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应用型和地方性

摘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和“地方性”的有机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转变课程设置理念,课程体系与其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满足不同行业应用语言文字的不同需求,以应用求生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构建地方性课程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以特色求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应用型;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11-03

地方高校是指布局于区域中心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当地,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划拨教育经费为主,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普通高等院校。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高等学校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载体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大多数走向生源地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应用工作,所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要注重应用型和地方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1958年建校(原佛山师专)伊始设立的几个主要学科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1995年升格为本科专业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较快,2004年成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一批校级名牌专业,2012年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增列语文教育硕士,也是这一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将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和“地方性”的有机结合,构建“应用型+地方性”的课程体系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转变课程设置理念

高校课程设置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密不可分的:课程体系从本质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合格、优秀的人才要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保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理念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课程泛同化。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潘懋元教授将中国高校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所谓的“研究型”大学,第二种类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三种类型是职业技术高校;这三种类型的区别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其课程体系相应地有所不同。[1]作为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高校,属于第二种类型,即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条件、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各专业无法走在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很难开展,这导致地方高校培养不了学术人才,虽然极少数地方高校某些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但研究生培养不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如果地方高校仍然像第一种类型大学一样以培养学术人才为己任,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就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脱节,其毕业生就业困难。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依次为“985工程”大学、高职院校、“211工程”大学、独立学院、科研院所、地方高校。高职院校就业率排名靠前,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注重应用,“所用即所学”有关;而地方高校就业率排名居尾,与地方高校课程不注重应用型和地方性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应用性强的学科,除了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一岗位外,人们很难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个特定的具体的就业职位,加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注重应用型和地方性,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2000年以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地方高校今后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岗位来培养人才,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表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下移,从“学科知识型”学术人才转变为“应用能力型”技能人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地方所需要的语言文字应用人才,转变课程设置理念是大势所趋。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有100多年历史,专业内涵在“五四”时期基本确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其学科地位来说,具有基础性特征,它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具有就业适应面宽且需求量相对稳定等传统优势。长久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被看作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1999年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汉语言文学这个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日趋明显: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其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除少数在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或继续深造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外,大部分毕业生从事行政管理、信息传播、文秘、宣传、策划等语言文字应用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只作为工作背景而存在。近十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7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共同要求是会说、能写。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去存在一种理念: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要过多地强调应用性,强调应用性会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规格降低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只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汉语和文学知识,人文素质自然就会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然就会强。其实,这是一个理念上的误区。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一直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等课程上,而专业课又是对这些学科基础课的延伸和深化;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主要限定在汉语和文学知识的传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是传授知识的衍生品。这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汉语和文学知识,并不一定具备了相应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一定会说、能写。小微企业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是具有较强汉语言文学功底,会说、能写兼具地方文化知识和其他相关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有构建“应用型+地方性”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地方所需要的语言文字应用人才。

二、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全文阅读

中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中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的颇多质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材料抽查等方法,对中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进行了调研,对造成中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对策

一、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1.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式存在偏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应当说,课程标准对汉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评价办法等方面的设计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中学教学并未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因此也就没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原因在于:

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基础教育中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陷入盲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许多学校把语文教学重点都放在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上,重知识轻应用,重理解轻表达,重文学轻实用,造成很多高中毕业生只会写格式化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不会写简单的小论文和应用文。有的高中毕业生连写张请假条也会错误百出,存在格式不对、语句不通、表述不清等问题。“写请假条”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为什么高中毕业生不会写呢?问题就在于考试不考写请假条。中考不考,高考也不会考,于是学校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学生就不会自觉地去练习,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写了。调查数据显示,有37.6%的学生对自己应用文(如通知、请假条、计划与总结、调研报告等)写作能力“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第二,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条件。一是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甚至有的老师还在用方言授课。二是教学条件不完善。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综合性语文应用和实践机会,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组织一定量的活动,学校提供一定的设施,学生分出一定的时间。调查发现,有41.35%的学生反映中学没有自己组织的文学社团,31.95%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创办学生自己的文学刊物,28.2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

第三,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比较薄弱。“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52.25%的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61.28%的高中毕业生对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28.26%的高中毕业生认为中学阶段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只有9%的中学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只有1~2小时,不太喜欢或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竟高达38.91%。

全文阅读

基层电大ず河镅晕难П究票弦德畚男醋魑侍饧岸圆

摘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员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专业训练。然而,目前该专业学员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其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偏低。针对这一现象,以基层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以帮助学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并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和论文指导有所促进。

关键词:基层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70

1存在问题

1.1学员不够重视

电大“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使得许多学历没达标或有新的专业发展需求的社会成员有了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基于此,电大学员的来源比较复杂,学习的动机、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乏获取知识的内部动机,对学历、文凭的追求超过对知识的渴望。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员之中。许多学员之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并非是出于对文学或汉语的喜爱,而是考虑到该专业的课程考试相对简单。与此相对,毕业论文写作体现出的高要求,不仅没有引起学员的重视,反而致使他们抱怨再三,甚至a生敌对情绪。这部分学员认为前两年的学习、考试都能轻松过关,所谓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应付了事,没有必要大费周章。

全文阅读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及对策思考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 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全文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教育论文

作为一门专门培养汉语方向人才的传统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各个学校开设时间长久,因此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形式相对固定,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反映出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教育”,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4.结语

全文阅读

学校教育中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全文阅读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是近年来备受独立学院关注的话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从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色、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论文呈现方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职业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体系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否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便成为诸多院校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环节的毕业论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之初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入学语文成绩较低、教师对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知识衔接了解程度较浅、学生文学功底不够扎实等诸多问题,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缺乏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有机结合。自2004年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互动性学习到情景教学方式的充分运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一举措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极大改善。但接受了新课改教学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受传统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高校教育思想影响,不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出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等诸多问题。

(二)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整体把握的师资力量。因独立学院近年来的主要师资为外聘教师和自有师资,外聘教师由于有本职工作在身,很难有时间参与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改革工作,而独立学院自有的年轻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经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把握,难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思路

全文阅读

浅析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及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 毕业实习 困境 对策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日益困难,造成了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的效果,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和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规范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该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全文阅读

三昧真火尽解中文滋味

外行人总误认为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不是半个作家,也是文字功底非凡了得的文艺青年。相信许多中文专业毕业的同学,回想起当初报考的热情,多半是怀着心中尚未实现的文学梦,追寻而去。放眼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正大红大紫的作家是科班出身的充其量只占一半。因此,只有读懂中文专业,方可知道这场逐梦之旅是否真实。

木中火:专业概况

中文专业的诸多姐妹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大地位无人能撼。

汉语言文学专业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有500余所,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是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常规必备,还能在不少理工科院校里觅见。更重要的是,每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占到中文专业总毕业生一半以上。以汉语言文学为招牌的高校中,不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门之秀,更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书香子弟,还有暨南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这样的白面小生。

汉语言专业则偏重研究性,主要以汉语的发展和地方方言的演变作为重点学习方向,培养学生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学生的汉语言文字的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的能力。目前,全国开设有汉语言专业的高校中,以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和北京语言大学等语言类高校为主。

应用语言学属于特设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相比,更像是一名中文专业的插班生。应用语言学文理兼收,不仅学习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兼修计算机学科的信息处理技术,并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相关技术,结合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中文信息处理的相关问题。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

石中火: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课程离不开文学,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中外文学史、文学评论、文艺学等文学课程,其中一些院校还会设置儿童文学、叙事文学、科幻文学等特色研究课程。除了主修文学类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还会辅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写作等语言类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者之分:师范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结合教育学来学习,因为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岗位,所以会偏向于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师范类的更注重社会工作的需要,会加强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学习,以培养国家机关、企业、新闻媒体等行业的文字工作者为基调。

全文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初步探析;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进行预测;并针对如何提升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提出了具体对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重点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22-02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包括秘书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编辑出版方向、语文教育方向等,另外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方向,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将其细化的“创意写作”方向。高校在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比较灵活,能够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长,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喻为所有专业中的“万金油”,但这也同样表明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1 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1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专业,也是一个老牌的强势就业专业,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减反增。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社会对理工技术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压力。

1.2 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文学类科目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现在市场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汉语言文学基础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进课程设置,重视学科建设,增强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