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阐述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技术理论,介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功能,最后确定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思路,充分展现出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应用前景。

[关键词]航海类;信息化平台

近些年与全球经济形势相关,航运市场低迷,由此导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并且由于航运市场形势变化要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故此目前航海类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的状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目前对于就业不利的一面。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事业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当代就业市场和人才信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利用率的关系日益紧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难,但是当前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文经浅析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的现状问题,论述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技术指导,分析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功能,并探索优化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方案。

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现状

(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层次低下,还有待于提高和完善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招聘信息量有限,为学生提供的就业空间相对狭窄,基本上都是航运企业的招聘船员和顶岗实习的信息。对于航运企业的供求状况、福利待遇、薪资水平和实际工作状况的介绍不是非常清楚,缺少咨询服务机制,导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瓶颈。

(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器维护与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毕业生和航海企业都非常关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安全问题。因为,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会涉及到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和航运企业的机密,如果不能保证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网络安全,就会导致学生的私人信息和企业机密泄露,给学生本人和航运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全文阅读

提高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技能的途径

摘 要: 航海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其专业能力培养应以实际操作为主,应从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强航海模拟器训练、建设网络实验室学习平台、加强学生上船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出发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关键词: 航海技术专业 实践技能 提高途径

引言

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国际国内航运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航海院校航海技术专业要强化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1]。这种实践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岸基实训场所教学、模拟器训练和海上航行实践和训练来完成,否则难以胜任现代化船舶的操纵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新时期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适应航运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响应马尼拉公约精神的最好体现。

1.实践技能提高途径探讨的必要性

1.1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需要

2012年1月1日生效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重点体现在培训内容的新要求上,主要有:(1)规范了特殊用途船船员的培训和适任要求;(2)明确了四类保安培训、三种保安证书;(3)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的要求;(4)提出了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5)强调了团队精神、领导力和团队工作技能的要求;(6)增加了电子员的培训与适任要求,对ECDIS和其他船用电子设备的知识、理解和熟练的要求。同时,马尼拉修正案将BRM(驾驶台资源管理)及ERM(机舱资源管理)纳入A部分,作为强制性要求[2]。航海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以国际、国内相关公约和法规为依据,积极探索实践技能的培养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符合公约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航运人才。

1.2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需要

全文阅读

航海院校文化导引创新就业教育模式实践与探索

摘要:国际航运业发展对航海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海院校在学生就业教育中,以文化导引创新就业教育模式,融“航海文化、军事文化、企业文化”于一起,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就业教育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能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国际人才市场竞争力,促进了航海院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文化引导 就业教育 探索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航运业发展对高素质船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对航海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满足航运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成为了航海院校就业教育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航海院校在学生就业教育中,以文化导引创新就业教育模式,融“航海文化、军事文化、企业文化”于一起,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就业教育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能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国际人才市场竞争力,促进了航海院校毕业生就业。

以航海文化导引就业教育资源“共同体”

航海类专业按照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STCW公约》的要求,确立了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为了履行国际公约要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突出航海文化在就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高度审视航海文化在培养符合国际海事公约、具有国际竞争力、胜任远洋船舶操作和管理岗位的航海专业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航海文化导引就业教育国际化资源,不仅形成了就业教育的文化特色,而且确保了航海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国际化,让更多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就业。

1、航海文化交流,丰富就业教育资源

为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引导师生学习和借鉴海外航海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森海海事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中新国际”的建成,是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海外航海院校进行了互访和交流。应邀出席亚洲航海高级论坛,与马来西亚海事学院签署了建立跨国合作院校伙伴关系备忘录,与新加坡海事学院建立了师生互访意向。此外还邀请“中新国际”的海外培训师为学生开展拓展训练。近年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已有近千名毕业生,在海外100多家国际知名航运企业(如:马士基、OCEANTANKES、新加坡丽星邮轮、台湾长荣海运等公司)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毕业生在国际海员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全文阅读

航海职业教育改革

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际贸易量的剧增为海运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最高效、最安全和最环保的一种大宗远程运输方式,海运业承担着90%的国际贸易量。发展可持续海运是当今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之一,而高素质海运人才则是海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航海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鲜明的职业特点和行业特色。要使其保有持久张力和充足发展后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国际化潮流,以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加快实施改革和发展策略。

国际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及趋势

航海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制定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这对航海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海事组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年修正案(简称STCW78/95公约)为世界各国培养海员设定了统一的国际标准,该公约的实施对促进各缔约国航海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减少人为因素对海难事故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世界航海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数百年的演绎发展,基本形成了一贯制培养型、“三明治”培养型和驾机综合培养型三种模式。一贯制培养型是传统的连续培养方式,以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为代表。“三明治”培养型将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海上实践、理论教学三个阶段,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驾机综合培养型是将海船驾驶与轮机管理专业合二为一的双专科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高度自动化的船舶,以荷兰和法国为代表。上述三种培养模式的主要差异在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方面,但其共同特点是非常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澳大利亚海运学院建有能模拟各类海况和天气情况的大型室内海上训练设施;荷兰的WillemBarentsz海事学院的国家航海模拟器训练中心设有大型航海轮机综合模拟器,全国航海类学生都必须接受一个月的模拟器强制培训;德国的Tremonde海员学校将完整的船舶结构分解,并置于海边或校园内,用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日本交通运输省设有航海训练专门机构,负责全国主要航海院校学生的航海实习训练。上述情况是笔者亲赴有关国家航海院校的所见所闻,其配备的各类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专业课程建设使人感触颇深。

随着航海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航运业对海运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航海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海运发达国家已先后对航海教育予以立法,不少国家也正在进行航海教育的立法研究。通过建立健全航海教育立法体系,不但可以为本国航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可以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运人才提供良好平台。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一贯制培养型模式,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曾为我国海运事业培养了大量的航海技术与管理人才。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航海职业教育水平与世界上航运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不够先进,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知识更新缓慢,教育投资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师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少等方面。我国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未能实现“由航海技能型人才向航海技能和经营型人才的转变,由运用传统的航海技术操纵和管理传统船舶的人才向运用先进技术操纵和管理未来船舶的人才转变,由封闭运输生产型人才向参与国际航运竞争的开放型人才的转变”。这些差距和问题制约了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虽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方面非常欠缺,毕业生仍需要在船上见习较长的时间以适应工作。此外,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也比较狭窄,如德国某船东所说:“中国船员在散杂货船方面的工作技能不错,可供选择的船员也比较多,但在特种船(超级油轮、化学品船、滚装船等)方面,可供挑选的船员非常短缺。”另外,中国是非英语国家,受教育体制和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航海类毕业生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就业前景。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全文阅读

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需求与对策分析

【摘要】通过总结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的培养现状,介绍了上海市飞机维修业的发展情况,之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定性地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对“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最后以某校该专业办学的情况为例加以说明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培养现状;航空机务;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70―03

“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是指毕业后主要从事民航飞机或飞机附件、机载设备等的维护、保养、测试和修理的特种专业技术人才。[1]

“航空机务”工作作为一种特有工种,目前因其良好的就业形势和较高的薪酬为广大上海市民所青睐。作为一种特殊专业及其所对应的正蓬勃发展中的民航运输业,有必要对上海高校目前该专业的办学和培养现状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五年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决策者参考使用。

一 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经查阅大量资料,目前上海市办有“航空机务”专业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

全文阅读

中国航母中国造

航母是现代科技的结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建造航空母舰主要需要三大类别的专业技术:一是和船舶建造相关的,如船舶设计与制造、发动机、导航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电子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雷达)、材料科学;二是和飞机有关的,如飞行器设计及制造、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探测制导与控制、材料、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也必不可少;三是和武器相关的,如声呐、导弹、鱼雷、火炮、电子干扰,计算机也不可或缺。这三大类别的专业技术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尖端科技。本期着重介绍在这些专业中的军地两用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

航母动力大体有四种: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柴油机和核动力。因为各种弊端,前三种动力模式已渐渐被现代战争所淘汰,现在大型航母最合适的动力还数核动力。核动力通过反应堆产生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或者直接驱动螺旋桨,或者用于发电。用核动力的航母浩浩荡荡环绕全球也不需要途中加油。

核动力用于航母在技术上并不比核电站更难。中国目前大力开发核电站,其核电技术上为航母解决动力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而该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都游刃有余。

在目前全世界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核发电是能源工业的大势所趋,核工程与核技术也是前沿的专业。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出现核辐射后,虽然暂时被老百姓抵制,但现实就摆在眼前:水电受环境限制。风电、太阳能转化的能量小,不能长期为继,火电污染环境,濒临灭绝,到头来实在没办法解决能源危机还得发展核电。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可立志为核工程事业作贡献,保障老百姓用上安全的核电。

该专业对学生的物理和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同学们大学期间主要学习工程热物理、核工程、核技术的基础理论,受到核工程、核技术方面的实践训练,具备从事核工程、核技术的实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该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几个方面:核电站、研究院所、医院、核工业部的一些企业。据南华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前几年,由于该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少,几乎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现在国内很多重点高校也开设了这个专业,所以毕业生竞争也比较激烈。要想进好的核电站,还是要靠自己在大学打好基本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学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当上核电工程师,待遇虽然比不上顶级企业的金领,但绝对是一份让人羡慕和尊敬的体面工作。

焊接技术与工程

在航母的建造中,焊接的工作量和成本就占了航母的30%-40%,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是巨大的不规则形状。要切出大面积的不规则开口,这里就需要相当高精尖的特殊材料焊接和切割技术,精度要求很高,材料的无缝隙爆破焊接也是航母建造中不可缺少的。而这两方面的技术都有待焊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研发。

全文阅读

论中国高职航海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职航海教育不容乐观,高职航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落后于船舶行业的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应该在抓住发展高职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机遇的同时,寻求对策,培养出符合STCW公约、符合我国航运要求、能够应对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一、我国高职航海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近十年来,我国在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厦门、天津、大连、青岛、杭州等沿江沿海城市开办了各类的高级职业技术院校。2000年以来,我国已拥有二十多所中、高等航海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各地地方政府根据STCW公约对船员进行教育,并建立了培训质量体系。现有高中毕业3年制高等职业航海教育、初中毕业5年制高等职业航海教育以及初中毕业4年制中等职业航海教育三种形式。我国大专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呈上升趋势,虽然高职教育招生规模逐年缩小,但航海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却呈逐年上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高职航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符合STCW公约的硬件要求,4所高职院校拥有航行教学和停泊教学实习船,多媒体教学技术早已在教学中普及,学校还配备了航海教学模拟器。然而,我国的船舶发展要与国际接轨,高职航海教育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二)教学条件和质量有待提高

长久以来,高职教育的成功片面地以学生的就业率为依据,把通过船员适任证书作为万能的“敲门砖”,学生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教育质量停滞不前。实践表明,航运业不单对毕业生岗位技能有一定要求,还要求其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并在岗位上不断地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师资队伍是新专业建设的核心,只有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师资规范的航海类院校才能培训出合格的船员。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高职航海院校平均师生比刚刚合格,开展航海教学师资建设、航海专业统编教材建设和船员培训管理体系建设等活动刻不容缓。

(三)办学理念需不断深化

由于我国高职航海教育起步较晚,还算是年轻学科,文化底蕴浅、历史短,高职院校与大学相比缺乏可继承的历史文脉。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办学理念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高职航海院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时代和经济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将办学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里,逐步创建高职航海院校特有的人文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多数院校倾注全力搞硬件建设,而师资队伍却应接不暇,新学科的专业老师业务能力不过硬,实训课程不能正常启动,教学计划往往改之又改,教师备课效果不是很理想。

全文阅读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摘要:

航海高职院校是专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航运人才为主的院校,如何培养学生既具有过硬的航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适应社会与航运企业岗位的要求,进入企业能立足、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必须引进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切入点,对两者的对接与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

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航海高职院校3年教育是培养海员精准就业定位的预备期教育,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要贴近航运企业,培养出来的航海类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与航运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而事实上,刚毕业的航海类高职生从学校进入远洋轮船上工作,全新的工作模式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法“下得去”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进入远洋公司工作以后,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用得上”;在工作过程中,航运企业对待员工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适应,导致企业无法“留得住”他们,最终被企业淘汰。进而航海类毕业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1]。所以,航海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实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区别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航海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处事原则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航运企业文化则是在航运业环境影响下,经过航运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价值观强烈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路径。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它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注重过程,通过“培养什么样的航运优秀人才、怎样培养航运人才”这样的主题来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而航运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它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通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经济效益”这样的主题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然而,航海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初到就业岗位不久,对航运企业的管理环境不适应而无所适从,进而被企业所淘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匮乏以及就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等“硬件”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后,面对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自身的正确定位,与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等“软件”欠缺。因此,只有加强两种文化的深层次的融合,才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缩短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

全文阅读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航海高职院校是专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航运人才为主的院校,如何培养学生既具有过硬的航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适应社会与航运企业岗位的要求,进入企业能立足、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必须引进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切入点,对两者的对接与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航海高职院校3年教育是培养海员精准就业定位的预备期教育,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要贴近航运企业,培养出来的航海类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与航运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而事实上,刚毕业的航海类高职生从学校进入远洋轮船上工作,全新的工作模式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法“下得去”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进入远洋公司工作以后,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用得上”;在工作过程中,航运企业对待员工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适应,导致企业无法“留得住”他们,最终被企业淘汰。进而航海类毕业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1]。所以,航海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实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区别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航海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处事原则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航运企业文化则是在航运业环境影响下,经过航运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价值观强烈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路径。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它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注重过程,通过“培养什么样的航运优秀人才、怎样培养航运人才”这样的主题来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而航运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它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通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经济效益”这样的主题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然而,航海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初到就业岗位不久,对航运企业的管理环境不适应而无所适从,进而被企业所淘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匮乏以及就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等“硬件”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后,面对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自身的正确定位,与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等“软件”欠缺。因此,只有加强两种文化的深层次的融合,才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缩短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可以使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这两种文化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他们都是面对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相同的主体使得两种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两种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3]。航海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航海技术专业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能力与航运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吻合,学生在校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与员工对企业的情感相接近,毕业生的择业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相融,这使两种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

3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全文阅读

小议加强航海技术职业素质的措施

1.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该专业学生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航海技术技能训练、船上航行认识实习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的航行中能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从业能力的高低。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含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行工作的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是在船上开展工作的核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海技术专业的前提。

2.加强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

2.1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1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至上、谨慎航行是海上运输的可靠保障。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海员首先应牢固地建立安全第一的概念,规范其职业行为,实现“有效地履行职责对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海上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谨慎驾驶,细心嘹望,悉心保养,为安全航行创造条件。

2.1.2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加强学生的军政素质

航运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航海职业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半军事管理是航海院校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管理手段和关键环节。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迅速适应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业务素质扎实、生活作风优良、政治素质过硬,符合国际航运市场需要的新型航运人才。首先,航海院校要强化半军事管理中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作为半军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劳动观念、自立自理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要认真遵守日常管理制度,从一日生活抓起,从起床、早操、上课、自习、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点滴入手,根据学校半军事管理各项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把纪律作风培养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加强半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训练。严格的军事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较强的集体观念以及坚强的意志,提高军事思想与军事基本技能素质。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充分抓住军事训练的难得机会,在思想上要从“要我训”向“我要训”积极转变,严格遵守队列训练纪律,增强服从意识,提高军政素质,为将来从事航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