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文学论文

国外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外国文学教学论文

一、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对象性格特点和知识接受习惯的改变对外国文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年龄层大多集中在90后、00后,他们的性格特点体现为有主见、有思想,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接受信息较快,但缺乏耐心,面对名著如林的外国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学生存在阅读量不足的现象。而文学作品阅读的多少与好坏,又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学好外国文学,更影响文学课的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状况,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亟需改革。另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性强。世俗化、功利化的情况在大学漫延,使外国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倍受冷落,受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社会影响,高校文科生中出现了学文学的不读外国文学名著、文学专业的没文学气质的怪现象。

(二)外国文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内容都增加了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难度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它较其它文学类课程而言,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有两层障碍,一层是文化上的间隔,一层是时空上的间隔,这使得曾经的外国文学经典成为一座座让人仰望的文学高峰令学生望而却步,面对外国文学经典著作,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部分学生因为读不懂、读不惯而放弃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亲自体味文本,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导致外国文学课堂出现讲授与接受衔接不好的尴尬局面。

(三)课时压缩带来的教学困境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的外国文学课面临着课时压缩带来的教学困境。在有限的学时期间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实现高校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无疑给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对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转换和改变提出了要求。

二、改变教学模式,渗透人文知识

为提升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对外国名著望而生畏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找到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症结,对症下药。

(一)以人文知识促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外国文学所以难,难在理解上。在课程讲授时可以将人文知识渗透到文本的解说中来,例如:在讲解绪论“中西方文化差异”部分时,可以插入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与古希腊雕塑等艺术作品,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冲击力的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消除学生在文学理解上的文化障碍,增他们的知识储备,活跃课堂气氛。再如,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但这部名著的政治色彩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它的时代意义、体会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技巧。针对这一问题,在作品讲授中可将1830年前后法国的社会人文融入到作品的讲解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小说而不是爱情小说。

(二)以人文知识促美育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拓宽视野要想使外国文学这门传统学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精神价值和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美育和德育作用,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手段就是将人文知识渗入到教学中去。因为人文知识蕴涵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其中也囊括了许多美学观点,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作品的内在美,使学生对作品的文学性的赏鉴和批评更具理论深度,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美的能力,增加知识储备,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古希腊文学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图片;在讲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把现实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画家弗郎索瓦•布歇的组画《蓬帕杜夫人像》与现实主义画风倡导者库尔贝的《浴女》进行比较,通过对古典画作与现实主义画作艺术效果的强烈对比,提升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以及作品在那个时代的重大意义,充分掌握现实主义的艺术源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全文阅读

课堂教学外国文学论文

一、“四环互动型”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外国文学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特点及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名家名作多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由以往“教材—教师—课堂”为核心的封闭型教学向“导学—研读—讨论—延展”四环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学习中取得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导学环节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指南”,让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学习资料,梳理文学背景、作家生平等,学生通过消化教材或查阅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与教师互动参与学习过程。课上先由教师对新课内容进行概述,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上一节课布置的“导学指南”,将自己从图书馆或网络搜索到的预习资料与同学分享,依次自由发言。教师一边引导,一边在黑板上记下一些主要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比如,讲授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莎士比亚生平及其作品相关的资料,特别提醒学生关注学术界有关莎士比亚著作权争论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莎士比亚创作背景的研究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深入探究。再如,讲授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人生三部曲,教师要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高尔基生平的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补充,了解他成长历程中的辛酸经历,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自传性特点。

(二)研读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学生通过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提炼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导学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文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文本经典片段,结合学生课前对作品的整体阅读感悟,应注重对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作者的叙事手法、创作倾向等方面的分析,启发学生品味、欣赏。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由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段,更加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部作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各不相同,他们的阅读感悟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品读人物和情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真实的阅读感悟。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经典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选取男女主人公“阳台对白”及“墓室倾诉”两个片段的剧本文本,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为了配合分析,还可以放映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细细品味莎士比亚剧本中的语言特色,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感悟剧中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莎士比亚早期戏剧创作的特色。再如,在研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时,教师可以播放作品改编电影的开头片段,形象地再现小说扣人心弦的开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小说“倒叙与插叙相结合”及“旁观者叙述”的独特叙事手法的妙处。

(三)讨论环节

在引导学生研读作品的基础上,采取大课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以点评,形成“师生互动”;此外,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阅读体会,促进同学之间的“生生互动”,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取得进步。课堂讨论环节的有效实施,是解决学生思维僵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大胆发言、大胆质疑,从而突破教材及传统观点的束缚,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解析作品,深化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然,讨论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认真选择论题,周密安排讨论环节,要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教师最好在课前就告知学生有关的阅读要求和讨论话题,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课上,还要注意结合学生在研读环节的表现,随机应变地调整讨论内容。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文艺理论课程所学的相关理论解读作品,各抒己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摆脱统一认识与标准化评价的束缚,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思考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享受平等与自由的愉悦氛围。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总结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去粗取精,总结提高。例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教师可以先摆出学术界对安娜丈夫卡列宁这一“官僚机器”全面否定的评价,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出作品中描写这个人物值得同情一面的片段,引导学生注意避免单一化地评价人物,学会对人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也能让学生收获到自己的研究乐趣。

全文阅读

外国文学评论

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 刘佳林

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 张跃军

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 谢芳

《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 叶廷芳

"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

在梦的阐释中展示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 方杰

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

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 孙宏

全文阅读

民间文学外国文学论文

一、加深对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影响的认识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有一些民间文学的题材,历经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创作,推陈出新,使民间文学的题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学中,像唐璜、浮士德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一经作家之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往往会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相术、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国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7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记载这些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盟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享受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要求,深受人们欢迎。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用这一传说作为创作题材。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开始构思,几经中断,几经提笔,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年,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思想探索的历程,也通过他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欧洲文学中,唐璜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纨绔子弟、浪荡儿。法国的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以民间传说中的唐璜作为蓝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剧《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个贪淫好色的贵族,引诱不少名门闺秀,还要诱骗救了他性命的两个农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寡廉鲜耻,作者借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纪法国贵族的经济开始衰落和他们的道德沦丧。拜伦未完成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唐璜》同样也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誉为“一部天才无穷的作品”。长诗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展示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在诗中,唐璜已经不是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青年。作者赞美了纯洁的爱情和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抨击统治者的专横、御用文人的无行和商业资本的猖獗,广泛评论了欧洲的社会现象。情节惊险动人,富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唐璜与的恋情、海上漂流、与少女海甸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海盗劫掠的刀光剑影……离奇惊险,引人入胜。在艺术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中,很多作家学习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借鉴民间文学的结构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创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作为发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题、不同背景、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日谈》的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下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祈祷日不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很显然,《十日谈》在结构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个故事串联出另外一个故事,每十个故事形成一组,由一定的主题来统领。该作品开欧洲近代小说之先河,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叟也从《十日谈》的框形结构得到启发,写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说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一千零一夜》学习和模仿的连锁效应。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就运用了民间文学中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在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种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张等都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高尔基就曾经指出:“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建好。”[3]《巨人传》中讲到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七千多米布做的长袍。体形高大,体魄强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长大游学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做马铃以为笑乐。为了反击侵略,他随手拔起千年大树作兵器,放一泡马尿淹没无数敌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颂了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禁欲主义,勇于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爱情,具有乐观开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全文阅读

外国文学论文:中学中外国文化的教导讨论

作者:张辉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电化教育馆

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中学生理解与使用语言的沟通能力。文学的本质是语言,优秀的中外国文学著作可以借由语言艺术提升中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文学教学可以促使中学生吸取文字营养,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开发语言沟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接受中外国文学教育。原因是文学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培养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学著作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开发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教学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文学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径就是形象思维,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心中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诱发出人的创造性思维,而思维则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说,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1广泛征引国内外作品,充分教授综合的文学知识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一定的文学知识可以促进中学生加强理性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掌握。中学语文中的文学题材通常涉及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类型,在文言文与诗词歌赋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通过引导中学生记忆文学载体中涉及到的文学知识,促使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外国的古代文化,体会中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小说等现代化的文学题材中,广泛征引文学作品,充分教授给中学生适当的文学知识,从而促使其了解、接触中外国的社会、文学与历史,正确看待中外国文学内涵。文学教学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确与表达手法的感悟方面,还应当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国文学背景的基础上,区别、明确两者间的差异,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文阅读

外国文学论文写作综述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者和写作者开始逐渐倾向于选择外国文学的相关论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选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名家和名作为人们所熟识,人们对此感兴趣;另一方面,xq)b国文学的了鳃,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研究本国的文学。由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在语言翻译、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对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写作时,要求写作者们除了遵循一般论文写作规则以外,还要考虑到其写作过程的一些特殊性,这样才能缩小与国外研究的距离,做出真正有学术性的论文。一般隋况下,外国文学论文写作应该从选题、形成论题、写作三大环节人手。

1选题

1.1作家作品论

作家作品是常见的比较传统的选题领域,在写作者的选题中占绝大多数。如果你选择具体的作家或作品作为研究论文的写作对象,那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尽量选择有影响的大家选择有影响的大家就可以有大量的关于这个作家的中外学者的研究资料供写作者参考,资料更容易找到。尤其是能读到大量翻译过来的国外学者的论著,他们对国外作家的研究更直接、更深入。比如,写作者选择的是萨特研究,那么他会发现中外学者的关于萨特的各种各样的著述如《萨特文集》、《论萨特》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资料。阅读了这些资料,写作者们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有些写作者为了求新求变,大胆地选择了一些名气很小、甚至专业研究者也不太熟悉的作家。结果,选择太生僻的作家只会给论文写作带来更多的难题。首先,由于该作家的名气较小,因此资料来源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9再则,由于有些写作者外语水平有限,他们一般都是通过翻译、通过阅读中译本实现对外国作家的了解。没有足够的译本,会给你的论文写作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因此,写作者选择的作家最好是大部分作品,特别是重要作品都翻译了过来,这样你选题的空间才足够大,判断才足够准确。

(2)选择好的译本现在有的外国作家的作品有很多译本,翻译的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错误。研究如果建立在有错误的译本上,就会影响立论和判断,所以要选择好的翻译家和好的出版社,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等都是信得过的外国文学出版机构。此外,作品和选题应尽量向20世纪的作家作品倾斜。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以前的大作家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研究的人太多了,再生成写作者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恐怕更有难度;另一方面,20世纪文学对于了解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20世纪人类的心灵状态,进而认识人类今天的生存现实,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比起19世纪以前的文学来说,20世纪的外国文学是更为复杂、晦涩的文学,尤其是占据了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想读懂也需要费相当的气力。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更值得写作者的下功夫、花精力去搞明白,在这个领域里写作者们也更有文章可作。

1.2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目前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其研究难度也比较大,它要求研究者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较好的文本分析能力。如透过萨特的作品分析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范例。选择此题作为研究对象,文本细读只是一个基础,目的是总结萨特创作中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而发掘萨特对世界小说、乃至20世纪现代主义的独特贡献…1。做这方面的选题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既要求研究者精细的文本细读和分析能力,又要求有理论的思考和深度,而研究者的最终研究与写作的动力则是一种理论冲动和热情。思辨能力不是很强的研究者选择这类题目时需要慎重。

全文阅读

教学改革外国文学论文

一、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整教学内容。我们选择从古希腊神话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把20世纪现代派文学作为学生阅读内容,并着手写好课堂教学随笔,记录每一讲的心得。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采用讲座式风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状况简单介绍,凸显各个时期各个文学流派的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作品进行赏析,更受学生喜欢。第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加赏析内容。赏析的过程也是继承和批判的过程,很多典型形象与中国戏剧、小说、历史、现代人物有着许多的共性,具有现代性,完全可以进行比较。教改第二年起,我们大胆尝试了在每一讲中融入“中外文学比较”“作品的现代性”两个环节,对中西文学中可比性强的作品或是作品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比如维特与子君的形象、《悲惨世界》与《平凡的世界》、泼留希金与严监生“吝啬鬼”、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把探索和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纳入了教材内容,充分发挥了文学经典的无穷魅力。第三,根据学生审美需求,优选名家名篇,拓宽阅读范围。在每一讲的最后,我们摘录作品最精彩的片章供学生阅读欣赏,并增加“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简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便捷地认知和了解世界的文学经典,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拓宽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多媒体授课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已经成为时尚。五年中,我们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每一张PPT力求简练、清晰、精美且突出重点,并根据每一讲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适时插入相关的动漫视频辅助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生动地展示了作品内涵,在“视听”上给学生以美感冲击。比如:截取电影《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表现人物“犹豫”的个性特点;截取电影《红与黑》相应片段,表现于连“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自卑”来复的心理过程,如此等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节省了时间,也便于学生直观、便捷地感悟作品主旨,理解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张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会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修改课件,力争在每一张PPT中展示最鲜明的色彩、最简洁的文字、最恰当的知识点,传递最前沿的信息,吸引学生视觉,活跃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互动教学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互动,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灵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生生”互动,学生讲授某一作品,提出问题由学生来问答。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才华。“师生”间的互动是常用的方法,关键在于灵活的掌控,做好学生主动应答、解释指定学生回答两方面的准备,确保此方法在规定时间段得到有效实施。“生生”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转变课堂的角色,变“主角”为“配角”,变“主演”为“导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登台讲授,并且提出问题,进行课堂互动。比如,在学生选择授课作品篇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课件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根据20分钟的授课时间,提前设计好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个人感悟、互动的问题、应答技巧等等。这种互动方法对授课者是一个全面的考验,对听课者是一个学习他人的机会,其效果往往比老师教授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呈现平等、人性、和谐之美。第三,情景教学法。根据后现代建构主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科学课程理论,我们会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安排作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模拟角色登台表演。采用的方法有即兴表演和命题表演。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中舞会后的花园月下的钟情表白;《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经典对话等等这些片段,都可以让学生提前编排成话剧,或是即兴模拟角色对话,展示作品的情节和语言的魅力,以实现教学目标。第四,翻转课堂法。所谓翻转课堂,简单地说就是课堂“内、外”颠倒,其关键点在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它要求教师先创建本课视频,上传到一个平台,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提出的问题(作业)。回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面对面交流、答疑,以巩固知识。把传统教学课中的活动,拿到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堂要做的就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讨论重点难点,完成学习目标。2014年是我们教改的第五年,课题组成员通过幕课系统学习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并着手实践。比如,我们把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高老头》第一讲的教学内容进行翻转。第一步设计好10分钟的脚本,写好教案;第二步制作PPT课件,配音录制教学内容,提前二周上传教学平台;第三步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内容。通知学生按要求提前阅读教材或者原著,提前一周(或三天)完成作业提交到指点平台。带着书面作业用于课堂小组活动。第四步课堂内活动。包括检测———讨论———交流———质疑———总结———个人作品展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的改革

第一,在教学中注重德育的渗透和人格的塑造。外国文学课程的开发,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学会鉴赏和批判,还要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感悟其中的底蕴,陶冶情操,放飞灵魂,更重要的是把作品转化学生前进的坐标、成长的动力、抉择的方向。优秀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外国文学的核心内涵就是人文精神。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都展示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阅读空间和精神家园,对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把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在赏析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人生境界,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和价值,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以《出埃及记》中摩西为例,开掘其胸怀大志、勇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追求人生意义的高尚人格;以《简•爱》为例,开掘文学经典中忠贞不渝、自尊自爱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理性的爱情态度、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等等。第二,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在赏析外国文学经典中,我们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作品的结局和历史学家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述,为“旧”形象撰写“新”篇章,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改编。比如,为悲剧人物安排新的命运:为“安娜”写新结局,把“哈姆雷特”变为行动者,对作家巴尔扎克人生进行评论等等。这样的拓展命题,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资料才可以写出独到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品。另外,在考试方法上也进行了调整。我们采用卷一客观题+卷二主观题+平日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评价+作业质量+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模式,加大了平日考核力度,使学生更加重视的是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二、结语

全文阅读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根据课程特点、从业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负载着多项教育任务,可以概括为下列五大项:1、系统掌握世界文学史主要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了解各国著名的作家作品,识记文学知识;2、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心理;3、提高分析品评作品人物、事件的思维能力;4、通过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学习提高写作水平;5、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1、2属于知识目标,3、4属于能力目标,5是情感目标。外国文学学习的内容横跨中西、纵横古今,教学任务可谓艰巨,教师和学生不堪重负。高职院校外国文学课程要办出职业特色,要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职业需要,就必须对这些教学任务进行大胆裁减。高职中文专业毕业生主要担任管理、服务领域的文职人员、行政人员、客服人员、销售人员、幼儿教师等职务。毕业生和职场的反馈情况表明,花了大量时间习得的文学史知识对职业工作基本没有用处,外国文学课程定位出现了严重失误。高职学生重点要学习的不是高深广博、系统性强的文学史知识,对于作品的艺术特征、写作特点更不必着重讲解和训练,学生毕业后基本不可能从事文学工作。服务和管理领域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办事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包括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职业操守,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敢为人先、敢于追求的勇气。外国文学的课程应紧扣这一职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教学任务。首先要充分发挥文学课程对人的教育感化和培养良好个性、高尚人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塑造完美个性。其次是要联系生活、社会和人生,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办事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

(一)详略得当,注重人性与道德激励。外国文学课程隶属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范畴。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拘泥于文学史、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功能和知识系统性的倾向,降低理论难度,缩小教学范围。各章概述部分内容压缩课时,重点讲解各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诞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原因和文学内部的继承发展性,这是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和灵魂,学生必须掌握。非一流的作家可以简单提及其杰出的贡献,不具有鲜明特征的则完全可以一笔带过。重点作家作品,首先需要介绍作家和代表作品中人物的人生奋斗历程和执著的人生追求,展现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崇敬之情,促其奋发向上,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增强自信心,勇敢面对人生挫折,养成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至于其他作品不必一一介绍,统归到创作主题下说明即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品评和联系现实问题上,这部分的训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打破学科界限,寓历史、文化、哲学于文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在讲外国文学史发展历史和具体作品时,对产生的时代背景总是三言两语交代,这种做法看似体现了文学的独立自主性,节省了教学时间,却得不偿失。要学好文学必须有坚实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功底。文学是历史、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之一,历史、文化和哲学是文学产生的背景,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的学习不能同这三者割裂开来,否则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了解基督教的基本观念和宗教在西方社会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理解不了但丁《神曲》中人本主义思想和宗教思想的矛盾统一,领会不了处于时代漩涡中的人的复杂矛盾性,也理解不了有些作家浓厚的宗教情怀;如果不了解近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就理解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善良的拉斯科尔尼柯夫为何会杀人;如果不了解西方社会的道德风俗和婚姻爱情观念,就无法准确评价作品中的人物。

三、利用影视剧扩大学生“阅读量”

不少研究者都主张学生要对文本细读,反对将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作为了解作品内容的主要渠道,认为原著一经拍成电影后,就失去了作品的魅力,存在他人错误解读的可能性,认为要真正了解作品,就必须读原著。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文本细读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能是一种蒙上理想面纱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学生在上大学前一般只读过两三部作品,主要集中在描写爱情的《简•爱》、《傲慢与偏见》、描写冒险生涯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和民间文学《一千零一夜》等作品,基本没有人读过《神曲》、《浮士德》等最能体现西方精神信仰和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甚至有同学在上课前根本没听说过这些书名。这些经典作品一般都是长篇小说,动辄百万字。高职院校学生无论学习热情、意志品质、关注焦点、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水平、学习能力、自主意识都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即使进入大学后知道应该读这些作品,也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有毅力将之从头看到尾,能够大致翻一翻就已难能可贵了。经典作品文本细读在高职教学中无法实现,不能为了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丢掉了外国文学这整片森林。

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师讲解某部作品前,学生如能先大致了解内容,就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成认识的生成,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某些已经被规范下来的知识。原著改编为电影后,概括了作品情节,抓住作品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表现,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便于把握作品精髓。除了个别的电影在细节上有违原著的地方,基本上还是都能忠实于原著的。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因噎废食,要充分发挥影视剧的作用,鼓励学生多看。对于那些没有或者无法通过电影表现出来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观看后加以补充,对于有违原著的地方要加以更正。著名教育家王荣生提出,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应将突破口由对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注重上。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研究也要体现上述的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探讨“怎样教”的问题时,应结合本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来确定。

全文阅读

华裔外国文学研究论文

一、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中国台湾视角

现在翻开台湾关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上呈现出一种过分依赖美国批评动向的路线,过多地采用美国多元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少数族裔文化等研究理论去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偏离了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理论意义。这样不仅没有形成台湾独特的华裔美国文化的视角,也没能抓住华裔美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无法彰显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学者本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台湾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学者大部分都曾有美国留学经历,或者在美国完成华裔美国文化的硕士、博士论文,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美国国内的批评动向非常敏感,联系紧密。尽管如此,台湾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对大陆研究美国华裔文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台湾学者开创性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并取得的诸多成绩和创建的基础框架,为后学者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文化中国”情节的大陆视角

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陆所有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一共不超过5篇。大陆最初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纯粹自己的见解,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美国本土多元文化和台湾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理解的影响,这一阶段属于大陆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探索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逐渐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华裔美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国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像中国台湾境内的学者那样“步调统一”,在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现了两类不同文学背景的研究学者:一类是以中文文学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学的中文系学者,另一类则是以英语文学为研究背景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英语系学者。大陆对海外文学的研究开始阶段主要是对一些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小范围的海外华人的中文作品进行研究。随着对海外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对港台地区的海外文学感兴趣外,逐渐向世界范围内所有华人文学研究扩展,包括东南亚文学、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华人聚集比较密集的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以英语系学者为主要研究人员的中文系海外文学研究,研究成员队伍更加庞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学的文化内涵。他们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过程始终以“文化中国”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华裔美国文学,并且试图将海外华人文学与母语文学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发表的多篇博士论文和文学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研究。与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学研究队伍不同,由英语系组成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队伍最初是以翻译华裔美国文学为主线,侧重于将中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对比。恰逢21世纪初,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到了持续升温的时期,大陆境内各个大学、期刊纷纷设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机构或者期刊专栏,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和文学作品已增加到近两百篇。这样,华裔美国文学也渐渐进入到了国内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为英语系培养了一批专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硕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学研究还是英语系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都是从华裔文学的属性入手,强调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分析中国文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引导和向度。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题已不再仅仅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融与冲突”等角度一同展开。在大陆,虽然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还在持续升温,但都与国内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区,华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和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随时间和空间改变的。

三、美国多元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化的差异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始终不变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响和思想观念。美国自称是一个自由国家,也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移民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创新,这就像一个文化熔炉维系着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但是美国国土无论多么的开放、自由,美国社会各民族的特点、民族的文化价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无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思想和政治观念,他们对一些主流的美国政治观念并非完全能够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在一个多元化语境之下,美国文化试图通过同化的方式来消除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政治观念。如果美国完全丢弃族裔的文化特点,而以白人种族文化作为文化同化的方向,势必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所谓的文化多元主义只不过是一纸空谈。差异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单一性和同质性,新时期的差异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对华裔美国文学,贯穿整个文化脉络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对美国主流的文化来讲,华裔美国文学是少数族裔的文化传统。但是无论文化差异冲突和融合,华裔美国文化应该呈现出一种具有正面、正统中国儒家文化和独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创出具有独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学成就,并能够形成影响美国文化,赢得自己生存空间的独树一帜的差异文化政治。

四、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

如今的中国与美国合作、交流深入而广泛,应该如何界定华裔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无论在台湾地区还是大陆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分支,与中国的多民族文化一样,允许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文学作品。笔者认为,华裔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应该是同化与相容的关系,并不存在相互抵消或消融层面。说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或是中国文化的分支也好,说华裔美国文学是宣传中国文化或是美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也好,笔者认为它都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说它与众不同,倒不如说是在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应声演变、创新出来的一种影响后人的启迪人类思想的重要文化形式。作为中国读者或者美国读者在思考华裔美国文化作品时,应该主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感受世界文学大发展演变出来的新兴文学给人类带来的开阔视野。中国学者可以通过华裔美国文学中感受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巧妙融合与发展。虽然华裔美国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但是其自身包含的美国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让人领略到文化的多样和丰富[5]。华裔美国文学本身是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反应美国文化的主流,中国学者应该利用好自己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优势,深入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今天,要想更好地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应该从不同视角和背景下对新兴文化思考和分析。这也为中国文化如何实现向现代化转型提供探索依据和借鉴,为如何让中国本土文学在世界全球化文学更好地生存提供指导意义。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情景迁移式教学

如学习小说《项链》一课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国外森严的社会等级划分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对马蒂尔德的行为也不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若这样理解,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因此,教师要抛弃旧观念,进行情景迁移,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去理解马蒂尔德的行为。如教师可以假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夫人,美丽、温婉,但是却只能过贫穷的生活,而很多不如你的人反而锦衣玉食,那么你是否还会做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总有羡慕别人的时候,也就能够理解想过富足、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马蒂尔德的行为可以说是虚荣,但这也是她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这样的设想,学生自然能够明白马蒂尔德的无奈和辛酸,认识就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二、高中语文多种对照式教学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研究专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参与学习以此获得知识的活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文字、会议发言等,既能够培养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提升了学生对所研究课题的兴趣,增强思维能力。如学习《守财奴》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课题进行探究:综合介绍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并选择三个进行详细分析。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分工进行资料的查找、汇总,然后选择一个时间举行探究结论报告会。通过这种专题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不少学生找到文学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泼留希金”进行了分析说明。还有的找到中国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如《围城》中的李梅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加以比较研究,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学生们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作者:磨斐 单位:广西河池高级中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