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负迁移论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论文中汉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摘 要: 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词汇方面还是句法方面都普遍存在着汉语负迁移现象,致使英语论文中充满了很浓的汉语味道,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为了减少汉语负迁移对学生论文的作用,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中西思维差异,强调跨文化意识;加强文学作品阅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关键词:高校 毕业论文 思维差异 负迁移

毕业论文撰写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凡是申请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均需提交毕业论文。国家教委2000年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Mohan&Lo认为,在语句层面上分析ESL/EFL的文章时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影响为“正迁移”,起消极阻碍作用的影响为“负迁移”[1](P515)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受汉语负迁移作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笔者通过多年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英美文学方向论文写作的指导,发现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选题不够新颖,过于集中;格式不够规范;上下文逻辑联系不紧密等。除此之外,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是最大的问题。

按规定,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要用英语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摆脱不了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多处出现汉语式英语(Chinglish),致使论文读起来汉语味道很浓,而非地道的英语,从而影响了准确意思的表达和读者对论文的理解。

本文拟以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生文学论文中出现的Chinglish为例,分析汉语负迁移现象表现的形式、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注:此论文为200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探析”(2006―JKGHAZ―168)及“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全方位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论文中汉语负迁移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词汇方面的负迁移(1) 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abouthis ancestors’wrong doing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were born sinfu.l改: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 a-bouthis ancestors’misdeed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 wereborn sinfu.l(2) At the ending place of the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全文阅读

试论日语文化负迁移对汉语习得的影响

日本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首先要从根深蒂固的日语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在充分考虑了所处的语言环境及背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汉语助词“了”。本文主要围绕助词“了”的用法与功能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助词“了”使用上的误用原因进行探讨与研究。

汉语助词 误用研究 语言环境

一、引言

对日本学生来说,一般都认为汉语的汉字部分很容易掌握。其实不然,汉语汉字和日语当用汉字在写法、读法以及词义上既有完全相同的,也有很多是完全不同的。汉语对同是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学生看来像是很简单,因此有不少学生以汉语好学的心态开始学习汉语。并且,很多学生总是以日语的思维模式来理解汉语中的汉字,因此就自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用现象。经常看到的误用现象之一,就是关于助词“了”的误用。本文主要围绕助词“了”的用法与功能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助词“了”使用上的误用原因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关于“了”的用法及功能

“了”字在汉语读音上有“liao”和“le”两种读音。《现代汉语大辞典》针对“了”的解释有如下几点:(1)完毕;结束。(2)放在动词之后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3)与否定词连用。完全;全然。了无惧色。(4)明白;懂得。了然,了如指掌。(5)助词,置于句末,表过去、完了之意。在此,本文主要针对助词“了”的用法及功能进行如下的探讨与研究。

汉语中,属于助词范畴的“了”,在语法上,有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从用法上来划分,也大致有二类形式。其一是,把“了”放置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如果动词带宾语,则将“了”置于宾语前。还有一个用法是,,将“了”置于句末,主要表示事态发生了变化。或者用于判断将要发生的变化,并具有结束句子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动词带有宾语时,则构成“了”置于宾语后面的形式。

例句:

全文阅读

谈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摘 要:由于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常会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运用汉语的语言知识进行英语写作,这对英语写作产生了负迁移现象。本文从词汇、句法、文化等三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来探求有助于排除负迁移的干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91-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英语写作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很多。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把汉语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这就势必会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产生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也就是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负迁移会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带来影响和干扰。能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阻碍或干扰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因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出现的还是母语负迁移现象。

二、母语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迁移理论

语言负向迁移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拉多,他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在二语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同时在语言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来自于Bloomfield,他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对语言和语言学习作了详尽的阐述。随后,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do, 1957)、标记理论(marked theory) (Kellerman, 1979, Zobl, 1984)和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被用于母语现象的研究。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关它的定义是很有争议的。目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概念是:“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母语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负迁移则会起到阻碍作用。母语负迁移除了知识的迁移外,还有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的迁移。所以在对待母语影响的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尤其是母语思维负迁移对大学生写作的影响。

全文阅读

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的认知分析及其教学对策

摘要: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二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相融之处。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英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的干扰。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汉语负迁移进行认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负迁移 认知分析 教学策略

一、引言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个内在的心理过程,牵涉到诸如感知觉、型式识别、视觉表象、注意、记忆、知识结构、语言,等心理表征在内心里的操作。它认为语言是个心理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触发其他的认知系统。(桂诗春:1991)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习在者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课题、新任务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完成的,既有对比,又有抽象的特点。外语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指学习者利用或借助母语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学习;负迁移指学习者已获得的有关母语的知识、经验或习惯妨碍自身运用表达与交流思想,也称干扰作用。(李宇明:1998)迁移是语言习得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现象,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现,反映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并受到一定程度的认知制约。无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都于认知科学密不可分。鉴于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汉语负迁移产生的认知原因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符号及其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认知制约的。世界上所有人类语言都具有共性,同时每种语言之间又有差异和特殊性。母语负迁移产生主要源于成人外语学习的非习得性。一个人的母语是在没有其他语言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第一语言系统,文化的吸收在第一语言形成中是自然的过程,不需要任何解释说明。而外语学习,尤其是成人的外语学习,则是在第一语言系统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语言系统,即目标语系统。(黄衍玲:2003)在目标语的学习中,学习者会自然的参照母语的模式和思维习惯来学习外语,这样的语言学习仍然是在母语的结构和功能知识与英语相互“比附”,或者直接将汉语中与英语似是而非的部分相互替换,汉语的负迁移由此而产生。Kellerman(1977)提出学习者拥有一种心理类型。心理类型(psychotyplogy),学习者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母语和他们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间所存在的距离(即两种语言在语言细节上或大体上是否一样)有一定的感知。(Kellerman,1977)这些感知构成了心理类型,心理类型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Kellerman还认为学习者对母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有一定的感知,即有的结构可能被迁移,有的不能。而这种感知在实际学习中直接影响学习者是否产生迁移的可能性。

三、 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的认知分析

中国人一般在汉语的语境中学英语,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及文化习惯,功能结构等注意过多,并把他们直接用来替代英语中他们自以为相同或实则不同的部分,于是汉语负迁移就产生了。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

全文阅读

汉译英中的心理负迁移

【摘 要】迁移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当汉语与英语的某些特点相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汉译英过程出现的错误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负迁移;汉译英;语言对比;心理学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transfer),有的翻译为“类化”、“转移”等,它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学习迁移有对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而对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的则称为负迁移。本文主要研究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提出抑制负迁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消极影响的建议。

语言迁移是指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相似与差异而产生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和影响。语言迁移也可分为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某些语言特征上与目的语相同或相近时,目的语的学习与运用就会变得比较容易,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言的正迁移。而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某些方面与目的语不同时,在运用目的语表达思想时,他就有可能因受其母语的影响而出错,这种现象被称作语言的负迁移。

一、语言负迁移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语言负迁移可分为语音负迁移、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义负迁移和语用负迁移等。笔者在为一位用英语介绍其公司产品的德国工程师做口译时,发现他将表示电流的字母I读成了德语音[i],将代表电压的字母U读成了德语音[u],而在英语中这两个字母应分别读作[ai]和[ju:]。这说明他在讲英语时受到了其母语——德语的语音影响,这是语音负迁移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对英语的语音负迁移同样会导致不正确的英语发音。有些中国学生在学英语语音时喜欢用汉字来标注,以帮助自己记忆,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某些学生用汉字“科”来标注英语音标[k]的音,结果在读含有辅音[k]的英语单词时就出现了偏差。常常将class读作 ,将work读作 ,这两例语音错误都是由汉语对英语的语音负迁移所造成的。

语言负迁移也可发生在词汇层次。词汇负迁移是指母语词汇特征被非法移植到目的语的一种现象。关于汉语对英语的词汇负迁移,我们可从下面这个例子窥见一斑。油田用来从地下抽取石油的抽油机有个部件在汉语里叫“驴头”。有一次,在做现场口译时,我想当然地将其译成了 “donkey head”,身旁的美国工程师一脸茫然。后来我用手指着汉语称作“驴头”的那个部件,那位美国工程师才恍然大悟。随后他告诉我说,“驴头”这个部件在英语中不叫”donkey head”而是”horse head”[马头]。这个例子说明,汉语词汇负迁移在汉译英中确实存在,而且会产生交流障碍。

句法负迁移是指外语学习者将其母语的句法特征非法应用于目的语的一种现象。例如,有的中国学生将“中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译成了“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这显然违反了英文的句法和表达习惯。这例病句显然是由学生的母语——汉语在英语中的句法负迁移所造成的。这句话正确译法应当是“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全文阅读

汉语对英语语言的负迁移影响

摘要: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的理论,研究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学习迁移的影响。负迁移是双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负迁移的因素,提出了较为有效的能够克服负迁移的方法,从而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处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促进英语学习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语言习得;英语;汉语;负迁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16-011.引言

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是一种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而在英语学习中,迁移则是指原有语言知识对新语言知识或新的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但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则被称为负迁移。正迁移能够通过母语帮助二语的习得,从而促进学生对二语学习的理解;然而负迁移则会给外语学习带来干扰,母语的惯有思维或者方式会妨碍学生对于二语的掌握。

2.负迁移的体现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这使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的负迁移。

2.1语音。语音迁移主要表现为汉语的发音习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都有音素和音节之分,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但这两种语言却分属不同语系,当两者差异明显时,负迁移就发生作用。例如,中国学生容易根据汉语中的开音节而随意的给英语发音增加音素:对于book[bu:k]一词,许多中国学生会在之后不自觉的加上[?],从而发成[bu:k?]。另外,汉语以音节为节拍,很少有重音,而英语却以重音为节拍,不同的重音可能会表达不同的意思。中国学生往往读出的英语没有轻重之分,经常是英语的音,汉语的调。

2.2词汇。词汇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大量发生的现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汉语和英语词汇一一对应起来,但是英语中的词和概念与汉语却并非完全的对应。词汇上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词义方面:(1)词的概念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2)词的内涵意义不同所引起的负迁移。如: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的"龙"(dragon),在英汉语言中的指称意义完全相同,但是内涵意义却大相径庭。龙对于中国而言,是吉祥的象征。从成语"望子成龙"、"龙凤呈样"等均能反映出"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意义。但在英语中,"龙"则是希腊神话传说的生性凶残的怪物。

全文阅读

浅谈对外汉语中的母语负迁移

[摘 要] 本文针对于母语是韩语,目的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在学习语音时所遇到的问题。 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韩语的发音与汉语的发音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韩语语音中对某些语音的缺失也造成了学习汉语的难点。本文就语音学习为例,分析以母语为韩语,目的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母语负迁移影响。

[关键词] 韩语;汉语;负迁移;语音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26-1

一、母语负迁移理论

刘询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导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中指出:“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会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

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大脑中已经有了母语即韩语的完整系统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将学习中的目的语即汉语与母语相对比。与母语类似的地方,学习者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可以称为母语的正迁移。但两种语言不可能完全相同,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目的语与母语不同的地方时,母语不能帮助学习者理解,或者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种情况可以称为是母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为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带来困难。

二、与汉语相比韩语的特点

韩语为属乌拉阿尔泰语族。从文字上看,韩语使用的是拼音音节文字。每个字即音节,是由几个字母按一定的规则拼写而成。1446年,朝鲜国王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朝鲜民族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人民曾经使用汉字,当时韩语是用汉字来书写。一篇文章里有些汉字表意,有些只表音而不表意,也可能整篇都是用中文写成的。现在韩国使用的韩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其中很多韩语单词的发音与汉语相近或相似。这一特点让韩国学生在学习与母语相似的汉语时容易理解,但汉语与韩语的很多不同之处造成了很大的母语负迁移。

全文阅读

基于二语习得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的讨论

摘 要: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普遍现象,其中负迁移是语言习得的一个主要障碍。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多出现负迁移。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方面讨论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 二语习得 母语 负迁移

一、引言

母语一般是指本民族的语言,相对于外国语和外族语而言。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就是母语。二语习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所谓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句法结构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二语习得迁移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积极的,称为正迁移;反之,则叫负迁移。母语与目的语相近的,正迁移居多,相反,负迁移居多。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要远远大于正迁移。本文拟从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方面讨论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各种语言中语音间的差异常常是最突出的。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来自母语语音系统的干扰也是最早暴露出来的。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在音位系统上的差异,使中国学生产生语音负迁移。例如很多英语的初学者会利用汉语拼音来帮助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发音。在他们课本上的单词旁边经常可以看到“Thank you!”注音为“三克油”,“Good evening!”注音成“狗德依五您”等。这种汉语注音与实际语音差别很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英语中虽然有很多音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似的音,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音。例如,英语因素[b],[d],[g]和汉语拼音字母b,d,g在发音上很相似,但前者是不吐气的浊音,后者则是不吐气的清音。英语中还有一些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相似音的。如[θ]和[e]的发音方法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很难掌握,因为汉语里面没有齿间音。英语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则是语调语言。汉语中的声调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而英语却不同,无论把英语单词念成平调、升调或升降调,都无法改变其词义。除此之外,中国学生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还表现为增音。例如把green读成[gērin]等。

全文阅读

探析汉语对英语同义词习得的负迁移现象

摘要: 英语同义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中重要的词汇习得之一。本文将通过母语负迁移理论,从英语同义词分类的角度,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区域差异性、文体差异性和搭配差异性,以及同义词习得时汉语的负迁移作用。

关键词: 二语习得 母语负迁移 英语同义词

1.引言

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语言指的是母语,即本民族的语言,是一种优势语和主要语言,而第二语言则一般指的是外语,即非本族语,是弱势语言和次要语言。母语的习得顺序是第一位的,母语的习得是在一种自然语言环境下实现的。第二语言的习得时间顺序一般都在母语后,其习得水平和熟练程度低于母语,习得时间晚多少并没有一个界定点,并且是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容易产生语言迁移现象,即原有语言知识对新语言知识学习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这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汉语很容易对其产生迁移作用,表现在语音、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和建筑材料,是表达意义的载体,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玉升(2006)指出,正如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所说:“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的掌握是二语习得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外语学习者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所遇到的一个难点,其中,同义词是重要的一类。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母语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在习得英语同义词方面存在着理解力不够、记忆力不强等问题,而这也是英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许多学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运用母语迁移理论,探讨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或汉语对英语语言各方面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如潘孝荣(2005)对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启示的探究,曾鹏(2006)、王璐璐(2007)对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的探讨,苏冬梅(2002)研究在英语阅读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此外,也有许多学者探讨了母语迁移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如吴明军(2004),王冬霞(2005),余雅(2007),张朝慧、邵广宇(2007)等。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运用母语负迁移理论,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同义词过程中汉语对其的负迁移现象。

2.母语迁移理论――母语负迁移

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查爱霞,2007)奥得林(Odlin)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Odlin.T,1989:27)Lado(1957)基于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母语迁移是语言学习者习惯地(无意识地)将母语(知识)运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转自李成华、孙慧明,2006)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一般来说,我们将母语迁移作用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转自查爱霞,2007)

郭铭华(2002)指出,Butzkamm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作用是无法避免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是同时存在的。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来说,即汉语中已有的语言知识、规则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习得英语的一种干扰。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语音、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

3.汉语对英语同义词习得的负迁移现象

全文阅读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这些年来,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不断被开拓,新理论层出不穷的形势下,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1],尤其面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句子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英语表达方式不地道,语言迁移理论会帮助我们认清并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汉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

“迁移”这一概念最初被运用于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些现象。Lado在其《跨文化语言学》[2]中把“迁移”这一概念解释为一种“心理过程”,而正是在这种心理过程的作用下,人们才能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出来。语言的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是由于母语中的一些特征恰好与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引起的,往往有利于目标语的学习;而负迁移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忽略了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别而把母语中的某些规则或用法错误地应用到目标语中引起的,所以往往会阻碍目标语的学习[3]。

语言迁移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Lado曾指出,某种语言或文化中的某些特征会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迁移到他们所接触到的外族语言和文化中。他们在主动运用外语时,例如说外语和在外族文化活动中是这样,在接受外语时,例如理解本族语者的语言和文化时也是这样。从中国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学习英语时,已能够充分地利用汉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他们在使用英语的时候难免不受汉语知识、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负迁移的发生。

二、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英语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错误是由于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汉语负迁移在英语写作中的干扰主要有四种,即: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语法方面的汉语负迁移、语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和语用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1.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离开了词汇,人们就无法用语言顺利地表达思想。当学习者因词汇量小而表达思想受到限制时,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其母语的词汇。无论中国英语学习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地使用汉语词汇,其结果往往是造成汉语对其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常见错误如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