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作的名言

合作的名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言素材在写作中的合理运用

摘 要:在议论文写作中,名言素材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含量而备受学生青睐,但这些素材在积累和使用时,往往存在着误区。因此要在积累和使用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使得名言素材起到应有的作用,为议论文写作增添光彩。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名言素材 积累 使用

议论文写作要求文章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名言,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能为支撑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名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所以在积累了名言之后,重点在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写作中的效用。

一、在议论文的开篇使用名言,能起先声夺人之效

古人写文章强调“凤头”,我们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开篇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学生习作《敢于创新》的开头:

尼采有言:“我就是我自己的先驱。人要成功,首先要敢想敢创新!”罕见只靠模仿而有大成者,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能名闻天下,就在于它虽集百家之长却能创新,令板桥体别有韵味。想别人不敢想之事,行别人未曾行之路。敢于创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用尼采的名言开头,指出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敢想敢创新,再用郑板桥的材料引出了中心论点,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这样的开头要比一般的“引用材料加论点”的形式更有力,更吸引人。

二、在所举的名人事例中引用名言,能增加可信度

全文阅读

名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名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符合思想品德课程学科特点,与学生思想成长也有直接关联。教师在课堂环境构建中启动名言、在教学思维引导中介入名言、在学生认知深化完善中借助名言,都可以形成丰富的激发效果,促使学生圆满完成学习认知构建。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名言;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名言警句,能够快速启动学生感知思维,形成重要教学突破。一句名言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诸多思维启迪,帮助学生顺利调整学习方向,形成崭新的学习体悟。教师要充分认识名言的引导、激励、推动效果,并在教学中适时运用,使名言发挥教学“轻骑兵”的作用。

1.课堂环境构建中介入名言

思想品德课有较强的德育色彩,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教师很容易落入说教之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难以建立,课堂教学自然呈现低效性。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适时启用名言,可以给学生带来重要的学习启迪。因为名言在论理上具有凝练性、理论性,在构成上具有逻辑性、缜密性,在表达上具有经典性、精巧性,能够给人带来思维触动,成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认知解读。如《在承担责任重成长》课堂导入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言,如梁启超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林肯说过:“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解读,然后继续引导: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呢?学生展开自由讨论,给出较为一致的认知:因为责任是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只有建立责任意识,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教师利用现成名言展开课堂导入,迅速引发学生热议,因为学生对名言比较熟悉,其激发效果极为显著。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个人到国家,对责任进行反复体会,为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维引导中运用名言

培养学生良性思维,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良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向、思维方法、思维效果。名言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思想触动,而且能够引导思维前行,并在思维运动中拓展思想维度。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缺少稳定性,教师借助名言加以引导,自然能够给学生指明思想方向,因为学生对名言具有崇敬感,其引导效果无可置疑。学习《无形的财产》时,学生对“勤劳致富”这个道理没有太多疑问。为强化学生学习认知,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名言。学生快速行动起来,收集相关名言。如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曾说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圣经后典》有这样一句话:“勤劳致富要比空话饿肚强得多。”教师让学生结合名言探讨赚钱的方法,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有: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是财富的源泉、科学管理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合作也可以创造财富等。从学生认知可以明显看出,名言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思维进入预设轨道,教师名言教学策略赢得课堂教学主动权。

3.认知深化完善中借助名言

全文阅读

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摘要: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提出的社会语言观与两千多年后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正名篇》中探讨的“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约之以命”的社会性,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从无到有遵循的任意性原则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荀子关注到语言有阶层变体,提出“明贵贱”、“辨同异”,并藉此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突显其语言治政的目的。而且,荀子还发现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的“楚语”、“越语”,还有专属于社会集团变体的共同语——雅言,语言在“循旧名”、“作新名”中继承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他的共时和历时的社会语言观。

关键词:正名;任意性;约定俗成;地域变体;社会变体

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14—04

一、引言

虽然社会语言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的,但是,在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正处在西周奴隶制度走向崩溃,而新兴的封建制度酝酿兴起的历史转折时期。正所谓“礼乐崩坏”,一些蕴涵着社会关系的称谓,以及表述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孔子从恢复周礼的角度出发,提出为政之先“必也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①。孔子将“正名”这一规范语言的行为,与维护社会政治伦理以及治国统民的政治举措紧密地联系起来,开创了通过规范语言而达到匡正社会秩序的语言政治观。墨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反对孔子的复古思想,认为周礼之“名”不能约束新兴之“实”,提出“名必符实”和“名实耦,合也”的观点。《墨辩》中也提到了“君、臣、萌民,通约也”,意思是说社会成员中“君”、“臣”和“民”这些名称本身并不特指某一对象,但经过人们的普遍约定之后便有了固定的所拟之实。②这说明已经认识到“君”,“臣”和“民”这些语言名词反映了社会的共同约定,只是对语言的社会约定思想还很朦胧。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③强调凡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法则,都不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使名实之辨不再拘泥于谁第一、谁第二的静态考量上,而可以作动态与发展的纵深研究。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从新兴统治需要建立新制度、树立新观念及确立新语言内涵的角度,探索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与语境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揭示探索语言的社会意义。并作《正名篇》专章考校“名”与“实”的社会本质。其中的名句“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从语言任意性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能指与所指的逻辑关系方面,阐述了事物名称命名的一般规律④。

二、语言的社会本质观

荀子在《正名篇》中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⑤关于“名”和

收稿日期:2012—04—16

全文阅读

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

提要 语言是哲学之思的重要对象。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哲学家,孔子对语言哲学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讨论,既对语言之为文化载体及其教化功能有所意识,又揭示了主体间对话的有效性条件;不仅提出操作论的意义理论即“正名”论的同时,而且对名言与道的关系问题作了最初的探讨。本文在重构孔子语言哲学的同时,也对其中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引申和发挥

关键词 孔子 语言哲学 教化 对话 意义 名言 道

语言是哲学之思的重要对象。从先秦到近代,语言问题与哲学思维总是难分难解地联系在一起。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哲学家,但长期以来,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似乎尚未引起论者的足够重视,正名的要求与“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等命题的理论内涵似未得到合理的阐释。有见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在孔子哲学中存在着一个语言哲学的向度:①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孔子对语言之为文化载体及其教化功能有所意识,他不仅②揭示了主体间对话的有效性条件,③提出了操作论的意义理论即“正名”论,而且④在中国哲学史上对名言与道的关系问题作了最初的探讨。

相对于老子对人化过程及其产物(文化)的疏远与否定,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下引此书仅注篇名),所谓古,首先就与周礼相联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礼凝聚了完美的文化成果,周代代表着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孔子缅怀旧制的保守心态背后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层的价值取向:周礼不仅是往古的陈迹,同时也是广义的文明象征。于是,“从周”就意味着确认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意义。

与肯定文明的价值相应,出于对文化成果之历史延续的关注,孔子对古代文献加以自觉整理和传述,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古代文献整理家和传述者。从历史上看,“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多誓》),在商朝时已有史官掌管典册。继殷而起的周代及各诸侯国均有史官记言记事,积累了大量文化典籍。孔子其时,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导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这种混乱局面使得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残缺不全,散失很多。在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终不见用之后,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力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出于教学的需要,他着力收集散落民间的鲁、周、宋、杞等故国的文献,或作,或述,或删,或定,整理出《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作为教材。除去后来散失的《乐》,其余五种典籍被后世尊为“五经”。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些典籍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夏、商和周,尤其是春秋时期社会史、思想史的原始资料,既有氏族时代原始民主及原始思维的遗存,又有文明时代早期的社会风俗、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观念形态。作为儒家的经典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元典,此五经代代相传,为中国文化的承传与开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政治社会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

一般来说,语言具有两种现实的存在形式:书写下来的语言(文字)和口头讲述的语言(言语),二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从主体间的交往与沟通看,言语要优于文字;就文化的历史积累与延续说,文字要优于言语。这种区分也就是中国传统语言观所主张的“言为心声”(《法言·问神》)和“文以载道”(《通书·文辞》)。可以说,正是注意到文字的如上作用,伽达默尔才认为“传统在本质上是文字的。这一事实的全部解释学内蕴在书写下来的传统中变得清晰了。语言所具有的与言说的可分离性源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前者可以被书写。在书写形式中,一切传统与任何当下都是同时的。而且,就当下意识具有自由通达于一切在书写中被传递下来的东西的能力而言,传统卷入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与过去和当下的共在。”[2]

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认为对六经的自觉整理和传述,表明孔子已经对语言(文字)之为文化的载体有了初步的意识。《论语》中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此所谓“文”,朱熹释作“道之显者”,即“礼乐制度之谓”(《四书章句集注》)。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云:“所谓文者,正指典章文物之显然可见者。盖当周之末,文王、周公之礼乐悉已崩坏,纪纲文章亦皆荡然无有,夫子收入散亡,序《诗》《书》,正礼乐,集群圣之大成,以昭来世,又作《春秋》,立一王之法,是所谓得与斯文者也。”无论是道之显者,还是典章文物之显然可见者,都说明孔子所言之“文”更多地是指记载着文王、周公所创制的礼乐典章制度的文献。这就是说,文化传统必须形诸文字,借助典籍文献的形式才能得以保存和流传。

全文阅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就业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中职的语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适应创业和就业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文试以与就业相关的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意义和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谈谈对这方面的粗浅看法。

一、名言警句教学的内涵

要了解名言警句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明确名言警句的内涵。何谓名言警句呢?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便于理解记忆,是人生经验教训浓缩的精华。就业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赏识、感悟、应用就业方面的名言警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与就业有关的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对职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

就业名言警句,是人生智慧的精华,对人的思想性格有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这些就业名言警句,包含着励志、勤奋、坚强、惜时、敬业等内容。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勉励人们要勤奋学习、工作,否则,会一事无成;“学好技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读书增知是照亮梦想之路的明灯”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有信念不一定成功,没信念一定会失败”让学生知道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让学生明确要想成才就必须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让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树立坚定的信心,不断走向成功彼岸等等。

全文阅读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法律责任探析

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广告法》中没有将代言虚假广告的自然人作为承担连带责任的主体,新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较之《广告法》丰富了责任承担的主体范围,将个人也纳入到责任主体的范围中来。普通人与名人在代言虚假广告方面存在各种不同,承担责任的程度也应不同。对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规定严格的民事责任,既有利于引导名人合法代言虚假广告行为,又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理信赖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名人 虚假广告 民事责任 合理信赖

我国《广告法》没有规定个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食品安全法》较之以《广告法》丰富了责任承担主体的范围,将个人也纳入到责任主体中来。实践中,个人代言多限于名人,因为广告代言人的代言基础是个人社会影响力,极少有普通自然人代言广告的,那么名人代言广告责任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名人的含义

从新闻学角度来说,名人即著名人物或公众人物。一般是指知名度高、经常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人,是具有特殊性或称之为标志性的特殊群体,包括文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各行各业的家喻户晓的专家、社会名流、乃至科学家、政治家等人物。名人的共同特点一般有:一是上镜率高几乎家喻户晓,二是公信力高,所作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的判断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名人的概念并非绝对,尽管如何把普通的广告代言人和名人加以区别无法明确界定,而且即使是名人,不同的名人在不同的广告中所起到的效果、对公众的影响力并不相同,很难用统一明确的标准对其进行定位。但从另一层面讲,名人毕竟不同于普通人,商家之所以利用名人做广告,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仅可以使相关产品或服务借助其影响力迅速被消费者认知,而且能够通过移情效应和示范效应使消费者对产品进一步认可,能最大限度的促成其购买行为。正因为如此,名人在虚假广告中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是相当恶劣的。因此,这里的名人应该界定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普通人代言虚假广告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后果的比较

从法律上讲,所有有生命的人如果代言虚假食品广告,都将承担连带责任,那么今后所有的食品药品广告都需要由卡通或者动漫人物来代言,这显然不是立法者的本意,但严格按照此条款来执行,普通人和名人的代言责任一视同仁,是否又合适呢?笔者认为,对普通人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区别对待。

全文阅读

社会语言学下英文电影名称翻译研究

一、片名翻译的特点

(一)忠实性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别,应遵循翻译的一般标准。翻译的标准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其中以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影响最大。自提出之日起一百多年来,“它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所谓“信”就是忠实,这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当然,绝对的对等和忠实是不可能的,这是译界达成的共识,但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使译名在形式和意义上达到原作的功能。忠实性的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它指只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目的语信息与原语信息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词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它要求目的语传达的思想内容与原语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这样的翻译在影片名翻译当中屡见不鲜,其中也不乏贴切、精彩之作。如人们所熟知的PrideandPrejudice《傲慢与偏见》、TheLionKing《狮子王》、PearlHarbor《珍珠港》、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等。

(二)艺术性

茅盾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翻译过程也是高度的艺术再现过程。因此,电影名称翻译要再现原语的艺术美。如,GonewiththeWind《乱世佳人》,TopGun《壮志凌云》,Ghost《人鬼情未了》,GoodWillHunting《心灵捕手》,You’veGotMail《网络奇缘》,CatchMeifYouCan《逍遥法外》,AWalkintheClouds《云中漫步》等。

(三)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使不同认识程度的观众都能简易明白其中的涵意,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在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通俗性的特征,把它作为翻译过程的着手点,使译名能符合群众性的审美标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缩减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感,并进一步地激发观众对电影的观赏欲望。例如:英文电影TheMask译为《变相怪杰》,这样的译名既能让观众轻易理解,同时也符合通俗美的特征。另外,在电影名的翻译中,不能为了追求创新性,而选用一些观众不熟悉的译名,而应采用具有普遍性、时代性的电影名,以此来满足通俗性的特征。例如,新上映的电影Zootopia,该词来源于Utopia,本来的意思是“乌托邦(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根据影片的主题译为《疯狂动物城》,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意识,符合电影的主旨,也实现了其通俗性的特征,便于传播。

(四)商业性

全文阅读

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内容提要】哲学是民族化、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言、象与意义、意境是言与意、象与意的关系。言尽象与不尽象、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以及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推致“得意忘言”,历来见仁见智。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尽与不尽、得与忘之间,若就一体圆融的不同层面而言,如形象世界与意境世界、在场世界与不在场世界等,都是融突而和合的,不能“执著”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合理性。

【关键词】语言/形象/意境/和合/和合语言哲学

语言形式与哲学形态之间是一种互动互济、相辅相成的关系。换句话说,语言形式怎样,哲学形态也就怎样。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其语言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哲学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拥有哲学,拥有世界。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自然语言以及人工语言(数理语言、统计语言、代数语言、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等,但全球绝大多数人用来交换思想和信息的是日常语言,人们用日常语言进行交往活动,哲学家也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哲学思想。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日常语言,既要表达日常生活中具体有限的东西,又要表达哲学中抽象无限的东西。前者所表达的是经验的,后者所表达的是超验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反差:就西方传统哲学而言,哲学家所讲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是颠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看来,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实在的、真实的世界;而在哲学家看来,这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现象世界,真实世界是这个呈现的、在场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个隐蔽的、不在场的本质世界。也就是说,哲学家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并不是在日常语言意义下使用的。由于这种“悖论”,造成了哲学语言的困境,要摆脱这一困境,就要让公众走向哲学和让哲学走向公众,使两者一体相通。

哲学语言的形式始终在演变之中,但语言哲学所面临的言、象、意问题,却是可以不断发掘、转生的宝库。哲学是民族化的、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形式,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笔者之所以采纳言、象、意作为和合语言哲学的基础范畴,是因为和合语言哲学作为民族的语言哲学,与民族的精神具有共源性。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源性,使得“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1][p50]。当然,民族的语言与民族的精神是有差分的。民族的精神与语言,犹如心与身的关系,身有心才有生命,否则生命就终止了;语言有了精神,才获得了生命,两者不离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现象中,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1][p201]。语言不仅使人的思维逐渐上升到智力高度,而且运用智力体认、把握世界。

从语言与民族的互动关系来说,语言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标志。换言之,民族的存在就是一种语言存在。语言的特性是民族精神特性对语言不断施予影响的自然结果。人们可以从每一种语言推知与它相关的民族性,从语言的外在结构(如语法和词汇结构)可透视其内在特性。隐藏在语言内在深处的是民族的精神特性,它不仅决定着语言的外在结构,而且是语言的生命之所在。由民族的精神特性所决定的语言结构,其本身就意蕴着民族精神的品格。它会使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在语义上呈现出来,而且会在这个民族的各成员身上唤醒一种一致的精神力量,从而可以在语言结构与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之间达到一种通约。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

全文阅读

湖南宁乡方言个体量词构成与普通话对比研究

摘要:量范畴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范畴之一,方言量 词是汉语方言语法系统的有机成分。而个体量词又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宁乡方言个体量词进行调查、统计,对其构成进行分析,揭示其不同于普通话量词的特征和规律,以期为宁乡方言、湘语词汇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为丰富汉语量词研究提供语言事实。

关键词:宁乡方言;个体量词;普通话;对比

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14-02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根据熙的《语法讲义》(2006),可将汉语量词分为7类: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动量词。其中个体量词是给个体名词计数的量词。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整个量词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2007)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收录原则明确指出:不收临时量词、集合量词、起单纯修饰作用的量词,主要收录个体量词。本文通过对湖南宁乡方言个体量词进行调查、统计。对其构成进行分析,揭示其不同于普通话量词的特征和规律,以期为宁乡方言、湘语词汇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为丰富汉语量词研究提供语言事实。

1、宁乡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语言使用情况

宁乡县隶属湖南省长沙市,地处湘中东北部,东与望城、湘潭两县相连,南与娄底、湘乡、韶山接壤,西与安化、涟源相邻,北与桃江、益阳两县毗邻。本县以县城玉潭镇为界,有上下宁乡之分。宁乡县境域古为荆楚地。唐贞观元年(627年)置宁乡县,取乡土安宁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乡曾归属益阳、湘潭两地区,1983年划归长沙市辖。宁乡方言属于湘语。对于其归属的方言片,学术界一度认为属于湘语长益片,《湘方言语音研究》(陈晖,2006)认为宁乡方言下宁乡话属湘语长益片,上宁乡话属湘语娄邵片。笔者母语为宁乡方言双江口话,在求学过程中曾接触到来自宁乡各地的同学,交流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宁乡方言内部量词不一致情况,因此本文量词调查以笔者母语双江口话为基础,有音无字的土语注音也用双江口话语音进行标记。

2,宁乡方言的个体量词

全文阅读

论名人名言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的帮助

摘 要:名人名言是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人类最丰富的精神土壤,这些名言或与学生学习的语法项目有关,或与所学内容主题有关,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语句,利用课堂时间学习一定数量的英语名言不但是对中学生的精神洗礼和文化熏陶,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奋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掌握语法结构,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名人名言;合理选择;帮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5-01

名人名言是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涵括了众多伟人、名人的丰富经验、心灵感悟、成长箴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丰富的精神土壤。

一、英语名人名言的选择

在选择名言时,我通常有几个依据:一是鼓励学生珍惜时间读书,充实自己或树立远大的志向;二是与近期正在学习的语法项目有关;三是与所学内容主题有关;四是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语句,注重词汇量的扩充,在教授中不断整理的名言进行删减或补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有积极意义的名言。

二、名人名言对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帮助作用

1、学习英语名人名言有助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