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论文

一、新型汉语教材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全文阅读

特色专业国际化工程教育论文

1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

工程的本质是创造并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综合创新,所以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工程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工业的创新来源于整个社会市场的需求和推动,而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企业与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讨工程教育需求与发展,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方式和环境。上海理工大学以“一校八(研究)院(所)”为载体,在改革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协作、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制和机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要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系统化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使得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积极加入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去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所谓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国家间教育认证机构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性认证标准和方法,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运行。专业认证的关键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程界参与工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权威性,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改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渠道,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2德国的教育体系及认证制度

众所周知,在德国大学工科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皇冠,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向独具特色,德国工业产品与服务享誉世界,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保证认证机构自身的质量并统一认证标准,德国的学科评审委员会、认证机构和高校联合组建了全国性的专业认证体系,其中权威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为ASIIN(theAccreditationofBachelor'sandMaster's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ASIIN)。ASIIN是在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和工程技术权威机构(VDI)的倡导下,由各大学、科技协会、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以及相关工商业组织的研发机构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SIIN成立于1999年,2000年制定了认证准则和程序,是德国唯一开展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在机构设置上,ASIIN下设董事会、两个认证委员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评估小组,其中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董事会由ASIIN的会员组成。ASIIN的会员大会由4方面的会员组成,即大学组———(技术)大学协调组,应用科学大学组———应用科学大学协调组,工业会组———工业联合会和工会组织的伞状组织(会员9个),协会组———技术与科学协会以及专业组织(会员26个)。ASIIN不仅希望达到认证专业化的目的,还注重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加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互动探讨,ASIIN的会员大会把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高校与实业界的企业需求方集中到了一起探讨;其次,与美国的ABET相似,ASIIN拥有一个由800多名专家组成的同行评估专家库,在专业评估过程中,认真对待来自学界和实业界同行的评估意见;另外,ASIIN与国际上的认证组织、认证机构有广泛联系。ASIIN不仅认证标程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还积极建立与国际工程教育界、工程学术团体密切联系,2004年9月,ASIIN加入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ACE),成为推行欧洲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领头羊。同时,ASIIN也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的国际性框架———华盛顿协议组织。ASIIN对大学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其认证流程包括听取学校简况介绍,访问大学2天,起草审核报告并与大学协调,最后将报告递交技术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认证决策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鉴定书和高校方面的表态作出有关认证的最终决定,具体包括通过认证、附加限定条件的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或者中止认证程序(最长可中止18个月再进行)。

3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认证的实践

在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本科教育质量的监控除了自我评估外,引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独立认证,特别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重要转型。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内第一家纯中国的“本土”专业,成功通过德国ASIIN标准认证和ENAEE质量标签EUR-ACE后,我校总结国际认证的成功经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即将接受德国ASIIN评估机构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的工程教育认证,而这两个专业在2012年的专业选优评估中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专业。近年来机械学科发展较快,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上海市一流重点学科以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工程学院几年来与德国的富特旺根合作,实施“本科生国外短期交流学习计划”,每年均有20名左右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一年的学生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与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合作办学联合招生(3+1模式),3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学习,大学最后一年在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学习,完成本科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富特旺根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根据专业发展和合作办学的需要,正着力进行ASSIN教育评估机构的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按德国有关规定,凡经ASSIN评估合格并授权的大学本科专业,其合格的毕业学生就可获得德国正式的学士学位。这样,就实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学生不出国就能获得国外认可的正式学历文凭。我校的国际合作办学也需要引进规范化的认证,认证专业中取得的学分、学位和工程师职业资质借此得到国际化认可,同时对照国际标准,勇于改革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推进国际化专业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培养体系。我校接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学校推进精品本科建设的抓手、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的载体、是我校卓越工程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执行性举措。为更好实施国际认证标准提供制度保障,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外保障体系做到“内外联动,以外促内”,上海理工大学对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认证理念,为通过认证可以促进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建立一套能够不断完善的有效机制。重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应该适当引进德国ASIIN认证机构的评估,从德国ASIIN认证的角度看我们“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和“卓越工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以满足政府、学生、社会等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需求,以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精品化,并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接轨,探索一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精品本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了高等学校评估制度,但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全面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才启动。目前,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作为一个日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已经从美国发展至全球许多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的发展对专业工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适应国际上工科专业工程教育的潮流。高等教育只有参与到国际化的环境中,才能吸收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通过认证的专业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和就读,上海理工大学部分专业目前正在实践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认证,促进特色专业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

全文阅读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

摘 要: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采用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全文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2011~2014年间鞍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24篇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分析现阶段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质量

选题,即确定研究主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好的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4年间鞍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24篇本科毕业论文,总结现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选题情况统计

我们以届别为单位,对124篇论文(2011届27篇,2012届31篇,2013届31篇,2014届35篇)的选题方向进行分析。把选题初步分为四个模块:1.对外汉语基础研究,包括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为范畴的基础性研究;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包括对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的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顺序、教材编写等研究;3.文化研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外文化比较研究;4.除上述三模块外,其他选题均归为这一模块。选题为前三个模块的论文完全符合本专业方向,选题为第四模块的论文主要集中于语言应用研究。

从统计数据来看,对外汉语基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模块的论文共计100篇,比例为81%。选题为其他论文共计24篇,比例为19%。选题为对外汉语基础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逐年增多,选题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逐年减少,选题为文化研究方向的论文篇数每年变化不大。从整体来看,四届论文的选题角度正向多元化发展。

关于对外汉语基础研究的选题分布不均衡:语用研究最多,共计16篇,占该模块的45%;其次是语法和词汇研究,分别为9篇和8篇,占该模块的25%和22%;再次是语义和汉字研究,分别为2篇和1篇,占该模块的5%和3%;语音研究四届为0篇,占该模块的0%。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角度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对学习者习得和认知的研究,共计35篇,占该模块的71%;其次是对语言要素教学的研究,共计12篇,占该模块的25%;再次是对教学法的研究,共计2篇,占该模块的4%。关于学习者习得和认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偏误分析和习得过程研究。有34篇为偏误分析,占该选题角度的97%。值得注意的是,2011届毕业论文中有15篇的选题为偏误分析,占当年论文选题的56%。

全文阅读

论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编写

摘 要:编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编者应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全文阅读

应用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刍议

摘要:随着“汉语热”与中国政经体的不断发展,国内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本文以J省H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当今应用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特点,以此透视应用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43-02

一、引言

自1981年对外汉语专业招收了第一批本科学生后,过去的近40年间,全国陆续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截止2016年,全国已有近400所院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年起,原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随着中国政经体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国力不断强盛,“汉语热”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个潮流,学习汉语的人数在海内外激增,一定程度上使得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升,而学位论文是学生四年系统学习后,对个人学术能力,研究能力的总结。可见,学位论文对于汉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学位论文撰写现状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笔者以J省H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级共82位学生的学位论文撰写情况,旨在考察该校学位论文的特点,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建议。

该专业2016级共两班,1班共计42位学生,2班共计40位学生。经考察,1班有15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占总人数的35%,7位学生毕业论文与专业相距甚远,甚至完全无关,占18%,比如《韩剧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情况的调查》、《白鲸研究综述》、《倾城之恋》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启迪、《广东省廉江市中小学古筝学习情况调查》。7位学生的论文属于文学作品欣赏类,与社会语言学相关的有5篇,其中细分包括以下三个小类:(1)网络语言,如《网络生造词的构成与影响》;2.广告语,如《商业广告中的双关语现象探析》;3.行业语,如《现代汉语中行业语转为普通词语现象探析》。涉及小学教育的1篇,题目为《小学作文教师书面评语现状分析》,关于普通话学习1篇,题为《赣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及对策》。

全文阅读

国内外学术期刊分析的教育学专业发展

[摘要]梳理了本科教育学学科下设教育学8个专业(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期刊研究主题提出了学科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

从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一批一级学科点和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结合国内外学术期刊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教育学学科门类(04)下的二级学科教育学类(0401)的8个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学专业保持元层次学科地位

教育学的发展面临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一是国内主要期刊《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发文讨论教育学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问题,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和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联合编辑Large-scaleAssessmentsinEducation(《教育大数据评估》)等在教育学研究学术化的基础上,对教育学量化研究提出新要求。二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存在研究领域多元化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组织编辑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国际教育评论》),韩国首尔大学教育研究院编辑出版英文版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亚太教育评论》等,都突出了一些需重视的研究命题。

二、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自2002年以来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1]。国内学术期刊主要是各师范院校的学报。国际上,由韩国科学教育协会(TheKoreanAssociationForScienceEducation)组织编译的英文版Asia-PacificScienceEducation(《亚太科学教育》),还有CulturalStudiesofScienceEducation(《科学教育的文化研究》)、JournalofScienceTeacherEducation(《科学教师教育期刊》)等都提出了科学教育的专业命题。

三、人文教育专业的人文概念多元化

全文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伴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本文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定位、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建材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世界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所言:“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1]在全球“汉语热”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发展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缺乏院校特色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是人才培养中的决定因素,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率先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今全国已近300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院校专业急于上马,缺少对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地缘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多参照或照搬其他院校,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形成并体现院校及专业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少专业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地方各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雷同,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受师资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任意性较大,缺少规范。部分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只是简单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课程相加,这势必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全文阅读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对新闻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改革,其中最早出现的是创办于1983年的国际新闻教育模式。本文首先将对我国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一总结回顾,并将探讨国际新闻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从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根据上述结果就目前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教育,模式探讨

一.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新闻事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出现了卫星电视和网络;不仅有中文媒体,还有外文媒体;有对内报道,也有对外报道。与此同时,媒体新闻报道也日趋专业化,有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体育类、文艺类等,有关著述亦越来越多(单承芳,1995,p57)。

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促进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专业化趋势。有些院校侧重经济类新闻(如上海财经大学),有些则侧重体育类新闻(如上海体育学院);有些侧重广播电视,有些则注重报纸,甚至网络技术。还有些院校依靠外语的优势,创办国际新闻教育,即英语教学+新闻学的模式(郭可,1998)。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在1983年出现的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一总结回顾。在这之后将探讨国际新闻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并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根据上述结果就目前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二.我国国际新闻教育为何可称为一种模式

我国国际新闻教育创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国新闻教育专业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之所以称它为一种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全文阅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就业弹性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应用特色和学校办学资源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