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精选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 汽车销量 回归分析

本文采集到从2002~2012年一汽大众汽车销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网和盖世汽车网),如表1所示

在建立模型之前,利用上表的数据运用计算机模拟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一汽大众汽车销量做散点图,如图1所示

由散点图可以发现11个点基本在一条直线附近,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一个线性相关关系下面求该线性回归方程,计算过程见表2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与一汽大众汽车销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由此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汽车销售量的增加既是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也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标志之一。通过上述方程显示销量领先的一汽大众汽车的增长与GDP成线性关系,汽车的销量还与石油的销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汽车产量、公路长度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国内市场对一汽大众汽车的消费,同时我国应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汽车的开发,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汽车相关后续与服务产业的发展,例如汽车维修、二手车交易等,正确引导大众对于汽车的消费观念。

近年,汽车销量市场节节高攀的销量,给了这个行业发展极大的信心,让人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出现、发展,甚至还推动着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4] 危高潮.我国汽车销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先财经学院学报.2009.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业增值指数 GDP 主成分回归模型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目前而言,世界各国及主要经济体仍是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GDP季度变化数据常被用来作为短期内比较不同国别经济增长优劣的最直观证据。而不同国家的GDP数值虽不相同,但其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国内资本、劳动力需求、就业率以及股市等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具有重要内在关联。更进一步来讲,上述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的综合体,也是能够深度反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则非国家行业企业发展莫属。换言之,不同行业经济的发展对GDP数值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反应经济发展的本质状况。由此,科学合理地通过行业数据来预测GDP数值变化轨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对决策者有效研判经济发展状况,制定较为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经济发展虽然近年来一直没有走出“疲软”态势,但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仍是不具争议的第一大国。甚至美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缩影和代表。以此类推,深入探讨美国行业收益的增长与美国GDP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对科学认知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具有学术价值,更对我国经济发展,甚至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科学处理行业经济发展与GDP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准确预测GDP发展趋势是考虑宏观经济变化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内外大量文献对GDP进行了预测分析,取得了颇多有益成果。最新的代表性研究有:周奎(2016)利用ARIMA模型对我国1978―2013年的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ARIMA模型方法对我国GDP总量发展趋势具有重要预测作用;蒋铁军和张怀强(2014)提出对GDP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运用C-C方法确定最佳的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并结合主成分回归优化了预测GDP变化的方法。还有学者基于省级特质进行了GDP预测分析,如刘花璐和汤涛(2015)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预测模型,对湖北省GDP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指出了影响GDP发展诸因素的关联程度;高凤和任志安(2016)则以山东省为例,基于ARIMA模型对山东省1978―2013年GDP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其研究结果表明ARIMA模型预测方法较好;陈洁等(2015)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比1993―2013年间江苏省人均GDP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发现ARIMA模型对GDP变化值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还有研究专门针对不同国别的GDP预测进行了系统分析,如徐坡岭和刘来会(2015)利用俄罗斯2002―2013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主要分析了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模型――SARIMA 模型在俄罗斯季度GDP预测中的应用,并得出俄罗斯未来四年的GDP年增长率在2.3%左右,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在2.1%左右;张倩倩(2016)则应用ARMA算法对美国的人均GDP进行预测,并通过将预测数值与模拟结果对比说明该模型具有科学之处。综上,从最近的研究可得,现有研究中多是以历史GDP数据为样本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未来GDP数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样本来源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样本来源容易使GDP预测值不能客观关联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不能考虑GDP预测值变化可能存在的多元性。然而,鲜有研究基于行业增值指数等变量系统预测GDP变化轨迹,并据此建构预测模型。鉴于此,本研究则尝试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找寻不同行业数据与GDP数值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多途径预测GDP变化趋势。并且,考虑到美国在目前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其样本来源和预测结果比较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故本研究选取美国行业数据来分析其对美国GDP的预测效果。

三、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一)行业变量界定

本研究所采取的行业信息是依据雅虎金融(Yahoo Finance)对行业划分的八个板块。主要包括:第一,消费品行业(Consumer Goods,简称CG),指的是普通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或者称为最终商品。第二,基本材料行业(Basic Materials,简称BM),指基本材料部门的公司涉及发现、开发和加工的原材料。第三,工业品行业(Industrial Goods,简称IG),主要是指与用于建筑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商品。第四,金融业(Financial,简称FI)主要包含的公司为商业和零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第五,科技行业(Technology,简称TE),指的是基于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和销售。第六,服务业(Services,简称SE),主要指部分经济生产中的无形商品。第七,公共事业行业(Utility,简称UT),指的是天然气和电力等公用事业费用。第八,医疗行业(Healthcare,简称HC),指的是医疗和保健商品或相关服务。

(二)数据来源

对于产业收益的数据获取,笔者在基于Yahoo Finance所提供的信息,查找出对应每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列表,然后对其进行采样,即,随机选取35个公司。再从Wikinvest中获取每个公司的季度收益数据。考虑到获取真实有效的收益数据以及有足够长的分析时间周期,本文所选的公司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上市公司,并且在Wikinvest上可以查到这个公司在2001年第一季度(2001.q1)至2015年第三季度(2015.q3)之间的季度收益;二是没有缺失数据。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初期采样中的一些公司因为上市时间不够长,中途被并购,关闭,或者数据缺失而被放弃,最终只有209个公司用于接下来的分析,其中,消费品行业25个,基本材料行业31个,工业品行业27个,金融业24个,科技行业25个,服务业24个,公共事业行业24个,医疗行业25个。相应的,同时间段2001.q1-2015.q3总共59个GDP的季度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商务部官网(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

本文的数据分析都是用R语言完成。首先我们来观察这2001―2015年的美国GDP的增长趋势,采样获取的八个行业所有公司的收益(简称总收益)增长趋势,以及每个行业收益的增长曲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总收益的增长趋势(图2)与GDP的增长趋势(图1)非常相似。2008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在两个曲线上都有所体现。每个行业的收益增长曲线(图3)虽各有不同,但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与GDP增长趋势相符合。由此可见,GDP与收益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不同产业的收益对GDP的影响可能略有不同。

(四)主成分回归结果分析

在每个行业中,各个公司之间其收益增值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为了消除这种相关性,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对其进行分析,即在每个行业中对其收益变化提取其最主要的成分,用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也称主成分回归模型(Principle component regression, 简称PCR)。也就是说,用PCA筛选出的主成分作为新的自变量替换掉原来的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它的意义在于,为了使建立的模型易于做结构分析和预测,从原始变量构成的子集(每个行业)中选取最优变量,组成最优变量集合(即8个子集合的最优变量组成的集合)。此外,由表1可知,对于每个行业,PCA筛选出的PC1几乎有60%以上的方差贡献率(除了金融业和公共事业稍微差一些,只有40%的贡献率)。 对于每个行业,其第一主成分(PC1)可代表这个行业里公司收益的总体表现/总体变化趋势。 通过观察每个行业主成分的载荷,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除了公共事业行业以外的其他七个行业,负的载荷值代表收益增加,而对于公共事业,各公司的正的载荷值代表收益增加。因此,我们认为用PCA得出的PC1来代替各行业收益增值构造回归模型是可行的。

本研究利用两种方式对GDP增值进行处理:第一,构建模型一,即简单的算出每个时间点相对之前时间点的增值;第二,构建模型二,即计算GDP在每个时间点上的导数,目的在于可以明确在每个时间点上GDP的增长率。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模型拟合结果可知:由可决系数对比分析可得,模型二相比模型一的拟合优度要好一些(模型一:0.4874/0.4054;模型二:0.682/0.6311);从F―检验结果看,两个方程均在p=0.0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来看,模型一中,消费品行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在0.05的水平上显著重要,科技行业和公共事业行业在0.10的水平上显著重要;模型二中,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在0.05的水平上显著重要,基本材料行业和公共事业行业在0.10的水平上显著重要;综上,可以看出,各行业对GDP的影响在两个模型中略有不同。

此外,本研究将运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 Regression)和比较回归方程法选择最优回归方程。本研究的选优参考标准为:剩余均方和(简称MSE),其值较小的回归方程较优;校正后的复决定系数(简称AdjR2),其值较大的回归方程较优;Akaike信息量(简称AIC),其值较小的回归方程较优;BIC信息量(简称BIC),其值较小的回归方程较优;Mallow’s Cp统计量(简称CP),其值较小且与p’较接近的回归方程较优。如表2所示,按照此标准,通过比较两个模型的回归方程可知,两个模型都选择了相同的最优模型(CG + FI + SE + UT)。相同的,逐步回归法(表5)对模型一选出了相同的结果,即CG+FI+SE+UT;而对模型二选择的最优模型中多了基本材料行业(BM)和工业品行业(IG)两个行业,即CG+BM+IG+FI+ SE + UT。由此可以肯定,消费品行业、金融业、服务业和公共事业这4个行业的收益增值对GDP的增值有显著影响。

(五)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两个模型是否可以用来预测GDP的增长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从59个时间点上随机抽取80%的数据(约49个时间点)用作训练数据,剩下的20%(约10个时间点)则用于测试数据。利用训练数据建立模型,并且在测试数据上进行预测,以此来对比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异。为了更好的展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可用,笔者进行了4次随机采样,每一次分别抽取80%作为训练数据,20%作为测试数据。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实线代表测试数据上的GDP真实值,虚线代表GDP预测值。如表中对比图形可知,两个模型的四次随机抽取的测试数据中,其GDP真实值与预测值曲线非常相似。并且,上述结果也可从相应的T-test中得到印证,即所有p-value均不能拒绝原假设,换言之,真实值与预测值没有明显差别,所以模型有效。研究结果表明,用最优模型做出来的结果与原模型一样,产业增值与GDP增值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上文所述模型对GDP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四、结论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回归方法设定理论模型,并利用美国2001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8大行业增值指数的数据来预测GDP增值的变化趋势,得到如下有益发现:第一,行业收益增值曲线与美国GDP增值曲线轨迹相同,表明GDP与行业收益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该研究结论表明,不同行业利润增加是增加GDP收入的重要支撑。第二,GDP增值预测模型较GDP导数预测模型整体预测效果好,但不同行业对GDP的影响略有差异。本研究表明,消费品行业、金融业、服务业、科技行业和公共事业行业会显著影响GDP增值预测模型的效果,而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金融业、服务业、基本材料行业和公共事业行业则是显著影响GDP导数预测模型效果的主导因素。第三,通过最优回归方程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消费品行业、金融业、服务业和公共事业这4个行业的收益增值对GDP的增值有显著影响。并且,本研究表明,在2001年至2015年间的八个产业中,金融业最能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是消费品行业、服务业和公共设施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可利用上述四个行业所建的最优模型来科学预测GDP增值变化轨迹。

参考文献:

[1]周奎.RIMA模型在我国GDP预测中的应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蒋铁军,张怀强.基于相空间重构和进化KPCR的GDP预测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4(3)

[3]陈洁,曹克章,刘哲.基于时间序列的江苏人均 GDP 预测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统计理论 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是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不断发展之中产生的价值,属于宏观经济指标,能体现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利用该指标既能对物质生产发展及价值进行反映,还能对不同服务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同劳务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反应,最终呈现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及水平。

一、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

针对划分我国生产及非生产领域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衡量生产与非生产领域问题主要为了判断国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创造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及不断进步的剩余物力和财力是否充足?利用这些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发展完善,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于社会主义产生劳动范围的确定要严密进行,所选取的生产劳动活动必须为国民收入创造价值,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质量,避免数据失真的现象出现。如果非生产劳动重复计入总量数值中,所得的总量指标数值就不真实。通过货币表现出生产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产量和劳务量的价值也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这些产品产量和劳务量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承担者。如果对于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不真实,那么现有的建设资金就发挥不出其实际的价值,生产基础资料难以满足,随之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明显短缺,也就是说社会购买力已经不能适应物质产品产量及劳务量。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财政赤字;物价的无规律性上涨;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等。

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问题

(一)反应经济总量

我国对不同总量指标计算的范围长期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确定,无论是农工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还是国民收入,都是这样确定计算范围,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非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所以在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行重新统计时,我们添加了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全部总量,对总量指标的计算范围进行了补充。

(二)为反映和研究经济结构提供数据

在我国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之下,经济及产业的结构有了彻底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就不能单一的依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趋势及相关信息决定,而是要及时获取第三产业相关动态,还有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占比关系。要注意的是在全面统计不同产业总量指标的时候,对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总量数值都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力争达到研究结构的需求。

(三)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积累状况

累计的内容反映的是国民收入总量减去消费总量之后的部分,对累计内容的反应需要考察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传统模式下对累计的核算只计算固定资产新增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费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折旧费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及购置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在传统模式和实际工作中两种价值的叠加才是真实的累计状况,区别这两种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才是反应累计状况的确切指标。

(四)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核算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下市场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基本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还是多变的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都在越来越复杂。国家经济体制在不断改进完善,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国家并不直接控制,而是设置一定的经济杠杆调控市场来进行制约,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另外对资金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一些价值量指标,这种方式非常重视资金的流量和对存量的核算,更加说明了国民生产总量指标的统计及计算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内的作用重大。

(五)一定程度反映国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一种增加值,把它作为国家经济效益的体现需要把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重复计算的影响排除。我们对一个国家的评价并不能局限在考察其工农业总产值,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涉及的不同领域,对不同领域辐射面的广度和力度进行考核。

(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考察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任务,在不断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逐渐说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价值之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需要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社会总产值之间做好权衡,不同的指标都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其中,对社会生产总成果反应的核心指标应该设置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考察。另外对于计划的制定以及分析问题的依据应该依靠社会最终产品,而中间产品用来确定产品的规模和结构之外,还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区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相关因素 分析探究 预测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20大经济体中排名11左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不断地得到发展,到2014年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20大经济体中已经连续5年排名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千万美元。在此过程中,支出、收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国民生产总值概述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的概念,凡是本国国民,不论身在哪一个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价值总和。例如某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过国籍的公民在美国工作,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应该属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范畴。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已经被更名为国民总收入(GNI)。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优点和缺点分析

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指标,在计算的过程中只计算最终劳动产品的价值,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部分,同时将公民所创造出来的服务价值也进行计算,符合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科教文卫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成本的计算,不能反映出该时间段内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不能准确反映公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看不出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因素分析和预测

(一)支出结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性分析

支出,从宏观方面来讲,包括公民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国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三者是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不能单一的依赖某一种结构来发展经济。

从2000年起,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比较依赖出口,根据国家官方统计,从2001-2007年期间,我国的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0.2%,但其中出口的贡献比率就为63.9%,所以这几年期间,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依靠出口结构,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央行所占有的资金过多,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幅度的拉动内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出口结构的依赖程度,尽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品牌,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建设,同时注重创新,发掘国内市场。

我国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就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经济的增长速度顺利恢复到8%以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也不能够过度的依赖投资,过度的投资会打破原有的资源供给的正常秩序,同时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过度的投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所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促使消费、投资和出口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收入结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性分析

就目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收入结构来说,发展还不够平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关系以及调整好企业的利润收入和员工劳动收入的关系。

从1994年至今,我国的财政收入连续增长,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一直低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进而导致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失衡。在进行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带动居民收入的水平,适当的降低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居民的税率,合理提高个人税的征税起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居民的税务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调整企业所得利润与员工收入的关系,及时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同时,提高公民的劳动收入。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内部应该加强管理,做好企业内部的预算,控制企业的资金,保证企业利润与劳动收入的平衡。

(三)产业结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性分析

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所以,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正在向第三产业靠拢,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满足社会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不断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掌握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包括拥有该国国籍的所有公民,涵盖本国公民在他国创造的财富,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财富总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包括国民生产过程中的支出结构、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这些结构进行优化,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灰色预测法 GDP 发展

一、灰色预测法

1.灰色系统理论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的邓聚龙教授首次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是指对系统内的信息不完全了解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中指出,人对于系统的认识具有灰色性即人对于系统内的未知信息的不确定性。灰色系统包括:农业系统、气象系统、地震系统、经济系统等。灰色系统理论将完全了解内部信息的系统那称之为白色系统,将完全不了解内部信息的系统称之为黑色系统。而灰色系统就是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

灰色预测法是指通过对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者相异程度的分析,并通过对基本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来寻找系统的变化规律。生成的数据序列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可以用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来达到预测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势。

2.灰色预测模型[1]~[4]

灰色预测模型GM(1,1)即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灰色预测模型。

GM(1,1)模型

设一组序列:X(0)=[X(0)(1),X(0)(2),….,X(0)(n)]

对原始序列累加生成:X(1)=[X(1)(1),X(1)(2),….,X(1)(n)]

其中:X(1)(k)= X(0)(i) k=1,2,……,n

其中:X(k)=-1/2[X(1)(k-1)+X(1)(k)] k=1,2,……,n即构成了灰色模块,可建立灰色模型,GM(1,1)模型,解微分方程通过累减还原得到X(0)的预测模型为:

(0)(k+1)=(1-ea)(X(0)(1)-u/a) k=1,2,……,n

用累加生成法获得的残差序列为:ε(0)(t)= (1)(t)-X(0)(t)

其累计生成的预测模型为:ε(1)(t+1)=(ε(0)(1)-dt/at)e-aεt+uε/aε

其导数即为模型(1)的修正项,修正后的模型的残差序列为:

q(1)(t)= (0)(1)-X(0)(t)

其累加生成的模型为:q(1)(t+1)=(q(0)(1)-uq/aq)e-aqt+ uq/aq

修正后的模型为 (1)(t+1)的导数和q(1)(t+1)的到数值和为:

(1)(t+1)=(X(0)- u/a)e-at+u/a+(q(0)(1)- uq/aq)e-aqt+ uq/aq

3.模型检验

假如预测所得数列和原始的数列拟合精度高可直接用外推预测,假如预测所得数列和原始的数列拟合精度不高,就须残差修正后方可用于外推预测。拟合检验的指标有平均相对误差和后验差值比C及小误差概率P

求残差的方差与标准差

残差ε(0)(t)= (1)(t)-X(0)(t),t=1,2,…,n,记残差的方差与标准差为s22和s2。

求原始的数列方差与标准差,求后验差比值与小误差概率,后验差比值,如果满足|ε(0)-(t=1,2,…,n)的个数为r,则P=

当C≤0.35,P≥0.95时,预测模型精度为一级(好),当0.35≤C

二、模型应用

根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近十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见下表1:

表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近十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情况表

年号

year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242.81 276.61 312.88 374.5 440.44 527.22 664.29 754.77 891.37 1091.84

把国民生产总值数列{242.81,276.61,312.88,374.5,440.44,527.22,664.29,754.77,891.37,1091.84}做为原始数据,用DPS 9.5软件计算预测

a=-0.167772,b=208.276851

x(t+1)=1486.028232exp(0.167772t)-1241.428232 (1)

式就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民生产总值(累加后)预测公式,实际值、预测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见表2

表2 实际值和预测值对照表

年号

year 实际值

actual value 预测值

forcast value 绝对误差

absolute error 相对误差%

relative error

2003 276.61 284.7701 8.1601 0.7276

2004 312.88 296.4139 -16.467 -5.4052

2005 374.5 327.4530 -47.047 -13.4046

2006 440.44 493.5762 53.1362 11.378

2007 527.22 518.8136 -8.4064 -1.6072

2008 664.29 740.1510 75.861 10.803

2009 754.77 802.0072 47.2372 6.0685

2010 891.37 870.2001 -21.1699 -2.4035

2011 1091.84 1049.3801 -42.4599 -3.9659

经计算可以得知C=0.1505,p=1.0000,预测模型精度为很好。

未来到2020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值见表3

表3未来9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值

年号year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预测值

Foreast value 1228 1453 1718 2032 2403 2842 3362 3976 4702

综上所述,GM(1,1)模型实质上市采用线性化方法建立的一种指数预测模型。因此,当整个系统呈指数变化时,预测精度较高。

三、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42.8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91.84亿元,9年时间增长了4.5倍,我们都知道要想让国民经济快速、健康、长期的发展,就要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研究,找出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数据,通过数据的研究对经济发展做出科学预测,用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和事物,灰色预测是经济预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预测模型所需要的原始数据不多并且容易采集,灰色预测方法[1]~[4]简便并有较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柴涛,刘玉存,于国欣.交通事故的灰色预测和关联分析[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8;39

[2]王道林.奥运金牌数预测的灰色模型[J].山东体育科技,2005;2

[3]李志强,张丽,陈茂周.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预测的灰色模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

[4]刘思峰,党耀国,张岐山.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投资 国民生产总值 线性回归 模型检验 结果分析

一、案例数据

二、建立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描述,由Y和X1、X2、X3的散点图可知基本为线性关系,因此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三、估计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做OLS估计,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四、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于X1系数为负,不符合经济规律。而且R2 很大,可是每个t检验的统计值都很小,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用Frish法进行修正。

(1)对Y分别关于X1、X2和X3作最小二成回归,可得如下结果。Y对于X1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分别为0.904和0.899;Y对于X2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分别为0.93和0.927;Y对于X3的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分别为0.911和0.906。因而由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可知,X2更新改造投资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其次才是其它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

(2)选定第二个回归方程为基本回归方程。分别加入X1和X3。

首先加入X3,在加入X3之后,观察输出结果可知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变化不大,可是解释变量t统计量的值却变小了,所以模型之中没有必要保留X3。加入X1之后,由输出结果也可以得出,加入X1之后,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变化不大,可是解释变量t统计量的值却变小了,所以模型之中也没有必要保留X1。仅仅需要保留X2。

经过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和消除多重共线性之后,我们可以在模型中去掉X1和X3。因而可以建立Y和X2之间的关系。Y和X2之间的关系如下:

Y=1448.03+13.75X2

(4.00) (15.52)

R2 =0.95 DW=0.54

五、异方差检验

对Y关于X2建立的线性模型做White检验,通过输出结果可知:Obs*R-squared的统计值为2.978,比临界值要小。可以通过White检验。因此模型之中不存在异方差。

六、自相关检验

由回归方程可知,方程DW统计量为0.54,则模型存在自相关。需要消除自相关。参差相关图和偏相关图如下。

相关图十一个衰减的过程。偏相关图在k=1有峰值,在k=2处可能也是峰值。因而可以建立Y关于X2 AR(1) AR(2)的回归方程。但是通过由输出结果可知,AR(2)并没有显著性。则应该把AR(2)在模型中删除。可得到新的输出结果如下:

DW值为1.27,可以通过DW检验,则模型中的自相关消除。

七、结果分析

由最后的输出结果可知,R-squared=0.992Adjusted R-squared=0.991。因此,样本回归方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高,较好的拟合了样本观测值。X2的t统计量4.67和AR(1)的t统计量14.21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F-statistic= 991.6也使模型必然可以通过F检验。

八、经济意义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7篇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资源收入;资源财富;国民收入分配;财富分配

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03-03

绪言

收入不公已成国人最关注的问题。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揭示:“从1988―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乡整体基尼系数达到0.465……收入差距扩大累积的结果是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目前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可能在1%上下,80%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1] 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14左右。如,湖北1982年为0.1332 [2] 。三十年间已从平均主义走向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相伴的是社会财富向政府、垄断行业和企业的少数人不断集中。中国2007年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的份额比大约是一半对一半,这还未包括诸如出让土地类的资源财富在内。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能占国民收入的七成左右。

一、国民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学范畴内的财富分配,一般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按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就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构成,其实物形式是从一年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中扣除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新增加部分和一年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其价值形式是由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消耗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它等于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同期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价值,即v+m。”[3]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非物质生产部门成员中进行的。而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国民收入就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或报酬。近似于最终产品的总卖价。而“初次分配是指不同财富源泉的所有者之间所进行的分配……全部产品在不同生产源泉的所有者之间进行了分配之后,每个所有者可能把他们的一部分财富分给另一类从事有助于他们的利益或娱乐的人,但这部分人与国家的财富增长无关……他们必须通过二次分配,从别人储存品中取得他们的财富。”[4] 两种意义的国民收入就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产品”和“全部产品”。但“社会总产品”和“全部产品”相同吗?它就是该年度可供分配的全部国民财富吗?在西方,国民收入的内容包括所有要素的收入,甚至包括了服务性劳动的收入,从而国民收入的分配实质就是全部国民财富的分配。而在中国,即便是已经改进的国民收入指标也未包括全部的国民财富。

二、财富分配的漏项

长期以来,世界上存在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社会总产值是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总和。社会总产值中扣除了全部生产资料价值消耗就是国民收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采用这一核算体系。另一种核算体系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它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国内生产总值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5]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5] 与中国的国民收入相比,它将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纳入了价值即总产品的范围。中国自1985年起正式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6] 在实际核算中,主要采用收入法和支出法。限于资料等条件,目前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民收入等指标。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所说的国民收入,一般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事实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非常接近,在不需要区别其细微差别时,几乎可以混用。本文所论并不涉及这一差别,所以文中所说国民收入,既可以是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是国民收入。但两种经济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必须加以分析和区别。

“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5]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5]

我们知道,在私有制经济体系中,生产要素都归私人拥有。不管是土地还是矿产等自然资源,当其作为生产要素出售给厂商时个人获得收入。这种收入如上所述构成国民收入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在中国,这类自然资源由政府控制,当它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时,一方面,它作为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后表现为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必然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要素拥有者,获得的收入却并不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并且这种收入也往往不直接构成对最终产品尤其是对消费品的需求,所以在支出法中不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事实上,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是:“借鉴现行的统计体系和资料来源,采用收入法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最后加总部门的增加值求得国内生产总值。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构成项目包括劳动者收入、福利基金、利润、税金、利息、固定资产折旧等。”[5] 即政府的自然资源类收入确未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差别。这表明,前述按收入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会相等。其差额就是进入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我们有必要证明自然物具有价值,但这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只需要知道,企业必须要花费一定的货币才能购入自然物品成为生产要素,这就足以证明自然物品具有价值)。

实际上,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对用最终产品价值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说法,也存在着对价值认识的逻辑矛盾。它规定:“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5]

事实上,“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并不“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加值总小于最终产品的价值。因为任何一件产品,无论经过多少生产阶段,它都有事实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最初始的原料即劳动对象的价值不容忽视。这个最初始原料的价值,当然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值,但它必定构成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三、资源财富对经济的影响

资源类收入流入政府财政,与私有经济相比就是居民收入减少,政府收入增加。我们借助凯恩斯三部门均衡模型来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三部门经济构成如下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5]:

模型中假定经济系统只有厂商(企业)、居民户(消费者)和政府。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将产品出售给居民户和政府,居民户为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并购买产品进行消费,政府一方面向企业和居民户征收税收形成政府收入,一方面购买商品和劳务形成政府支出。

这时,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可表示为:

Y=C+I+G (1)

Y:国内生产总值;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支出。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将是:

Y=C+S+T (2)

S:储蓄;T:政府净收入(政府税收扣除政府转移支付)。

资源类收入流入政府财政就意味着这部分要素收入流出模型所对应的经济体系。由于这部分收入原本属于居民户且可以成为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所以实质就是居民消费和储蓄减少。这样,该经济体系用支出法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必然减少。也就是系统的均衡产出将减少,即三部门均衡模型将在另一较低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达到新的均衡。

当然,这是政府的资源收入既不进行投资也不进行购买时的情况。实际上,该项收入不可能长期流出经济体系而无可作为。一般地,政府总是将该收入用于投资或购买,就是使模型中的政府购买G和投资I增加。由于G和I都将出现乘数效应,最后模型将达到新的均衡,经济体系获得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实际的产出不会达到理论上两个乘数效应共同作用的产出那么大。

实践中,政府拥有资源收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就是加大投资。这两年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动用4万多亿投资,就是实例。然而,由于“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的消费,而且还会引起本期消费的减少。”[7] 所以,一味地增加投资而不增加消费并不能使经济长期地繁荣。从资源及其收入本应归全民所有的角度而言,这种投资实质上是在相当程度上牺牲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换来的。事实上,只要资源收入由政府掌握,即便在一般经济状况下,加大投资也是政府最可能采取的行动。人格化的政府会因追求政绩而尽可能加大投资。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投资饥渴症正是久治不愈的顽症。其伴生的现象则是居民消费的相对不断弱化。由于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居民偏爱储蓄,所以消费率相对偏低。在居民收入相对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将进一步弱化。要真正实现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市场繁荣,就应该同时关注投资和消费。从资源财富的使用来说,政府可以采用增加对居民的转移支付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按凯恩斯模型的分析,转移支付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而消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会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增加。虽然该乘数不及政府投资乘数与政府购买乘数大,但这对消费市场的兴旺和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前者主要是使投资品生产出现繁荣,而后者则使消费品生产出现繁荣。近年国家财政不断增长,居民收入和消费相对不断下降,原因就在于此。此外,从分配的角度来看,政府加大投资还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拉大了收入的差别,使贫富差异扩大。

政府的生产性投资不是变成新的国有企业就是扶持原有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有资源和市场垄断性,由于垄断,价格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通话费用,大客户优惠等;如,中石化、中石油的成品油价格既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又总不能随国际油品市场的价格随时进行调节等。它们甚至可以主导市场定价并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走向,从而独占财富。在西方,对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歧视尚有立法加以限制,而在中国,近年不仅不是限制,反而是扶持和鼓励。如,为了国企的“做大做强”,中石化将原民营加油站尽数买断;山西将民营采煤企业整合进国有企业等。这样的结果,实质就是把一部分应当归社会共享的成果变成部门利益。这类企业在扩大生产时又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通过生产创造并占有更多的财富。总而言之,政府的生产性投资客观上将加剧原有的国民收入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国家对企业投入越大,新建企业越多,分配不公的程度就越大。

结语

如前所述,一般意义的分配是指对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它不包括对资源财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它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3] 资源财富分配实质上也一样,也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私有经济体系中,资源财富不可能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决定了资源财富归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社会主义的财富分配,应该包含资源财富在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分配。

如前所述,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范畴内,分配不公的现象日趋严重。从具体现象看,在不同行业或部门,同为从事简单劳动或同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其收入相差数倍到数十倍以上。在企业内部,普通员工与高层管理者的收入也可以相差十倍、甚至百倍以上。近年,要求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不可阻挡。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当资源收入成为政府财富并转化为国家资本时,同样会出现对财富的强力吸纳,导致国强民不富。它可以使马太效应达到极致,就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所以,政府首先应正本清源,弱化政府对资源的强权支配,加大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力度。让房地产及其类似的行业和部门步入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轨道。其次,制定相关政策改变分配格局。在财政方面,可以对部分资源性收入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和间接的扶持如提高医疗保险等,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对不公平收入进行直接制衡。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群体采取免税和低税负,对高收入群体课以重税(如已经减免的农业税就是对农业户的保护)。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和收入递增征收百分比;开征物业税,对多套多面积、高档高规格的物业课以重税――这同时也是抑制房地产畸形发展的措施――使社会各阶层的实际收入缩小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变投资拉动为消费与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实现市场兴旺,经济繁荣,国富民强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半月谈[J].半月谈杂志社,2009,(22).

[2]杨小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J].武汉大学学报,1982,(6).

[3]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494.

[4]乔治・拉姆塞.论财富的分配[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