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精选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2-02

在我国,《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方法论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统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解决实践问题提供重要途径。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对统计思想深入理解,对基本的统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并懂得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是目前经济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西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过程中始终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应用型人才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有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统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平台必修课而开设的。鉴于笔者多年从事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

1.授课课时不够。一直以来,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中,统计学课程的课时并不多,大多为54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调查与整理、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等,同时还增加了统计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决策等。统计推断内容的增加丰富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在有限的课时容纳这些内容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课时不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更谈不上经济管理实践中去应用。

2.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不衔接。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微积分、概率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等。由于在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这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主要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分别承担,使得各课程教学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各门课程老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在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其中的统计推断与概率论中课程存在着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时的大量浪费;而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内容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合理。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是单一的以传统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课堂上师生缺少一定的互动环节,以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某种程度上对许多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在讲授过程中各章内容增加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但由于课时有限,案例分析大多只能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堂信息,但相关软件(EVIEWS,SPSS,STATA等)并没有跟进,使得学生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的提升。

4.实践环节缺失。统计教学除了课堂讲授外,统计实践教学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统计实践教学一般通过实验课和实践课来实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统计学相关软件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情况是,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时教学时间较短,每周仅为三课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教师往往由于受限于课时少等原因,把统计学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而对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同时,学生在课后主动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是比较少见,致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

二、改革探索的举措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统计教学组的教师通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推进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措施,重点解决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2篇

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问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

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

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等式 知识经济 民本经济 变革

会计等式反映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借贷记账法和财务会计的核心原理,因此研究会计等式的变革对于推动记账方法的改进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围绕会计等式这一主题,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构建适合当代经济条件和我国国情的会计等式给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引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复试簿记的基本等式(以下简称基本等式),而在基本等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一些扩展等式,如“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等(以下分别简称扩展等式①②③)。会计基本等式伴随着复试簿记的产生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会计基本等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法律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构成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并进而影响会计”(罗飞、唐国平,2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新的经济交易形式对会计等式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由于对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界定存在不同观点,关于扩展等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的会计等式(体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对企业进行的是直接计划管理,企业的资金由国家投入,企业产生的利润或亏损则上交国家或由国家弥补,因此在当时以“资金占用=资金来源”作为会计平衡的基本等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进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等式固有的缺陷就逐渐的突显出来,如无法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关系”、资产计量属性局限于历史成本、不符合国际惯例以及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批露等等。因此1993年会计改革后,会计基本等式和扩展等式取代了“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会计平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但是,上述会计基本等式和会计扩展等式①②③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这个变革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有的关于会计等式变革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会计等式这一基本的财务会计问题。

二、会计等式变革研究简述

综合1993年会计改革以来对于会计等式变革的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扩展等式的科学性上,有许多学者对基本等式的变革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等式否定论

会计扩展等式主要三个,即①“收入—费用=利润”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③“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持否定论观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扩展等式的缺陷,主要代表有罗飞、唐国平(2000)、黄惠忠(2004)以及肖小凤、沈辉(2005)等。

罗飞、唐国平(2000)认为扩展等式中收入、费用的界定不科学,应该采用广义的收入、费用概念而非狭义的概念,同时认为利润是广义的收入、费用要素配比的结果,因此没有必要单独保留利润会计要素,这样做可以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其主要思想就是否定扩展等式①②,在重新界定收入、费用概念的基础上保留扩展等式③。黄惠忠(2004)认为扩展等式①“收入—费用=利润”混淆了收入、费用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界定,收入和费用均采用了狭义的概念,而将利润界定为一定期间的全部经营成果,因此“收入—费用”只能等于营业利润,而非利润总额,因此扩展等式①显然不成立。黄惠忠(2004)还认为既然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恒等式,那么在等式两边加上收入、费用或者在等式右边加上利润则会破坏等式的平衡关系,除非“收入=费用”或者“利润=0”,显然扩展等式②③不成立。其主要思想认为扩展等式①②③均不成立,应该在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上改进现有扩展等式。肖小凤、沈辉(2005)认为,按照业理论(property theory)的基本思想,收入、费用本身就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同时由于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任何时点均成立,因此扩展等式①②③不具有普遍意义。另外,他们认为以企业实体理论(equity theory)为基础的扩展等式③也与现行会计实务不相吻合。因此,他们对于扩展等式①②③予以完全否定。

2、会计基本等式拓展论

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企业主体理论(equity theory)为基础,反映了市场经济中明确产权关系的要求。“会计基本等式是实体理论和法人财产权的直接写照”(朱学义,1999),该会计等式以其科学性而流传于世。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持会计基本等式拓展论的学者认为会计基本等式应该反映这一变化对会计变革的要求。

刘国武、陈少华(2004)认为企业同时创造了知识资本和知识资源价值,它是知识企业内部知识资本产权与法人产权主体进行交易的结果。从会计理论的角度讲,知识资本所有权人要分享知识资源价值的增长量,即“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基本等式就应该拓展为“财务资产+知识资产=财务债权人权益+知识资产所有者权益+财务所有者权益”。杨政、董必荣、施平(2007)认为应建立与智力资产产权特征相适应的利益相关者会计模式,会计基本等式应拓展为“资产=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等”。持拓展论观点的学者主要主张将智力(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纳入会计等式,从而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计量的要求。

3、“民本经济”条件下会计等式变革

“民本经济”的概念最早由湖北的严炳洲在1996年出版的《民本经济论》中提出。在此基础上,高尚全将“民本经济”定义为“以民为本,民存、民营、民享的经济,与以官为本的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朱学义(2007)则进一步扩充了“民本经济”的内涵,提出“民本经济”应该是“源本、资本、富本”的经济模式,认为“民本经济”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民本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朱学义提出了会计基本等式变革的内容即“资产=负债+民众资本”,同时对民众资本进行了进一步分类。

表1 民众权益内容明细表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综合归类1 综合归类2

民众

资本 国有资本 公有资本 物本

股东资本或股本

法人资本 转移资本

个人资本 民有资本

外商资本

智力资本 智本

该会计等式变革的思想侧重于体现“民本经济”的要求,在会计等式中突出了“民众权益”这一重要概念。

4、行为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等式变革

美籍日本会计学家精品井尻雄士在对复式簿记探索的基础上,创造了三式簿记这一具有革命意义的记账方法。“资产—行为—权益”三维簿记模式,指的是在原有的“资产—权益”二维簿记模式基础上引入第三维向量—“行为”,从而形成了全面反映价值运动信息的行为会计理论基础。行为会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变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徐国君(2001)认为与复式簿记“资产=权益”不同,三式簿记加入了行为这一要素。因此,在行为会计模式下,行为成为与资产、权益并列的第三维要素,并与第一维资产、第二维权益保持金额上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行为会计模式下构建“资产=行为=权益”这一立体等式,可以全面反映企业价值运动。行为会计作为一种对传统会计模式变革的有益探索,可以为未来的会计系统发展带来一些启发。三、会计等式变革研究评析

朱学义(2007)认为进行我国会计等式变革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变革不是对原有会计等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2)变革要密切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3)变革要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本文将以以上三个原则为出发点,对上述会计基本等式和扩展等式变革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评析,进一步探讨会计等式变革的方向。

会计扩展等式否定论主要从会计要素概念界定不清晰、扩展等式与基本等式相矛盾的角度,否定扩展等式的科学性,并建议取消令人费解和迷惑的扩展等式。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但笔者认为完全否定扩展等式存在的必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颇。否定论忽略了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全面理解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律和把握会计信息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吸收扩展等式科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重新界定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深入剖析动态会计要素和静态会计要素的关系等,也就是遵循前述“扬弃”的原则。

会计基本等式拓展论和“民本经济”条件下会计等式变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的会计基本等式,对资传统的资产和权益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基本等式拓展论将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所有权纳入了会计基本等式,“民本经济”的会计等式将民众权益进一步区分为公有资本、转移资本和民有资本。这两种变革思想均是对会计基本等式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特征,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均没有脱离“资产=权益”这一传统会计等式的思想。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变革思想对于构建当代经济条件的会计等式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行为会计在思想上突破二维簿记模式,建立了“资产=行为=权益” 的三维簿记模式。这一全新的会计等式从立体角度反映了企业价值的变动信息,颠覆了传统的复式簿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发展的方向。但由于行为会计的理论还不够成熟,一些问题如经济行为的确认标准、经济行为的分类、经济行为的价值标准等都难以解决,因此行为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等式在现阶段还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推广。

三、当代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等式变革的构想

综合上述会计等式变革的主要思想,笔者认为由于行为会计模式短时期内还难以成为主

流的会计模式,因此本文构建的会计等式仍建立在传统的复式簿记模式之上。由于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特征对会计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笔者所构建的会计等式体系充分考虑了知识经济和“民本经济”对会计变革的要求,以及现代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技术的要求,笔者认为新的会计等式体系应涵盖以下内容。

静态会计等式:

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债权人权益+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a1

该会计等式应该成为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基础等式,其中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民众资本所有者权益(主要是指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和实体资本所有者权益(除民众资本所有者权益以外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等),在会计核算中可以作为二级科目设置。该会计等式完整体现了知识经济和民本经济条件下资本来源的多样性,对提供更完善和有价值的信息具有积极作用。

动态会计等式:

(净)利润=收入—费用………………………………………………….a2

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债权人权益+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期间损益 ………………..a3

等式a2中对收入的界定采用狭义概念,即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等式a2对于费用的界定采用广义的概念,即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价值牺牲。笔者认为,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损失应该属于费用的一部分,而利得作为损失的抵减项目也应该纳入广义费用得范畴,如财务费用就是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支出、利息支出等相抵减后的净额、汇兑损益是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相抵减后得净额等等。因此,可以认为广义的费用等于狭义的费用加上利得和损益相抵减后的净额,即“广义的费用=狭义的费用+利得—损失”。上述对于收入、费用概念的界定可以保证等式a2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该等式反映了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构成利润表的基础平衡等式。等式a3反映了动态会计要素对静态会计要素的影响,企业通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必然会同时影响企业的资产和业益,等式右边的净利润本质上就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和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即“利润=财务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期间利润+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期间利润”。所以,如果将利润分别归入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和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那么等式a3就和等式a1相一致,动态等式转归为静态等式。显然,所有的会计要素都会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全面看待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笔者认为上述会计等式a1、a2和a3构成一个完整的复式簿记会计等式体系,符合会计等式变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飞,唐国平•财务会计要素及其体系新论•会计研究,2000;7:33-36

2 朱学义•论会计实体理论与法人财产权•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9;4:44-47

3 朱学义•论基于民本经济下的会计改革•当代财经,2007;3:102-107

4 徐国君,熊杰•论簿记法的创新•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40-45

5 肖小凤,沈辉•会计等式理论争鸣回顾及结论•财会月刊,2005;12:58-59

6 刘国武,陈少华•会计等式的演变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7:61-64

7 杨政,董必荣,施平•智力资本信息批露困境评析•会计研究,2007;1:15-22

8 黄惠忠•对三个流行等式的异议•财会月刊,2004;b 6:80

9 刘璇,江群,江南•对会计等式的再认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2:37-4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贡献;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地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和宣传,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三,细化核算分类、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问题。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等式知识经济民本经济变革

会计等式反映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借贷记账法和财务会计的核心原理,因此研究会计等式的变革对于推动记账方法的改进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围绕会计等式这一主题,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构建适合当代经济条件和我国国情的会计等式给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引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复试簿记的基本等式(以下简称基本等式),而在基本等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一些扩展等式,如“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等(以下分别简称扩展等式①②③)。会计基本等式伴随着复试簿记的产生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会计基本等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法律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构成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并进而影响会计”(罗飞、唐国平,2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新的经济交易形式对会计等式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由于对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界定存在不同观点,关于扩展等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的会计等式(体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对企业进行的是直接计划管理,企业的资金由国家投入,企业产生的利润或亏损则上交国家或由国家弥补,因此在当时以“资金占用=资金来源”作为会计平衡的基本等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进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等式固有的缺陷就逐渐的突显出来,如无法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关系”、资产计量属性局限于历史成本、不符合国际惯例以及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批露等等。因此1993年会计改革后,会计基本等式和扩展等式取代了“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会计平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但是,上述会计基本等式和会计扩展等式①②③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这个变革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有的关于会计等式变革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会计等式这一基本的财务会计问题。

二、会计等式变革研究简述

综合1993年会计改革以来对于会计等式变革的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扩展等式的科学性上,有许多学者对基本等式的变革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等式否定论

会计扩展等式主要三个,即①“收入—费用=利润”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③“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持否定论观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扩展等式的缺陷,主要代表有罗飞、唐国平(2000)、黄惠忠(2004)以及肖小凤、沈辉(2005)等。

罗飞、唐国平(2000)认为扩展等式中收入、费用的界定不科学,应该采用广义的收入、费用概念而非狭义的概念,同时认为利润是广义的收入、费用要素配比的结果,因此没有必要单独保留利润会计要素,这样做可以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其主要思想就是否定扩展等式①②,在重新界定收入、费用概念的基础上保留扩展等式③。黄惠忠(2004)认为扩展等式①“收入—费用=利润”混淆了收入、费用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界定,收入和费用均采用了狭义的概念,而将利润界定为一定期间的全部经营成果,因此“收入—费用”只能等于营业利润,而非利润总额,因此扩展等式①显然不成立。黄惠忠(2004)还认为既然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恒等式,那么在等式两边加上收入、费用或者在等式右边加上利润则会破坏等式的平衡关系,除非“收入=费用”或者“利润=0”,显然扩展等式②③不成立。其主要思想认为扩展等式①②③均不成立,应该在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上改进现有扩展等式。肖小凤、沈辉(2005)认为,按照业理论(PropertyTheory)的基本思想,收入、费用本身就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同时由于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任何时点均成立,因此扩展等式①②③不具有普遍意义。另外,他们认为以企业实体理论(EquityTheory)为基础的扩展等式③也与现行会计实务不相吻合。因此,他们对于扩展等式①②③予以完全否定。

2、会计基本等式拓展论

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企业主体理论(EquityTheory)为基础,反映了市场经济中明确产权关系的要求。“会计基本等式是实体理论和法人财产权的直接写照”(朱学义,1999),该会计等式以其科学性而流传于世。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持会计基本等式拓展论的学者认为会计基本等式应该反映这一变化对会计变革的要求。

刘国武、陈少华(2004)认为企业同时创造了知识资本和知识资源价值,它是知识企业内部知识资本产权与法人产权主体进行交易的结果。从会计理论的角度讲,知识资本所有权人要分享知识资源价值的增长量,即“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基本等式就应该拓展为“财务资产+知识资产=财务债权人权益+知识资产所有者权益+财务所有者权益”。杨政、董必荣、施平(2007)认为应建立与智力资产产权特征相适应的利益相关者会计模式,会计基本等式应拓展为“资产=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等”。持拓展论观点的学者主要主张将智力(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纳入会计等式,从而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计量的要求。

3、“民本经济”条件下会计等式变革

“民本经济”的概念最早由湖北的严炳洲在1996年出版的《民本经济论》中提出。在此基础上,高尚全将“民本经济”定义为“以民为本,民存、民营、民享的经济,与以官为本的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朱学义(2007)则进一步扩充了“民本经济”的内涵,提出“民本经济”应该是“源本、资本、富本”的经济模式,认为“民本经济”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民本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朱学义提出了会计基本等式变革的内容即“资产=负债+民众资本”,同时对民众资本进行了进一步分类。

表1民众权益内容明细表

一级科目二级科目综合归类1综合归类2

民众

资本国有资本公有资本物本

股东资本或股本

法人资本转移资本

个人资本民有资本

外商资本

智力资本智本

该会计等式变革的思想侧重于体现“民本经济”的要求,在会计等式中突出了“民众权益”这一重要概念。

4、行为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等式变革

美籍日本会计学家精品井尻雄士在对复式簿记探索的基础上,创造了三式簿记这一具有革命意义的记账方法。“资产—行为—权益”三维簿记模式,指的是在原有的“资产—权益”二维簿记模式基础上引入第三维向量—“行为”,从而形成了全面反映价值运动信息的行为会计理论基础。行为会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变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徐国君(2001)认为与复式簿记“资产=权益”不同,三式簿记加入了行为这一要素。因此,在行为会计模式下,行为成为与资产、权益并列的第三维要素,并与第一维资产、第二维权益保持金额上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行为会计模式下构建“资产=行为=权益”这一立体等式,可以全面反映企业价值运动。行为会计作为一种对传统会计模式变革的有益探索,可以为未来的会计系统发展带来一些启发。三、会计等式变革研究评析

朱学义(2007)认为进行我国会计等式变革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变革不是对原有会计等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2)变革要密切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3)变革要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本文将以以上三个原则为出发点,对上述会计基本等式和扩展等式变革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评析,进一步探讨会计等式变革的方向。

会计扩展等式否定论主要从会计要素概念界定不清晰、扩展等式与基本等式相矛盾的角度,否定扩展等式的科学性,并建议取消令人费解和迷惑的扩展等式。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但笔者认为完全否定扩展等式存在的必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颇。否定论忽略了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全面理解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律和把握会计信息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吸收扩展等式科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重新界定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深入剖析动态会计要素和静态会计要素的关系等,也就是遵循前述“扬弃”的原则。

会计基本等式拓展论和“民本经济”条件下会计等式变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的会计基本等式,对资传统的资产和权益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基本等式拓展论将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所有权纳入了会计基本等式,“民本经济”的会计等式将民众权益进一步区分为公有资本、转移资本和民有资本。这两种变革思想均是对会计基本等式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特征,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均没有脱离“资产=权益”这一传统会计等式的思想。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变革思想对于构建当代经济条件的会计等式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行为会计在思想上突破二维簿记模式,建立了“资产=行为=权益”的三维簿记模式。这一全新的会计等式从立体角度反映了企业价值的变动信息,颠覆了传统的复式簿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发展的方向。但由于行为会计的理论还不够成熟,一些问题如经济行为的确认标准、经济行为的分类、经济行为的价值标准等都难以解决,因此行为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等式在现阶段还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推广。

三、当代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等式变革的构想

综合上述会计等式变革的主要思想,笔者认为由于行为会计模式短时期内还难以成为主

流的会计模式,因此本文构建的会计等式仍建立在传统的复式簿记模式之上。由于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特征对会计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笔者所构建的会计等式体系充分考虑了知识经济和“民本经济”对会计变革的要求,以及现代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技术的要求,笔者认为新的会计等式体系应涵盖以下内容。

静态会计等式:

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债权人权益+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A1

该会计等式应该成为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基础等式,其中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民众资本所有者权益(主要是指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和实体资本所有者权益(除民众资本所有者权益以外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等),在会计核算中可以作为二级科目设置。该会计等式完整体现了知识经济和民本经济条件下资本来源的多样性,对提供更完善和有价值的信息具有积极作用。

动态会计等式:

(净)利润=收入—费用………………………………………………….A2

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债权人权益+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期间损益………………..A3

等式A2中对收入的界定采用狭义概念,即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等式A2对于费用的界定采用广义的概念,即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价值牺牲。笔者认为,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损失应该属于费用的一部分,而利得作为损失的抵减项目也应该纳入广义费用得范畴,如财务费用就是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支出、利息支出等相抵减后的净额、汇兑损益是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相抵减后得净额等等。因此,可以认为广义的费用等于狭义的费用加上利得和损益相抵减后的净额,即“广义的费用=狭义的费用+利得—损失”。上述对于收入、费用概念的界定可以保证等式A2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该等式反映了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构成利润表的基础平衡等式。等式A3反映了动态会计要素对静态会计要素的影响,企业通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必然会同时影响企业的资产和业益,等式右边的净利润本质上就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和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即“利润=财务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期间利润+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期间利润”。所以,如果将利润分别归入财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和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那么等式A3就和等式A1相一致,动态等式转归为静态等式。显然,所有的会计要素都会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全面看待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笔者认为上述会计等式A1、A2和A3构成一个完整的复式簿记会计等式体系,符合会计等式变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罗飞,唐国平•财务会计要素及其体系新论•会计研究,2000;7:33-36

2朱学义•论会计实体理论与法人财产权•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9;4:44-47

3朱学义•论基于民本经济下的会计改革•当代财经,2007;3:102-107

4徐国君,熊杰•论簿记法的创新•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40-45

5肖小凤,沈辉•会计等式理论争鸣回顾及结论•财会月刊,2005;12:58-59

6刘国武,陈少华•会计等式的演变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7:61-64

7杨政,董必荣,施平•智力资本信息批露困境评析•会计研究,2007;1:15-22

8黄惠忠•对三个流行等式的异议•财会月刊,2004;B6:80

9刘璇,江群,江南•对会计等式的再认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2:37-4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6篇

[摘要] 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国外测算方法繁多,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外测算方法不能直接用于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的测算。为此,本文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其概念和类别,提出了未观测经济估算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其为找到适合中国的测算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未观测经济 测算 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法制法规不健全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未观测经济出现急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的类别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对它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其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在我国,很多学者称将其称为不可观测经济。《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1.地下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指出,为了逃避各种税收,避免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隐蔽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生产又分为地下生产总额、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地下生总额简称地下生产,指所有的地下生产,不论其是否已包括在GDP中;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指未被记录在基础数据中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指未包括在官方公布的GDP中的地下生产。

2.非法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销售、分配或持有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者由未经许可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由于各个国家法律不同,因此,非法生产的种类也不完全一样。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非正规部门生产:通常情况下,非正规部门由主要目标为某些人创造就业岗位、取得收入而生产货物和服务的单位组成。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生产范围、形成国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单位的组织水平低下,基本没有分工,规模较小,劳动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

4.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为自身最终使用的住户生产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5.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统计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统计时企业覆盖的不够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进行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测算方法

1.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一般可分为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模式、尝试模拟出被未观测经济活动所吸收的货币量,再估计出货币流通速度,两者相乘可以大致估测其规模,为估测未观测经济规模提供了新的思路。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是通过直接的访问调查,取得某部门或某地区未观测经济活动的相关数据。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可采用调查分析法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的规模。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居民自改革开放之初便以开展住户调查并持续至今,多数地区所具备的相关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统计资料在年份上既无缺漏亦无弄虚作假的行为,只要工作量允许,可采用“居民家计调查法”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规模。

3.收支差异法:未观测经济中取得的收入可通过消费和储蓄等形式表现出来。立足于收支平衡,通过对收入和支出差异的分析,可估算出地下收入的规模。赫金斯曾经指出:“国民收入的收入角度测估值通常比支出测估值要小,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如下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在官方统计中却都显示了出来。”现实统计中,从理论上来讲,国民收入的收入法和支出法的估测值应该相等,实际不等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的存在。收支差异法测度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主要优点是,数据容易从官方统计中获取,且方法简便易行,我国很多学者尝试了使用该法对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度,例如王巧英等用收入支出差异法对我国的1999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成功进行了估测。

4.货运量估算模型:以全社会货运量和GDP为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估测GDP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其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GDP的理论值,与官方GDP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5.税收测算法:该法基于抽样调查,对调查单位采用强硬的手段,使其严格服从调查者的要求。将被调查者上报的真实收入于此前自行申报的收入进行对比,从两者差值中测算出逃税漏税总金,从而估算未观测经济规模。

参考文献:

[1] 蒋 萍. 未观测经济: 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 统计研究, 2009, 26(3): 70-75.

[2] 李金华. 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8):108-122.

[3] 李朝洪, 程黎黎. 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决策, 2008, (5): 33-35.

[4] 刘丹丹. 未观测经济与相关概念辨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4): 23-27.

[5] 李朝洪, 程黎黎. 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3): 32-3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FDI;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8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5)09012107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保持着较为明显的升值趋势,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外商直接投资(FDI)放缓,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强使其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一般认为,开放经济中的汇率作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规模的关键因素,而FDI则是汇率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传导途经之一[1]。据此,研究人民币汇率、FDI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在不同状态下变量相互间的影响和特征,对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FDI流入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汇率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Krugman和Taylor[2]为代表,提出货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即贬值促进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货币升值具有扩张效应,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Kamin和Rogers[3]、Couharde和Sallenave[4]等研究得出货币贬值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以上两种观点在经验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至于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还是扩张性的,李未无[5]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赵永亮等[6]分析了汇率通过贸易、投资和资产负债表等不同渠道影响产出,其变动对产出的影响程度大小和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取决于实际扩张效应和紧缩效应的作用对比。但从国内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多学者如魏巍贤[7]、施建淮[8]等均支持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观点,部分学者如李冬梅等[9]认为人民币汇率对中国GDP虽然有影响,但统计上不显著。

对汇率与FDI关系的研究从理论上看,汇率主要通过相对生产成本机制和财富效应机制影响FDI。在实证研究方面,汇率水平变动和FDI关系尚无确切结论,多数学者如Klein和Rosengren[10]等的研究结论表明,东道国汇率贬值将促进FDI的流入,而另一些学者如Schmidt和Broll[11]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东道国货币贬值将抑制FDI的流入。从中国国内研究来看,学界普遍认为人民币贬值促进FDI的流入,但也有学者如胡邦勇[12]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对吸引FDI的作用长期内不明显,潘锡泉和郭福春[13]则认为人民币升值对FDI的流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于FDI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早期研究以Chenery的“双缺口模型”为代表性理论,该模型认为东道国通过引进FDI既能因资本积累效应而弥补储蓄缺口,同时又能够应付由于外贸逆差而导致的外汇短缺。现有研究大多数赞同FDI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如Hermes和Lensink[14]、Chakraborty和Nunnenkamp[15]均支持这种结论。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Alfaro等[16]采用1975―1995年的多国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费宇和王江[17]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FDI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FDI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是否显著取决于该地区多种经济条件。

现有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绝大多数研究仅在分析人民币汇率、FDI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两两关系上,鲜有学者将三者结合起来考虑,且采用线性模型分析的居多,在两两关系讨论时也未得出一致结论。本文认为之所以存在差异性结论,是由于FDI或经济增长变动的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是较为复杂的,汇率因素影响只是其中的一种,此外所采用建模方法和数据的不同,得到的具体结论也不尽相同。为进一步研究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须关注两者间的传导机制,FDI便是其中重要的传导因素之一。由于汇率变动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鉴于此,本文在非线性框架下,利用带有区制转换特征的Markov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arkov Switching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MSVAR)分析汇率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以期进一步理解汇率变动通过中间传导因素FDI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规律。

二、模 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FDI在资本金融项目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FDI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实质上属于资本推动,还包括技术外溢等效应,对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渠道的。本文仅分析资本项目下的FDI。参照Grtner[18]的理论模型框架,汇率作为政策工具对各政策目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得出汇率变动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取决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汇率贬值或升值对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效应的可能。为此,本文以FDI作为传导机制,构建包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和经济增长的非线性MSVAR。

MSVAR模型描述的是经济行为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性质,模型中的参数取决于由经济理论或经济现实等确定的经济所处的状态或区制。假设zt为一个经济时间序列,其所建立的P阶自回归模型的形式为:

三、经验分析和结果

(一)变量选取与主要变量的区制转换特征

考虑到1994年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本文选取季度数据,样本期为1994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1季度。所选择的经济变量包括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FDI。其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2010年=100的数据序列,来源于各期国际金融统计年鉴IFS数据库,数值变大表示汇率升值;由于缺乏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实际GDP数据可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数据及其累计增长率计算得到;FDI额则需将美元计价先换算成人民币计价(通过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数据计算得出),进而得到其每季度数据,再将变量除以CPI(经2010年1月=100的定基计算后求得季度平均值)得到实际FDI。为使数据适合所采用的模型,处理数据时将实际GDP、实际FDI数据进行X12季节调整,而后计算各自增长率得到的变量分别衡量经济增长和FDI,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处理以衡量汇率变动量。

采用MSVAR中的MSM-AR模型分别捕捉各个变量的区制转变,涉及的变量分别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率、FDI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率。如表1和表2所示,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且迹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由于使用的模型估算参数相对较少,因而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并根据AIC、HQ及SC等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自回归阶数p。

由表3可见,变量的变动特征分为两个区制,模型非线性检验LR统计量皆显著,说明各变量在样本期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模型设定为非线性是合理的。同一区制的持续期计算公式为D(si)=1/(1-pii),以汇率变量为例,升值状态的持续期高于贬值状态,贬值状态得以维持的概率为0855,说明贬值状态的平均持续期约为7个季度(1/(1-0855)=6897);升值状态得以维持的概率为0890,意味着升值状态的平均持续期约为9个季度(1/(1-0890)=9091)。同理,经济增长处于扩张状态的持续期要高于紧缩状态的持续期,剩下样本期间内则处于平稳增长状态。

(二)汇率变动的非线性效应

汇率影响经济增长有诸多传导途径,然而将这些传导因素变量同时纳入增长模型并不妥当,很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只选取FDI作为汇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传导途经,采取的形式为:ΔreertΔ

瘙 ditΔyt。遵循该变量顺序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根据 AIC、HQ、SC准则和LR值来确定MSVAR的最优形式为一个MSMH-VAR模型,即运用均值及异方差带MSVAR依赖特性的MSMH-VAR模型作为研究的基础,该模型的形式为:

zt-μ(st)=∑ p i=1 Ai(zt-i-μ(st-i))+ut

ut~NID(0,σ2) (4)

本文选取zt=(Δreert,Δ

瘙 dit,Δyt)′,该模型设定表示产出增长受FDI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共同影响。模型滞后阶数可由AIC、HQ及SC等信息准则确定,发现MSMH(2)-VAR(2)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经过有限次迭代,得到参数极大似然估计值、区制状态和转移概率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MSMH(2)-VAR(2)模型估计结果

参 数 Δreert

Δ

瘙 dit

Δyt

MSMH(2)-VAR(2)

区制1均值

0072(0846)

1087(7328)

2142(0419)

区制2均值

1310(1130)

1530(8931)

2663(0547)

自回归系数

Δreert-1

0221(0128)

-1332(0823)

-0000(0026)

Δreert-2

-0070(0115)

-0842(0904)

-0068(0024)

Δ

瘙 dit-1

0027(0017)

-0321(0146)

0005(0005)

Δ

瘙 dit-2

0025(0016)

-0139(0117)

0013(0003)

Δyt-1

-0002(0442)

-1848(4418)

0221(0121)

Δyt-2

0667(0334)

-1786(2334)

0014(0092)

区制1标准差

1943

13127

0286

区制2标准差

1564

10684

0807

p00

0947

p11

0895

AIC

13893

对数似然值

-503812

LR统计量 42807

χ2(9) =[0000]* * χ2(11)=[0000]* * DAVIES=[0000]* *

注:括号里的数字为标准差。

由表4可知,非线性检验LR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值显著,表明各变量在样本期间内存在非线性效应,且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了结构转变。当经济运行到区制1(经济低位运行,即紧缩状态)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FDI和产出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072%、1087%和2142%,相比区制2(经济高位运行,即扩张状态),变量在区制1变化程度较低。汇率和FDI的标准差在区制2时相对区制1的值较小,可知两者在区制2时的波动较低,而产出增长在区制2的波动则较高。以上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经济总体上符合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

人民币汇率正向变动(即升值)在样本期间内对FDI及产出增长皆具有抑制作用,其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其中,滞后一期的汇率对FDI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为-1332),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会抑制FDI流入,符合相对生产成本机制和财富效应机制理论中所阐述的一国汇率贬值会促进FDI流入的观点。滞后二期的汇率对产出增长同样也为负向影响(系数为-0068),且统计显著,这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符,汇率升值后将降低净出口贸易,从而使经济增长放缓,该结论与国内部分学者如潘锡泉和郭福春[13]研究结论一致。FDI增长与产出呈正相关关系,FDI滞后二期对产出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系数为0013),这也符合大多数文献的结论。转移概率矩阵为: 0947 00530105 0895 ,可见,各变量的不同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经济由区制1向区制2的转移概率为0053,而区制2向区制1的转移概率为0105,存在着转移概率上的非对称性。从区制状态持续期估计如表5所示,经济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区制1的持续性要大于高位运行状态区制2的持续性,区制2在样本期内的频率为664%,其持续期为19个季度,而区制1频率为336%,其持续期为9个季度。

在国内外环境稳定状态下,区制1描述的经济低位运行状态的区制滤波和平滑概率,如图1所示,区制2描述的经济高位运行状态的区制滤波和平滑概率,如图2所示。

图1 区制1的滤波和平滑概率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所研究的样本区间内,大多时期处于较为紧缩的低位运行阶段。各变量在1994―1998年间处在一段高位运行期,扩张区制概率接近于1,紧缩概率则接近于0,随后开始步入紧缩期, 在2005―2007年上半年再次进入高位运行状态,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间出现一定程度的状态频繁转换,最终在2009年年底后步入持续稳定的较低速增长的低位运行时期。以上在样本期内模型得出的区制划分总体上符合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各个时期,且经济扩张区制和紧缩区制概率未出现频繁改变,表明在样本期间各变量周期波动的态势是平稳的。

图2 区制2的滤波和平滑概率

(三)不同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

为分析不同区制下汇率变动对FDI和产出增长的动态响应异同,采用累积脉冲响应,FDI和产出增长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不同区制下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FDI和产出波动的影响各有不同,在区制1时汇率的一个新息变化使FDI波动加剧,在1季度后FDI增长达到负向最大值随后向正方向变动,3季度达到正向最大值后又向负方向运动并逐渐收敛直至消失。汇率变动对产出增长则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约2季度时达到负向最大值,而后逐渐稳定趋于0。在区制2时,汇率变化使FDI和产出增长在开始时发生明显的负向反应,其余时期的响应函数变化规律与区制1大致相同,但根据纵轴的刻度显示可见两个区制的响应幅度有所差别,在区制2时的响应程度略高于在区制1时的响应程度,即经济高位运行时期实际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要大于低位运行时期,且对于FDI的影响也要大于对产出的影响。总体上看,这两种状态下实际汇率正向变动不利于FDI和产出增长,其影响是非对称的。由此可见,支持“紧缩性贬值”的文献认为汇率升值将导致产出扩张的观点值得商榷,本文的经验分析表明在中国无论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如何,对于产出的影响在长期内都是负向的。

图3 区制1、区制2时FDI和产出对汇率变化的脉冲响应

如图4所示,FDI对产出的影响在不同区制有着不同的特点,区制1时FDI增长的一个正向冲击在短期内快速加剧产出增长,在2季度时达到正向最大值,而在3季度时逆转为负向最大值并持续一个季度,随后逐渐向0收敛直至消失。在影响程度上,FDI变动产生的正向影响要大于负向影响,且正向影响的持续时期也较长,总的来看,FDI增长有利于产出增长。而在区制2时,FDI增长的一个正向冲击使产出增长产生负向变化,在1季度内减少(Δyt0),波动至第4季度较小幅度的负增长后逐渐收敛至0。综上,在不同区制下FDI变动的产出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图4 区制1、区制2时产出对FDI变化的脉冲响应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1994―2014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MSVAR经验分析了以FDI作为传导机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和经济增长的相互间非线性和非对称动态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人民币汇率变动、FDI和产出增长在样本期内具有明显的区制转换特征,利用MSVAR可大致确定各变量在经济扩张区制和紧缩区制之间转变的可能和时间,从LR统计量的显著性、转换概率和平均持续期的不同可得出各变量波动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第二,鉴于以上结论, 建立MSMH(2)-VAR(2)模型来考察汇率、FDI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包含汇率、FDI和产出的经济系统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各变量在经济低位运行时的变化程度即平均值较经济高位运行时低;汇率和FDI在经济高位运行时的波动较低,而产出增长在高位运行时的波动则较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FDI及产出增长皆具有抑制作用,滞后一期的汇率对FDI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滞后两期的汇率对产出增长同样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FDI滞后两期对产出增长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样本期内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经济处于低位运行的持续性要大于经济处于高位运行的持续性,区制划分总体上符合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各个时期。

第三,从非线性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无论在哪个区制,人民币实际汇率正向变动不利于FDI和产出增长,但在两种不同区制下汇率变动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影响程度上,经济高位运行时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要大于经济低位运行时期,且对于FDI的影响也要大于对产出的影响;FDI变动的产出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以上结论对政府识别区制转移进而实行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需建立和完善中国宏观经济监控体系, 并充分考虑政策滞后性和提高政策预见性,从而能够依据宏观经济运行现状适时调控政策扩张和收缩力度,减轻外在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政府制定和适时推出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时需考虑在不同区制下的政策效果,采取非对称的政策力度操作:当经济处于低位运行状态时,人民币汇率的传导效应对经济增长起反方向作用力度较小,政策力度要稍小,反之,经济高位运行时政策力度要稍大。总之,应坚持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性、渐进性与可控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汇率政策的效用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陈晓莉 汇率与经济增长:对亚洲经济体的检验[J] 世界经济,2005,(10):3-17

[2] Krugman, P, Taylor, L Contractionary Effects of Devalu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8, 8(3): 445-456

[3] Kamin, S B, Rogers,JH Output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Application to Mexico[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1(1): 85-109

[4] Couharde, C, Sallenave, A How do Currency Misalignments’ Threshold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3,106 (36): 106-120

[5] 李未无 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的证据[J] 管理世界, 2005,(2): 17-26

[6] 赵永亮,干杏娣,熊德平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6):16-21

[7] 魏巍贤 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 经济研究,2006,(4):47-57

[8] 施建淮 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J] 经济研究,2007,(1):41-55

[9] 李冬梅,范凌卓,宋志红 强势增长依靠弱势货币?――基于 MS-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3,(9):155-163

[10] Klein,MW, Rosengren,E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Relative Wealth vs Relative Wage Effec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36(3): 373-389

[11] Schmidt,CW, Broll,U Real Exchange-Rate Uncertainty and U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9, 145(3): 513-530

[12] 胡邦勇 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FDI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08,(24):96-98

[13] 潘锡泉,郭福春 升值背景下人民币汇率、FDI 与经济增长动态时变效应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12,(6):24-29

[14] Hermes,N, Lensink,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3, 40(1): 142-163

[15] Chakraborty,C, Nunnenkamp,P Economic Reforms,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 Sector Level Analysis[J] 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7): 1192-1212

[16] Alfaro, L, Chanda, A, Kalemli-Ozcan, S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Local Financial Marke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64(1): 89-112

[17] 费宇,王江 FDI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J] 统计研究,2013,(4):70-7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SNA;MFS;金融工具

一、SNA与MFS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迅猛发展,但在统一向前的大步伐中,世界各国的发展仍体现出明显差异。为了增强统计的国际可比性,协调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等国际统计准则。2008年联合国专家组又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进行了修订,推出了08SNA。

SNA以全面(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SNA作为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其中包含相当丰富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

但是,在2001年,经过长期研究和多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颁发了一部专门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用于指导和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MFS的出版,填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国际准则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概念和原则上,MFS与1993年SNA保持一致,并与《国际收支手册》(简称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简称GFS)等国际统计准则相互协调。

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SNA与MFS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切入点,细致探讨两者的具体不同。

二、宏观把握SNA和MFS的区别与联系

SNA是关于整个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准则,MFS则是专门针对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仅就货币与金融统计而言,两大国际准则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一)核算目的不同

SNA是为了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设计的。它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主线,全面核算再生产的条件、过程与结果。全面测定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在SNA中,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等。国民经济全部活动以账户和矩阵的形式列出。账户形式即会计账户的借贷格式,借贷双方平衡,最基本的是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即国际经济往来)四大账户。体系中包括:国民收入计算,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与国际收支表等内容。

MFS是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表述方式的国际准则,是为了测定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状况、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设计的。MFS范围覆盖了广义金融的各个方面及相关经济活动,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定义、分类、指标、方法和表式等。它以经济体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侧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的流量和存量核算,在金融领域自成体系。

核算目的的不同是SNA和MFS最根本的区别。

(二)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不同

MFS和SNA两套核算目的的不同导致他们建立的理论基础也不同。SNA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活动是一个生产-分配-流通-使用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物质运动与价值运动的过程,生产活动是一起经济活动的中心,以此为指导,SNA全面核算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价值和实际的流量与存量。其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和资本形成总额等。

而MFS以金融理论为依据。金融理论认为:货币供应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可以制约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此为指导,货币与金融统计全面统计了金融交易形成的流量和存量,根据金融性公司的职能不同,核算了影响经济和金融过程的重要指标,详细描述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债权和债务。

(三)SNA和MFS的主要联系

1 核算主体一致

一国之内的单位、个人和国外的单位、个人参与的经济与金融活动,是SNA和MFS核算的主体。

2 核算客体一致

尽管SNA和MFS在核算内容上与有关于生产、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但是金融资产和负债额流量与存量是二者相同的核算客体。

3 基本概念一致

SNA和MFS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上取得完全的一致。比如常住单位。机构部门、金融交易、金融资产、负债等,两套核算体系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义。

三、SNA与MFS金融工具分类比较

MFS的统计标准是以SNA的统计标准为基础的,SNA的统计标准是组织、计量、处理经济体中非金融和金融活动的完整框架。因此,SNA的基本原则决定了MFS的统计原则。但是,由于两者统计的目的不同,因而SNA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就以金融工具的分类为例,具体来比较SNA和MFS的不同。

SNA没有明确提出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只从存量(金融资产)与流量(金融交易)出发将金融工具分为不同的七个类别。它采用复合分类法,在第一层次上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划分为七种: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证、保险技术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同时对一些一级分类做了二级分类,例如保险准备金分为住户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老保险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和未决索赔准备金。对于贷款和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9篇

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问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

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

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第10篇

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分析的四种典型模型,通过对四种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方法介绍,总结对应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理论

1计量经济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函数方程衡量经济形势,借助于概率分析理论,通常用于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特点鲜明,首先其将经济形势转化为一种可计量的数字化模型,后借助于统计学和概率学理论知识,进行数据化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兼顾理论和统计资料,通过理论和经验结合,分析经济动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一定概率性的结果。虽然计量经济模型优点很多,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概括为:首先是局限性,计量经济模型只是将经济数据进行简单的函数分析,而面对经济动态中的非量化因素,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是依赖性,计量经济模型的成功构建需要精确的统计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可见其运用的要求较高,难以施行。鉴于其不足,计量经济模型在实际运用中主要表现为F或t检验在定量分析中缺乏显著性,其次模型错误和统计数据有误由参数预估值不合理或是不切实际导致。

2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求得最优解,其中目标函数为线性函数,且约束条件表现为线性特征,通常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最优化方案的确定。线性规划模型优点明显,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制造部与经济动态中各变量间的潜在关联,为各行业管理提供最优解,从而管理层依据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以基期的统计信息完成自检,确保模型的合理性。线性规划模型在实际运用中曝露出诸多的缺点,主要概括为三点:首先是理想性,线性规划模型本质上是静态模型,而实际经济管理中,目标函数中部分因素通常是变化的,同时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导致约束条件中部分指标表现出不定性,可见线性规划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是被动型,模型仅可以跟随外生变量的波动做出断断续续的回应;最后是难行性,实际分析中通常缺乏必要数据和信息,仅通过借鉴和假设等手段完成模型的模拟分析,缺乏精确性。

3复合模型

复合模型通过概率预测分析和模拟规划,综合考虑实际经济动态中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模型的特点显著,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极大地灵活性,分析者参照实际目标,构建合理的模型框架,模型既可以进行概率预测分析,也能模拟规划模型,兼顾以上两种模型的优点。其典型应用为江苏省农业区域政策分析模型,模型综合计量经济模型以及线性规划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用于分析居民的消费情况(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及通货膨胀水平),同时预测外生量动态;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结合居民需求量信息,并进行多次模拟操作,确定生产结构的最优方案。

4灰色模型

农业经济受制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作用机制等信息模糊,一些常用的经济分析模型已无法应对,为解决此类问题,灰色模型应运而生。传统分析模型需要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可用于处理常规发展中的经济状态,而对不确定性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出有效分析。灰色模型主要通过灰色参数、函数和矩阵来客观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而提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规划。灰色模型完美结合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性分析是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后通过定量分析进行细化以及规格化处理,其既能定量分析各变量对农业经济动态发展的不同影响,也可以概率预测农业经济中各因素变化对农业经济整体(总产值等)的影响。其典型应用为甘肃农业经济分析模型。

结束语

四种模型各具特色,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开发,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也更为复杂,对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复合模型与灰色模型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使我国农业经济能够高效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革新。(2)加快农业结构产业化。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力度。农村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科学意识普遍较弱,制约当地农业技术的普及。

作者:隋娟娟 单位:王连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