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经济发展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经济发展模式释解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与弊分析,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急迫性

从吸收能量角度看:我国的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投资方面,我国主要还是靠引进国外的技术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它不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容易导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与低效益等问题;二是出口方面,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为了保住经济的增长,都形成了高企的债务规模,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都可能会去消减自身的赤字,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本。可想而知,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的消费会是一个减少的趋势,那么我们国家的产能将严重过剩。假如我国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导致更大的产能,导致更大的银行不良资产,从而威胁我国的金融系统,形成经济滞胀,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②从释放能量角度看:我国的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形成了国内产业的规模化,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回收资本,以此为下一轮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在此种经济增长循环中,我们国家得到的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计价的债务凭证,失去的是国内的土地、劳动力与环境资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鉴于宇宙观的理解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从宇宙观的角度出发,可以从能量集结过程和能量释放过程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发展模式转变作一点思考:①能量集结过程,即通过资本将土地、劳动力与技术集结成产品的过程,其中核心的是效率提高。如何提高资本配置资源的效率则成为此过程的重点。在此,主要从技术创新培育和组织结构升级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提高科技集约化程度。第一,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实现从“要素租金”增长转变为“创新租金”增长。一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加大企业的科研资金和力量的比重;二是要坚持技术与发展并进的方针,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缩短与先进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也要发展面向市场的适用技术。第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充分考虑国内先进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的基础,制定行业技术进步和改造规划,提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技术的标准和实践要求,限期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缩短设备更新周期。还要把企业技术进步与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发展规模经济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合理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改造。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储备优质劳动力与科技人才。我国既要加大国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年限,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加大企业培训、教育、管理方面的投入。其次,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一,加快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产业结构优化的微观基础;其次,要培育和完善要素价格,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是产业结构的调控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适应集约经营的需要;最后,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调节与指导作用,提高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推进产业立法,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第二,培育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主导产业主要从以下三点加以培育:一是支持与振兴传统支柱产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和建筑业;二是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空间技术为技术支持的工业和农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培育为我国的新兴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②能量的释放过程,即提高消费产品的动力,为下一轮资本的集结和投入更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准备。那如何提高社会的资本集结能力与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资本为国内服务是能量释放过程的重点。首先,增加收入,提高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居民收入过低是制约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要想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居民收入。第一,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是适应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二是降低政府税收,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公平。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工薪阶层的工作水平;加强区别化征收征管力度,通过开征利息税、遗产税等方式,改善分配结构。第三,努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发展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还使我国居民直接分享企业创造的利润,增加居民的收入渠道。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但我国的消费规模却很小,影响了内部经济的不平衡。引起此种高储蓄与低消费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居民出现各种预防性储蓄。而这种预防性储蓄在经济下滑时还会强化。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支付标准。二是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金的支付能力。三是要尽快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覆盖到的群体的社会保障。

作者:韦林 苏宁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全文阅读

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态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2004年以及2005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强调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最后本文从短期和中期、内需和外需、总量与结构三个方面考虑如何进行宏观调控。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dominatingtrait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intheyear2004andthefirstseasonof2005.Then,itplaysimportanceonthestrengtheningonthemarketincreasebydeepeningreformation.Lastly,itdemonstrateshowtoregulationeconomybythegovernmentfromthreeaspects.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销售经济结构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全文阅读

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与国内经济一体化

[摘要]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从并购发生的区域特点检验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并购主要是同区域并购,经济还远未实现一体化,且这一现象在考察区间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好转的趋势。进一步考察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各省而言,同一省内各市之间的非一体化程度更高。同时,省市级的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其在同一区域并购的比例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影响的结果。另外,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的同区域并购比例明显高于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经济一体化产生了不利影响。最后,政府干预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共同作用更加降低了经济一体化程度。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政府干预 经济发展 同省并购 同市并购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6-0063-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国际和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大国内市场容量和规模、增强国内竞争力的重要现实问题。近些年来,学者们从市场一体化视角对中国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研究,产生了诸多学术成果,如Young(2000)、Poncet(2002,2003)、Xu(2002)、白重恩等(2004)。经济一体化既表现为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也表现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Robson,1990)。从世界范围看,近些年来,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不断涌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逐渐从以贸易自由化为主的浅度一体化向包括投资政策等更广泛政策的深度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一体化协定中包含了投资条款(邱立成等,2009)。截止2005年6月,就有218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中包含“经济一体化投资协定”(economic integration investment agreements,EIIAs),占一体化协定数量的67%(东艳、李国学,2006)。由此可见,经济一体化从关注贸易自由化逐步过渡到对投资自由化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大多数区域经济组织都是以促进区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最主要目标,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至于其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且不成体系(马静、郑晶,2009)。

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大影响,然而,由于FDI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商品贸易(Barba Navaretti and Venables,2004),㈣因此海外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经济一体化问题仅仅从贸易自由化视角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从经济社会现实情况来,贸易自由化并不必然带来投资自由化,例如,相对于产品出口,中国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受到了更多阻力。即使在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欧盟内部,跨国并购也经常受到来自当地政府及各方的干预。因此,从贸易自由化视角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一体化的真实情况。鉴于投资活动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从投资自由化视角研究经济一体化问题可能更具有意义。

我们认为,从微观企业活动的水平可以更好地推断宏观经济的性质,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具有宏观意义的微观话题。OECD以及许多学者从跨国公司所从事的活动角度对经济一体化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恰恰是该思想的表现。也为本研究的合理性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投资活动既包括购买设备、建造厂房等内部投资方式,也包括并购等外部投资方式。由于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式逐步内涵化和集约化,体现为平面扩张式的新增投资的比例会逐步降低,而体现为集约型增长的并购式投资会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购并式投资就是投资自由化的主要内容。一个国家内部区域企业之间的自由并购式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微观机制,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石。基于此,我们选择并购这一视角,通过企业并购的区域特征来研究中国经济一体化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始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因此,本文拟以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6年的并购数据,对我国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过去学者们研究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主要是省际贸易流,本文从投资活动的角度找出一种补充测量国内经济一体化的新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问题也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其次,微观企业行为是宏观经济的基础,本文从微观企业并购投资活动推断国家宏观经济的水平和性质,这是一个新的尝试;第三,本研究为中国国内市场和区域一体化找到了一个新的政策作用方向,促进以并购等投资活动的跨区域发展有利于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最后,本研究结论与现有文献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经济的一体化水平并不高,也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一体化水平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政府干预以及由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资源差异效应”对经济一体化产生了负面影响,这说明中国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减少政府的干预,降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并购活动与经济一体化

全文阅读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国内经济发展探索

1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关注度日益增加,它在各国发展经济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其他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法宝。

2区域经济与城市群

2.1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含义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资源的优化与科学整合,发挥不同城市各自地理或原材料等发展经济必要条件的优势,集中优势人才,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建立一个在经济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团。发展的关键:(1)中心城市的带动和战略支点作用;(2)充分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选择,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中部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3)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所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特性,构筑中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撑平台。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高密度的聚落;(2)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3)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4)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2)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3)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4)英国大城市群;(5)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从涵义上看,建立城市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二者的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2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概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6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3长三角发展区域经济建立城市群的优势

全文阅读

浅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其范围之广,涉及各业之多,严重程度不亚于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集中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多个层面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5年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都采用非常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阻止危机急剧发展的作用,但是也存在限制经济长期发展的负面影响。现在这些副作用已有所显露。这必将给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我国要想真正走出危机,必须在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等多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经济危机 危机恢复 经济政策

2008年10月,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爆发,使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真正走出危机,须在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等各方面切实作出努力,清理债务问题的举措将拖累经济恢复的进程。这必然造成全球危机恢复过程的长期性。中国央行以最大规模持有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债券,即刻用前所未有的货币性扩张政策挽救了全球经济,然而,我们中国经济却为此付出了史无前例的结构性代价,诸如恶性房地产价格、恶性债务等等。目前全球经济陷入氏期恢复期冲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如何针对目前危机恢复阶段的全球经济形势萎缩的情况,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

1、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目前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私债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在欧洲,很多欧州国家多年来财政赤字高悬,并用此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加之私人机构购买并持有大部分政府的债务,致使债务危机迅速向私人部门转移,私债危机普遍存在。债务危机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表现,便是长期过低的国民储蓄率。为此,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来克服经济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一定会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延缓经济苏复的步伐。债务危机表现在金融领域,便是过高的杠杆化。债务危机表现在政府部门,便是较高的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如若平衡预算,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但这一举措的最终结果果就是压缩需求,使失业增加。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更难带来和谐稳定的局面。

2、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长期恢复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自然是紧缩的。全球实际消费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量,外贸出口的下降意味着国外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在下降。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必然呈缩小之势。我们在没有革新现在技术的基础上不得已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来争取市场份额,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会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是由于国外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上升,有很多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过去,中国经济可以依靠制造业强大的成本优势来获取全球市场的美元盈余,所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不需要增值保值,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增长,也就是,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既便那时候出现亏损,也都可以迅速依靠大量贸易盈余来解决亏损。可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正在逐步输给韩国、印度和越南等地区。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我们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以上都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全文阅读

国内经济法国际化发展分析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具有不同经济社会和法律意识形态背景的经济法,都朝着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所要求的经济法变迁或趋同,而经济法的趋同过程也就是经济法的国际化过程。

一、经济法的国际化及实现途径

经济法的国际化是经济法本身所具有的国际主义倾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经济法的本质是以市场经济为调整对象,并以某种强制力为依据,对市场经济中的反市场行为进行规制。经济活动的扩张会导致市场的国际化和世界一体化,而世界性的市场所对应的克服反市场行为的强制性规则与各民族国家克服本国反市场行为的规则具有相似性。这样,产生于民族国家的经济法便会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表现出扩张性特征,当本国经济法的扩张性与他国经济法的扩张性在扩大了的市场范围内产生冲突时,解决这种法律冲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各国放弃坚持本国经济法规则,通过制定共同的经济法规则来替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经济法;另一种是处于共同市场的国家都选择适用一个国家的经济法规则来规制共同市场中与本国利益相关的市场行为。当国际市场所容纳的民族国家数量增大之后,不同国家规制本国市场的经济法规则更加无法适用于国际市场,双边规则也不能适用于多国参与的市场,此时,就需要多边的市场规制规则。各个民族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交往所遵守的经济法规则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对有些国家会产生正面影响,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民族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的目标是通过货物、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在国际比较优势的作用下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即各国都试图在参与国际市场中尽可能地最大化本国利益。

在国际市场中,适用有利于哪些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各国都希望将本国规制市场经济的规则适用于国际市场,或者自己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规则。这样,各国规制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适用性,通过本国经济法的国际性来维护本国经济和其他经济利益。经济法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国内经济法的国际化;另一种是国际经济法的国内化。国内经济法的国际化是经济法的国际性最为明显的表现,即国际间各种经济组织规则的建立和发展是少数经济强国的国内法扩张的结果,这些国际经济组织规则的建立不仅是国家间经济交往与合作的产物,而且是各民族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将本国法律扩大适用到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产物。在经济法的国际化过程中,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的经济法往往具有更大的扩张性和国际适用性。例如,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其存在着相应的基础,特别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经济法,是该规则的主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尚需时日。在我国承诺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义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国家经济法规则的延伸和缩影,而我国并不存在相应的国内法基础,这就需要在国内经济法上作相应的补充与协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其规则。有人认为,拆除法制的障碍是启动国内经济法的国际化方式,因为市场的国际化使得各国政府调节市场的经济法开始发生各种冲突,这些冲突表现为外汇壁垒、关税壁垒、市场准入限制等法制壁垒,为了拆除这些国家之间的市场壁垒,国内经济法开始接受国际组织的国际调节,各国政府主动让渡自己的国家调节权,就会形成新的法律部门,即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的国内化是本国经济法具有国际性的另一种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能再将国内经济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国内经济关系或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是不科学的。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它又进一步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要求各国实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经济自由化,而经济自由化的极端后果是各国国内的经济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相互融合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和国内经济法之间的关系所面对的市场范围趋同,国际间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与本国经济关系在逐步加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国内经济关系基本上与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致的。尽管国际经济法在各国的适用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将国际经济法内化为国内经济法来执行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国际经济规则的国内适用是经济法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只有接受国际经济法,才能将本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之中,所谓的“法律接轨”就是接受成文的国际经济规则和接受发达国家的经济规则。国际经济法的国内化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法民族性的整合

经济全球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试图将各国经济卷入其中。然而,经济全球化对每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法规则都具有一种消解和重组的力量,即消解民族国家的经济法并重组为不具有显著民族性的“世界经济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经济发达国家,而对于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引领的国家来说,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具有更为明显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既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又要捍卫本国的经济;既要遵守全球经济规制规则,又要维护本国法制的权威和统一;既要承担本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义务,又要积极争取本国应当享有的经济权利。但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需要立足于本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特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方面来维护本国利益和发展本民族经济,如果没有国家的权威和政府对经济生活积极主动的参与和高效的宏观调控,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愿望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此相适应,以调整市场微观规制和政府宏观调控关系为己任的经济法,应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法律基础。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一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会对其他国家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通过国内经济立法来应对全球经济运行已经或可能对我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我国经济法立法和执法应当做出的选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经济法发展的完善阶段,经济法制建设和经济立法的主要任务是,不仅要把经济改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还要通过经济立法开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

全文阅读

浅谈高铁发展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摘要】交通的发达与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强劲与否的标志之一,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发展表现出极为强劲的势头,标志着将我国轨道交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么,高速铁路的发展到底对我国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影响,一下就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铁发展;国内经济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1.高铁投资建设现状

近几年我国各地掀起高铁建设热潮,我国不仅走在高铁建设最前沿,投资规划同样在世界数一数二。2009年前10个月铁路完成新线铺轨4705公里,固定资产投资接近7000亿,同比增速大于65%,同时国务院批复了设计22个城市地铁与城际快铁项目,投资规模达8820亿元。2011年全年最终实现投资4690亿元。2012年新增里程将是我国历史上新线投产最多的一年,计划投入运营的新铁路为6366公里,国家铁路系统基建投资4000亿元。

2.高铁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在铁路包括高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副主席相继多次对我国铁路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在具体工作中,加速铁路发展也被党和国家作为重要工作推进。2004年,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覆盖全国人口的90%。在成就方面,我国实现了时速200~250公里高铁的国产化生产,自主研制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等等。总之,我国高铁5年时间走完了国际上40年的发展历程,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全文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摘要: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在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一些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要在控物价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财政政策要继续稳增长、调结构、保供给、促创新;稳健货币政策要以控物价为重点,兼顾稳增长。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运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34-05

2012年同2011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各类风险明显增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2011年虽然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增长1.8%,较2010年第三、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率指标表现良好,利润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了9.8%,接近历史峰值,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重新加速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两大主要经济体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表明欧债危机的心理影响要大于对实质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本受强震影响,第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5%,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同比增长分别为7.8%、4.2%、4.1%、4.0%、6.2%和7.2%,增速较2010年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复苏势头依然比较平稳。[1]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这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同时,其复苏的基础却很脆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之路仍然崎岖,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大幅度增加,财政风险不断上升,不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将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构成制约。二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近一个时期,新兴经济体虽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货币紧缩政策等,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目前,国际资本仍然在不断流入新兴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日益加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宏观紧缩过度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依然较大。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美元持续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虽然市场普遍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四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在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加剧、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波动风险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又面临通胀上升压力的形势下,各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日益加大,处于两难境地,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存在明显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预期。

尽管存在上述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复苏态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私人需求有望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全年经济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放缓。2012年1月17日,世界银行的最新《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调低了2012年的增长率预测,对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2011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5%和3.1%,把对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别从2011年6月份的6.2%和2.7%调低至5.4%和1.4%。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已大幅减速,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近日,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也指出,世界经济在又一次大衰退的边缘摇摆,总产出的增长在2011年已经大幅减慢,预计2012年和2013年增长乏力。世界总产出的增长在2012年预计为2.6%,2013年为3.2%。

全文阅读

从内蒙古经济发展看中国西部大开发

一、中国西部产业、市场现状

据法国国际研究和开发中心庞塞特的最新研究,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省市和地区间存在严重的贸易壁垒,1997年,跨省商品面临的贸易壁垒相当于46%的关税。200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杨大力认为,中国确实存在地区性的地方保护主义,沿海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比较弱,内地省份更严重一些。

2003年3月到2003年6月,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组织全国各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抽样调查发现:中国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特别在利润、税率较高以及存在国家、地方特殊制度的行业,地方保护主义尤其严重;不同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不同,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环境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

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是由于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地方保护严重地阻碍了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削弱了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不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形成专业化分工,也不利于获得规模效益。在这种状况下生成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的竞争力,或者原本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被削弱了竞争力。

二、内蒙古的成功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最近两年的经济表现令人刮目相看。2000年和2001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增长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2003年,内蒙古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三项指标增速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是如何发展自身经济的呢?从内蒙古历届政府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此地区的经济发展理念。首先内蒙古自治区整体上是基于自身的畜牧业与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而不是像中国其他某些地方一样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其次在内蒙古内部,各地经济的发展也是基于各地优势、特色,而不搞一刀切。

比如,内蒙古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东南丘陵区主要进行粮食生产,本地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本自治区的需要,还供应其它省区,并在适宜种植玉米的黄河岸边发展起了世界著名的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添加剂产业;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等几大草原,主要发展畜牧业,并创造出了以畜牧业为基础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名牌产业,像著名的“伊利”、“蒙牛”奶食品,“仕奇”西装,“鄂尔多斯”、“鹿工”和“维信”羊绒制品,“兴发”肉食品,“弛誉”皮鞋等;在荒漠地带创造出了沙漠产业,内蒙古在荒漠地带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棘产业,其他的沙柳产业、山杏产业、麻黄草药业、苁蓉产业和盐藻产业、毒灌草产业以及利用风积沙生产浮法微晶玻璃产业等等都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内蒙在资源丰富地区进行矿业开采与加工,比如:包头白云鄂博的铁矿,霍林河、乌海、包头、鄂尔多斯的几处大煤矿,有“工业味精”之称的稀土开发世界闻名,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北方――奔驰”重型汽车、“伊化”化工产品、“华能”精煤、“蒙西”水泥等,都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在大兴安岭林区主要进行森林产业;其他,在各地基于各地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比如开发出了沙漠旅游、草原旅游等。

全文阅读

社区经济基本内涵及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