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政治研究论文

国际政治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关系探析

摘 要: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关系学则相对较新,国际关系学最初以国际政治学的面目出现,传统上是归属于政治学的学科范畴内的;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学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学科的生成历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特点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学科史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03-02

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两门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不研究属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范畴的具体问题,是理论与学科关系层面的探讨,或可以说属于学科史研究的范畴。对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关系,从学科史的角度予以厘清,有助于合理界定两个学科的方位和边界、正确理解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人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发展变化与相互间影响。

一、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概念辨析

要进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首先需要考察学科的属性,即该学科是研究什么的。首先来考察政治学。政治学英文“Poli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olis(城邦)。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首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善”、 “正义”和他的哲学王理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理论及其体系的著作,他倡导以个人幸福为最高政治目标的城邦政治论,使政治学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后大致经历了中世纪神学政治学、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权利政治学、20世纪以来现代意义的政治学等几个阶段,①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而言,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1]政治学,则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IR)是国外学术界比较常用的词语。在英文《韦氏词典》里对它的解释是:“国际关系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从这一定义来看,“国际关系”的属性有三点:一是在学科上它从属于政治学;二是它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间的关系;三是对外政策或外交是其关注的重点。“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指国际的政治关系,还涉及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卫生、民族、政党等各种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线的国际社会关系。进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2],“严格来说,国际关系的领域集中在世界上政府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不能被孤立地理解。这些关系和其他因素(如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个体)是有紧密联系的;与其他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国内政治结构)也有联系;甚至与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也发生关联。国际关系学是交叠了几个其他领域的庞大学科。”[3]可见,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或主要方面。所谓“国际关系”,主要指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主要方面的联系;“国际关系学”,则可被看作是一门研究这些联系和及其规律的独立学科[4]。

二、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历史关联

全文阅读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对SSCI收录的由美国政治学协会与国际传播学会主办的《政治传播》杂志,在21世纪初10年间发表的224篇论文,从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研究议题、研究方法、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显示,在这10年间国际政治传播研究与整个国际政治生态保持一致,显示出积极互动、有机协调的样态,具体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政治竞选的研究仍是主要议题;媒介与政治交互作用研究受到重视;较关注与时代背景密切的政治议题;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有所增加;中国问题的研究开始增多;注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政治传播 趋势 内容分析 SSCI

政治传播学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成为热门学科,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政治传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普遍重视的战略问题。1991年《政治传播学》[1]出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政治传播学研究专著。进入新世纪,国内学术界对于政治传播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2007年以来每年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政治传播研究的论文就有上百篇。因此,对《政治传播》刊物中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和把握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也可以使我国的政治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一、《政治传播》刊物的创办及其影响

1973年随着政治传播研究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学会IC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政治传播研究部门——PCD(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vision),PCD也就成为全世界最早的专门研究政治传播的机构。截止到2011年PCD在全球已经拥有500多名会员。

为了加强政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增加成员间的学术交流,1975年PCD创办了一个内部交流刊物供成员之间发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1991年国际传播学会ICA与美国政治学协会APSA(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共同资助出版一份新学术刊物——《政治传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直到1994年该刊物才正式出版。随后在1999年又创立了在线的时事通讯“政治传播报告”(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port),以期能够更加迅速的对政治传播研究的新活动、新发现、新成果进行和交流。

《政治传播》作为SSCI收录的关于政治传播方面研究的顶级刊物,每个季度出版一期,截止2011年6月,共计出版110期,其中2001-2011年6月共计出版42期,刊登了224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被引用了2257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达10次以上,可谓是一本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四个方面对《政治传播》224 篇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现状描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趋势分析。(表1)

全文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探析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政治学三大主流理论之一,但对其方法论的研究目前并不充分,建构主义以社会本体论为哲学基底,持一种方法论多元主义的立场,试图在理性主义的实证性方法和反思主义的诠释性方法之间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同时它摒弃了传统的个体主义方法,将社会学的整体主义方法引入国际政治研究之中,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社会学转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方法论;多元主义;整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2-0019-02

建构主义理论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以来,已日渐成为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鼎足而立的三大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之一。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的探讨已趋成熟。但对于其方法论方面的研究仍有欠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通常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一般科学方法论,即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学科领域的方法理论,就社会科学范畴中的国际政治学而言,主要是指相对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后实证主义的解释学方法论;二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即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在建构主义话语体系中,主要是指国际政治研究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本文将围绕建构主义方法论的这两个层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方法论分歧的本体论根源:物质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之争

方法论的选择是和本体论密切相关的,方法论的分歧本质上反映的是本体论上的差异。实际上,国际政治学者在面对所有的研究问题时,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先在的本体论假定。国际政治研究的客体不外两种类别: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自然事实,其本质是一种独立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实在,这一点在国际政治理论界,除了一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以外,几乎是不存在争议的。但至于社会事实,在本质上究竟是一种独立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实在,还是一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主观建构,却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的。这种分歧,正是物质主义本体论与理念主义本体论分歧,或称物质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的分歧。

理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不论是新现实主义学派还是新自由主义学派,都是持物质本体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源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它把包括国际政治领域在内的社会世界理解为同自然世界一样的物质实在,这种物质实在是独立于人类的话语和观念、独立于人类的互动行为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基于这样一种本体论假定,理性主义认为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研究的任务,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在于因果问题研究,在于发现客观规律或者像华尔兹所说的对客观规律的解释。他们认为国际关系学者可以像寻求自然界的规律一样,能够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行为及其规律加以把握和认识。这种观点,是理性主义学派实证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和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理论根据。

然而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无论是主流的温和建构主义还是非主流的激进建构主义,都是持社会本体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源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它认为社会世界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人类话语和观念的客观实在,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由人的观念和言语行为不断创造和再造的。这种理念主义的本体论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社会的深层结构是由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构成的,强调物质因素是通过观念和话语的作用而产生意义的,社会实在只是一种主观的外化。基于这样一种本体论假定,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政治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类别,本质上也是一种行为体互动中的社会建构。所以国际政治研究小能同自然科学一样只注重因果问题研究,还应该重视建构问题研究这种研究议程的重新设定决定了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自然科学领域那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后实证主义的诠释性方法,应当受到成有的重视

全文阅读

2005~《世界经济与政治》载文评析

[摘要]文章以2005~2009年我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为样本,对近5年来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论文进行统计,得出了一些统计结果,并对这些统计结果进行概要的分析,得出我国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研究载文的选题分布、作者发文情况、核心作者的分布,为了解我国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研究动态,评价单位和个人的研究实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核心期刊;载文评析

[作者简介]皮军,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黄秀菁,厦门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96-03

《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该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综合性学术月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坚持自己的办刊方向,致力于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领域的研究,选题精确,重点突出,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问题类)名列前茅,赢得了学术界的好评。该刊曾经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本文对这一优秀期刊2005―2009年的载文(不包括简讯、介绍、消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载文的选题分布、论文与论文作者群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基金论文等情况,为了解我国世界政治与经济的研究动态提供参考。

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栏目的选题分布

全文阅读

中国学者对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南亚地缘政治研究”作了概要综述,考察了此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平台情况,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主要研究特点,并探讨了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南亚地缘政治 研究现状 综述

中国是南亚地区周边最大的国家,南亚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复杂、最敏感的一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受地缘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印的崛起和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对南亚进行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对近十多年来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大量文献进行梳理,考察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平台情况、总结相关学术成果,分析主要学术观念和研究特征,探讨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人员和学术成果分布

总体来看,中国研究南亚地缘政治的学者队伍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学术成果较多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四川和云南。北京的相关研究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等。上海的相关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四川省的主要研究机构是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云南社会科学院则是云南省的主要研究机构。此外暨南大学、江南社会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也有学者从事此项研究。在“南亚地缘政治研究”领域学术成果较多的中国学者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宋德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孙士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赵干城等。他们的学术成果多为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发表在《当代亚太》、《东南亚南亚研究》、《国际观察》、《国际政治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太平洋学报》、《现代国际关系》、《亚非纵横》、《战略与管理》等刊物上。内容主要涉及“安全”、“战略”、“格局”、“实力”、“崛起”、“军事”、“外交”等领域。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在以上研究成果平台中,从刊物的被引频率、复合影响因子等情况来看,专业类期刊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是《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等刊物,综合类期刊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战略与管理》和《当代亚太》等刊物。截至2011年12月被引频率较高的文章有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当代亚太》,1999年第8期,被引频次49次)、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被引频次30次)、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被引频次30次)、宋德星《论巴基斯坦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方面的强制性因素》(《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被引频次20次)、张文木《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被引频次15次)等。

二、主要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南亚的研究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逐渐兴盛起来,学术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深度也在逐步深入,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也开始走向繁荣。主要表现如下。

(一)译著和专著

全文阅读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比强权和暴力更恒久、更有感召力,那就是文化的力量。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渐上升。最近读了河北师范大学张骥教授的新著《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深感这是其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的又一力作。可喜可贺,张骥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与国际政治相关关系研究,进行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探索。这部新作,不仅在理论阐述、视角选择及体例的构建上都具有独到之处。

一、理论创新,匠心独运

国际政治理论是指导国际关系研究及各国对外政策分析的基础。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 研究兴起于西方,无论是自由主义、现实主义还是后来的建构主义,其研究的立足点都是以 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借鉴 性研究,这是国内该研究领域中每一位学人当仁不让的职责。剧变后,特别是随着经济 全球化步代的加快,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视。如何将 文化因素整合进国际政治的研究中,众多学人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如何从基础理论的视 角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研究,《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 空间。作者建设性地提出了国际政治文化学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建构全书的基础。同时,作 者对国际政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即国际政治领域中文化的涵义、文化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文化对国家安全和外交的影响、文化与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文化对国际机制及国际规范的 影响、中国文化与中国外交进行了梳理。该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国际政治文化学的理论框架, 为我们分析文化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及国家战略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国家外交政 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对于国际政治学研究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观点独到,视角新颖

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分析:一方面指 出冷战结束以来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渐显著;另一方面并没有一味强调文化因 素具有决定性地位,“文化只是影响外交决策的一个因素,并非决定因素,它只有和其他因 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为“文化如同其他观念因素,尽管不失其相对独立的能动作 用,但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国际关系演变与发展的终极原因,不是观念,而是物质因 素”。由此可见,作者的理论分析符合一般社会科学的论证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政治 文化学导论》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观点。

冷战结束以来,“文化用为一种‘软权力’,以一种放大的方式显现出来。文化对国际政 治、国际关系即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作者正是抓住这一变化,以文化对政治、 经济具有渗透性和导向性等功能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国际政治文化学的内 涵、特点和作用,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新见解。如作者提出,“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总 是与其文化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一个缺乏优秀文化的国家,无论其在社会制度如何优越, 物质生产水平如何发达,都难以保持持久的凝聚力”。“在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扩张意味着 某一国际政治力量对其他政治力量的控制,无论何种扩张都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和道德诠 释赋予合法性,都需要非暴力力量的支持。征服和控制对象不仅在于人们的肉体和国家政 权,而且包括对灵魂的慑服”。这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不仅对于人们 分析文化与国家合法性建设、文化与国家安全、文化对国家外交的影响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而且对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国际冲突与合作具有指导意义。作者还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不 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两种不同观点,即文化世界化和文化民族化,客观地指出文化 的民族主义趋向不是文化建设的目的,而以西方现代化作为标准的文化世界化也不应该是 文化发展的唯一目标。

三、体例完整,内容充实

从内容上看,《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全书共18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在 理论篇中作者精巧地设计了国际政治文化学的理论建构,从文化的概念辨析入手,分析了文 化在国际政治中提升的原因及表现;进而探讨了文化对国家权力的影响、文化与国家安全和 外交、国际冲突与合作中的文化因素、文化与国际机制及国际规范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 中国外交等内容。理论篇系统地分析了国际政治文化学理论的基本内容,逻辑结构严谨,语 言精练,论证有力,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中基础性地位。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在 于该理论能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指导实践。《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特意创设了下 篇――实例篇。在下篇中,作者精心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国家和地区热点,如中国、美国、俄 罗斯、欧盟、日本、印度、新加坡、伊朗及冲突频仍的巴以地区作为分析的对象,以上篇的理论 为支撑,客观地分析了文化在这些国家、地区外交政策取向中的地位,并用文化的视角揭示 了巴以冲突的原因及文化因素对巴以和平进程的影响。实例篇充实了《国际政治文化学导 论》整体构架,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或从抽象到抽象的一般性描述,使著作丰满且有说服 力。

全文阅读

浅析国际政治中案例研究的案例选择

摘 要 案例研究是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为国际政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案例研究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也能够推进国际政治研究。然而案例研究主要依靠的是案例,对案例的选择也就成为决定案例研究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案例选择的信度与效度、案例与研究主题的因果关系和案例的价值三个方面论述案例选择的重要性,试图通过这个方面揭示国际政治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案例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 国家政治 案例研究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1 导言

1.1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研究方法。案例方法研究专家罗伯特·K·殷为案例研究下了一个经典定义: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她研究现实生活背景中的暂时现象(contemporary phenomenon);在这样一种研究情境中,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研究者只能)大量运用事例证据(evidence)来展开研究。①在这样的意义之上,案例研究是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基础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据来研究现象的方法。经验主义意味着研究的问题立足于研究者本身对问题的基本认知,与研究者紧密联系;运用大量的事实证据则意味着具有较为普遍的起点,在普遍的起点上能有效的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因此案例研究的核心就是经验主义和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案例研究可适用的学科就十分的宽泛,可以作为一种一般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尤其是在现象与背景不甚明确并且难以量化如国际政治等的人文社会学科中运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案例分析的问题也就变得显而易见案例的选择可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减弱其分析能力和结论的合理性,案例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本文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1.2 国际政治研究与案例分析

国际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在研究的过程大多数的要素中是很难将其以一种科学化严谨模式呈现,因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存在太多的分析要素(或者说变量),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难以量化和用科学性去衡量,并且会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偶然性因素会成为影响事件的关键性因素,第一次大战的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偶然事件触发,偶然性因素在一个事件中到底有多大影响是很难以量化的来衡量,并且偶然性因素影响的大小依赖于其他要素在事件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无疑是一种对事件本身明晰后的分析,因此案例分析可以作为研究国际政治的一种重要方法。

全文阅读

新书推荐 第8期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日]津田道夫著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作者从日本当时国内的状况切入,剖析南京大屠杀的成因与日本的思想及社会的关系。津田道夫是具有正义感的日本知识分子。他表示要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以此恢复日本民族――“人民的民族”的荣誉。

《融入欧洲:二战后德国社会的转向》

辛蔷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不但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体制上融入欧洲,更是从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反省。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曾经的世界公敌成了和平使者,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巨?这就是本书“通过分析大量资料与史料”所要回答的。

《赢: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

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全文阅读

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

【摘 要】 本文认为语言视角还应该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等方面来进行与政治观点有关的哲学研究。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应该重视语言在国际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强调在分析世界的政治地位的时候,应该重点分析语言的作用以及影响,并且认为语言是构建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语言;国际关系;政治分析

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在研究国际关系学科的过程中,引入了语言学,这种学习现象为人们学习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语言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国际关系学科类似,许多社会领域在学习过程中将是一个科学的观点。一种新的角度相对哲学理论作为思想的来源,不主张用基本理论作为分析元素,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说和科学论断。

一、语言视角的哲学基础

在人类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语言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也成为了人们乐于研究的对象。在语言和使用过程中,中外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每个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差异和不同的重点,也有相同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些思想为政治研究提出了国际关系的哲学基础。

中国的古人对语言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名实论”是有关语言、社会后果以及语言行动的话题。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社会的行为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语言不仅是作为一项交流的工具,而且也具有它自身所不可被替代的社会价值。举例说明,语言可以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口角产生的根源。所以必须给予语言足够的重视。“言意论”讨论了语言和含义的关系。语言是否得体是中国古代语言准则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括内容得体,方式得体,除此之外还涉及到语言的表达和语境的关系问题。在儒家的“言Z观”说话的时机和内容,以及交谈对象的身分地位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提示我们,说话应该是经过思考的,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行为的工具,而且与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国家的治国安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语言的交流者的社会、品德、身份、语境关系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且为当代的政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蒙。

相比来说,西方有关语言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事实上,直到20世纪才真正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哲学。哲学家们发现,万物理论的出现都是源于语言的表达,社会世界甚至人类自身都会受到语言的限制和规定,这样的论述对后世的国际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文阅读

国内政治兴趣的研究综述

【摘要】政治兴趣是民众政治上的心理参与,反映在公民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关注上。政治兴趣对民众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们主动思考政治议题,参与政治讨论,选择政治立场,实现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兴趣是政治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主题,但国内政治学界对政治兴趣的研究还比较不足。

【关键词】政治兴趣 心理参与 政治参与

政治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但未被政治学者充分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政治兴趣”为关键词分别进行主题检索、篇名检索和全文检索的结果显示,政治学者对政治兴趣主题的研究较少。以“政治兴趣”的主题搜索为例,将11791篇相关文献按学科分类,中等教育领域研究政治兴趣的文献有4799篇,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政治兴趣的文献有1548篇,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政治兴趣的文I有399篇,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领域研究政治兴趣的文献有291篇,而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研究政治兴趣的文献仅有482篇,占所有政治兴趣研究文献的4.09%,且其中有较高比例的研究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政治态度及政治文化的讨论,反映出国内政治学者对政治兴趣这一主题的关注不足。

国内对政治兴趣进行研究的文献,大多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研究如何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少部分则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讨论政治兴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或是将政治兴趣作为自变量或中介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缺乏将政治兴趣视为因变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的文献。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政治兴趣”进行关键词检索,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仅有9篇,其中4篇文章的研究中心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主题都是探讨如何活跃政治课堂气氛,提高教师讲课技巧,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和兴趣。1篇文章的研究则是对政治兴趣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政治兴趣对网络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其余四篇文献从实证角度对政治兴趣进行研究。其中,刘舒辉对西安体育学院1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的重心在于描述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程度,参与政治团体的比例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关注政治的频率等,得出了被调查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低且政治理论相对匮乏的结论;金玲晖的研究显示,政治兴趣会增强内部效能感,但政治兴趣与外部效能感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在这篇文献中,政治兴趣作为自变量被研究。李莹和林功成的讨论了制度信任和政治兴趣对政治参与的影响,认为政治兴趣对制度信任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随着政治兴趣的提高,对制度不信任的公民采用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参与政治的可能性越大。在其分析中,政治兴趣作为中介变量被研究。游淳惠和徐煜的研究显示,政治兴趣与政治意见表达和竞选活动参与显著相关,但与投票行为没有显著相关性。在这篇文献中,政治兴趣作为中介变量被研究。

政治兴趣在国内研究中,多被视为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侧面,缺少独立对政治兴趣进行研究的文献。以政治兴趣为研究主题的482篇文献中,前100篇文献的题目中包含“政治参与”的文献有31篇,但没有一篇文献的题目中包含“政治兴趣”。考察这31篇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的主题都是网络政治参与,以及针对某些特定群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如韩晓宁和吴梦娜的《微博使用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和工具性视角》和李亚妤的《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虽然这些文献中包含了政治兴趣,但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研究,仅仅探讨了政治兴趣对各类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影响,对政治兴趣的关注还不够。

政治兴趣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主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分析民众政治兴趣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阻碍民众关心政治的现实因素,提高民众的政治兴趣水平。政治兴趣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政治学者们尚未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研究政治兴趣的文献较少,分析影响民众政治兴趣的因素的文献比较匮乏,因此需要学者们对政治兴趣研究主题更加重视,对这一主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