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审计

国际审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绩效审计和国际审计

1.绩效审计本质乃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

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位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其审计对象载体众多(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但究其内涵的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最佳投入产出关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标,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产出。实物形态的投入,最终仍要用货币衡量。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

至今,绩效审计没有单一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均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同定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定义,词语及标准,对各国绩效审计虽没有约束力,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2.当今的世界审计处于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阶段。

考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在这个发展阶段,财务审计仍大量存在,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我们以几组量化数字来说明这一变化趋势,诸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两类审计比重为:绩效审计占85%以上,财务审计占10-14%;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而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事实告诉人们,在21世纪,这种发展趋势日益增强。

3.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主流的原因。

全文阅读

国际审计风险

安然事件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为应对所面临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适时地对现行审计风险准则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于2003年10月了三个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一是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Understandingtheentityanditsenvironmentandassessingtherisksofmaterialmisstatement),二是ISA330“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Theauditorsproceduresinresponsetoassessedrisks),三是ISA500(已修订)“审计证据”(Auditevidence)。与此同时,IAASB据此对其他准则作了或正在作相应的修订,新修订的其他准则有: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Objectiveandgeneralprinciplesgoverninganauditoffintmcialstatement8)、ISA300“计划财务报表审计”(Planningallauditoffinancialstatements)等。IAASB要求从审计2004年12月15日或之后开始的期间财务报表起,执行这3个新风险准则及相应修订的其他准则。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与以前准则相比,究竟有哪些重大实质性变化?对我国的独立审计工作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值得我们总结思考。

一、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

按照IAASB工作计划,三个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生效后,原IAS310“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Knowledgeofthebusiness)、ISA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Riskassessmentsandinternalcontrols)、ISA401“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Auditinginacomputerinformationsystemsenvironment)和ISA500“审计证据”一并作废。与以前准则相比,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重大发展和实质性变化。

(一)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建审计风险模型

原国际审计风险准则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最终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从理论上看,该模型不存在不妥,但实务操作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比如:(1)原准则要求,在编制总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由于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去具体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有显知的难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被公认为稳健的做法,这样极容易导致不少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使其流于形式。(2)尽管原准则明确指出,由于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相互联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但实务中,很容易人为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赖对内部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样做难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3)最为重要的是,原审计风险模型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列,没有抓住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牛鼻子”,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东西。其实,这两种风险,就是客户风险(clientrisk),即客户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均为被审计单位所造成和掌控,注册会计师只能评估而不能改变。从注册会计师角度看,只抓住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和导向,而不直接明确地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有舍本求末,隔靴搔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

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的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正确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国际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导引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

(二)改进审计业务流程,增强实施审计程序的效果

原准则依据审计风险三要素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四大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为评估固有风险);(2)了解内部控制;(3)(必要时)控制测试(均为评估控制风险);(4)实质性测试(为降低检查风险)。第(1)块由原IAS310“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来规范,第(2)、(3)、(4)块则由原ISA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来规范。

全文阅读

国际审计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第l号《关于审计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评价企业管理部门所做出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同样,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也有类似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或有事项等会计估计事项进行审计。在我国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中,对会计估计的有关会计处理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可以说,会计估计事项在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往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必须注意对会计估计事项的审计。

一、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审计的定义、目的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审计,是指在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行为及其结果的再次确认和验证。企业为了定期、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在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按照企业的应收账款,提取一定金额的坏账准备;②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③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估计;④无形资产的受益期估计;⑤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的估计;⑥或有损失的估计;⑦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

会计估计审计不是一种单独的审计,而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就会计估计事项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对这些会计估计事项的处理在当时以及现在是否合理作出结论,并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继而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二、会计估计审计的程序

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审计是作为整个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结合会计报表的其他有关项目进行审计。对于不同类型的会计估计事项,注册会计师所采取的审计程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总结起来,对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询问,初步了解管理部门用于确定、评价与控制会计估计事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包括对有关这类程序和方法的控制环境的了解,以便能够确定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性。

第二,对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与假定进行检查和研究。注册会计师在初步了解管理部门有关会计估计事项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以后,应该对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与假定进行检查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国内内部审计和国际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比较

(一)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规定的内部审计准则框架

IIA的职业实务框架(PPF)于1999年6月经IIA董事会正式批准。PPF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强制性指南、实务咨询和发展与实务支持。

1.强制性指南,是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使用的准则,它包括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这是内部审计的职业基础。

2.实务咨询,是内部审计准则的第二个层次,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条款,目的是对新准则的解释和运用提供详细的建议;同时还包括一些新的信息,像IIA的内部审计准则公告(SIAS)和新近流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关注项目、风险管理的细则、咨询准则、信息的安全准则等。

3.发展与实务支持,是指那些最近发展的实务,IIA往往以专题报告、研究报告、参考书籍、研讨会文集、教育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推荐这些参考性意见。

在IIA所设计的PPF中,强制性指南属于第一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而在这一层次中,职业道德规范又居于最高地位;实务咨询为第二层次,具有指导性作用;发展与实务支持则是第三层次,仅供参考。

(二)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全文阅读

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国际接轨

世界绩效审计时局

1.当今的世界审计处于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阶段。

考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在这个发展阶段,财务审计仍大量存在,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我们以几组量化数字来说明这一变化趋势,诸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两类审计比重为:绩效审计占 85%以上,财务审计占10-14%;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而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事实告诉人们,在21 世纪,这种发展趋势日益增强。

2.绩效审计本质乃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

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位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其审计对象载体众多(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但究其内涵的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最佳投入产出关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标,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产出。实物形态的投入,最终仍要用货币衡量。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

至今,绩效审计没有单一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均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同定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 (经济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定义,词语及标准,对各国绩效审计虽没有约束力,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全文阅读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会计审计国际化的发展带来对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会计在服务资本市场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境内许多大公司到境外上市,境外公司到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事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越来越重要。同时,资本国际化需要跨国披露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谈到,要“有序放开会计审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会计审计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过程中,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当前,会计从业者数量众多,然而具有深厚的会计审计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会计审计人才在我国严重不足,巨大的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设想

(一)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人才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上的高层次。国际化表明的是人才适应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应用性,能够适应境内外的更复杂的经济活动。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其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外语水平。掌握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水平应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由于西方会计产生于英国,目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时要注意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一般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具备一般会计审计人才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谈得上国际化人才。首先应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拥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具备运用职业判断来开展跨国跨境业务或在国内开展涉外业务的能力。

(二)突破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创新课程体系。可采用“嵌入式”教学,将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引入会计学、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置换相应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应开展双语教学。为了更好地理解以要真正掌握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法规、国际营销和管理惯例等相关知识,锻炼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可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再次是突破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到一定的环境中去感知、去砺练。比如到涉外企业参观业务流程,到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各国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海外游学或海外移动课堂活动。

(三)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保证。作为培养人才主体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国际化视野。为此,应鼓励教师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并积极为教师考取国际会计师创造条件。高校应主动与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校企合作,聘请具备国际会计师资格的行业高手来校讲学补充师资的不足,或是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

作者:刘东辉崔澜孙玲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全文阅读

会计审计国际化发展

一、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外在动因

综观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增势强劲,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方式,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多的区域、更广泛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不管现代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和企业在哪里经营,所有的国家都在经历着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大的经济依存度。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对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诉求。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跨国业务的大量涌现,对真实、公允并具有可比性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

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审计准则的共享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有超过70%的非英国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的13000多家公司中,有1000多家为外国公司。2002年4—5月,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已成为对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绝大多数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标准能够统一。统一“会计语言”,不仅可以提高交往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更好地起到财务信息的“交流媒介”作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调整和翻译”的成本和误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速。然而,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可比,增大了相关成本。在著名的德国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案例中,戴姆勒公司1993年的经营情况,按德国会计标准计算是1.68亿美元的利润。而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计算,却是大约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差异如此悬殊,更加凸显了通用商业语言建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第四、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家公司的经营失败不仅可能对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对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联动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一连串影响无不与区域内国家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的质量较差等状况有关。据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第五、公司治理的趋同化改革为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趋同奠定了基础。“股东积极主义”原则的确立、中小股东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以及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模式。有助于迫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提供有用且可比的财务信息。

全文阅读

我国内部审计国际对比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真实反映、严格标准、规范操作的原则,以提升经营管理整体水平为目的,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突破口,以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审计手段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审计体制,促进了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全国已拥有内审机构8万多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历史和内部构成不同于其他国家。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和审计方法与国外内部审计相比,还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我们要深入研究西方一些国家的内部审计程序和制度,借鉴好的经验,才能取长补短,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首先,要矫正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不是很完善,许多应重视的工作环节习惯性的被忽视。加上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的作用认识不明朗,一直认为内部审计是“查错防弊”,以评价为主,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解剖。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对审计建议重视不够。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良好机会。实践证明,审计报告中所提问题是否受到重视,所提建议能否付诸实施,直接取决于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而公司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又与审计报告的吸引力即审计报告的质量和编送艺术有很大关系。因此,西方内审部门在编送审计报告时,很重视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易于理解和令人印象深刻,审计人员还很注重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来阐述情况,争取管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管理当局要求提供更富有建设和内审部门自身希望扩大审计效果以巩固、提高其组织地位这两个动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变革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西方国家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普遍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扩充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革新工作方法,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的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比较单一的。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手工查账为主,极大地限制了审计工作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我国的日常审计工作中,主要是依靠审计人员多年来的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通过随意抽样进行。只有遇到较重要和难识别的工作时方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而且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这种工作方法很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不利于及时提出改进措施,避免造成损失。西方国家自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通过建立各种审计风险模型的方式,减少自身工作风险。同时,西方国家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对组织中存在的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组织所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分析和评估、预测。这种动态的审计方式,能够及时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帮助组织改善风险管理,增加组织的价值。我们在这方面应予以借鉴。

我国同西方国家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的差异性,必然引起审计效果相差悬殊。要在短时期内削除这些差异是不现实的,我国审计工作要想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工作的差距,首先要加大审计监督的再监督力度,把提高审计监督职能落到实处。一是要组建对审计工作质量评价的机构,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二是要加大对不同层次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并实行责任制,制定再监督检查的操作办法和程序,建立再监督检查档案。对没有按规定要求检查或检查走过场,致使发生违规问题未被查处的,要视情节追究有关领导和检查人员的责任。三是要赋予审计再监督检查人员一定的权限,检查中发现审计人员有违规问题,检查人员有权要求限期整改,事后有权追踪整改情况,有权提出对审计违规人员的处理建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差,审计范围受限制,审计方法落后,审计结果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职能认识的浅薄,再加上长期忽视后续审计工作,致使审计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西方国家在早期就已在内部审计运用各种方法、开发各种技术手段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

我国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同西方国家审计人员相比,综合素质相差比较大。由于我国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更新换代太慢,长此以往,造成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中有相当数量人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同时,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不高,难以吸收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没有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往往被误解或在不顺心状态抑或不适宜环境下工作,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这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工作的“差错防弊”,没有将内部审计重视起来。而国外各类公司都把审计人员配备作为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必要条件。审计部门努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和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国审计部门就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审计人员引入竞争机制之中,努力增强审计队伍的战斗力。一是对审计人员实行竞争持证上岗,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品行端、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选拔到审计队伍中来,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的流动性,每年应在对审计人员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使审计人员有一定比例的流动,以确保全行内部监管职能有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队伍作支撑,为适应新形势、接受新考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沟通的方式与方法,具有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管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作为发挥审计作用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的担子会越来越重,这就要求审计制度也要越来越全面,审计人员的素质也要不断地提高,大力借鉴国外审计部门的工作经验,并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是在新时期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的重要举措。从而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审计工作中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排除各种干扰,秉公办事。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除了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外,主要是鼓励审计人员自学,在系统内部组织各种形式业务知识竞赛,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针对审计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等办法,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同时还需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队伍的建设,以高素质的专职队伍为龙头,充分发挥专职人员的作用。

全文阅读

民间审计国际协调

一、国家间审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一)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义务

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范围的不同,则相关的审计准则各有差异。如果某国法律规定,审计人员对第三者负有重大责任,那么,审计准则对一些敏感事务,如查找舞弊的写法,就与那些法律规定审计人员对第三者不承担责任的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政府部门的影响

尽管各国都有法律法规,但由于其政府代表不同的利益,因而他们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审计准则的发展。如法国,尽管其民间审计准则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但在这些组织中,都派有审计法院、财政部和司法部门的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意志。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体的审计准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或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

(三)会计职业的基本客户

在世界各国,会计职业的基本客户有很大的不同,并影响着审计准则的发展。如法国《商法》要求,所有有限责任公司(除小型企业以外),无论何种性质,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其财务报表都必须接受审计,则会计职业团体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不偏不倚,考虑一般公司的要求。而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只有资产总额和股东人数符合条件的公众性公司才必须进行财务报表审计,那么,制定审计准则必然首先考虑公众性公司的要求。

(四)竞争环境

全文阅读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国际协调问题已成为审计职业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在探讨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含义、意义的基础上,对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评述。

关键词审计准则协调现状

1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含义

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国际审计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研究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协调的含义:

坎贝尔认为:协调一般指通过缩小差异逐步趋同。但协调并非指严格的统一。

L·S阿明和L·H·拉德赖夫指出:“协调就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精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协调过程将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国际的基础上进行。”

L·M·塞缪尔斯和A·G·派珀认为:“协调就是试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

日本学者松闸信男教授认为:“协调就是将形成跨国企业的各子公司所在国不同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审计制度,在与跨国公司有牵连的各个国家、进而在全世界形成统一秩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