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金融

利率市场化悄然前行

欧洲债务危机有望缓解

传承井冈精神敢闯发展新路——访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傅正辉

美国:经济呈短暂复苏迹象QE3窗口并未关闭

欧洲:欧盟峰会成果能否解救欧债危机

日本:下调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政策微调的时机是否成熟

昏暗中希望重燃只可惜不禁推敲——2011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展望

全文阅读

国际融资金融

一、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一)直接融资

1.国际债券融资

国际债券即发行国外债券,是指一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企业、私人公司、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等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面值发行的债券。国际债券主要分为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两种。

欧洲债券融资主要有如下特点:

(1)管制松散。欧洲债券市场的所在货币当局,对银行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管制都很松。如果在美国纽约市场发行美元债券,美国对此审查相当严格很难获准;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美元债券,手续则较为简单,不需评级机构评级,也不必向任何机构登记注册,而债券注册则只向当地证券交易所提交说明书即可。

(2)币种多样化。欧洲债券可以有更多的货币种类选择,而且当一些借款人想展期筹集较大金额的资金时,欧洲货币市场都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货币种类和数量的需要。

(3)交易集中。欧洲债券市场的交易全部在证券交易所里成交,没有场外市场,要接受证券交易所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监督。

全文阅读

国际金融治理金融论文

1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期内,中国自发地与国际体系接轨,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金融机制、组织或机构,目的在于主动融入国际金融格局的进程,其参与不仅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追求和谐、提倡共荣的文化内质,同时也为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与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中国通过主动和适时地参与相关国际金融机制和组织机构中,就金融运行的原则、程序、话语权分配、策略实施等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进行协调与磋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机制中不平等与不完善的弊端进行了改善,并针对预防及应对这些弊端引发的金融危机提出了自己的间接以及对策措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是一个合格的合作者,也就是说,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是以磋商达成共识、协调促进共享、合作促进治理、治理实现均衡为目标,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合作者”身份来制定决策、采取措施、实施行为的。基于此,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治理中,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与欢迎,同时中国也应该保持追求和谐与主张共荣的文化内涵,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治理中,并将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2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重要手段

2.1促进跨国信息共享体系与联合监管机制的构建现阶段,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依然处于秩序紊乱状态,究其原因是全球治理与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与不健全,而这种不完善与不健全也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诱发因子与助长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世界经济的稳健增长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一定的改革,有利于在新的环境与基础上构建可行、合理、科学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进而提高过金融秩序的规范性。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提升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首先,中国需要将自身的信息公开披露体系进行完善,将信息获取与运用的不对称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与消除。并保证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机构与组织必须定期公布国际金融市场的监测信息,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危机、风险预警机制与监控调节机制,对本国的经济、金融及货币的调整,需要严格依据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并在此过程中对世界各国进行合理与适时的引导。其次,中国需要对国际流动资本的管理与流动进行加强与巩固。现阶段,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逐渐凸显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国际投机资本没有规则地流动,中国需要发挥自身力量加强对国际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的监管与控制,避免其引发金融风险与金融动荡,并以规范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不良发展进行防范与合理的打击。除此之外,中国要推进跨国性金融机构的统一系统监管模式的形成。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针对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动的统一监管、协调组织机制,并制定出针对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与工具的管控与治理架构,才能避免大型国际游资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中国还需要通过磋商,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跨国监控协作进行强化,进而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规避与科学的治理。

2.2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制度转型与决策改变现阶段,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主要受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掌控,并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的不到充分的尊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益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基于此,中国需要发挥自身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度的转型与决策改变,并积极提供支持力量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从而对世界各国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更新及转型,中国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其进行科学而有效地促进与推动。首先,中国需要促进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普遍性与透明性,尤其需要推动加快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力较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制的改造,进而将其中不公平、不透明的行为进行改善。其次,中国需要推动提款权制度的更新与改革,提出将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进行扩大,并将其作为国际支付与储备的主要补充手段的实施对策,如此可以对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动荡进行有效的规避,进而可以从整体上对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维持作用。再次,中国必须推动IMF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稳定作用的功能发挥,引导成员国将货币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与普遍性提高,并以实现金融稳健度提高为目的,积极推动双边与多边监督,而对金融资本来源与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与全球货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中国需要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运行改革的建议,对IMF的股份比例及组织人事安排的调整提出合理化意见,进而可以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并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发言权与代表性,以此抵制一些少数发达国家对于投票与决策的垄断局面。

2.3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安排要想将国际套利资本引起的汇率风险从根本上降低,就必须采取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汇率政策。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的实施成为世界各国争先实施的应对措施,其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以美元、欧元或自选货币篮子为钉住目标。然而,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汇率政策与制度成为世界各国逐渐关注与重视的重要问题。对于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合作者”角色的中国来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需要对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提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的选择与制定作出有效的更新与改革。就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弹性较低,长此以往,其波动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僵化,如此不仅会导致中国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对于中国未来金融的安全及稳定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隐患。对此,中国需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安排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调整。首先,中国需要将单纯依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被动确定人民币基准汇率的方法进行彻底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依照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与调控目标进行确定,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依据内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整体性汇率政策进行制定。而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适当的放松可以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的自由性,从而使其可以依据相关信号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进而使其能够较为真实地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消长变化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中国需要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最高特汇规模的限制进行适当的放宽,目的在于提高其头寸限额的弹性,如此可以提高其运作活动与行为的主动性与灵活性。除此之外,对于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与管理需要进行加强与巩固,提高其管控的力度与效果,进而使其可以充分运用汇率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及利率政策的功能。

2.4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化及国际化中国首先需要在国内范围内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并将人民币的发债规模与种类进行实质性的扩大,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并将这种效应的最大化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之内,为了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进行防范与抵制,中国需要推行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互换,如顺利推动清迈协议的实施与监理亚洲共同货币基金的设想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提高的战略步骤,中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国需要将其金融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与优化,目的在于为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来看,中国自身的国内金融环境依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目前中国自身的银行体系建设存在不完备的地方,重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并且不良货款比率以及资本充足率等状况依然不能与国际的通行标准相适应,同时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与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并且这些问题与弊端的分析、判断与监控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与管理。其次,中国需要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对这种措施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以保证其得到循序渐进的实施效果。就目前来看,中国自身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其对外部风险及危机的应对能力较低,这就致使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因此,中国需要对境外的直接投资领域提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在这个领域对中国境内的大中小型企业、机构等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进行进一步的放宽,允许其将自身的海外业务进行扩宽,从而将各方面的竞争力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中国需要高度重视证券、期货等投资类领域,在这一领域需要对境外的投资者对我国股权类投资的限制进行合理的放宽,并且需要对国内企业及其他组织结构对境外证券市场的针对性投资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还需要将信誉良好的境外机构取得合格资质的限制进行放松,进而实现中国内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的平稳加快。

3结论

全文阅读

金融业国际竞争

如何创造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以应对来自全球的金融竞争,这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我国学术界、金融界和政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金融业亟待创造国际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加快了金融全球化和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加剧了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全能银行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这些国家迅速提高了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模式下金融竞争力的威胁,我国分业经营下的金融竞争力明显不足,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以便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根据国际竞争力权威评价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设计的评价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即所谓IMD体系,一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强弱主要由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市场效率、股票市场活力以及银行部门效率四个方面因素所决定[1]。

该机构运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数据进行测评的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资本成本竞争力从2002年的世界第28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24位;资本市场效率从2002年的世界第47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49位;股票市场活力从2002年的世界第44位下降至2004年的第48位,而且还有继续下降趋势;银行部门竞争效率从2002年的世界第42位下降至2004年的第44位。从总体上来看,即从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来看,已由2002年的世界第45位下降至世界第46位[2]。

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迫使我国全融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另一压力来自入世,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将在2006年底对外开放金融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业即将纳入到国际市场规则中去运行。

如果我国金融业不能迅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局面,就难以战胜享受国民待遇、实行混业经营、拥有巨大资本实力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金融企业。

二、创造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发展混业经营,是迅速形成一国金融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这已为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然而,对于我国金融业来说,是否走混业经营之路,却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无论从外在压力还是内在驱力来看,都迫切需要发展混业经营,以便赢得金融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无论从监管能力还是市场主体成熟程度来看,我国目前又尚不具备直接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若强制实行之,则易诱发金融风险。

全文阅读

金融监管国际化

提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将日益明显。因此,金融监管法制的国际化也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监管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对现有金融法制的不断修改和补充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必须遵循世贸组织法制的要求,及时废、改那些与之相抵触的规则和制度。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必须建立在学习和尊重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基础之上,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不仅必须注意金融监管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动态,而且应该及时掌握新的方法,以提高监管的适应性和效率。

金融监管的国际惯例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参照

由于金融体系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具有全球影响的金融监管合作机构--巴塞尔委员会所出台的有关银行监管的文件,在国际社会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原则和监管规则都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立法和监管当局的认可和采纳。事实上,我国金融监管的诸多制度的形成也逐渐接受巴塞尔委员会文件的影响,这种接纳具有国际影响的监管制度,是我国监管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监管法制的创制者必须重视对这些重要监管文件的学习和研究,并积极、大胆地借鉴。

监管技术与方法的国际化是有效监管法制生成的关键所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监管主体面临的金融市场主体更为复杂多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更为艰巨,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而滋生的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更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鉴于此,监管主体必须充分重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比较突出市场准入审核、报送稽核等方法的运用,但是,对于现场稽核或利用外部审计、并表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信息披露、紧急处理措施等方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法规对于这些方法的具体运作都缺乏明确的要求。而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法律不仅赋权监管当局以不需预先通知的核查权,而且对金融机构的财产、资料等有高度的临时控制权。紧急处理措施在我国立法中除有接管制度外,并无其他临时性的紧急处理措施———诸如最后贷款人手段、限制金融机构及其负责人的权利行使等。利用外部审计、市场退出监管等方法也还是具有缺陷或疏漏,不便于具体操作。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不仅必须注意金融监管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动态,而且应该及时掌握新的方法,以提高监管的适应性和效率。

监管理念的国际化是监管法制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我国金融市场正由封闭向半封闭及开放型金融市场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的金融市场已无法孤立起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浪潮势必借助世界贸易组织机制将中国金融市场卷入其中。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政府控制下的封闭型金融市场而构筑,监管视野局限于国内,因此监管法制要适应国际化发展潮流,首先监管法制的重要创制者--监管当局要在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上确立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监管理念,即一切监管必须不仅基于国内金融风险,而且要针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监管当局要注意研究国际化金融市场的特点和运作规律,探求针对金融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金融风险国际化的监管手段、方法,学习发达市场国家的相关经验,以弥补传统金融监管只重宏观金融管理而无视开放式金融管理的不足。金融监管当局要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为监管视野放眼全球创造条件,即应安排专门化的人员和机构来负责国际化监管问题。

全文阅读

国际金融格局

[摘要]次贷危机不仅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而且祸及全球。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一些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而言,次贷危机也可能是一个契机。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欧美金融模式的机会,我国需要在危机中学习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对外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格局;策略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夏天爆发,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源头,危机以连锁反应的形式迅速蔓延,已经从金融、房地产市场逐步扩散至汽车、信用卡等领域。更为严重的是,伴随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集体消失、AIG被政府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已经上升为全面的金融危机。此外,次贷危机也波及欧洲市场,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寻求政府支持;业务覆盖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银行保险巨头富通集团被巴黎银行接管;德国最大的借贷银行之一,不动产银行也与财政部达成协议,被政府救助。金融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全面信用紧缩,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冲击。

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遭受巨大灾难,无论是经营房地产抵押次级贷款还是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都接连受损。新世纪公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遭遇生存危机,美林证券被收购,花旗集团、UBS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都爆出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记或呆账注销。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银行控股公司转行的要求,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随着美国第二大房贷银行加州印地麦克的破产倒闭,信用风险已经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散到ALT-A贷款市场。此外,由于Jumbo级房贷资产的损失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最终接管“两房”。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陷入危机,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摩根大通收购其部分业务。可见,次贷危机已从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转变为全面的信用危机。次贷危机同时影响美国的消费和投资,美国经济将走向衰退。次贷危机很快波及欧洲市场,法国巴黎银行是第一家公开宣布卷入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随后欧洲的中小银行,甚至是全球知名的大银行也都纷纷爆出较大金额的相关损失。而作为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则是在英国北岩银行发生的挤兑风波。该银行于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1866年以来英国银行业首次出现的挤兑事件。此外,由于投资者信心的缺失,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HBOS银行股价累计下挫51%。由英国政府发起,英国莱斯银行已于2008年9月17日同意收购身陷困境的HBOS银行。英国政府目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压力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向银行体系提供扶持。以维持金融市场信心。

过去处于世界金融核心地位的欧美金融市场和大型的金融机构都蒙受了巨大损失,IMF在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估计,本次金融危机将给全球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为1.4万亿美元。受其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受抑,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大批金融工具的风险需重新估计。虽然各主要央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但由于信心缺失,信贷紧缩在全球货币市场迅速扩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大和最复杂的金融市场,美国的金融和资本运作模式可以在全世界推广。次贷危机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领域风险积聚、风险传染和风险释放的过程,动摇了人们对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模式的信心。随着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次贷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股价纷纷下挫,股市和汇市持续波动。

次贷危机不仅对金融业冲击显著,而且还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扩张放缓。由信贷市场引导的全球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消费者及企业的信心下降导致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随着银行纷纷削减头寸和进行资本重组,贷款发放业务开始受到挤压,从而限制家庭支出并使实体经济的前景变得越发不明朗。货币管理当局通过紧急注入流动性或者降息的手段对次贷危机进行援助,将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上以“石油”、“黄金”价格异动和美元汇率剧烈波动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已成为次贷风波引发的最大宏观经济风险之一。

二、国际金融格局及其主要变化

全文阅读

国际金融一体化

一、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巨大挑战

中国庞大的、高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深化不足、长期为政策保护的中国金融业,对外国金融财团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试图通过中国加入WTO的良机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一直是它们重点努力的方向。美国商务部长戴利称,中美入世谈判最关键的问题落在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中。

1999年4月9日,美国贸易代表处单方面公布了所谓中国迄今为加入WTO与美国达成的市场开放协议。这些措施据美国称将在中国加入WTO时开始实施。其实这些所谓的协议实际上只是美国的要价,其中只有农业部分完全达成协议,其他仍未完全达成。美国贸易代表处单方面公布了所谓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一览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具体的要价和中国金融业可能会受到的冲击程度:

(1)银行业

两国仍继续此项目的谈判。但中国已经同意,加入WTO后,美资银行可立即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加入WTO一年后,美国的银行可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中美合资的银行将立即获准经营,外国独资银行将在5年内获准经营,外资银行在二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5年内经营金融零售业务。

(2)证券业

目前就证券而言,中国坚持仍然会开放B股市场,但是A股不能开放。美方则坚持提出开放整个证券市场。对于这个要求,中国仍然坚持金融部门的开放必须循序渐进,如果不这样作,就将步遭受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后尘。

(3)保险业

全文阅读

国际金融词汇

I.外汇与汇率

通汇合约 Agency Agreement

通汇银行 Correspondent Bank

商业汇票 Commercial Bill of Exchange

银行支票 Banker’s Check

国外汇票 Foreign Bill of Exchange

关键货币 Key Currency

汇率 Exchange Rate

全文阅读

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现在,国际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动荡,金融危机已经从美国,欧洲波及全球,并向实体经济蔓延,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和影响。从表面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导致这一轮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从根本上讲,金融危机不是简单孤立的现象,而是国际金融体系在长期演进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的结果,最终通过金融危机等形式来进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自我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

入世之后的中国金融将全面对外开放,不仅外国金融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先进金融理念、金融技术、市场经验和优质服务,从资金、客户、人才等各方面与国内银行开展竞争,这使得当时的中国金融业面临很大的压力。但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积极迎接挑战,才能求得生存。中国金融开始和国际同业找差距,并不断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金融理论和运作经验。从长期看,中国金融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

英国央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体系的损失将高达2.8万亿美元。目前,世界各国的救市计划已经承诺向银行及货币市场的注资累计高达4万亿美元,这对稳定银行系统和改善信心已经起到明显效果,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难以预料。特别是政府救市只能靠央行加大货币发行量来解决,从而提高了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的风险,最终将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也导致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为中国金融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首先,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国内稳定的金融环境为中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二,从这次金融危机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各国携手采取共同行动,比如联手降息、协调救市等。这对抑制市场波动、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强金融国际协调与合作,既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金融体系下一步发展的趋势。第三,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迫切,却缺乏相应的融资支持。因此,中国金融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互动,实现合作各方的互惠、互利、共赢,这既是适应国际金融竞争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

从国内看,城市化建设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城市化建设可以通过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另一方面,城市化将带动产业和消费的发展,这在当前出口不利的情况下对加快自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发展中经济、发展中体制、发展中市场的国情,决定了城乡二元制这一特殊发展模式,但这一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中国当前的发展,特别是它减少了占中国人口60%的农民的就业空间,也抑制了消费。通过城市化建设,中国将出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农民进城”的漫长过程,随之释放出的市场潜力巨大,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有效扩大内需。这对于中国金融的发展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金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中国一定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国金融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文阅读

战略·金融·国际

作者简介:林滨(1976-), 男 , 籍贯 福建, Alcatel-Lucent 战略投融资,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从事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决策分析和管理,侧重风险分析,金融建模。

摘 要: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企业并购,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决策需要对风险进行准确分析. 风险的类型包括: 市场风险、环境风险、政策风险、系统风险、机制风险、资产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人才风险. 本文对各种投资决策的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对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

风险与回报是投资决策中永恒的两个主题.一个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对预期的正确估计,以及对风险的有效补偿.

1.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是指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一般来说,创业投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1)技术风险。新技术能否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其功能难以确定。事实上,因技术创新的失败而使公司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新技术的开发者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都不能确定新技术能否在现有的技术知识条件下完善起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