏,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在唱中背诗,在唱中体会诗和歌的异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时,可先让同学听完不同的两种版本,然后让他们就自己喜欢哪一种诠释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三、让学生“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感情,意思是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地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时无声诗”的说法。诗人在创造绘画美时,往往通过色彩来描绘大千世界的音容笑貌,使诗的形象具有绘画的可观性和直观感。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通过色彩丰富审美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将诗歌中用语言文字表现的色彩转变为真实可感的颜色的方法,让学生先大胆地用色彩画出他心中的景物特征,然后比较诗中的色和画中的色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色彩本身,也包括这种色彩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时的作用)。比较中学生在把握诗歌的物象特征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摹虚和绘画中的写实的异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除了以上所说的读、唱、画的方法外,我们还可运用写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是仿写。在学了简单的诗词的格律后,例如《如梦令》、五言绝句等,都可以让学生仿写成应景诗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写评论、赏析。让学生把学习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文学评论的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特色之一。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抓住意象进行教学,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之美。
一、抓住意象欣赏诗歌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其特征及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其一,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景观类:流水、斜阳、月、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柏、、梅花、翠竹、莲花、梧桐等等。动物类:乌鸦、子规、猿猴、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其二,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情况有所不同――景观类:如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就是。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行为类:如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当然也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二、抓住意象再现情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圆圈,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奠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雄壮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诗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意象
古典诗歌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万千心绪凝于其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人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铡、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昧,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意盎然且色彩绮丽之观。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细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读罂此诗,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几个栩栩如生的意象挥之不去。言至此,可我的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问,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他们耳目一新,于是便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中国古典诗歌是笔宝贵的财富,这个宝藏的挖掘永无止境,让我们抓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去挖掘它的奥秘,展现和欣赏它的无穷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音乐欣赏,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古诗词作品,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不失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益的探索。笔者承担了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诗词歌曲创作与中学语文教学》(SZ2011933)研究,日前,在石家庄市某中学完成了题为《飘落的红颜》古诗词歌曲专题欣赏课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古诗词作品分析与古诗词歌曲欣赏,让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产生学习兴趣,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体悟。本次教学实践正值“三八”妇女节,因而,笔者着意选取几首描写女性美的古诗词歌曲作专题欣赏。
专题名称:飘落的红颜――古诗词歌曲专题欣赏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学时
欣赏内容:《诗经・蒹葭》《越人歌》《佳人歌》《枉凝眉》。
教学过程:
一、专题导入
摘要:流行歌曲的许多经典歌词大多源于词人对古典诗词审美意象的借鉴与创造,本文试图通过典型歌词例证的分析,论述其优秀流行歌曲的新歌诗体及中国风歌词是如何借鉴古诗词意象,再经词人主体心灵的加工改造、融会贯通,使其成为既有古典诗词的精神意蕴又有现代人浪漫情怀的精品的。
关键词:歌词;意象;借鉴;创造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51-3
流行歌曲以其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尤其是那些词曲兼美的新歌诗体、中国风歌曲的许多经典歌词,继承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讲究词的意境、韵味,追求一首好词须是一首适于入乐好诗的标准,表现出词人学修古典诗词,有着相当深厚的功底。
意象是词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是外在事物经词人主体心灵改造而创作的产物。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是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的。”这就是美学中所说的,“艺术的本体不是情感,而是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流行歌曲的歌词正是在形式、内容、主题、题目(标题)情感等方面对古典诗词审美意象予以借鉴与创造。
一、歌词内容上对古诗词意象的借鉴与创造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本学年编写的校本教材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的斑斓色彩》,现将总体编写思路和讲授内容做简单梳理。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2009年开始的河北省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适逢我校处于向完全艺术高中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校本选题和编写工作就更需要操作性和实用性。笔者在本学年编写的校本教材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的斑斓色彩》,现将总体编写思路和讲授内容做简单梳理。
一、校本教材及学情分析
1.校本选题构思及学情分析。学情是我选题定题的重要依据。随着我校艺术生源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一方面性情活泼,比较浮躁,厌恶古代诗文;另一方面又情感细腻,期待心灵鸡汤的呵护。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需要用现代语感来满足他们的审美阅读需求。我在文学领域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将音画融入诗歌,透过斑斓的色彩让学生感知诗情画意,力求为学生打开欣赏古典诗词的一扇窗。校本课题定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中的斑斓色彩》。
2.编写定稿思路。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情达意。我的编写思路设计为“诗中有画”和“画中有情”两部分。由“画意”入“诗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由“看热闹”升华为“看门道”。
二、教学重难点
古典诗歌的形象大于思想,特别是一些山水诗、田园诗,教师可以通过诵读、作画、描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受诗歌的意蕴美,特别是听觉、视觉,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与品味,让学生重现诗歌形象,身临其境,诗歌的意境才能感受到底。
从听觉上感受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雅致,音调铿锵,音韵和谐,节奏回环,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样的古典诗词需要朗诵,靠听觉去感受美。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音乐很难描摹,白居易描写了美妙的琵琶曲。在教此处时,笔者让男女生二重读,男生的重浊音和女生的娇软的声音,再现了琵琶音乐的美,让人联想到嘈嘈的急雨,联想到情人间的温柔的私语,又让人联想到宛转的莺语,又能想象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和声音,想象到泉声及画面,组成了美妙的琵琶音乐。
诵读既能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也能表现诗歌内在的情绪旋律,能表露多变的情愫、鲜明的爱憎,让奔腾的激情流淌在胸间。比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可以吟诵,甚至可以唱出岳飞心中的愤怒。“怒发冲冠,凭栏处”节奏可以一字一顿,“怒”从喉咙深处流出,激起无限的愤怒,撞击着心灵。“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仰天长啸”声音加强,且从心底处长啸,无处可泄的怨愤喷薄而出。“空悲切”之“切”,发音重而短促,表现悲痛的深切。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再现体验。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可诵,可唱,可手舞之,可足蹈之,或采用个人朗诵,还可以采取集体朗诵,让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音乐再现而充分表现出来。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把个人的情感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才会感受得到底。
从视觉上感受
古典诗歌中景物形象美,不仅表现在听觉上的完形,还可以表现为视觉上的完形,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在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在水中嬉戏、游玩、追逐,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这样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用作画的教学形式体验诗歌意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国北宋画院选拔人才时试题是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诗句,一位应试者只勾勒几只蝴蝶追随马后,突出了香味。作画的诗歌教学就是在填补诗歌令人想象的空白,从而获得了品味诗歌的美感。
而像王维的诗,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称,像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特别适合这种作画的教学方式。如教到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教学这一首诗时,笔者让学生画出意境,学生画了“白石、红叶,湿衣……”寥寥几笔有力地表现了诗的静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