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情教育论文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情和人情下英语教育论文

一、新一轮改革的观点及评析

1.改革的观点和理由分析

最近,新一轮的高考英语改革浪潮又起,有媒体甚至报道2017年英语将退出现行高考。笔者梳理并发现改革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降低英语考试在整个高考中的分数、权重,如北京市拟降低英语的分数,同时提高语文的分数;多地讨论英语等级制,不计入高考总分;山东拟取消听力考试内容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改革的理由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提高国文的地位,弘扬祖国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一年多考,等级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从英语分分必争的艰苦学习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降低英语学习需高投入而造成的城乡学生、贫富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英语无用论……

2.对不同观点的评析

笔者认为以上的理由均立跟不稳。先看第一个理由,我们不禁要问:降低英语分数、提高语文分数就能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英语教育总体水平要优于大陆,香港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民众的英文水平高很容易理解,但台湾地区却是教育的作为所致。外语学习中词汇量往往是考查的重要标准,请看一下数据对比:中国大陆高中生的词汇量要求是4500-5000词,台湾是7000词;除了内容要求上的差异,大陆外语教学理念的落后,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更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缺憾。在英语教育全面领先的情况下这两个地区的国文素养及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见得比大陆差。一般来讲国文素养和传统文化通常指的是对历史经典文化作品的熟悉、了解和继承,特别是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我们来看一看以上两个地区国文教学目录中经典文化作品的辑录情况: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了香港高中(即中四至中五)的《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2007),中四与中五共有课文26篇,其中文言文11篇,另有古诗两首、词四首、古代白话文1篇、现代白话文10篇。台湾地区2008年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文言文所占范文比例,在高中三个学年分别为40%、45%、50%。每册应选一课文化经典教材,依次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在其附件一中附有文言文选文40篇。台湾地区高中文言文加上附件中的选读40篇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大陆的文言文占比约45%。台湾地区除了《高中国文》,类似于大陆的《高中语文》,还有大陆所没有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对比台湾和大陆的国文教育,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多方面原因,前者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后者显然达不到。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我们的国文教育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多年来一直老一套地重复着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机械学习方式,国文教育中渗透了多少弘扬祖国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强调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想和举措?第二个理由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恐怕适得其反。除非高考英语取消,在现行的录取政策中不以任何形式加以考虑,否则学生要想考入很好的大学还是要分分必争的。

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语、数都好,英语略差,在总分计算的模式下可能还会上一本,而在等级制模式下,一本要求英语必须为A,而该学生英语考了B或B+,尽管另两门课分数很高,该学生还是只能望一本兴叹;另外,社会化考试绝对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以营利为目的,这样的社会外语培训将使学生更加远离外语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其后果是非常令人担心的。第三个理由则太过牵强,甚至没有道理。以正常高考为目的的英语学习不需要非常高的额外投入,正常的学校教育基本满足城乡、贫富之间的正常高考需求。只有一部分对顶尖大学、对未来人生有更高学术追求和一部分想出国学习深造的学生才需要课外高投入的培训机构的帮助,但这已经不涉及到普遍的教育公平问题。第四个理由过于狭隘、片面。“英语的有用”和“英语学习的有用”是不同的概念,就好比“舞蹈的有用”和“学习舞蹈的有用”的区别一样;另外,“有用”和“实用”也是不同的,再说了,现在不用也不代表将来不用。所以在这么多不同及不确定的情况下,现在就对处在青少年时期的英语学习下无用的结论显然是狭隘和片面的。其实,人们在讨论英语教育改革的时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英语教育人为地增加了它不能承担的,也不应承担的过多负重,公众们都指望着英语教育的改革能对个人、集体,特别是整体民族素养的提高带来颠覆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以为人们还是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英语学科吧:英语是中小学必修课中的一门,它应当被平等对待;英语是一种人文教育学科;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进行先进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仅此而已。从学科平等的意义来讲,英语和其他学科平等对待就可以了;就国际交流的工具来讲,大部分国民的所谓国际交流仅仅是旅游、劳务等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不需要高深的英语就可以对付;而国际交流中的一小部分和尖端科学研究的人数在国民的整体数量中少之又少,而唯有他们对英语的深入学习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强烈需要。以上的讨论并不是说英语教育不用改革,而是想说明现有的改革切入点找得不准,需要重新思考改革的内容和方式。笔者强烈认为英语教育改革是必须的,其实这是大家明确的并具有高度共识的观点。我国目前高耗低效的英语教育以及全民英语教育、终身英语教育确实有诸多不切实际,浪费严重,不以人为本的弊端。我国地域发展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和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实际需求的人情也要求我们对英语教育,对国际化的理解重新思考。

二、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方向

综上分析,笔者觉得英语的教学改革应当这样来操作。

全文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2011~2014年间鞍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24篇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分析现阶段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质量

选题,即确定研究主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好的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4年间鞍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24篇本科毕业论文,总结现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选题情况统计

我们以届别为单位,对124篇论文(2011届27篇,2012届31篇,2013届31篇,2014届35篇)的选题方向进行分析。把选题初步分为四个模块:1.对外汉语基础研究,包括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为范畴的基础性研究;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包括对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的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顺序、教材编写等研究;3.文化研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外文化比较研究;4.除上述三模块外,其他选题均归为这一模块。选题为前三个模块的论文完全符合本专业方向,选题为第四模块的论文主要集中于语言应用研究。

从统计数据来看,对外汉语基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模块的论文共计100篇,比例为81%。选题为其他论文共计24篇,比例为19%。选题为对外汉语基础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逐年增多,选题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逐年减少,选题为文化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每年变化不大。从整体来看,四届论文的选题角度正向多元化发展。

关于对外汉语基础研究的选题分布不均衡:语用研究最多,共计16篇,占该模块的45%;其次是语法和词汇研究,分别为9篇和8篇,占该模块的25%和22%;再次是语义和汉字研究,分别为2篇和1篇,占该模块的5%和3%;语音研究四届为0篇,占该模块的0%。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角度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对学习者习得和认知的研究,共计35篇,占该模块的71%;其次是对语言要素教学的研究,共计12篇,占该模块的25%;再次是对教学法的研究,共计2篇,占该模块的4%。关于学习者习得和认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偏误分析和习得过程研究。有34篇为偏误分析,占该选题角度的97%。值得注意的是,2011届毕业论文中有15篇的选题为偏误分析,占当年论文选题的56%。

全文阅读

外国教育史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刊载论文的数量在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教育史研究)杂志(共24期)刊发论文总计517篇(平均每期21.5篇)。其中属于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132篇(平均每期约为5.5篇),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左右(25.5%)。各年论文数量具体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从1999到2003年,外国教育史类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3年的增幅最大,比前一年增加10篇,比1999年增加了19篇。外国教育史类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99年的16.7%逐年上升,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攀升至36.3%。这表明,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在近几年的(教育史研究)杂志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科地位有逐渐提升的迹象。2004年《教育史研究)杂志上,外国教育史类论文篇数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外国教育史年均论文25.5%的比例。

全文阅读

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

[摘要]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其所刊载的文章的研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远程教育领域多家学术期刊自1990年至2011年期间刊载的全部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远程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合理评价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研究机构的学术实力,并从侧面反映我国远程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现状。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70-07

一、研究的必要性

作为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至今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一直是相关研究者、编辑们关注的焦点。

考察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研究,大多从如下角度对某学科的某一份或几份杂志做相关分析。

(一)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被引相关情况的分析

此类分析主要包括:某学科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文章被引频次、载文被引的主题类型分布、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被引半衰期等。如:李小敏分析了《大学教育科学》杂志从2003年到2006年的载文被引情况;姜志静就《教育与经济》杂志的载文被引情况作了分析;尹兰研究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被引情况:崔薇等开展了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计量研究。并对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做了分析;陈彬、王义娜四分析了《教育与经济》杂志近5年的学术论文及引文,在一般的计量分析之外还讨论了被引半衰期。

全文阅读

三十年代音乐期刊中有关音乐教育的研究

摘 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涌现出大批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的音乐教育家。他们以此为基础,编审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教材,与此同时,大量的文章也发表于不同的期刊上,不同流派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丰富了中国音乐教育理论。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总共约有90篇。这些文章按其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4个部分,音乐教育概论;音乐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法以及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与师资。本文主要以音乐教育概论为主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十年代;音乐期刊;音乐教育概论

自以后,音乐教育是音乐界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三十年代的期刊中,总共约有90篇文章与其相关。而与音乐教育概论相关的文章多刊登在《音乐教育》以及《乐艺》中。这些杂志多数是由教育机构和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创办,文章的作者也多为各个层面的音乐教师,因而对这一话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音乐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得以关注的重点所在。

音乐教育概论内容的文章在整个音乐教育问题的文章中数量最少,仅有9篇。这些文章有的高谈音乐教育在现代中国中的意义,有的系统地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的方法论,都从理论层面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它们主要刊登在《音乐教育》和《广州音乐》几份杂志中,登载的范围不大。

一、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国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中国人事如何看待音乐教育的呢?

中国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一直是带有较多功利性目的的。在20年代的文章中表露无遗。而30年代,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再过于狭隘,但依然比较功利。李世俊于1934年在《音乐教育》上发表的《音乐科在小学教育上的重要点》文章中,将音乐教育的功能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消化,促进儿童血液流通,训练儿童神经等;二是心理方面,音乐能消除儿童不良习惯,激发儿童情绪,训练儿童秩序。他夸大了音乐教育的功能。而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国人心中是较普遍的,它与当时传统的强身健体、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与上述观念相反,外国人对其意义的认识要更为单纯。仅以日本为例,《音乐教育》中连载的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著作的第一章“学校教育的音乐的意义”中谈到,音乐既能使人娱乐,又能“教训人生”,这是音乐教育的使命,简而言之就是“美育”。他对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在音乐感情的非人格的形式之内,充满了我们自身生命的具象情绪的种种的相。这,只有音乐,能够把这最可尊的东西表现出来。”①西方很多国家也是如此,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操的培养。西方国家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无疑还原了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的确充满了功利色彩,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音乐教育在中国这段特殊时期不具备发挥单纯美育意义的社会环境,它已经成为人民软性反抗的一种手段。

全文阅读

新媒体时代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方法探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西部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喧哗和热议,迫切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舆论环境。西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重点区域,其教育问题关乎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探究科学有效的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方法,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构和实现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西部教育;舆论;效果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是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1]由此推之,教育舆论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教育问题的共同意见,是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2]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点分布区,我国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在西部生活和居住。半个多世纪以来,西部教育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教育发展和改革相对滞后,加上国家对西部教育投入有限、对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不十分理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致使民众对“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期望值与现实有极大落差。

新媒体时代,数字报刊、BBS、QQ、博客、维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以其自由开放的强劲优势,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人们利用新媒体传播及时、交互、快捷等优势,打破了民族地区由恶劣自然环境所导致的交通和地域上的阻隔。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们把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诸如教育公平、异地高考、高招中有关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教育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放大,教育舆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围绕西部教育的政策、事件、现象和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剧烈。西部教育不只是教育自身情况单一层面的反映,还涉及西部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探究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方法,从本质上提升西部教育舆论引导效果,对维护我国民族团结,推动民主化进程,促进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注西部教育舆情动态,增强教育舆论引导的预见性

舆情形成在先,与此相对应的舆论形成在后。[3]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和舆论尽管有着明显区别,却仍有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再次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浪潮。纲要决策过程中把公众意见的吸纳放在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关注教育舆情的典范和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舆情成为研究教育舆论的重要前提[4],因此要对西部教育舆论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就必须熟悉和洞察西部的教育舆情,掌控和把握全局,增强教育舆论引导的预见性。

“教育舆情”,指一段时期内人民群众最关心、议论得最多的关于教育方面(教育行业、教育机构、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教育事件)的问题,所发表的自己的观点、看法等思想、情绪、态度的总和,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教育方面的群体性思想、意见和建议的具体反映。[5]相对于我国教育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部而言,西部涉及的省份较多,且各个省份、各个区域的教育舆情有相同的情况,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要获得准确的教育舆情动态,首先要在立足于西部各省省情的基础之上,从实际出发,与不同区位、不同民族的家长、学生、教育行政人员、政府的教育发言人及相关的教育从业人员建立持久联系,多角度认知民众在教育方面不同的期许及表达的话语,并对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获取教育舆情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全面关注在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西部各省教育舆情监控动态,如教育舆情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和检索情况;了解互联网新近发生或出现的教育领域新闻事件、教育现象、网民最直接的看法和观点;利用新媒体优势搭建顺畅的教育舆情引导通道,即时真实信息、澄清事实,对于错误的、不实的或别有用心的言论加以驳斥,有效化解教育危机和教育矛盾;迅速占领教育舆情高地,把握教育舆情流动方向,制止不良教育舆情的传播,增强教育舆论引导的预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服务。

二、了解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增强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全文阅读

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发展状况评析

摘 要 以在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93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发现:近年来,中国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走着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印证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态势。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背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无论在选题、内容还是方法运用上,都客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基于此,未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在拓展研究内容的同时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研究,探索更加多元和“前卫”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30-06

博士研究生是一定学科领域中学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成果不局限于博士学位论文,但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习历程的焦点和重点,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对特定研究领域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其完成意味着博士研究生具备独立解决某个领域内重要问题的能力。因此,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时期某一个学术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实况和研究水平,可以反映特定学术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与勾勒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动向。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料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首先,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职业技术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学位年度不限,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1月1日),获得173个样本。其次,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以查漏补缺,获得35个样本。最后,对所获得的208个样本进行逐个解读,剔除重复样本以及在检索范围之外的样本,最终实际获得93个样本。

针对这93个样本,以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授予单位、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五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并将其信息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逐一进行建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与探讨。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全文阅读

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应用的元分析

摘要:文章对中国知网上自2007年至2012年刊发的33篇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可视化分析论文进行元分析。通过分析论文年份、作者、发表期刊、学术机构等信息,研究论文的作者组成、高产机构、以及期刊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文献内容,研究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来源、应用领域、工具、方法、图形等情况,概括可视化分析方法在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特点,指出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应用的不足,提出改善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元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36-08

一、问题提出

我国可视化分析方法应用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专业人员已经开始了可视化分析方法(或者称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其中,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一直关注可视化分析的研究,刘则渊等成为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方面的研究专家。在可视化分析平台开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成了基于SCI和ESI数据库绘制各领域科学图谱的系统。

随着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无论是学科知识、学术流派还是研究热点都变得更加纷繁复杂。选择教育某一主题的研究数据,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绘制教育研究的图形数据或知识图谱,能够帮助研究者把握教育教育某一主题的研究热点、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等,能够帮助研究者整体把握学术群体和研究热点,分析某教育主题的变化状况,追踪某教育主题的研究趋势。

在我国教育领域,既有针对单一主题,利用可视化分析作为工具的研究,如叶平浩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总结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特点、热点与前沿;又有利用知识图谱对在教育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华中师范大学白文倩构建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知识图谱,将知识图谱系统应用于学科本身的探索。

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应用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少,研究内容较为复杂,但针对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应用状况的研究几乎没有。有必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分析,以把握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应用的总体状况,揭示可视化分析方法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应用的基本规律,为推动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深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借鉴。

全文阅读

基于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全人教育探讨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元文化成为全球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家庭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实现与全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引入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一方面探讨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和全人教育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探讨如何将多元文化运用到家庭全人教育中去。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教育体制,实现多元文化与全人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完美统一,促进我国家庭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转变。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全文阅读

民国职业教育译著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进行的以“求强”和“求富”为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的洋务运动中,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清政府创办多种类型的新式学堂。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西方“职业教育”也被介绍到中国。

“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首次出现于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山西农林学堂添聘普通教习详文》中,文曰:“论教育理论,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本学堂兼授农、林两专门,即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义。”姚文栋在《送农林学生崔潮游学日本文》中又说:“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缺一不可。”(陈选善:《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35页)可见,某些晚清官员对西方职业教育及其重要地位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教育”一词真正被确立并传播则有赖于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贡献。民国初,黄炎培针对实业教育多理论说教、少实践操作的弊病,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的口号。其后,他则更多地提倡“职业教育”而非“实业教育”。1915年,他考察美国之后更加坚定了“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经职业教育”的信念。1917年,黄炎培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弃“实业教育”而用“职业教育”,此为学术界名称的转换。而黄炎培同年在《新大陆之教育》一书中对职业教育概念进行阐释,并与实业教育加以区别,并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进一步完善这种理论认识,则是从学理角度对职业教育的论证。到1922年颁布新学制,正式在国家教育制度中规定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这标志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类型在中国的正式确立,职业教育学科旋即得以建立与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译著概述

据统计《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版,555—575页)一书收录1911年至1949年间中国出版的各类中文图书共计12.4万余种,据编者估算,该书目收书率约为民国时期图书出版总量的90%,号称是民国图书的最全书目(王奇生:《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46页)。

该书收录了民国时期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各种书目资料共计303本。其中有关职业教育理论著作70本,译著6本,编译著作7本。如表1、表2所示。

可见,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类著作中,约20%的著作是对外国职业教育论著的翻译和编译。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其他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中,约有10%的著作中设有专章讲述各国职业教育,约一半著作都有介绍或研究外国职业教育的内容,余下一半的著作详查其内容,也多有参考外国职业教育论著的书目。由此可见,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外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其间,上述职业教育的译介著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提供了参考,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主要职业教育译著例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