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资源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造成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因素分析

虽然在海洋旅游资源的污染损害过程中它们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但都使海洋旅游资源的美观度和可再生性受到破坏,不利于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在海洋旅游研究中,有学者采用两层次定量评价法[4]对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评价,发现产生污染损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引起的,更多是人为造成的.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自然资源教授安德鲁•罗森堡(2008)表示,人类不能再独立看待捕捞、沿海湿地流失或污染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人为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重叠,需要全面控制人为因素的影响来保护海洋环境.由此可见,在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的控制过程中,应该重视人为破坏方面的重点治理和预防[5].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影响因素,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剖析了造成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在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产生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大多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不能阻止或控制其发生,但人为因素方面可以通过海洋旅游及相关海洋行业采取措施减少对海洋旅游资源产生的破坏,合理科学地利用海洋旅游资源.

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控制的相关研究

海水污染、海滩萎缩的现象明显加强.基于当前海洋资源的污染损害情况,学者专家在各自领域内提出角度不同的控制海洋资源污染损害的方法.针对海洋污染损害控制及预防评价的最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从海洋环境评价指体系的角度,王勇智(2010)提出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后评价,开展一次系统的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实际影响评价从而更有针对性提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在海洋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6],谭映宇(2010)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模型、状态评价模型为主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复合系统研究方法,实现了区域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模拟、预测,对比和决策支持[7].Kuji等人(1999)分析了造成海洋海水污染的原因,包括粪池、污染处理系统泄漏、陆源污染物、邮轮等.Campbell、Ritter和Marsh等人就游船活动对不同地区及海域的环境影响情况作了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游船活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认识.Monika等(2005)在从事整合海岸带管理可持续性研究项目(ICMS)时,以菲律宾中部米沙郡群岛为例,详细探讨了旅游业的成功与该项目进程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旅游业水平与地区的遵从性和可进入性指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生活质量指标和活动可持续性指标成负相关关系.[1]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海洋污染损害的控制研究集中在环境工程、生态、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控制研究很少关注,国外学者虽有涉及海洋旅游环境评价和管理方面,但仍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河北省

河北省是我国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以说海洋环境是其“独特的文化摇篮”。

一、河北省海洋环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海洋地貌类型主要有沿海陆上地貌、潮间带地貌、海岛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气候条件

河北海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疾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与同纬度的内陆平原相比,具有夏季凉爽、湿度大,春季增温、秋季降温向后推迟等特点,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资源丰富

河北省海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盐业盐化工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孕育了独特的海洋环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也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不断影响下形成的环境;这里的“人”则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组织程度的集团或集体。海洋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其中的人地关系是提供沿海地区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质原料,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1 生产活动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洋环境决定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河北海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海洋生物、盐业、旅游、能源矿产等五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对振兴河北沿海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正负反馈作用。一方面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工业污染,致使海洋环境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首先,海鲜海产是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鲜海产的饮食文化。其次,海洋影响着民间的交通工具与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产及生活都离不开船、港口码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为河北省三大商业港口。第三,海洋影响着民间风俗的仪式与内容。河北省的渔民习俗炮火把、祭海等,盐民习俗敬天地等风俗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海洋还影响着民间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渔家生活禁忌中烙饼不能说翻个,要说“划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亚类,精神文化亚类和人文活动亚类。其中物质文化亚类主要以海洋遗存及现代海洋文化景观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古遗迹、遗存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求仙入海处;现代海洋景观文化旅游资源,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海洋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如秦皇岛港。精神文化亚类主要体现在宗教和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洋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如海洋文学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动亚类,主要以人群活动为标志,表现形式为诸多文化现象,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海滨浴场文化旅游资源,如北戴河浴场;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如跑火把、望海大会;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沙滩排球、帆船、冲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创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丰富,形成久远,流传广,且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见,海洋文化作为河北省的主题文化之一,应当注重其与地方其他类型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产品的异质性更为突出,特色更为鲜明,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产品

河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就必须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构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建立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以及专项旅游稳住的旅游产品体系。其中,休闲度假旅游可以具体开发康复疗养度假旅游、水上水下运动旅游、访古探胜旅游;观光旅游可相应开发海岛观光旅游、海上游船观光旅游;专项旅游则可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科考旅游、节庆旅游、美食旅游等,从而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海洋生物资源 实践与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4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Guiding the Bachelor Thesi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JIN Cuili, ZHOU Xiaoji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The bachelor the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which were practiced in guiding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Yangzhou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referring three different steps of guiding a bachelor thesis, including topic selectio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sis writing.

Key words Bachelor thesis;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也是学生可否取得学士学位的内在标准。①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②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校正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规范,提高资料查阅、调查实验、归纳与分析、知识综合与应用等诸多能力。③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支撑,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岗位工作挑战所必备的资本。④

作为我校海洋生物资源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拟结合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实施、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1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并且具有适当的范围和深度。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分类。一般而言,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两个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完成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本科毕业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汇总和检验环节。与此相对应,这个时候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学生考研深造,准备继续在本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一类学生则是结束本专业的学习选择直接就业。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选择,也必然造成两类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时间分配的不同。我们发现考研的学生往往比较愿意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接触到的领域的题目,并且愿意积极实践。而准备就业的学生往往偏重于论文的实用性,并不太重视研究的基础性和深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所侧重,一类偏重于研究性与创新性,一类偏重于应用性与综合性。

其次是确定选题的几个具体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还遵循以下原则。(1)选题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力争把知识点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通过毕业论文对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对其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这样的实践也是学生对科研工作发生兴趣的契机之一。(2)选题应该具体和细化,可操作性强。毕业论文的题目不可过于笼统,所涉及到的操作体系不可过于庞大。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其分成几个侧面或几个阶段,再由不同的学生完成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最后将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学生对一些相对大而空的题目往往难以驾驭。(3)选题要结合仪器设备及其它实验条件的状况和时间安排,大型仪器的使用应慎重。大型仪器一般比较昂贵,维护成本很高,万一发生问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修复。而且如果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而某个大型仪器无法正常使用,则可能造成毕业论文无法按时完成。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实验的时间相对一般科研工作的时间要短,对于各类实验条件的调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对于具有季节限制或材料供应限制的实验选题要谨慎。

2实验研究实施

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是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就我们遇到的情况看,学生们在选题之后,考研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因此做实验的主要时间要安排到考研结束之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春季各种招聘会召开之前安心进行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研究工作的进度。

本科生由于一般缺乏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大型仪器使用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适当利用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加强指导和监督。对于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等更应该加强监管。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以实验为主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提前介入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上海交大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在二、三年级就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⑥我们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就有部分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他们在毕业论文阶段就比较快地进入角色,能够开展真正的探索性实验的时间会比较早。该专业一些毕业论文研究微生物、单胞藻相关的课题,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接种、培养、无菌操作等基本流程中出现问题而需要重新开始,造成后续工作和论文写作时间的不足。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提倡大部分学生提前开始参与相关课题,完成科研实践经验的早期积累。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素养,保障毕业论文实验期间的安全。

此外,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实现实验结果检测手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尽量丰富的科研工具。多重检测手段的使用,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有极大的保障。而且,对于已经学习过的仪器设备,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工具的能力,积累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而且可以争取多视角、多方位的结果呈现。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所研究的内容,得到的数据比较系统和立体,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数据的相互验证,便于发现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是所有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的最终呈现形式,也是检验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载体。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相关工具的能力。⑦

根据我们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研究了解不足。我们建议学生在完成选题之后,应该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可以从综述性文献开始,了解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流程。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而且便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还有一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不足,把毕业论文写成了散文、随笔等形式。我们通过集中辅导学习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本,从毕业论文的一般架构、一般格式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写法等进行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规范性。在实验数据的呈现方面,对于图表的制作,提供范本。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中图表的常见类型,让学生了解数据呈现方式对于论文的重要性。

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描述事实、解释现象的部分一般都能比较好地完成,但数据挖掘程度不深。我们针对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入性较差的问题,把整体数据进行逐步分解,把实验设计中混杂在一起的几个问题进行逐一分离,相应地把数据按问题进行归类,再分析每一个具体问题,最后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结果发现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不仅数据分析充分,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检验工作,仍然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还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和细心研究。

注释

①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② 刘劲聪.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107-109.

③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加强海洋管理的政策保障

美国、日本等世界海洋强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支撑体系。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8]。因此,应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利益,协调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完整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海洋立法是世界海洋国家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9],也是海洋资源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8]。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韩国、越南、英国也十分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批专项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取得了可喜成就[10]。建议我国在现有专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该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活动,建立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出台与国家相配套的地方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断修订已经公布、执行的相关法规。

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

海洋规划是海洋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有序有度进行、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在我国有关海洋资源的规划中,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结构性问题突出,且相互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我国各级海洋政府应在制定相关海洋资源规划中,尽早解决该问题,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执法能力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海洋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海底生长着多种野生植物,其中产量较高的有海藻、海带草、海青菜、海更菜、紫菜、海谷菜等。而海藻是海洋中分布最广的生物,从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到长达数10米的巨藻,种类繁多。世界海洋中的海藻类植物约10000多种。有绿藻门、褐藻门、蓝藻门、红藻门等11门,在这些藻体内含有丰富的海藻多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具有特出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是提供食品、饲料和药物的原料库。按藻类形态可分为大型海藻和微藻两类。目前,人们主要对大型海藻加以综合利用,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巨藻、;绿藻中的苔条、石莼;红藻中的紫菜、石花菜、伊菇草等,这仅是海藻资源的很少1部分,而蕴藏量巨大的微藻,是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取之不尽的原料库。用海洋植物作畜禽动物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始于本世纪50年代,我国至今尚未形成相应的海洋植物饲料加工业。

海洋植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抗病毒、促进生长等生物活性。栽培海洋植物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因此,开发海洋植物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正日趋受到广泛重视。

1、海洋植物的营养特点

1、粗蛋白含量较高。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畜禽的繁育和生长发育。

2、含有抗菌抑菌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霉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同时又能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含有生物活性激素和促生长因子。能调节饲料中各种养分的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产生抗应激作用,可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4、含有丰富的色素。海洋植物中含有藻黄素、胡萝卜素等物质;用于畜禽饲料中,可明显改进畜禽产品的品质,使畜禽的皮肤、肌肉颜色鲜艳。

5、含碘量高、钙磷比例适中。用它来配制畜禽饲料,可使肉蛋奶的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蛋壳的厚度增加,蛋黄的颜色变成深黄色;特别是蛋黄中碘的含量较原来高出10几倍;脂肪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使胆固醇的含量降低。

6、含有苯酚类化合物和晾胶、褐藻酸等物质。因含苯酚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抑菌防霉作用,是天然的饲料防霉剂,因含琼胶、褐藻酸和吸水性物质,是天然的饲料粘合剂和防潮剂,可吸收饲料中的水分。

7、降血脂抗凝血作用

褐藻淀粉经碘化而得的硫酸脂,可以代替肝素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改善微循环系统的作用。

2、海洋植物的营养成分

海洋植物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还含有大量的非含氮有机化合物以及未知生长素。(以海藻粉为例)

海藻粉化学成分(%):粗蛋白8.95、粗纤维6、粗脂肪0.3、甘露醇11.3、褐藻胶24.7、褐藻淀粉1.7、褐藻糖胶0.3、碘4500mg/kg、钙0.07mg/kg磷0.16mg/kg、铁1900mg/kg、锰37mg/kg、锌139mg/kg、铜20mg/kg、

胡萝卜素10mg/kg、Vc32mg/kg、硫胺素0.1mg/kg、核黄素2.1mg/kg、生育酚7.21mg/kg。能量:1009.30/kg。

3、海洋植物的采集

1、风浪后采集。每次风浪,尤其是大风大浪之后,会把大批海洋植物冲上海滩,乘此机会将其收集起来,及时晒干、粉碎、装袋备用。

2、退潮后采集。大海潮汐不止,每24小时两次退潮,每次退潮后,浅海礁石全部露出水面,海植物处处可见,乘此机会可大量采集、晒干、粉碎备用。

3、乘船捕捞。离海滩越远、越深,海底贮藏的野生植物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

4、采集海洋植物的适宜季节应在夏初至秋季。此时海洋植物生长茂盛,营养成分含量较高。

4、海洋植物饲料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1、饲喂蛋鸡生产高碘蛋。在蛋鸡饲料中添加2—6%的海藻粉或海带粉,饲喂1周后,所生产的高碘蛋,其含碘量较普通蛋高出10几倍,维生素A的含量较普通蛋高出17—46%,成为有医疗价值的高碘蛋。海藻粉所含的碘是无机碘,在鸡体内能转化为有机碘,90%存在蛋黄中,10%存在蛋清内。碘在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碘化,与酪氨酸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还可与其他氨基酸碘化合成不同的有机物,利用这些高碘有机物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哮喘病等疾病,长期服用高碘蛋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2、饲喂育肥猪。在猪饲料中添加8—10%的海洋植物饲料粉,饲喂育肥猪,可减少大肠杆菌、肠炎等疾病的发生,使日增重提高10%左右,饲料成本明显降低。同时又改善了猪肉的品质,使猪肉的脂肪降低,瘦肉率提高,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很受消费者欢迎。

3、改善鸡肉和鸡蛋的品质:在蛋鸡和肉鸡的饲料中添加2-5%的海藻粉,可使蛋黄颜色深黄,蛋壳和鸡腿的颜色变的颜美,鸡蛋的薄壳率明显降低。

4、做饲料防潮防霉剂。1般在饲料中添加2—3%的海洋植物饲料粉,加入1周后可杀灭90%的粉螨及有害细菌,可吸收饲料中3%的水分,即可使饲料的保存期延长,有使饲料无异味、无污染,还能确保饲料的色泽、质量不变。

5、海洋植物饲料—海藻粉的生产

新鲜海藻—海水清洗—干燥—去沙石—粉碎—配料—混合—包装。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作者简介] 马得懿,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①参见[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施以正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页。

②参见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上述海洋权利分别在1982年《对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6年《矿产资源法》、1993年《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01年《海域使用管理法》、2007年《物权法》以及2010年《海岛保护法》中规定。

④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页。

摘要:海洋资源利用的“xx使用权模式”引发一系列海洋资源权属理论上的困境。在“体系后研究范式”下,海洋资源权属从“公有物”到私权盛行的变迁,表明传统私法视域下海洋资源权属制度具有反思和检讨的必要性,这是由海洋资源权属立法上的诟病、适用范畴的不周全性以及理论依据的争议性所决定的。基于海洋资源国家所有权、环境法理念以及国家或者管理权等多维逻辑进路的考量,海洋资源权属制度是公私法色彩兼具的混合权属机制。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多维解读,其主要的现实价值在于提升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能力。

关键词:海洋资源权属多维逻辑“体系后研究范式”国家逻辑

中图分类号:DF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3-0086-08

一、海洋资源权属的法律表达模式及其困境

(一)海洋资源利用的模式——“××使用权模式”

一般来说,海洋资源内涵丰富,类型复杂,具有公有性、生态性、整体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根据美国学者阿兰•兰德尔(Alan Randal)对海洋资源的界定,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① 法学意义上的海洋资源通常指进入法律规范体系之中的,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客体。随着人类利用海洋资源活动日益多元化和空间化,法律对海洋资源的调整也日趋复杂化。

我国海洋资源权属的立法例,基本上形成了海洋资源“××使用权”的立法模式。物权法下以某种资源为客体,并在尊重其所有权的基础上,设立以占有、使用或收益为内容的用益物权时,新设立的权利通常被命名为“xx使用权”。②我国先后立法创设了海洋石油资源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捕捞权、海域使用权以及海岛使用权等。③然而,立法上“使用权”一词备受争议,认为其涵盖的内容几乎与用益物权同义,其内涵与外延不确定,而且不易区分作为用益物权的“使用权”与作为所有权的“使用权能”。④(二)困惑及其破解:“体系后研究范式”的视角

有学者对“自然资源物权”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特别是有关海洋资源使用权的认识角度和研究思路存有极大的差异,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特别法上的物权说”、“浮动用益物权说”、“特许物权说”以及“准物权说”。⑤ 然而上述各类学说都不能圆满地诠释海洋资源在利用中的各种法律难题。以比较流行的准物权说为例,我国学者基于“思维方法的反思”和“物权客体的特定性理论的反思”,提出了准物权的概念。准物权(Quasi-property)客体难以整齐划一,主张以多视角模式、时空结合观、宽严相宜的弹性标准以及注重客体内部构成因素变化的方法来观察和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准物权的权利构成具有复合性,兼具公权性和私权性的特征。在准物权理论的支配之下,海洋资源权属制度应该重新审视。然而,“将自然资源界定为准物权的客体,只有将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排除于准物权的体系才可成立,且需要进一步类型化”。⑥由此观之,准物权下的海洋资源使用权并不具有理论上的普适性和完美性。由此,海洋资源使用权不仅在立法技术上存在不足,还因此催生了一系列相关困惑。在私法语境下解读上述海洋资源权利,自然会遭遇诸如海洋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合理性、海洋资源使用权的法律属性如何界定以及海洋资源物权流转等系列问题困惑,比如传统的物权法理论是否可以套用到海洋资源领域?海洋资源使用权的权利类型如何界定?

⑤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0页以降。

⑥崔建远:《再论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及方法》,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29页。

⑦参见陈甦:《体系前研究到体系后研究的范式转型》,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15—16页。

⑧刘楠来:《海洋法律制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⑨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第537条第2款规定:“不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的管理与让与,仅仅得按照与之相关的特别法形式与规则进行。”欲破解海洋资源权属的困惑,笔者倾向于将问题引入到“体系后研究范式”之下。在某种意义上,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海洋权利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的法治建设重点在于法律实施。在体系后研究中,研究的核心和焦点应该集中于或归结为中国问题中心主义,故而,应该提倡“立足中国场景中寻找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寻找与认定,只能在中国的法治实践中进行与完成。然而,所谓“中国问题”并不是研究对象范畴导出的解读,而是包括研究主体及其与研究客体关联方式导出的解读。体系后研究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不仅是法学研究对象的再次聚焦,更是法学研究者的法治信念、理论情怀和学术文化的更新构建。⑦ 应该说,在我国海洋法群中,规制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立法比较健全,法律效力层次亦比较合理。然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中国问题”是大量存在的,这其中不仅有理论上的争鸣,更有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因素所形成的法律上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这需要在“体系后研究范式”下认真审视海洋资源权属的方方面面。

二、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流变:从“公有物”到私权的盛行

(一)海洋资源作为“公有物( Common Property)”的法律调整

根据相关资料,罗马法并没有直接记载关于海洋资源法律制度的内容,然而,中世纪为了适应封建君主对海洋控制欲望的需要,罗马法的前期注释法学派学者们提出了沿海国可以对邻近海域资源享有所有权或的法律思想。此时期海洋法或者海洋资源权属法并未完全成型,但是这些关于海洋的法律思想为日后现代意义上的海洋法或海洋资源权属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⑧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文献 高校图书馆 特色数据库

特色学科建设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学科建设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着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水平,而特色学科更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竞争能力,是决定高等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涉海图书数据库

初步建成了涉海中文图书收录比较齐全的物理书库和虚拟书库。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和采购涉海图书,包括和书商、出版社联系获得新的出版信息,和其他涉海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获得以前收藏有遗漏的涉海图书信息等,尽量将国内涉海中文图书搜集全面。为了将涉海历史文献搜集全面,学校领导还特别开辟了特海资源特别采购渠道,通过该渠道目前回溯涉海历史文献近千种,极大丰富了馆藏。截至目前已收集中文涉海图书万余种,两万余册。外文图书目前也在积极采购中,所有涉海图书集中存放于海洋文库阅览室内。

同时为了方便不便进馆的读者能够及时快捷的阅读图书,我馆还参加了CADAL数字化项目,将涉海图书全文数字化,网络建库提供校园网范围内读者在线浏览。

(二)涉海教材、教参数据库

参照CALIS教学教参库的模式,建成一个能够使读者方便检索到各主要涉海高校、涉海重点专业的教学信息及教学参考书信息的数据库。目前已收集本校教材、教参数据数千条。通过涉海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将不断增加其他高校的涉海教学、教参信息。

(三)涉海中文期刊检索数据库

收录包括海洋基础科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海洋工程、海洋调查与观测、 区域海洋学等与海洋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资料,目前已完成9万余条的期刊信息数据。

(四)涉海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利用中国海洋大学特有的学科资源收录涉海博、硕士涉海学位论文。到目前已经完成我校1990年至2012年的学位论文全部题录信息和部分全文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且将涉海学位论文选择出来,已整理涉海学位论文4000余篇。

(五)涉海大学信息导航库和涉海科研机构信息导航库

将国内涉海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收集全,在国内信息收集全面的基础上再收集国外院校的信息。目前已经比较齐全的搜集了国内比较著名的涉海网站、涉海院校及科研机构,国内涉海知名网站150余家,科研机构160多家,涉海大学100余所。

(六)海洋科普大观园

主要是立足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海洋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容量数字集成和高品位质量提升的探索性建设工作。目前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建设完成了海洋生物和海洋军事两部分内容的建设。其中完成文字30万余字、图片2000余张、音视频及动画近百个,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渠道。

二、“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我校建设的“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具有深远的海洋教育意义。首先建设“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为我校涉海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为我校海洋教育和海洋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其次该库将面向社会服务,将为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发展搭建的最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平台。我校在建设中努力调动和组织国内各类涉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加快国内外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的汇集、加工、整合速度,致力于最终建立服务于国家全局的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如果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教育多元化、系统化格局的形成,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速度。

三、“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涉海信息搜集难度大

“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各类型的资源信息,但是在信息资源搜集过程中发现搜集难度很大。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信息数据资源分散,基础信息源不足,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等。同时,海洋信息资源散失现象突出,一些宝贵的调查观测资料、专项研究资料、档案文献资料等甚至面临流失和湮没的危险。

(二)没有良好的分类体系

海洋类资源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各学科的方方面面。而“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所涉及的文献资源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资料、音视频资料、网络原生态资源等。如果按照现有的图书馆常用的中图法分类体系,这些资源将出现分布极度不平衡的现象,对于资料的寻找和发现也非常有限制。但是目前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索,尚未发现更好的分类体系。

四、构建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的建设与利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有一些不同使用目的的海洋文献与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但是,真正可以代表国家全局利益,内容囊括国内外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多种资源,有能力服务于国家全局性的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全民海洋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又可以为国家的行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科技文献、教育信息服务的高水平支撑服务系统还没有形成。

在中国海洋大学已经初步建成的“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面向全国涉海科研、教学机构服务的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不仅可以推动了我校海洋文献信息服务的建设,同时也将对推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海洋文献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合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手段,在全国率先研究、制订出高品位、系统化海洋科学知识互联网传播、教育的对策和实施方案,为国家海洋事业做出贡献,是海洋类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构建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文化 资源 开发 保护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1.1舟山的区位优势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已成为舟山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是体现海洋文化特征的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从内容上具有海洋属性,从地域上处于沿海地区的适应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产品或活动。舟山地处东海之滨,海岛众多,海滩优质,海岸线漫长,多深水良港,蕴含丰富的鱼盐之利,又极具战略价值,这些天然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因海洋生产活动更加频繁,产生的海洋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众多,代表性的资源,如公园设施有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舟山群岛文化公园,文化场馆有鸦片战争陈列馆、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文物遗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历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门渔港、东沙古渔镇,民间传统艺术有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现代节庆会展有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又极具区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岛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岛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不可缺少的亮丽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和开发与保护优势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

数量的丰富多样。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和舟山的历史和区位是分不开的,离开历史和区位坐标,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无从谈起,如近年来举办的特色影响明显的海洋文化节庆、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的连续开展和影响力持续升温印证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优势及丰富多样、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等特性。

内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与海结缘,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海洋文化资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与海为邻,以海为伴,每天与大海打交道,云谲波诡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广阔无垠的海洋,经常往来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宽阔远瞻的视野,对外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资源上,如舟山锣鼓,其宏伟的演奏场面和气势,折射出海岛人的粗犷豪情性格和敢于进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优势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岛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对海洋权益的日渐重视,与海洋相关的资源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内涵博大精深正逐步为世人所知晓,一系列富有舟山风情的现代节庆活动的相继开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来领略和欣赏。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开展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舟山地处长三角,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论是对于吸引消费还是吸引人才都有无穷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为舟山的交通打开了通过内地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为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无论就物质层面的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等,还是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且有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蓝天、碧海、金沙、白浪,风光旖旎,得天独厚,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舟山体验海岛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临海洋民俗风情,品尝舟山海鲜的重要筹码,因此说,这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在要素和关键所在。

舟山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标志。舟山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群星闪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更加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和开发的巨大优势。

舟山浓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家喻户晓。舟山佛教发达,基本上处处建寺,时时闻钟,这一特色无与伦比,来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礼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胜枚举,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上佛国”,舟山被誉为“海天佛国”,佛教的文化传统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张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纵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其开发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提必须要做好保护,甚至是抢救性的保护,若开发会造成文化资源的受损或破坏,则不应开发。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一些文化遗物、遗存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将会无法修复,无法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和符号。针对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并大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政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舆论导向,在经费上给予资金配套保证,努力提供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办海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继续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资源的影响,切实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保护观念,为海洋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3.2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及时、准确调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资源,为系统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资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要认真及时编制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以便做到心里有数,轻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海洋文化及其资源,也有利于统筹兼顾,找出发展海洋文化的切入点。为此,建议舟山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加强力量,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结合实际,为避免重复,需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发挥整体效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旅游的互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切实增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体验性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可以考虑让旅游者进行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项目进行尝试,如此可以让旅游者在参与中真切体验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乐趣。

3.3加强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海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舟山与省内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比较和竞争中发现不足和差距,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要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最佳发展路径,共同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联动发展,共同商榷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共同商讨如何更加有效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良谋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劳动力;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7]冯晓波.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