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PQDT数据库中1984-2013年间共729篇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SPSS软件进行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分析。结果显示: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9个方面,其中知识形态研究、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组织学习与战略管理研究是核心热点,企业创新与资本研究处于成熟研究区域,人工智能与决策支持研究处于研究的边缘位置,电子商务与知识整合研究、知识管理方式研究、知识管理应用研究有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组织文化研究具有发展为核心研究热点的潜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博士学位论文;共词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图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41-07
自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以来,知识管理研究历经了定义提出、理论框架形成、学科体系构建[1]等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组织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涌现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文献。学术文献反映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某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研究进展的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基于学者学术经验的研究进展成果。有学者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基本要素、理论框架等方面分析了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知识管理活动的内容、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等是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领域[2]。(2)基于期刊客观数据的研究进展成果。Gu等以WoS中1975-2003年的知识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作者发文数、发文时间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被引次数等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知识管理还未形成独有的研究框架,但是可能已经形成一个游走在多学科边缘的跨学科理论[3]。Dwivedi等以WoS中1974-2008年的知识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热点[4]。张勤等以Web of Science、商业信息全文数据库、Emerald 3个数据库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用共词分析法研究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学派和研究范式[5-6]。Guo等以10本信息系统和管理学领域顶级期刊中2000-2004年间的16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呈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7]。Ponzi以1991-2001间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聚类、多维尺度等方法展现了知识管理的演化历程及其知识发展轨迹[8]。(3)基于学位论文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师忠凯等以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数据库中1984-2003年间知识管理领域的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字描述、表格陈列的方式阐述了国外知识管理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题分布等研究现状[9]。
前述研究主要以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某一前沿主题领域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然而,在以往文献研究中,我们仅发现前述1篇基于国外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研究文献,并且其采用的是2003年以前的数据。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拟以PQDT收录的1984-2013年间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对象,采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多种方法,揭示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以为国内学者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摘 要:作为俄罗斯博士论文法定收藏保存机构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РГБ),利用博士论文这一特色馆藏,开发建立了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ЭБД),面向全俄各地图书馆及独联体国家图书馆提供网络服务。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运行服务近十年,在管理运作、资金、服务、技术、著作权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采取多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著作权问题,确保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 国家图书馆 博士论文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9.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026-07博士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蕴含知识潜力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博士论文数字化建设引起世界多国的重视。2003年,俄罗斯国家图书馆(РГБ-Росси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建成了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ЭБД-Электроннa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сертац
ий),面向全俄及独联体国家等国外图书馆提供网络服务。ЭБД是以图书馆为主体建设运行的,这与一些国家的博士论文数据库由数据库商或大学建设运作是不同的。ЭБД如今成为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其在管理运作、资金、服务、技术尤其是著作权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值得关注和借鉴。
1 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与背景
1944年,苏联人民委员会全苏高校事务委员会命令,在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РГБ的前身)建立全苏博士论文库,收藏苏联国内除医学和药学专业外所有专业的博士论文[1]。
1994年颁行的《俄文献呈缴法》规定:高校、科研机构应将博士论文在答辩通过后的30天内,向РГБ送呈缴本。2002年俄政府批准的《出版物呈缴条例》、《学位授予程序条例》以及2009年俄文化部颁布的《接收文献呈缴本的图书馆-信息机构目录》中规定了РГБ接收博士论文的程序及数量。РГБ成为全俄博士论文的法定保存机构,博士论文成为РГБ的特色馆藏。РГБ在莫斯科州的Химки市设立博士论文收藏部,保存并提供使用博士论文。
随着博士论文入藏量逐年增加(近些年年新增3万多册,如今累积总量超90万册[2])以及1991年取消借阅博士论文需持介绍信并说明使用目的的限制后的用户激增(1995年起每年10万人次,年借阅25万册,日均600多册[3]),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纸质论文易损,借阅频次高的论文流通一年就破损,保存受威胁;馆舍面积不足,论文堆积影响了保存与借阅;读者为借阅论文需从外地赶到Химки市或莫斯科,有时因只有一个复本而等候;博士论文收藏部难以应对陡增的工作量,限制借阅引起读者不满。2001年,РГБ决定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ЭБД,解决上述问题,于次年制定了ЭБД计划,2003年ЭБД建成使用。
最近,山东省一官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一事成了公共事件。先是清华大学的同学质疑,同班同学从未见过此人上课;当清华大学出面澄清,称该官员是“论文博士”,公众又开始质疑这种“论文博士”会不会变异为权学交易的通道。
“论文博士”的真正发源地是日本。但实际上,日本对论文博士的要求,可不是“只要弄篇论文通过就行”,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就一流大学而言,论文博士从申请之日起到获得学位,年限不得少于课程博士。如果提供的是合作论文,则一般要求有6篇为第一作者。超一流的东京大学要求更高,要8篇。相比之下,课程博士一般有3篇就差不多了。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为了尽快开辟一条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的渠道,要扩大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其中就包括“论文博士”,条件是“凡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通过本人的工作实践和刻苦自学钻研,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上作出成绩,提高了业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申请‘论文博士’”。
事实上,“论文博士”并非不经任何审核考试,门槛也远没有网友们想得这么低。据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介绍,“论文博士”也要通过部分考试。即使在试点之初的1986年亦不例外。资料显示,1986年,清华大学招收的第一届论文博士是组织了入学考试的。事先由导师负责调查或审阅材料,考查其业绩、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写出书面审查报告,然后由3到5名专家教授组成考试小组,以笔试或面试的方式,考查其业务水平。对于外语水平,允许通过其译文或用外文撰写的文章、报告等考查。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论文博士’本身是好事,但目前社会追逐学历蔚然成风,高校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亦曾公开坦言:招收部分“特殊学生”,确实可能带来资金和项目。
事实上,对于这一现状,教育部早已觉察。在“论文博士”试点12年后的1998年,教育部学生司2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形式只有三种,即正规入学考试、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论文博士”并不在内。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论文博士”这一“舶来品”在原产地(国外)则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申请人大多在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赫,其科研学术水平已超过普通博士生。比如日本,“论文博士”专门为在职人员设立,要求极其严格。东京大学对此制定了17项条例,并要参加考试,“考试必须以论文为中心”。
“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折射出高校功利主义的抬头和大学精神的迷失。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这里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如果大学里都充斥着“假”与“虚”,混杂着权权交易、权钱交易,那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谋求论文博士的官员、富人们的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的庸俗化。包括论文博士在内的目标设计良好的制度在执行中屡被异化,必然导致弄虚作假的泛滥,导致社会道德感、正义感和崇高感的麻木,这比制造出可以用数据统计出来的“论人博士”不知要可怕多少倍。
摘要:世界各国对博士研究生培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因其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悠久,发展经历曲折,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和借鉴的榜样。文章从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及监管体系方面对中美英法4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适合我国国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
关键词:中关英法;博士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制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51-06
英国学者菲利普斯(Estelle M,Phillios)将博士学位定义为:教学许可证。意即获得博士学位可以在大学里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该定义虽然起源于大学教师应该成为学术领域某一方面的权威,精通某一学科及其前沿理论。并有可能为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概念;但是。博士学位还应体现学位拥有者应精通某一研究领域。并能在该领域中作出一定贡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培养就是在研究领域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者哪,而不只是培养大学教师。杰・D・怀特(Jav D.White)教授将博士学位水平定位在根据科学的标准进行研究,展示出他们具有广泛的研究能力,而不仅仅为本专业领域发展作贡献。
国内通常把博士学位定义为:标志学位拥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本专业规定标准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学者们的定义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教育确是毫无异议的。
一、培养模式
中国全日制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在职培养的为4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通常为1年,一般在第一学年末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学校会设置中期检查,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学位考试的形式进行。后两年或三年的时间通常用来进行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在毕业前两个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与研究同步进行,同时以科研为重,更加关注学生的科研及学术能力,学位授予与科研成果挂钩。
美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4年,由于个人能力、学习和科研条件的差异。有人可以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学位,有人则需7年,甚至更长。第一年通常用来进行课程学习,定期检查课程内容与研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并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课程。美国博士生课程以多样化、庞大化、竞争性、非中心化为特色;第二年进行资格考试,淘汰率也很高,未通过资格考试和平时学习课程困难是学生辍学的最普遍原因;第三年进行研究和论文设计,人文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太的综合性,如果段有导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进行文献综述。学生就可能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第四年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美国的博士生必须进行实习培训,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进入正规的学习和研究阶段。美国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提高专业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重视综合和交叉课程以及基础理论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为其今后研究和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坚持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二者同步进行,彼此促进。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2005年开始,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资助5000名博士研究生出国访问,为国内的会计学博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认识到美国会计学博士的教育体制与国内的重大差异。本文拟对美中两国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就新形势下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提出建议。
一、招生规模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摘要: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主要从博士培养质量调查方法、总体评价、培养质量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资参考。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因素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体现了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博士毕业生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善于梳理和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并做出创造性贡献。近期我们对本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对于促进博士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博士培养质量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对本单位博士培养质量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有:
(一)博士论文质量调查:以每三年为一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选取1篇博士学位论文,选取国外相应学科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内部成立专家组,对论文进行评价,形成博士学位论文纵向比较评阅意见综述和博士学位论文中外比较评阅意见综述。
(二)针对应届博士毕业生进行博士质量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本年度应届博士毕业生(按毕业生总人数30%抽取)进行问卷调查。
(三)针对博士博士生导师进行博士质量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本单位博士生导师(本单位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20%)进行问卷调查。
【摘 要】 本文针对国内高校普遍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时,应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不少业内人士对这样的要求持反对意见的现实,阐述了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论证了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分析了矛盾存在的原因,说明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必要性。提出改进的建议: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仿效的成功范例。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学位类型的多样性。它的博士学位大体上可以分为:1.研究性博士学位,这是一种学术性的学位,无论哪一学科获得该学位均被授予哲学博士(PHD)。2.专业性博士学位,这是一种应用型学位,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专业博士学位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为响应社会需求使博士生教育更加适应实际的需要,美国的专业博士学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级专业人才是美国博士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学计划的原则(如年限、形式、水平、质量等)均参照学术性博士学位(PHD)的标准,只是在招生、课程的侧重点,培养方向、论文的性质、实践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
培养目标
美国专业博士学位设立的伊始就是为了适应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而不愿从事研究和教学的那部分人的要求。它以培养实践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而区别于以培养学术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性博士。所以对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大体上总结为: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使之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并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培养目标与PHD有显著差别,所以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经费、实践要求、导师、论文要求等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招生
博士生招生是博士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的状况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所以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博士的招生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与分化的速度急剧增长,社会对不同层次与规格的人才的渴求,导致了博士教育多样化格局的形成。美国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首先就体现在招生方面。总的说来,“美国式”招生制度的特点在于:不单纯以分数取人,注重全面考察,尤其重视学习能力;招生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基于以上两点,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招生对象的实践能力就成为考察重点。例如,工程博士的招生对象虽然有一些来自学士或硕士,但是更多的来自工业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中下层管理岗位。这些人从事过工程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全方位的工程能力。
另外美国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也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在相对“饱和”的专业领域,招生较平稳,发展较缓慢;而那些“兴旺”的学科,如工商管理、工程、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博士的生源则较多,发展也较快。这与美国高校一向所奉行的“服务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
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1939年至2001年的327篇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以及中国自1985年至2001年9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306篇会计学专业的博士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和美国博士论文的选题及所体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选题方面,中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比美国的博士论文选题更大,研究对象更为宽泛,而解决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较差;在所反映的研究方法方面,美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明确,且多样化,注重实证研究、经验研究、调查研究及实验研究,而中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更注重规范研究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较少。但近年来,研究方法具有与国际学术研究常用方法日益接近的趋势。
「关键词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一、序言
博士学位是学位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标志着受到了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在国际上,博士教育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美国的会计学博士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经有许多大学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的学位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1982年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会计学博士教育。从1982年到2001年,中国先后有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部科研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1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获得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会计学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和获得学位人数逐年增加,表明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博士教育制度是由课程教育、科学研究和博士论文三个核心环节构成,而撰写博士论文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论文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步骤。选题的恰当与否事关论文质量。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其选题必定是新颖的、开拓性的、富有创新的。好的选题才能使论文建立在高的起点上,加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才能保证论文有高的质量。因此,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往往成为博士生非常关注、也煞费苦心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国与美国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样本说明、样本分类及标准
(一)样本说明
由于美国授予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较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更多,无法得到博士论文的全面统计资料,故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1939年至2001年已获得博士学位的327篇会计学博士论文为美国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研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