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货币基金论文

国际货币基金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影响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流动性入手,综合概述了流动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详细分析了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得出货币流动性与国际黄金价格变动呈现正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 国际黄金价格 影响分析

近年来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动的影响。那么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货币流动性概念阐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某种资产快速变现能力越强,则流动性越强。对于货币流动性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给出权威的定义,综合研究多家观点,笔者认为货币流动性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角度,从狭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越多,流动性则越大;从广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一国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越高,货币流动性越大。在理论分析中,货币流动性指标主要采用M/GDP指标来度量,即货币供应量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二、流动性理论概述

主流经济学对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传导论,这些理论选取某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由于数据选择的不同,计算方法存在的差异,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论也不大相同。下面本文就流动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一)货币数量论

全文阅读

MFS货币总量测度研究及其借鉴

摘要:货币总量在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决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测度货币总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货币总量测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了MFS货币总量测度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科学测度货币总量的建议。

关键词:MFS;广义货币总量;加权货币总量;货币服务指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26 03

中图分类号:F832.O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及其国际接轨》(批准号:02CTJ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英华(1975-),女,浙江东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国际贸易与投资;许涤龙(1962-),男,湖南衡阳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金融统计。

全文阅读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摘 要:货币供给内生性(Money Supply Endogeneity)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文章根据我国当前金融条件下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比较明显的特点,做了进一步的检验。进而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内生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58 -03

一、引言

关于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争论由来已久,究其本质是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说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那么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物价水平、利率以及实际产出等因素。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那么货币供给并不是由中央银行自行决定的,而是由经济中诸多因素,如物价水平、利率以及实际产出水平决定,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投放货币(王楚明,2008)。此时,货币供给只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货币外生性一直是经济学主流学派的一个基本命题,得到了新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的支持。现代经济理论大多以货币供给外生性为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中央银行才能够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来干预或影响经济。例如,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主张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单一规则”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规则。然而,随着金融理论的不断发展,货币供给外生性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理论和现实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大师们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并从多角度探讨了内生性的原因。例如,格利和肖(1960)从“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的角度入手,指出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货币创造作用,加上货币当局无法对他们实施有效控制,因而货币当局无法完全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存在内生性。托宾(1967)认为,货币供给类似地决定于商品生产和流通,受货币需求的制约而内生化。温特劳布(1978)认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政府为避免失业增加而被动增加的货币供给。卡尔多(1985)认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是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直接随着公众持有现金或银行存款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够独立于货币需求的变化。莫尔(1988)认为,利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在既定利率水平上,中央银行只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而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由公众的贷款需求决定,货币供给曲线在既定利率水平下是水平的,货币供给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帕雷(2002)指出,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供给的开放经济内生性主要是通过放款渠道实现的,出口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出口部门的投融资需求,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加。我国的货币供给究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国内学者对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给内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的结论。魏巍贤(2000)指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投资软约束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形成的“倒逼机制”,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扩张缺乏自主控制能力。万解秋、徐涛(2001) 认为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率受到体制变迁和制度变化的强烈约束。王曦、舒元(2003)对我国在结售汇制和汇率制度安排下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做了实证分析,指出基础货币的供给冲击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的变化。谢罗奇、胡昆(2005)利用1993 年第一季度至2003 年第四季度的M0、M1、M2 和GDP 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规模变量GDP 是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 原因(M0 除外)。因此,货币供给呈现出一定的经济内生性。王国松(2008)从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与外汇”资产渠道以及利率渠道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他指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即基础货币供给存在制度内生和信贷供给存在需求内生。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结论,例如,史永东(1998)对1981-1995 年的GNP 和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进行了Granger 检验,发现M1 或者M2 对于GNP 是外生的。郭文旌、周磊(2008)的研究表明,就基础货币投放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外生性。因此,综观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却更倾向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于我国而言,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从具体的研究结论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半期,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的特点比较明显,而在当前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特点比较明显。下面,本文进一步检验当前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二、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由于M2 更能反映我国的实际货币供给情况,本文选择M2 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选择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M2 和GDP 采用1999 年1 月至2009 年9 月的季度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宏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全文阅读

对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国际储备货币问题的探讨

摘 要:文章以蒙代尔的货币星云学说为理论基础,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文章认为:建立超货币和亚元制度具有不可实施性,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多元化的储备体系才是中国进行国际储备货币改革的最优选择,而改革的第一步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

关键词: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核心货币 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83-02

一、货币星云学说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基础

货币星云学说是世界货币体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学说的创立者蒙代尔教授受天文学上日心说形成过程的启发: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其它货币则变成货币,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就必须储备美元,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美元仍是核心货币,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全文阅读

基于货币制度演变的汇率决定机制变迁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货币制度从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汇率决定机制的变迁,重点阐释了传统和现代汇率决定机制中的代表理论。

关键词:汇率决定机制 货币制度 购买力平价

货币制度:决定汇率的基础

(一)金本位制度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黄金被赋予了货币价值功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金本位制度逐渐确立。这是一种以黄金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与若干重量的黄金相等同。铸币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决定两国之间的汇率。汇率则围绕铸币平价,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在黄金输出点与输入点之间上下波动(见图1)。广义上的金本位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类型。

1.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也是金本位制最早、最纯粹的表现形式。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可以自由铸造金币,且金币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银行券和辅币可以自由兑换与其面值相等的金币;黄金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准备,允许自由输入和输出。货币的含金量由国家政府通过法律进行规定,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即成为汇率决定的基础。黄金的自由流动使汇率能够自发进行调节。铸币平价和黄金输送点共同发挥作用,使汇率的波动维持在较小幅度。

2.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及政治面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又称金条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处理国际结算的变相的金本位制。国家将金块作为货币的发行储备;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的价值与一定量的黄金保持等值关系;银行券不能与金币进行自由兑换,但如果是用于国际支付或工业生产,可以用一定数量的纸币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块。这意味着金块本位制实质上属于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如果一国所持有的外国货币的发行国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则该国货币可以无限制地兑换成发行国的货币,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汇兑本位制。此时,只有银行券能在国内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但无法兑换成黄金。国家除了储备黄金外,外汇也占一定的比重,但只有在国外才能兑换黄金,不到最后不会使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如果一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必须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使本国货币与其他实行另两种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稳定的比率关系。

全文阅读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思考

摘 要: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内部缺陷。积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38-03

引言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这次危机也再一次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9年3月23日提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可谓是迫在眉睫,受到了各方的重视。

美元占据国际货币霸权的局面由来已久。此次危机正是揭示了其既作为信用货币,又充当国际货币和国内货币的弊端。此次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须对美元施加强有力的限制和约束,发展储备货币多元化,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局面。而这对于目前持有着巨额美元储备资产而身陷“美元陷阱”(Dollar Trap)的中国而言,既是严酷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挑战在于,如何既能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又能保证中国所持美元资产价值稳定,不会严重缩水;机遇在于,如何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占领先机,达到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目标。

一、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牵涉时局变化与多方利益,要见成效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是,金融危机漫长持久的负面效应呼吁着改变与进步。在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改革方向。

全文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货币国际化定性及定量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了国内缺少直接对人民币进行实证分析的例子。虽然有作者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定量预测,但均是基于国外货币国际化回归结果进行的预测。文章使用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国际化的条件对人民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在多元回归下难以达到显著,在一元回归下则发现中国的经济实力、贸易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货币惯性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显著线性关系,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实证分析

3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中国经济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民币也日益趋向国际化。

Kenen(1983)指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者非居民使用和持有。Chinn等(2005)认为国际化货币应该能够给居民或者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人民币现在已经逐渐开始成为金融的载体和计价货币,但是范围仍然比较小。

人民币国际化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十分多的好处,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认为主要为以下几点: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推动跨境交易;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维持其外汇储备的价值。这些好处都有利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条件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对现在已经高度国际化的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条件的定量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影响条件的直接研究。

一、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

货币国际化程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国际储备货币份额、国际债券市场货币份额以及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份额。由于版面问题,本部分只说明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全文阅读

浅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体系 美元 超货币 多元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50-01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及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构成为: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相关的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和国际收支的约束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决定及各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个运转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1 拥有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只有稳定币值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良好,使得汇率调节和国际收支调节能够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的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保障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

全文阅读

浅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

【摘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国际金融秩序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造成了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为了大势所趋。因此,本文首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 国际经济

美国所发生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表明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系统性风险,这就要求要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要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以,本文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路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在世界货币中,美元都维持着霸主地位,获取通货膨胀税,获取铸币税。从理论上来说,美元可以提供任何数量的流动性给世界,因为,美元不再含有含金量,然而,虽然美国可以提供任何数量的流动性给世界,但是其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义务,没有任何世界中英银行的责任,这就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国际货币权力没有与国际货币责任相平衡。美元的向外输出是美国通过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来实现的,对于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的美元,美国则通过输出美元计价的债券来回收,通过输出股票来回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元资产数量的不断膨胀。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通过开动印钞机器,一方面,美国经济的增长可以得到一定的刺激,另一方面,危机发生后,美国人的债务负担也会得到一定的减少,但是,增发美元的成本却要全世界来分担。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中国也没有幸免。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中国拥有美国大量的国债。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是比较严重的,另一方面,美国庞大的救市计划在推出以后,其国债的收益率不断下滑,这就使得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的资产的缩水也比较大,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遭遇了较大的损失。

所以,如果一天不解决美元“一币独大”的问题,那么,美国就会继续利用其霸主地位超发货币,从而将其所面临的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因此,为了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避免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有必要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探讨

全文阅读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货币合作 可行性 机制 叶策

[论文摘要]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时策。

现今作为区域货币合作典范的欧元已经成功启动,美元合作在美洲的强势发力业已引起普遍关注,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东亚毫无疑问是个刺激。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郑重的警示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必要性,区域性的货币危机需要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来防范已成为共识。同时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本身在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也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

“货币一体化是指各国在货币方面的融合、结合、整合的行为、现象和趋势。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以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内货币政策协调;二是区域货币联盟;三是单一货币区,又称最优货币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层次。”“最优货币区,具体说来是指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灵活,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相近,经济政策较为容易协调的国家与地区所组成的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该理论最初关注的是成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问题,蒙代尔、麦金农、彼得凯南、伊格拉姆分别提出了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程度、低级产品的多样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随着实践进程的发展,单一标准的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该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使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员国会损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丧失巨额的铸币税收人,同时要支付较高的货币转换成本,会使其财政政策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进而会影响到其国内经济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而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单一货币区建立后,区域内货币交易被取消,这将节免货币兑换的成本,可以节约大量人力财力,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货币交易的取消,“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汇率波动对贸易和物价的不利影响及由汇率波动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能避免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因为单一货币会使最优货币区内的货币规模巨增,将致使投机者无力制造差价实现套利。(二)减少外汇储备成本,节约外汇储备。货币一体化,可以通过集中各国的外汇储备和协调成员国彼此间抵消贸易差额来实现区域内外汇储备的节约。 (三)货币一体化还可以降低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抑制利率的不正常上升.稳定成员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川。(四)货币一体化还将扩大各成员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为各成员国接下来的深层次政治合作打造平台。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分析

全文阅读