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文化

汉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文化

沉痛悼念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名誉会长钱伟长

振兴中华,汉字大有可为

仁者光风,学界楷模——田长霖、胡秋原眼中的钱伟长

文字与语言

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看中西文字功能

也谈文字与语言

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一百项新发现与新进展(上)

什么是语音? 什么是字母?

全文阅读

汉字与汉文化

[摘 要]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符号之一,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传承汉文化的工具。人们常说:“认识了中国文字,就是在某些程度上掌握了打开中华文化瑰宝的金钥匙”,考察女旁字的产生和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其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 汉字;汉文化;女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24-2

一、女性地位之尊

汉字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说文解字》中“女”部共收录了238个字,占全书正文总数的百分之二点四,是《说文》540个部首中较大的一个部首。其中有很多是描写与女性相关的“好字眼儿”,由此可知,历史上女性也曾有过辉煌的时代,那时的女性受人敬仰。

在远古母系氏族制度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尤其是劳动工具的落后和猎兽的凶猛决定了采集果实成为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说文・爪部》曰:“采,覆手为爪”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人们用手采摘树上的果实的情景,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女性天生的细心和吃苦耐劳,远远比男性的强壮重要,这使得她们可以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独当一面。

(一)女性与繁衍

从繁衍后代方面来看女性之尊。在生民之初,各个氏族之间实行群婚,一个女人可以有好多个配偶,生下来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并且人们也根本不知道生孩子还需要父亲,于是人们常给能生孩子的母亲打上了神圣化的烙印。

全文阅读

汉文化研究在汉中

近几年,汉中官方及专家学者认为,“汉文化”研究应放在“汉代文化”这个重点上,结合汉中在“三汉”时期的人文资源,进行多方位性研究。汉中在汉文化研究方面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汉中打造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中市汉台区文庙巷的汉中市种子质量检验站院内,一座着红砖头墙壁旧楼的二楼尽头,是三间挂着汉研协会《天汉》编辑部、天汉书画院与天汉讲台的办公室,这里是汉中市汉文化研究协会。

创办这个协会的是汉台中学的退休老师姚璞。姚老师说,2004年,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中心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基地,他受聘开始了汉中市的汉文化研究工作。

2006年,姚老师创办了内部刊物《天汉》杂志。“我们以这个杂志为载体,开始了以汉中两汉三国时期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活动。”姚老师介绍说:“此后的十多年间,汉中市研究汉文化的一大批专家和爱好者聚集到我们的协会中来,比如: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梁中效教授现任协会副会长,还有学者孙启祥等人。最近几年协会的力量在不断发展状大。”

201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汉中市汉文化协会“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天汉》杂志被《陕西日报》推为科普读物。

据统计,《天汉》杂志已经出版发行了40多期,其主要代表作品都是与汉文化研究有关的论文与诗文。很多会员还出版了个人研究著作,其中代表作品有孙启祥的《汉中历史文化论集》《蜀道与三国》、刘长源的《汉中古史考论》、李建国的《汉字文化探源》等等。

如今,汉中汉文化研究协会下设龙岗文化研究部、褒姒文化研究部、汉台文化研究部、张良文化研究部、张骞文化研究部、三国文化研究部。

汉中汉文化研究协会开展的各种活动与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汉中市汉文化的研究现状。

全文阅读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

摘要:汉字是文化的产物,有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先有汉文化后有汉字,但是汉字作为记载汉文化的工具载体,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从“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中的民俗”和“以汉字为本体看汉文化现象之书法”两方面来浅谈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汉字汉字构形民俗汉字本体书法

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

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

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

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从甲骨文的“文”和《史记》的记载中得知,在上古我国先民的确有纹身的民俗。

全文阅读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

摘 要:本文试图从宏观汉字文化的角度,通过作为人类文化符号的汉字的产生、结构原理和影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等建立分析框架,向璀璨的中华民族汉字文化致敬,为深入学习研究与传播汉语、汉字、汉文化探索新方向。

关键词:汉字产生;汉字结构;汉字文化及其影响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02-02

汉字是人类史上最古老而传承不绝的唯一古文字,它是我们先祖为记录汉语而创造的符号系统。1898年,人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洹水河畔商代旧都殷墟遗址,首次发现了大批龟甲、兽骨,上面多刻有当时统治者占卜凶吉、记事的记录,因称“卜辞”。其实,这一名称并不确切,准确定名应为“契文”或“殷契”,“契”即“刻”,后亦称用刀刻出的文字为“契”。这些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被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校长)王懿荣所发现。他因为治病,于中药材中的龙骨上发现多有刻划痕迹,似文字而多不识,后以小篆、金文比对而略有所识,以其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命名为“甲骨文”。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以身殉国。其所搜集之甲骨,尽归刘鹗编印为《铁云藏龟》(1903),遂得流传。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后经罗振玉等人研究推广,遂成甲骨之学。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今天所用的汉字,就是从这些商代(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年)甲骨文,经过殷商、西周和东周的甲骨文、金文,秦代的小篆、秦隶,汉隶,直到魏晋时期的楷书发展演变而来。

一、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下粟米、鬼在夜里震惊得哭泣的怪异景象。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为使政令畅行全国,乃准李斯奏议统一六国各异之形体,“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且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统编为《仓颉篇》,其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他还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古往今来,很多人不相信“仓颉造字”说。到了近代,怀疑者更多,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演进、积淀的过程,文字亦如是。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就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他在《门外文谈》中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

也许确有仓颉其人,但他并不是“生而能书”的圣人,或许是一个在搜集、整理文字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笔者认为,汉字的产生绝非一人所能创造,而是仁人志士、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大浪淘沙的积淀、传播而产生的,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圣人的灵感”。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之《文字形成的过程》一节中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些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又说:“他们只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们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因此,到了殷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进步,就形成了有系统、有标准的文字。进而又产生了铸造于钟鼎彝器上的文字――金文,到了战国又形成了六国古文,至秦乃成字形固定统一的小篆。

全文阅读

深掘汉字文化内涵促进汉字文化传承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汉字凝结了先人智慧的结晶,历经时间的磨炼与洗礼,无论是字形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至于现代人看古代汉字有诸多的不解,但还是有很多汉字的形义是可以从文化角度来追溯与解释的。中学是汉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汉字的文化教学,学生会更好地从汉字学习中获得文化收益,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作用。

一、汉字的文化内联性

汉字的发展是不同时期文化的反映,这些文化脉络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汉字的发展受文化的影响有其内在的联系性,特别是汉字意义的增减,随着汉字有些意义使用的频率减少,意义渐渐不被人们理解,如果能够了解汉字的渊源衍变历程,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汉字的含义大有裨益,如“里”字,大家一般都比较熟知“里”字的含义是“里面”、“长度单位”、“街坊”的意思,前两个意思大家比较好理解,但是“街坊”就不那么容易识记了,其实“街坊”这个含义却是“里”字较早的含义之一,“里”字的金文上部是“田”,下部是“土”。这因为有田有土,就形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所以“里”的本义是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后从“聚居”又引申为居民单位,先秦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种含义在今天仍在使用,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称呼某些居民单位为“里弄”,在农村称为“乡里”,同学们知道了“里”的原始意义,对于理解“街坊”这个词义就十分有帮助了。

正是因为汉字的内联性,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原始字形追寻古意,通过汉字的古意来理解今意,也可以丰富汉字的文化含义,例如“夙”字,它的含义是“早晨”的意思,我们知道“夙兴夜寐”这个成语,知道有些同学在理解时仅仅为是“早晨醒来,晚上睡觉”的含义,其实这个成语的文化含义更加丰富,“夙”字在甲骨文的左上方是个“月”形,月下跪着一个人形,用双手正在劳作。发展到小篆则变成了左右两个部分,一个是月(夕)字,而另一边则很模糊,是人的变形,到了楷书的时候就完全看不出人形了,而是把月置于凡中了,则成为了纯文字符号。成语“夙夜匪懈”则将“夙”的文化内涵表现得十分生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日夜辛劳,勤奋不懈。

二、汉字的文化多样性

汉字的文化是多样的,特别是古今汉字文化内涵变化的细微的差别,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单一地用现代汉语的含义去理解古代汉语,特别是一些古代汉语的同义词的区分,例如“门”、“户”两个词语的差异,“门”指大的门,“户”指小的门。再如有些汉字在古代意义是不同的,但是到了现代却发展成为了同义词,如“购”、“买”两个词,“购”字的古意是“悬赏征求”,后来有“高价收买”的意思。两种含义都与“买”的意思不同,但“购”和“买”在现代汉语中是同义词。

汉字文化的多样性还体现在繁简并存,但是二者意义并非完全相同,而我们现在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往往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深入挖掘。如“”与“修”它们之间意义并非完全相同,“”指“干肉”,与“月”字有关,是肉的标志。而“修”主要意思是“装饰”而非“干肉”,所以在古代二者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如“束”这个词语,古代是指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现代汉语辞典》中,“”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二是同“修”,并没出现“束修”这种写法。从“束”的运用可以看出汉字的一些原始意义仍然存在。

汉字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汉字语言色彩的变化,如“侵”字,本义是“渐进”。《说文》:“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埽(扫)之进。又,手也。”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拿着扫帚给牛扫土;金文则变成了一只手拿着扫帚给人扫身,表示逐渐的意思。后来逐渐引申为“进攻”、“侵犯”,如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后来“侵”就渐渐引申为“偷偷地”的含义。

全文阅读

从汉画看汉代孝文化

摘要:汉画像石(砖)是汉代的艺术作品,是建筑汉墓的重要材料,蕴藏着汉代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近些年来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石(砖)中有大量关于孝的图像,即养亲图,葬礼图和祭祀图,从中折射出了汉代的孝文化。

关键词:汉画;汉代;儒学;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41-03

汉画像石(砖)是汉代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记载汉代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从史书上看到全部的汉文化,汉画却是对史料的一种补充。近些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的汉画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孝子图,且分布极其广泛,从中可以看出孝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养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直被视为万事之本。尤其在汉代,有无孝行,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名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一生的荣辱升黜。

(一)汉画中的孝子图

汉代有关孝义思想的故事图画,即关于孝行的汉画,通过考古发掘,占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布十分广泛,如乐山柿子湾1区1号东汉墓,泰安大汶口东汉画像石墓,开封白沙东汉画像石墓,朝鲜的东汉乐浪郡壁画墓等。最为集中的是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石室画像,上面刻有成排的孝子图画,有曾子、董永、丁兰、老莱子、闵子骞等。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的汉画中都可以找到。

全文阅读

汉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再汉字化

提要:汉字的文化属性问题,在普通语言学的文字定义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视角。汉字成为一种文化首先是因为汉字字形有丰富的古代文明内涵。其次是因为汉字构形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规则甚至带有文化编码性质。汉字成为一种文化,更在于汉字的区别性很强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方言的“第二语言”作用,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了汉文学的样式。“五・四”新文化时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汉字经历了废除汉字、提倡文字拉丁化的思潮冲击,就是所谓“去汉字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去汉字化”越来越受到批评,“再汉字化”受到重视。

关键词:汉字;去汉字化;再汉字化;汉字转向

H12

一、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

“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这个题目以“普通语言学”的眼光审视,暗含着一个“制度陷阱”,因为它预设了汉字的文化属性,而文字的定义――依西方文化的教诲――早已被否定了文化内涵。手头一本已经翻烂了的伦敦应用科学出版社《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译本)对文字的定义是:“用惯用的、可见的符号或字符在物体表面把语言记录下来的过程或结果。”也就是说,文字的存在价值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这样一个冰冷的定义让中国人显然很不舒服,它和我们传统语文对汉字的温暖感受――“咬文嚼字”、“龙飞凤舞”乃至“字里乾坤”――距离太远了!抽出我们的《辞海》,看看它对文字的定义:“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的文明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在西方语境中尽可能照顾了中国人独有的汉字感觉。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首先是因为汉字字形有丰富的古代文明内涵。且不说汉字构形映射物质文明的林林总总,即在思想,如《左传》“止戈为武”,《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字形的分析总是一种理论的阐释,人文的视角。姜亮夫先生说得好:“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的(而尤以‘见’为重要)。……画一个物也以人所感受的大小轻重为判。牛羊虎以头,人所易知也;龙凤最详,人所崇敬也。总之,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1]69我们可以说汉字的解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纯语言学的意义。

汉字成为一种文化又因为汉字构形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其结构规则甚至带有文化元编码性质,这种元编码成为中国人各种文化行为的精神理据。汉字在表意的过程中,自觉地对事象进行分析,根据事象的特点和意义要素的组合,设计汉字的结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或者说是造字者对事象内在逻辑的一种理解,而这种样式的理解,基本上是以二合为基础的。也说是说,汉字的孳乳,是一个由“一”到“二”的过程,由单体到合体的过程,这正体贴了汉民族“物生有两”、“二气感应”、“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文化心理。

汉字的区别性很强的意象使汉字具有卓越的组义性。莱布尼茨曾说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而这一特点离不开表意汉字的创造。在汉语发展中大量的词语组合来自汉字书面语的创新,由此大大丰富了汉语书面词汇。组义使得汉字具有了超越口语的强大的语言功能。饶宗颐曾说:“汉人是用文字来控制语言,不像苏美尔等民族,一行文字语言化,结局是文字反为语言所吞没。”[2]183他说的正是汉字极富想象力且灵活多变的组义性。难怪有人说汉字就像“活字印刷”,有限的汉字可以无限地组合,而拼音文字则是“雕版印刷”了。比较一下“鼻炎”与“rhinitis”,我们就可以体会组义的长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准备上医学院了,却站在介绍课程的公告栏前目瞪口呆:anatomy, pathology, physiology, pharmacy, chenistry, botany, clinical practice, therapeutics,hygiene and materia medica。一个将要上大学的人,对要学的专业居然“一字不识”,这样的情节在中国人听来匪夷所思。

全文阅读

汉语文化热摭谈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中华民族的文化、重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了学习汉语文化的热潮。据报道,现在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国在海外开设的孔子学院达几百所。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使世界各地的朋友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汉语文化热最重要的催化剂。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此感到欣慰和自豪,但与此同时又感到忧虑: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国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却日趋下降。我们正在渐渐忽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渐渐忘却自己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

汉语文化热源于汉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作为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一种文字,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这充分说明汉字本身的生命力。正由于其严密的表意性,汉字、汉语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独特的汉字赋予了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载负了中华民族光辉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汉语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汉语文化的传人对于汉语文化的态度好坏。作为汉语文化的传人,我们应当将其发扬光大,而不应以谬误人。

如今社会上汉字使用情况令人担忧,直接的体现是大街小巷的用字五花八门,包括招牌、广告、村牌、布告、报章等,使用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人们又不可避免地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四:

第一,使用简化字、异体字。比如,很多店铺的招牌使用中,“打汽”、“仃车场”、“花蓝”、“付食店”、“另售”、“厅”等。规范用字应该是这样:打气、停车场、花篮、副食店、零售、餐厅。

第二,滥用繁体字。有些人以为使用繁体字表示自己有“文化”,将“美容美发”写成“美容美”,殊不知“发”字由两个字简化而来:一是“展”的“”,一是“(头)”的“”。若执意要用繁体字,那应是“美容美”。

全文阅读

文化根魂唯汉字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成因: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策:1.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2.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 根魂 汉字 书写 危机 成因 对策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端正、整洁、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充满危机。因此,找出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同时寻求其对策,势在必行。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

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

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