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媒体

国外媒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体外交:中俄“国家年”的媒体视角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是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件大事。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之所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中俄双方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俄“国家年”中媒体的作用

大众媒体通过各类新闻报道、策划媒介活动、对内对外传播信息等手段,与外交相互配合,从而促进两国的外交关系发展。为办好中俄“国家年”,中方组委会成立了包括传媒组在内的10个工作组。传媒组负责人、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认为,传媒组在“国家年”中的主要任务是以下几项:一是组织有关中俄“国家年”的新闻工作;二是开展“国家年”的交流活动;三是组织中俄媒体对“国家年”的一些重大活动进行报道。

在“国家年”框架下,媒体开展了诸多具体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设立官方网站。该网站由新华社承办,除中文版外,还设有俄、英、法文版。该网站对两国部长级官员进行了大量的独家专访,内容涉及两国的外交、新闻、教育、文化、科技、贸易、军事等方面。

2、搭建信息桥梁,加强两国媒体间交流。中俄双方签署了“国家年”期间的媒体合作计划。此外,举办了“中俄媒体研讨会”,中俄两国的50多家主流媒体和新闻研究机构参加了研讨会,旨在推动两国媒体在“国家年”中的合作。

3、策划媒体活动。在“国家年”框架下,策划了“中俄友谊之旅”大型跨境采访报道活动。该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活动从北京到莫斯科沿途进行采访,探寻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与现状,展示沿途人文与自然风光。参加此次报道活动的7家中国媒体发表各类新闻报道共计500余件、图片800多张。这些报道在中俄两国掀起了“俄罗斯热”、“中国热”。

4、设立“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为鼓励中国新闻界对“俄罗斯年”活动的报道热情,俄罗斯新闻社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签署了“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评选活动协议。这是中国记协第一次与外国新闻机构合作评奖。

全文阅读

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

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体融合的系列推进,给传媒业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融媒体是国内学者基于媒介融合的概念提出,但目前学界对于“融媒体”的概念尚不明确。绝大多数学术论文引用百度百科的定义,即“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顾、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融媒体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化,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内容的深度性和独特性追求更为迫切。而受众也有了更加强烈的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欲望。在我国,对外宣传媒体是国外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媒体宣传内容对于构建国家形象至关重要。而伴随着融媒体态势的发展,官方媒体在进行对外宣传时也需要适应时代态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直接关系到主流舆论阵地的发展壮大,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目前我国融媒体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媒体对融媒体实践的积极探索可以给我国外宣媒体提供一些积极思路。本文以英国BBC融媒体实践为例,分析了国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并认为国内宣传媒体可以在建立全媒体新闻平台,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发展服务应用,形成用户体验和互动;打造创意新闻产品,力争进入世界主流三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国外融媒体实践现状

(一)传统报业继续探索数字化和网络化

在全球媒介大发展、大创新的当代,国外传统报业也不遗余力地专注于数字化转型之大计,新举措新创意不断。比如《纽约时报》推出的“NYT Now”改变了新闻在移动设备上的呈现方式;“Cooking”重构了数字平台上的服务性新闻,“Times Insider”让人们看到《纽约时报》记者是怎么工作的;“Upshot”将智能分析、写作、数据可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数字化的创新之于《纽约时报》而言,其成功后的回报也是振奋人心的。

未来的报纸正在通过四大渠道来获得生存:纸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并要让内容符合各自媒介的特点,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华盛顿邮报》正追寻着这一目标。其网络版不单单是纸质版的翻版,而是借鉴新媒体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使枯燥的文字让位于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其产品和品牌进一步得到读者的认同。

(二)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相互渗透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Leichtman Research Group(LRG)的研究显示,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末,美国有线电视公司互联网服务订阅用户已经达到4991.5万,刚好超过付费电视用户的总和4991万。与这一市场需求趋势相对应,美国两大电视台――HBO与CBS均公开宣布推出独立视频包月服务,即面向不购买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消费者推出不捆绑有线服务的独立网络视频服务。CBS将这项服务命名为“CBS ALL Acess”,定价为包月5.99美元,CBS所有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24小时之后,将进入付费视频产品中,且电视剧插播广告将会比电视台播出时减少四分之一。CBS的新举措还包括将电视剧等节目提供给Netflix、Hulu、亚马逊等网络视频平台。这一举措改变了之前电视台从互联网撤回节目自立门户的势头,转而对互联网电视市场采取积极融入的态度。

全文阅读

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外文媒体

中国人民对外宣传事业已经走过七十年。从目标受众角度,外国受众对我国外文(网络)媒体接触情况怎样?他们对我国外文(网络)媒体评价如何?我国外文(网络)媒体哪些方面还需完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选择较为容易接触的首都高校外国留学生群体进行了调研。

对象与方法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共计292611人,来自194个国家,来源地中亚洲最多,占64.21%,韩国、美国、日本、泰国、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位居前十。①

调研小组综合学校规模、等级和专业等因素,从教育部向国外留学生推荐的北京32所高校中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七所高校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取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外文媒体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从2011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共投放848份纸质及电子版中英文双语问卷,共回收问卷341份,其中有效问卷339份。有效样本的来源国分布特征与教育部统计大体一致,抽样效果较为理想。

使用情况

(一)接触中国几大英文传统媒体情况。

传统媒体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在北京较容易被留学生接触到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国际广播电台等8大传统媒体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1所示,接触率上,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中国日报》、《今日中国(英文版)》居前三位。 ②经常接触率上,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中国日报》。③

全文阅读

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的竞争与合作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英语报纸媒体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竞争压力。我们与国外媒体要采取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即借鉴国外媒体在对外传播上的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又要敢于与他们争夺国际话语权。

国内发展:利用政策优势与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媒体友好竞争

我国对外国报纸一直采取限制的政策来保护国内报业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董伊薇强调:到目前为止,除包括《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几种特批报纸外,其他外国报纸刊物不能在国内发行。目前,在国内能发行的出版物一般是一些国际杂志跟中方企业合资出版的中文版。外国报纸进入中国大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宾馆、机场等涉外场所售卖的报纸,一般都由中国香港的销售机构订阅。私人订阅的外国报纸,也仅限于一些教育和学术机构,由中国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二是外国报纸媒体通过创办中文网站获得国内的受众资源。因此,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在国内的竞争主要在涉外场所以及网络上。

首先,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与涉外的宾馆、酒店、机场等机构建立联系,通过酒店管理人员了解外国受众的起居习惯、阅读方式、信息需求等,通过夹带附送的方式把我国的英语报纸送到外国受众手中。

其次,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时效性优势占据主动。例如,上海希尔顿饭店每天在大堂及餐厅内都会摆出当天的国外报纸,例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据饭店品牌经理宋海晓介绍,希尔顿饭店的外国报纸一般通过在香港订阅、报社驻匕海办事处赠送两种方式获得。由于运输时间长等原因,报纸达到酒店的时间一般在晚上8点多,算是在国内涉外酒店中非常及时的了。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中国的英语报纸更具有地理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能在外国报纸上架之前早早就摆放在大厅或送到客人房间,就能顺利获得一部分想及时获得最新国际消息的外国受众。

再次,我国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报网融合的步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于纸质媒体受到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限制,外国报纸媒体主要通过建立对应网站来打入市场。2012年6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推出中文网。这是继BBC中文网(1999年11月18日)、共同网(2001年)、《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金融时报》(2006年)、福布斯中文网(2010年5月10日)、彭博社《新闻周刊》和彭博社中文网等国际重要媒体,开通中文版网站之后,又一家进入中国传媒圈的美国主流媒体。由于使用语言不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这些外国中文网站的竞争主要在于品牌知名度和中国受众上。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网络版的建设,形成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力,线上线下相互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

虽然外国传媒集团还没有直接在中国投资兴办英语报纸,但已通过与中方的合作开始从文化、娱乐等领域逐步进军中国市场。如在北京出版的“Beiiing screen”,“city weekend”和“Metro”;以及在上海出版的“Shanghai Talk”和“That’sShanghai”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国新闻出版界的合作,外国的有关公司、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为了应对外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英语报纸市场的这个必然趋势,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利用其副刊或集团旗下的杂志与外国传媒集团进行合作,利用外国传媒集团庞大的产品库补充自身的数据资源;利用外国传媒集团的品牌优势和办报经验壮大自己在本土的影响力;针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适当引进国外的资本进行合资或参股办报办刊。

全文阅读

由外媒评价反观中国媒体的奥运报道

此次伦敦奥运会,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团队前往报道,人数之多,阵容之强,手段之先进前所未有。伴随着中国健儿的摘金夺银,大量精彩的赛事报道传回国内,振奋国人;然而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外国媒体加入到质疑中国的和声中来,把对中国的负面评价(诸如举国体制、金牌至上、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对立起来等等)传向世界、误导世人。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报道团队的兴奋点大都集中在赛事本身,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我们常常陷入“缺席审判”的被动境地。

当然,一些外媒的报道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不足为凭。但是从外国媒体反观我们自己的奥运报道,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媒体报道视野狭窄、手法单一

在奥运报道中,国内媒体大都习惯性地采用典型人物的报道手法,突出表现运动员的夺金业绩和他(她)们的心路历程;还有许多媒体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摘金者所经历的痛苦与磨砺,包括“多年未见父母”,“亲人离世的消息被隐瞒”,“重伤不下火线”等等,电视屏幕上也常常可见运动员泣不成声的回忆和家长们催人泪下的哭诉。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竞技体育是一项悲壮、悲情的事业,运动员长期处于重压之下,唯一的目标就是夺取金牌,不负众望。或许这种报道没有偏离事实,但是以全球视野观之,考虑到不同国家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人们对于奥运会和奥运精神多样化的理解,国内一些媒体的这种呈现方式还是显得过于简单、狭隘了,也容易为涉华报道中的各种歧义之见提供口实。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它的文化、精神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境界,也强调通过参与感受快乐,实现身心的超越与升华。因此,伴随着奥运内涵的现代化进程,国内媒体应当突破传统的、相对单一的报道模式与框架,由专注于体育赛事进入到更加广阔、丰富的精神、文化层面。

其次,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不够

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奥运会(包括本届奥运会)期间,有关赛事,尤其是中国赛事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权始终掌握在规则制定者和西方媒体手中——从之前国际乒联改变赛分制,限制球拍、限制发球、限制参赛人数;到本届奥运会世界羽联决定临时改制,中国被规则打败并被送上道德审判席;再到有消息传出国际奥委会打算撤销乒乓球、羽毛球作为正式比赛项目等等,西方国家及媒体针对中国的议程设置接连不断,并持续产生着影响。对此一些媒体不但反应迟缓,缺乏必要的应对,有的媒体还不假思索地跟着西方媒体跑,在别人设置好的框架内报道,把话语权拱手让出。事实上,只要媒体准确判断,主动出击,既有的议程设置不但可以突破,还有可能以新的议程取而代之。例如不久前世界羽联已经表示,对“消极比赛”的运动员处罚仅限于本届奥运会,下届比赛将修改赛制。这就说明世界羽联对于临时改制已经感到理亏,同时也说明这方面的议程设置是有空间的。当然,设置议程要求新闻记者具有敏感性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尚待提高。

第三,整体性的国家形象传播意识有待加强

奥运会不仅是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也是国家形象展示的有效平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年的奥运会虽然远在伦敦举办,中国奥运报道团队无疑担负着同样的使命。可能由于这方面的意识淡泊,我们看到的情形却是,前往伦敦报道的中国媒体大都聚焦于体育赛事,尤其是中国有望夺金的项目,对于如何更好地说明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扭转舆论上的被动局面则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整体上的配合。结果是,伴随着中国奖牌数目的增加,对中国的指责与非议也日渐增长。事实上,当媒体聚焦于场内赛事的时候,发生在场外的一些事实或许更具说服力——今年不但是中国体育健儿远赴他国参加奥运会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公民追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国观看奥运赛事人数最多的一年。另据英国旅游局的官方统计显示,奥运会开幕仅一周,中国游客在英国的人均消费就已高达203.04英镑,位居世界第一。回想伦敦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时候,英国首相卡梅伦亲自撰文,欢迎中国人去伦敦看奥运。如今中国人不但去了,还为伦敦奥运会增添了人气和热度,为伦敦的“奥运经济”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与英国、与世界的互利互动。这本身就是国家形象塑造的良好契机。令人遗憾的是,比之海量的赛事报道,这方面的事实没有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展现。国家形象塑造是一项宏观战略,需要整体性的筹谋擘画。政府重任在肩,媒体也责无旁贷。

全文阅读

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媒体形象

[摘 要]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媒体不仅需要注重国内宣传,同时国外舆论也需要得到良好的引导。据教育部统计,自2000年以来,赴华留学生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至2020年在华留学生总数将达到50万。随着外国留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其影响力也逐年提高。同时,作为先天深受本国媒体影响,后天接受中国媒体宣传的留学生将比其他国际受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媒体,其作为国际受众的一部分,同时有利于推动中国媒体提升国际视角,向本国重塑中国媒体形象。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中国媒体;镜像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10172008)的结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34-3

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体的发展愈来愈完善,国家对新闻媒体对外宣传的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尤其是网络新闻、微博、手机网络终端的兴起,更是让新闻的传播更加便捷与透明。但目前我国媒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覆盖率低;缺乏自主的国际性报道;新闻及宣传方式与外国有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等。本研究通过调查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媒体,有助于了解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媒体的印象,为扩大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和受众接受力,消除不利的成见和刻板印象提供参考。

一、调研内容与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一是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媒体的使用状况,二是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媒体形象及言论自由的看法,三是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媒体人素质的看法,四是外国留学生对中西方媒体差异的看法,五是中国媒体对特定事件的传播效果,最后是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媒体的改进意见。通过研究这六大问题以管窥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传播效果,并观察近年中国媒体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效果。

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选取样本、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传播效果研究。定性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

全文阅读

全媒体时代我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探析

近年来,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我国主要外向型媒体也在加强自己的视觉传播能力。我国外向型媒体加快编辑部前移,增强视频能力建设的举动,充分展示了我国媒体在世界一流媒体的发展战略中的努力。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我国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当下对外传播发展的课题。

新闻立台,展现中国视角

众所周知,自媒体诞生以来,获取第一手新闻就成为了各媒体立身之本。CNN就是以“抢到独家新闻”作为出奇制胜的经营之道。美国、英国、法国各大广播公司和新闻社都十分重视Breaking News,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即时报道和深度报道。在国际传播领域,面对重大国际事件,各国媒体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发出本国声音。例如素有法国的有线电视新闻网之称的法国电视24台由法国最大的独立电视网法国电视一台(TF1)和国营法国电视台(France Television)共同建立。新闻用法语、英语和阿拉伯语三种语言播出。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CNN对事件报道的偏向性,催生了法国电视24台的建立。该频道首席执行官阿兰・德・普奇拉克曾说过,法国电视24台不是反美。但是,它会从法国人的视角去发现国际新闻,正如CNN是从美国人的视角去发现国际新闻一样。

在传播中不仅要注重中国视角,而且要加强本土化策略。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编排适合该国家或民族的电视节目。例如CNN国际频道根据服务地区的不同,强化本土化的内容、编排,以满足不同地区受众的内容需求和收视习惯。CNN仅亚太版就细分为13种,分别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这13个国家或地区编排。

重视新闻,加强消息源建设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挖掘国内外重大新闻,争夺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已经成为各国媒体制胜的法宝。而作为新闻发掘者的记者素质以及记者数量,已经成为考量新闻传播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挪威社会学家高尔通(Johan Galtung)1971年提出的结构帝国主义理论,通过跨国的新闻社,新闻从(西方)中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同时,驻外记者从发展中国家搜集信息又回到中心国家的新闻社,再从中心国家的新闻社发送到发展中国家。这种结构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周边国家的信息基本上一无所知,因为信息经过了发达国家信息网络的过滤。如果中心国家根据自己的新闻标准和发达国家对新闻的需求来确定新闻的话,那么边缘国家中心地区对新闻的需求和新闻标准就会与中心国家相一致。

为了获得“活鱼”,自国际新闻产生以来,各国媒体都十分注重驻外记者站建设。主打国际新闻的路透社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通讯社,其对于国际信息采集网络的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目前其分社拥有数仅次于美联社。其他如法新社、新华社、俄通社等在建设国际信息采集网络方面也在增加。不仅在通讯社的消息源建设方面,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也加入到了信息的争夺战当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海外记者站数量,建立独特的消息源渠道。目前央视驻外记者站19个,驻外记者59名,未来几年,央视将快速增加其驻外记者数量。2010年底,新华社已经在海外雇佣了近2500名本土员工,其中近400名为全职员工。根据规划,新华社未来每派驻一名驻外记者,就要在当地雇佣5名左右的本地记者,以提升整个海外站点的本土化程度。

扩展渠道,发展全媒体

全文阅读

国外新媒体状况及对外传播途径

俄罗斯的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之一。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而且官方表示“要在两年之内使互联网覆盖率跃居世界第一位”。与之相适应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也在俄罗斯蓬勃发展起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为有效实现对俄传播起决定作用。 快速发展 1.互联网发展速度快:2011年10月,在巴黎参加“互联网发展与安全”国际会议的俄联邦通讯和大众传媒部部长伊戈尔•谢戈廖夫表示,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互联网发展更有活力。谢戈廖夫说:“近一年内就有350万个网页注册了域名。俄罗斯的网民人数是5千万人,仅次于德国,但发展速度在欧洲居首位。”事实证明,俄罗斯网络用户的发展速度显然比预计的还要快。2011年12月,新华社援引俄罗斯媒体的报道称:伊戈尔•谢戈廖夫表示“2011年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德国,成为欧洲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根据他的预计,到2013年将有9千万俄罗斯人使用互联网。据俄罗斯“社会观点”基金提供的数据,2010年每月的俄罗斯活跃网民数量约为4330万人(占成年人口比例为35%),每周的活跃网民为3920万人(相应比例为32%),每天的活跃网民数量为2580万人(相应比例为22%)。俄罗斯网民数量占欧洲网民数量的10%。在世界互联网普及率方面俄罗斯位居第9。81%的俄罗斯网民在家上网,31%则在上班时上网。此外,根据俄罗斯电子传播协会的统计,2010年底俄罗斯互联网用户为5.7千万,比上一年增长22%。这个协会还预计,俄罗斯网民数量在2014年前会超过8千万,这个数字将接近全俄人口的60%。 2.网民更加钟爱社交媒体:虽然Facebook在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但是俄罗斯的社交媒体始终是本土化网络占据主要地位。据全球知名的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9月份,Facebook在俄罗斯的活跃用户为930万,而居于首位的Vkontakte(“联系”)有3430万,第二位的Odnoklassniki(“同班同学”)有2700万。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位俄罗斯互联网用户每月在社交网站上停留的时间为9.8小时,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俄罗斯互联网用户钟爱社交网站,气候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长达6个月时间,因此人们更愿意呆在室内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地域广阔,而且部分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尤其是北冰洋地区的摩尔曼斯克以及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城市。而互联网成为这些城市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和便捷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一直有依靠“非正式信息”的传统。十余年来一直关注俄罗斯科技产业的风投资本家伊斯蒂尔•戴森(EstherDyson)表示:“在俄罗斯,依靠公共传播体系总是不太可靠,因此人们传统上一直依靠个人的朋友网。”戴森表示,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国家,人们会很习惯地通过好友关系网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转型迅速 根据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的数据,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全俄报纸、杂志的注册数量始终变化不大,截至2009年初,在俄罗斯有27,425种报刊,其中有14,000多种有稳定的市场营业额。但是,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报刊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公民生活变得拮据,消费积极性下降,报刊成为首先被舍弃的对象。俄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的资料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俄报刊零售订阅收入下降83亿卢布,降幅为31.3%;报刊中的广告量减少43%,由2008年的576亿卢布降至326亿卢布。这一下降趋势在2010年有所好转,报刊零售收入同比也平均增加了8%。尽管形势尽显乐观,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若要回到2008年俄罗斯报刊市场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在此期间,俄罗斯网络反而得到了发展机会。以广告为例,在传统纸媒广告下降幅度高达43%的2009年,网络广告反而上升了8%。面对网络的冲击与影响,俄罗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没有“束手待毙”。俄罗斯传统纸媒几乎无一例外地转型成了跨网络的媒体。一些传媒集团旗下不仅拥有纸媒体,还有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介,其传播手段综合多样,文、图、声、影、网全面覆盖,互动性、个性化突出。2009年,用于手机阅读的《生意人》报正式出版。莫斯科最主要的报纸《共青团真理报》每天电子版的信息多于报纸60%—70%,时事类栏目阅读者最高达320万人次,同时该报还在酝酿广播和电视节目。根据俄罗斯官方统计,目前,俄罗斯新闻网站的访问量居各类网站之首,俄罗斯人正在形成“早上看报纸,晚上看网站”的新闻阅读方式。此外,以各种时尚刊物为代表,众多俄罗斯出版物也纷纷办起了iPad杂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网站yourpress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发展同样迅速。yourpress.ru自2010年12月1日开始测试,2011年4月1日对读者开放网站所有功能。目前,yourpress网站首页提供了超过50种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杂志和报纸,任何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便携上网设备、电子阅读器和平板设备均可轻松阅读。同时,该网站宣称在纸质媒体出版之前就可提前阅读到其中的内容,而且价格更便宜。yourpress.ru网站总裁谢尔盖•马特维耶夫说,相比近两年欧美市场由ipad和亚马逊kindle引领的数字出版浪潮,俄罗斯的转型相对要慢,但是市场容量很大,到2012年,俄罗斯电子期刊规模可占世界5%。 对俄策略 基于俄罗斯新媒体发展现状,中国从事对俄传播的若干机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开通;新华网、人民网都拥有自己的俄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在制作电台节目同时,已经开始涉足音视频等内容的制作;作为唯一一本在中、俄两国都经正式注册、可公开发行的期刊,俄文《中国》杂志也开始向全媒体转型。改变是可喜的,但是如前文所述,近两年来俄罗斯受众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我们应该认清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根据笔者所在的俄文《中国》杂志近两年来在“适应新媒体环境、实现媒体转型”过程中的若干实践,未来在对俄传播过程中,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平台。随着twitter、Vkontakte、新浪微博等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以至于在社科院所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中明确提出:“自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正像前文所述,以Vkontakte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在俄罗斯网民、甚至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这一领域,是多数对俄传播机构尚未涉及到的。如果对这一平台的作用能够进行充分挖掘,实现中国信息的第一时间、与俄罗斯网民的良性互动,则传播效率与效果必将极大提高。关注手持阅读终端平台。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崛起,让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移动互联设备上网,这也使移动设备浏览量占到了全球互联网浏览量的5%。这个数字正在爆炸式的增长中。此趋势在俄罗斯一样明显。包括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内,iPad、三星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有数量庞大的拥趸。据互联网研究该司MASMIRussia(该公司拥有全俄罗斯最大的在线咨询库):62%的俄罗斯网民定期使用移动互联网,而只有10%的受访者从不使用手机上网。#p#分页标题#e# 整合国内资源,打造强势新媒体。目前,国内从事对俄传播的国家级新闻媒体就有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俄文《中国》杂志等等。从媒体属性上看,已经构成了涉及电视、广播、网络、期刊等众多媒介形态。从报道内容上看,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中国对俄传播已经构建起一个形态完整的体系。但是,从目前看,上述各个媒体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以网站为例,几乎所有机构都设有独立俄语网站,但是大多都是由5至10名俄语编译力量组成,网站内容也以翻译已有中文稿件为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一条重要新闻,几家分别翻译、上网,这样一则造成有限人力的浪费,二则使得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大家使命相同、目标读者一致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实现资源整合,联合打造一支力量强大、传播有效、影响力强、覆盖面广的全媒体对俄传播队伍,是未来一段时间应该思考的命题之一。

全文阅读

报刊动态 广电新闻 网络媒体 国外媒介

报刊动态

■1月15日光明日报推出《作品》副刊,以刊登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为主。

■2006年中国报业十大新闻评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遭富士康集团天价索赔、2006新京报正式向法院TOM网站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新浪网达成战略合作等上榜。

■新年来临之际,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与知名网络杂志平台Xplus合作,推出第一份合作结晶――电子文汇报;此举标志着中国报业集团正式牵手新媒体,开始进入共同经营数字报纸领域。

■据解放日报报道,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至今年1月推出上海手机报i-news一周年之际,用户已达20万,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手机报纸。同时,由用户自定义的i-news改版方案也已完成,新版内容正式上线。

■1月8日中国日报面向全球推出了中国首份专门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纸――《奥运周刊》。

广电新闻

■200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方位改版,推出了一档奥运人物节目――《我的奥林匹克》。

全文阅读

国外文学论文:多媒体对国外文学的实用性

作者:王琨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分析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以时间为线索,对人物的出生背景、代表作品、写作风格进行记忆,而且如果课程设置比较少的话,每星期一次课,半个学期就让学生掌握英美文学的全部内容,这样是绝对谈不上文学赏析的。事实、历史的不断罗列,只能让学生感到疲倦和乏味,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对事实的混淆,感觉上学了很多东西,但其实没有对任何一个作家有深刻的研究,甚至等到学完了全部内容,连一本经典原著都没有读过。在最后的考核当中,也只是对一些作家、作品进行记忆性的考核,根本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通过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真正提高了文学素养和语言的运用水平。针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由于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利用的工具只有黑板和粉笔,因此,英美文学这一类原本画面感很强的课程最终只能体现在黑板和教材中,教师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小,学生主要依靠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则或多或少丧失了在学生中的威信,这种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英美文学具有两面性,它既罗列了数不清的作家和作品,堆积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又包含了很深厚的文学色彩,为了体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性和生动性,教师需要一种生动的手段去体现课程的特点,否则,文学便成为了停留在纸片上的文字,学生也很难通过单纯的文字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制作课件、查找网络资料也是学习的过程。对于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以前没有接触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师,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主要来自于自己在学生时代学习的内容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但许多文学类作品的评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补充,掌握前沿的一些理论和看法,这对于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料主要是教材和练习册,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评论一部文学作品,学生往往只从有限的资料出发,思路得不到扩展,评论的内容也相对狭隘。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学生可以搜索到很多资料,了解不同的思路和评论,对于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十分有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的四个主要特征为:集成性、可控性、交互性和数字化,借助于这些特性,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文学、声音、图像、视频,而是主动地进行检索、提高和回答,这种特点远远超过了普通书籍和录像带的内容,因此被广泛使用于教育领域中。多媒体的技术构成包括:音频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大容量光学存储技术、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技术、媒体同步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六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多媒体CAI应用、多媒体创作系统、多媒体核心系统、多媒体输入\输出控制接口、多媒体实时压缩和解压缩、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多媒体的内容丰富,它将视频、文字、音频等传统课本无法涵盖的内容汇集一体,对于以往只能用口头或文字描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将其动态地展现给学生。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原声资料、文学作品、背景介绍等内容,通过视频或音频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生动形象地了解授课内容。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能供教师使用的工具主要就是黑板、教材和练习册,多媒体教学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个信息量不足的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功能的不断强大,它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此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容量和极大的共享性,它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体现得更为突出。多媒体可以营造优美、高效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有灵活性、实效性,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多媒体因其便捷、高交互性的特点,能有效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节约了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可以合理地将色彩、声音、动画及视频进行统一,色彩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文字可以用来突出课程的主题,增加课件的美感;动画可以将静态的文字动态化,增加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图片和影音则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给人美的享受,这些方法都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根据以上对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英美文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综合思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其应用于英美文学的教学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课件也非常便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信息综合储存,如果将其与光盘或局域网结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课件的展示,可以将书面上的文字形成丰富的图像、视频等。下面就介绍一下笔者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步骤。如今的课件制作主要使用PPT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课程的要求。(1)授课提纲:主要是对课程的简要介绍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单元的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前就可以通过课件对授课内容有大体的了解,课件制作完成后可以定期更新和整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2)背景资料:选取权威资料作为背景知识,可以在网上下载大量的图片信息,同时用网络视频作为辅助。(3)作家和作品:可以制成模块,将作家的年龄、性别、国籍以及作品的年代、文体、特点进行分类,并搭配电影、视频片段或图片资料进行展示。(4)代表作选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亦可将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放在课件中,供学生在课上探讨,用以扩大知识面;也可以针对难懂的句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义,充分思考。(5)测试:通过不断地收集和整理,将课程中重点的内容整理为一个通用的资料库或测试库,并定期更新,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6)文学评论: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7)相关网站:不定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网站,但要保证所介绍的是高质量的网站,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8)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任课教师可以把介绍英美文学概况的录像或纪录片分成几部分,在下课前几分钟,给同学们放映与这堂课内容相关的录像,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都能从中受益,且效果十分明显。首先,教师可以把自己备课的资料和多年总结的一些重点放到课件中,学生便可以清楚地了解上课要学习的内容、重要信息以及对知识的应用,以这种方式,教师每一次备课便可以对原有的课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适时地更新和替换原有的资料,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课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其次,图片和视频这类辅助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课本内容比较枯燥,但学生对图片和视频更加感兴趣,这就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并使文字资料变得更加生动。最后,多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丰富了资料,也增强了学生感官上的享受,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课本内容和多媒体内容的比例,从而使课本从原来的主体成为新式课堂的辅助资料。这种由多媒体主导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水平也会得到促进,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也是革命性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虽然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但有些教师由于对多媒体的理解欠缺或理解不深,往往会使多媒体的应用进入一个误区,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料,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它的准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又没有现成可用的课件,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积极性。(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会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屏障,由于它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而一旦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由原来的主动式教学变成了由电脑控制的被动式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就沦为了“黑板搬家”。(3)对于那些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接受较慢的教师来说,在制作课件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于如何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片面追求收集信息的量,使课件成为一种信息的堆加,在课件操作方面也略显生疏,不但不能有效发挥课件的作用,反而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分散了学生的精力。(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教师还不能够准确地理解多媒体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的功能,及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传统板书的代替品,有的教师会把教案中的内容直接拷贝到课件中,这种方法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而并不能将这种方法发展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方法,学生对课件的过度依赖也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会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记笔记,这无形上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的方法,但是,多媒体的应用有时不但没能帮助学生学习,反而降低了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把课件拷贝下来,就可以重现老师上课的内容,所以即便是注意力不集中或逃课,也不会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因此,这种过度依赖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有效并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或制作课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课件的内容的选择也是十分关键的,有的教师为了用课件或视频吸引学生,会在课件中加上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集中了,但往往课上应该强调的重点没有得到有效的讲解,因此,虽然内容新颖但却偏离了教学目标,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过分地强调炫丽的图片、视频和画面,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课堂的教学环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解决以上的问题,要实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将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技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并加强语言教师的实践训练,为基础较弱的老师提供适当的培训,将双方的知识融合并整合,使带有实践教学思想的创意设计与计算机的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从而打造既富有创意又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课件,从而丰富语言教学的课堂。

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