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对经济信息的利用情况和管理水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的需求,以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根据经济信息的相关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建设情况来看,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有团体用户和个体用户两种,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联的情况下,必须对经济信息的个体使用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经济信息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将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专家、经济学学者等,在充分发挥团体部门各种职能作用的情况下,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支持,以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刚从恒指,促进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

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全文阅读

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

摘要:土木工程囊括了房屋建造、工程建设等,涉及到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其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从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木工程;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地位;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主要是指建设在陆地或水中的、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设施,包含房屋、道路、隧道、桥梁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国民生产的不同领域,因此,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始终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概述

土木工程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原始先民开凿石洞、开辟道路的行为都属于土木工程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建造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例如我国著名的都江堰、大运河、紫禁城等,都是土木工程的代表作品,将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与古代审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留下了为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历史上,欧洲先民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天然的石料来修建房屋,而且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段历史中,出现了辉煌土木工程作品,例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共同被称作是土木工程历史上的七大奇迹。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与土木工程建造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而诞生了诸多历史遗迹。由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19世纪中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逐渐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土木工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是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使得建设高层建筑与海上建筑成为了可能,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塔,就是借助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才得以完成的。而随着施工技术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各种新型施工材料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土木建筑,例如东方明珠电视塔、鸟巢、水立方等。与此同时,我国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铁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1]。

二、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民经济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加就业机会

全文阅读

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在我国的经济学体系当中,国民经济学是其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科。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新时期、新形势之下,我国众多高校开始设置国民经济学专业,大力培养国民经济学专业人才,继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合理建设,是极为有必要的,那么应当如何建设、发展好国民经济学学科呢?基于此,文章将对国民经济学的概念加以阐述,并提出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

作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在利用国民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便为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理清楚,因而造成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加强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认识,理清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

1.国民经济学学科概述

1.1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

要想认识与理解国民经济学,那么首先就必须认识国民经济,所谓的国民经济,就是国民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的经济地区、部门、层次以及环节等所组成的。现今,国民经济并不单单是指国家各个经济部门的组成总称,从内涵上而言,国民经济极大地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范畴与领域,其包含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环节,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包含了国内众多经济区域和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区域,其对国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概述。

国民经济学,其是一门对国家范畴内部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环节间的循环和衔接,各个生产与资源要素间的组合和配置,以及不同产业部门间互相联系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因而,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管理规律,其中包含社会发展规划与战略、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等等[2]。与此同时,其还牵涉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经济管理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等等。

1.2国民经济学学科特点

全文阅读

新农村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论文

在新农村建设成为政府重要政策之际,有必要研究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新农村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执行进行动态跟踪观察,不断优化政策的实施方向、运转机制和组织方式,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变化,以2002年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迈入一个新阶段。从总量看,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增强。2001年-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2,25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703美元。由于美元对欧元汇率上升等因素,2005年全国GDP超过英国(大约为21,800亿美元左右),低于德国(估算低于27,000亿美元),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列中居于第四位。可以预期,即便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也会超过德国;即便汇率在目前状况下维持不变,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也会提前实现。从结构看,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明显优化。与2004年普查数据相比较,2005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有-0.7、+1.1、-0.4个百分点的变动,显示工业化的推进仍然是结构变动的主导方向;第一产业比重出现符合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下降趋势,不过,由于国家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全国粮食连续两年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粮食产量达48,401万吨,比2003年增长12.38%;在工业快速增长中,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31.45:68.55演变到30.99:69.01,显示重型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但在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28.4%的同时,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了32%,说明一部分重工业的增长是通过国际市场得以消化的,也表明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有所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平稳,交通、通信、旅游、科学、教育等都有新的发展。

一般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之间时,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城乡矛盾是易于引发社会分化与冲突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城乡矛盾通常有两类表现:一种是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社会各方能共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另一种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悬殊、失业问题突出,各类矛盾与冲突加大。越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出现第二种状况的可能性越大。如何避免或者扭转第二种格局,保持第一种城乡发展态势,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差距扩大的城乡关系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被推广以来,中国的城乡关系就一直在起伏波动中变化发展。从粮食增产、乡镇企业扩张、农民工进城、粮食涨价、取消农业税到新农村建设,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一直是中央政府政策制定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改革以来许多年份经济的顺利增长,都与农民的参与和贡献有关。在广大农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农村也出现一系列变化。一是在人口数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1978年至2005年,中国人口总数从9.63亿增长到13.08亿,净增长3.45亿,但同期城镇人口数量从1.72亿增长到5.62亿,净增长3.9亿,人口增量扩大的压力通过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加以释放。三是农民融入城镇的过程,就是参与整个经济现代化的过程。江浙一带许多著名企业家,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但其起家于农村;珠江三角洲数量庞大的外资企业中,来自内地的农民工作出了巨大贡献。四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明显优化。1990年,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20.22%,家庭经营性收入占75.56%。其中,在家庭经营收入来源中,农林牧渔业经营收入为66.45%,工业、建筑、商业等方面的经营收入占9.11%。而到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4%,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9.45%。其中,农林牧渔业经营收入为47.61%,工业、建筑、商业等方面的经营收入占11.81%。农林牧渔业是农民收入中比重大幅度下降的行业,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中比重上升最快的指标,说明越来越多的收入依赖于受雇单位与个人,越来越少的收入依赖于土地。

但是,农村经济落后的格局依然维持,城乡差距还在扩大之中,城乡关系的不协调状况日益明显。从1980年到2005年,与我国城镇化水平单向提高相对照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有升有降,但是总体趋势是在波折中不断上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相比,199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一直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1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只有3年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余13个年份的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各类补贴和社会保障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更大。

在城乡统计方面口径差别既定的情况下,我们计算了1978年-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比重(PI)与偏离度(PIP)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收入比重是将城乡居民数量与人均收系起来加以考虑,计算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百分比,由这一数值来观察农村收入份额的变化规律。而农民居民收入偏离度则是将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居民收入比重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观察农村居民收入比重相对于人口数量比重的变化趋势。如果农村居民收入比重变化与农村居民人口比重变化保持同一变化速度,则偏离度指标会保持不变。偏离度指标上升,显示农村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相对于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速度更快;偏离度指标下降,显示农村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相对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更平缓。计算显示,除了少数年份的微小提高外,1978年-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4.1%降低到2005年的29.1%,下降了35%。偏离度的指标(PIP)显示,1978年-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比重偏离度从0.219上升到0.489,显示出相对于农村人口比重减少来说,农村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更快。只是在1979年-1984年、1994年-1996年等少数几个年度,农村居民收入比重偏离度略有下降。

全文阅读

智能电网建设影响国民经济论文

1.智能坚强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1.2提升大范围能源转移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以及北部地区。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运输性质极其严峻。这一严峻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要重点建设我国的能源配置产业,降低我国在能源运输上的压力。电网则作为能源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大范围内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中国国情实际具体出发,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架的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的大规模大范围低损耗运输,促进能源基地的集约式开发,可以推动能源在国际上快速流通,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提供气体与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区的能源需求也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后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整合了自动化以及储能技术。这样的电网可以将所有的能源接入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统筹安排。并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大量电能接入电网而产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问题,提升电网系统对于安全能源的接纳能力。

1.3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改进用户体验与电力系统服务质量

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坚强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电能质量与电力运用的安全性。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量也可以加强供电方与用电方的积极互动,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使服务更加多元化。通过运用智能电网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户方便地接入退出,可以极大地促进例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电力投入与产出研究

全文阅读

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铁以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优势逐渐成为支撑我国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铁的发展一方面将其运输优势惠及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另一方面也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对高铁建设进行了全新的规划。文章从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高铁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铁建设;国民经济;促进作用;交通运输

2016年,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国务院通过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性地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增加铁路有效供给,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的五大举措,提出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铁路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紧抓铁路建设,通过不断的政策制定与调整,对我国的铁路发展进行远景规划,并在2015年底,取得了铁路营业里程12.1万公里,其中高铁达1.9万公里的成就,但是从目前高铁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来看,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如高铁线路密度低,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中西部地区高铁发展不足等,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从长远效益着眼,加快推动高铁建设,以引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产业布局的灵活性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我国国民经济只能以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方式进行低效率增长,而在高铁的支持下,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运输距离缩短,运输效果大大提升,如上海、杭州、宁波通过打造高铁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分工优化以及产业调整,并分别形成了以知识型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为主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高铁网络的延伸,地区资源的调配更加顺畅,产业布局也逐渐打破了对铁路运输的依附,变得更加灵活与自如,同时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住宿、零售等第三产业在高铁沿线的发展,也是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具有逐利性,而改革开放后,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中西部资源不断流入其中,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也激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交通运输的不便,而高铁高效、安全的运输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挖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例如贵州至广州、昆明至上海的高铁开通后,使贵州、昆明等西南欠发达城市与广州、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资源配置的壁垒,提高了东、中、西部资源的配置。

全文阅读

智能电网建设国民经济的论文

1.智能坚强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开始由单纯的输电线路逐渐转变为调整具有资源配置、引导生产以及布局等多种功能的服务系统。大力加强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有具体以下几点作用:

1.1优化现有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供应

由于我国人均煤炭数量以及人均传统能源数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传统能源数量。所以大量清洁能源的需求应该是我国能源发展重点。介于我国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产区与用电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能够保证长距离输电,安全高效的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

1.2提升大范围能源转移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以及北部地区。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运输性质极其严峻。这一严峻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要重点建设我国的能源配置产业,降低我国在能源运输上的压力。电网则作为能源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大范围内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中国国情实际具体出发,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架的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的大规模大范围低损耗运输,促进能源基地的集约式开发,可以推动能源在国际上快速流通,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提供气体与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区的能源需求也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后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整合了自动化以及储能技术。这样的电网可以将所有的能源接入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统筹安排。并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大量电能接入电网而产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问题,提升电网系统对于安全能源的接纳能力。

全文阅读

浅析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摘要: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正确反映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净贡献、为政府合理配置资源及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掌握国民经济评价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国民经济评价;影子价格;效益;费用

Abstract: The national economic evaluation is the core of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part, can correctly reflect the net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economy as the government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ject approval or approval. Therefore, to master the national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economic evaluation; shadow price; benefit; cost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角度出发,在经济计划中始终面临着一个基本的经济课题,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分配给各种不同的经济用途,包括如何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等。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由市场配置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流向。而在我国目前非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需要由政府行政干预调节,这类行业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全文阅读

智能电网建设国民经济论文

1.智能坚强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开始由单纯的输电线路逐渐转变为调整具有资源配置、引导生产以及布局等多种功能的服务系统。大力加强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有具体以下几点作用:

1.1优化现有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供应

由于我国人均煤炭数量以及人均传统能源数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传统能源数量。所以大量清洁能源的需求应该是我国能源发展重点。介于我国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产区与用电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能够保证长距离输电,安全高效的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

1.2提升大范围能源转移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以及北部地区。所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运输性质极其严峻。这一严峻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要重点建设我国的能源配置产业,降低我国在能源运输上的压力。电网则作为能源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大范围内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中国国情实际具体出发,加快建设具有坚强骨架的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的大规模大范围低损耗运输,促进能源基地的集约式开发,可以推动能源在国际上快速流通,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加大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能力,为清洁能源的高效发展提供气体与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但可以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区的能源需求也能大力带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后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整合了自动化以及储能技术。这样的电网可以将所有的能源接入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统筹安排。并可以有效的解决由于大量电能接入电网而产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问题,提升电网系统对于安全能源的接纳能力。

全文阅读

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要:针对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介绍了如何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了公路投资首次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介绍了公路建设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内容有:公路交通和产业带,公路交通和市场范围的扩张,公路交通和城市化。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公路建设;国民经济;推动作用

公路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借助支出法以及收入法对GDP进行衡量,此后对投资首轮拉动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认为人们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顺应改革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交通现代化条件得到迅速发展。此外,在相应的投资领域,和其他行业进行对比,对于公路建设而言,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回报收益。

1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针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而言,对其进行衡量,其内容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形式,若能够通过支出方式进行计算,GDP=居民消费+政府开支+资本形成额+净出口。若能够通过收入法进行计算,则GDP=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额+营业盈余[1]。

2公路投资

首次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公路建设投资而言,其对于经济增长的第一次推动效应较为明显。和GDP衡量理论之间相互对应,第一轮公路投资,其拉动效应则可以借助支出法以及收入法进行分析[2]。通过支出法对首轮拉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第一方面,公路在我国属于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建设和投资,主要的资金是政府投资。另外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除去政府的投资之外,对于市场主体当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逐渐参与到了公路建设的投资队伍当中去,而企业充当投资者,开始一点点将运营资金向公路建设方向投入。即便投资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结合首轮拉动效应支出方式进行计算,需要将所有支出费用应用在GDP内部,此后按照一个单位的GDP进行科学计算。采用收入法进行计算,进行具体的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型岗位,这种情况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工资收入[3]。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企业投资的资本会从中获得一定利润。与此同时,设备和资本的自救费用和相关税金等均归为收入范畴。另外,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如水泥厂、砂石厂、钢材厂等,因为公路建设需求而衍生出一定的增加值。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促使国民经济的增长得到进一步带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高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相加,总和正好相当于建筑总支出额。对此,对一个公路工程的投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计算,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均会在第一轮拉动过程中衍生出一个GDP。

3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