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论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社会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概括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采用多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新见解或质疑;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要讲深并讲透,其它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学、提问、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关于现实和实务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并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鼓励学生或学生小组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研讨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给与提示和指导,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总结。不但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的内容也要改进,教师授课不能仅限于书本,要把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逐步给学生补充新的内容。

全文阅读

贸易规则国际经济论文

一、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发展的新趋势

1.拓展化

随着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调整对象的扩大化,竞争政策、技术转让、文化权利、生态环境等都被扩展到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同时,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适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展,各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协定涵盖的领域更加的广泛,而且水平更高。对于全球经济体制来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拓展化的发展趋势对其有双重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由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出现了多个议题,而议题的多样化有利于推动谈判进程的速度,在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之间实现平衡,但是,在敏感领域,议题的多样性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分歧增大,影响谈判的进程,严重时会导致谈判停滞不前;从宏观层面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拓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国家在行使时受到限制。

2.差异化

区域化的发展导致了差异化的形成,因此各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利益诉求的重视程度。差异性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不同国家讨论更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时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由此就形成了知识产权的区域化双边规则。这种双边规则即使是在发展水平几乎相同的国家间也会存在差异化,这是由于各个国家都未对“贸易与文化”形成统一的观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差异化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体制,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多哈发展回合谈判中,之所以发生谈判缓慢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消极态度造成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差异化会使其受到歧视,而且程度会加剧,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发展下中国的立场

1.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与制定

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我国主动地参与了进去,但是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TPP)的谈判中,我国还没有参与进去。目前,从TPP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其有很大的可能会变成具有实质约束力和便利化效果的自由贸易区。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要积极努力地与美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而参与到谈判当中,为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我国还要与周边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加快建设的速度,以便于在参加谈判时能够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在平衡各国利益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全文阅读

经济学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3.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全文阅读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从基本需求出发,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制定政策让内外统一,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国际的存在是可以将这些变成无限的,所有的人文经济形成高度的统一,在配置的优化上也下足了功夫,中国经济如果是仅仅靠自己的能力的话就算是一百年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这种体系,我国开展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有根据的,是在大发展下研究出来的细枝末节,用技术代替自然,把握好国际经济贸易的橄榄枝,顺着各个要点前进,从需求中获取利益。这些政治经济为一体的组织不断增多,经济一体化也突破了局限,市场上的交易逐渐完善,这全都源于人们的客观需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架不住不断的开发生产以及人员的需求,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往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保护了起来,但也使中国落后了很多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迎头赶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与国际的交流有多么重要,目前我国也积极发展国际交际,其实国与国之间才是最大的出口,只是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个环境中进行,让资本的流动更加迅速,给了中国经济上的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投资,使跨国经营模式逐渐成熟,这样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才能广泛的流入各处,这也是一种手段,有力的手段,这样的吸引力无疑让整个国际经济贸易对我们拭目以待。

二、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体系,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如今,中国也是人口大国,在经济的大发展下,中国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影子,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首要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能让我国的人口再继续膨胀下去,这对我们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为了改善这点,我国顺应国际和本国经济需求在国内推行了计划生育,在相对应的政策的开展下,有效的抑制了人口膨胀的结果,以往一个家庭能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到现在的只能生产一个,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大大减轻了对家庭的负担,给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这是一种优良传统的开始。人一多,自然对物资的消耗也就更多更快,国外的人住的房子很多都是两层楼的独立房,而中国居住的则大多都是高楼大厦,这对人均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发展下,各个国家自然就互相体现出来彼此的优缺点,相比较之下,中国人民的个人空间活动范围就显得很小了,在公路上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一些生态公园景观地点满地的垃圾等,这些由人口带来的危害都逐渐凸显出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对经济的拖累,要知晓其带来的后果,大量的人口带来的就是整体经济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不平衡,这就是人口的弊端。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限制了人数,这种方式也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同样是对世界的贡献,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对各种物资的消耗,总体水平同时下降,拉开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牵制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人口减少的策略还没有应用的很彻底,人口只是被控制了发展,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让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完全的体现。

三、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从内部入手改善经济问题

眼看着抑制人口与促进本国经济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国家建设的因素,从七十年代开始,各政府就不断努力到如今取得了成功,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这项举措也是长远目光下的产物,开始的越早收到的成效也就越大,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思想觉悟。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老旧思想,对本国的经济没有支持的思想,这是政策的落实没有下达到根本,很多人都还不懂得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思想没有在年轻一辈的人心里形成,所以要将改革的春风送到基层,加强抑制人口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工作探讨需要领导的调查与研究,要分析好各层次人物的心理,做好相对的应对工作,保证好计划上的全面,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一股经济能力,而这种也大多体现在对学生以及青年的教育中,或是借助学校辅助进行一些加强教育,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的促进。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学的好,就要从小教,我国响应国际的号召,学习先进的事物对国内的进行不同层次的年龄段教育,而在发展的异常开放的时代,这些学生往往比我们理解的还多得多,所以从小就要纠正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说是最直接的,能很直观的反映在未来经济的工作上。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经济相对平稳,而竞争力自然就提升了,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这是一项优势,我国的富余劳动力、生产资本等都可以使用,这对经济上来说是很好的起跳点。如今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各个区域之间的共通点慢慢增多,不仅积累了经验,还有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形成,在贸易自由化加强之后,给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希望,而中国想要在经济上上一个台阶就要大胆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再进行作用分析,研究出更适合本国的经济方式。我国的经营方式有很多还是比较古老的,但是随着时间就显得有很多劣处了,所以还是要增强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是需要跟国际经济贸易学习吸收的,要鼓励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全球化打下基础,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下站稳脚跟,还是需要依托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全文阅读

论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PPP方法进行的测算,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国国内居民收入的差异。该项研究同样可能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在人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文化内涵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全文阅读

关于经济增长的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从基本需求出发,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制定政策让内外统一,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国际的存在是可以将这些变成无限的,所有的人文经济形成高度的统一,在配置的优化上也下足了功夫,中国经济如果是仅仅靠自己的能力的话就算是一百年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这种体系,我国开展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有根据的,是在大发展下研究出来的细枝末节,用技术代替自然,把握好国际经济贸易的橄榄枝,顺着各个要点前进,从需求中获取利益。这些政治经济为一体的组织不断增多,经济一体化也突破了局限,市场上的交易逐渐完善,这全都源于人们的客观需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架不住不断的开发生产以及人员的需求,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往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保护了起来,但也使中国落后了很多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迎头赶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与国际的交流有多么重要,目前我国也积极发展国际交际,其实国与国之间才是最大的出口,只是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个环境中进行,让资本的流动更加迅速,给了中国经济上的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投资,使跨国经营模式逐渐成熟,这样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才能广泛的流入各处,这也是一种手段,有力的手段,这样的吸引力无疑让整个国际经济贸易对我们拭目以待。

二、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体系,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如今,中国也是人口大国,在经济的大发展下,中国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影子,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首要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能让我国的人口再继续膨胀下去,这对我们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为了改善这点,我国顺应国际和本国经济需求在国内推行了计划生育,在相对应的政策的开展下,有效的抑制了人口膨胀的结果,以往一个家庭能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到现在的只能生产一个,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大大减轻了对家庭的负担,给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这是一种优良传统的开始。人一多,自然对物资的消耗也就更多更快,国外的人住的房子很多都是两层楼的独立房,而中国居住的则大多都是高楼大厦,这对人均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发展下,各个国家自然就互相体现出来彼此的优缺点,相比较之下,中国人民的个人空间活动范围就显得很小了,在公路上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一些生态公园景观地点满地的垃圾等,这些由人口带来的危害都逐渐凸显出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对经济的拖累,要知晓其带来的后果,大量的人口带来的就是整体经济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不平衡,这就是人口的弊端。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限制了人数,这种方式也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同样是对世界的贡献,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对各种物资的消耗,总体水平同时下降,拉开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牵制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人口减少的策略还没有应用的很彻底,人口只是被控制了发展,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让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完全的体现。

三、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从内部入手改善经济问题

眼看着抑制人口与促进本国经济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国家建设的因素,从七十年代开始,各政府就不断努力到如今取得了成功,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这项举措也是长远目光下的产物,开始的越早收到的成效也就越大,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思想觉悟。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老旧思想,对本国的经济没有支持的思想,这是政策的落实没有下达到根本,很多人都还不懂得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思想没有在年轻一辈的人心里形成,所以要将改革的春风送到基层,加强抑制人口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工作探讨需要领导的调查与研究,要分析好各层次人物的心理,做好相对的应对工作,保证好计划上的全面,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一股经济能力,而这种也大多体现在对学生以及青年的教育中,或是借助学校辅助进行一些加强教育,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的促进。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学的好,就要从小教,我国响应国际的号召,学习先进的事物对国内的进行不同层次的年龄段教育,而在发展的异常开放的时代,这些学生往往比我们理解的还多得多,所以从小就要纠正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说是最直接的,能很直观的反映在未来经济的工作上。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经济相对平稳,而竞争力自然就提升了,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这是一项优势,我国的富余劳动力、生产资本等都可以使用,这对经济上来说是很好的起跳点。如今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各个区域之间的共通点慢慢增多,不仅积累了经验,还有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形成,在贸易自由化加强之后,给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希望,而中国想要在经济上上一个台阶就要大胆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再进行作用分析,研究出更适合本国的经济方式。我国的经营方式有很多还是比较古老的,但是随着时间就显得有很多劣处了,所以还是要增强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是需要跟国际经济贸易学习吸收的,要鼓励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全球化打下基础,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下站稳脚跟,还是需要依托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全文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全文阅读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全文阅读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