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课程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势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的FelixRauner教授等人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这是以现有职业工作整体性分析与描述作为基础而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从推广的效果来看,其对提高职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来看,这是一门对国际间商品交换的过程进行具体研究的学科,由于主要阐述的是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综合性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从国际贸易实务的来看,与国际贸易的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规定也呈不断更新的发展态势,这就导致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渗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毕业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新规则的掌握及实践能力较弱等方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有着较强的工作流程,不同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着固定的独特性,因此,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从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来看,中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参与,增加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有效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知识,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层面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解,通过系统化的实践加深对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印象,进而实现把所学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关注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的优势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应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合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以中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与组织。该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熟悉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流程。在设计时,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目的,结合现有外贸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职学校自身也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并不是脱离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中通过引入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有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实训教学的方式将外贸工作流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模拟实训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应用的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需要相应的基础,还需要相应流程,才能保证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通常情况下,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在应用中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教师应对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的建立基础是中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应结合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以出口贸易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从出口行为完成的层面出发,可将其分解为出口准备、拟定出口合同与签订出口合同、出口合同履行以及出口业务后期处理四个不同的教学任务。第二步,教师结合理论与外贸工作中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进而建立以具体学习内容为基础的工作岗位流程安排。仍旧以出口贸易教学为例,在确定了四个不同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岗位要求进行课程安排。如出口贸易教学的出口准备阶段,该阶段工作过程的实现需要市场调研与寻找国外客户来支持,而这两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掌握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技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在课程设计中设置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紧密结合。第三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在教师结合理论与外贸工作中的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通过学习情境的设置,增加中职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仍旧以出口贸易的教学为例,教师以课程设置为基础,将不同的学习情境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安排,逐一实现这些步骤安排的教学任务便是一个完整的出口贸易工作过程。在国际货款的收付环节,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把不同的结算方式设为相应情境让学生通过工作过程掌握课堂中应接受的教学内容。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不同结算方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总之,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可以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进而有效提高中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 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存在的一定问题,在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创新

一、混淆专业要求与非专业要求,教学简单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课程授课老师因长期从事本教研室《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养成了从本专业角度对授课内容的要求出发,进行教学,要求较高,缺乏教学的灵活变通性,所以导致学生学习吃力现象的出现。综合而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缺乏差异化。如何在上述那些专业领域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格外的迫切。教学内容如何选取,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才能做到既简单、低成本付出,又能取得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培养的要求?这里主要从教学改革原则和教学改革思路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原则

要对《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必须要依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及授业师资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原则下进行。

1.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原则。不同的专业,对于《国际贸易》课程需求是不一样的。市场营销专业更侧重于《国际贸易》课程里面实务部分内容;工商管理专业侧重实务部分的流程控制,理论与政策部分的基础概念;会计学专业侧重与基本常识及国际贸易方式及国际贸易类别,知识与会计做账的联系;经济学专业侧重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政策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以对接《国际经济学》课程及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教改时,与专业要求相匹配是最基本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对基本知识点的介绍,简略数理推导,重在结论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基本常识和基本结论;二是要督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结论去剖析与自身专业有关的经济、管理现象。

3.教与学关系共进。讲授是教师的职责,学习是学生的天分。教师进行教改时,要看到教学相长的关系。注重教的过程,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督促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教与学的互动,共建和谐共进之关系。

4.动态观。《国际贸易》课程应因不同培养要求,与时俱进提供新知识、新结论、新思想,同时也要向学生传导动态的学习观点,把马克思发展的观点贯彻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之中。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课程整合综述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全文阅读

探讨国际贸易课程融合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全文阅读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

一、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是Twolanguages(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双语教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真正被各国广泛运用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过,对于“双语教学”,国际社会尚无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之间认识也不尽一致。如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是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讲授母语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用中文的同时,使用第二语言(如英语)或使用第二语言教材(如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实施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方面,目前也有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语教学,然而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总体而言,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国际贸易学双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笔者认为,现阶段影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师资问题。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因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或仅有流利的英语都不足以担当双语教学的任务。只有任课教师既具备标准、流利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又拥有厚实的专业背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双语教学。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能够担当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更加稀缺。

2.教材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国际贸易双语教材的选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在双语教材的选用方面,各高校的做法各不相同。一部分高校坚持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使用原版教材的优点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但是,使用原版教材也并非毫无弊端。实际上,原版教材的选择和双语教学之间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首先,原版教材的版权和费用高昂。一般的原版教材动辄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如果完全使用原版教材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外教材自身也存在许多与我国现行教材的冲突之处。如国外原版教材一般针对性不强,教材内容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最后,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系统论述,这必然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来一定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学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使用现有统编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至多只能是缺乏双语教材下的权宜之计。

3.学生素质的问题。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学习外语的经历一般也有6~7年之久,已经具备了接受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自身情况的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外语语言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给实行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如果学生语言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双语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三.改进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课程危机反思

一、科学评价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世”为标志,我国正式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那以来,我国依赖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毋庸置疑,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这并不能否认全球化作为“双刃剑”的事实。此次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就显现无疑,主要是它会在重要经济体之间传递危机,从而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失效。因此,一国在融人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量力而行,逐步开放,构筑必要的防火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定的自主性。教学中要告知学生,迷信全球化,迷信美国化,完全不设防,是天真幼稚的,万万要不得。

二、科学评价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

战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架构的经济秩序,比及战前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上的经济秩序是一大历史进步。但由于这一经济秩序仍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主导,故仍具有诸多不合理性,主要是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缺失、发达国家对外实行双重标准。至于美国更是利用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掠夺世界财富。此次金融危机,各国或被美国金融衍生品直接拖下水,或被美元所“绑架”,为防其贬值而被动施援。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必须进一步改革,目标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与话语权。

三、科学评价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上,许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出口同时还负有完成“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因而,我国政府、企业都有极强烈的“出口冲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形成“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重外贸轻内贸、重出口轻进口、重国际市场轻国内市场。结果是国内市场发展迟缓,内需不旺。此次金融危机给人们的启示之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国内需求,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教学中,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应该恰当评估,过度强调必然有失偏颇。对国内需求在讲解时也要细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我国国内需求不旺,主要是说消费需求不旺,而消费需求不旺,又是由于农村市场发育不良,农民购买力薄弱。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具有非常的意义。农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全局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药方。

四、科学评价外贸顺差和进口的意义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谋取贸易顺差是十分自然的。但贸易顺差毕竟是贸易不平衡的表现。长期的大规模的贸易顺差首先会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国家间长期经贸关系发展,同时会导致一国国内经济紊乱,不利于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我国2007年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就与贸易顺差过大有直接联系。由于这一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国际资本流人,加剧了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恢复贸易平衡,就要辩证认识进口的作用。进口要花钱,国人通常感觉不爽,教学中讲得也不到位。其实,我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制造业大国,国内的资源早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国每年消耗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各类非金属矿石,相当部分要靠进口。没有进口,我国就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意义绝不低于出口。进口的本质是用纸币(随时可能贬值)换稀缺物质,买国民福利,只要贸易大体平衡,何乐不为?

全文阅读

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针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基础知识起点、教学重点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本文通过几个学期的课程改革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新思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深入系统的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分工理论、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合作一体化、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结算、商检、索赔等重要内容,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但对于非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则是一门选修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的知识基础,以及为学生积累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基础知识。从当前的情况看,针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以及相关贸易政策工具。本来就枯燥的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还采取“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就更没有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国际经济学基础较差,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前置的国际经济课程,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是十分不利的,学习难度更大一些。同时,又没有后续其他国际经济课程学习、考核的压力,使得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降低。

第二,案例教学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两个内容部分中,教师一般都会结合案例来分析、解决某些问题,但是目前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却存在某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案例内容缺乏生动性。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时选取的案例素材大部分来自教材,这样很多案例虽然语言严谨、客观,但是描述不生动、形象,并与国际贸易业务实践脱钩,学生反映教学案例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不浓。

第三,进出口业务实训操作没有落到实处。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但是在教学模拟真实情景活动中,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没有能够合理有效的给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业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也影响了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效果的实现,进出口业务实训操作没有落到实处。

第四,在考核测试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采用了闭卷卷面的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从考核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看闭卷卷面的考核方法还有所欠缺。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 课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课程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