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学历教育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精选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D069 文献标识码:A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果说思想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生命的话,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就是生命力量的来源。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继续得到体现并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新课程改革后,弘扬民族精神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加强。

(一)把握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爱国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当代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理解和体验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与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民主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牢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新时代民族精神引领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气息,使学生能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二)合理利用新课程改革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新成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历史课程也呈现了新的变化:历史课程是由历史教科书、教学辅助资源、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历史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而且是体验课程;历史课程不再是历史知识的唯一载体和来源,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和共同构建的过程;历史教科书不再是“圣经”,而是师生学习的材料;传统的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评价体系正在构建和形成的过程中,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新的变化既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开拓进取,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开辟新的道路。

(三)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源头――从中学生的需要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情感。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需要则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所有的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到启示:爱国主义情感起源于需要,即爱国主义教育遵循“需要-情感-思想-行为”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我们不能片面的割裂了人与人的整体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人的需要,人的情感。

因此,在中学历史新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帮助中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的、对人生起消极作用的需要,哪些是可选择的、保留的、提升和发展的精华需要,并且把这些需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使中学生在充满自信中体验需要的不断实现,形成丰富的情感。在情感的形成过程中,要运用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多样性、稳定性等特征,帮助中学生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爱国主义教育是由“爱父母,爱家乡,爱社会和爱国家”不断升华的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为:(1)爱父母、爱亲人、爱家乡;(2)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3)爱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应追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有新的界定。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源于自恋土恋乡和自爱自尊之情的感性的爱国主义种子。如果不以理性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育,朴素自发的爱国情感就很难上升到爱国主义思想,更别说爱国主义行动了。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条件,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即使引导学生把生活之“爱”升华到爱祖国。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和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使之养成理性、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爱国主义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的结合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国学教学民族意识有效策略

引言

国学教育是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推动历史发展、维护民族独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初中历史课程的学科熟悉决定了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其实,国学教育在内容上就与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进行民族意识培养的丰富资源。

1.国学教育与民族意识的基本理论

1.1国学教育与民族意识的内涵

国学教育是指与国学内容相关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了传统文化、民族技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素养、人文和民族精神、健全的人格等。就民族意识的培养而言,国学教育有民族价值和民族结构的整合、民族行为规范、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等功能。民族意识是对民族认同与民族尊严和利益的自觉感知,没有民主意识的个体,是无法对民族认同与民族尊严和利益的自觉感知的。

1.2国学教育与民族意识的关系

国学既是文化,又是历史。从文化角度上看,国学有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而国学教学是实现这种功能的具体途径。作为一种文化,国学有着凝聚人心的作用,保障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依据[1] 。国学教育,通过以教育的形式将国学体现出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充分的传承下去,帮助人们树立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精神。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国学教育有历史教育功能和价值,有承担进行民族意识培养的责任。依据历史研究教育理念,国学的学科划分包括了哲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版本学等,这给培养民族意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培养民族意识的有效策略

2.1充分挖掘国学资源,选择有针对性的国学教育内容

国学教育之所以能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其拥有独特的历史教学资源,而民族意识培养的目的性又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培养民族意识在内容上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国学资源,采取针对性的国学教育内容进行教学。具体体现在:国学教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紧密结合,在内容上要把握好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与国学的关联性;国学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性;国学教育必须与民族意识培养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即民族性取向、时代性取向、文化性价值取向。同时,在利用国学资源进行民族意识培养时,其形式和内容都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认识和发展水平[2] 。

2.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健全的民族意识培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以积极的国学内容为主体的国学教育活动多少都能作用于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培养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健全的民族意识培养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入手:①阅读经典。国学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经典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一些经典的国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3] 。如在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阅读一些经典国学作品,如《大学》、《孟子》、《老子》等。②音像赏析。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便捷性国学教育活动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像作品,如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的“品三国”,进行民族意识培养。③讨论辩论。这是开放式教学的体现,学生能在教学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中国古代史中“秦朝的统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秦始皇是功大还是过大”的辩论赛。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对国学内容的理解,还在新颖的形式下培养了民族意识。

2.3开展课外教学课堂,注重课内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进行民族意识培养,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得到充分落实,还要在课堂外开展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课外课堂作为运用国学教育进行民族意识培养的教学延伸,必须保障实践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同时也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即不能淡化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如在“文化艺术-汉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以“魅力四射的中国汉字”为主题的国学教育活动,整个过程寓教于乐,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了汉字的魅力。观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八集历史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然后比较汉语与英语在词汇结构上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或者鼓励学生搜集汉字对培养民族意识的优势。通过设置这样的任务,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自豪感。

3.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拥有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给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国学教育渗透着多样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国学教学的目标,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支撑构建国学教育模式,注重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才能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更好的运用国学教育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书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1,17(15):26-27.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朝鲜族;历史教育史;综述

朝鲜族历史教育史是日益受民族教育者关注的研究领域,笔者试图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者在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史料、发展历程、经验与建议等三个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其研究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点。

一、朝鲜族历史教育史料

许青善、姜永德主编的《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共有四卷,分为清朝、日帝强占到解放战争、建国初到前、后等四个时期。其中包含的朝鲜族历史教育史料有,养正小学堂历史课程表、《东国史略》目录;1947年小学历史课程及教学时数、1949年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朝鲜历史6》目录;1950年延边朝鲜人小学校历史课程、1952年延边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一、二年级用朝鲜历史提纲;1998年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朝鲜族历史常识目录、2002年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中国朝鲜族历史》(乡土教材)目录等。

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朝鲜民族文化史大系-教育史》把中国朝鲜族中小学教育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大时期,介绍并阐述了清末民初堂的历史课程、9.18前民族私立学校的历史课程、9.18前中国方设立运营的学校的历史课程及教学时数、日帝强占时期历史课程、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课程、建国初期初中历史课程计划表等内容。还有与历史教育相关的教育法令,1911年日帝《朝鲜教育令》、1930年8月吉林省教育厅《延边垦民教育法》。

二、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孙春日的《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中阐述了迁入初期的书塾历史教育、朝鲜族私立学校历史课程和教材、日伪殖民统治时期奴化历史教育、解放战争时期历史教育的恢复、时期取消民族史课程等。

朴今海的《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朝鲜族教育权的侵夺》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当时中朝日矛盾异常复杂有激烈的形势下,朝鲜族可以学习朝鲜历史对于朝鲜族来说是能够保存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朝鲜族人民不懈斗争的结果。

许青善、姜永德主编的《中国朝鲜族教育史》介绍了清末民初书堂的历史课程、9.18事变前反日私立民族学校的历史课程和教材、近代民族私立学校瑞甸书塾和明东学校的历史课程、1910年垦民教育会编写的历史教材、解放战争时期恢复发展的历史教育、建国后17年-50年代前期东北区朝鲜族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计划等内容。

申春善的《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延边州个案研究》阐述了历史课程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并将中国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9.18事变前、日帝强占时期、建国初期、时期、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后等几大时期做一整体的概括。

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经验与建议

许青善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促进跨越式发展》在总结朝鲜族教育的历史经验时提到,应教育学生了解朝鲜族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优秀文化传统。

朴文一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朝鲜族基础教育的姿态与课题》一文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本民族历史教育,并把它纳入校本课程。建议省州政府将其定位法定课程内容,并编写规范的教科书。

崔成学的《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一文表示相当多的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缺乏了解。作者还提出要强化民族文化及民族意识教育,应开设与朝鲜族历史与文化关联的专门课程并保障课程学习正常进行。作者认为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少,校际间的学习成绩竞争不那么激烈,相对容易进行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意识方面的教育,更容易保障实际效果。

郭哲洙的《关于中国朝鲜族民族历史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阐述了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延边一中校本课程“中国朝鲜族民族史”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内容。还介绍和总结了延边第一中学自1995年起实施的“中国朝鲜族民族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的成效,并提出了几点不足之处。

申英美的《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缺失主要是源于教育主体的历史教育意识的缺乏。各级学校负责学校管理的校长和教师、学生、家长等3方面都仅仅抓住入学考试教育,却忽略了重要的朝鲜族历史教育,最终导致朝鲜族青少年在自我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得不到朝鲜族历史教育。对此,作者提出的对策是:由民间团体出面向青少年开设假期免费朝鲜族历史和朝鲜族文化讲座,努力让学生们有机会学到无法在学校学到的朝鲜族文化、历史等。

朴今海的《朝鲜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一文中,作者认为虽然目前已经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但实际上有关民族历史的内容很少,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形式来看,尽管延边州有不少的历史文化遗址,学校并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参观和亲身体验民族历史文化。另外缺乏担任民族文化课的专门教师,也缺乏对专门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十年来我国研究者从多方面对朝鲜族历史教育史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每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历史课程、使用的教材及课时安排,以及有关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经验与建议等内容。今后我们应对朝鲜族历史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做一系统、专门的研究,并加以分析和探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对每个时期的特点做一概括,以此来预测今后朝鲜族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公民教育;素质教育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包括了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三种。而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历史学科现在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急需人才的新时代,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一、公民教育的目标

为明确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公民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度,“公民”这个词在中国的出现和“公民教育”在中国的萌芽却是在近代。在欧洲,“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民主”“公民”这些意识在欧洲远远较我国出现的早并且发展的程度高。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落后造成的。近些年来,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增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加强。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民教育呢?“公民教育,其一,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并将国家的意识与利益系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之中;其二,培养公民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以文化的熏陶为轴心,着力于公民品质的开发。”公民教育从广义上讲就是明确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狭义上则是指公民角色的培养,包括公民的政治认同,权责意识,参与能力等。“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教育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具体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公民知识、公民品德和公民精神的合格公民。

公民教育的实现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最有效实施的地点是学校。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在逐渐渗透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在这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受教育者素质教育的培养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学习和完成的。实际上历史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公民教育作用。

二、高中阶段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特点

高中生改变初中阶段“半信半疑”的思考,开始“全部怀疑”,心理趋于成熟,自尊自爱的心理及自我认知能力在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受教育者也开始出现早恋、自私、偏科、孤独感和焦灼感增强的现象,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考理想和人生以及建立自我评价人事物的角度和思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高中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应当针对其出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培养和教育。

三、高中历史课标的要求体现公民教育功能

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规定:“……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包括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以此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应该恪守的教育准则和目标。关于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较之前程度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教材的改变上。此前通史教材文化史比重较小,现今教材如岳麓版教材将文化史单独编程一本教材,这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文化史实,体现课标中要求的“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课标中关于课程的设计理念、思路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教材在改编后与课标的紧密结合,深深的加重了历史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一个合格的公民来说,只是具备史实的基本素养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全方位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能够看到历史发展规律,并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养成健康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国家接班人,这才是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最终目标。

四、现实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为历史教育的功能发挥指明了方向,可历史教育功能的实际发挥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公民教育的落实,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高中学校里,因为升学的压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历史课这样的“小学科”存在着很严重的认识误区。我们经常听到理科生说“高考又不考历史,有什么好学的”,个别理科教师作出“学文科的学生都是因为笨,学成以后也找不到工作”的评论,或者经常串用历史课进行其他教学活动,这种影响更恶劣,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理科的选择,也严重影响了历史教育的发挥,理科生也应当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如果历史课因为“没有用”就此取缔,试问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由谁来继承?那么是不是语文课也应该取消呢?因为文史相通不分家,这么简单的道理,学生们如果是因为高考而有所偏重,那么,诸如贬损历史科目的理科教师们是不是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从思想最深处扭转过来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呢?

其次,历史教师对于学生们的应试引导过于强烈,以至于忽略了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实现。我国的高考体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如果片面地把为考试而学习作为唯一目的,甚至把它作为教学目标而追求,就使事情走向了反面。”虽然高考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职责和作用,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此功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也就造成了即便是文科的历史课课堂,也仍然是以简单的传授高考考点知识为主,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上。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旨在培养出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相适应的人才,是实现培养出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不管是应对高考的学生还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都不应该忽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更不应该曲解偏激的怀疑历史学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

[2]张民省.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J].理论探索,2007(1).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公民教育;有效开展

一、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预示着对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又一突破。在该标准中首次对历史教育进行了公民教育的定位,而非专业教育定位,将历史教育的目标提升到了学生全方位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

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历史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扩展,不在以为的讲历史,将过去的故事,而是以历史为立足点去探究其中的深沉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历史是一面了解人类发展、朝代变更、反省人类行为的大镜子,它不仅是对过往事件的反应,更是对未来的预示。中学历史教育当中的公民教育就是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对未来的思考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在中学历史教育当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未来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更是对前人的教训与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发生的历史事实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历史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能够让历史教育变成一个真正的充满理性思考的学科的同时,增强其实践性。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现状

(一)中学历史教师对公民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忽视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上,历史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授课中一切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重点讲考点,将公民教育只放在口头上,并未进行真正的实施。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考试分数看成教学的唯一目的。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将历史教学重点放下教材知识点的教学上,例如,在对抗日战争、民族独立这样章节的讲解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人物、历史意义这些“考点”上,对公民教育几乎不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忽视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所获得的关于公民教育的信息几乎为零。教师在思想上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对公民教育的不重视,往往中学读完了,也不清楚公民有哪些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方式死板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随处可见。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考试答案的背诵与记忆上,根本就没有对课堂中教授的知识进行彻底的理解,更谈不上公民教育了。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更多的时间是对历史课本的“朗读”,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为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

三、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展开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在中学历史教材当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无不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舍去自己,一心为国,让人动容。中学历史教科书当中典型案例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抓住这些典型案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灌输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正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说的,保家卫国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抓住这些爱国典型案例向学生讲述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的精神,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面挖掘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作为我国公民,都会享受很多公民权利同时还会承担很多公民义务。这些权利义务不只是在课本上面进行单纯的宣传,还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在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一个权利夯实的教育。在选举历史课代表,在选举课堂任务分配人等一些活动中就可以考验这些权利。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挖掘出与当今学生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一些例子。以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教师可以就“言论自由”展开公民教育。

(三)开展课堂交流,增强师生公民话题互动

本人认为,公民思想教育虽然和实际联系的很紧密,但是必要的思想交流才能产生出更大的思想火花。教师不要一言堂,而是把更多公民的话题留给学生。公民的话题因为是比较崇高的,学生讨论起来会比较严肃以及比较认真,这样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了基础。老师要把握好话题,话题既要和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义务相关,同时还要和相关的历史课程相关。教师一定要把握平衡点。话题一方面要有趣味性,另一方面还有悬疑性,最为关键的是,话题必须要有教育性。

参考文献:

[1]钟朝霞.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的研究[J].才智 2012(7)

[2]何海怡.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8)

[3]赵士才.谈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J].神州(下旬刊)2011(8)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有力支柱。因此,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灌输和渗透,使高校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提出了在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1、正确认识“民族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前,要理清“民族性”这一问题。我们常说的民族性融合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两种情感,这种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拥有的共同情感,其虽然具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是这种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必须得到全体民族的统一认可。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最初源于乡土精神,是将历史进程中的点滴积累进行的有效放大。

2、历史教育的前提是认知民族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正确认识是历史教育的前提条件,要想正确的认识历史,就要首先了解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质,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书籍和书籍之外的历史知识,提高高校学生对有意破坏民族精神、隔断历史教育行为的正确认识和甄别。

3、民族精神的培养基于对历史教育的认可。对历史教育的认可是培养高校学生历史精神的基础和保障,如果高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教育,那么,民族精神的有效落实和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只有加深高校学生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了解,其才能够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认同自身的民族文化和内涵,理性的看待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源

对民族精神提升的前提是人民对这种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认知感,形成这种高度的认同感首要因素就是全民的共同记忆,然而这种共同记忆则是通过对历史教育的学习实现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华夏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唯一没被终端的持续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以政治实体形式得到了延续,而且还被各个时期的有志之士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予以记录,这不但是人类历史的一份瑰宝,同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依据和起点,更是我们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依据和标榜。

(三)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历史教育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反应,通过在历史教育中灌输和渗透民族精神,能够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和荣辱事件,从而加强高校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局面的渴望。为了整个民族的进步,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的认识,并逐渐树立起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除此之外,历史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前途和进程。因此,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情感,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当中,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最宝贵的中华民族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应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形式。通过学习历史,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让学生感到自豪与骄傲,激励着学生学习和感悟。

(二)突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优秀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基因。我们民族历来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把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辉煌往往就是从学校开始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帮助他们培育民族精神和健康人格,树立美好的道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

(三)通过历史教材内容,落实民族精神教育

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史实时,充分运用教材内容,适当补充一些课外内容,让学生感受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淳厚民风,崇高气节,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感人魅力。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广泛渗透于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中,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始终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正是这种把群体道德视为道德核心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特有的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优良传统、美好品德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结语

高校的历史教育要依托民族精神的支撑,并把民族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历史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来让全体高校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了高校历史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共同提高,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融R贯通。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7篇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化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前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像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灭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代表人物,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郑成功等等。揭示了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有很好的时机。

在祖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8篇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材中正面的道德品质诸如商鞅在秦国改革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中六位君子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有抗日战争中众多爱国将领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的重要素材。而历史中许多方面的教材,诸如许多王朝末年的腐败与堕落、专制主义、霸权主义等对人民和社会的侵害,是提高学生反思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历史反面教材的学习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爱国情怀。

学生可以在历史事件中逐渐地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促进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学习和成长,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历史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公正、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观点和意见、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和勇敢表达意见的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公民素质。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历史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向学生讲述历史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善于运用故事形式将历史现象用生动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促进学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古代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尊心;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求同存异的意识,塑造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学生学、法制精神的实质,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努力来实现的。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公民教育

对青年学生的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历史课堂的国民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对学生的国民教育之外,应该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作为开展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节日以及纪念日,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纪念展览以及电影观看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国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堂外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国庆节、九一八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举办主题展览和讲座,在教室利用多媒体同学生一起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进一步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性认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操。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对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具有更直接和易被接受的效果。通过课外多种形式的历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和民主、责任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对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应该只注重对历史考试成绩的评价。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多变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学生也是评价主体的一员,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过程,促进自我的成长,不断的改正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历史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道德教育

初中《历史》新教材是按照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线索编排的,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组成了相关专题,具有显明的中外比较、前后比较的特点,富含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发挥初中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每个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结合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结合历史教学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对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好的时机。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历史中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历史为鉴,砥砺自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的道德公民。

四、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是非善恶观念教育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利用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素质教育 作用

一、历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历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及综合性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但是,对如何发挥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很少探索,对于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认识不清。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历史教育探索的不断深入,发现历史教育在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全面素质包括审美素质、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

(一)历史教育涵盖诸多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历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其涵盖诸多学科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历史教育是与其他社会人文自然学科教育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加强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敏捷,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得到很好地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极大提高。除此之外,通过历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课程内容,同时对历史课程本身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二)历史教育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历史学科教育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传承民族精神,形成良好个人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及阶级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人文自然学科不能及的。在历史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历史教育,学生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以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历史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实现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史论合一,实现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完美统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同时对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历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历史教育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使其在人文素养培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哲学能提供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文学能提供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那么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历史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变得更明智。历史教育使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有一个很高的起点,也使学生了解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使学生有勇气面对各种挑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意识。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思想意识和民族精神、文化及传统。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历史教育可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除此之外,加强历史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障国家安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现代史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的之一就是唤起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历史教育,尤其是本国历史教育,乃国民意志的表现。借助历史教育可以形成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可以将民族理想转化成每一个民族独立个体的理想,通过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将这个理想转化为现实。

(三)加强历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历史教育实现学生在思想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人格(Personality)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历史教育,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历史观点看待人的生存轨迹,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成功。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历史学习获得人生启迪与感悟。

三、结语

通过中外历史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人生启迪和感悟,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个人目标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的乐观积极态度。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历史教育要摆脱应试教育束缚,探索历史教育新方法,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欣.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鸭绿江,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