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一些高校在经济类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方面,实验环节还比较滞后,实验内容还相对不足。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程,“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教程”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学生缺乏经济学素养、实际分析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从项目牵引、项目完成等几个方面对该类实训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了探讨,可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摘要:文章考察了宏观信息公告对股票市场回报率的影响。使用2010年-2014年中国宏观公告数据,我发现宏观公告对股票市场回报率的影响较小。采用时间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宏观信息公告本身对股票收益无显著影响,公告日与非公告日的股票超额收益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对宏观信息的反应是相对有效而及时的,利用公开的宏观信息并不能在公告日前后获得超额的收益。
关键词:宏观公告;未预期信息;股票收益
一、 引言
如果股票价格由基本价值决定,那么股票价格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之和。由于经济形势影响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信息会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影响股票价格。以央行降息为例,理论上来说,该消息预示政府会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刺激经济,投资者将此公告解读为利好的经济走势,从而提升对股票的估值水平。表1报告了近13次央行的降息公告对A股市场收益的影响,我们看到降息并不一定伴随着股价上涨(如2008年10月9日),同时升息也不一定意味着股价下跌(2010年10月20日)。本文采用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宏观信息公告对股票市场的具体影响。
本文使用2010年~2014年这5年的751宏观公告数据发现,宏观公告在整体上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较小。比较发现,公告日与非公告日的平均收益率并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样本选择。第四部分探究宏观公告与A股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 文献综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调整预期与风险补偿两个角度来研究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股价代表其基本价值,那么股价应该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由于经济形势影响未来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报告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股票收益。为了检验上述理论推测,以往文献考察公告中包含的未预期信息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学者将宏观变量实际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值作为该变量的未预期信息,然后用股票收益对未预期信息进行回归,以了解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企业的外部环境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未来走势?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寻找企业跨越发展之路?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编者根据调查中企业家们反映的疑惑和问题,访问请教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给企业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帮助企业家厘清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的20几年里,我国报业市场与宏观经济都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我国报业市场所经历的高速增长与我国这20年中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从因果关系上看,报业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报业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报业市场;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报业广告收入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110-04
报纸产业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龙头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20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我国日报出版总量规模已经连续第五年居世界第一;2004年,我国出版的日报种类已经占全球日报总量的14.5%,且日报平均期印量逼近1亿大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千人日报拥用率达到75.8份。同时,除了报社、报纸总数以及发行量上的发展外,报纸行业的经济运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从报业经济基础――广告收入上可以得到充分展示:2005年,我国的报业市场广告额达到256.05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广告总营业额的18.1%,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3%。
看到这些骄人的数据,反观报业在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时的情景,不能不感叹这二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78年,全国报纸总数只有188种,每期平均印数不到4500万份,而1978年以前我国根本就没有广告,报纸行业需要极大的政府补助才能得以生存,根本就谈不上多少经济基础。现有的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全面恢复正常的报纸广告经营时,全年只有0.73亿元的广告收入,还不到当时的GDP总量的0.02%,也没有超过与它关系密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03%。而到2005年,我国报业广告额已经占到了GDP的0.14%,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42%。报纸行业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我国报业市场化起步的20年。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产业起步的20年往往是不稳定的。报业市场所经历的这段高速增长与我国宏观经济这20几年的增长有多大的联系;报业作为四大主要传统媒体之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以下希望通过对报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来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两者的快速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方,究竟是报业市场更多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还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推动着报业市场的发展。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秋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水平,GDP增长率将达到10.5%左右。
《报告》预测明年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报告指出,如果2007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10%或接近10%的水平上。
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秋季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这是以往的同类报告从未涉及的问题。
《报告》指出,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此不可高估。而在诸多影响宏观调控成效的矛盾中,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的响应程度不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地方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报告》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以及目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中尚存的亟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外,最重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目前存在着财权与事权的日益不对称。在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大增加了,而在财权划分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权却有相对减少的趋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划分比例,1990年约为34:62,2000年上升为52:48,2004年已经上升到55:45。虽然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对大多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转移支付的规模与他们的期望,与当地发展需要相差甚远。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包括城市化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当地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产生通过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当地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往往把上项目、求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速放在首要位置,而忽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忽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要求规模效益的趋向,而且地方并不太关心宏观经济过热会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而缺少本土案例引入、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完善教学材料的选择、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课堂参与以及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以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一些大型企业用人招聘的选考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经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测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就业、收入及消费等问题。尽管本科阶段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是太复杂,但理论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到一起,不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建立,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与应用型转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方式,使学生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明确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侧重理论阐述,缺少本土案例引入
目前,涉及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这些高校本科阶段所开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其中采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为教材的高校居多[1]。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叙述清晰,比较符合国内本科生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理论的抽象,内容间逻辑较为严密,同时又缺乏案例的引入,形式呆板,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感觉有些困难,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这本教材对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涉及较少,理论更新较慢。
1.2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宏观经济学授课时数基本上都是48学时左右[2],有少数高校的授课时数甚至更少。即使是48学时也仅能保证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传授的需要,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如结合学生所阅读的经典案例资料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进行讨论分析等。如果授课时数少于48学时,那么教师连讲授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时间都不够,更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自学困难,而如果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都没有掌握,当然也不可能有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做到将所学经济学理论融汇贯通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理解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实施效果、观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等,进而偏离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交银集团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金融危机中的思考》一书,就是交银集团研究团队在这两年中的系列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书中所收录的大多是交银集团研究团队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于金融危机大背景,对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态势及政策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
2008年-200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这两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可以用“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来形容。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急剧变化,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也由最初的“双防”转向“一保一控”,最后再转为全力“保增长”,货币政策在2008年由“从紧”转为“灵活审慎”,年底又转为“适度宽松”。针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的错综复杂的新问题,交银集团研究团队特别注重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脉络的研究,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分析判断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全面准确地把握未来经济金融的走势,调整经济预期,做好投资决策,提供信息资料和可供参考的建议。
目前,交银集团研究团队对外的宏观经济金融研究报告主要分成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四类,包括年度和半年度的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年度银行业分析报告、季度GDP和房地产点评报告、月度的CPI预测与点评报告、货币信贷点评报告、外贸点评报告等。团队对国内GDP、物价、利率和汇率水平、货币政策操作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和政策的预判,得到了实际走势的验证。
2009年以来,交银集团研究成果的市场影响力和认同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8月,交行获得中国《银行家》杂志“最具研究能力银行”称号。2009年11月,由于宏观数据预测准确,在“2009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中,交行获得“年度预测金融机构”奖(排名榜首);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获“2009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中国分析师”称号(排名榜首)。2009年12月交行又获得搜狐金融理财网络盛典颁发的2009最具研究能力银行奖。2010年2月交行宏观团队获得《证券市场周刊》“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年度预测第二名。
二、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条主线,就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关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思考。
书的第二部分是“商业银行平稳健康发展,经营模式面临重大考验”,着重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如书中收录的《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银行竞争力》、《妥善处理三对关系,促进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困境及化解途径》和《盈利增长面临四重挑战》等文。通过对上述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关问题的全面分析和思考,为商业银行管理层、政府监管部门和银行客户提供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把握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脉搏,针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内容摘要]根据泰勒规则的有序概率模型,利用中央银行沟通指示器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解释官方利率决定,预测2003―2009年官方利率决定。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沟通指示器变量提高了官方利率决定的解释力;(2)经济增长的沟通指示器变量、预期的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对官方利率决定有显著影响;(3)在官方利率决定上升和不变时,沟通指示器变量模型的预测能力要好于宏观经济变量模型,但在官方利率下降时,却不能胜过宏观经济变量模型。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官方利率;决定
自1997 年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但到目前为止,货币市场利率体系还比较复杂,市场化的短期利率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存。在这种利率环境下,我国大部分学者选取短期银行间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采用历史分析法或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法来预测利率决定,以获得货币政策立场,[1][2]这些成果都有益于利率变化的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只是把观察到的利率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而没有考虑中央银行沟通对利率的影响;第二,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市场利率的变化规则,而很少有学者针对中国国情来研究官方利率(如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也有少数学者区分了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但是在估计方法上又是统一使用GMM来估计。[3]经验反应函数采用OLS和工具变量技术来进行估计银行拆借利率是合适的,但是对于研究官方利率却很少有吸引力。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货币当局都不会改变官方利率,即使官方利率需要改变,货币当局也是把官方利率提高(降低)0.18%或者0.27%,因而采用有序概率模型更适合。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沟通影响利率方面,Kohn和Sack发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及格林斯潘的证言都会影响金融市场。声明会影响短期和中期的利率,而格林斯潘的证言却会影响全部期限的利率。同时他们发现,格林斯潘的演讲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显著。[4](175-206)Reeves 和Sawicki利用上述同样方法,发现英格兰银行的沟通也对利率有影响,尤其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和《通货膨胀报告》对市场影响更加显著。同样,他们也发现演讲对市场没什么影响。[5]然而,Ehrmann和Fratzscher发现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委员会成员的采访和演讲普遍对金融市场都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朝着合意的方向变化,即当声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倾向时,会导致高的利率,当声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时,会导致低的利率。他们认为演讲对市场有不同影响的结论,或许是由于选择沟通事件的程序不同。[6]
中央银行沟通预测利率方面,Pool 和 Rasche发现美联储在1994年2月后,意外货币政策的成分有了明显的减少。[7](1-10)Swanson发现美国金融市场和私人部门对未来几个月的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能力提高。重要的是,私人部门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却没提高。这可以得出货币政策沟通对预测有特别影响,而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率普遍的下降。[8](791-819)上述作者都认为,美联储在1994年后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是对货币政策决定进行了沟通。然而,Jansen和Haan利用欧洲中央银行官员讲话来预测利率决定,却发现它不能很好预测利率的决定。[9]
前瞻性沟通,如对美联储政策的风险权衡或偏好沟通,不仅对金融市场有显著影响,而且对货币政策的预测也会产生影响。Thornton 和 Wheelock发现在1999年5月后,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比以前更好了,他们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1999年5月之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意图只是在内部通告,到下一个会议之后才公开,而在1999年5月以后,他们会在会议后沟通这种意图,为公众提供未来政策决策的可能信息。[10](1-16)此外,清晰的沟通可以提高利率的预测能力。如Fracasso等通过对19国家通货膨胀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更高质量的通货膨胀报告通常能提高利率决定的预测能力。[11]
尽管国外中央银行沟通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但国内尚缺乏利用中央银行沟通信息来预测利率决定的实证研究,仅有的一些相关文献也只是对中央银行沟通进行定性分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