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展小孩子心理教育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首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如新入园的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可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以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给幼儿的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他有香港脚,如果教师说:“走开、走开,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口实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其次,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情绪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正比发展的,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做,心理压力相当大;再加上现在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自我卫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比如游戏“我是小司机”,两个幼儿开车撞到一起便吵了起来,一位教师生气地说:“吵死了,到一边坐着,不要玩了。”另一位教师则加入游戏,以交警的身份进行调节,游戏正常进行。不难看出,第一位教师的处理办法使幼儿处于惊慌的状态,长此以往,幼儿变得胆小怕事,第二位教师则让幼儿愉快地重新投入游戏,处理方法较好。因此,教师要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态,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这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全文阅读

浅析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摘要: 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成长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最深刻的人生教育之一,更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补充。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主动积极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心理,这样孩子以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生之路上,才更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乐观面对生活,更容易获得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 健康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通过孩子延续自己的家族和人生的意义是不少家长最为看重的事情。因此,对许多家长来说,不仅要把孩子养育成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孩子承载着过重的父母的希望,家庭教育很难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实施,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压抑和叛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是不解决,就很容易让孩子出现厌学、自卑、孤僻、敏感甚至情绪障碍等严重心理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是时代所需,是现实所要求的。

一、家庭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是时代要求

在现代,我国人民的物质财富大大丰富,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物质营养基本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证,但是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精神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和多元化。对当代家长来说,若是依旧以传统的经验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恐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毕竟,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中,对于儿童的心理关注程度不够,通常更强调的是用规矩来约束,用训斥来执行,有些比较宠溺孩子的,则会无原则的迁就,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

人类的心理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层次丰富的特点,青少年儿童虽然心理发育不如成年人那般成熟,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具有独立的心理意识,也有独立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必须关注其心理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具有自身的规律,不能以成年人心理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必须根据他们生长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去进行教育,让他们自己来学会感知和思维,学会分析和想象,学会控制情绪等等。对家长来说,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个性,个性是反映孩子心理特点的人格,也是其与别的孩子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情绪特征,这就是孩子心理情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从而找到他们的兴趣动机以及信念所在。

心理,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现代社会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必须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激活其激情,养成良好个性,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心理情绪这种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全文阅读

关注小学生心理教育与孩子的成长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成为当今的主题词。健康与否,心理健康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作为教师也好,作为家长也好,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成长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重要性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很迅速

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小学生在注意力方面、记忆方面、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和思维方面发展的都很迅速。有些学者发现在7~10岁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为3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注意力范围慢慢扩大、脑子的灵活度越来越强。所以在给不同阶段的年龄的小学生上课时,要适当调动气氛,活跃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之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更是变化的非常快,例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们喜欢画画,三年级的孩子们就开始独立喜欢足球、跑步。在记忆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不经意间去记忆一些自己脑海里的“回忆”,然而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记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所以,当作为一名教师授课时,我们应当明确听课人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只要这样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吸收知识,更好的利用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这个特点。在思维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停留在形象化思维上,是比较具体化。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有了逻辑思维,并且非常抽象。这些差异都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迅速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留意孩子们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他们的心理教育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及开放性

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开放性”指孩子们在与家长老师交流时,心理活动表现的非常明显,不善于伪装甚至不会伪装,这是作为家长或者作为老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极好的机会,更好的引领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生这个阶段发展还在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及心理健康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间段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抓住小学生这个时间段,发展他们的心理,让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明白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可塑性

全文阅读

孩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未成年人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这是极需我们值得担心和关注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那么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全文阅读

浅议对智障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

【摘 要】智障孩子的生理缺陷常会对其心理健康与正常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智障孩子在人格、情绪与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强烈孤独感、常责备自己、学习焦虑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对智障孩子进行积极心理疏导与教育,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智障孩子心理健康得以改善,最大限度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正常交往与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智障孩子 心理疏导 心理教育

智障孩子是社会中一大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智力上与身体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家庭贫困、周围环境影响及家长缺乏正确认知等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人员,教师应对智障孩子展开积极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1.智障孩子概述

智障指的是智慧相较于一般水平明显较低,且在成长时期有适应行为方面的诸多缺陷。按照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相关标准,在十八岁之前智障者即可被评出智力比普通水平低,也就是智力低于七十,且相比于同龄、同文化水平人而言,在自我照顾、健康、安全、余暇、认路、头痛、家居生活、社区资源使用、社交、工作、学术中有两项或更多选项发展明显迟缓,导致有一定适应困难存在。智障这一缺陷具有永久性,并非一种疾病,无法通过药物治愈。然而智障孩子一般经过一定教育与训练即可将其有限潜能充分发挥,使其独立生活与正常交往的能力显著增强。

2.智障孩子心理特征

因为在智力方面存在缺陷,智障孩子一般在感知、认知活动上较为迟钝,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他们在心理上缺乏期待、需要与追求,因此在知觉与感觉的主动选择能力上较为薄弱,知觉范围较小,知觉速度相对缓慢,思维水平比正常孩子低,同时还表现为语言功能薄弱且发展迟缓。在部分可以展开语言沟通的智障孩子中,通常会存在发音困难、发音不准与口齿不清等问题。智障孩子情绪变化快,具有严重的惰性与依赖性,做事时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冲动,很多时候难以有效控制自身行为,敏感多疑且思维能力较差。在对智障孩子展开心理疏导与教育时,应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3.对智障孩子展开心理疏导与教育的策略

全文阅读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作为家长,谁都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和克服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婚姻乃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好处。那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就针对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些个案分析,借以抛砖引玉,折教于同仁大方。

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比较早,可溯及到10年前,她主要是设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归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培养积极进取,活泼开朗,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耐挫、抗挫的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素质。1999年,她的孩子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并且在大学就学期间任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这位母亲回顾说,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对儿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强化理想教育,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的理想教育,认为这是“对牛弹琴”。其实,孩子也有理想,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也是理想的萌芽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正确,对形成今后积极的心理品质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马卡连柯在阐述他的著名的远景教育原则时指出:培养一个人,就是要培养他获得未来美好前景的道路,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前景,用自有的前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景。孩子的理想是不断更新的,他对谁有好感,就会向谁学习。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读物把关很严,小学阶段,就陪孩子到新华书店购置上百种小画书,都是利于儿童成长的。中学阶段,他们家里共购置了上百种青少年读物都是有讲究的,孩子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受到知识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理想。他的理想是从读《干什么事最快乐》形成的,他读过动物的对话后,朦胧得体会到干自己能干的事最快乐,逐渐养成了为小伙伴服务最快乐的意识。

二、注重赏识教育,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当今家庭,孩子受到家长的娇惯,变的懦弱,不想做事,缺少自信,在任何家务事面前都说“我不行”。造成新一代人的依赖性病根还是家长,家长不让孩子做事。孩子自小帮家长做点事,家长说是“帮倒忙”,不让他们做。这位母亲可不这样做,她读过十余种心理学书籍,有意识地在孩子身上实验,做家务都让孩子在身边。孩子模仿做,就给予表扬,哪怕包饺子时他抓面,种菜时他埋菜,这位母亲都给予赏识,并教孩子把事做好,使孩子养成敢于动手的习惯。所以,孩子在家里有多种爱好,养乌龟、养金鱼、种菜、种花,在报刊上经常发表写实文章,我想是与他敢于实践,学会研究有关。孩子做事时从不说“我不行”,一般都说“我能行”、“让我试试”。心理学家认为,“我不行”是一种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总是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塑造出来了。而“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被塑造出来。在孩子“我能行”时,家长给予赏识,就能巩固孩子的自信自强的心理。

这个孩子把“我能行”的心理迁移到学习上,上课发言踊跃,敢于实验。更让母亲高兴的是,孩子刚进入大学时,学校召开竞选干部演讲会,让学生主动上台,她儿子很自信地走上讲台,果然演讲获了奖,展露了才华,被选为学生会干部。

全文阅读

关注孩子心理,让教育更具实效

现在不论是家长或是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难教,“听话的”、“乖的”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们的个性是越来越强,越来越骜驾不驯难以管教。孩子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当面顶撞老师、家长,也可以为了一点儿芝麻蒜皮的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家长、老师如果还没有真正懂得孩子,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相互间的和谐沟通关系还没有形成,他们生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疏导,那么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就难免会出现文章开头的现象。

中国传统的教育把家长、教师放在绝对权威上,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是教育的主导者,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在被动接受权威教育时,往往出现抵触情绪,教育后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律脱节。社会发展到今天,追求平等,构建和谐关系,以生为本的教育已经是当今教育的趋势。陶行知先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亿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找不着机会带兵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呵斥,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那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优秀没得分,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苏联柯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要能细心地真正理解“儿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蹲下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从心理教育抓起,开展一切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活动走向深入,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嫉妒、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孩子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而家长、老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而且往往是最亲密的接触,如果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气急之下踢破学校食堂大门,拿出菜刀就要砍同学,在老师、同学的阻止下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一系列行为。在学校领导、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平时逆反心理就非常强,对班主任、家长的教育非常对立,一直咬着嘴唇不承认错误,只强调是同学欺侮他。班主任介绍:他平时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常常是用拳头解决。他的爸爸前几年到了城市,在一个菜市场批发蔬菜,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就疏于对他的沟通和教育,经常是说几句不听就打,或者威胁孩子要把他送回老家。孩子认为爸爸不仅不喜欢他,不关心他,老打他,还经常威胁他。时间久了孩子就具有攻击性,对同学、对他人也养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那天孩子的爸爸接到学校通知到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刚听老师说明原委就跳起来要揍孩子。在场的老师、校警、学校领导制止了他的冲动,提出了对教育孩子的要求,希望他回去后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再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培孩子,配合学校一起加强这个孩子的教育管理。第二天,孩子来了,交出了他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和检讨。看得出,孩子的心情有些平静了,能接受教育了。学校、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指出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给家长也进行方法的指导。后来这个孩子过激行为慢慢的有所好转,在小学毕业前未再发生。

看得出: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有针对的引导、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设氛围形成合力关注孩子心理。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中小学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全文阅读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摘要: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给孩子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更自卑。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关键词: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编号:[c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碎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是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如何应对这些现象 近年来,我学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的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环境教育二个角度展示给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现代家教水平,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自我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徽县城关学区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了解学生动态,以自身优良的素质,高尚的人格,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全文阅读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可是孩子上了中学以后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让父母很伤神,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全文阅读

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

【摘 要】家庭对于孩子而言,不仅是其生活的地方,而且是其学习的第一地点,因此,家庭环境同孩子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当前很多学者关于影响少儿心理健康的研究都需要从父母以及家庭环境着手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仍然是从这一研究思路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中一些不良因素对少儿心理产生的不良效果,以此来论证加强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进行说明。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才发育以及学习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理当成为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作风以及对孩子特定的培养目标设定都能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众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都将他们的研究从对家庭环境的分析着手,这是由于通过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有意识或者有规划的对孩子的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和说明,以此来提升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下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给出可行的家庭教育措施。

1 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1.1错误的培养目标导致心理发展缺陷

“望子成龙”是我国普通家庭父母亲的普遍希望和培养目标,具体到家庭教育中,首要的就是要学业有成。因此,当前家庭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从抓紧孩子的教育开始,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培养出一些只会学习的机器,而在心理方面却没能有多大成就。根据当前普通高校的统计数据,众多高校每年都会有学生轻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在多年的成才过程中由于家庭对其心理发育的忽视,导致其心理素质低下。追根溯源,错误的培养目标是很多少年未来悲剧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成为当前家庭教育失策的重要表现。以学习成绩为例,很多家长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导致孩子一直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内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因此而出现抑郁症的病状。

1.2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心理发展畸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